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強963

    三國時期的人都是以謀略為上,人心隔肚皮,爭權奪利,無不極致,諸葛亮以謀略著稱,他的宏圖霸業其是人臣之心?阿斗為啥這麼弱智?其實不然,能讓曹操都感覺無憂之人,能不矇蔽諸葛亮之眼?幾次破壞諸葛亮出征,這不是君臣鬥法嗎?要是諸葛亮霸業成就,阿斗肯定命不久已。

  • 2 # 歷史的波瀾壯闊

    如果諸葛亮當年最終一統天下,我估計不會為帝,他的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已經早早概括出他的志向,他要想當皇帝早就可以了,他有無數次機會,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此時諸葛亮已經下定決心“匡扶漢室”,一心一意輔佐劉備。 如果一統天下,諸葛亮不會為帝,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我的回答完畢,謝謝大家,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指正。

  • 3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一盤相棋,只有一個籽兒走,吃淨了所有的顆粒,最後它吃掉自己的將帥,自據其位。

    有這種棋嗎?想像太幼稚了吧?

  • 4 # 孤客情感

    諸葛亮志存高遠,他躬耕南陽之時自比管、樂,很可能僅是其追求的較低目標。以三國當時形勢而言,不排除諸葛亮亦有爭奪天下、建立王霸之業的雄心。可惜的是,由於諸葛亮出道太遲,漢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諸侯瓜分殆盡。諸葛亮已失去自樹大旗,成為獨霸一方諸侯的最佳時機。胸懷濟世之才,欲圖王霸之業的諸葛亮要想攀上權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徑只能是擇主而事之,這對諸葛亮而言,雖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與司馬懿相似,仍是實現其政治目標的重要契機。

    一 借刀除關羽

    諸葛亮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是誰,毫無疑問,是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

    諸葛亮對襄樊戰役採取了壁上觀的態度,致使關羽兵敗臨沮,蜀中卻無一卒往援。而曹操親統大軍屯駐摩陂,並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也絲毫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中援軍還是遲遲不至。最終關羽被東吳擒殺。

    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障礙,而攫取更大的權力。所以諸葛亮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二 操控後主掌政權

    諸葛亮執政時並沒有被時人視為事君以禮、謀國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漢政權中,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人對諸葛亮專政攬權頗多微詞,諸葛亮在世時,迫於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然而,諸葛亮甫卒,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即上書後主劉禪,曰: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蜀漢政權中不僅李邈有此看法,甚至連尚書令李嚴亦猜忌諸葛亮有不臣之心。《三國志·李嚴傳》注引《諸葛亮集》雲:“(李)嚴與(諸葛)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自王莽始,權臣易代,奪取帝位,必先封王,加九錫,然後再龍袍加身,登上九五。漢末,曹操欲加九錫受漢禪,遭到心腹荀彧的堅決反對,“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李嚴亦是劉備臨終時的託孤重臣,難道他的天良已盡,會容忍異姓篡奪劉氏江山?他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勸諸葛亮受九錫,只有一種解釋合乎常理,即表面上尊崇諸葛亮功高蓋世,當賜以殊禮,而實際上是在試探諸葛亮是否將走王莽、曹操的道路,加九錫,建國封王,進而代蜀漢稱帝。

    按理來說,作為託孤重臣的諸葛亮對此應表示極大的憤慨,除嚴厲斥責李嚴外,也應鄭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漢室的心跡。但諸葛亮的答書卻並非如此,他回書曰: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及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錫)邪。

    諸葛亮雲“十命”,乃指“九錫”之外再加“一錫”,可見其“十命”之謂比李嚴勸進九錫更上一層。我認為諸葛亮這番話的口氣相當大,完全不像出自一個自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之口,說得難聽一些,反倒像一個亂臣賊子所言。眾所周知,九錫非人臣之常器。漢制,非劉氏不封王,曹操封魏王,加九錫,不臣之心路人皆知,諸葛亮難道不懂這個道理?漢魏之際,除曹操受九錫外,還有劉備自加九錫,稱漢中王。孫權受魏主曹丕九錫,稱吳王。曹操、劉備、孫權為三國之主,難道諸葛亮欲與他們比肩?

