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Q贏
-
2 # 菠蘿好餓
1.徐達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大將,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徐達可以稱得上是大明王朝的第一武將,因為此人不僅有勇,而且十分有智慧,對於朱元璋來說,徐達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他的左膀右臂,在征伐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徐達都表現的十分優秀,對於徐達的性格,我們可以用沉穩來形容,不要以為這是個不起眼的詞,徐達其實是很聰明的,對於朱元璋,他一直在提防,從來不惹事,但是最後還是被朱元璋找了個藉口害死了。
洪武十八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常遇春是這些將軍冢最不要命的一個,打起仗來非常瘋,曾經為了給大軍開闢道路,打先鋒,用一根竹竿跳到元軍營中,到處砍殺,最終使大軍能夠順利行進,當然常遇春在開國之後沒有來得及發揮自己更大的才能,在洪武二年就去世。
-
3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湯和。
湯和這個人可了不得,先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他的簡歷。湯和,鍾離人,著名的明朝開國功臣和軍事將領,和朱重八是老鄉,並且在一條街上長大。這個朱重八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那大家可能猜到了為什麼他能夠善終。首先,和老闆朱元璋是老鄉,還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因此湯和對老闆朱元璋的性格可是說是十分的瞭解,並且湯和一直追隨朱元璋,戰場上生生死死,對朱元璋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這會兒在想什麼,馬上要做什麼,可以說是清清楚楚,而且湯和為人非常恭謙,在朱元璋創業前期還是他的老闆時對他一點架子都沒有,反而認真聽取朱的建議,在後來風水輪流轉朱當老闆後,湯和也沒有一絲嫉妒抱怨,反而更加擁戴,對比那些開國後耀武揚威的對當前地位不滿足的其他功臣,他們不被猜疑的朱元璋殺,誰殺?
再者,湯和從來不介入黨爭。不得不說湯和真的是太聰明瞭,朱元璋最討厭什麼?黨爭。明明是我老朱家的天下,哪裡輪的上你們兩派在我耳邊指指點點,明初有兩個小團體,一個是老朱家的,代表人物有徐達,李善長,藍玉等等,另一個是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這兩個小團體天天就是吵吵鬧鬧,明爭暗鬥,把朱元璋腦袋都搞大了,湯和就很聰明,什麼,加入我們一起罵對面?不行不行不幹不幹,啥?幫你們在老闆面前說對方的壞話,算了算了最近我身體不舒服幹不了幹不了。正是這種不參加黨爭的中庸之道,幫助湯和一次一次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你看看這兩個小團體最後結局如何,該殺的殺,被冷漠的被冷漠,只有湯和在一旁默默的坐山觀虎鬥,無事一身輕。
第三,我們前面就說過,湯和為人非常的恭謙,老闆說什麼就是什麼,說怎麼做就怎麼做。有一次湯和喝醉了酒說錯了話,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就氣呀,於是不給他分公爵,湯和自知有錯一句話也不敢說,反而是欣然接受,沒地位就沒地位嘛,活著最重要,然後老老實實的工作。等到後來建國了,要論功行賞了,其他人巴不得多從老朱那討點東西,湯和倒好,主動去找老朱,說我老了,不中用了,幹不了大事,只想回老家種田。“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老闆朱元璋一聽那叫一個高興,我巴不得你們這些人回老家呢,結果你自個兒來請願了,不但同意了湯和的請求,而且大大的賞賜了一番。
