回覆列表
  • 1 # 西瓜丶執行長

    蜀還有很多人是效忠劉禪的就算奪了也是兩敗俱傷到時候魏吳隨便來一個都能滅了蜀 司馬懿那邊早已經架空了皇帝根基比較穩國力比較強 這是主要原因其他還有些小原因

  • 2 # 舞陽侯

    諸葛亮本身就沒有篡位的想法,他的志向是良相不是帝王,從劉備三顧茅廬的過程中,旁人的介紹就可以瞭解,古人喜言志,而且立志後很少改變!

    司馬懿本身就是野心大,如果不是外部環境不允許,還有不少忠於魏的臣子,且百姓也多向魏,他估計早就篡位了!司馬家透過三代經營,司馬炎才上位!

  • 3 # 山東梆韻魯西南

    諸葛亮一出山就註定了忠心扶保劉備,擊敗曹操,維護漢家一統江山,劉備就代表了漢室正統,忠於漢室是諸葛亮的抱負,他是賢良之臣,劉備對他基本上是言聽計從。劉禪更是如此,君明臣賢,優良的政治環境使他諸葛父子能安心靜氣的為劉家獻忠心。

    司馬懿父子才開始也是忠心不二的服務於曹家,曹操,曹丕父子一死,政治環境使司馬父子處於劣勢,所以,司馬父子有了不測之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步一步的曹家朝廷把司馬父子逼上了反臣的圈子裡了。抓住了權勢,掌控了朝廷。司馬家族走了曹家禪讓的路子,取代了曹家朝廷。

  • 4 # 文史霸唱

    諸葛亮父子兩代盡忠是因為:

    第一諸葛亮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忠君思想濃厚,他們骨子裡的人生價值觀就是盡忠興旺漢室的。

    第二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三顧茅廬,禮賢下士,諸葛亮是真心感動,劉禪對其子厚待有恩。

    第三諸葛亮父子在蜀國不能一手遮天還有諸多牽制的政治力量。

    但是司馬懿極其後代正好相反,

    他們是士族大族,歷來看不起曹操代表的寒族勢力,從來沒有打算一心一意效忠曹操,是被曹操逼迫為之效勞的,長期被懷疑,做事都是處於戰戰兢兢狀態。

    另外除掉曹爽高平陵之變以後,司馬家族一家獨大,沒有對手牽制,導致野心膨脹,司馬懿極其兒子從個性心理而言都是陰謀家野心家,所以篡位是必然的。

  • 5 # 萊恩校尉

    諸葛亮不能篡政的原因應該是當時蜀國的現實造成的,諸葛亮雖然總覽軍政但他只有指揮權沒有任免權,官員的任免權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這就造成諸葛亮不能完全掌握蜀國軍政大權。

    另外蜀國內政比較複雜存在著三派勢力,一派是劉備從中原帶過來的部屬和部屬後代,一派是荊州派,一派是益州派,三派勢力綜合在蜀國,互有制衡,諸葛亮不能完全控制這三派人馬,就是從荊州轉化過來的人也未必全部以諸葛亮馬首是瞻,因此在官員的組合上諸葛亮新提拔起來的心腹大臣還未能形成優勢。

    魏國的情況就比較特殊,由於蜀漢長期戰爭司馬懿常年領兵造成死馬懿在軍中影響力變大,又因魏國自曹丕開始歷任君主壽命短暫新任君主多不信任司馬懿對司馬懿和他的部屬多有打壓造成這些人不得不依附於司馬懿,漸漸成了司馬懿的私家軍,因此使得司馬懿擁有了一戰定乾坤的實力。

    相比較於魏國,蜀國的劉禪就長壽的不像話,這就造成了蜀國內部政治勢力長期有著穩定的效忠物件,使得諸葛亮沒有成為被效忠物件的機會,加上劉備舊臣和劉備舊臣後裔又長期擔任軍政長官擁有實權以至於諸葛亮也沒有好的機會。

    諸葛亮先後提拔過兩個重要官員,一個是馬謖一個是姜維,馬謖在失街亭後被諸葛亮斬殺,一方面說明諸葛亮軍紀嚴明,但另一方面也說明諸葛亮沒有能力在政治角逐中佔據優勢,甚至是在與其他派系的人爭鬥中,很多時候還處於劣勢,否則勝敗乃兵家常事哪有因一戰之失就斬大將的道理,斬馬謖應該是迫於其他派系所施加給諸葛亮的壓力太大以使諸葛亮不得不斬馬謖,以不至於因為保馬謖而動搖了他的政治優勢。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蜀國尚不具備篡政的實力。