    諸葛亮同劉備的君臣關係曾被世人讚不絕口,然而諸葛亮同後主劉禪的關係又如何呢?透過對有關史料的仔細分析,我認為,諸葛亮秉政後,根本就沒有把後主劉禪放在眼裡。他頤指氣使,動輒教訓皇帝。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又告誡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進而特別指出,“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明確要求劉禪把宮中之事也要交給他的“相府”來管,如若後主不答應,那就是“內外異法”了。諸葛亮的這番話固然是出於治國安邦之需,但他一連講了這麼多“宜”怎樣,“不宜”怎樣,其口氣之嚴厲,完全不像人臣之語,而猶如一個嚴厲的父親在教育不聽話的兒子。尤其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宮中的地位並列等同,而實際上則是凌駕於皇帝之上,這顯然嚴重違反了封建專制體制所規定的君臣名分。諸葛亮覺得這樣還不夠,繼要劉禪將宮中之事交給“相府”處理後,又舉薦將軍向寵“為督”,說只要“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此前執掌保衛皇室的禁軍統領是劉備的心腹大將趙雲,而此刻諸葛亮將其帶走出徵,換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寵,雖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人盡其用,但聯絡《出師表》的前後語義和當時的形勢,不能說沒有一點其他用心在內吧!

    儘管劉備臨崩時託孤於諸葛亮,但在人事安排上,是令其作為輔政大臣,而並非讓諸葛亮單獨執政,劉備除規定諸葛亮與李嚴並受遺詔輔政外,又“呼魯王(備次子劉永)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這無疑是要劉禪兄弟與諸葛亮共同治理蜀國,因諸葛亮是元老重臣,故新君須以父輩之禮尊崇之。但諸葛亮卻完全違背了劉備的遺詔。諸葛亮讓李嚴留在永安,自己則扶劉備靈柩回成都,辦完喪事,便開府治事。自此,諸葛亮獨攬了蜀漢全部的軍政大權,“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大舉北伐時,劉禪已是二十多歲,年富力強,正值青春有為之際。按漢制,諸葛亮應還政於後主,但諸葛亮不願放權,甚至想都沒有想過讓劉禪“親政”。劉禪雖然對諸葛亮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只得感慨嘆息:“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諸葛亮臨終前,在其接班人的問題上也獨斷專行,根本不同後主商量。而劉禪也不敢擅作主張,居然派尚書李福千里迢迢地從成都趕赴陝西岐山五丈原軍中,代表皇帝聆聽“相父”的指示。可見,劉禪當時的處境和漢獻帝毫無二致,是個十足的傀儡君主。

    三 北伐的真正目的

    劉備逝世後,諸葛亮雖獨攬朝中大權,但在蜀漢政權內還沒有建立起絕對的權威,諸葛亮治國理民的政治才能以及聯吳抗曹的外交之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其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呢?劉備在世時,亮僅以“撫民劃策見任”,從未單獨領兵作戰。眾所周知,三國乃爭戰之世,非用武治戎不能立國。曹操、司馬懿、孫策、周瑜、陸遜等人皆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威震諸侯,聞名天下。諸葛亮若要代漢自帝,必須在蜀漢朝廷中樹立崇高的聲望和絕對的權威,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建立顯赫的軍功。

    對於蜀漢政權而言,不北伐必然坐以待斃,對於諸葛亮個人而言,不北伐就不能顯示其軍事才能,蜀中士人就不會心悅誠服,也無法樹立起個人聲望,最終也就不能達到登上帝王寶座的目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的主旋律就是兩個字:北伐。這是諸葛亮執政後,舉國上下推行的一以貫之、始終不變的政策,“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錫)邪”!在我看來,諸葛亮這番話並無任何矯情飾偽,反倒是心中隱私的真情流露。因為北伐一旦取得成功,諸葛亮將功高蓋世,無人可與之頡頏。屆時,其已功高不賞,他要廢掉“不才”的劉禪而“自取”,就有雄厚的政治資本。