最後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湯和會做人,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他恭謙,因為恭謙所以低調,因為低調,所以少了不少麻煩。這裡拿死的最慘的一個人來對比,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宰相,被朱元璋株連九族的胡惟庸,他有多狂?我們從史書裡找答案,“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意思說就是生殺這種大事,都不給老闆朱元璋說自己就敢做,不僅如此,大臣們的奏章老闆都沒看胡惟庸就先看了,看就算了,有說自己壞話的就把它攔截毀掉,不僅如此,胡惟庸還認為自家有祥瑞之兆,這是多麼的猖狂,換在今天,這完全就相當於是在自己老闆面前說,“你別當老闆了,換我來吧”。最後結果是什麼,朱元璋忍無可忍,殺了吧,哎等會兒,把九族也誅了,哎慢著慢著,把宰相也廢了算了。回頭再看看湯和笑的是多開心….湯和不僅低調做人,還經常主動去找老闆做思想彙報,告訴我對你是有多忠心,因此,老闆朱元璋也根本不用提防這麼一個對自己沒有威脅的人物,所以最終當然是全身而退,
我們看歷史不能只看哪個朝代的人,哪個朝代的事,還得由此聯想到自身,湯和的一生,用四個字概括最恰當不過了,那就是“大智若愚”,湯和在那個時代的所作所為,時至今日對我們現代是否仍然具有借鑑的意義呢?你怎麼看。
-
4 # 鼎玉軒轅
湯和是老一輩唯一善終的開國元勳,湯和懂得急流勇退,告老還鄉,在鳳翔安度晚年。而另一個善終的也是世代鎮守雲南的木耳王朱沐英,他是朱元璋義子,遠離朝廷。躲過了一劫,所以朱木英也是為數不多的開國功臣。還有一個就是常遇春,主要原因是他去世的早,還沒趕上朱元璋誅殺功臣,就病逝了。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
5 # 四少談歷史
1、第一位徐達,也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名將,不據功自傲,交出兵權,得以善終。
2、第二個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軍師,為建立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自己引退,得以善終。
3、第三位湯和。朱元璋手下的大將,東征西殺,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小心翼翼,得以善終。
4、第四個朱亮。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謹慎做事,為人低調,得以善終。
5、第五個宋濂。和劉伯溫齊名。為人低調,得以善終。
-
6 # 籀筆鉤史話桑麻
能在朱元璋手下善終的開國功臣真的寥寥無幾,那麼一大堆淮西勳貴自從太子朱標死後,就被老朱無情的殺掉了。但還是有幾個善終的,主要有湯和,李文忠,沐英三個得以善終,而徐達死亡不太明確。
第一,湯和。湯和為作為僅次於徐達的軍事統帥,能在老朱的屠刀下善終。他有哪些秘籍呢?首先他不僅是老朱的老鄉,更是老朱小時候的玩伴。他跟老朱小時候關係特別好,又介紹老朱參加了郭子儀的義軍,是老朱人生起點的帶路人。其次,湯和為人謙和,不居功自傲。1353年,湯和隨老朱攻克滁州,被授為總管。又隨老朱攻取和州。當時諸將大多是老朱的同輩,都不肯居於他人之下,湯和比老朱大三歲,惟獨他認真謹慎地聽從指揮,老朱為此非常高興。最後,他晚年特別恭敬謹慎。他入朝聽到國事的討論,他從不洩露半句。因此,老朱對他特別放心。
