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卓別林的歷史書

    表面上,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項伯事先把鴻門宴的計劃透露給了劉邦,讓劉邦做好了思想準備去面對項羽的質問;

    第二、項伯由於相信張良的緣故,與劉邦私訂了兒女親家,有意幫劉邦開脫。在項莊舞劍時,保護了劉邦;

    第三、樊噲闖入酒宴,打斷了正在進行的話題,給劉邦製造了"如廁"脫身的機會;

    根本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范增沒有公開做決策的權力,只能是建意項羽如何做,導致"項莊舞劍"失敗;

    第二、項羽好面子,找不到太適合的理由殺一個低調承認錯誤的人;

    第三、項羽過於自負。他從心㡳看不起劉邦,覺得他沒什麼大不了,想殺掉他隨時可以。

  • 2 # 歷史如潮流般輪迴

    主要是項羽性格問題,好面子。而且道義上說不過去。依據楚懷王和諸將的約定,“先入關者王之”,此時楚懷王雖是傀儡,任然是項羽名義上的主子。

    劉邦入關後,安撫百姓,關閉糧倉。老老實實交付於後到的項羽。於情於理項羽都不好意思下手。所以一直覺得項羽適合當黑道英雄,還是太重人情世故,真不適合玩政治。

  • 3 # 講史詩

    先說前言:

    兩千年來,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都被當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終國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後世英雄人傑,都將項羽當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然而,如果當真從項羽當時的立場和形勢看來,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被《史記》《漢書》掩藏的真實史實,項羽當時實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臨天下。

    劉邦並非他最大的敵人,殺劉邦,對項羽來說弊遠大於利,也會嚴重損害自己政治聲望,從此成為天下公敵,自取滅亡。

    西楚霸王項羽

    其一、鴻門宴時,項羽的真實實力,好一齣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鉅鹿之戰時,項羽率領五萬楚軍,大戰大秦帝國合計四十萬人的長城軍團(王離部)和關中軍團(章邯部),先擊退章邯所部,奪佔糧道,再殲滅的王離軍團近二十萬人。

    他的驚人戰鬥力把當時作壁上觀的各國諸侯聯軍都嚇怕了,才暫時推舉他當個頭領,即所謂統領四十萬聯軍的“諸侯上將軍”。

    之後他又歷時半年,先迫降後坑殺了二十萬人的章邯軍團,摧毀了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實際宣告了秦朝的喪鐘。

    經過鉅鹿之戰的消耗,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時的“三十餘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可見總共只增兵數萬,其中屬於項羽的份額即使最多,其入關中時總兵力也不會超過七萬。

    而與此同時,劉邦以兩萬偏師攻破武關,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招降八萬秦軍留守部隊,擴軍至十萬,欲佔據關中稱王,封鎖函谷關,招致諸侯聯軍眾怒。

    項羽因勢利導,以四十萬聯軍兵威,以勢壓之,透過鴻門宴,兵不血刃迫使劉邦拱手歸降,並裁軍至三萬,實力大損,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權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七萬軍基本盤,卻能借勢空手套白狼,裹挾了四十萬諸侯聯軍,連續殲滅四十萬秦軍;再靠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聯軍,威壓了劉邦,迫其讓出關中,成為天下名義霸主的項羽,自是此時最大贏家,

    所謂「滅秦之功,又大半成於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 整個過程,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

    其二、鴻門宴未登場的隱藏主角:楚王熊心。

    若史籍中此時楚王(熊心)為戰國楚懷王(熊槐)之孫的記載屬實,那麼根據楚懷王死於前296年,距離鴻門宴已經整整九十年,熊心的年齡最低估計也有五十歲,正是個和劉邦一樣飽經世故的政治強人,絕非無知牧童。(為了方便區分,下文將熊心稱為“楚後懷王”。)

    後世對楚後懷王評價也甚高,認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備的一代英主。

    楚後懷王、義帝熊心

    項梁死後,楚後懷王為了排擠項羽,奪其兵權,不許其西進發展;北上救鉅鹿時,又派親信宋義和范增做主將、末將來壓制他;項羽在安陽絕地反擊,徵得范增反水支援,殺掉宋義。

    後懷王擔心他回師彭城攻打自己,無奈下只得封其為上將軍,讓他去和鉅鹿秦軍死拼。沒想到鉅鹿之戰項羽大勝,成了“諸侯上將軍”。

    後懷王完全失去了對項羽的控制,除掉他的決心也更加迫切,才會發出“如(先入關中者王)約”的詔令,不惜觸怒項羽,也要竭力支援劉邦。

    而除後懷王佔據楚地外,田榮田橫據齊,趙王歇據趙、魏王豹據魏、韓王成據韓,除韓廣據燕為新興豪傑,其餘五國皆為復辟舊王族。

    項家本是項國人,春秋時被魯滅後,當了幾百年魯國人,直到戰國末年楚滅魯才成為楚人。一非楚王同宗同姓,二不是楚舊貴族,一直也沒出過什麼著名人物,直到項燕在亡國之即,以其才幹臨危受命。

    和楚國八百年曆史沿襲下來的各種源遠流長的舊貴族相比,屬於新興暴發戶。

    【《左傳》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子孫以國為氏,項橐八歲服孔子,燕下相人,為楚將,子梁,梁兄子籍,號‘西楚霸王’,項他、項伯、項襄之族也,漢初並封侯賜姓劉氏。】

    項羽軍雖有天下第一的戰鬥力,實際法理上屬於自己的地盤僅有被封為“魯公”的魯縣一地。要和名義上的主君後懷王為敵,要和齊韓三晉復國的各國舊王族對抗,既無名分,家世亦不敵。

    所以他才聯合一起入關的聯軍諸將,以裂土封王許諾贏得其支援,實是驅狼吞虎的大手筆,讓這些諸侯聯軍將領和本國君主徹底對立,只能尋求自己的支援。

    同時名義上尊後懷王為“義帝”即天子,自封楚霸王,便可師出有名去奪佔彭梁九郡這一天下最膏腴之地。戰國時魏齊楚百年爭霸,就是爭這一地區的所有權。

    然後迅速討滅了原楚王熊心,合併原楚國中樞,這才真正成為手握三十萬以上大軍、諸侯實力第一、名副其實的天下霸主。

    其三、說到鴻門宴的另一主角范增,他自己才是坑項羽最狠的人。

    亞父范增

    項羽的爺爺項燕,曾經擊敗過名將李信和蒙恬率領的二十萬秦軍,是天下人人敬仰的抗秦名將。所以陳勝起義時,都打著他的大旗,而不是末代楚王來號召部眾。

    作為項燕之子,項梁在遍地草頭王的秦末,已算名望甚高,本可做名正言順的楚王。

    而范增卻竭力忽悠,騙得項梁去立了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給自己平白找了個上司。其次。即使要立楚王后裔,又為何非要立個年齡很長、世故成熟的中老年人?而不當真立個大眾通常印象中的無知牧童?