    蜀漢北伐的勝算到底有多少?其實諸葛亮的心裡是非常清楚的。巴蜀之地雖號為“天府”,但畢竟僅一州之土,其戰士人民,只天下九分之一也。單憑蜀漢自己的力量欲收復中原、一統華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作為三國時期超一流政治家的諸葛亮知己知彼,他對形勢的判斷洞若觀火,絕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那麼,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呢?對此問題,陳壽倒是作了很好的詮釋,壽雲:“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諸葛亮想透過北伐來證明,蜀漢政權中能夠“蹈涉中原”,與強敵曹魏爭高低者,唯有其一人而已,這是其代漢稱帝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政治砝碼。

    四 打壓魏延

    魏延善養士卒,勇略過人,是北伐時蜀中唯一一員超群絕倫的上將。劉備拔魏延為漢中太守,“一軍皆驚”。在北伐中,魏延曾率兵大敗魏國名將郭淮,立下赫赫戰功。然而諸葛亮對於魏延這樣一個難得的將才卻始終不肯委以方面之任。

    魏延的軍事才幹,諸葛亮不是不知,但為何不盡其才?箇中之因值得探究。由於北伐是諸葛亮稱帝的本錢,故北伐的軍事指揮大權必須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中。魏延可以建立戰功,但必須在諸葛亮的直接指揮下,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結果。然而“性矜高”的魏延卻冀圖“如韓信故事”,單獨統率一支軍隊,獨當一面,這在諸葛亮看來,就是要擺脫他的領導,和諸葛亮爭奪北伐的軍功,這當然遭到諸葛亮的制而不許。

    諸葛亮與魏延關於北伐路線之爭的公案,曾引起後世史家的濃厚興趣,為之爭論不休。

    北伐的成敗既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安危,也關係到諸葛亮“禪代”的政治目標是否能夠實現,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故其用兵怎能不謹慎持重呢?其實,諸葛亮對北伐的期望值並不太高,以弱蜀主動攻擊強魏,這本身就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只要能奪取曹魏的部分疆土,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就足以顯示諸葛亮傑出的軍事才能,並給其帶來崇高的政治聲望。若依魏延之計,諸葛亮即使奇襲長安得手,但不過二十日,魏軍就會重新集結,全力反撲(這是魏延本人的估計),蜀軍必然要在關中這一曹魏的心臟地區同魏軍主力展開殊死決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若戰事曠日持久,諸葛亮將長期不能返朝主政,則恐大權旁落於他人之手。若一旦失利,蜀軍損失慘重,諸葛亮不僅不能實現“自取”的圖謀,甚至連相位亦難保。事關個人政治命運的這一重大決策,諸葛亮當然是要慎之又慎。作為三國時期一流軍事家的諸葛亮,不可能不懂得出奇制勝的兵家常理。但是使用“奇謀”的風險是極大的,若“奇謀”不成,軍隊損失慘重,諸葛亮本人就將身敗名裂,稱帝則更無從談起。

    人的慾望與追逐的目標是會隨著主客觀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的。即如曹操“亦未遽有覬覦神器之心。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曰:其初起兵時,僅“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操之“不遜之志”,是在其“三分天下有其二”時,才逐漸萌生的。諸葛亮遭逢亂世,幸遇明主,初必竭盡全力酬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然“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又掌握了蜀漢全部的軍政大權,其是否能心甘情願地輔佐幼主,就很值得懷疑。漢魏之際,皇權衰落到極點,君臣名分的綱常倫理亦遭到嚴重破壞,這就給權臣受九錫與禪代鼎革提供了政治土壤與輿論導向。在此歷史背景下,一旦時機成熟(比如北伐大獲全勝),諸葛亮效仿“漢魏故事”,在蜀中築起受禪臺代漢稱帝亦是極有可能的。

  • 5 # 東北大堯

    我覺得不會,如果諸葛亮有此心,不必等到先讓劉禪為帝。當年白帝城託孤之後,那時就可以自立為帝或者效仿曹操的做法挾天子以令諸侯,借劉禪的權利完成統一大業,而後自己稱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後世對齊評價,足以說明諸葛亮忠心耿耿,沒有二心。