第二,李文忠。李文忠是老朱的外甥,而且老朱特別喜歡這個外甥,便賜姓“朱”,並收為養子。這個李文忠不僅能打仗,作戰特別英勇,而且對老朱特別忠心,還器量沉宏。因此,老朱就沒有殺李文忠。
第三,沐英。沐英是老朱的養子,很受老朱的重用,老朱也派他去鎮守西南。而沐英也就沒有參與朝廷的哪些事。致使沐英逃過了一劫。
第四,徐達。作為明代的一代帥才,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討伐陳友諒,張士誠。後來又征討北元,是明代的第一大功臣。老朱對徐達是又愛又怕,便與徐達結為兒女親家。徐達在打仗的時候得了背瘡,但是慢慢的又改善的情況下,又突然病逝了。所以有人認為是老朱殺了他。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明太祖朱元璋是雄猜之主,大明建國後對功臣勳貴果於殺戮,特別是晚年的胡、藍之獄,幾乎將開國功臣屠殺殆盡。但在太祖屠刀下,只有極少數的倖存者,湯和就是其中之一。
湯和不僅是朱元璋同鄉,也是朱元璋革命的領路人,後來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除了開國六功,傅友德、藍玉,就數湯和了。而湯和在洪武年間得以以70歲高齡壽終,可謂不易。
這主要得益於湯和了解朱元璋心理,主動交出兵權和多佔的莊田、佃戶。洪武十九年,湯和就上書要告老回鄉。朱元璋大喜,立刻賜給寶鈔5萬錠,並在家鄉鳳陽給他修了一座宏偉的大宅子。洪武二十一年,湯和完成最後一項工作後,朱元璋就允許他回家養老。到洪武二十六年,下詔讓功臣將超過的田地、傭戶歸還。湯和急忙歸還儀從戶。除了小心謹慎,還有一項就是湯和晚年中風,說不出話來,完全對朱元璋和大明構不成威脅,所以得以善終。
除了湯和,徐達、鄧愈因為早死,也都得以善終。而其他人就沒有運氣,落到身死族滅。
-
8 # 廣西小寶
帝王相將,自古都有這樣的結局,以我來看,
湯和為人低調,懂得觀人洞察,懂得該說什麼,那些不能說,所以湯和懂得保身,最後得以善終。
-
9 # 小龍女5505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僅有徐達、湯和、沐英、李文忠、鄧愈五位猛將,其餘都慘死於明太祖屠刀之下,身死族滅悲慘而亡。
-
10 # 追綜到底
在朱元璋的大明開國功臣中,得到善終的只是少數,其中湯和算是一個!湯和,字鼎臣,大明開國功臣中的重要軍事將領!在大明的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被封公爵為信國公!後來告老還鄉,死後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那湯和為什麼能在朱元璋時期得到善始善終呢?
後來湯和隨朱元璋東征西討,佔領南京、鎮江,屢屢打敗元軍。之後又打敗張士誠,擊破方國珍。後來湯和與徐達北伐,屢立戰功!所以湯和被封為信國公。
之後太子朱標病逝,同時朱元璋的年齡又大了,而皇太孫朱允文仁厚有餘而剛猛不足,擔心自己駕崩後,功臣會對朱家天下不利,所以此時的朱元璋心裡是很擔心的。
而湯和知道朱元璋的想法,朱元璋要為朱允文掃清道路,不願功臣長期手握兵權,所以就準備清除功臣。
後來在新年的時候,湯和到京城給朱元璋拜年,湯和得了病,不能說話,朱元璋親自來看望他,後湯和病重,還是不能說話,朱元璋因此也很傷心!
在湯和七十歲時,湯和去世,朱元璋追封他為東甌王。
所以湯和能得到善終,主要因為他急流勇退,知道朱元璋的心意,早早的就交出了手裡的兵權,只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官,但卻更加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也得到了善終!