    懷王之後又經歷了六任楚王,過了整整90年,以春秋戰國傳統,後懷王熊心和真正楚王室的關係已經很疏遠了,若用大家熟悉三國做比方,不過是劉曄這種東漢遠支宗親和漢獻帝的關係罷了。

    戰國楚懷王為諸侯合縱長,都是百年之前舊事了,而且那時的六國合縱,實為各懷鬼胎。後來懷王逃到趙國,趙人甚至不敢收留,致其憤死。要說這麼一個百年前之人的威望,其後裔便因此號令今之諸侯,實是匪夷所思。

    之後的諸侯諸將,完全是攝於項羽鉅鹿一戰兵威臣服,和後懷王亦不相干。後懷王的所謂合法性,說白了大半還是靠項家立起來的。

    范增在《史記》沒有個人傳記,只能單從《史記》相關片段,推導其生平。立後懷王是范增本謀,後懷王奪項氏兵權,對項羽排擠打擊,以范增為楚北路軍末將,與宋義、項羽發兵救趙。

    依常理,此時范增當是後懷王一派的。而項羽既殺宋義奪權,至入關時,范增再次出場,卻成了項羽軍謀主,並冠以“亞父”之稱。何解?

    正是鉅鹿之戰前,項羽已被後懷王、宋義、范增這些人聯手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厚臉皮認范增做了所謂“亞父”,然後拉攏他反水,這才殺掉宋義,奪回兵權。

    因此項羽和范增這兩個人,從來不是正常的主君和謀士關係。直到范增死前,項羽恐怕也沒真正信任過他,不對他言聽計從,實在太正常不過。

    鴻門宴上范增力主殺劉邦,主意更加不妙,簡直就是讓只有幾萬兵實力的項羽去當天下公敵。

    劉邦一人一軍攻落關中,令秦王俯首,畢竟是僅次於項羽的二號滅秦功臣。在劉邦表現如此恭順,放棄關中、拱手歸降的情況下,如果還要殺之,其餘入關聯軍諸將該怎麼想?勢必要人人自危了。 那只有幾萬本部人馬的項羽,這個天下霸主怎麼還坐得穩呢?

    其四、項羽不以關中為都、還軍彭城,分封天下,同樣是形勢所迫。

    從項羽對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從他先尊義帝,卻又迫不及待殺之來看,他是絕不滿足於做一個虛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他並非不想成為如秦始皇嬴政一樣統一帝國的集權帝皇,而是實力嚴重不足,根本不可能實現,才玩弄驅虎吞狼之計,攪動天下大亂。

    傳統史觀的誤認,以為為項羽當時在咸陽本可以憑所謂的四十萬大軍(絕大部分根本不屬於他),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虎踞關中,君臨天下,其實全無可行。

    批判項羽分封是開歷史倒車、對抗大一統歷史洪流雲雲,更是後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完全不顧及當事人所屬軍政集團的實際利益

    項羽親手覆滅大秦帝國,斬殺秦軍將士超過四十萬人,更為了徹底斷絕秦國如六國一般的死灰復燃可能,就非得盡滅秦王室宗族,摧毀其貴族世家,血海深仇導致故秦遺民對其恨之入骨,也沒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擁戴,難以御使其為己用,更勿論在關中立足,以為根基。

    項羽部幾萬楚軍戰力精良,冠絕天下,是項羽爭霸的根本,軍心思歸人情之常,身為主帥也不得不俯仰麾下將士的意志,所以才有“衣錦夜行”之嘆。那個吐槽“沐猴而冠”被烹殺儒生的建議,猶如痴人說夢。

    鴻門宴後,項羽頭號大敵已經並非劉邦,而是義帝為首的已經恢復六國的舊王族們。所以在項羽的角度看來,劉邦非但不是敵人,而是作為新興諸侯之一的代表,可以作為一定程度的盟友,安排在巴蜀漢中,可以和三秦王彼此牽制。 畢竟項羽兩人從前在項梁賬下關係甚好,同甘共苦,並肩作戰,(也包括狼狽為奸,一起屠城……),結為異姓兄弟,以項羽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的為人,感情並非虛假。

    甚至項羽之所以會在鴻門宴後告訴劉邦,是其賬下左司馬曹無傷告的密,看似無謀之極;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不過是一個年輕人因為借勢算計了自己的兄長,有些歉疚,向長兄道歉賣好之舉罷了。

    西漢時成書的《史記》將項羽列入本紀,並非單因作者對項羽的何等偏愛,而就是源於項羽的這次分封,是漢王朝的上溯法統之由來。

    劉邦的漢王,既非自封,亦非名義上的天子“義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項羽所直接封授。同理亦將陳勝這個在後世王朝史書中只會享受反賊待遇的草莽,列入世家,表彰張楚政權的首義反秦之功。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項羽本紀》【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後漢書·志第二八·百官五》

    當然隨著幾百年後漢王朝政權鞏固,就不再認項羽的法統了。東漢班固修《漢書》就只將項羽和陳勝合傳,秉承「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都是楚義帝熊心的臣子,項羽弒君,劉邦討逆」的歷史觀。

    總結:漢勝楚敗,天命使然,非因鴻門。

    劉邦起兵時都48歲了,就比剛歸天的秦始皇小3歲而已;項羽起兵才24歲;兩個宿敵根本不是一代人。

    所以作為年紀比項羽大了一輩、人生閱歷遠非項羽可比的長者,劉邦當然有一肚子的人生經驗可以教育項羽這個年輕人。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諸侯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人長者】【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入關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蓋以沛公之為長者爾。】

    除了個人勇武、軍事指揮能力不及項羽外,其餘用人識人、智謀權術、政治聲望,劉邦都遠在項羽之上,最後得以龍飛在天,那是他自己雄才偉略、理所當然。

    漢高祖劉邦

    楚漢戰爭中,項羽採取的斬首劉邦的戰略完全正確,事實上之後三次將劉邦逼入生死一線的絕境。

    如彭城之戰大勝,本可一戰擊殺劉邦,卻被突起的沙暴所阻;兩破滎陽,劉邦亦能在城破後幸運逃脫;

    這正說明劉邦實為天命在身,天意如此,實非人力所能抗,卻絕不是項羽“婦人之仁”,鴻門宴沒有殺死劉邦的過失。

  • 4 # 迂娛與遇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宴會,劉邦透過巧妙的周旋與眾人的幫助,逃回了軍營,為日後爭奪天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鴻門宴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一次宴會。直到今天,鴻門宴的故事依舊為人們津津樂道。然而,人們長期探索卻又迷惑不解的一件事情是:項羽為什麼沒有誅殺劉邦?

    對於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世人多認為是項羽缺乏雄才大略的表現。

    聯絡到項羽後來兵敗垓下、拔劍自刎,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登基稱帝的結局,人們大多認為這是項羽婦人之仁的表現,項羽優柔寡斷,坐失良機,有勇而無謀;頭腦簡單,剛愎而自用,不聽從謀士的建議,更沒有看清楚劉邦和自己爭奪天下的野心,被他一席好話所矇蔽。項羽因為自己的好大喜功、驕矜自大,大意之下放走了對手,以致釀成大患,最終失去了天下。

    這一看法主要依據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司馬遷對於鴻門宴的描寫異常精彩,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富有戲劇性,讓人們覺得這更像是一部傳奇;在太史公的筆下,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項羽的有勇無謀,劉邦的機智敏銳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讀到這裡,都會感慨萬千,或痛恨,或惋惜,或讚歎,或不屑。

    這一評價更多的是立足於之後楚漢戰爭的結局,從成王敗寇的角度來進行的分析。然而,有許多學者對此提出了疑問。

    其實關於《鴻門宴》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不合理之處,如果這些都是史實,根本無法解釋。

    例如,如果鴻門宴真的是殺機重重的宴會,以劉邦的機智狡猾和貪生怕死,他會毫無察覺、主動去項羽大營送死嗎?再如,劉項大營相距七十餘里,宴會前項伯夜訪張良、張良引其於劉邦、劉邦宴留項伯、項伯夜歸、項伯向項羽彙報、項羽等人再議對策,一夜之中項伯完成這六件事有多大可能?