    至於姜維他跟諸葛亮相比更是缺乏根基,連諸葛亮的威望資歷都不足以攝服群臣,他就更不可能了,歷史根本就沒有給諸葛亮他們提供了一個培植自己勢力的舞臺,否則諸葛亮還是不是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就難說了。

  • 6 # 遠航科創工作室

    他自己有受託孤之約,雖然他有能力取代阿斗,估計他自己也沒那個心意,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劉備也不可能沒有制約之策,既便諸葛亮有此想法,也是經受風險的,況且他有自己的宏才大略,而《出師表》就是他忠心待主的見證。

  • 7 # sunjin6278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一個人一生的忠奸善惡,與他生存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和司馬懿,我們現在看這兩個三國人物,感到黑白分明,一正一邪,一個是忠臣賢相的楷模,一個是貳臣奸邪的代表,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反差呢?要說二人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忠君愛國思想從小都應該被灌輸了,但二人最終卻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二人服務的物件不同。諸葛亮服務的物件是大漢,是漢室正宗。從小就賦有復興漢室之志的他,覺得真正找到了實現己志,為之獻身的物件。劉備是大漢皇叔,是帝室之胄,也具有“伸大義於天下”,復漢漢室的志向,二人志同道合,自然是諸葛亮樂於輔助的。司馬懿就不同了,他出身司馬氏名門旺族,也當有為漢室獻身為家族榮耀獻身的志向,但他卻遇到了曹操。曹操宦官之後,本身就讓他看不起,以後跟隨曹操征戰天下,那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早已讓他明瞭於心,與自己的理想志向相悖,但為了生存,又不得不為之效命。二人出山的情形不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一直感劉備三顧之恩,心甘情願為劉備驅使,心甘情願為劉備做事,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在所不惜。司馬懿卻是被迫出山服務曹氏的。第一次曹操徵召他,他裝病沒出,第二次曹操下狠手,再不出就危及他司馬世家的生存,他不得已才出山扶佐曹氏。一個是心甘情願,一個是被迫無奈,其結局只能是一個懂感恩,一個欲篡位。二人在朝中的起點不一樣。諸葛亮一被劉備請出山,即得到重用,被劉備作為軍師謀主使用,以後劉備建蜀漢,更是讓諸葛亮做了丞相,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此子可輔則輔之,不可君可自代”,能說出如此洞徹肺腑的話,是何等的信任?劉備死後,軍國大事鹹歸於亮,朝中相掣肘的勢力很難相抗,這怎能不讓諸葛亮感激涕零?怎能不效忠至死?司馬懿就不同了,曹操徵召司馬懿出山,並沒有直接重用,而是讓他從中下層走起。司馬懿能忍耐啊!無論怎樣,他都是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步步爬上來的,朝中勾心兇險,他都深有領略。曹操疑心重啊,“三馬拱槽”之夢,讓他防著司馬懿,還讓子孫們不能重用司馬懿。而司馬懿正是憑著自己的卓絕才智,才一一化解,讓自己一步步成為了曹氏重臣,擠身高層。最終高平陵之變,大權在握,司馬懿深知權力來之不易,緊握則家門興旺榮寵,丟之則九族盡滅,因此他告戒子孫,抓住的朝權,千萬不能旁落。

    正是由於司馬懿與諸葛亮所處環境不同,所受待遇有差,效忠物件有別,才使二人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局,諸葛亮父子忠貞為國,不惜鞠躬盡瘁,不惜血染沙場;司馬懿父子陰謀陽謀,不惜篡權弒君,不惜奪國自立。其忠其奸,也只能受後世點評了。

  • 8 # 文苑守望者

    諸葛亮不取代劉嬋,而司馬懿取代曹魏,從頭分析,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一,從政出發點不同:雖然同樣是儒生,但諸葛亮和司馬懿入仕的出發點有所不同。諸葛亮對外言明,管仲樂毅,輔佐之能臣,沒有僭越的野心。而司馬懿鷹視狼顧,把自己藏起來,在家也把自己鎖起來,偷偷教條兩個兒子,目的是掃平宇內,併吞八荒,其野心不言自明!

