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雲荒的糰子

    《漢武大帝》真是一部好劇,陳寶國先生把帝王心術演繹的入木三分,令人歎服。回到本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集權,保衛皇權,防止大權旁落,外戚干政。與衛青個人無關,對衛青這個人還是有感情的,參考兩人最後一面,BGM《千百年誰還記得誰》[笑哭]

    外戚干政的滋味,漢武帝早年親政深有體會,先後受竇太后,生母王太后的掣肘。衛青是當朝大司馬,是皇后的弟弟,自己的姐夫,太子的舅舅,再加上一個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附送一個霍光,這可是史上最強後黨[贊]能不為自己的權利,大漢的將來考慮嗎?

    劇中有一集是判將趙信要走小路偷襲甘泉宮,活捉漢武帝,衛青沒有兵符卻能調動羽林衛救駕,武帝第一反應:你這是來救駕, 還是來逼宮呀[酷拽]我都沒有收到匈奴的訊息,你怎麼知道的,到底誰才是老大。嚇的衛青下跪請罪。這一幕當時追劇的時候印象十分深刻。

    所以漠北大戰結束,立刻閒置衛青。飛鳥盡,良弓藏。衛青也十分識趣,閉門謝客,可惜衛家還是沒躲過巫蠱之亂,衛皇后身死,太子被害。

    多說一句,劇中還有另外一幕可以體現武帝保衛皇權的決心。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應該是最後幾集了,太子劉弗陵才八歲,武帝臨死之前賜死了他的生母鉤弋夫人,召司馬遷上朝說明原因,“子幼母壯,國之大患”,這一制度在北魏發揚光大,實行了100多年,結果後宮沒人願意生孩子了,.於是被廢,戲劇性的是馬上出了一個胡太后把持朝政,導致北魏分裂,還有一個更加出名的教材,1861年,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一舉拿下。而慈禧太后,也開啟了她垂簾聽政的歷程。漢武帝,千古一帝也![贊]

  • 22 # 小生講史

    (1)形勢需要下的一石三鳥。

    漢武帝執政初朝,其祖母竇氏家族和其母王氏家族一直牽制著漢武帝權威的樹立,而且匈奴又一直嚴重影響著漢朝生存發展,為了儘快緩解這種僵局,他就必須提拔自己的新勢力,衛青的出現猶如救命稻草,而且她姐姐衛子夫又是漢武帝心愛之人,於是乎,封侯衛青去抗擊匈奴,可謂是一石三鳥,既有人抗擊匈奴,又因此培植自己的新勢力對抗朝中舊勢力,還是取悅於皇后衛子夫,實在是高明!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漢武帝讓從未帶兵打仗的衛青率領一萬人出征攻打匈奴,加上衛青本人又真心爭氣,每次都能大勝而歸,還得到李廣飛將軍的美名,此時,漢武帝又是給衛青加爵,又是封侯,鼎盛時期的衛青,朝臣見了都要行跪拜之禮,可見漢武帝給他的地位是何其尊貴。

    (2)更好“替代品”的出現。

    一次偶然的機會,漢武帝發現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同樣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便命令衛青帶他出徵,這一戰使十七歲的霍去病一戰成名下,班師回朝後,漢武帝給霍去病最豐厚的獎賞,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對衛青的態度已然在悄悄發生變化了,後來的跡象都明顯表明這一變化,如霍去病每次出征前,漢武帝都力排眾議,讓霍去病挑選最好的戰馬、士兵,回來以後給最豐厚的獎賞、最大力度的讚揚,霍去病十七歲便被封為驃姚校尉,十九歲封驃騎大將軍,二十二歲官至大司馬,更有甚者,霍去病放暗箭射殺李敢以後,漢武帝也不會怪罪,而這時候的,衛青好像全沒了存在感,因此,這時候的漢武帝對衛青的態度已可見一斑了。

    (3)漢武帝高明的御權之術

    漢武帝執政後期,匈奴外患已基本解除,這時候漢武帝突然發現:衛青姐姐衛子夫貴為漢朝皇后,妻子是漢朝公主,外甥是漢朝太子,他三個兒子又封爵,而他本人又拜為大將軍,衛氏家族的勢力已經明顯增強甚至膨脹了,這種情況下,外戚政治集團的出現便很大可能會出現,從而危害他劉氏的統治,為了穩定劉氏統治地位,漢武帝要想盡一切方法來抑制衛氏勢力,他一面重用霍去病,一面又要衛青賦閒在家,以此消除衛青的影響力,後來又撤銷衛青三個兒子的爵位,時不時還冷落皇后衛子夫,在衛青離世後,再進一步清洗了衛氏勢力,徹底消除衛氏一族外戚奪權的危險,可見,漢武帝的政治手腕和御權之術多麼的高!

