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的家長裡短
-
2 # 把大象裝冰箱門
韓信是怎麼死的,歷史中的答案沒有什麼太多的答案,都知道韓信是在呂皇后宮中的鐘室,被亂棍打死的,但是韓信真的謀反了嗎?這可以說不太一定,史學界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個是說韓信謀反了,一個說法是韓信謀反了,一個是說韓信沒有謀反,
韓信謀反了可以說是理由的,早期的韓信在劉邦的帳下得到了重用,官拜漢營大將,經過多次戰爭,韓信為劉邦打下了大片的地盤,先有威脅劉邦要假齊王,後來被劉邦封為齊王,在楚漢之爭結束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雖然拿到這個王位用了一點手段,但是王位還是到手了,可以說這一點一直在劉邦的心中有疙瘩。韓信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練精兵,讓劉邦都有所忌諱,再加上有人誣告於是就有了劉邦外出巡遊被抓,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韓信是一個地位非常高的一個人,在進京坐囚車的途中,可以說顏面盡失,而韓信又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一個人,高傲到什麼程度?在做淮陰侯的時候,看不起非常尊敬他並同為侯爵的樊噲等人,可以說次被抓,韓信顏面盡失,這不在是當年能承受胯下之辱的韓信了,這讓韓信受到了屈辱,於是經過和陳豨密謀謀反,結果是陳豨在自己的駐地謀反,劉邦已經不在長安了,韓信認為劉邦不在長安,自己有機可乘,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謀反,他想借著機會發動長安的內的一些奴隸藉機謀反,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謀反沒成被告密,而後被呂后所殺。
韓信沒有謀反這個觀點的持有者也不少,原因是韓信這個時候手中沒有兵,這要從兩次機會來說,一次是韓信在作為齊王的時候,手中有三十萬軍隊,劉邦手中有二十萬軍隊,項羽手中有十萬軍隊,而韓信所打的杖一般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更何況這個時候韓信手中有三十萬軍隊的韓信,這是韓信最好的機會。其次就是擔任楚王的時候,這個時候雖然手中的兵力有限,但是他手中的精兵讓劉邦都有所忌憚,而這個時候不僅僅有韓信,同時還有當年項羽手下的鐘離眜,韓信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將,鍾離眜是當年項羽的得力干將,這也是一個好機會,但是呢?韓信為了平息當時自己謀反的傳言,逼鍾離眜自殺,而後是韓信在見到劉邦之後,韓信被抓,削去兵權,被封為淮陰侯,並要求住在長安,雖然心中不平,但是手中沒有兵,已經沒有機會了,於是到了臨死的時候說後悔當年沒有聽蒯通的話。
-
3 # 蘇說果語
韓信沒有謀反。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韓信在漢朝政權尚未穩定之時,立下赫赫戰功,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他在那樣一個大好時機,完全可以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他也沒有做出任何要反叛的行徑。第二,韓信從王被貶為淮陰侯,也沒有反叛和不滿,當時他也有實力和機會。第三,韓信謀反是漢朝官方給出的定論,當時劉邦下世,呂后執政,呂雉是個非常殘暴之人,她秘密處決了韓信,而司馬遷在寫這歷史時,故意露出破綻,也表明了司馬遷對韓信的同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判定韓信是沒有謀反的。
-
4 # hey小煤球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其軍事才能在太史公如椽巨筆的描述下,早已為世人熟知。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軍事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軍事家。他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而他指揮的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自出山起,“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見《史記》),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其卓著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
然而,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在政治鬥爭上幾乎等同於白痴。
韓信,最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漢初三傑之一。也是三傑裡唯一被殺的。首先我們必須指出,韓信沒有謀反的意圖和行為。至於想沒想,肯定是想了,但想的結果是放棄。韓信只活了34歲,可以說為戰爭而生,戰爭結束了,他也就結束了。韓信雖然軍事謀略出眾。但政治智慧極度缺乏,情商也偏低。韓信要求當齊王那天起,就註定了他的死亡。在劉邦眼裡看來,他是要挾,是訛詐。在蕭何與張良看來,此人是豎子不足與謀。也就此,無論蕭何還是張良都與韓信拉開了距離。他在政治上被孤立了。
而韓信之所以沒有謀反的想法,關鍵是韓信出身低微。他太珍惜他所擁有的一切了。惜命而貪慕富貴是韓信當時真實的寫照。韓信他不敢也不想反,他怕造反失敗的後果。韓信怕了。膽子小了。豪氣沒有了。僅此而已。
-
5 # 史海逐浪大徐
韓信有沒有謀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他是否謀反,他都得交出手中的權力和地位。
劉邦大肆排擠異姓王,目的就是為了“非劉不王,無功不侯”。
所以無論韓信是否謀反,他都得以謀反罪被肅清。其實劉邦未必要他死,劉邦的目的是奪了異姓王的兵權和地位就行了,但是呂后太毒辣了。韓信、彭越都是因呂后而死。
實際上韓信應該是沒有謀反的。他收留了項羽的舊將只是出於義氣。否則雲夢澤劉邦豈能召之即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
6 # 隨思隨悟
韓信有沒有謀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劉邦有沒有用,劉邦還需不需要他,他有沒有可替代性。搞清楚以上三個問題,那麼有沒有謀反都不重要,劉邦覺得他有沒有謀反才重要。如果他無可替代,就算有反意,反跡,都要壓下來繼續用。如果沒有用,也可以莫須有嘛!