    二,輔佐的政權不同:諸葛亮為正統思想,和劉備一樣,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成功了也是把劉氏江山重新打理,這樣的行事,在當時更有合法性。行取代之事做忤逆奸臣,為諸葛亮所不齒;而司馬懿親身經歷曹魏篡漢全過程,既然曹魏政權可以如此獲得,那司馬家族再此取代,就也具有不合法的合理性啦!

    三,從政經歷不同:諸葛亮輔佐劉備,從一開始到託孤再到劉嬋,基本得到認可,從政經歷較為順利,主公和能臣之間基本統一,諸葛亮不用像司馬懿那樣需要每天換幾個面孔;司馬懿則不同,跟著曹操,不敢有半點造次,輔佐曹丕,受到多種限制,輔佐以後曹家主子,也是被利用著,限制著,不斷揉搓著,他受夠了,也把自己練成了,心被捅得千瘡百孔,每孔都出了妖精。

    四,從政辦法不同。諸葛亮培養接班人,培養幹部,但不培植自己的勢力,所有的努力都是一個目的,為了幫助劉備興復漢室,克服中原,是為國。司馬懿則培養門生,培養自己的兒子,藉助為國,暗藏玄機。

    五,政權的穩定固程度不同。蜀漢政權,是諸葛亮,劉備等,經過十幾年的東拼西殺得到的,存在時間較短,內部成分複雜,諸葛亮不斷出征,其實就有一個目的,是用戰爭來來達到內部的統一,諸葛亮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考慮自家的得失。而曹魏政權存在時間最長,司馬懿活的也夠長,使得司馬懿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實現自家的抱負。

    當然,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眼光來揣度古人,當時的情況會複雜得多。不管怎麼,諸葛亮落了個千古美名,司馬懿落了個白臉奸臣。

  • 9 # 一劍紅咋的

    劉備是第一代的主,他知道怎麼保天下。司馬懿篡權奪天下時,曹家都幾代人了。

    中國人富不過三代,呵呵,被司馬懿奪了天下很正常

  • 10 # BD必達

    這就是人品品格的差異了,諸葛先生名垂千古!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盡得歌頌與敬仰。

    一個就算創一潮之功勳顯赫但在歷史長河裡難有多少的記載,是後世篡位與不恥之典範。

  • 11 # 槓精低能量

    沒有時機許可,就像曹操一樣也沒有急著取代漢朝,等待機會成熟,該出手時就出手,紅紅火火統九州 。

  • 12 # 汪汪771

    諸葛亮聰明絕頂。他出山的時候就已經有打算了,如果有野心的人,早就迫不急待,也就不用劉備三請。還有孔明是文人,文興邦,武定國。凡是文人大多不願篡位。五虎上將都是劉備的人。有名的降將魏延,諸葛還一直壓制,那是一心幫劉備,而劉備重用魏延,一是有才,二是降將太多,做個表帥。司馬氏族就不一樣。曹家掌權是篡位,司馬掌權篡位,在晉國人眼裡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壞人打壞人誰也支援,只是時間問題。

  • 13 # 大蟲197538578

    人貴有自知之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流青史。司馬懿陰險邪惡一心謀權,遺臭萬年。都是他們人生信念所定。

  • 14 # 峴批三國

    和兩家政權對他們倆的禮遇不一樣有關係。諸葛亮被劉備三顧之禮請出山,一直是蜀漢的No.1,也沒必要反,做好匡扶漢室的本職工作就好了。司馬懿不一樣,歷來鷹視狼顧之相,曹氏三代都在想這殺不殺司馬懿,曹睿死後還留了一個曹爽時時刻刻監視司馬懿,司馬懿篡位,也是被逼無奈。

    不同的出山

    劉備對於諸葛亮是有知遇之恩的,我想,如果當時沒有劉備去請諸葛亮,諸葛亮恐怕是要在草廬待一輩子了。孫權雖然愛才,但是荊州離得太遠,也不會紆尊降貴三顧茅廬;曹操謀士如雲,又奸滑狡詐,諸葛亮必定不喜;剩下的馬騰、劉表一流,更是不可能。沒有劉備,諸葛亮真的就是隻能活在民間傳說了。

    反觀司馬懿,完全不一樣,雖然曹操一開始的官職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推薦的,但是司馬懿對曹操並沒有什麼好感。曹操也曾費勁的招攬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就是不去,甚至是弄斷自己的腿,死也不去,態度就是不好,最後還是被曹操逼迫入了相府。兩個人這麼極端的入職 結果,當然完全不一樣了。