  • 23 # 妖鬼雜談錄

    聽說,漢武帝劉徹和衛青是“基友”關係!

    從關係上分析,漢武帝劉徹和衛青的關係不可分割,一方面衛青的姐姐成為了漢武帝的寵妃,另一方面衛青還娶了平陽公主為妻。

    歷史上,衛青可是抗擊匈奴的大英雄,但是很多記載對衛青的印象並不好。比如司馬遷稱之為漢武帝的“男寵”,大名鼎鼎的詩人蘇軾對其的印象也極其差勁,說他是奴才。

    衛青雖然有很多戰績,但在漢武帝面前,他似乎失去了自我,做任何事都會看漢武帝的眼色行事,漢武帝不喜歡結黨營私,衛青便杜絕接待所有的門客;帶兵出征,對手下的兵賞罰都得詢問漢武帝一二。

    之所以,在很多人眼裡,衛青的地位依然很卑微,甚至認為衛青的上位靠著國舅爺的身份,還有自己姐姐的地位,腰桿子直不起來。和我們印象中的英雄形象大相徑庭,缺少了一種果敢、不卑不亢的精神。

    雖然這些詞彙並不理想,但還是可以見得漢武帝對衛青這位國舅爺的喜愛。

    個人覺得後來漢武帝並不是討厭衛青,如果討厭就不會讓衛青去對抗敵人,將大權交付。

    我更認為漢武帝對衛青而是一種忌憚。

    自古以來,對任何一個皇帝都是防火防盜防外戚,衛青的功成名也曾讓坐居高位的劉徹心生嫉妒,英雄人物往往就是會深受愛戴,萬人寵愛的後果就是位高權重。並且衛青和自己的姐姐衛子夫關係十分親近。

    就算衛青不想篡位,劉徹也不想再出現一個呂后。

  • 24 # 尋根拜祖

    不光電視劇《漢武大帝》,民間也有很多人認為,衛青後來成了漢武帝的眼中釘。證據一大把,比如漠北大戰後,衛青從此被擱置,巫蠱之禍衛家被滅門,衛子夫及衛太子的悲劇,甚至連霍去病之死也被看成漢武帝的陰謀。

    至於理由嘛,歸納起來大概就兩點,一是衛青勢力太大,威脅到了皇權,二是漢武帝想換太子,所以必須廢掉衛氏一族。

    網上搜一搜,類似煞有其事的分析一籮筐,看了讓人不禁發笑:難道寫文章之前,光憑想象推演,不仔細梳理基本事實嗎?

    史書上,你找不到任何直接證據,表明漢武帝討厭衛青,所有的陰謀說,都是經不起推敲的臆想!

    為了便於分析,我先按列一個相關人物和事件時間表。

    衛青相關大事件時間表

    建元二年(前139年),漢武帝17歲,衛子夫約15歲,衛青約14歲。衛子夫被漢武帝寵幸入宮。

    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武帝18歲,衛子夫約16歲,衛青約15歲。衛子夫懷孕受寵,衛青入建章宮給事。

    元光六年(前129年),漢武帝27歲,衛子夫約25歲,衛青約24歲。漢武帝兵分四路攻擊匈奴,其中衛青以車騎將軍身份,領兵一萬出上谷。這是衛青第一次領兵出征,也是四路人馬中唯一獲勝的隊伍。為此,衛青被賜關內侯。

    元朔元年(前128年),漢武帝28歲,衛子夫約26歲,衛青約25歲。為太子劉據出生。同年,衛青領兵三萬出雁門,斬敵數千。

    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29歲,衛子夫約27歲,衛青約26歲。衛青領兵出雲中,在河套地區大敗匈奴,漢武帝在此築朔方城,設朔方、五原二郡,一舉剪除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戰後衛青被封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

    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32歲,衛子夫約30歲,衛青約29歲。衛青率軍出高闕,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人口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因此過後,衛青被任命為大將軍,統領全軍,加封6000戶,他的三個兒子都被封后,各食邑1300戶。

    元朔六年(前123年),漢武帝33歲,衛子夫約31歲,衛青約30歲。衛青於二月和四月,兩次領兵十萬出征匈奴,分別斬敵三千和一萬九千。同時,17歲的霍去病第一次隨軍出征,率800騎兵,突擊數百里,斬獲2028人。

