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可知天邊有琦景

    我看過一個版本,《道》《天》《地》(仙境)《人》(仙)。分為這四個部分。我不覺得有什麼勵志的部分,大多隻是平實的敘述

  • 22 # 揚光666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道德經》!

    《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五千言,本來是不分章的。後人為了研究、探索,才根據內容、文理進行劃分章節,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三國曹魏時期經學家、哲學家王弼所注版本,分為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共37章,下篇《德經》共44 章,共5162字。

    《道德經》第三篇可以說是勵志文,也可以說不是勵志文。

    說它是勵志文,如果把《道德經》作為自己積極向上、不斷進取、並因此而受益,那就可以說是勵志文。

    說它不是勵志文,因為道德經本來就不是世間人所理解的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各種意思,它本來是老子所揭示的”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規律“,是用來悟的,悟後起修的。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圖書的史官,後來感覺天下教化之事之經緣盡,就打算離開此地。於是騎青牛往西方而去。走到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攔住。

    關令尹喜也是修道之人,修為頗深,前一夜在夢中見到紫氣東來,感覺應該有聖人前來。第二日守在關口,見到騎青牛而來的老子,於是跪求老子。老子無奈之下,逗留三個月,寫下洋洋灑灑《五千言》留給尹喜。隨後自己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飄然而去,不知所蹤。

    原文《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大意如下:

    不刻意推崇賢才,使百姓不去競爭。不以物稀為貴,使百姓不去爭奪盜竊。不展現訟人引起貪婪之物,使百姓心安無慾。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辦法,就是使百姓心守空虛清淨,衣食無憂生活安定,淡化百姓貪慾爭奪之心,使百姓能夠身健體安、自立自強。使百姓淡安無慾,使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敢胡亂作為。推行宣揚無為的理念,則天下漸漸趨於長治久安。

    從譯文中可以看出,第三篇並不是所謂的勵志文章。而是闡述”聖人“治國理政,要依照天道規律行事,對待國家、百姓使用合乎道的方法去治國安民,從而達到的”內聖外王“的高妙境界。

    【總結】

    每個人眼中,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道德經》。各人的看法,不盡相同。

    有人說《道德經》是自己心之所現,其中境界不可思不可議;

    有人說《道德經》是一部修煉仙書,依之修行可以得道飛昇;

    有人說《道德經》是一部勵志寶典,用來做為人生激勵書籍;

    有人說《道德經》是一部治國秘籍,甚至是還一部兵法奇書;

    有人說《道德經》是修身養生寶書,依照實行可以延年益壽;

    甚至有人輕視《道德經》...

    各種看法都有,不一而論。

    筆者認為:

    一部道德經,名震數千年。老子出函谷,遺世五千言。

    開宗明義趣,諸章細細言。翻來又覆去,只為真意現。

    爾覺其為方,他觀卻是圓。一經解千義,道理為哪般。

    只緣身在山,高低左右看。若欲見全貌,慧眼識廬山。

  • 23 # MR謝先生丶

    道德經一開始是分了81章,取九九八十一之意。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解釋】

    不透過選拔賢能得到非份利益,就沒有人去競爭;不故意抬高或佔有貴重物品,造成社會貧富差距,老百姓就不會去偷盜。看不見物品,就沒有慾望,民心就不會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就是要讓人們的心態平和,讓人們衣食無憂,抑制人們的非份私慾,讓人們身體健康,同時,用法律制度規範人們的行為,讓人們的私慾不能膨脹,即使有膨脹者也不敢妄為。治理天下,天下就太平了。

  • 24 # 黃河口巽客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說,領導者要先做到,自身把慾望放低,做一個踏踏實實的人,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這是正確處理了領導者和員工的關係,領導者先做到,才能讓員工安安心心紮紮實實地工作,才能把虛浮的慾望去掉。

    老子講到了要“實其腹,強其骨”,也講到讓老百姓吃得好,穿得好,有地方安居,讓老百姓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了,再去掉他們的慾望,其實是要先“實其腹”才能“虛其心”,“強其骨”才能“弱其志”,並不是一味地“愚民”,也就是說,領導者是引導人民,而不是駕馭人民,讓老百姓相對自主選擇,而不是強加意志與他,從而使那些為了獲取虛名、滿足慾望的人不去忤逆你、沒有膽量去違背領導者的意願。

    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一篇很好的管理學文字,可以讓現代人拿來就用,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廣義上說,也是一篇在勵志範圍內的文字,對於身在職場的人們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相信宿命,還是不甘心認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