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蒲食坊
-
2 # 孟德休走QAQ
公元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了長平前線40餘萬趙軍。與此同時,秦國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前線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收縮了兵力,準備主動進擊秦軍,企圖一戰而殲滅秦軍,收復上黨。白起以丹河東岸的長平城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東倉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絡。 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著直通長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渾然不知秦軍的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進擊秦軍的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25000秦軍這時突然出擊切斷了趙軍的退路。5000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出擊支援。這樣,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的主力失去了後勤保障;留守的部隊空守著糧草輜重卻無法增援決戰。秦軍抓住有利的態勢,派出部隊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一條狹長的地帶。面對險惡的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主陣地前。趙軍被秦軍圍於野外的訊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諸侯國。但是,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均看在眼裡,所以都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到合圍住趙軍主力的訊息後,秦昭襄王親自從咸陽趕到臨近前線的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令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前往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的援軍。於是,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和補給。9月,在被困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
-
3 # 直筆史話
先簡單介紹一下長平之戰,此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再回到問題怎麼秦軍包圍趙軍的。首先是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而此時趙括並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的營壘。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令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直插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與此同時又派軍切斷趙軍的糧道。
最後,白起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進攻,趙軍數戰不利,趙括髮現已經中計被圍,被迫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殊不知為時已晚。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多天,大量趙軍士兵或餓死或因突圍不成而死亡,士兵們開始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多次仍不能突圍。最後,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並被秦軍亂箭射死。趙括死後,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且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剩下計程車兵向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軍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
4 # 歷史麼麼噠
背景
前262年(周赧王53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白起出兵攻下韓國的野王(今日河南沁陽)。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絡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靳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也不願降秦,為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獻出上黨郡十七邑於趙國。趙孝成王問計,平陽君趙豹認為不可,會得罪秦昭襄王。但是平原君趙勝堅持可以,於是趙王接受,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兼上黨郡守。
前261年,秦國進攻韓國的緱氏、綸,進一步震懾韓桓惠王,孤立趙國上黨。
戰役程序據險相持公元前261年4月,秦國派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佔之。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上黨。廉頗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長城為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32公里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築前沿防禦,並派裨將茄(姓不詳)領五千趙兵前出搜尋迎敵。其時,緱氏、綸、上黨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附於廉頗軍中。
秦軍(王齕)與趙軍(廉頗)的首次遭遇戰發生在空倉嶺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于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名為故關的天然隘口,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
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秦軍進攻受挫,挑釁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在廉頗的統御下,二十萬趙軍以堅壁成功地遏制了秦軍的攻勢。
外交反間外交秦軍因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太大,攻戰數月皆毫無進展。為扭轉局勢,秦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向趙示好,其他諸侯國懼怕秦趙媾和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
反間秦國范雎同時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佈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孝成王本自惱怒廉頗軍隊傷亡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謠言四起,不啻於火上澆油。於是趙王力排眾議,臨陣換將,以年輕將領趙括(趙國著名將領馬服君趙奢之子)替代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然而此一戲劇性反間計讓秦軍反敗為勝的的情節有受到歷史學界的質疑,尚有爭論,在《戰國策·齊策之二》記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表示僵持戰中其實趙國陷於後勤糧食短缺,可能是內部原因也可能是秦國在外交戰場的孤立策略成功,總之趙國有可能是被迫開啟僵局出戰。
雙雙易帥趙括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替代廉頗,再領二十萬趙軍接管長平前線大小軍務。就這樣,駐在長平的趙軍,共有四十多萬,聲勢非常浩大。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原有的軍事部署和防守戰略並撤換大批中下級軍官,收縮兵力準備主動出擊,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復上黨。
白起秦國得知訊息後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接替王齕指揮秦軍,王齕改任副將,命令“有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十八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東倉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奇兵二萬五千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五千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絡。
秦軍佯敗,趙軍中伏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直通長平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
趙括不知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造成雙方巨大傷亡,戰事開始白熱化,但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十二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兩萬五千名秦軍突然出擊佔領韓王山,切斷了趙軍的退路。五千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支援。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主力失去後勤保障,留守部隊空守糧草輜重不敢增援。秦軍抓住有利態勢,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趙軍主力被秦軍壓縮在了秦軍防禦壁壘所在的將軍嶺與韓王山所夾挾的一片低凹的山谷–泫氏谷。