    再例如,劉邦、樊噲、張良以如廁為藉口外出商議對策,劉邦讓張良等他回到了自己軍營再進去謝罪,即使走小路,二十多里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再加上商議對策的時間,肯定不短,這麼長時間項羽就會在大帳中乾坐著而無動於衷嗎?

    如果項羽、范增有殺劉邦的想法,應該會在帳外部署一定兵力,劉邦等人能那麼容易逃走嗎?劉邦逃走後,留張良斡旋,就不擔心項羽一怒之下殺掉張良嗎?張良這樣一位善於保命的聰明人會冒這個危險嗎?

    項羽如果真的要殺劉邦,絕對不止這一次機會。項羽若是以他私自逃離鴻門的無禮行為為由發兵追剿,劉邦十萬大軍恐怕早就全軍覆沒了。

    對於這些不合理之處,王若虛、董份、梁玉繩等學者都有提及,如梁玉繩於“(項伯)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一句下按語:“項伯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也,何以言報?且私良會沛,伯負漏師之重罪,尚敢告羽乎?使羽詰曰‘公安與沛公語’,則伯將奚對。”梁玉繩的意思是:項伯暗中與張良會面,如果不是奉項羽命令怎麼能用“報”字呢?而且項伯私自會見張良、劉邦,他就是犯了私通敵軍的重罪,怎麼敢告訴項羽呢?如果項羽詰問他,“你怎麼能和劉邦說這些”,項伯就會無言以對。其他可推敲處尚多,不一一列舉。可見早已引起了學者的普遍質疑。這些都說明,《史記》所記鴻門宴並非信史。

    司馬遷寫史,既採摭舊聞,又博覽群書,涉獵極多。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許多學者經過考證認為,《史記》中《鴻門宴》這部分文字是依據西漢時期陸賈所作的《楚漢春秋》一書而寫。

    陸賈“客從高祖定天下”,長年跟隨在劉邦身邊,是劉邦的機要秘書,是許多大事的親歷者。他的著作按理說應該貼近歷史真實,但事實並非如此。陸賈是劉邦的大臣,其作品肯定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不可能不滲透劉邦的意志,為尊者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仔細分析司馬遷以陸賈《楚漢春秋》為藍本所作的《鴻門宴》部分文字,就能夠發現這一點。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陸賈一定隱瞞了許多事實。那麼真相到底又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項羽不殺劉邦是最現實的選擇,是明智的表現,是其“才氣過人”的鐵證。

    盡信史不如無史。要了解鴻門宴的真實情況,不能只靠司馬遷的文字描寫,還要仔細分析鴻門宴發生的歷史背景,瞭解其本質。

    鴻門宴實質上是一場協商關中地區統治權的政治談判。當劉邦一路西進攻取咸陽後,擔心項羽來爭奪勝利果實,採納謀士建議,派兵把守函谷關,不納諸侯。然而,很快項羽的軍隊攻破函谷關,兵臨城下時,他不得不改變計劃,以應對危機。這場危機的實質是滅秦之後關中統治權歸屬於誰的問題。雖有“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在先,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功勞最大,實力最雄厚,被尊為諸侯盟主,入關前他就封秦國降將章邯為雍王,將關中地區視為囊中之物。劉邦雖然想做關中王,但他的實力不夠強大,函谷關已經被項羽佔領,自己的十萬軍隊難敵項羽的四十萬人馬。劉邦為保住性命、儲存實力,只能向項羽低頭,讓出關中地區。

    因此,鴻門會談是必然發生的。

    透過會談,劉邦讓出了權力,項羽得到了關中,既然目的已經達到,項羽就沒有必要再將劉邦殺死。

    項羽兵不血刃,以談判的方式取得關中地區,維護了自己盟主的地位和權威,也使自己免除了一個殺害功臣的惡名,更顧及了曾經並肩戰鬥的兄弟之情,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其才智可見一斑。

    劉邦作為楚漢戰爭最後的勝利者,他是不可能公開承認自己曾經向項羽妥協,以關中地區來換取身家性命這樣不太光彩的事情的。因此,陸賈的《楚漢春秋》隱瞞了這些事實,加之司馬遷的出神入化的描寫,讓人形成了對鴻門宴的模式化、固定化的認識。

    然而,鴻門宴不是權力遊戲的結束,僅僅是一個開始,項羽因為其後諸多的戰略失誤,一步步走向滅亡。他的失敗原因有很多,全部歸於鴻門宴一事,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歷史有多重解釋,但是真相只有一個。孰是誰非,也許永遠是個未解之謎,但是探究的過程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吧。

  • 5 # 天晴愛睡覺

    主要是項羽的性格原因,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

    項羽看不起劉邦,不覺得劉邦對他能產生什麼威脅,放了他就像放屁!

    第二,

    項羽愛面子,劉邦低調認錯,他找不到藉口下手!

    第三,

    項羽凡事猶豫拖延,樊噲吵吵影響了他的思路,等到劉邦跑了他又不爭取,凡事太順其自然!沒什麼企圖心,沒什麼非此不可!

  • 6 # 織繭讀書

    項羽沒有並天下的心思,只想分天下而王諸侯,鴻門宴前劉邦先示弱,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殺劉邦的意思,而是封劉邦為漢王,最後王了巴、蜀、關中,而漢中分立三王,雍王鄣邯,塞王董欣和翟王司馬翳。劉邦大怒,才定下並三秦而王天下的戰略

  • 7 # 綵鳳青鸞

    這個問題很複雜,而且非常深奧。

    項羽率領眾多的諸侯向咸陽城前進,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瓜分秦朝的所有遺產。其實項羽他們是沒有權利率領部隊開往咸陽城,因為楚王給項羽的命運是解救鉅鹿城的危機,咸陽方面由劉邦負責。但是顯而易見的,咸陽城是一塊肥肉,項羽不會將他輕易讓給劉邦。這些人去咸陽城的目的很簡單,用兩個字簡單概括:搶劫。然後再瓜分天下。

    假如項羽要殺了劉邦,那麼其他的諸侯就會這麼想:這咸陽城都還沒進呢,就殺了劉邦。今天殺了他,明天就輪到我們了。所以項羽一旦要殺劉邦,他如狼似虎的貪婪慾望就會表露無遺。那麼其他的諸侯會任由項羽胡作非為,然後佔據天下嗎?任由項羽殺了劉邦,然後再來殺他們自己?

    所以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是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去考量,去平衡各方面的勢力關係。其次在於他的部隊是諸侯聯軍,他一個人也很難指揮,其他諸侯憑什麼要聽他的調遣?給他充當打手,為他打工賣命啊?

  • 8 # 謀戰z

    最主要的是項羽是貴族出生,他的出身決定了他的格局,他不屑於做這樣的事。如果要殺劉邦必須有合理的理由,在鴻門宴上開始項羽一直都在先殺劉邦的理由!但劉邦表現完美!後段項羽就基本放棄殺劉邦的念頭,所以劉邦可以順利逃走!劉邦逃走後,項羽很生氣,但沒有追擊,也是沒心殺他,項羽還是英雄氣太重了!其他諸侯表示臣服,他就滿足了,王不過霸,完美解釋!