  • 6 # 一夫壹歷史

    會。古代丞相取代前朝的根本和必須條件就是開疆擴土。魏代漢 晉帶魏…都是這個路。一定程度看,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北伐,就可以有一定的解釋了。

  • 7 # 天晴愛睡覺

    如果諸葛亮統一天下,會把劉禪廢了的,原因是:

    第一,諸葛家族本來就是投機倒把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分別投降蜀國,吳國,魏國就是政治上的投機倒把,為的就是不管哪個國家統一南北諸葛家都不會滿門滅亡!試想一統南北,三兄弟會合到一起,這個能量不反才怪!雞蛋放一個籃子裡裡,當然要把籃子的把手抓在自己手裡啊!

    第二,諸葛亮喜愛權力

    諸位且看看那李嚴,只是朝諸葛亮的蛋糕望了一望,就被諸葛亮一通收拾!司馬懿莫非天生是逆賊,人的慾望是隨著地位的提升而滋長的,正所謂形勢逼人走;真到了一統南北之日,軍中大小將領都是諸葛亮提拔,他不想當也不成了;加上他對權力的喜愛,肯定因勢乘便,直接當皇帝豈不美滋滋!

  • 8 # 淺夢微醉

    如果諸葛亮真的統一了華夏,結合丞相事必躬親的做事態度,諸葛亮即使沒死,也差不多了,這時候也不可能再去想稱帝的事,何況諸葛亮一身都注重名節,不可能讓自己晚節不保,他還是會讓劉禪稱帝,但是會剷除黃皓李嚴之流,整頓朝綱,安排值得信賴的人輔佐劉禪,將一切安排好以後,自己可能會歸隱南陽,逍遙度日。至於後期自己的後代是否有篡位之心,就不得而知了。

  • 9 # 江岸好呵

    不會。諸葛亮是一個謹慎小心的人,比較愛惜自己的羽毛。換句話說,諸葛亮愛榮譽,勝過自己的生命。

    情操高尚。”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的座右銘。

    政治德操可以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也清晰的看到,諸葛亮是倡導“親君子、遠小人”之人品。一生一世追求“復興漢室”之人,怎麼可能去篡奪漢室江山呢?

  • 10 # 刪我

    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他會乘此機會稱帝嗎?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直被後世人敬仰,對於當時的蜀國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國的誕生,劉備在臨終前曾告訴諸葛亮說如若是劉嬋不行的話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北伐成功了會不會稱帝呢?其實曹操早就一語道破了真相。

      諸葛亮自公元223年接班以來,就成為了蜀漢的第一實權人物,而對於二號人物李嚴,他進行了無情的壓制,讓其鎮守永安不得回成都,李嚴雖同時受命託孤,名義上還統管中外軍事,但很快就被諸葛亮所架空,只能偏居永安一隅。此外前一年他還建議殺死了劉封,清除了最有實力的一支宗室力量。此後進行的歷次北伐中,他都親自帶兵,將兵權把控在手,而在前線戰場,他仍然執掌朝中事務,以上種種行為,都讓聯想起了當年的曹操,怎麼看都有不臣之心。

      一旦北伐成功,他的功績甚至遠超當年平定北方的曹操,他還會因此聲望大增,得到更多大臣的敬仰和支援。而劉禪愚鈍,統一全國沒有他的半點功勞,到那時候那些受諸葛亮提拔,逐漸成長起來的將領和大臣有怎麼會忠心於劉禪呢,這就像是當年的獻帝和曹操的關係,整個集團都是曹家說了算,皇帝只是個招牌。在蜀漢這裡,整個天下也是諸葛家打的,劉禪也只是個招牌,諸葛亮踢掉這塊招牌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事實真會如此發展嗎?