被圍投降國力總動員面對險惡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谷地。趙軍被圍的訊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國。但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
秦國方面,得知趙軍主力已被合圍,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所謂長平,即長平關,是通往北方晉陽的最主要關隘,當時已被秦軍佔領,被圍的趙軍在趙括率領下向晉陽方向突圍而與秦軍在長平關血戰,故而後人稱為 長平之戰 。9月在被困46天后,趙軍戰馬吃盡已經演變到吃人肉的狀態,且箭矢兵械損壞無法補充,趙括率軍強行突圍四五次始終未能衝出重圍。最後趙括欲率精銳親自突圍,但結果被秦兵射殺,身上中數十箭。最終趙軍陣亡20餘萬人,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20餘萬人,但己方也“傷亡過半” 。
坑殺趙卒秦軍對20萬降卒持警戒態度。白起假意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白起又以酒肉安撫降卒,後密令秦兵以白布裹頭,吩咐道“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四十萬趙軍,一夜俱盡”,“流血成川,沸聲若雷”。 史載當時“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 唯有240名年幼的趙兵被秦軍放歸趙國以散佈恐慌,震懾山東六國。
秦軍坑殺趙卒的訊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乘勝追擊白起攻下長平後兵分兩路,以王陵進攻太原,王齕率軍進攻皮牢。為秦王政日後攻滅趙國打下根基。
戰後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就此確立了秦對趙的戰略優勢。秦國在此戰以及隔年之邯鄲之戰中也損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死者過半,國內空”,在秦王政繼位以前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戰爭,國勢亦嚴重削弱。
近年不少為趙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記》:“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戰國策》亦說長平之戰使得秦“國虛民飢” ,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雖然有人指出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衝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后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多年來秦國擴張戰爭中累計的兵力傷亡的結果。然而考慮秦國於此戰初期攻勢受阻,以及第3、4階段動員全國男丁,再加上呂氏春秋、戰國策的記錄,秦國於此戰中、尤其是後半段的傷亡有相當的毀滅性、若此時六國合攻,秦即必亡。
坑殺也有些人對史記記載秦軍坑殺40萬趙降卒事表示懷疑。南宋朱熹就提出“長平坑殺四十萬人,史遷言不足信。敗則有之,若謂之盡坑四十萬人,將幾多所在!又趙卒都是百戰之士,豈有四十萬人肯束手就死?決不可信。”。 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注時亦稱:“此言秦兵自挫廉頗至大破趙括,前後所斬首虜之數耳。兵非大敗,四十萬人肯束手而死邪!”近人錢穆也質疑:“白起損失數十萬人,沒人頭上交,只好殺幾萬降卒當成坑殺騙功,也因此不敢直指趙都,故秦王知之而後殺之。”但後續從白起的遭遇中可知宰相范雎忌妒白起的功勳已久,被命中途折返未直接攻下邯鄲亦可能是宰相在朝中的運作,且真實數字應該是趙軍戰鬥中死傷20多萬,事後處決的20多萬。
白起戰術2011年拍攝的央視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對長平之戰有詳細演繹,將史學界考證結果做了合理的串聯,在冷兵器時代雙方武器效能略同,兵力也相當,無一方有絕對優勢,在趙地作戰對趙軍有些許優勢,而秦軍的制度和四川巴蜀糧草供應也有優勢,可說互有抵銷。但此戰白起所用的戰術非常巧妙 也可說只有在長平能用此戰術,趙軍長期依託當地特有山崖地形構築三層壁壘戰術,由於大戰前期秦軍已經攻入第一層壁壘在一二層之間雙方僵持三年,白起戰術便是用詐敗儘量誘其全軍出擊深入靠近第一壁壘東側,之後迅速以騎兵和戰馬車的高速分隊從兩翼大迂迴高速包抄,深入後方攻下第二層壁壘的唯二通道古關和長平關,切斷其主力與二層壁壘後方大糧山的糧草基地將其困於一二層間山谷,趙軍精心構築三年的壁壘此時成為包圍自己的鐵桶。
孫子兵法上所言的十則圍之,要有十倍兵力才能打包圍戰,但指的是完全以兵圍兵的平原戰場,在此特殊壁壘化的戰場,是有可能用相等或較少兵力達成包圍,白起可說是讀通透了兵法,而趙括則是讀死書依照教條來思考,這也是後世譏為紙上談兵的主因,之後秦軍準確預測了趙軍可能的突圍方向,因為絕壁山谷中的路線其實不多,並重點加強固守,秦所擅長之弩兵利用防禦優勢居高臨下多次擊退,隨時間推移得不到補給的趙軍糧草和箭矢耗盡,胡服騎射所擅長的騎兵也因戰馬缺糧倒下,最後殺馬為食 ,最後趙軍45萬人被圍一個半月在谷中,變成吃人肉求活的慘狀 ,只能在統帥戰死後投降。
秦趙是當時最強兩大國,故長平交戰數年其餘各國都持謹慎態度不敢介入,深怕在決定天下的大決戰中押錯寶,趙國軍士有其大國尊嚴所以戰場上拼殺程度高於其他國軍士,秦軍戰後死傷也達20萬人只略少於趙軍的數字,所以戰後坑殺剩餘的其實有其邏輯合理性:當時雙方籌集糧草國力已達極限,全中原又大旱才迫使趙軍放棄堅守戰術出戰,秦國糧草也不樂觀無法遠端運糧多養20萬人,若將其押送回國則後續攻伐深入趙國佔地的行動必須中止,且冷兵器時代若是押送途中或回國後這20萬人造反將是大患 ,若將其放歸,三兩年後這些人又成為趙軍,則長平之戰雙方各損20多萬人也有20多萬人返國,秦國贏到什麼?等於沒贏只能算平手和多佔了些地。
參考文獻: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研究此次戰役的重要史料之一,司馬遷的遠祖司馬靳亦參與這次的戰役,後來與白起俱死於杜郵,因此很可能是家史。對此戰役兵力調動,後勤等的描述甚簡略。但司馬遷卻紀錄了秦軍坑殺趙軍降兵的黑暗面。
楊寬先生所著《戰國史》對長平之戰中王齕軍進擊上黨的時間有獨到的見解。關於秦軍的參戰人數,史無明確記載。一般認為應與趙軍相當。也有學者認為秦軍應有100萬人以上。
靳生禾、謝鴻喜先生合著的《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是20世紀末研究長平之戰的專著。
長平古戰場的存在歷代有考,民間亦有傳說,當代則疊有考古發現。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祿鄉永祿村農民李珠孩及其子李有金在地裡工作時發現了戰國時代的屍骨。此處後來經考古人員發掘,被編為一號屍骨坑,現已就地建成小型博物館,開放給遊人參觀,其藍色屋頂(35°51"57.32"N 112°53"9.71"E)在衛星照片上顯得格外醒目。
https://b23.tv/ep169379
-
5 # 講史詩
長平之戰,趙括替換廉頗後,率領趙軍渡過丹河反攻。趙軍前部狂飆突進,如同一陣陣狂風捲起,往秦軍壁壘衝來。
秦國也用白起替換王齕,光狼城和附近壁壘,磙木、擂石齊下,趙軍前部數萬人不得不限於停滯。
趙括審時度勢,下令全線退兵。兵法上說“不利則退”,趙括用兵法是沒話說的。
就在趙軍取得區域性勝利的同時,武安君白起的兩路神兵,從天而降般於兩側偷襲趙軍丹河東岸的大後方。
第一路秦軍,由司馬梗統領兩萬五千人,從東北面繞到趙軍百里石長城後面,切斷長平趙軍與邯鄲以及北上黨的聯絡。
第二路秦軍,王陵領五千輕騎兵渡過丹河,切斷長平趙軍與大糧山的聯絡,大糧山是趙軍屯糧所在,秦軍雖然不能佔領大糧山,切斷道路卻是可行的。
隨著戰況的深入,白起也對這兩支神軍不斷增兵,力圖困死趙軍。
反過來趙軍撤退,秦軍追擊。在趙軍撤退的過程中,王齕豈能讓趙軍安然撤退,他統領秦軍對趙軍展開壓迫式的追擊,不讓趙軍返回丹河東岸,也為兩路神兵爭取時間。
趙軍一面放火燒林,一面佈置陷阱,用強弩兵斷後,退得井然有序。秦軍縱然能拖慢趙軍的步伐,卻未能大規模殺傷趙軍。
趙括指揮的趙軍,在付出一定代價後,主力還是渡過丹河,又回到長平大營。
在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趙軍損失不小,至少有數萬人陣亡,秦軍損失反而更大一些。
然而秦軍的損失絕對也是值得的,就在趙軍退回長平大營時,秦軍司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里石長城,王陵部則切斷大糧山與長平大營的聯絡。
現在戰場的格局大為不同,就在趙軍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秦軍已經對趙軍完成戰略包圍,將趙軍限制在白裡石長城、丹河、小東倉河谷這個三角區當中。
如今趙軍與大糧山的屯糧點失去聯絡,趙軍若要打通糧道,必須控制住小東倉河谷。然而小東倉河谷河水雖不深,但兩岸懸崖峭壁,亂石嶙峋,除偶爾冒出的幾蓬雜草之外,別無他物。
要在毫無隱身之處的小東倉河谷運送糧草,趙軍明知關山難越,也不得不奮勇突圍。趙括令部分趙軍分別向百里石長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圍,吸引秦軍的注意力,卻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糧山強運糧草。
可秦軍主帥是白起,哪能這麼好糊弄,白起錨定趙軍缺糧,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東倉河谷。
趙軍奮力搶運糧食,秦軍拼命阻擊,兩軍在小東倉河谷展開激戰,河裡和岸上,一時喊聲鼎沸,殺聲震天。
小東倉河谷中,屍積河道,血流成渠,極少數趙軍血盈袍鎧,也只扛了數袋糧草返回長平大營。
趙軍大營還有三十萬人上下,光是千夫長就有三百多個,這點糧食也就是千夫長們一頓的口糧,連趙軍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白起令秦軍守住各個山口要道,修築壁壘,將三十餘萬趙軍困在長平。
雖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軍此時還未獲勝,從傷亡來說,秦軍還是大於趙軍的,只不過秦軍開始掌握戰場的主動了。
-
6 # 浩弟手機攝影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趙軍的主帥趙括雖然飽讀兵書,從沒有帶過軍隊打過仗,其實不然。而是當時秦軍主帥白起命軍士於趙軍對決,佯裝敗退,這裡埋下了趙軍的失敗。趙軍一路勢如破竹,孤軍深入推進,就在此時白起命老王率秦軍25000人攻入壁壘斷起趙軍糧道,趙軍被一分為二。
白起早就佈下了包圍網,然後故意敗陣引誘趙括入局.包圍的部隊,由於事先準備,無論是地形,陣地還是武器裝備均準備完畢。
圍困趙軍46天,最終趙軍全部被坑殺,至此趙國一蹶不振,家家戶戶都有人戴孝……這一戰徹底摧毀了趙國。
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償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哺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趙括的實戰水平確實太差,整整45萬人頭全送了,紙上談兵一點沒冤枉他!