  • 9 # 馬布斯

    先說答案: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劉邦是諸侯中比較沒本事的那一堆之一

    一:劉邦前期表現並不出色

    魏王豹也曾攻克秦二十餘城,稱霸梁地。趙王歇喋血鉅鹿,守禦章邯四十萬大軍,最後全身而退。田榮之齊國,天下第二,又與項羽不和,久有不臣之心。與這些老牌豪傑相比,劉邦只不過是小角色而已。關中稱王后劉邦迅速壯大實力,兵力突破十萬,但仍然無法與項羽抗衡。項羽不忍心殺劉邦,因為二人相識比較早。也沒必要殺劉邦,因為天下十八路諸侯,難道全要趕盡殺絕?劉邦先入關中,又讓出關中王給項羽分封,已經很懂事,項羽再殺死他,諸侯難道不會因此害怕而萌生反抗之意?

    二:把劉邦等到蜀地會不攻自破

    項羽一步棋,將劉邦鎖入蜀地,居漢中而領巴蜀,稱漢王。這兩地當時很窮困,又有許多盜賊,楚國莊襄王派去的莊濟的後人當時正在巴滇兩地稱王,實力不小。再加上東方有天險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再加上秦軍三傑鎮守,章邯的水平項羽領教過,當然放心的下。

    劉邦假如進入漢中,軍隊必然無法供養而減少規模,最後陷入勉強維持統治的尷尬境地,被三秦遏制無法東望。誰能想到齊國那麼快就造反,又有誰能想到劉邦這麼大的膽子敢不就封,直接半路就反攻三秦?又有誰能告訴項羽,為什麼章邯等人在韓信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面前居然撐不過三回合

    這就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項王決策失誤,至此劉邦崛起,最終自自刎於烏江,也是命運使然,天助大漢。

  • 10 # 高敬之——001

    第一:可憐兮兮的劉邦訴說的,竟然都信了。

    第二:關鍵是二,自信。

    第三:霸王用命證明第二。自剔烏江遺言並請十八勇士作證,說詞絕無妄語“此非吾戰之過也,乃天欲亡吾”。

    第四:一生大小戰無數,所向無敵,加強了自信,簡直了——天下捨我其誰?

    第五:劉邦這無賴,乘我與秦軍主力決戰,取巧進了咸陽,有什麼本事?

    第六:亞父你囉嗦的,吾三歲小孩?我就放了這無賴,看看這死相翻出什麼浪來?

    第七:我一一西楚霸王,天下諸侯晉覲見,都一個個跪著爬進入大帳。殺這無賴,汙我名頭。

  • 11 # 小北史話

    我個人認為鴻門宴是項羽最好的機會,完全可以把劉邦除掉,但是項羽並沒有這麼做,給自己留下一個強力的對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鴻門宴事件發生的背景

    當時十八路諸侯為了親心協力攻入秦朝國都,更是立下字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在關中為王”,項羽自認為楚軍勇猛無比,肯定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隊伍。楚軍的確是十八路諸侯當中戰鬥力最強的軍隊,秦軍沒有一支軍隊是楚軍正面之敵,項羽自認為關中為王非自己莫屬。

    可是劉邦也想在關中為王,但劉邦也知道自己的實力,如果在正面戰場對決,那麼自己絕不會是第一個進入咸陽的。於是就出奇招,不再正面戰場出現,直接走羊腸小道,直逼咸陽,果然劉邦成功了,勸降了秦王子嬰,第一個進入了關中。後來項羽來到了咸陽城外,看到這個情形很是生氣,就打算把劉邦滅掉,但是項伯把這個訊息偷偷告訴了劉邦,劉邦知道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於是做好準備之後就前去項羽軍中賠罪。但是有驚無險,項羽活了下來。

    再來說一下項羽沒有殺劉邦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劉邦做好了準備

    當項伯把項羽的殺心告訴劉邦之後,劉邦把咸陽當中的所有東西的賬目都給項羽準備好了,並準備好了相應的說辭,計劃好了後退的路線。

    第二個原因:賄賂了項伯

    劉邦見過項伯之後,立馬和項伯結成了兒女親家,這樣項伯起碼能給自己美言幾句,劉邦的投資很成功,項伯不光說劉邦的好,而且項莊想刺殺劉邦的時候,被項伯攔截了下來。

    第三個原因:項羽狂妄自大

    自從項羽起兵以來,沒有人是楚軍的敵人,項羽更是有著萬夫不當之勇,連英勇善戰的秦軍都算不上對手,更何況是其他人,尤其是一個小小的劉邦,就沒怎麼放在心上,項羽覺得殺不殺沒有任何區別。

    第四個原因:項羽有婦人之仁

    項羽不是一個堅決的人,這個我們可以透過很多事情就能夠看出來,項羽想殺劉邦只是一時生氣,沒有考慮到其他的因素,所以當項羽看到劉邦這麼識趣,主動前來請罪,氣早就消了一大半,也就沒有了殺劉邦之心。

    我個人認為以上四個原因就是項羽不殺劉邦的理由

  • 12 # 趣談漢史

    項羽鴻門宴沒有殺死劉邦有這幾大因素。

    第一,項伯把殺死劉邦的計劃洩露給張良,他把這事告知劉邦,並做好準備。

    第二,做好準備的劉邦去應宴,劉邦先向項羽認錯,弄得項羽心裡軟了,沒心殺劉邦。范增看出劉邦心思,派項莊舞劍殺劉邦,結果項伯也出來舞劍護劉邦,這就給劉邦騰出了喘息之機。

    第三,樊噲攪宴也給劉邦脫身創造了條件。說一千道一萬,就是項羽沒有決心殺死劉邦,項羽從心裡沒有看得起劉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也就是說項羽狂傲自大,如果重視劉邦的話,項羽不可能不理會范增的計謀。

  • 13 # 江南品古

    我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一、項羽自身的婦人之仁。項羽雖然天生勇猛,但關鍵時刻婦人之仁,註定了沒有當皇帝的命。

    二、項伯的告密。項伯因為張良救過他,提前一天晚上告訴張良,結果張良將他引薦給劉邦。

    三、劉邦的膽色和隨機應變。劉邦從項伯那得知項羽要設鴻門宴,馬上隨機應變與項伯約定做兒女親家。並決定主要去向項羽道歉,化解這次危機。

    四、范增並沒有說服項羽殺死劉邦,項莊舞劍只是臨時起意。上下不是一心,註定難成大事。

    五、張良的高瞻遠矚和臨機應變。張良以前救過項伯,項伯報恩,這個其一。讓樊噲進大營怒吼項羽,這是其二。叫劉邦先逃回去,自己穩住項羽,這是其三。

    六、樊噲有心算無心的故意魯莽救主。樊噲聽張良安排,衝進大營怒吼項羽,卻得到項羽敬重。真不知是不是天要救劉邦,還是皇帝命實在劉邦,不在主座上位的項羽。

  • 14 # 馨晨復語

    鴻門宴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走大街上隨便問個人,都能給你說上兩句。就包括現在,在飯局當中你如果吃飯過程中領導教育你兩句,你肯定會低估上兩句,這那是請吃飯,明擺著就是個鴻門宴嘛!

    項羽為什麼要給劉邦擺這個鴻門宴呢?其實是劉邦在反秦的鬥爭中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把項羽給惹毛了!

    劉邦和項羽之前呢,依據楚懷王的約定說“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誰先克定關中,你倆誰就做關中王,秦國當時還很強,誰都不願意去,誰去誰就當炮灰。劉邦這時候就自告奮勇的說,我去!結果還不錯,劉邦沒有做的炮灰,反而在秦二世三年十月攻破了咸陽。但是就在他攻下咸陽時,劉邦犯了個嚴重錯誤,什麼錯誤呢?