      在諸葛亮死後不久,當代人並沒有將其視為事君以禮、謀國以忠的典範。在諸葛亮的下葬後,丞相參軍李邈即上書劉禪,說諸葛亮是“身仗強兵,狼顧虎視”,還將諸葛亮比作是曾經謀反的權臣——呂祿和霍禹。他表示,如果諸葛亮不死,必然會篡位。然而劉禪壓根不相信李邈的話,並以侮辱相父為由,將其處死。

      那麼李邈的話真的是無中生有嗎?實際上不止是李邈,和諸葛亮一同被劉備託孤的重臣——李嚴也猜到了諸葛亮的不臣之心。為了試探諸葛亮,李嚴曾給諸葛亮寫了封信,他建議諸葛亮受“九錫”,稱王爵。而從王莽、曹丕的事例來看,所謂“受九錫”不過是逼皇帝禪位奪權的一個步。很顯然,李嚴是想用這種手段試探諸葛亮是否有篡位奪權的野心。

      按理說,若諸葛亮是忠臣,應該直接回信斥責李嚴,並表示極大的憤慨。但是諸葛亮不僅沒有生氣,相反他的回答卻讓人大跌眼鏡:“我本是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如今已位極人臣,祿賜百億。而如今討賊未成,知己之恩未報答,卻妄稱王爵,妄自尊大,這不是義士所謂。若殲滅魏國,斬殺曹睿,讓皇帝返回舊都,我與諸位一同升官,別說受九錫,就算受十錫又如何?”

      諸葛亮這番話雖然拒絕了李嚴的建議,但語氣讓人非常不適,一點兒也不像是個“鞠躬盡瘁”的忠臣,說難聽點,更像是個亂臣賊子之言。諸葛亮作為漢朝丞相,又如何不知九錫非人臣所能用?

      漢魏之際,只有三人受過九錫,他們分別是曹操、劉備和孫權,他們在進位魏王、漢中王和吳王時,都受過九錫。請問諸葛亮未來北伐成功,欲受“十錫”到底意欲何為?難道諸葛亮想與這三人比肩?

      因此,諸葛亮對劉禪的嚴厲態度也是可以理解了。從《出師表》來看,諸葛亮對劉禪頤氣指使,總是說劉禪“宜”怎麼樣?“不宜”怎麼樣?就像是個嚴格的父親在訓斥兒子。此外,諸葛亮還將丞相府和皇宮合為一體,獨攬蜀漢全部軍政大權,劉禪不過只有祭祀的職能而已,形同傀儡。其實,劉禪和漢獻帝也沒什麼兩樣。

      然而諸葛亮直接篡位,是不可能的,因為皇權是神聖的。諸葛亮雖然是一時之英,但也沒有在蜀國建立絕對的權威。古語云:“(人民)畏威而不畏德”。想要積累稱帝的資本,必須透過戰功。劉備在時,諸葛亮都在負責後勤,沒有獨自領兵,因此他必須發動北伐,建立顯赫的軍功。

      曹操在自己權傾朝野,被全天下懷疑要篡位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同時也點破了孔明的內心想法:"做忠臣但不放權"。顯然曹操說這話只是在給自己圓謊,他不是什麼忠臣,只是做到了沒有自己親自篡位而已,而他卻為兒子曹丕準備好了一切,最後的臨門一腳由曹丕來踢的而已。而諸葛亮是真實抱有這種想法的。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要表明了自己的抱負,那就是要做"管仲、樂毅"式的人物,他們都是曾經權傾一時,但深受主上信任的權臣,最後的功績也是無比巨大的,死後更是一直受到世人敬仰。諸葛亮也想做這樣的人物,所以他沒有選擇劉表,因為此人無所作為,也沒有選擇曹操,因為他帳下能人太多了,他選擇了劉備,既有這樣的能力,同時手上又缺乏人才,自己一去就能成為心腹大臣。

      諸葛亮不願放權是因為他不放心,他不想先主辛苦創下的基業輕易毀掉,所以他做事總是小心翼翼。李嚴雖有輔政之名,卻無輔政之德,不僅貪慕奢華,建造豪宅,還總是想分權, 所以諸葛亮無法容忍他。劉封年富力強,但他是養子,本來不姓劉,既然劉備根本沒有傳位與他的意思,留著他終究是禍患。牢牢把握軍政大權還是因為他不放心,劉禪資質平庸,繼位的時候還未成年,也沒接受過良好的帝王教育,他是真不放心過早地將蜀漢交付與他。