-
7 # 峰峰說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一場大型戰爭。雙方投入的兵力總計約百萬,死傷慘重,可謂空前絕後。
此時的秦國是實力最強大的,趙國次之,秦國早有吞併其他國家,一統天下的計劃,於是秦國決定先攻打離它最近的韓國,並派兵切斷了韓國首都新鄭與邊地上黨郡的聯絡。敵不過的韓國只得投降,並將戰略要地上黨郡割讓給秦國。孰料,上黨郡軍民憎恨經常侵略韓國的秦人,不甘心將上黨割讓給秦國,於是在郡守的帶領下,違抗王命,私自將上黨獻給了趙國。趙國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就擁有了上黨郡,於是,派重兵把守,秦國當然不願意到手的鴨子就這樣飛走,舉兵攻打上黨郡,就這樣秦趙兩國就幹上了,長平之戰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打響了。
長平之戰初期,趙國的最高將領是一代名將廉頗。廉頗採取的策略就是兩個字:防守。
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廉頗在長平一帶大致構建了三道防線:1,空倉嶺防線2,丹河防線3,百里石長城防線。空倉嶺防線為趙軍的前哨防線,丹河防線為趙軍的主力所在,主戰場,而百里石長城作為後路。廉頗構築的整體防禦策略很好的利用了地利,進可攻,退可守。
秦軍實力強大,攻勢勇猛,戰爭剛開始不久,秦軍就攻破了廉頗的第一道防線蒼龍嶺。空倉嶺防線失守,趙軍被迫後退至第二道防線~丹河防線。到了第二道防線,趙軍以地理優勢成功的牽制住了秦軍的攻勢,秦軍長途勞累,力求速戰速決,而廉頗還是堅守不出,兩軍進入相持狀態。正在戰事僵持不下之際,趙王派出了趙括替換廉頗。
趙括上任,一改之前廉頗的防守策略,改防守為主動出擊。當趙括開始主動出擊時,秦國秘密派出有“戰神”之稱的白起,長平之戰的決賽也開始了。
趙括採取主動出擊後,下令趙軍西渡丹河出擊秦軍。秦軍佯敗向丹西方向撤退,突破丹河西秦軍防線的趙軍長驅直入,乘勝追擊,同時大部隊集結在丹河東待渡突擊。趙軍先遣部隊深入到秦軍縱深後,突擊秦軍壁壘,發生慘烈激戰,但是壁壘牢固,秦軍英勇抵抗,趙軍無法攻破壁壘。此次會戰,雙方都付出了很大傷亡。
這時,趁著趙軍不備,秦軍2.5萬騎兵奇襲丹朱嶺,撲向故關,從後方沿著百里石長城包抄趙軍。前方秦軍強行突放鬆了戒備的泫氏城,然後側翼穿插趙軍撲向故關,與百里石長城包抄的秦軍部隊會師,控制百里石長城。
至此,趙軍主力被秦軍團團圍住。丹西秦軍壁壘堅固無法突破,後方百里石長城被秦軍封鎖,側翼故關一泫氏也被秦軍控制,同時趙軍南線部隊負責糧草輜重和負責戰鬥的北線主力部隊被一分為二,有槍的無糧,有糧的無槍,戰爭局勢急劇惡化,趙軍陷入極端不利的境況。面對險惡的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停止進攻,退回陣地,築壁堅守,等待救援。
趙軍被圍46天,糧草消耗殆盡,到了互相殘殺吃人肉的極端地步。此時,趙括把主力部隊分成四隊,組織輪番突圍,但始終沒有成功,最後赤膊上陣,親率精兵強行突圍,為秦軍所射殺,身中數十箭,壯烈犧牲。
主將被殺,將士早已飢不果腹失去了戰鬥力,於是被迫全體投降。最後白起使詐,一夜之間,趙軍降卒被全部坑殺。
轟轟烈烈的長平之戰一趙軍的全軍覆滅而告終。
-
8 # 奇卡奇卡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
長平之戰秦國大概60萬兵力,趙國45萬兵力,這場仗並不好打,秦國也也為此戰做了不小的功課,用離間計使趙王換將,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掉了老將廉頗。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趙括不知道秦國暗地裡把主將換成了白起,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用兩年時間加固的營壘。
白起命令一支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三國時期馬謖失街亭,也是吃了同樣的虧,被張郃切斷了水源)
白起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士兵見主將已死,便紛紛向秦國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這場仗打下來,趙國40多萬青壯年幾乎全部陣亡,趙括的臨死反撲也使秦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60萬兵力幾乎損失大半。
-
9 # 流星淺月
當趙國領兵主帥還是廉頗的時候,秦國與趙國是處於對峙的狀態,但是對峙久了,兩國的後勤不給就跟不上了,然後這個時候呢,趙國沒糧食了,其實也不奇怪,趙國本來就是多山的國家,極少的土地耕作而且還不肥,各國都有產糧食的地方,偏偏趙國比較慘,一個都沒有,況且四十多萬人在前面打仗,每天糧食消耗巨大,這一吃就是三年,這三年幾乎把歷年存糧都吃完了,再加上損耗,再耗下去見鬼了。
這個時候,趙括就提出轉守為攻,主動出擊,這就說到趙王心裡面了,但是還是不敢用他,因為他嘴上說的好聽,鬼知道他會不會打仗,這個時候秦國人極其雞賊,讓李冰主持修蜀道,把巴蜀的糧食運到前線,一邊還派人說自己怕趙括,廉頗有什麼好怕的,一開始趙王還不太信,說著說著,再加上趙國拖延不下去了,趙王就把廉頗換下來,換趙括。
趙括一開始還是很小心的,因為他知道對面的武將是白起,怕他,接著秦國又來了一手,就說白起病重了,換將,這一弄,趙括激動了,覺得自己行了,於是發動了進攻,這一弄,秦國人高興死了,開開心心的抄了他的後路——百里石長城,又擊敗了想和大糧食山部隊匯合的趙括部隊。
這一弄就比較尷尬了,趙國主力部隊都讓趙括帶出去了,誰去救他們呢,於是趙國人只能看著他們的主力部隊被包圍,更尷尬的是,本來趙國就是因為沒有糧食而主動出擊的,你別說帶糧食了,本來就指望打敗秦軍搶他們的糧食呢,這一包圍士氣低下,又沒吃的,只好殺馬,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成果就是騎兵,你把馬殺了,優勢也沒了,於是乎馬吃完了,就吃人,最後撐不住了,就投降了,結果誰能想到為了削弱趙國,四十萬大軍被活埋。
-
10 # 財運亨達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兵力對比大約是1.5:1,而《孫子兵法》上說,需有十倍以上敵人兵力才能對敵人形成合圍。那麼,秦軍在當時兵力對比只有1.5:1的情況下是怎樣圍困45萬趙軍的呢?
主要原因有:一,白起用兵得當。當時白起先派一部分老弱病殘部隊去向趙國挑戰。趙括率軍出擊,秦軍詐敗。趙括中計,命令趙軍全線追擊。一直追到秦軍大營。這時,秦軍在全力阻擊趙軍攻擊的同時,先派一支25000人的奇兵繞到趙軍身後進佔趙軍軍營,切斷趙軍退路。再派一支5000人的騎兵迅速切斷趙軍和運輸糧草輜重部隊的聯絡。使趙軍作戰部隊徹底失去了糧草供應。
二是,秦軍依託有利地形,把幾個出山口都派兵牢牢守住。像一個口袋一樣把45萬趙軍裝了進去。趙軍多次強攻都無法突破秦軍的圍困。最後因外無援軍,內無糧草,趙軍內部出現了人吃人的悲慘景象。在後來的一次突圍中,趙括也被秦軍射死。這樣趙軍在被秦軍圍困46天,失去統帥,部隊幾乎失去全部戰鬥力的情況下被迫投降了秦軍。最後都慘被坑殺。
總上所述,秦軍在名將白起指揮下,巧用奇兵,借用有利地形,利用趙括指揮上的失誤,成功將45萬趙軍圍困,並最終逼迫趙軍投降,取得和趙國戰略大決戰的勝利。
-
11 # 宋都御史
切斷糧草、圍點打援、射殺主將,合圍之後設計坑殺!這是長平之戰的簡要經過,至於秦軍怎麼包圍的趙軍,主要還是趙軍中計進入了秦軍伏擊圈,糧草被切斷,援軍進不來,主將被射殺以後集體“被”投降,而後形成四十萬軍隊被秦軍合圍的局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我們還是要從引起長平之戰的秦國說起,從而系統的瞭解長平之戰:
一、秦國鐵打不動的東出政策。
秦國初期是周朝一個比較弱小的諸侯國,地處周朝的西北邊緣地帶,北部又與義渠國等接壤。由於和夷狄文化不合屢發戰爭,內部諸侯國又爭相稱王稱霸,這樣一來因為自身的弱小形成內外受辱的局面。後來秦王嬴渠梁時期採用了商鞅變法,以圖變法強國,後遭到老氏族元老們的一致反對,變法雖然初見成效,但最終擱淺。
到了秦惠文王贏駟時期,為了強國不受屈辱並傲世群雄,決然否定老氏族的意見,重新採用商鞅留下的新法政策,再一次準備變法強國。這一次的變法是成功的,使秦國國力大增,秦國意識到國力強大的基礎還得有大的底盤,於是有了欲先強大,唯有東出的戰略目標。遂採用相國張儀的外交政策“合縱連橫”。這一政策使秦國逐漸從弱小國家變成和各國平起平坐的局面。
秦昭襄王時期,繼續謀求東出,策略目標也由強國變成了一統天下。怎麼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大願望呢?這時候丞相範睢的“遠交近攻”政策登上歷史舞臺,即交好聯盟較遠國家,攻打接壤較近的國家,運用蠶食方法一點一點、穩紮穩打的實現東出擴大地盤的想法。至此秦國的首個目標就瞄準了與其接壤的韓國。繼而引起了後面的長平之戰。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驅逐了擅權的魏冉,任用範睢為相,並積極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遠交近攻先把鬥爭重點放在近旁的三晉,對較遠的齊楚暫置不顧,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破壞東方諸侯國的“合縱”策略。
二、長平之戰始末。
秦國確立遠交近攻策略以後,開始向韓國進攻,派大將王齕進攻並取得韓國的野王,繼而取上黨。這時的上黨因為在韓國北部,野王已丟失,秦軍已切斷其和國家中樞的聯絡。上黨孤立無援不敵秦國,而又不想屈服於秦國,遂求救於相鄰的趙國。