    當時劉邦身邊有個謀士,也不知道叫什麼,估計是想在劉邦身邊顯擺顯擺自己的能力,就給劉邦出了個餿主意。對劉邦進言說,咱們現在已經攻破咸陽了,咱現在要派兵把這函谷關把守起來多好,你看函谷關是從中原地區進軍秦地的必經之路。如果要是把函谷關把守起來,秦這塊地方就是咱們的了。劉邦一聽,是個路子,於是馬上派了一支軍隊把函谷關給守起來了。

    這時候的項羽還在北邊打仗,項羽把北邊的戰局給平定下來以後才帶著自己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關中地區開來,開到函谷關的時候項羽蒙圈了,一看劉邦的軍隊把函谷關守起來了,怎麼也不讓進去,項羽這暴脾氣哪能受得了這個,馬上下命令給英布說,英布給我把這函谷關給攻下來,項羽蒙打一陣就把函谷關打開了,過了函谷關以後項羽帶著軍隊就來到了鴻門,到鴻門後不走了,定軍在這,把軍隊駐紮在鴻門。這下劉邦啞巴了,傻眼了。偏偏這個時候劉邦自己的隊伍裡面出了個叛徒,這個叛徒叫曹無傷,這人出賣劉邦,這叛徒曹無傷就跑到項羽那打小報告。給項羽說這個劉邦良心大大地壞了,野心大地很那。他把秦王宮的金銀財寶都運走了,想自己在關中稱王。項羽一聽這個心裡面給氣壞了,這還了得?說,明天讓咱們得將士們大魚大肉飽餐一頓 ,然後給我把這個劉邦給滅了。

    當時的情況項羽兵力四十萬,號稱一百萬,劉邦的兵力十萬,號稱二十萬,劉邦如果和項羽叫板打它一仗的話,那簡直就是以卵擊石,項羽分分鐘都能把劉邦打的哭著喊媽,這時的劉邦估計想跑都趕不上趟了。無巧不成書,這個時候項羽的隊伍裡面也有一個向劉邦這邊通風報信的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有人就說這項伯腦子缺根筋吧?怎麼胳膊肘往外拐呢?原因是項伯和張良關係不錯,項伯通風報信和劉邦一毛錢關係沒有。他知道張良現在還在劉邦的軍隊裡,明天大軍一出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門失火,也得殃及池魚呀!大軍開將過去,張良還能活著出來?所以他連夜從鴻門到霸上去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想著讓張良趕緊跑吧,走是趕不上趟了。張良那裡肯走,聽說這情況後於張良馬上就去見劉邦向他報告情況,劉邦不會說別的,還是那句話,為之奈何?你說咋辦?張良就問劉邦說,這誰給你出的餿主意來,要你把函谷關把守起來?。劉邦說,哎呀媽呀,可別提了,有個混賬謀士,給說我只要把這個函谷關一把守關,這個地方就是我的了。張良說,你也糊塗啊,你不想一想,你能打得過項羽嗎?劉邦沉默了半天說,打不過,那你說現在怎麼辦?張良說,現在也沒有啥好辦法,看看讓項伯給說說情行不行。

    隨後張良就把項伯請了進來,劉邦就連忙解釋說,項伯啊,老大哥啊,你看這個事弄的,這個項將軍恐怕是誤會了,我這個怎麼敢派兵在函谷關把守,我那點兵力在函谷關不過是想防防強盜,咋能會防項將軍的呢?你看,事情就怎麼事情,情況也就怎麼個情況。還的麻煩你幫我說說,幫我給項將軍好好解釋解釋,大家都消消氣,和為貴嘛!項伯說行吧,我就幫你說說?說說吧!於是項伯又連夜回到項羽軍中,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的好說歹說了一遍,然後又說,賢侄啊,劉邦這個人你最好還是不要殺他的好,人家現在是功臣,秦剛剛被我們滅掉,你就殺功臣,這樣於情於理講不過去嘛。項羽一聽就答應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劉邦就帶著張良,樊噲這些人到鴻門去拜見項羽。劉邦見了項羽說,將軍啊,現在臣和將軍都在懷王手下當差,都是接受了懷王的命令出擊的,將軍戰河北,臣戰城南,我也沒有想到,怎麼就一不小心就捷足先登了,實在不好意思呀!不過現在也好,我又很榮幸地見到將軍你了! 裝孫子的裝孫子,得意忘形的得意忘形,一番寒暄以後,就到了下面我們要說的鴻門宴了。

    這鴻門宴明擺著是藉此機會殺劉邦的,為什麼項羽楞是沒殺了劉邦呢?

    鴻門宴是項羽要請劉邦吃飯,吃飯當然是好的,劉邦也不能不領情。雖然劉邦不喜歡項羽這個人,也不想吃這頓飯,但躲是躲不了得,只能硬著頭皮應付差事。

    這頓飯不好吃,不好吃的原因是范增極力主張殺了劉邦。范增早就對項羽說過,劉邦這個人原本就一流氓地痞。他在老家的時候,酒色財氣,無所不貪。你看他這次進入咸陽,居然秋毫無犯。這傢伙可是想這更大的東西呀!像這樣能夠剋制自己的人,豈能有不防之理?

    因此,范增在席間頻頻使眼色給項羽,項羽缺心眼似的視而不見。范增又頻頻舉玉玦,項羽卻故意扭過頭不看。玦,暗示決斷。范增三舉玉玦而不應,傻臉了!范增只好自己動手了。他出去後找來項羽的弟弟項莊要他進去舞劍,伺機謀殺劉邦。可惜范增的用心卻被項伯看破,項伯好人做到底,也拔起劍來舞劍,目的掩護劉邦,項莊沒機會下手了。

    張良在也坐不下去的,他出門趕緊去找樊噲。

    樊噲問:事情怎麼樣了,飯還沒吃完?

    張良說:吃什麼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樊噲說:這生死關頭,我願與沛公同生共死。

    於是樊噲強行闖入帳內,與項羽怒目相向,頭髮向上直立,眼眶幾乎要爆裂。

    項羽按劍而起問:來者何人?

    張良說:這是沛公的駕駛員和警衛員。

    項羽說:壯士!賜酒。

    樊噲拜謝,接過酒一飲而盡。

    項羽又說:給他一條豬腿。

    手下人就給了樊噲一條生豬腿。樊噲一屁股坐在地上,拔出劍來在盾牌上切豬腿,邊切邊吃。在場的人一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只有項羽大為欣賞。

    項羽說:真他麼壯士!還能在喝一杯嗎?

    樊噲說:小樣兒,臣死都不怕,喝酒當然得喝個痛快了,換大碗來!