      諸葛亮為了先主的恩情,為了自己的理想,最後累死在了五丈原的落日餘暉下,他的心中只有匡扶漢室、還於舊都,至於後人會怎麼看他,他是不會在乎的。最後的他估計只恨自己時日太短,恨北伐大業不成,旁人的誹謗之言,對於他來說都是浮雲。

  • 11 # 陳郎撫琴

    會,人的野心會跟隨者地位地盤而生長!一個益州不足以讓諸葛家族冒險,但是當統一全國之後,諸葛家族那些長輩會逼著你篡位!封建時代講究的就是家國天下,先家後國,化家為國!所以不管諸葛亮有沒有篡位之心,家族都會想要在進一步!成為皇親國戚

  • 12 # 君當如竹昱辛

    不會,諸葛亮北伐戰爭師出有名,匡扶漢業,所以有忠貞將士捨命相隨,此時諸葛亮也老矣,萬不會落下竊國罪名讓後世唾罵…

  • 13 # 魏逆魔

    哦,這個糟糕的問題花了我0.2%的電量,3M的流量,9秒的時間,73焦耳的熱量,收到了一堆侮辱我智商的話,另外,還浪費我用9鍵打了73個漢字,10個逗號,13個阿拉伯數字,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 14 # 影視剪輯阿豪

    你這個提問是如果諸葛亮已經統一了中國,會不會廢掉劉禪。

    如果說是按《三國演義》裡的劇情來走的話,諸葛亮不會廢掉劉禪。

    第一,自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幫自己打天下開始,便有了從一而終的心思,而在未出山之前,諸葛亮也在等一個能識自己才華的人出現,也好了卻自己一生的學識和抱負,同時自己也在尋找能夠把自己交給一個真正的明主的人,在當時天下群雄裡也就劉備稍微能入其法眼,其餘之輩皆心懷個人私慾稱王稱霸,只有劉備想要翻身拯救名存實亡的大漢江山。這就是知遇之恩,諸葛亮必然鞠躬盡瘁來報答。

    第二,劉備死前託孤,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按我們今天的叫法相當於劉禪是諸葛亮的乾兒子了,同時也是劉備讓諸葛亮間接的發誓保自己兒子坐好江山。因此從這方面講諸葛亮也是不可能廢了劉禪。

    第三,諸葛亮是個有誠信的人,無信則不立,這是他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因此既然這一生選擇了劉氏父子,便只有忠心輔佐絕無二心。

    第四,諸葛亮雖然喜歡權利,可他也是為了劉禪,劉備死後諸葛亮便獨掌大權,連李嚴都不敢得罪他。最後因拒絕為諸葛亮北閥籌備糧草關入大牢,多虧其兒子實大體才保得一命。其實諸葛亮為劉禪是操碎了心,自己在外面東征西討,還有關注家裡有沒有人對劉禪使壞。對劉禪的忠心可見一斑。他又怎麼可能反呢。

    第五,既然天下都在手中,本應名垂青史又何必給自己戴一個簒權弄權的名聲讓自己晚節不保呢。

    故而你的提問是否定的。

  • 15 # 93四個金

    我覺得不會,也沒有機會。

    中國古代的名仕都有一個特點,非常重視自己的名聲,不會讓自己的名聲受辱,另外劉禪其實也不是說像三國演義裡寫的那樣無能,如果真是那樣,他又怎麼會在諸葛亮死後統治蜀漢那麼多年。對於諸葛亮那樣的名仕來說,最大的功業不是說自己當皇帝,而是要能在亂世做到真正的中興,以一己之力挽救東漢王朝,所以諸葛亮不會廢劉禪自立為帝,因為這並不符合他自身的利益。

  • 16 # 正氣歌聲

    肯定會的。

    我相信諸葛亮輔佐劉禪確實是忠心耿耿,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蜀漢的穩固和壯大,他耗盡了心血。

    但人是會變的。處在他那個局面之中,他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想到輔佐劉禪。

    但如果他真正統一了全國,功高震主,劉禪就算還像以前一樣信任他,恐怕也做不到了。

    而對於那時的諸葛亮來說,也必然是戰戰兢兢,畢竟伴君如伴虎,搞不好哪天皇帝會找個藉口把自己宰了。就算他不怕死,難道不顧及自己全家嗎?他不反,恐怕諸葛家族也不同意的。

    想當年,霍光輔佐漢昭帝和漢宣帝兩任皇帝,手裡握有廢立大權,但他卻最終沒反。可在他死後不久,霍家就被滅門了!