趙王由於貪心,不顧反對大臣的阻擾,依然接受了上黨軍民的請願,派軍在長平接受逃往趙國的婦孺老幼,並派老將廉頗在長平屯兵抵抗秦軍。
由於趙王這一舉措引發秦王不滿,憤而派大將王齕攻擊趙軍。廉頗面對王齕的猛烈攻擊屢屢敗退,後退守丹東河岸堅守不出。廉頗的戰術讓趙王非常鬱悶,言其“廉頗老矣”,隨後啟用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替代廉頗,轉守為攻。
趙國換將之際,秦國亦秘密換上了戰神白起為帥對付趙括。趙括因長於紙上談兵,率四十萬大軍欲與秦軍大戰長平時,中計進入了秦軍的伏擊圈。這樣一來,趙軍的糧草補給被秦軍切斷,援軍又被外圍的秦軍拼死抵抗進不來。趙括組織的數次突圍也最終失敗而被射殺。四十萬大軍群龍無首,雖沒有立刻瓦解,但白起的誘以放歸計策使其大軍被全部坑殺!至此,除老幼二百餘人回國,其餘全軍覆沒。
長平一戰的勝利,對於秦國意義深遠,為後來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趙國也因趙括的紙上談兵而一敗塗地,國力大減,從此退出了霸主地位。
三,趙括紙上談兵。
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常和父親趙奢在案上排兵佈陣,趙奢時而敗於趙括的戰術策略。但趙奢深知,趙括不知戰場情勢轉瞬即逝,變幻莫測,死搬硬套兵書肯定是不行的。
在趙王啟用趙括時,其母曾極力反對,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大規模作戰經驗,出戰肯定會失敗。但趙王沒有同意,依然派趙括率大軍出戰秦軍。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趙括的領兵方式果然不出其母所料,沒能弄清戰場形勢,對於戰場變化一味依賴兵書的條條框框。在秦軍佯攻撤退之際,武斷的率大軍追擊,遂進入秦軍事先準備好的包圍圈,最終導致守無糧草,突圍不出,援軍無法到達的境地,四十萬大軍就這樣損於趙括之手。生死一戰,豈可紙上談兵啊……
-
12 # 張睿在塘沽
公元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了長平前線40餘萬趙軍。與此同時,秦國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前線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收縮了兵力,準備主動進擊秦軍,企圖一戰而殲滅秦軍,收復上黨。白起以丹河東岸的長平城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東倉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絡。
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著直通長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渾然不知秦軍的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進擊秦軍的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25000秦軍這時突然出擊切斷了趙軍的退路。5000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出擊支援。這樣,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的主力失去了後勤保障;留守的部隊空守著糧草輜重卻無法增援決戰。秦軍抓住有利的態勢,派出部隊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一條狹長的地帶。面對險惡的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主陣地前。趙軍被秦軍圍於野外的訊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諸侯國。但是,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均看在眼裡,所以都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到合圍住趙軍主力的訊息後,秦昭襄王親自從咸陽趕到臨近前線的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令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前往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的援軍。於是,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和補給。9月,在被困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再無戰力,全體投降了秦軍。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竟有近40萬人。是役秦軍也傷亡過半,對人數眾多的俘虜心有餘悸。白起於是假意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留下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結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近40萬身體虛弱的趙國俘虜全體遭到秦軍坑殺。唯有240名年紀幼小的趙人被秦軍放歸了趙國。長平之戰以趙軍的慘敗,秦軍的全面勝利結束。
-
13 # 香茗史館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言,“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那麼長平之戰中,秦趙雙方在兵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秦軍是為何包圍趙軍,且令趙軍始終無法突圍的呢?其實,秦軍之所以能夠將趙軍死死圍住,主要還是白起充分利用了長平戰場的地形,從而將趙軍逼入了絕境之中。
秦趙決戰之形勢,長平戰場防線構築情況長平之戰爆發之前,趙軍曾在長平戰場利用地形優勢佈置了三道防線,即汾河防線、空倉嶺防線和丹河防線(又分東、西壁壘),然而戰爭爆發之後,汾河防線、空倉嶺防線和丹河西壁壘卻先後被秦軍攻破,廉頗被迫轉入防禦。
△秦軍進攻方向和趙國的三道防線
如下圖所示,趙軍的防線乃是依託“長平關-百里石長城-故關”所建,充分佔據了地利優勢,憑藉這道防線,趙軍與秦軍展開了長期對峙,而秦軍則始終拿趙軍毫無辦法。
與此同時,秦軍的防線則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王紇統帥的秦軍前部,在韓王山與大糧山之間構築的前沿陣地,二是白起到達前線之後,以趙國的丹河西壁壘為基礎,重新在丹河以西構築的防線,不僅擁有丹河作為第一道防線,同樣佔據了高地的地利優勢。
△秦趙雙方防線
在趙國決意換將之後,秦趙雙方攻守易勢,趙國變成了主動進攻的一方,而秦軍則成為了防禦方,而雙方爭奪的焦點,便是秦國位於丹河以西的壁壘。
趙軍一步錯、步步錯,被白起牽著鼻子走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接替廉頗出任趙軍主帥,在對軍隊完成整合和調整之後,開始主動對秦軍發動了進攻。至於趙括髮動進攻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既有朝堂決議的影響,也有趙國情報滯後的原因,同樣也有趙括輕敵的影響,不過這個並不是本篇討論的重點。
△趙括髮動進攻,秦軍佯敗
在趙國主動發起全面進攻之後,前線秦軍按照計劃佯裝敗退,迅速退回了丹河以西秦軍壁壘,趙括不知秦軍有詐,首戰告捷之後,便立即對秦軍展開了追擊,一直追至秦軍壁壘之前。面對秦軍精心打造的堅固壁壘,趙軍久攻不下。
直到此時,趙括才意識到情報有誤,然而此時他想要撤退卻已經來不及了,戰陣經驗豐富的白起,豈會讓煮熟的鴨子飛掉。由於丹河在秦軍壁壘以東,趙軍進攻時便要渡過作戰,此時想要撤退便需要重新渡河,可一旦趙軍撤退,秦軍便從壁壘中殺出,死死的咬住趙軍,不求造成殺傷,只是拖住趙軍,不使其輕易退走。
△白起分割趙軍,突襲趙軍後方
趙括見無法擺脫秦軍,只好一邊與秦軍交戰,一邊沿丹河西岸向上遊進發,意圖透過長平關撤回百里石長城防線。
白起在發現趙括意圖後,則令一直兩萬五千人的軍隊突襲趙軍長平關,由於趙軍主力出戰,長平關被秦軍奪取,隨後趙軍的百里石長城防線,也宣佈告破。此外,白起又令一支五千人的輕兵,直插趙軍主力與輜重部隊的結合部,將趙軍一分為二,在切斷趙軍後勤補給的同時,也封死了趙軍的退路。
△秦軍包圍趙軍
至此,趙軍主力便被秦軍死死包圍在了“丹河秦軍壁壘-百里石長城防線-韓王山”這個狹小的三角地帶。秦軍與趙軍兵力雖然相差無幾,但由於充分利用了地利優勢,秦軍只需要牢牢駐守幾個交通要道便可,因此趙軍被困之後根本無法突圍。
秦昭襄王徵發援軍,趙軍救援被徹底堵死趙括被秦軍圍困之後,也曾嘗試發動突圍,但白起卻不斷以輕裝精兵騷擾,趙軍根本無法全力突圍,再加上秦軍佔據地利,趙括在無法突圍的情況,只得被迫就地建造營壘,轉入防禦、以待救援。
白起內心其實也很焦急,雖然他已經成功將趙軍圍困,但由於雙方兵力本就相差無幾,困住趙軍已是極限,若是趙軍援軍趕到,自己根本無力應對,到時必然導致功虧一簣,於是連忙上書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也知道機不可失,因而親自來到河內郡,對當地百姓一番封賞之後,徵發該地十五歲以上青壯年,組成援軍趕往長平戰場。