    元狩元年(前122年),漢武帝34歲,衛子夫約32歲,衛青約31歲。6歲的劉據,被立為太子。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35歲,衛子夫約33歲,衛青約32歲。這一年,首次出現衛青被閒置的狀況,由霍去病、公孫敖、李廣、張騫等人三次出擊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37歲,衛子夫約35歲,衛青約34歲,劉據9歲。漢匈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漠北大戰拉開帷幕。此戰過後,匈奴漠南無王庭,衛青和霍去病被同時任命為大司馬,行太尉之職。

    元狩六年(前117年),漢武帝39歲,衛子夫約37歲,衛青約36歲,劉據11歲。匈奴拒絕對漢稱臣,漢武帝準備再次發動進攻,正當戰爭籌備中時,霍去病突然病逝,戰爭籌備被迫中止。

    元豐五年(前106年),漢武帝50歲,衛子夫約48歲,衛青約47歲,劉據22歲。衛青病逝。

    民間幾個傳聞的辨析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將相關事件,和主要任務年齡對應羅列,就是因為很多人寫文章前,根本沒做這些分析,出現了很多離奇的“幻覺”。我們一一分析幾個常見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衛青被漢武帝故意冷落閒置

    持這個觀點的人,證據無非是元狩二年的三次出征,都沒有衛青的參與,以及漠北大戰後,衛青再無出徵記錄。

    其實單憑這兩個跡象,根本無法得出這個結論。元狩二年衛青雖沒有出征,但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戰,衛青是依然是主力,他和霍去病甥舅倆,各領十萬人分兵出擊,絲毫不見漢武帝對他有貶抑的意思。

    這一年衛青未出戰,很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刻意鍛鍊霍去病,培養新人;二是衛青的健康狀況出了問題。

    至於漠北大戰制後,衛青再也未能出征就更好解釋了。其一,漠北大戰後匈奴遠遁,失去了主動進攻能力,漢軍如果主動追擊,需要貫穿漠北,難度太大,沒有必要,所以無仗可打,並不是衛青不被用,而是那期間就沒打過仗。

    其二,唯一一次未遂戰爭,因為霍去病去世竟然終止了,以漢武帝的脾性,既然準備工作都做了,不會因為霍去病去世而終止,除非實在無人可用。也就是說,衛青很可能因健康問題,實在無法承擔重任了。

    衛青十一年間,參與了七次大戰,尤其前七年,連年出征,健康受損也不意外,霍去病不也是健康問題,23歲就英年早逝了嘛。

    第二個觀點:漢武帝有廢太子的想法

    這個觀點更是無稽之談,或者說是把後期的事,硬拉扯到前期來。

    漠北大戰那一年,劉據剛剛九歲,霍去病去世時,他才十一歲。那段時間,正是漢武帝對太子,寶貝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

    劉據住在宮中直到成年(約十四五歲),漢武帝特地給他蓋了一座“博望苑”,任由他結交賓客。其實漢武帝最反感權貴養賓客,但是唯一對太子例外。

    假如漢武帝有換太子的想法,最早也只能發生在元鼎五年之後。元鼎五年,平陽公主又向漢武帝進獻了一位美人——李夫人,李夫人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劉髆。人們從後來漢武帝寵幸李夫人,及李夫人的兩位哥哥李延年和李廣利,由此得出漢武帝想以劉髆代替劉據。

    其實這個說法太想當然,夫人受寵不代表就一定會牽涉易儲。比如在李夫人之前,漢武帝很寵幸王夫人,王夫人生了個兒子,即漢武帝的次子劉閎。後來漢武帝分封劉閎,對王夫人說,你隨便給兒子挑地方。王夫人也不客氣,張口要洛陽。漢武帝一口回絕:那地方不行,換個地方。

    可見,漢武帝很冷靜,絕不是感情衝動的人。即便漢武帝想換太子,那也是元鼎五年之後,離漠北大戰已經過去整整八年,跟衛青失寵被冷藏掛不上鉤。

    第三個觀點:漢武帝可以打擊衛氏集團

    這種說法最唬人,為了強化說服力,有人把巫蠱之禍強行與衛青、霍去病、公孫賀的家族悲劇掛上鉤,說出了幾個貽笑大方的結論:

    1.衛青被滅族

    事實上,巫蠱之禍只有衛青的長子衛伉捲入案中被殺,他的另兩個兒子,以及衛伉的家人都被受到牽連,滅族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2.霍去病被漢武帝害死

    這更是憑空臆斷!霍去病是漢武帝一手培養起來軍事家,對他的信任程度和期望值,甚至超過了衛青。霍去病僅僅為國征戰了五年,就英年早逝,漢武帝甚至為此,不得不取消了元狩六年的戰爭,哪裡能看出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殺心?