-
11 # 史客不輕鬆
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70年天下太平後,就以各種理由開始誅殺功臣。其中有: 韓國公李善長,滅族; 宋國公馮勝, 處死; 穎國公傅友德,處死。 宰相胡惟庸,滅族,株連18家,此案涉及範圍廣(十幾家王公貴族,其中包括韓國公李善長),時間長(十四年之久),前後約三萬多少人死於此案。 涼國公藍玉,剝皮,滅族,株連16家,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 此外還有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處死;誠意伯劉基,被宣佈為“被胡惟庸毒死”;江夏侯周德興,滅族;南雄侯趙庸, 滅族;臨川侯胡美, 處死;定遠侯王弼, 處死;德慶侯廖永忠,處死;永平侯謝成, 處死;崇山侯李新, 處死,滅族等。 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被宣佈為“被庸醫害死” ,鄂國公常遇春早死。 大家看到了吧!大明開國34功臣僅僅只有信國公湯和,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長興侯耿炳文得以善終。
-
12 # 迷人史
為什麼明朝開國功臣最後大多不能落得一個好下場呢?可能很多人在看史書的時候都會有這麼一個疑問。但是難道就沒有一路追隨,最後得到善終的嗎?雖然只是佔很小的一個部分,但是還是不能否認。是有的,其中待遇最好的應屬湯和了。那為什麼湯和能夠贏得朱元璋的信任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湯和是何許人也。湯和,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也就是說他跟朱元璋是老鄉),但開國功臣裡面,朱元璋的老鄉挺多的,為什麼獨獨湯和能在屠殺中倖存?這可能要從朱元璋從軍的時候說起。至正十二年,朱元璋幼時的朋友湯和給朱元璋寫了一封‘造反’信,大意是說自己現在參加起義軍,做了千戶,叫朱元璋一起參加起義軍,共圖富貴。朱元璋起先沒打算參加起義,但是時事逼人,他便前往濠州城參加起義。
在軍隊中,湯和的行為一直很奇特。因為朱元璋剛剛參軍時,湯和已經是千戶,但是他卻很尊敬朱元璋,每次跟朱元璋走在一起的時候都不像是他的上司,倒是更像朱元璋的屬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湯和很有遠見,一早便知朱元璋非池中物,這也是為何他能在後來的殺戮中倖存的一個原因。
湯和除了目光長遠以外,還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領。戰場上沉穩敏捷,善於謀略,跟著朱元璋征討張士誠,平定福建,征戰西北,戰功赫赫卻從來不居功自傲,到該退休的時候主動交出兵權,提出告老還鄉,這更使朱元璋對他格外放心。
除此以外,他還是一個非常明哲保身的一個人。洪武二十三年人,李善長家中修房子,他找到湯和借三百士兵當勞工,這在平常人看來很平常的事情,他轉頭就向上報給了朱元璋,不對朱元璋隱瞞任何事情。就是因為這幾個特性讓他成為開國功臣中罕有的善終者。
-
13 # 芒果先生有點忙
朱元璋當了明朝皇帝后大肆殺戮功臣,此事也成為其人生的一大汙點。回顧歷史,其實仔細看來,朱元璋的初衷也是為了維護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明朝開國功臣記錄在案的共有34人,殺了30人,僅有4人沒有被殺。這四人分別是沐英,湯和,郭英,耿炳文。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自小跟隨其四方征戰,戰功顯赫,平定雲南後被派駐守雲南。因其遠在雲南,遠離權利中心,故朱元璋非常放心,沒有被誅殺。
第二人便是湯和。湯和自幼與朱元璋一起長大,後又推薦朱元璋加入起義軍。建國後湯和遠離功名利祿,自律機敏,所以朱元璋覺得沒有殺死他的必要。
第三個便是郭英。這個郭英是朱的同鄉,能征善戰,立下很多戰功。郭英是一個聰明人,在皇帝面前從來不居功自傲,每次都是卑躬屈膝,而且郭英不貪戀權利和金錢,一生沒有大的過錯,受到信任。所以沒有被誅殺。
最後一人便是耿炳文。其能征善戰,勇冠三軍。建國後被朱元璋委以重任,駐守邊塞。而且耿炳文做事低調謙虛,從不往自己身上放任何功勞,這樣的人皇帝自然安心,不會輕易殺掉。
-
14 # 西安—豐鎬遺子
朱元璋是一個草根皇帝,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在開國後不久,朱元璋借四大案殺了不少的開國功臣,成為人們眼中“卸磨殺驢”的皇帝典範!
實際上,朱元璋實際上並非是一個弒殺的皇帝,後世王朝摸黑的成分比較大!歷史上有那個皇帝不殺大臣的,朱元璋當皇帝后,有些大臣確實有僭越之舉,觸犯了老朱的底線,如藍玉、胡惟庸等。有些功臣居功自傲,胡作非為,天怒人怨,如永嘉候朱亮祖!