秦國援軍抵達長平戰場後,迅速攻破趙軍重要關隘——故關,從而徹底切斷了趙國的援軍和糧道,導致趙軍被徹底困死在了長平戰場。同年九月,趙軍在被困四十六天之後,眼看援軍無望,趙括將剩餘的趙軍分成四隊,輪番發動突圍,然而在衝擊四五次後,仍以失敗告終。
最後,趙括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佔據有利地形的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主將戰死而立即陷入混亂,剩餘軍隊只得向秦軍投降。白起則將趙國降軍全部坑殺,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長平之戰至此結束。
-
14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秦軍怎麼包圍趙軍本不足為人稱道,但是一下子圍了四十六天而沒有援兵救援,要知道長平是趙國國境之內,而且距離邯鄲要比距離咸陽近的不止一星半點,而包括六國在內的趙國居然沒有成功派兵救援,這才是長平之戰的亮點。
下面我從戰爭起始、長平被圍兩部分對這一事件進行深入分析:
一、戰爭起始
1.所處時代
我們所說到的長平之戰,是發生在秦國與趙國之間的一場大戰。這是戰國晚期規模空前的歷史性的決戰。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殲滅趙軍主力,確定了在兼併戰爭中的勝局。
秦昭襄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時代。我們這裡所說的英雄時代,是指社會競爭比較激烈,生活節奏比較急迅,傑出人才比較集中,文化風格比較豪放,從而歷史進步比較顯著,文明創穫也比較豐富的歷史時期。
在歷史上的英雄時代,民族精神的特質一般都表現出積極奮進的風格。對於秦昭襄王時代的歷史特徵以及秦人在這一時期的歷史表現,歷史學家曾經用有力的筆調子以記述,比如,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所謂“海內爭於戰功”,“務在強兵並敵”,賈誼《過秦論》所謂“追亡逐北”,“宰割天下”等等,都突出表現了當時社會的急進風格和秦國的強大威勢。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又有所謂“昭襄業帝”的評價,也說明了這一時期秦人的歷史成就對於實現“大一統”的意義。
人們都可以明顯地看到,當時的時代精神的風格,表現出推崇勇力,比競智思,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特徵。歷史在當時為煥發人們的才智,為催化社會的演進,為啟用文化的生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據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的記載,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這二百二十五年間,前後一共有九十二位君主在政治舞臺上進行表演,其中享國四十年以上的有八人,享國五十年以上的,有趙簡子六十年,楚惠王五十七年,齊宜公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六年。
戰國晚期在位的兩位老年君主,就是周赧王姬延和秦昭襄王嬴稷。前者所統治的是當時最弱小的國家,後者所統治的,則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前者的國家,恰恰又是敗亡在後者的國家手中。
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去世第二年,秦昭襄王就正式出兵滅掉了西周。七年之後秦又滅東周,周王朝於是滅亡。
秦昭王又是秦國曆史上在位年代最長的君主。在他所處的時代秦國已經成為實力壓倒列強的,任何人都不能輕視的大國了。
也正是在秦昭襄王時代,秦國表現出了能夠實現統一的國力。當時,只有秦國有充沛的實力能夠實現統一,已經成為比較明顯的歷史趨向。
秦昭襄王時代,是秦人東向擴張的全盛時代。不過。按照秦昭襄王既定的東征戰略,可能秦軍本來是並不急於和在軍事上相當強大的趙人直接交鋒的,而是應當先征服魏國和韓國,控制中原地區的大部。
根據民間廣泛流傳的遠古時代的傳說,秦人和趙人其實原本同出一源。而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大規模的社會文化改革,已經成為雄鎮北方的軍事強國。趙國又多山地,出產貧薄,因而秦國東征軍之兵鋒所向,起初可能並沒有以趙國為主要目標。
2.上黨之爭
秦國和趙國的這次大規模的直接的軍事交鋒是由於韓國上黨郡的歸屬而偶然引發的。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軍猛攻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守軍被迫投降,於是韓國上黨郡與國都鄭(今河南新鄭)之間的聯絡被切斷成為事實上的飛地。
上黨郡太守馮亭於是與百姓商議我們和鄭地的交通聯絡已經斷絕,顯然沒法子得到韓國的保護和援救了,秦軍逼近,韓國無力抗拒,我們不如以上黨之地歸趙。趙國如果接受上黨秦人憤怒,一定會進攻趙國的。趙國受到攻擊,就一定會親近韓國。韓趙合力為,那麼就可以抵禦秦人了。
大家同意馮亭的意見。馮亭於是派人報告趙王,表示歸附之意。趙孝成王和平陽君、平原君商議。平陽君說,不能接受,如果接受的話,禍患將會大於收益。平原君則說:平白無故得到一郡之地,當然應當接受了。趙國於是接收了上黨之地,封馮亭為華陽君。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1年)秦軍連續攻克韓國的緱氏(今河南登封西北)、藺(今山西離石西)兩縣。第二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進一步加緊對韓國的攻勢。秦軍奪取了上黨(今山西屯留南)。上黨的民眾紛紛流亡,逃奔到趙國。趙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屯據重兵,以護衛上黨流民。
3.長平之戰的爆發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四月,王齕所部秦軍進攻長平。秦趙長平之戰爆發了。
在最初的交戰中,秦軍斬殺趙軍一名都尉。趙孝成王與平陽君趙豹商議與秦人媾和,派貴族鄭朱作為使者入秦。秦昭襄王接待了鄭朱,卻並不肯與趙國和談。
在長平戰場上,秦軍初獲小勝,但是不久就因趙軍名將廉頗“固壁不戰”,避其銳氣的戰術而受到阻滯。秦軍多次挑戰,廉頗都不應戰。廉頗準備以這樣的方式首先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
而兩軍長期相持,對於遠征千里的秦軍來說,實際上意味著走向失敗。秦軍歷來善於突進急擊,只有速戰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勢一旦受挫,往往就會導致士氣的凋敗和進攻實力的摧折。秦軍主將王齕長期求戰不得,秦軍所面臨的高山夜寒糧草不繼,士卒病傷等不利條件,都使他為久困長平而深深憂慮。
為了戰勝趙國名將廉頗,秦昭襄王決意派戰功累累的將軍白起出任長平秦軍的統帥。
4.白起的軍功
白起,眉縣人,行伍出身,勇於拼戰,善於用兵。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他已經以軍功累進,升到秦國二十級軍功爵制的第十級左庶長,統率大軍進攻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
第二年,白起軍功爵升至第十二級“左更”,在伊闕(今河南洛陽南)與韓魏聯軍會戰,斬首二十四萬,俘虜其主將公孫喜,攻克五城。於是白起升任秦國國君之下的最高軍事長官“國尉”。
白起又率軍渡過黃河攻佔了韓國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以東的大片土地,一舉將秦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河汾平原。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白起軍功爵已經升到第十六級“大良造”,與當年商鞅地位最高時相當。同年,白起又率軍進攻魏國,佔領了大小六十一城。第二年,自起的部隊又攻佔了王屋山下的戰略要地垣城(今山西垣曲東南)。
白起作為主將第一次和趙軍直接作戰,是秦昭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80年),他率軍攻趙,佔領了太行山區的光狼城(山西高平西)。白起將軍最為顯赫的戰功,是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至前278年)進攻楚國時所取得的。
當時,秦軍兵鋒凌厲,起初即一舉攻克楚國鄢(今湖北宜城)、鄧(今湖北襄樊北)等五城,第二年又出其不意,以神奇的躍進速度,插入楚國腹地,竟然攻陷了楚國國都郢城(今湖北江陵),火燒夷陵(今湖北宜昌)。秦軍的前鋒甚至一直推進到臨近漢江和長江交匯處的竟陵(今湖北潛江西)。楚頃襄王被迫出逃,後來不得不把國都遷移到陳地。秦國在郢城設立了南那。
於是,秦的疆土第一次擴張到江漢平原的富庶地區。將軍白起因此再次得以升遷,被封為“武安君”。武安君白起又繼續揮師渡江南下,控制了巫郡和黔中郡的廣大地區。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武安君白起又率軍進攻魏國,攻克華陽城(今河南鄭州南),威脅韓國國都鄭(今河南新鄭),殲滅三晉聯軍十三萬,又擊敗趙將賈偃部,沉殺其部卒二萬入於黃河中。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以進攻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西北)為起點,連續拔五城,斬首五萬。第二年,他率領的秦軍又完成了切斷南陽太行交通道路的戰略任務。光狼城爭奪戰和這兩次軍事行動,都是在太行山地進行的。