    接下來,樊噲長篇大論,慷慨陳詞,痛斥項羽。樊噲說: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唯恐不多,刑律唯恐不酷,這才眾叛親離。現在,沛公奉命入秦,封關以待將軍。勞苦功高如此,未有寸土之封,反有性命之憂,天理何在?將軍聽信讒言而欲誅有功之人,又豈非亡秦之續······

    項羽聽的是如痴如醉,哪裡還顧得上什麼劉邦。劉邦一看機會來了,說自己啤酒喝多了,得上個廁所,然後一溜煙跑了。

    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是因為項羽身上有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在項羽看來,用鴻門宴這種方式殺劉邦是小心行徑,即使殺了劉邦也勝之不武。項羽如果殺劉邦,那一定得轟轟烈烈的幹一仗,要麼就是兩個人單挑,誰打死誰算誰。

    其次,是樊噲的插入,打破了這場僵局。原本項羽在殺劉邦這件事上也不是說偏見與殺或不殺,對於後來的項莊舞劍,項羽也是保持中立態度。只不過是樊噲讓項羽一時忘了這還有個劉邦。

  • 15 # 歷史的波瀾壯闊

    因為劉邦提前有準備,項羽的叔叔項伯提前通知了劉邦,讓劉邦小心,劉邦有了心理準備,有了一套說辭,可以去赴宴的時候增大自己逃脫的機率。項莊舞劍的時候,劉邦也逃過一劫,項伯出來和項莊一同舞劍,意在保護劉邦。還有一個人起了決定性作用,那個人就是樊噲一番說辭直接把項羽說蒙了,不知怎麼辦 賞賜樊噲酒和肉吃。結局就是劉邦趁項羽蒙圈的時候借尿遁跑了。我的回答完畢,謝謝大家祝大家生活愉快。

  • 16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原因如下:

    1、項羽此前對宋義痛下殺手,是因為有范增與全軍將士的支援;坑秦降卒能成功,也是因有多路諸侯軍襄助。如今,若他要殺劉邦,各路諸侯未必會幫他。當時,項羽與劉邦都是懷王手下的將軍,換句話來說,他們的矛盾只是人民內部矛盾,而且兩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化。更重要的是,項羽當時年齡尚小,只有二十幾歲,他雖然在戰場上驍勇善戰,但在政治上卻非常稚嫩。

    2、當劉邦親自帶珍寶至鴻門謝罪,並同時將功勞與稱王的資格拱手相讓時,劉邦早已佔據了道德優勢——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根本不需要這樣做。劉邦此時將自己包裝成了道德完人,並聲稱自己是在為項羽打前陣。更重要的是,他當時入關中以後,並沒有據守咸陽。這就直接證明了他並無稱王關中之慾望。

    3、劉邦的包裝顯得滴水不漏。若此時項羽貿然殺掉劉邦,那麼勢必失去諸侯們的信任,威望受損是必然。而且倘若殺劉邦以後,劉軍全力反抗,而眾諸侯又繼續作壁上觀的話,項劉大軍火併窩中鬥,縱使項羽可獲勝,也將導致自己元氣大傷。更重要的是,即使自己殺掉了劉邦,其軍隊也不可能輕易被自己兼併,因為劉邦軍中有不少秦人,而項羽自己剛剛因為懷疑降卒有二心而坑殺了20萬秦人。

    4、因此,當時對項羽來說,最重要的並非殺掉劉邦,而是趕緊利用自己在鉅鹿之戰中建立起來的威勢,抓緊時機獲取人心,建立霸業。

    所以,項羽並未有心殺劉邦。而不殺劉邦,也是項羽在入關以後所做的唯一正確選擇。也恰恰是因為這次項、劉言和,才奠定了項羽隨後分封諸侯的基礎。而這也是他得以稱“西楚霸王”的前提。

  • 17 # 故紙堆裡翻出來的字

    項羽取得鉅鹿之戰大捷,又殲滅了章邯的刑徒兵團,心情舒暢,一路春風得意馬蹄疾,率領諸侯聯軍直奔咸陽。他此番急欲進“京”,不是要實現當年“彼可取而代也”的夢想,也不是來旅遊看看“京”城的繁榮,他垂涎秦宮的寶器和美女,他更想看到他的老哥(劉邦項羽曾經結拜為兄弟)清水灑街,黃土墊地迎接他,主動俯首稱臣、頂禮膜拜。

    因為項羽直奔咸陽本不是為了打仗而來,而是為了彰顯王者氣慨。當他得知函谷關有人把守,他的震怒就可想而知了。加上又收到內線、劉邦的高階將領左司馬曹無傷的密報:劉邦欲做關中王。項羽當即氣炸了,進駐鴻門屁股還沒坐熱,就倉促作出決定,第二天一早進攻劉邦。

    劉邦得知項羽要進攻的訊息,聽從了項伯和張良的建議,第二天一早來到鴻門,向項羽賠禮請罪,進獻秦宮財富美女。從劉邦的角度看,項羽要殺他就是因為他劉邦佔有了秦國財富美女,和要做關中王。現在財富美女都給你項羽,我劉邦也不做關中王了,你項羽就沒有理由殺我。劉邦賭對了,但也不完全對,他猜對了項羽的想法,卻疏忽了謀士范增,可惜范增的努力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只是增加了鴻門宴的驚險和曲折罷。

    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我認為還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 項羽統治天下,他構想的理想國度,就是回到過去的分封制,自己居中成為諸侯的共主。既然要分封裂土,就沒有必要殺劉邦了,因為殺了劉邦還得找個張邦或呂邦坐那個位置。

    二, 項羽目空一切,自信爆棚,低估了對手。可以說項羽完全被太快的成功衝暈了頭腦。他認為誰要不聽話,他都可以像踩死一隻螞蟻一樣容易,他不相信劉邦能翻了他的天。

    三, 項羽剛愎自用,心理逆反扭曲,這和他的經歷有關。項羽少年學書不成,少不了項梁的罵;學劍又不成,也少不了項梁的呵斥,到了出來工作跟著項梁打天下,都是聽令項梁意旨,提拎著腦袋充當馬前卒,可能亞父范增也要對他指手劃腳,差來遣去。項羽在楚懷王那裡受冷落,在宋義手下受氣,只有和劉邦並肩作戰那段時光是最愉快的。他十年媳婦熬成了婆,終於可以自己做主了,掌控慾望越來越強烈。項羽要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他連“彼可取而代也”的皇帝都不想當,自然不會稀罕那個關中王,但他也不想“如約”讓劉邦當,他就是要羞辱楚懷王:你的“如約”狗屁不是。他自小就仇恨秦國,甚至連秦國這塊土地他也討厭,他坑殺二十萬秦降卒眼都不眨一下,卻把殺了他親叔叔項梁的秦將章邯的性命留下來,後來還給封了王。他討厭別人領導自己,那怕是名義上的領導楚懷王熊心,他都要除去而後快。鴻門宴范增屢屢示意殺劉邦,項羽無動於衷,根本不理他。這些都是項羽心理扭曲的表現,就是那種“我再也不用聽你范增的了”的心態。

  • 18 # 池漢66

    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戰神,他的一生戰無不勝,功無不克。最後被韓信的數十萬軍隊來了一個十面埋伏,韓信也不敢強功,以四面楚歌瓦解軍心,使得楚軍無心再戰,退至烏江,率領剩餘的百來好人,在數十萬治軍中來回衝殺三次,漢軍無可奈何,項羽也是無可奈何,只能選擇自刎。鴻門宴不殺劉邦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1當時殺劉邦不是項羽的主意,範曾看出劉邦不凡,決意要殺,但項羽不認為劉邦不會是他的威脅,認為範曾是杞人憂天。雖然當時答應殺劉邦,但最後改變了方案。

    2如此英雄豪傑有他的傲氣,項羽自視甚高,不會詭計謀殺劉邦。

    3在功城略地上項羽天下無人能敵,但在計謀上,他與劉邦相比較,差的太遠。項羽麾下的許多人才投靠了劉邦,最有名的就是韓信,可見項羽不會看人識人。劉邦略施小計,即可讓項羽不殺自己。

  • 19 # 歷史一霸

    記錄歷史,應該就事論事。可司馬遷卻把歷史寫成了小說吸引眼球,後輩還說寫他得好!

    試問,項羽在烏江上與船伕的對話,司馬遷是怎麼聽到的呢?