-
7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綜合史料,各史學家的判斷,韓信沒謀反。
理由如下
第一,不合情理。他智商情商均高於常人。他在劉邦被項羽兵困固陵時不反,到楚地為王時不反,迎劉邦於陳地時不反,為何偏在無權無兵、蟄居長安之時謀反呢?一代名將怎麼可能如此沒有謀略?
第二,不合邏輯。韓信向來熟諳兵法,怎麼可能將未經訓練的囚徒和自己的家人作為造反的主要力量。且不說這些人是否能攻佔戒備森嚴、層層設防的皇宮,靠偽造劉邦的詔旨赦免的囚徒就一定會聽韓信的指揮,跟著他謀反嗎?這些問題韓信不可能沒想過。
第三,凡謀反者,矛頭一般指向最高當權者,即皇帝。而韓信謀反的目標竟是呂后和太子。況且劉邦當時統帥大軍在外,韓信即使得手,也名不正言不順,且並未消滅劉邦的有生力量,這樣的謀反毫無意義,韓信的見識怎會低下到如此地步?
說他謀反,疑點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剪除異姓王,是國策。
看看上圖,大半壁江山還在異姓王手裡,老劉坐著也覺得不安穩。
韓信確有在戰爭關鍵時期,擁兵數十萬,向劉邦邀功,要封地。讓老劉很不爽。他如果要反,那個時候要劉邦老命,容易多了。
韓信這種,常勝將軍,在軍界可以說已經封神,對士氣影響力,哪怕說是精神上的影響力遠遠大於跟他同時代的任何人,包括皇帝。就算他一直衷心耿耿,到70歲了,如果某個皇室王子,把他給挾持,說韓信在我部隊裡,要打真正的皇帝,就憑韓信這杆旗號,都有人相信他們能贏!
打完了江山,戰勝結束了,終於安定了,誰還把手雷,炸彈帶回家裡抱著睡覺呢。
總之,韓信有沒有謀反,他也得“謀反”,這麼大的功臣,只有謀反罪才能名正言順的安全引爆這個炸彈。
-
8 # 希爾大大
韓信肯定不會謀反,韓信是一個非常懂得感恩戴德的人,因為當初他在剛入仕途的時候就投在項羽門下的,但項羽對他並不重視,後來才又轉到了劉邦的陣營,而劉邦對他異常賞識,韓信也不負所望,盡立輔助劉邦完成霸業。
說韓信要謀反只是要殺他的藉口而已,韓信是劉邦的開國功臣,功勞斐然,要殺他也很好理解,就是為了奪權,其實不止劉邦,歷史上很多帝王都在功成名就時,利用各種手段砍殺為他們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他們這麼做的最終目的都一樣,把所以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韓信這樣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肯定不會謀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韓信謀反只是要殺他的藉口。
-
9 # 大陸講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首先知道韓信到底是誰?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軍事家,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稱為神帥,兵仙。
在楚漢戰爭的初期,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利用秦嶺棧道被漢軍燒燬,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大破三秦王,然後分路追擊,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分地方,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作戰的初步勝利。
在瞄水之戰中,劉邦兵敗彭城。魏王豹封鎖了河關,切斷了漢軍退路。韓信故意設疑兵,在河邊擺了很多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真正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盆,木桶代替船隻渡河,襲擊魏都城安邑。魏王豹知道以後引著軍隊跟韓信大戰,韓信大獲全勝,隨即平定魏國。
韓信的戰功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東進滅趙,然後再滅齊。更不用說後面的四面楚歌垓下之站了。可以說韓信的打仗方法,每一個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題主的問題,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有這樣的疑問,應該是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的是陳豨赴任前,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了所有的人,一番威逼利誘以後,跟陳豨議定了謀反的計劃。
你說就他們兩個人,而且還是密謀,司馬遷,他是怎麼樣知道的呢?難道司馬遷他會穿越嗎?
