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中國麒麟
-
22 # 會飛的魚53261741
雖然歷史的東西沒有誰能真正說清楚,我也不是陰謀論者,但是諸葛亮到底當初有沒有這份心思,已經無從考究了。我們只是從結果來推過程,這樣顯然是不準確的。
-
23 # 獨孤九鍵
如果讓蜀國統一了三國那諸葛家在擁有絕對權力的時候他們絕對取而代之,而如果蜀國還在風雨飄搖的時候就篡位,如果還輸了被俘那曹操絕對會以奸賊之罪誅之,並且在歷史上還會落個逆臣賊子的名聲,反而如果他們以表面上的忠誠被俘,那在曹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之下仍有加官進爵的可能,諸葛亮作為謀略家他的思想絕對不會單純,只是時勢未到而已。
-
24 # 最美如初
《三國演義》中後期,劉玄德入主西川,天下才成三足鼎立之勢,可以說這是劉備人生的巔峰,結束了多年的流亡生涯,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可以抵抗曹魏一下了,以前根本沒有這個實力。但這只是劉備計劃當中的一步,他的夢想是剿滅曹魏,光復漢室,並不是想自己當皇帝,無奈諸多條件不允許,步入老年後又犯了糊塗,被一把火燒到了白帝城,臨了也只能帶著遺憾離去。
諸葛亮父子和司馬氏為什麼做事是不同的風格呢?一來是孔明本是散淡之人,受先帝爺御駕三請,有知遇之恩。最重要的還是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劉備雖然託孤於諸葛亮,但他沒並沒有取代廢物劉禪,因為孔明在蜀漢威望太大,能壓茬,無人不服。拿宦官蠱惑劉禪這件事來說,孔明一句話就拉出去砍了,手腕硬,而後世的大將軍姜維就不行了,沒有那能耐,不能服眾。而諸葛亮兒子諸葛瞻雖有謀略,受家風影響,是忠義之人,不可能有政治野心。諸葛亮雖未取代後主,但能代天子施號令,權力之大無人能及,和皇帝並無兩樣,為何要做那晚晚節不保之人。
而司馬氏就不同了,曹孟德在世時,司馬懿不敢炸刺兒,忌憚曹公的威望,曹操重用宗族勢力而被壓制多年,就心生一股怨氣,可以說司馬氏取代曹性的這種想法早期就在司馬父子的心中種下了。在壓抑的時候,司馬懿經常勸導兒子,好好讀兵書習武藝,會用的著咱爺們兒的時侯。機會總是留給有淮備的人,曹操死後,大都督曹真登臺拜帥,他那點韜略哪行,幾個回合下來就吐了血,曹氏宗族無能人,司馬父子重出江湖,與諸葛孔明較量多年,沒點真才實學能行嗎。
書中一百零七回“魏主政歸司馬氏”講的是魏帝曹睿也是臨終託孤,司馬懿、曹爽共扶年僅八歲的曹芳登位。曹爽聽信手下及門客,排擠司馬懿,獨攬大權。曹爽驕奢淫逸,目中無人,縱情聲色。司馬懿父子隱退居家,等待時機。曹爽的戒心漸漸鬆懈,司馬懿又裝病騙過曹爽,使他放心保魏主出城狩獵謁陵。司馬懿父子立即起用舊人,分別掌握軍政大權,用計剷除了曹爽全家及親信,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以後司馬氏全面把持了魏國的政權。
最不白給的是司馬師和司馬昭這哥倆兒,司馬懿死後,這兄弟二人把政權玩弄於掌間,從來沒丟過,司馬氏真是天生的政治家。所以說要和諸葛亮父子比,人性佔一部分,主要是所處的環境情況不同,司馬氏有被滅門的危險,不得不早點下傢伙。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變成了傀儡,說是“因果報應”其實也不為過。
-
25 # shawn25
首先 第一個原因是根本不需要取代劉禪。
現代人往往受小說《三國演義》所影響,認為劉禪是一個整體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傻子。
但這只不過是小說故意汙衊的而已,小說畢竟是虛構的。歷史上的劉禪雖然比不上他爸雄才大略,但是也做到了知人善用,是一個非常合格的領導人。
我們看看諸葛亮是怎麼評價劉禪的,劉備在遺照中給劉禪說“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這句話是說,劉備聽射君這個人說,諸葛亮誇獎劉禪聰明,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期,聽諸葛亮這麼說,劉備自己也就不擔心了。
也就是說,諸葛亮對劉禪評價很高,反而是劉備一直對自己的兒子很擔心(因為劉禪實際上一直不在劉備身邊),反而是諸葛亮讓劉備放心的。
可見,諸葛看是比較認可劉禪作為劉備的繼任者的。
劉禪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他知道自己沒有他爸那樣的能力和威信,也知道諸葛亮在蜀漢的核心作用,所以他把蜀漢的工作全部交給諸葛亮來做,歷史書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所以劉備死後,雖然傳位給劉禪,但實際權力仍然集中於諸葛亮,諸葛亮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並沒有什麼阻力。
還有一件事可以側面反應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我們大家都知道,在第一次北伐之前,諸葛亮給劉禪上表,這就是千古名篇《出師表》,其中有一段:
“侍中、侍郎郭牧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是以先帝簡撥以遺陛下...”