    諸葛亮再蠢,也不會不知道這個吧?

    人往往都是身不由己的,形勢改變了,也必須要跟著改變。

  • 17 # 結爐談歷史

    你好,老紀來分享一下你的問題。

    前言

    這個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諸葛亮一生的立身處世所用的思想和態度完全是儒家的態度和思想,從哪裡看出來,諸葛亮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就是最有力的證明。雖然現在很多人好像不是很喜歡諸葛亮,那是因為很多人不太瞭解真正的儒家文化,對這種思想無法理解,特別是當今,以利當頭的網路時代,更加無法理解他了。

    諸葛亮的立身處世之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來形容他,最合適不過,恰如其分,確實是說到做到,大家肯定知道,諸葛亮七出祁山,這不是”鞠躬盡瘁“嗎?

    那在第七次,就沒有結果了,他的結果是死在了外面,這不是”死而後已“嗎?

    為什麼要七出祁山,為的哪般?

    只因劉備臨終託孤的那份遺願和願景。更加不可能會廢劉禪自立為帝了,我們來看看,老劉家,走時,交待了些什麼給諸葛亮,在《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上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百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度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多人只看後面,什麼如不才,君可自取,整個人性就黑暗了,有沒有,就很少人談起前那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劉備幹嘛不說君才十倍與老吳家那誰是吧。只說曹家,因為他們當時打天下的願景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那諸葛亮聽到快掛了的劉東家說這話,他怎麼回的,諸葛亮回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說到做到,為還於舊都,掛在了外面。

    也因為他們起家的願景和當初答應劉東家的臨終遺託而七出祁山。

    總結

    從諸葛亮的這些處世,和為人的信念不可能會廢劉禪自立為帝?除非諸葛亮老年痴呆,腦子進水,會去毀掉他一生的清譽,君是君來臣是臣這個道理我們都懂,諸葛亮怎麼可能不明白。

  • 18 # XDDT才放鬆

    劉備諸葛亮是最佳拍檔、最佳組合。一個會哭、☝️會導、一個滅另一個不復存在。沒了劉備的諸葛亮啥也不是。都在《出師表》裡說大實話了、“成敗利鈍非臣所能逆睹也”-“打的贏打不贏我TM也不知道”;而劉蟬也絕非扶不上牆、而是會韜光養晦、隱而不發。待諸葛百年、停止無休止的對外擴張、又在蜀休養生息安樂多年。

  • 19 # 有智慧的故事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是幫助劉備據有三分之一天下,然後又盡心盡力輔佐後主劉禪,從未有過異心。雖然劉備臨死前白帝城託孤,囑託諸葛亮輔佐劉禪,但自己兒子的斤兩劉備當然最清楚不過,所以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竟有許可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意思,只是這話中,幾分真意幾分試探就不得而知了。諸葛亮當時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終其一生,諸葛亮都是這樣做的,踐行了對劉備的諾言。那麼假如歷史能被改寫,諸葛亮北伐成功,一統天下,這時的諸葛亮是會繼續不忘初心,忠心輔佐劉禪,還是會因為功成名就,野心膨脹,廢掉劉禪自己過一把皇帝癮呢?綜合考量一番之後,我還是選擇了前者。

    首先看諸葛亮的人生目標。一個人的人生理想或目標決定了他努力的方向,決定了他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看歷史上那些成為帝王的自小就志向非凡不同常人。劉邦當初見到秦始皇巡遊天下的儀仗,就豔羨不已:“大丈夫當如是!”(注意擦擦口水)所以有了後來的漢高祖;項羽則更直截了當:“彼可取而代之!”(小心旁人聽見)所以有了縱橫四海的霸王。劉備生晚了,沒有機緣見識秦始皇儀仗之雄偉壯觀,但也無師自通,小時候就用桑樹作傘蓋,所以後來成了雄霸一方的諸侯。諸葛亮的人生目標呢?看看《隆中對》裡寫的:“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可見諸葛亮的偶像是管仲、樂毅,這兩個人都是古代的治世能臣和戰場良將,也就是說成為忠臣良將就是諸葛亮的人生目標。封建社會士大夫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很堅定的,人生目標確立後是不會輕易因為地位的改變而改變的。