    還寫到范增能在鴻門宴知道劉邦將來是項羽的最硬對手。這打死我我也不信!范增是謀士,不是算卦的!范增不可能當時說會認為劉邦是項羽最強勁的對手。

    項羽去咸陽是領了四十萬人,可至少有三十萬是跟劉邦一樣的友軍。劉邦跟項羽,以及跟著項羽一塊來的各路諸侯都是友軍。劉邦不是秦軍,如果劉邦堅持據關堅守不讓大家進入咸陽,打劉邦還有個理由。現在劉邦允許大家入關了,並親自前來解釋了,就憑范增一句“此人將來是項王威脅”,然後就殺了劉邦?

    如果兩家打起來,跟劉邦地位一樣的各路諸侯,人家憑啥跟項羽一塊去打殺跟他們一樣的義軍呢?

    劉邦後來做大了,那是因為定三秦後用了秦的制度才強大起來的。劉邦後來滅項羽,相當於“秦”又一次統一了“六國”!

    鴻門宴時你能看出來劉邦將來會對項羽造成威脅?如果說那時就知道的話,這個人肯定能明白秦朝制度的威力,那讓項羽用秦朝制度,劉邦還能贏嗎?所以說認為范增看出劉邦會在剛滅秦朝時就成為將來項羽的威脅,純屬司馬遷的意淫和想象!

    魯迅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確實是把歷史寫成了離騷。

    宴會上 項羽的謀士范增屢屢發暗號暗示項羽,趁這個機會把劉邦殺了,但項羽不應。於是范增就急了,走出大帳,找到了項羽的弟弟項莊。他對項莊講:“你哥哥不忍心殺劉邦,而我現在需要你假裝進去表演,趁機殺了劉邦”

    於是項莊入帳,對項羽說:“哥哥,我來給您敬酒的”,敬酒後項莊就說,請讓我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於是項莊就開始舞劍了。

    這裡面有一個非同尋常的人左右了項羽當時殺劉邦的決心,這個人就是項羽的堂叔——項伯。在鴻門宴之前,呂雛有一次跟項伯約會時呂雛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劉邦跟項羽兩軍對陣6,劉邦不敵,項羽要殺劉邦時你幫哪個?”項伯聽了後一把將呂雛抱在懷中柔聲說:“我哪裡捨得下美人西去,我必保劉邦躲過這大難!”呂雛再次問項伯:“項羽可是你的親侄兒,你捨得這樣做嗎?”項伯聽了後再次對呂雛說:“項羽跟美人哪能比呢!再說項羽又不是我親兒子,我當然幫美人了。”呂雛聽後就叫項伯發誓守這個只有她倆人才知道的秘密,項伯照做不誤。

    在鴻門宴上,當項羽要殺劉邦時項伯拉住項羽持劍的手勸說:“你要是在這宴席上殺掉劉邦,傳出去後不怕天下英豪譏笑你失信於他人嗎?你應該在戰場上將劉邦殺掉,這才是上上策。”項羽聽項伯這樣一說也覺得對,認為只有在戰場上將劉邦殺掉才會被人稱讚有英雄氣概。於是,項羽屏退左右讓出一條路放劉邦回去。

    項莊舞劍的時候,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你沒看錯,項伯在保護劉邦!他是項羽的人,為何卻有阻撓項莊殺死劉邦?因為他是劉邦的臥底。他為什麼是臥底?因為他最好的朋友,便是心思無雙江左梅郎小張良。

    就在昨日,項羽準備領兵弄死劉邦的時候,項伯首先想起的便是他的摯友張良,要帶張良一起遠走高飛,但張良不走,去告訴了劉邦,好讓劉邦知道。 此時此刻,項莊想殺劉邦,項伯不想讓項莊殺劉邦。 張良離席了!他去搬救兵,找外頭候著的樊噲。

    然後啊 樊噲坐在了張良旁邊。 過了一會兒,劉邦說報告我想去趟廁所。 項羽: 去吧、 劉邦要出去,臨出門時對樊噲說,阿噲你喝了那麼多酒難道不憋得慌麼?跟我一起去趟廁所吧!樊噲說好的。 結果他倆出去了好久都沒回來,項羽覺得不對勁,讓陳平去廁所喊他倆回來。張良表示他也想去廁所,劉邦和樊噲不辭而別,帶著幾個護衛就跑了。留下張良斷後,張良把劉邦留下的白璧和玉斗送給了項羽和范增。

    項羽: 劉邦(沛公)呢?張良: ……其實他們已經回家(軍中)了,這是沛公送給大王的精美小禮物。 項羽: 好…… 他把劉邦送的白璧放在座上。

    好了,這就是鴻門宴的一個經過哎,接下來說說為什麼項羽不殺劉邦。

    鴻門宴包括之前的一系列動態表明,項羽並非不知道劉邦是個威脅,也想殺劉邦,但是局勢以及劉邦一系列的應對讓項羽不好下手,更何況項羽的基本目的--接收滅秦入關的勝利果實也已經達到,且諸侯在側,沒必要跟劉邦兩敗俱傷讓別人趁火打劫。

    項羽沒殺劉邦不等於放任劉邦,三王阻關大家都很清楚,準備把劉邦悶死在蜀地。只不過後來項羽的分封造成遍地狼煙,實在是應接不暇,劉邦在三秦人望又很高,利用機會出關,才有了後來的楚漢之爭。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姬,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羽憑什麼殺劉邦?他的四十萬軍隊又不是他一個人的,是他打贏鉅鹿之戰,諸侯佩服他,奉他為上將軍,所以合兵一起名義上由他指揮。他自己的兵才兩萬,還是殺宋義奪權而來的,而且經過鉅鹿之戰後,估計也就一萬多。

    再有鉅鹿之戰項羽功勞確實大,但是劉邦一路破關攻秦,功勞也非常大,連秦王子嬰都像劉邦投降了。可以說劉邦才是真的滅了秦。這兩人都是滅秦大功臣,眾諸侯願意把兵權暫時交給項羽,是想跟的項羽滅秦,而你項羽拿到兵權後,第一件事卻要殺另一個滅秦的大功臣,其他諸侯怎麼想?人家願意幹麼?項羽如何服眾?沒有諸侯的兵力,項羽光自己手下兵力能滅的掉劉邦麼?就算能,那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然後呢?被其他諸侯趁機滅掉,連藉口都不用找,誅殺盟軍,人人得而誅之。

    事實上鴻門宴不殺劉邦,讓劉邦服軟,坐穩自己才是滅秦第一功臣,自己才是眾諸侯老大,項羽並沒有錯。要知道本來以楚懷王的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是關中王,誰才是老大。劉邦本來是名正言順的關中王,但是借的鴻門宴逼的劉邦服軟,自動放權把關中王讓出去,又沒落下殺盟友的罪名,項羽都是成功的。做的都是級對的,範尊勸項羽殺劉邦才是愚蠢至極。人家劉邦把姿勢放的很低,給足了項羽的面子,項羽根本拿不出服眾的理由去殺劉邦。諸侯剛奉你為上將軍尊你為盟主,你就毫無理由殺掉手下第一功臣。項羽要殺了劉邦還憑什麼當西楚霸王?項羽也會馬上眾叛親離,那些諸侯憑啥跟的一個誅殺盟友的人?然後項羽靠的自己本部一兩萬人馬去當西楚霸王麼?人家劉邦的幾萬軍隊是擺設?