但是結果卻正由司馬遷所說,陳豨真的起兵了,而且韓信準備在京中策應,結果被一個門人告發了。一個帶兵打仗,這麼厲害的人,怎麼可能這點小事都會出現問題呢?如果真的是這樣,他就不可能幫劉邦解圍了。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劉邦殺了多少人?第一個死的人是燕王臧荼,他的罪名是謀反。第二個就是韓信,他的罪名也同樣是謀反。韓王信因為怕劉邦的猜疑,所以他投降匈奴,但是最後也逃脫不了被追殺的命運,當然也是謀反罪名。第四個就是燕王盧綰,他本身是劉邦的同鄉,而且一直都是劉邦的親信和心腹,但是最後,也被劉邦逼的逃亡匈奴,罪名又是謀反。劉邦自己的女婿趙王張耳,也因為某反罪名被廢除王位。還有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等等。
這些人都是開國的將領,而且都是為劉邦打下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最後都無一例外地死了,罪名都是謀反。
所以說,如果不加謀反這個罪名,他們怎麼去死呢?所以沒辦法,他們只能被冤枉而死。
-
10 # 小編虎哥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冬,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進住齊國王宮,收編的楚軍與齊軍有四十餘萬人,人生的聲望和權威升到了巔峰。
接下來,他幹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兒:向劉邦邀功。
他以齊人狡詐為由,要求劉邦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齊地,而這個齊地代理王的人選,就是他自己——韓信。
這時的劉邦,還在滎陽與項羽苦苦相鬥,兩軍陣前,劉邦前胸中了一箭,小命差點不保。項羽為了要挾劉邦,把俘虜來的劉邦的父親推出陣前,架起大鍋,要油炸了老人家。
劉邦真是欲哭無淚,要多慘有多慘。他曾多次下令韓信速來滎陽支援,韓信不來也就罷了,還在這節骨眼兒上邀功,要自己封他為齊王,劉邦差點兒沒罵出聲來。張良、陳平兩人又是使眼色,又是暗中踩他的腳,他才醒悟過來,打著哈對韓信派來的使者說:“大丈夫定諸侯,要做便做真王,做代理王有什麼意思!”馬上冊立韓信為齊王,徵調韓信的軍隊攻打楚軍。
項羽和劉邦二虎相爭,已經筋疲力盡,如若韓信的四十萬大軍加入抗楚行列,楚軍必敗。
想到這一層,項羽急得睡不著覺,抹開了臉面,派盱眙人武涉前往齊地規勸韓信,希望他能保持中立。
武涉的說辭非常富有技巧,他對韓信說:“天下共苦秦已久,各路諸侯相與鮸力擊秦。待秦朝破滅,大家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以休士卒。如今漢王興師東進,侵人之境,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又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向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不肯罷休。且漢王乃是奸猾小人,不可信任,其多次身落項王之手,項王仁義,不忍加害,他這才活了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反覆進攻項王。這種小人,不值得親近,也不值得信任。雖然大王您自認為與漢王交情深厚,為之盡力用兵,終有一日還是被他所擒。大王您現在平安無事,是因為項王還存在。目下楚漢相爭,決定勝利走向的人就是您。您站在漢軍一邊則漢王勝,您站在楚軍一邊則項王勝。假若項王今日亡,則下一個被消滅的就該是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若放過這個時機,你只能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了,這可不是一個聰明人做的事。”
武涉不提項羽的交情還好,一提項羽的交情韓信就來氣,他憤然答道:“我當日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才背楚歸漢。入到漢營,漢王授我上將軍的印信,予我數萬之眾,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我才能混到今天這個位置。漢王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項羽的想法,恕我不能相從,你回去告訴他,讓他死了這條心吧。”
武涉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回。
武涉的話雖不能打動韓信,卻打動了韓信身邊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以一言而成就韓信滅齊大功的辯士蒯通。
蒯通找了個左右無人的機會,悄悄對韓信說:“我對相術深有研究,能預測一個人的禍福貴賤。”
哦?韓信奇怪地看著他,問:“先生用什麼方法給人看相?”
