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貴珍
-
2 # 小逗李
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六七十年代時,我國經濟還是不發達的,醫療衛生事業還不先進。再加上老年人身體較弱,一般都會在家休息,不會輕易外出的。而且六十年代發生過大饑荒,餓死了好多人!因此,我感覺是有一定道理的!
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供應。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供應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類比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供應緊張。
1959-62年的經濟困難時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動盪年代,人們的食物供應緊張,品種單調匱乏。從1956年之後,食品供應依靠國營商店。那時居民區裡有糧店、菜店、副食店、菸酒糕點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場基本絕跡。城鄉之間是找不到公開經營糧食、蔬菜、禽蛋和水產品的小商販的。改革開放之前,實行供給制,票證幾乎和貨幣一樣重要,有錢沒有糧票是吃不上飯的。
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出來遛彎啊!而且還是年過花甲的老年人啊!
-
3 # 福自福地來wjf
這個說法,也基本靠譜。
導致這一現象的總根源在於舊時貧窮和醫學技術的困難和落後。
據我所知,在六十年代以前,民間很難找著一個胖人,一個紅光滿面之人,一個滿頭烏髮的中老年人。過於健康強壯的勞動力都不好找,人們大多黃皮寡瘦,四肢不發達,力量有限。過去的人,十八青年,三十中年,到五十歲上下都成老頭老婆了。有氣無力,大多滿身疾病。他們春天靠牆根,夏天干小活,兩忙時,只在場裡轉,幹個小輕活,到了入冬後,不是抱著火爐咳,就是坐在被窩裡哼嗐嗐。那個時侯,一般六十歲以下,五十五歲以上者,秋冬天死的極多,所以那時,村內六七十歲的人極少。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時,村裡老人的壽命大多在七十歲上下,八十以上者極少。而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富裕,國家醫療條件和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營養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為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健康。而人們的各種病患也得到醫療的保障。所以現在的人們,三十五歲以下可為青年,三十六至七十五歲可為中年,七十六歲以上才進入老年。八九十歲的人成群,百歲以上的壽星也廣見不鮮。
所以過去人無壽命者,主要還是窮,缺吃少穿,營養踉不上,而人的精神面貌也不景氣,更沒有文化娛樂。人們天天都在為吃穿而發愁奔忙著,人們都在被各種疾病折磨著,被各種困苦把腰壓彎著。有病無錢醫,即是有醫而缺醫術救治,所以大多中老年,一個感冒發燒,一個傷寒,一個痢疾,一個瘟疫,一個頭肚疼痛等便會把命送走。所以你往哪裡去見幾個七八十歲的上年紀人呢?
-
4 # 仙雲易鶴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在1960-2015年期間,中國平均預期壽命從43.4歲提高到76歲,而人口一般呈現正態分佈,所以在六七十年代70以上的人群比例非常稀少,80以上的人群比例更小,所以這句諺語十分貼切
-
5 # 酷瓷文達101
古人云:人活七十古來稀!記憶中六七十年代確實人的壽命沒有現在高,60年代普通百姓營養不良者多,70多歲走了算高壽,80歲老太太有也少,80歲老頭那就更少了,那時候老百姓的日子怎能和現比呢!做夢也想不到!1:那個時期物資短缺都是定量發票兒,不是想吃啥就能吃,也有高價你沒錢呀!2:醫保不普極,上班的人有,沒工作家婦很多,沒有像現在的保險,有幾個檢查身體看病的!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社會的穩定,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保的完善,醫療的發展,幸福指數大提升壽命之長就很自然了!
-
6 # 顧隴桃園廣
農村習慣,年紀大了,一般不出門的,更不可能在外過夜。也就形成了路上七十歲以上人不多, 八十歲的就更少了。因為,老人年齡偏大,容易有個閃失。骨質酥鬆,最怕跌跤。因此,老人們為自己、為子女,也知趣。所以,一般不出遠門,就在自家房前屋後轉轉。
-
7 # 隨心所欲56417719350
這句農諺意思是,剛解放初期的六七十年代。生活條件差醫療條件差,又經常幹些體力活。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六十歲。所以在路上很少看到七十歲的老人在走路。即使一小部分人能活到七十歲,身體弱的氣喘吁吁。離了柺棍就走不動路了,基本上天天待在家裡不出門。能活到八十歲的少之又少,更不能出門走遠路了。
那像今天吃穿住行、醫療、環境樣樣都好了,人人又注意養生了。歲數一大的人,基本上不幹重體力活了,只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所以人的平均壽命幾乎超過了七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人看起來也不顯老。在大街上很少看到有拄柺棍的老年人行走。這都是改革開放的好結果。
就以上的原因這句農諺說的很有道理很實際,一點都不誇張。
-
8 # 雙猴機杼
這個說法太偏見,與事實出入太大。中國人民在解放初期人均壽命近35歲,建國後的新中國,從60年代起,中國人均壽命已達到65歲,十餘年的時間平均增加30歲,這非常不簡單,中國過去幾千年都沒做到,新中國做到了。上個世紀6∽70年代由於多種原因,尤其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再加上新中國是在一遍廢墟上搞建設,既沒錢,又缺技術的情況下,依靠自力更生在一張白紙上繪藍圖。因此,當時的生活的確困難些。至於說路上行人七十稀,輕易不見八十的說法與實際相差太遠。出自農村,就當時農村來說,生活比城裡有差距,但七八十歲的老人,尤其七十多歲的老人不少,城裡更多。用行人七十稀,輕易不見八十的說法,不乎合當時社會實際,說這話的必然別有用心。
-
9 # 鍾靈毓秀饒
我不必說了。請編輯部公佈一下三十年代到如今,中國的平均壽命就行了,按年代公佈,即按十年公佈一次。就清楚了。
-
10 # 生不逢時566
那時6O歲就是真正老人了,主要是物質條件太差,吃的不好,人人破衣爛褲,小病挺,大病等死,連闌尾炎都治不了,叫絞腸痧,得了必死,肺結核叫癆病,現在人們罵化肥農藥垃圾食品,卻活到80多9o多歲,那時是百分百綠色食品,那時是營養不良餓死的多,現在是過剩吃死的!