    3.衛青的勢力太大

    衛青在軍中威望確實很高,但是衛青為人低調,非常懂得君臣之道,更懂得自守,他是歷史上罕見的,在功勞和名譽面前不迷失,始終保持謙遜低調的君子。平時衛青連門客都不養,連李敢這種級別的部將,都敢對他動拳頭,這哪是有勢力的人?

    其實在漢武帝手下,沒有人能培養個人勢力。衛青對於漢武帝的價值,就是作戰指揮,雖然掛了個大司馬,其實軍權都在漢武帝手上。所以,衛青只能說有威望,談不上勢力。

    綜上所說,衛青被漢武帝忌諱、冷藏,甚至打壓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為何會有漢武帝嫉恨衛青的傳言

    那麼,為何很多人認為,漢武帝后期對衛青不感冒了呢?

    1.《史記》記載的“缺損”

    司馬遷是漢武帝同時代的人,大約去世於徵和元年,他的《史記》,記載了部分漢武帝一朝的歷史,但是並不全面。比如衛青漠北大戰之後,十幾年時間基本空缺。再比如劉據沒有個人傳記,巫蠱事件之前的記載過於簡略。

    最嚴重的是,《孝武帝本紀》這篇最關鍵的著作,裡面全是漢武帝信鬼神的記錄,“正經事”一件也沒有。有人說這是司馬遷故意迴避,怕受到政治迫害。也有人說這篇本紀就不是司馬遷所作,是後人增補。還有說,原版的《孝武帝本紀》被漢武帝毀了。

    所以,這段歷史的缺損,導致很多史實不清,只能從《漢書》等資料中尋找答案。

    2.受巫蠱之禍的干擾

    假如沒有巫蠱之禍,肯定不會產生那麼多爭議,有了巫蠱之禍,很多人從結果向前倒推,認為他們之間存在必然關係,因此導致牽強附會。

    巫蠱之禍發生時,衛青已經去世十六年,這個期間,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事根本不存在必然的關聯性。比如說衛青的勢力,即便衛青當時再有勢力,去世十六年後還能發揮多大效用?漢武帝有怎麼能料到二十多年的事?

    3.把《資治通鑑》當歷史

    《資治通鑑》是一本難得的“歷史參考書”,之所以用“參考書”這個詞,是因為它本就不是史書,它是司馬光個人對歷史的解讀,以政治得失的評述,給後世君王一面參考的鏡子。

    所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修改史料,只要能表達個人思想即可,而不是拘泥於事件的絕對“真實”。

    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鑑》中,完整展現了太子劉據,是如何在奸佞的誣告,和漢武帝的猜忌下,一步一步走向毀滅。司馬光其實借這個“故事”,警告後是君王,儲君之位有多微妙,皇帝如果被奸佞包圍,必然導致皇家父子的骨肉相殘。

    把衛青牽涉其中的一段話,是這麼記載的:

    “上覺之,謂大將軍青曰:‘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大將軍頓首謝。皇后聞之,脫簪請罪。太子每諫征伐四夷,上笑曰:‘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

    這麼一寫,就把巫蠱之禍與太子早年失寵掛上了鉤。同時,也給了那些臆想的推論一個存在的空間,這都是被《資治通鑑》誤導的結果。

  • 25 # 洛克笑笑

    我是漢武帝對於衛青也會心懷忌憚

    主要有以下幾點:

    1、衛青未必像前面幾位講得軍事才能不如霍去病,但衛青的打法相對穩重和保守(相對於霍去病),雖然在霍去病之前武將中無人能出其右,但這和雄韜大略的漢武帝的節奏來比有點不合拍;

    2、衛青後來位高權重,手中又有重兵,這點來說歷史上哪個皇帝都是容不得的,後來迅速提拔霍去病除了霍去病確實有與衛青匹敵的軍事才能外,漢武帝應該也是想由此來分散集中於一人之身的兵權;

    3、有功高蓋主的嫌疑;

    4、衛子夫失寵,加上漢武帝已不需要像剛即位時那樣依仗外戚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另外就是那時以衛子夫為代表的外戚勢力逐漸做大,漢武帝應該是有擔心權力甚至皇權落入外戚之手的顧慮;

    5、衛青為人穩重謹慎過頭,說白了與漢武帝在性格上多少還是不太合拍!