    權力的兩極分化

    兩個人都是託孤大臣,但是境遇又不一樣。

    諸葛亮被稱作相父,作為後主名義上的父親,足以見得地位有多高,雖然蜀漢內部矛盾也有,三大集團也在互相打架,但是總歸在諸葛亮這個優秀的政治家手下,都不敢說話。諸葛亮也是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第四次北伐快要成功了,劉禪非得叫他回去,二話不說,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遲疑,直接回去了,看來,諸葛亮,當真是清水之臣。

    司馬懿作為曹丕託孤大臣,內心很苦的,曹氏家族一直討厭司馬懿,新上位的小皇帝曹叡雖然年紀小,但是賊精,一邊利用司馬懿對抗蜀軍,一邊也在提防司馬懿。為什麼司馬懿空城計不進去?無非是擔心飛鳥盡,良弓藏 自己還是有小心眼的,他知道諸葛亮厲害,但是自己總有辦法拖住,諸葛亮不死,自己就是曹魏最厲害的將軍!

    掌權的機會

    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壽命。

    司馬懿能成功,縱然跟自己的時運有關係,那他也得有時間去佈局,去找機會啊,可能就是一種平衡,曹氏一個比一個死的早,曹丕40歲,曹叡32歲,之後的皇帝更是主少國疑,大權則是交給了草包曹爽。曹爽雖然沒有才華,胃口倒是很大,劍履上殿、私開寶庫,非常的不尊敬皇權,引起了朝廷上下很多不滿,也給司馬懿提供了反叛的事由,這才名正言順,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於是乎,司馬懿成功了,大權在握,沒有人願意撒手,司馬懿的兒子們自然也就不願意了,司馬家族是一個充滿野心的家族,之後的八王之亂,可見一斑!

    諸葛亮清水名流,要坐真正的匡扶大漢的忠臣!蜀漢滅國前夕,諸葛亮的兒孫諸葛瞻、諸葛尚,請求出戰,不想大敗鄧艾之首,父子倆竟然寧死不屈,自殺殉國!連敵軍將領鄧艾都佩服諸葛一族的忠貞,彎腰鞠躬。或者說,諸葛亮得到了蜀國上上下下的尊敬,必然,要多一些感恩啦。參照呂雉和劉娥兩大託孤太后,我們也可以發現,先帝對皇后好不好,也決定了以後太后對小皇帝好不好了,一個殺光劉家子孫,應該3保護宋仁宗長大,唉,太不一樣了!

    總之,司馬懿逆臣賊子,而諸葛亮,就是股肱重臣!

  • 15 # 杏壇耘者

    淺談個人看法:

    諸葛亮最終沒有遵照白帝託孤時劉備最終遺言取代劉禪,司馬懿沒有告誡子孫不要謀朝篡位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諸葛亮與司馬懿在對待輔佐的君主態度及個人修為不同。孔明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報恩忠君思想,他躬耕南陽,劉備三顧茅廬相邀,其後劉備對諸葛亮絕對信任支援,雙方君臣之義及諸葛亮所受的儒家思想影響,使他懷有堅定的忠義觀念,同時為回報知遇之恩,維護自己君子忠耿的形象,沒有取代扶不起來的阿斗;司馬懿沒有相似經歷,與君主之間純屬主奴關係,曹氏君主缺乏對司馬懿的知遇之恩,心理上司馬懿沒有報恩的基,而且作為絕頂聰明人之一,司馬懿多了一份狡黠,有個人的私心雜念。

    二.這二人的政治遠見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有區別。孔明也曾想滅掉曹魏政權統一北方,不過他只是想助劉氏恢復漢室江山,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王權衰敗之後,必將被更具有先進性的新生政權取代。妄想恢復原政權,簡直比登天還難,因為這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觀——世界是曲折、矛盾上升的,終歸會發展。司馬懿則不同,他比較變通,不因循守舊,沒有告誡子孫不能取代曹氏,表現出高遠的政治見識,更何況他已瞭解曹氏是如何從漢獻帝手裡謀取的政權,這對他是一種啟發——天下不是一成不變曹家的。

    對二人做法的看法:更傾向於司馬懿做法。孔明做法欠妥,面對懦弱無能,寵信官宦黃皓,不思進取的劉禪,應該在規諫無效情況下,為了先主遺志,早做打算。即使不取而代之,也可另立劉姓新主,完成統一大業,不過那就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了。司馬懿順應歷史潮流而動,子孫後代終於取代同樣衰朽的曹氏後代,建立晉朝,終於經過征討四方,完成繼秦始皇以來的第二次全面統一,西晉王朝儘管存在時間不長,但促進了民族融合發展,司馬懿的功勞還是有的。