那麼朱元璋到底殺了多少功臣呢?朱元璋一朝,前後共封了25位公爵(殺了4個),封了79位侯爵(殺了20個),封了12個伯爵(殺了2個),封了11位子爵(1個沒殺),封了23位男爵(也是王1個沒殺)。
雖然朱元璋殺人太多,但並非都是開國功臣,朱元璋封爵150個,殺了26個,要說朱元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就有些亂扯了!湯和,郭英,沐英,耿炳文等都沒有殺!
-
15 # 悅語
我查閱史料,有以下三人能得以善終:
1.徐達,他是朱元璋的發小,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不朽的功勳,他為人謹慎,嚴於律己。1835年在南京病死。
2.常遇春,他是朱元璋的結拜兄弟,力大無窮,粗魯豪爽,粗中有細。明洪武二年,他領兵北伐,暴卒軍中。
3.湯和,他也是朱元璋的發小,對朱元璋極度忠誠,掌管朱元璋的特務系統。他為人老練,會察言觀色,辦事令朱元璋滿意。1395年,湯和在家中老死。
以上幾人,憑著自己的睿智,躲過了朱元璋的屠刀。
-
16 # 象園IT茶農
湯二愣子湯和。
正史記載朱八八大師(和尚)在外雲遊了幾年後回到皇覺寺,剛還沒歇下腳,兒時的好友湯二愣子給朱八八捎來一封信。拆開一看內容讓他既熱血沸騰又膽戰心驚,簡直刺激極了。信中湯二愣子說他參加了郭子興的義軍,現在混出一點名堂了,也勸朱八八趕快了參加義軍,一起搞造反大業。朱八八同志看的汗水直流,一時間還拿不定主意了。這時候又聽說有人告發湯二愣子來信一說了。這下朱八八急得快撞牆了。如何抉擇呢?
朱八八思來想去還是毫無頭緒,最後決定還是去請教周半仙吧(周德興),結果周半仙忽悠人還可以,實際也是個沒主意的人,給朱八八大師(和尚)出了個餿主意,算一卦,結果天靈靈地靈靈王母娘娘顯神靈之後說皇覺寺不能待了,趕快去投奔湯二愣子,於是朱八八可能連行囊都沒收拾直接去投奔湯二愣子了。估計後來回想往事,朱八八感覺周半仙差點誤他千秋(萬一當初算卦說讓他留著呢),所以就順帶的把周半仙給宰了(周德興),此是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朱八八投奔湯二愣子後出現了神奇一幕,比朱八八地位高很多的湯二愣子天天跟在朱八八後面轉,湯二愣子覺得很自然,朱八八覺得也很自然,這難道就是人格魅力所致,也可能是湯二愣子眼光獨到,知道提前燒冷灶。
你看湯和和朱元璋這革命情誼,雖然是朱八八的革命領路人卻從一開始就不居功自傲而是很真誠的當朱八八是他的領導。有了這份情誼朱元璋作為英明神武的開國之軍自然不會冷血地對待自己的恩公。
隨後朱八八也改名了,叫朱元璋了(諧音誅元璋,璋,尖銳的玉器,由此可見朱元璋的革命堅決性)。有一次危難時刻湯和還自己替換朱元璋當人質,換回了被捕的朱元璋。
朱八八改了名還拐走了馬姑娘(郭子興義女),身價自然水漲船高,成了湯和的正式領導了。這個時候湯和還是一如既往地謹慎行事。
人家湯和從一開始就不張狂,為臣之後更是謹慎,自然不會招來禍患了,能夠善終其實也並不奇怪。
中國歷史上總有兔死狗烹的故事,不過一般開國之君如果是貴族出身的就不會殺功臣,如秦始皇漢光武帝唐太宗,如果是草莽英雄就會對功臣大開殺戒,如漢高祖。
道理其實很簡單,貴族出身一般一塊的同僚是沒法挑戰君王的權威的。出身差不多就會有挑戰君王權威的慣性,如果不知道低調被殺也就怪不得誰了。
-
17 # 努力面向陽光咯
很高興回答問題:朱元璋手下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有哪些?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徐達。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那是出了名的,縱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都沒有像明朝這樣大殺功臣。