    項羽錯不在鴻門宴,而錯在定都,他的都城彭城,乃是易攻難守之地。所以後來楚漢之爭,項羽多次都城失手,搞的他疲於奔命。作為都城大後方,他選擇把大後方定都彭城是錯誤至極,其實本來咸陽就是最好的都城,但他殺戮太重,導致當地不得民心。

    事實上項羽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殺戮太重。平齊時本來齊國都平定了,非要大殺一通,結果導致齊國百姓人人恨他,秦末時期的百姓那是經歷過戰國全民皆兵的時代,可不是後世被儒家洗腦的順民。然後齊國人人皆反,然後項羽陷入在平反的漩渦中,被劉邦一舉端了老巢。

    如果不是呂雉勾結項伯,單憑樊噲,蕭何等這隨行的幾人是無法從項羽手裡救下劉邦的,要知道項羽英勇天下無雙,樊噲這幾員武將在項羽的手下走不出三招。所以,劉邦這一回是全憑呂雉給力,項伯反叛才使得劉邦撿回一命回去。

    鴻門宴上項羽不想殺劉邦?其實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現在人們喜歡下的“象棋”從秦朝末年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楚河漢界象徵著當時楚項羽和漢劉邦爭奪天下。象棋中的紅黑對抗了兩千多年,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成王敗寇也成為了後人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點。其中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就是項羽鴻門宴中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但是真實的情況果然如此麼?

    鴻門宴上項羽不想殺劉邦?別被影視劇騙了,其實項羽根本不敢動手!事情還要追溯到秦朝沒有滅亡的時候,當時全國各地湧現出了很多起義部隊。在面對秦朝這個病懨懨的大老虎時,大家結為聯盟同仇敵愾,共同討伐秦王朝。其中不僅僅只有劉邦和項羽,在當時各路的勢力其實都差不太多。只有滅了秦朝主力的項羽,和先入關中的劉邦的名氣最大而已。

    人們對鴻門宴這件事情最大的一個誤會就是:當時天下只有項羽,和劉邦兩股勢力。如果沒有劉邦,項羽就是唯一的贏家。這種說法純粹是扯淡。要知道在鴻門宴不久之後,項羽就自封為西楚霸王,並且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說明在鴻門宴之前,至少有十八股勢力存在。

    就算是到了劉邦建立了大漢之後,還屢次外出征討各地的勢力呢。這說明曾經的十八股勢力,只要有好幾個實力非常雄厚,能夠一直存在很久。他們沒有爭奪天下,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爭奪天下的勢力。只是因為楚漢的矛盾太重,其餘諸侯太過低調,才造成了被人們遺忘的假象。

    知道了這些,現在我們重新再來看下鴻門宴事件。

    當時項羽以少勝多先後打敗了名將章邯和王翦的孫子王離,名震華夏,被各路勢力推舉為“諸侯上將軍”。當時聯軍數量有明確的記載“總計四十萬”這四十萬是聯軍,並不是項羽自己的部隊。劉邦的兵力有多少呢?進入咸陽後收編了秦朝的留守部隊,有十萬人。

    如果項羽跟劉邦打,這聯軍中的十八路諸侯是否會全力出擊,這是要打個問號的。如果項羽跟劉邦開戰,那十八路諸侯就太高興了。現在大家心裡有個大概了吧,如果光拼人數單幹,項羽部隊不一定能夠幹過劉邦部隊,你有你的神勇無敵,我有我的張良計。更何況還有一個韓信呢。

    所以說,鴻門宴項羽不殺劉備,第一個原因就是——幹不掉。你殺了劉邦那十萬軍隊怎麼辦?項羽坑殺的那幾十萬秦軍屍體剛埋進土裡沒多久,劉邦一死漢軍就只有一條路可走:誓死抗楚。破釜沉舟是項羽玩剩下的,他絕對不會殺了劉邦讓漢軍破釜沉舟。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能殺。不要以為十八路聯軍包括劉邦聯合抗秦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好,暗地裡都在盤算著秦滅了之

    張良獻計,莊伯舞劍,樊噲救主,就算劉邦看起來是個小人物,也足以見得他身邊集結了一批能人勇士,又有入主咸陽之名,是個不可輕視的隱患,要麼直接抄起大鼎把樊噲當做僭越的愣頭青給煮了,要麼真喜歡樊噲,在他啃生豬蹆的時候,把劉邦給軟禁了,對外說我與沛公詳談甚歡,如遇知己。扣留他十天半個月,找人在漢軍中挑撥,引他們起兵營救,到時候再把劉邦擺出去,把他們當叛亂殺了,功成名在,以劉邦的膽小性格,真能玩得成此計。

    項羽不但不願意殺,其實他甚至後來連戰都不想打。他的理想只是當霸王,回家鄉。分封后立馬要東歸。但他分封卻讓劉邦覺得不公,因為劉邦西進是打下了不少地盤的,漢中只是劉邦打下的地盤之一。項羽把其他地盤分別人了,就封劉邦一個漢中。所以劉邦在漢中才呆了七個月就跑出來搶地盤,項羽還相信他只是想拿回三秦。但劉邦得三秦又想要關東,又一路東進掏了項羽老巢,項羽這方面屬於被動應戰。拉鋸戰後,鴻溝請和的是項羽,然後又是劉邦撕毀和約去攻擊他。 其實自滅秦後,很少有戰爭是項羽主動挑起,反而多次是劉邦先挑起戰端。 這樣看來,項羽其實是個不愛惹事的主,叫他鴻門殺劉邦,他真做不到。

  • 20 # 大河橋下流

    鴻門宴上的劉邦碰上了大麻煩,有人要取他性命。不過這個人不是項羽,而是范增。

    項羽雖然對劉邦關閉函谷關極為惱火,但在他的心底,劉邦這隻瘟雞根本沒資格汙了他這把牛刀。

    所以,項羽對劉邦是抱著治病救人的態度來處理的。否則,以劉邦的精明,如果其判定項羽真心想滅他,他無論如何也不會自己去送貨上門。

    劉邦雖然知道範增容不得他,但他對此並不十分擔心,因為項羽很看重自己的權威,如果項羽不親自下令,范增根本就調不動一兵一卒。

    項羽對劉邦是打心眼裡瞧不起,項羽的祖上是楚國貴族,而劉邦的老祖宗卻是地道的農民,其本人也不過是一街頭無賴。

    以項羽的高傲性格,根本不屑於在酒宴上斬殺劉邦,那樣做的話,會給人留下項王是因忌憚劉邦,才會偷偷摸摸的在背後下手的印象,這對愛惜名聲的項羽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再就是項羽自視過高,不過以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以四十萬精兵對十萬烏合之眾,項羽也確有足夠多的驕傲資本。

    項羽對劉邦的潛力明顯估計不足,自己這次一發怒,劉邦就嚇得乖乖的跑來謝罪,想除掉這樣的窩囊廢還需要搞小動作麼?

    項莊以助酒興的名義上前舞劍,項羽最初對其企圖根本一無所知,後來看出門道時,也只會在心底埋怨范增多事,否則的話,只需一個眼神項伯就得退下。

    劉邦的表演天分和演講口才也徹底征服了項羽,甚至讓項羽起了愧疚之心,為安撫劉邦,甚至不惜將曹無傷抖了出來,這個時候哪裡還顧得上去琢磨范增的顧慮。

    樊噲的突然出現也讓項羽惺惺相惜,所謂英雄愛英雄,好漢惜好漢。樊噲的魯莽作風正合項羽的胃口。

    這個時候項羽在心理上已經是坐在了劉邦的一邊,只會埋怨范增多事,在得知劉邦尿遁後,也壓根沒有派人去追拿的念頭。

    這讓范增既失望又氣憤,項羽也因為此次的縱虎歸山,而在日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宋、明、清科考作弊和頂替都是怎麼處罰考生和參與官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