  • 16 # 風雨無阻wind

    有些人,天生就適合二把手,而且做得非常好,根本也不想著去當一把手,這類人是天生的丞相,比如諸葛。

    至於司馬,要不是曹操子孫太短命,也就那樣了,恐怕都沒機會篡權。司馬懿本人其實也沒多大心思當老大,無非是想亂世之中活得好點罷了,無奈時勢如此,軍功太大被帝王猜忌,要麼被搞掉,要麼取代帝王

  • 17 # 老李一哥一g

    作死!孔明不會也不能取而代之。

    不會是指文人沒這雄膽,佐王之才,這個分寸還是有的。

    不能是指形勢,孔明北伐處處受人詬病,糧草不濟,軍令不暢,同時,

    後主的勢力,並不是大家想象那樣的很單薄,而是非常的強大,你看看後主娶了誰?張飛的姑娘。關羽一脈關平也是在那兒,對吧?

    大家都讀過前後出師表,您看孔明那個苦口婆心,仔細體會一下,那是沒辦法!有辦法,不至於短短一篇出師表,提到先帝就有五六處,這是後主煩他的原因,說什麼事都提我老子,有勁嗎?

    簡單的一句話,思想上沒有這個動機,即便有動機能力上,也不具備!

    大家不要被那個三顧茅廬啊,那個茅廬所限制你的想象力了!孔明家族是比較富有的,是不地主階層,可不是寒門弟子啊,這個都要搞清楚,孔明家族是很龐大的,孔明的兄弟在曹魏在孫吳都有,各為其主嘛,而且都比較受重視。

    說句題外話,紹興的師爺,他再怎麼能他也是個師爺。

    既沒有篡位的能力,也沒有這個想法,這些人的思想一個是儒,一個是道,有這兩個東西,你說他造反了,你說的篡位啊,都是不太可能的。

    你說有沒有這種可能呢?在漢以後這種可能性就越來越小,漢以前還有!

  • 18 # 不如一醉1982

    一個是忠於儒家思想的書生,另一個是老謀深算的陰陽家。諸葛亮的一生並非忠於劉備,而是和關羽一樣終於奄奄一息的漢王朝。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被儒家的忠君所耽誤了,諸葛亮心裡明白大漢王朝以不可逆的走向了滅亡,可是劉備的出現讓她又看到了希望,在蜀漢當中,與他志同道合的只有關羽。兩個人雖然表面上是忠於劉備的,但是骨子裡卻透著對劉備的不屑,而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在許昌的漢獻帝劉協。關羽在的時候,諸葛亮可以說是意氣風發,然而關羽的死讓諸葛亮徹底死了心。劉備時期,蜀漢沒有一次大規模的伐魏。可是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像打了雞血一樣,連續七次北伐。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只有大漢,沒有蜀漢。諸葛亮可以說是愚忠的代表。司馬懿徹徹底底立體主義的陰謀家。他打心底裡就看不起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儒生。更是對儒家思想不屑一顧。司馬懿就像每個班級裡排名只有十幾名的那學生那樣,從來不認真的學習,但是每次考試總能拿出好成績來。哎,諸葛亮就像班級裡的尖子生,平時的學習刻苦考,每次考試總是班級裡的前幾名,可是這樣的人到了社會卻一無是處。

  • 19 # 風落客前花

    蜀國微弱,如果篡位也統一不了天下,還落得一身反賊的罵名,爆發內亂會使蜀國更加弱小,倒不如盡忠西蜀。反觀司馬懿,天下落到魏國的手裡是遲早的事,加上司馬家族的野心極其龐大,有機可趁肯定篡位奪權。可惜了那麼多三國英豪,結果天下卻是落入司馬家手裡

  • 20 # 俊叔侃易學

    諸葛亮的內心其實還是儒家正統,東漢末年,漢皇室已經衰微。本來朝代更替就是自然的事情。在漢以前,已經有朝代更替,本來有德居之,無德失之。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一心支援劉備恢復漢家,導致三國幾十年的紛爭,這點司馬懿應該一開始就不是這麼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時感覺落寞,有人陪時想獨處,這是不是一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