白起被任命為“上將軍”。“上將軍”,是秦國自此首次設定的最顯赫的軍職。
5.趙括的任命
秦軍和趙軍都集聚了全力,準備在這裡作拼死的一搏。兩軍的將領內心都非常清楚,此次決戰對於秦趙兩國,不僅關係到軍勢之盛衰,也關係到國運之興亡,關係到民氣之生死。
白起和廉頗作為一代名將,想來都切望在戰場上能夠直接交手,一試高低。不過,他們雖然在長平曾經親率兩軍對壘,歷史卻終究沒有給他們面對面直接進行較量的機會。
長平戰區廉頗積糧之處,後來稱作“米山”。明末人李雪山曾經作《詠米山》詩,由米山勝蹟追念名將廉頗,其中寫道:“積雪如山夜唱籌,廉頗為趙破秦謀。將軍老去三軍散,一夜青山盡白頭。”可惜將軍之勝謀,卻最終沒有條件能夠得以實踐,名將廉頗無故被趙王解職,使戰局急轉。
趙孝成王命令由趙括取代廉頗,任長平趙軍的最高統帥。
趙括是曾經於閼與(今山西和順)之戰戰勝秦軍的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勤習弓馬,成年後,更是儀表雍容,言談不凡,被看作“將門出將”的典範。趙括的母親馬服君夫人上書反對任命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長平軍主將,卻並沒有能改變趙孝成王的決定。
趙括開始在長平前線行使指揮權之後,兩軍相持的形勢果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二、長平被圍
1.長平被圍過程
公元前260年七月,趙括一到前線,就大舉出兵進攻秦軍。白起採用了遷回的運動的戰略,先在正面詐敗後退,另外佈置了兩支奇兵,以便乘機襲趙軍後路。趙軍一直攻到了秦軍的壁壘下,不能攻入,而秦的一支奇兵二萬五千人已經斷絕了趙軍後路,另一支奇兵五千騎兵又切斷趙的壁壘,把趙軍切成兩段。趙軍戰鬥不利,築壁壘堅守以待後援。
2.秦昭襄王的奮力一搏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即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九月在長平山地,秦軍與趙軍的大決戰開始了。經過激戰,上將軍白起指揮的秦軍完成了對趙括屬下四十餘萬趙軍的分割包圍。被圍困的長平趙軍,軍糧補給已經完全斷絕。
出於對長平之戰持殊的戰略意義的重視,秦昭襄王風塵僕僕,親自前往河內。這是秦國的國君巡幸秦國的國土,所至於最東端的空前的歷史紀錄。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王聞聽趙國糧運道路已經切斷親自來到河內地方,賜民爵各一級,調發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參軍集結於長平,阻斷趙國援兵的通路。秦昭襄王的河內之行,對於調動兵員,督察糧運,全力加強長平前線的作戰能力,有非常大的意義。秦軍對趙軍遠方來援的堵截,也因此具備了成功的條件。
3.“違背”兵法的白起
長平被秦軍牢牢圍定的趙軍士卒,絕糧長達四十六天。數十萬人經歷了空前嚴峻的生存能力的考驗。在趙軍主力被秦軍分割,並且陷入秦軍包圍之後,趙括將軍只能把擺脫困境,反敗為勝的全部希望,寄託在圍外來援上。
但是他沒有想到秦昭襄王竟然會親臨河內,親自督察長平戰事,阻斷各國援趙的通路;也沒有想到秦軍主將白起竟然會有全殲數十萬趙軍的魄力。
按照兵法的常規,白起如果確實試圖全殲長平趙軍主力,那麼,在比較雙方軍勢時,應當看到,秦軍其實並不佔據優勝於趙軍的地位。
第一,趙軍先至長平,而秦軍則後至。《孫子·虛實》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敵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第二,秦軍的數量對於趙軍也沒有形成壓倒的優勢。《孫子謀攻》說:“用兵之法,十則國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秦軍絕對沒有十倍於趙軍的兵力,卻竟然要實行包圍趙軍的戰略。
在選擇基本戰術時,白起似乎也違背了兵法的基本原則。比如,秦軍嚴密包圍趙軍而不留出路。而《孫子軍爭》說,“圍師遺闕”。另外,秦軍圍定趙軍後,儘管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然而卻遲遲不發動進攻。
而《孫子九地》說:“兵之情主速。”主張用兵利於速勝不利於持久。《孫子作戰》還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彈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白起顯然也違背了兵法的這一原則。
白起看起來處處都違背了兵法的原則,然而在戰役中,秦軍實際上卻並沒有因此遭受到什麼挫敗,而且從戰局的總趨勢看,恰恰相反,秦軍越來越佔有優勢,而趙軍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
4.坑殺降卒
在已經找尋不到出路的情況下,心傲而志高的趙括髮起了拼死的最後一搏。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至於九月,趙軍士兵絕糧四十六日,於是自相殘殺,出現了人吃人的情形。又出兵攻擊秦軍營壘,其將軍趙括親自率領精銳士卒出擊,秦軍射殺趙括。趙軍大敗,四十萬戰士向武安君投降。
如何妥善地處置這些趙軍降卒,成為上將軍白起面臨的難題。他再三思索,最終確定了一種徹底解決的方式。長平,於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永遠不能磨滅的悲苦記憶。《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武安君白起考慮到此前秦軍已經佔領上黨,上黨民眾不願意歸順秦人而歸於趙國。趙軍士卒也必有反覆之心。如果不盡行處死,恐怕以後不免發生變亂。
於是將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年少者二百四十人遣返歸趙。白起率領的秦軍前後殺死趙軍四十五萬人長平坑殺趙國降卒事件發生後,趙國人心大受震動。
5.趙括真的是庸才?
趙括當然是一個誇誇其談而無實際才能的反面典型。敗軍之將,眾惡歸之。上述趙括身上的種種汙點劣跡,不必真,也不必假,總之,聽聽就算了。至於說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而用趙括,這故事當然也是聽聽也就算了。
於失敗者而言,要顯得輸得最悲壯最有面子,無過於中了反間或出了內奸。所以只要失敗者稍有話語權,他的講述裡內奸間諜就一定會出現。這一點絕對是古今中外人同此心。
你看希羅多德講《歷史》希波戰爭時,從溫泉關到雅典,希臘人那一溜內奸,出得是摩肩接踵,令人目不暇給。
現在也不乏為趙括翻案的人(放眼中國歷史,要找個從來沒被翻過案的,只怕不易)只要沒打算把趙括說成是悲情無比的千古將,翻這個案的還是很容易找到一些依據的。《史記》描寫趙軍被圍後的表現:
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陷入絕境四十六天,已經餓到人吃人的地步,軍隊居然不崩潰,還能在將軍的指揮下有組織地突圍,則這個統帥在軍中的威信還是可以的。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趙括一死,趙軍就鬥志全無,選擇投降了。
由此可以看出,趙括雖然不是什麼軍事奇才,但也不是個尸位素餐、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
15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長平之戰,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堅守不出,這樣曠日持久,秦趙兩軍消耗巨大,國力相對較弱的趙國感覺吃力,趙王想迅速改變這個局面,但老將廉頗深知不能速勝,趙王幾次催促還是不出戰。
秦國雖然國力強盛,但這樣耗下去也很困難,秦丞相範睢派人帶重金到趙國實施反間計,散佈謠言說秦國最怕趙奢的兒子趙括領兵。趙王信以為真,於是決定趙括去前線替換廉頗。
趙括到前線後更換了一批主張守的將領,然後改變防守策略,發動進攻。
秦昭王知道趙國派趙括替換廉頗後暗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指揮長平決戰。很明顯,趙國換趙括是為了快速擊潰秦軍,而秦國換打殲滅戰的高手白起指揮,意圖就是徹底消滅趙軍主力,一戰定乾坤。
白起接替指揮權後,面對趙軍進攻,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法,假裝不敵趙軍潰敗,趙括不知是計,一直攻到秦軍營壘前。這時候白起命一支二萬五千人的部隊截斷了趙軍的後路,又派五千人截斷趙軍運糧通道,趙軍主力被包圍了。
秦軍這次能包圍趙軍,是利用地形預設戰場,引誘趙軍進入包圍圈的。秦昭王得知包圍了趙軍,立即徵調十五歲以上男子前線作戰,可以說秦軍作為二線補充兵力還是很多的,趙軍被包圍後,趙王沒派援軍,也不能送來糧草。
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軍怎麼能衝出包圍圈呢。
-
16 # 無理數娃娃魚
長平之戰,可說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慘烈最負盛名之戰。其直接原因就是傳說中的,戰神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更說當時圍趙之秦兵僅五萬,且有部分還是臨時徵兵來的,白起利用地利以五萬圍殺四十萬,僅此一戰白起便無愧戰神之名。