-
11 # 0990六零後農民工保安
六七十年代,路上行人七十稀,輕易不見八十的,很現實;那時侯生活條件差,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又常幹體力活,大部分營養跟不上,醫療條件又差,出行又不方便,平均壽命六十歲左右,當然很少見到七十歲以上的老人。
-
12 # 閒雲野鶴東籬
在我們農村,就是我父母那一代,幹過集體勞動的,活過七十的大多是幹部,隊長會計記工員保管什麼的,一線勞動者大多五十來歲就走了。
-
13 # 夕陽滿天
這個諺語很對,七十歲還在行動,到了八十歲會在家休息,輕易不出門辦事,如買東西等。到八十,最多在街上找老年人漫淡閒話。
-
14 # 嘉華漆業
路上行人七十稀,輕易不見八十的農諺,一語道破人活七十古來稀。六七十年代是七十(歲)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民間對於七十歲以上老人不允許夜宿別家,甚至不宜留家用飯,以防不測。
-
15 # 老朱l16
那時五六十歲死亡算正常,有病也硬挺,沒有錢看病,醫療條件也落後,人們飯都吃不飽,見個胖子也稀奇,有個胖子也可能是個炊事員,能活到六十歲也就可以了。
-
16 # 美麗瑯琊人
民間諺語:自古七十古來稀,很少見到八十的,這是事實。五十年代以前,一直到封建社會,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低,醫療條件差,五十左右就成為老頭了,六七十就走不動了,生命垂危了。現在的新中國在黨的領導下,人們的生活逐步提高,醫療條件也逐年提高,人民安居樂業,心情舒暢,六七十的老人還精力充沛,體格健壯。在農村還有六七十的老人幹建築,八九十的老人還能生活自理,一百以上的老人很多村子都能找到一兩個,這是古代每個朝代從來沒有過的現象,這些足以證明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每當老人們在一起嘮嗑的時候,都一直誇還是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
-
17 # 安康XL
六七十年代以前,百姓營養長期不良,導致身體虛弱,抵抗力差,易感染疾病,醫療條件不佳,百姓經濟基礎差,無力求醫問藥,最終形成死亡率高!所以農諺說法正確!
-
18 # 燈影書畫
小時候喜歡看小說,經常從書裡看到“年過半百的老人”“飽經風霜歷盡滄桑白髮蒼蒼滿臉褶子年近花甲的老漢”這類的句子,我覺得這是對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中老年人的真實寫照。
那個時代,由於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醫療條件相對落後,而且人們也不太注重養生保養方面“拾掇”自己,穿戴著裝也不講究,幾乎也就是灰白藍綠這幾種顏色,所以那時的人們普遍顯老,很多人四五十歲看上去就像是小老頭小老太了,五十多歲就已經被列入老年人行列了。
農諺“路上行人七十稀,輕易不見八十的”這句諺語可以說從一個側面比較客觀真實反映了上個世紀六七年代人們的身體健康年齡壽命狀況。“人過七十古來稀”,那時七十來歲的老人已經算是高壽了,雖不算鮮見,但大多看上去都很老了。活到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真不是太多,大致就相當於現在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吧。
斗轉星移,蒼桑鉅變。追昔撫今,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今天,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衣食住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吃的好了,穿的好了,住的舒適了,很多人也比較注重身體保養和養生美容保顏等等,同時醫療水平大幅提高,一些過去看不了看不好的疾病現在能看能治了,等等這些都為提高人們的健康指數發揮了積極作用和影響。
現在六十歲的人還算是中年人頂多是準老年人,七十歲的走在大街上的比比皆是,而且很多從面相上看上去不過六十來歲。路上、街道和小區尋常可以見到八十歲的老人精神jue爍老當益壯,或散步遛彎或打拳舞劍或揮毫潑墨或扎堆打牌或怡然自得的坐在門前曬太陽,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
19 # 勝昔4
歷史的經驗可貴,可是你說的這個七十古來稀,可是己經不在列了。
譬如,今春天的疫情,如果發生在解放前,誰能說準有多少人仙去了?
-
20 # 樹德漢碩
路上行人七十稀,輕易不見八十的。這是說六七十年前現象。因為過去人壽命短,解放前我國人平均壽命才四十多歲,那時人生七十古來稀,沒有幾能壽超七老八十的,所以才有路上行人七十稀,輕易不見八十的之說。現在我國人平均壽命已超過七十,九十百歲的人常見了,所以今天路上行人七十多,八九十的也常見了。
我的爺爺奶奶六十多一點就逝了,我是長孫,當時才幾歲,現我的父母健在,已過九十,我的兒女已三十多,還有爺爺奶奶叫,廣西多長壽之鄉,在平和環境裡,山水好,長壽人多,路上走的八九十歲老人都很多了。卻是人的思想觀念大變了,再不死守多子多福,而是少生,不願多生,所以路上行人孩童卻不是成群大隊的。一些農諺俗語,過去說來是對的,再一成不變地講,就不大對了,什麼需要與時俱進。
回覆列表
沒有一點道理。六七十年代,人們是處於困難時期,但它沒有摧毀人們的意志,更不會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前幾年人的壽命是低了點,但絕不存在沒有高年齡段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