出師表寫於227年,在七年之後,諸葛亮去世,劉禪立馬令費禕,董允和諸葛亮後來氣重的蔣琬主持主要政務。
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仍然能按照諸葛亮七年之前制定的方針執行,可見劉禪對諸葛亮是毫不懷疑的。
反倒是如果諸葛亮推翻劉禪,自己立馬就會變成眾矢之的,肯定會導致劉備舊部,蜀漢當地士族的嚴厲反對,反而非常不利於諸葛亮實現隆中對的政治抱負。
第二個原因 諸葛亮根本不具備取代劉禪的條件。
劉備死後,天下並不太平,北有曹魏,東有孫吳,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戰爭。
其次蜀漢內部也不太平,蜀漢本地士族,劉璋舊部和劉備舊部的矛盾愈演愈烈。
即使諸葛亮真的想取代劉禪,也必須先解決這些矛盾才有可能,如果盲目取代,一定是成為眾矢之的,最終身敗名裂。
諸葛亮只有在丞相這個位置上,才有條件去一條一條的去解決這些問題。劉備死後諸葛亮一直在忙著解決蜀漢問題,先是東吳求和,然後平定蜀漢南方叛亂,平定雲南,最後北伐。
最終,諸葛亮死在了北伐的途中,所以他一輩子並不存在取代劉禪的條件。
反觀曹魏,正是因為曹丕不顧現實形勢,在天下還不太平,政治還不穩定的情況下貿然取代漢朝稱帝,最終才導致自己曹家政權被司馬懿取代的悲劇。
曹丕稱帝時,西邊有蜀漢的威脅,東邊有孫吳割據一方,實際上根本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曹丕稱帝后,不得不依靠司馬懿去抵擋諸葛亮的北伐,使得司馬懿的勢力一天天壯大。可以說司馬懿取代曹家也有諸葛亮一定的功勞。
司馬懿本來是曹操任命為太子中庶子來輔佐曹丕的,結果曹丕竟然天真的又把司馬懿封為輔政大臣,在自己死後輔佐自己兒子,自己的兒子又把司馬懿託孤給自己兒子曹芳。從而使得司馬懿權傾朝野,是三個帝王的託孤大臣,權傾朝野,簡直是說不篡位都沒人信了。
即使是這樣,司馬家也是等到天下基本平定,蜀漢,東吳已經滅亡的情況下才最終取代曹魏的,這已經到了司馬懿死後很久。
所以,總結一下,諸葛亮不取代劉禪的原因就是,第一,沒有必要,第二個並不具備條件。
回覆列表
人生沒有那麼多為什麼。
每個人選擇的路不同,但有一個地方是相同的,就是走到路的頂端。
諸葛亮年輕時就選擇為輔,終身為輔。
司馬活著時就選擇了叛,又怎麼會教育兒子們輔呢。
一個人從中變道會被萬人唾棄,走到底會受萬人敬仰,所以真正的智者選擇每個路線都是經過千萬次考慮的。從不會說去試試,他們會說,就這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