當然朱元璋此舉也是為了鞏固皇權,讓自己的老朱家子孫能夠坐穩天下。但是在朱元璋的這麼多開國功臣當中,卻有這麼一位得到了善終。說來這個人還是朱元璋打天下的首席大功臣之一,他就是徐達。一次朱元璋找到徐達,要和他下圍棋。朱元璋的棋藝非常一般,卻偏要名正言順地下贏徐達。徐達當然知道朱元璋的棋力,於是便想故意漏出破綻來,讓朱元璋取勝。不料朱元璋又發了話,要求徐達一定要用拿出真才實學來,否則就要以欺君之罪論處。徐達一聽當時就明白了過來,朱元璋來者不善。要是自己用真實水平下棋,贏過了朱元璋,後果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如果自己故意輸棋,也會讓朱元璋以欺君之罪除掉自己。這盤棋自己贏也不是輸也不是,但是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徐達一時陷入了兩難。不過徐達很快就想出了辦法來。他開始和朱元璋對弈,一盤棋從上午下到了晚上,依舊難解難分。直到最後,徐達終於起身施禮:“皇上,這盤棋已經分出勝負了,此局陛下與臣和棋。”朱元璋看完大為不解:“這棋才走到中盤,還沒有官子,怎麼就和棋了?”徐達神秘一笑:“陛下請看臣的棋形。”朱元璋仔細端詳著棋盤,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徐達竟然在棋盤上用棋子下出了“萬歲”二字。朱元璋看罷哈哈大笑,不僅打消了對徐達的顧忌,還把這座棋樓賞給了徐達。這座棋樓就是後來的“勝棋樓”。後來徐達54歲病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還給予了他“配饗太廟”的殊榮。
-
18 # 老實人侃歷史
一共有四個人善終,分別是湯和,耿炳文,郭英,沐英。
湯和湯和跟朱元璋是同鄉,一同參軍的,而且還是朱元璋的領路人,建國後,被封為信國公,雖然位高權重,但是湯和有一個優點,就是不嫉妒,不貪戀權位,即使是當初被封為侯爺,而徐達常遇春他們被封為公爵,都沒有嫉妒。
而且當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時候,他也看清了時務,所以非常的果斷的跟朱元璋請示,想要告老還鄉,朱元璋也很高興,就賞賜了他讓他回家了,不過後來還是召回了他抗擊倭寇,最後朱元璋還跟他一起把酒言歡,死後被封為東甌王,可見朱元璋對於他的信任和感謝。
沐英其實沐英有一個身份,就是朱元璋的養子,十二歲的時候開始跟隨朱元璋,隨他南征北戰,而且沐英這個姓氏還是朱元璋賜給他的,沐英的義母是馬皇后。
要知道,沐英從小都是一個人,朱元璋給了他一切,所以朱元璋對於他很放心,而且沐英也很識趣的,受命鎮守雲南也是忠心耿耿,後來因為馬皇后去世,還重病了一場,太子朱標去世後,自己也因病去世了。
耿炳文其實是在朱元璋手下活下來,但是最後是自殺而死的,是在當時抵擋朱棣時候自殺了。
因為耿炳文的父親是跟隨朱元璋的,父親去世後耿炳文接替父親的職務,雖然戰功並不卓著,但是有一個最大的功勞就是抵擋了張士誠十年進攻,對於朱元璋統一天下幫助很大,後來被封為長興侯,就是為了紀念他在長興抵擋張士誠。
耿炳文自己也非常的謙卑,朱元璋也意識到他的態度,所以對於他很放心,到了洪武末年的時候,只有耿炳文跟郭英在世,朱元璋也曾經把他跟功勞最大的徐達常遇春並列在一起。
郭英郭英這個人在歷史上名聲並不顯著,但是他有一個姐姐,是朱元璋的寵妃,而且他在朱元璋剛起兵不久就跟著哥哥郭興投奔了朱元璋,做了朱元璋的衛士,而且後來還參加了著名的鄱陽湖大戰,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非常英勇,甚至朱元璋把他跟尉遲敬德放在一起,可見評價之高。
郭英侍奉了朱元璋四十多年,朱元璋非常滿意,當時的許多功臣都是大肆的置辦房產等,但是郭英卻沒這麼做,朱元璋很好奇就問了他,他回答說“我是一介平民,能夠封爵,子孫吃喝不愁都已經是最大的恩寵了,不能產生奢侈之心”,朱元璋也感嘆道,說郭英的忠誠是別人沒有的。