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
具體過程是:
1/攻佔上黨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軍隊攻打併佔領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韓國。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接應上黨的百姓。
2/廉頗固守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音:加,裨將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趙軍失利,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堅守在營壘裡不出去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奪下趙軍西邊的營壘,俘虜了兩名趙國尉官。
趙軍數戰不利,趙國的主將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因此,趙孝成王認為廉頗堅壁不出是膽怯的表現,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3/趙國議和當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但最終趙孝成王派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孤立。
4/趙括上任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統率一部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趙括到任後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5/白起用計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便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問虛實,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白起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堅固的秦軍營壘。
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6/秦軍獲勝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只好投降,白起以少勝多怕趙軍反覆難以控制,索性斬草除根以絕後患,坑殺降兵。前後共滅近四十萬,震驚千年。
-
17 # 逸宇逸雲
公元前260年,親昭襄王47年七月中對峙三年的秦趙兩軍終於由趙軍西渡丹水突襲丹水西岸的秦壘而打破僵局,戰國末期諸侯國總人口大約為兩千萬,而這場戰爭秦趙雙方投入的兵力總數將近有一百萬人。這是中國乃至世界冷兵器時代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役之一,長平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戰鬥過程:
秦軍主將白起命令佯裝戰敗潰逃,趙軍主將趙括因不知秦國已偷偷用名將白起換下王齕,就命令趙軍陳勝追擊,(中途有百姓勸阻紙上談兵的趙括不為所動)一直追到秦軍營壘,
秦軍用十萬兵力對峙趙軍,趙軍始終攻不破秦壘。與此同時秦軍派出一支兩萬五千人的奇兵與戰車向東繞過正面戰場包抄百里石長城後佔領了長平關。
緊接著秦軍又向故關馬鞍壑方向包抄故關也失守。
秦知道趙軍糧草輜重都在大糧山,而趙軍主將帥帳在韓山,故秦軍又派出一支5000人的騎兵佔領了大糧山與韓山的兩山之間這樣把趙軍一分為二,使其北線主力和南線糧草輜重補給斷絕。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五千人就能分割趙軍,主要因為趙括追秦軍追的太遠了中間又沒有什麼兵力所以輕鬆被佔)。
趙軍得知補給斷絕打算往大糧山方向突圍,秦軍展開連綿之兵的戰術對抗趙軍。趙軍因沒有吃的餓著肚子多次突圍均被秦軍打退。
而且連趙軍主將趙括本人在突圍的時候也被秦軍射殺。
之後趙軍再無戰鬥力沒有力氣突圍,秦軍也不進攻,就這樣耗了46天趙軍終於投降了,致辭長平之戰結束。
綜合的說趙括紙上談兵的帽子沒有戴冤枉,任何一個厲害的將領在同等兵力的情況下對戰任何對手都不可能敗的那麼神速。
-
18 # 文文情感故事
長平之戰,趙括替換廉頗後,率領趙軍渡過丹河反攻。趙軍前部狂飆突進,如同一陣陣狂風捲起,往秦軍壁壘衝來。
秦國也用白起替換王齕,光狼城和附近壁壘,磙木、擂石齊下,趙軍前部數萬人不得不限於停滯。
趙括審時度勢,下令全線退兵。兵法上說“不利則退”,趙括用兵法是沒話說的。
就在趙軍取得區域性勝利的同時,武安君白起的兩路神兵,從天而降般於兩側偷襲趙軍丹河東岸的大後方。
第一路秦軍,由司馬梗統領兩萬五千人,從東北面繞到趙軍百里石長城後面,切斷長平趙軍與邯鄲以及北上黨的聯絡。
第二路秦軍,王陵領五千輕騎兵渡過丹河,切斷長平趙軍與大糧山的聯絡,大糧山是趙軍屯糧所在,秦軍雖然不能佔領大糧山,切斷道路卻是可行的。
隨著戰況的深入,白起也對這兩支神軍不斷增兵,力圖困死趙軍。
反過來趙軍撤退,秦軍追擊。在趙軍撤退的過程中,王齕豈能讓趙軍安然撤退,他統領秦軍對趙軍展開壓迫式的追擊,不讓趙軍返回丹河東岸,也為兩路神兵爭取時間。
趙軍一面放火燒林,一面佈置陷阱,用強弩兵斷後,退得井然有序。秦軍縱然能拖慢趙軍的步伐,卻未能大規模殺傷趙軍。
趙括指揮的趙軍,在付出一定代價後,主力還是渡過丹河,又回到長平大營。
在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趙軍損失不小,至少有數萬人陣亡,秦軍損失反而更大一些。
然而秦軍的損失絕對也是值得的,就在趙軍退回長平大營時,秦軍司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里石長城,王陵部則切斷大糧山與長平大營的聯絡。
現在戰場的格局大為不同,就在趙軍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秦軍已經對趙軍完成戰略包圍,將趙軍限制在白裡石長城、丹河、小東倉河谷這個三角區當中。
如今趙軍與大糧山的屯糧點失去聯絡,趙軍若要打通糧道,必須控制住小東倉河谷。然而小東倉河谷河水雖不深,但兩岸懸崖峭壁,亂石嶙峋,除偶爾冒出的幾蓬雜草之外,別無他物。
要在毫無隱身之處的小東倉河谷運送糧草,趙軍明知關山難越,也不得不奮勇突圍。趙括令部分趙軍分別向百里石長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圍,吸引秦軍的注意力,卻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糧山強運糧草。
可秦軍主帥是白起,哪能這麼好糊弄,白起錨定趙軍缺糧,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東倉河谷。
趙軍奮力搶運糧食,秦軍拼命阻擊,兩軍在小東倉河谷展開激戰,河裡和岸上,一時喊聲鼎沸,殺聲震天。
小東倉河谷中,屍積河道,血流成渠,極少數趙軍血盈袍鎧,也只扛了數袋糧草返回長平大營。
趙軍大營還有三十萬人上下,光是千夫長就有三百多個,這點糧食也就是千夫長們一頓的口糧,連趙軍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白起令秦軍守住各個山口要道,修築壁壘,將三十餘萬趙軍困在長平。
雖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軍此時還未獲勝,從傷亡來說,秦軍還是大於趙軍的,只不過秦軍開始掌握戰場的主動了。
-
19 # 乏味的生活1982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參戰雙方是戰國後期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趙國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發生在在戰國後期的長平之戰,可以說的上是整個戰國時期的轉折點,經過三年的大戰,最有可能在軍事領域超越秦國的趙國直接被打的一蹶不振,秦國獲得了一統天下的主動權。毫不誇張的說,長平之戰可以說的上是那一時期,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最大規模圍困戰,這個記錄直到在近現代歷史時期才得以打破,之所以長時間無法打破這個記錄,原因就在於想將40萬趙軍圍困,需要動用的資源實在太多,但很值得注意的是,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上來看,秦國在這場戰役中動用的兵力沒有超過60萬,甚至不如多年後發生的滅楚之戰的兵力,秦國在兵力對比上沒有佔到太大的優勢,這樣的局面下居然能將趙國軍隊長期圍困,恐怕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利用了特殊的地理。
長平之戰發生的背景在這裡就不詳細說明,我們直接進入戰爭的過程。