    而從衛青本身來說,他出身寒微,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奴產子”。但是,姐姐衛子夫和漢武帝的一次偶遇,改變了衛青的命運。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對衛青的記載並不公允。衛子夫和漢武帝的偶遇,只是給了衛青改變命運的契機。

    漢武帝並沒有因為衛子夫的關係而封衛青為侯。想封侯,可以!但需要自己到戰場上去爭取。在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大戰中,衛青屢立大功,衛青的戰功絕非是偶然獲得,在戰爭中衛青也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不僅被封侯,漢武帝還專門派人將大將軍印送到衛青的軍中。

    衛青在元封五年(前106年)去世,葬於茂林東北,諡號“烈”。 之所以說衛青死後,漢武帝殺掉衛青所有親人,當然無可避免要牽扯到巫蠱之禍。在這場政治事件中,衛青的姐姐死了,外甥一家團滅,只剩下個孫子,這樣看起來,似乎是漢武帝忒不厚道,衛青征戰匈奴立下不世之功,人一死,他就過河拆橋了。

    但是巫蠱之禍發生於徵和二年(前91年),此時衛青已經去世很久了,而且漢武帝沒有殺掉衛青所有親人!衛青的兒子中,只有長子長平侯衛伉才受巫蠱牽連坐誅,但衛青次子衛不疑與幼子衛登的家族並沒有受牽連的記錄。漢宣帝、漢成帝以及漢平帝時期,衛青的後人以皇帝詔復家。當然,漢武帝作為皇帝,猜忌之心肯定是有的。

    衛青在漠北之戰中雖然沒有霍去病的戰功卓著,但也打的匈奴大敗而逃,但是此次漢武帝對衛青的部下卻沒有賞賜,對霍去病及其部下則大加褒獎。顯然這是漢武帝故意冷落衛青,因為衛青是太子的舅舅,衛子夫又是皇后,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漢武帝有必要削弱外戚的權力。

    實際上,漢武帝殺衛氏,並不是與衛青直接相關,只不過是衛氏家族捲入了“巫蠱之禍”而被殺了不少人,不過,只有衛青的長子衛伉被殺,衛伉的子嗣以及衛青次子衛不疑與幼子衛登並無記錄,且在漢宣帝朝,衛青的後人以皇帝詔復家,還有賜錢,漢成帝以及漢平帝時期也多有厚待衛青後人的記錄,說“殺掉衛青所有親人”是不符合事實的。不過“巫蠱之禍”與衛氏家族有直接的關係卻是沒錯的,因為衛子夫在生下皇長子劉據之後被封為皇后,而在這之前,衛子夫的“同母異父”的弟弟衛青已經因徵匈奴的功勞而封“長平侯”。

    而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之所以衛青能夠領兵出征,其實是緣於衛子夫的“同父同母”兄長衛長君早死,也就是說,衛青能夠領兵立功的前提是衛子夫的受寵。在此條件下,衛氏家族和太子劉據、皇后衛子夫的地位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而隨著霍去病的早死、衛青的逝世,漢武帝對於太子和皇后的不滿與日俱增。

    事實上,在衛青還在世時,這對夫妻、父子的關係就已經進入了詭異的狀態,《漢書》、《資治通鑑》都有記載,說皇后和太子多有擔心皇帝對他們有不滿,戰戰兢兢,漢武帝得知後,讓大將軍衛青轉告他們,不要擔心,自己並沒有什麼情緒。

    這種交流方式,讓人看到已經是不寒而慄了,說明皇帝和皇后,父親和兒子之間竟然已經沒有起碼的信任,而需要外人來擔當中介,甚至是“擔保”。等到衛青死後,衛氏家族、衛子夫的姐夫公孫賀(任丞相)等人,在這之前,其實已經在漢武帝的可以扶植下成為一支非常龐大的政治集團,而這個集團在衛青和霍去病死後又沒有能夠擔當漢武帝手中“刀”的能人。

    所以,當漢武帝任用貳師將軍李廣利徵大宛、匈奴時,衛氏的“霸天下”格局就已經敲響了喪鐘,巫蠱之禍,只是漢武帝有意識地進行的一次對於漢武帝朝前期親貴的掃蕩和清理,為後期的近臣集團掃清障礙的一次“政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獵狐》為阻止王柏林拿綠卡開始查其相關資金,導致孫銘等逃跑,可為何拖了6年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