後來,郭英的子女們不是嫁給皇帝王子,就是娶了公主,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產生驕傲之心,可見郭英的教導還有自己的睿智。
-
19 # soccer烏托邦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劉基,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20 # 小李子說事兒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135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佔集慶(今南京)、取鎮江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湯和也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後被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回覆列表
炮打功臣樓,火燒凌雲閣!
朱元璋的魅力比較大,跟他一起打下大明王朝的江山的兄弟就有34位。其中不乏是一個比較粗俗的人,不識字,但是義字為先。朱元璋在成為皇帝之後對他們進行了大肆的封賞,但是時間久了之後,其中有些人,卻是被利益,美色所誘惑,可能是生活安逸太久了,一個個的仗著自己是開國功臣,氣焰十分的囂張,朱元璋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朱元璋成立了錦衣衛開始殺戮起了功臣,34位開國功臣最後,也僅僅只剩下了4個。這4位僅僅是誰呢?
第一位:郭英。郭英經常的跟在朱元璋身後,他的作用就像是一個保鏢一樣,曾經三番兩次的救起朱元璋的性命,曾經朱元璋在和陳友諒對戰的時候,陳友諒的軍隊包圍朱元璋的時候,千鈞一髮時刻是郭英捨命保護,朱元璋才得以逃脫。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也沒有忘記郭英的救命之情,即使在晚年的時候,對開國大臣開啟了殺戮,但是對郭英則是非常的信任,所以郭英也在最後得以保全,郭英此人對朱元璋可謂是忠心不二,就算是最後朱棣造反,也是郭英帶兵討伐他。
第二個:湯和。湯和之所以成為了四人之一,主要是他整個人比較低調,還比較識相。在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其實低調的湯和,也是沒有逃過朱元璋的猜忌,但是幸運的事,朱元璋在對湯和有所懷疑的時候,湯和隨即表明自己的立場,就是將自己手中的權利,交給朱元璋,這樣的做法,讓朱元璋非常的滿意,並且湯和的選擇也是給朝中的大臣們一個選擇,更是彰顯了朱元璋對昔日兄弟情的情誼,湯和70歲的時候,壽終正寢。
第三個:沐英,沐英是朱元璋的乾兒子,也是朱元璋身邊的一員大將,作戰也是非常的勇猛,是一個難得的將才,經歷過多場戰爭深的朱元璋的信任。在明朝成立之後,朱元璋將他派遣到了一個離皇城很遠的雲南,一生可謂是對明朝恪盡職守,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躲過了朱元璋的懷疑。
朱元璋沒有這些34名兄弟的助力,是不可能建立明朝,成為一個帝王。但是就是因為朱元璋久坐高位,對自己的權利逐漸迷失,多疑的性格,則是造就了最後,那些個兄弟被他一一殺死,幾乎被處決的那些沒有什麼好的下場,而朱元璋在歷史上也落得了一個屠夫的稱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前提條件是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古代君王和臣子,永遠不會是平等,所以很多時候功臣的下場都是“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