第一階段,公元前260年4月,秦國派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則派老將廉頗領兵救援。廉頗分別修築了三道防禦工事,第一道防線為空倉嶺一線,第二道防線為丹河一線,第三道防線為丹朱嶺一線的白裡石長城。王齕指揮秦軍連續突破趙軍第一、第二道防線,廉頗只能堅守第三道防線,石長城高大堅固,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個天然缺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趙軍居高臨下、拒不出戰,秦軍進攻受挫,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第二階段,秦趙兩軍對峙數月毫無進展,雙方大軍補給線壓力越來越大。趙軍率先認慫,派出使臣向秦國求和。秦國趁機駛出反間計,在邯鄲散佈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本來就對監守不敢出戰的廉頗不滿,於是力排眾議,臨陣換將,將少壯派將領趙括,也就是趙國著名的將領馬服君趙奢之子,代替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秦國得知訊息後,秘密派選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接替王齕為長平前線最高將領。
第三階段,趙括抵達長平後,立馬換上少壯派將領,推翻廉頗制定的軍事部署和防守戰略,積極準備主動出擊,企圖一舉殲滅秦軍。而白起抵達長平後,在丹河以東修築了長達十幾裡的主陣地,用來引誘趙軍進入秦軍包圍圈。趙括親率主力進攻秦軍陣地,白起指揮秦軍佯裝戰敗,趙括不知是計,繼續指揮全軍猛攻秦軍壁壘,雖然給予秦軍重大殺傷,但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
此時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十二里,就在此時,秦軍左翼的兩萬五千人經韓王山繞到趙軍大後方,切斷其退路。右翼的五千騎兵直插故關,阻擋留守石長城趙軍的救援,很快趙括大軍就被秦軍合圍成功。趙軍被秦軍分割成兩部分,首尾不能相救,趙括只能下令築壘防禦,等待援兵來救。
第四階段,趙軍主力被圍,趙國急忙向各國諸侯求救,但無人敢得罪秦國,於是都不願意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知趙軍主力已被合圍,秦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郡民賜爵一級,命境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使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公元前260年9月,在被困四十六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群龍無首,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近四十萬人。其實相信很多人還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秦軍抄襲趙軍後路的時候,趙括為何沒有給予重視?龐大的40萬軍隊難道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後路已經被截斷?由於趙括接手軍隊的時候,大背景因素已經形成,上層的決策註定了他必須率領軍隊與秦軍展開決戰,因此他的重心任務只有一個,率軍出擊與秦軍開戰,贏了大功告成,輸了率軍敗走把上黨徹底讓給秦國,至少對於趙括而言,只需要賭自己的進攻是否能得逞。可偏偏秦國反其道而行之,趙軍出擊之後一直長期擔任主攻任務的秦軍反倒退縮防守,攻守形勢瞬間形成反轉,也讓趙軍以為勝利有望,可當趙軍以為主動權已在自己手中,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前線的時候,殊不知,秦國最精銳的部隊已經在趙軍的身後出現了。。。。
第五階段,秦軍無力收留如此龐大的戰俘,於是白起下令將戰俘全部坑殺,僅留兩百多個老弱病殘計程車兵回趙國。長平之戰中,秦國只能說慘勝趙國,雙方參戰死傷統計:秦國參戰約四十萬人,傷亡約二十多萬人;趙國參戰約四十五萬人,全軍覆沒。
-
20 # 青史君
長平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圍殲戰,此戰致使趙國元氣大傷,秦國掃清了統一路上最後的障礙,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
背景:公元前262年,採用“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的地主秦昭襄王下令進攻韓國,佔領河南沁陽(古代叫野王),切斷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準備吃掉它擴大地盤。韓地主桓惠王是一個果斷的人,見勢不妙,直接將上黨郡連人帶地送給了秦地主。
上黨郡扛把子馮亭是個硬骨頭,不肯屈服於秦地主的淫威,你來打我我就投降,那我多沒面子對吧?可是硬剛又打不過,這時候馮先生想起了北方鄰居趙地主,說老趙你要是幫我打敗秦地主,以後我就跟你混。
趙地主一聽,這買賣聽起來不賴,上黨郡不是小地方,到嘴邊的肉再不吃,也忒說不過去。何況跟他老秦家遲早有一戰,憑我趙家的實力也未必輸給他,就這樣,趙孝成王跟臣子們一合計,咬牙答應了。
眼瞅著上黨郡歸了趙國,秦地主老臉一翻:你姓趙敢插手,那就連你一起揍!
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4月,秦、趙兩家短路相接,秦軍殺趙軍裨將;6月,秦軍攻破趙軍二鄣城,俘虜了四名尉官。
雙方第一回合,趙地主被秦地主一套組合拳打倒在地,吃了點虧。無奈之下,趙國名將廉頗開始堅壁不出,轉攻為守。任憑王齕在陣前叫罵挑釁,廉頗硬是不戰,有點司馬懿固守以敵諸葛亮的意思。
其實從兵法角度來看,廉頗的策略是正確的。秦軍遠征勞頓,糧草是個問題,肯定想速戰速決,而廉頗只需要堅守等到秦軍糧草不足,自然可以退敵。可惜趙孝成王不這麼想,接到廉頗連遭敗仗的戰報,趙地主很生氣。著急易生亂,趙地主做了兩個錯誤的決策:
第一:遣使者前往楚國、魏國搬救兵;
第二:派使者去往秦國咸陽,求和;
相較之下,秦地主在政治上顯得更加老辣,是一個十足的陰謀家。秦昭襄王採用高逼格的禮儀來接待使臣,一面麻痺趙使,讓人去趙國都城走了一圈。很快,趙國邯鄲開始出現“廉頗怯戰,秦國最怕的是馬服君之子趙括”的流言。
趙孝成王的小暴脾氣又上來了,幾次派人讓廉頗出戰,可是廉頗仍然不聽。這時,趙地主做了他第三個錯誤決策:臨陣換將。
公元前260年七月,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率援軍抵達長平,取代廉頗的位置,統帥三軍。
遠在咸陽的秦昭襄王聽到這個訊息,露出了一個陰險的笑容,他做出了一個正確決策:臨陣換將。
不久,一個重量級人物——白起,出現在長平戰場,代替了王齕主將的位置。當時,趙括根本不知道秦軍陣營已經更換主將,在他的意識中,對手仍然是王齕。
白起開始用一支奇兵誘趙括進攻,隨即佯裝敗退,開始了他合圍趙軍的第一步。初嘗勝利,趙括更加志驕意滿,認為秦軍並非戰無不勝,隨後,他指揮趙軍發動攻擊,一步步鑽入了白起的“口袋”。軍事天才白起根本不給趙括反應的時間,命一支部隊突襲趙軍後方,截斷其退路,又命一隊騎兵插入趙軍營壘之間,將趙國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藉助太行道、高平關、丹朱嶺這些天然屏障,完成了對趙括的合圍。
等趙括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無奈之下,趙括只能就地築起營壘,轉攻為守,等待救援。
悲歌九月,趙軍斷糧的第四十六天,天灰濛濛的,十分陰沉。
趙括,這位年輕的將領最後一次巡視士兵,在他臉上已經看不出任何傲嬌神色,擁有的只是塵土和血跡。望著腳下二十萬勇士,趙括沉默拔刀,做出了最後的軍事部署:他將軍隊分作四隊,輪番衝擊突圍。
天不遂人願,面對鐵桶一樣的秦軍,趙括最終未能衝破白起的包圍圈,死於亂箭之下。
群龍無首,二十萬趙軍繳械向白起投降,被盡數活埋。
悲乎!
回覆列表
戰國後期,秦國進攻趙國,但其攻勢卻在長平一帶被阻攔下來,當時趙國在長平的守將名叫廉頗,他見秦軍勢大,不宜硬碰,便下令固守,不主動出擊與秦軍交戰。這可就該秦國鬱悶了,本來大軍氣勢浩蕩的開來,卻碰到這麼一個只知固守的將領,無奈之下,只能硬攻,但卻久攻不下,反而就這樣相持了兩月之久。這時,范雎提出一招離間計,打算離間趙王和廉頗的關係,使之撤換掉廉頗,如此一來便可繼續進攻趙國了,秦王大喜,便依計而行。後來那趙王果然中計,將廉頗調回,反而派趙括出來駐守長平,眾所周知,“紙上談兵”就是從這趙括身上傳出來的,可想而知,趙國此戰危險了。趙括抵達長平之後,一改廉頗防守的策略,主張正面與秦軍戰鬥,甚至主動出擊,而這幾次也確實取得了小勝,卻不知這是秦將白起故意針對趙括的驕兵之計。
驕兵之計那趙括在嚐到幾次甜頭之後,得意忘形,覺得趙軍完全可以從正面擊潰秦軍,於是便主動向秦軍下了戰書,而這正中了白起的下懷,白起故意分散兵力,派出幾路軍隊前去包圍趙括的四十萬大軍,至於結局,那當然是秦軍一路敗退了,可這一切卻都還在白起的計策範圍之內。
誘敵深入之計那趙括見幾次都擊潰了秦軍,而此時秦軍甚至還在一路敗退,志得意滿之計,不免喪失了冷靜,他下令繼續追擊秦軍,卻不知他已經中了白起的誘敵深入之計。後來局勢逆轉,變成了趙軍進攻,而秦軍固守不出,一連幾日均為攻下,無奈之下只好退兵,然而當他打算下令退兵之時,卻從後面傳來被秦軍襲擊的訊息,糧草被秦軍給截獲了,而且秦軍正從後面呈包圍之勢攻來,最後趙軍被秦軍所包圍。在糧草斷絕,而己方又被敵方所包圍的情況下,趙軍內部混亂不斷,甚至發生殺人食肉的事情,趙括突圍不成。
關門捉賊之計在這場戰役中,白起搭配著離間計,驕兵之計和誘敵深入之計,逐漸將趙軍引入己方的包圍圈之中,最後關門捉賊,一舉大勝,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此計如果運用得好,便不止能夠捉捉小賊,甚至於能捉住這四十萬大軍的大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