    第二時機上不允許。在沒有取得統一之前,諸葛亮或許還有一丁點兒取代劉禪當皇帝的機會,統一之後,連這一丁點兒機會也都失去了。因為剛剛統一,原來割據一方的殘餘勢力還在,局勢還要進一步穩固;同時,這個時候百姓們剛剛接受漢室復興,正所謂天下歸心,不會接受諸葛亮取代劉禪的反叛行為。這時候當皇帝會使諸葛亮失去之前一統天下過程中建立的政治威望,也必將使剛剛建立的天下一統的大好局勢重新陷入混亂之中。

    第三會導致內部分裂眾叛親離。蜀漢後期諸葛亮掌握大權,基本上是一言堂模式,但是諸葛亮的政敵不少,比如魏延李嚴等,本來就對諸葛亮不服氣,如果諸葛亮有異動一定會大力反對。在政治上和諸葛亮保持一致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最初追隨劉備的,一旦諸葛亮另立山頭,這部分人可能更早就跳出來反對,那麼支援諸葛亮的人還有多少?只怕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第四名聲損失太大,名節不保。如果廢立舊主,諸葛亮就成了王莽一類的人必將名節不保。王莽篡漢前,是當時最有名望的大忠臣,禮賢下士,謙恭無比,等到自立新朝後,先前積攢下來的大好美名化為烏有,最終身死名敗。後人有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王莽的先例距諸葛亮時代僅有兩百年,殷鑑不遠,諸葛亮又怎會重蹈覆轍。

    最後性格決定命運。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謀定而後動,作為開國君主身上必不可少的開拓勇猛的魄力,恰恰是諸葛亮最為欠缺的。

    總之,諸葛亮在真實的歷史中體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一生忠誠勤勉。在虛構的歷史條件下也一定會不改初衷,忠誠無二。我們願意歷史上有這樣一個高大的精神偶像讓我們懂得敬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 20 # 東海328

    統一天下後,不會廢劉禪的。他會一心一意輔佐劉禪當皇帝的,自己作周公。這樣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思想嚴重的“人臣楷模,智慧化身”之人怎麼能說變臉就變臉呢?從他寫的《出師表》一文中就可看出他言詞墾切,感天動地,(實際是他的表白),他是何等的忠臣!忠臣得甚至有點“愚忠”。

    第一、明明天下大勢已定,為了完成先帝遺願六次出祁山伐魏,雖然天時地利不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有去北伐的動力始終是要完成先帝(劉備)遺願,這是一個忠臣良將的擔擋,他認為。

    第二、從他兩陣對罵,氣死王朗的話中可以看到他的忠君思想。

    第三、不投靠曹操投靠劉備,因為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而劉備是正宗的大漢天子的皇叔,所以統一江山當皇帝是名正言順的,除過姓劉的別人啥都不是。

    第四、諸葛亮在第X次伐魏時,正要乘機攻城取勝,忽然劉禪連續兩道聖旨招回,結果什麼事沒有,耽誤了北伐最佳時機,要是司馬照、曹操之流肯定不會聽皇帝話,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而拒之,決不會班師回朝,而諸葛亮確不同,寧可錯失伐魏機會,也要聽窩囊皇帝劉禪的話。

    第五、諸葛亮一生清政廉明,決不是為了貪圖享受,只是為了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虛名罷了,這是封建文人的共同點。

    以上幾點都說明了諸葛亮無比忠誠,是個地地道道的有著封建忠君思想近乎“愚忠“的有著

    儒家思想的文人政治家。所以他決不會統一天下後出格反蜀漢,廢掉劉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惡露多久排盡才算正常?坐月子吃哪些食物加速惡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