蒯通自信地回答說:“人的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面色,成敗在於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不一失。”韓信大感興趣,說:“如此,先生看我的相如何?”
蒯通點頭,故弄玄虛地說:“看您的面相,位不過封侯,而且危機四伏。看您的背相,卻又貴不可言。”
韓信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問:“怎麼會這樣呢?”
蒯通搖頭晃腦地說:“天下初發難之時,英雄豪傑紛建立名號,一呼而天下有志之士雲集,踴躍奔走之勢,如狂風驟起。當此之時,人們所關心的只是如何滅亡秦朝。而今,楚漢紛爭,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腦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追南逐北,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而軍隊被漢王困在京、索之間,阻於成皋一帶,三年不能寸進。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於鞏縣、洛陽,憑藉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甚至遭受挫折失敗,幾至於滅亡,這就是所謂的智勇俱困了。楚漢兩軍的銳氣盡挫於險塞,糧食也已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盪,無依無靠。以我看來,這樣的局面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
說到這兒,他的眼睛一個勁兒地朝韓信眨巴。韓信知他意有所指,卻沉吟不語。
蒯通料韓信已心有所動,便繼續大噴口水,說:“當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您一人的手裡。您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我願意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就擔心您不採納。大王若能聽從我的計策,可以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於世上,大王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互相牽制,則沒有誰敢輕舉妄動。而憑藉大王的賢能聖德,擁有幾十萬大軍,佔據著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制約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願,向西去制止劉、項紛爭,為軍民百姓請求保全生命,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沒有誰不聽從的!彼時,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則天下感恩戴德,順服聽命於齊。大王穩守齊國故有的疆土,據有膠河、泗水流域,以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俗話說‘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這件事。”
沉默,又是沉默。
沉默了許久,韓信這才幽幽地說:“漢王待我恩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麼能圖謀私利而做出背信棄義的事來呢?”
蒯通頓足說道:“你自認為漢王對你好,你就想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錯的。試想,當初張耳、陳餘身為布衣,結成了割掉腦袋也不反悔的交情,鉅鹿一戰,卻反目成仇,生死相殘,為天下人所笑。是什麼東西使得曾經的刎頸之交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一個字:貪。貪得無厭的人心會吞噬掉一切仁義愛好。如今即使您竭誠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也一定比不上張耳、陳餘當年的交情更鞏固,而從漢王修武奪兵、你在齊地封王的事來看,你們之間的嫌隙比張耳、陳餘他們又要多得多,所以我認為您一廂情願地以為漢王不會危害您是完全錯誤的。大夫文種、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起死回生,並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可是,大功已成,大名已就,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野獸已經打完了,獵犬就該被烹殺了。以交情友誼而論,您和漢王比不上張耳、陳餘;以忠誠信義而論,也趕不上文種、范蠡之於越王勾踐。從這兩個事例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慮。況且我聽說了,勇章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大王既是勇略震主者,也是功蓋天下者;既具有威脅君主的威勢,也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您歸附楚國,楚國人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您同時擁有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哪裡還有您可去的地方呢……”
韓信面色蒼白,打斷了蒯通的長篇大論,無力地揮手,說:“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過了數日,蒯通又語重心長地告誡韓信說:“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就能預見事物發展的變化;能夠反覆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聽取意見而不做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夠長治久安,實在天下少有,當斷不斷,其事自敗。所有的事業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所有的時機都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希望您仔細地考慮斟酌。”
韓信猶豫良久,終於痛下決心,宣佈絕不背叛漢王,拒絕了蒯通的提議。
蒯通面如死灰,知道韓信的好日子不能長久,就假裝瘋癲流落江湖。
事情的發展,果然被蒯通不幸言中。韓信加入反楚陣營,率領軍隊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迫得項羽在烏江自刎以謝天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採納陳平的計謀,假託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於雲夢澤綁了韓信,押回洛陽,改封他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八月,代國相陳豨自立為代王,侵佔趙、代。劉邦被迫北上,御駕親征。恰在此時,韓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誰知這個家臣的弟上疏告變,向呂后告密,說韓信與陳豨相勾結,圖謀造反。此事疑點重,真假莫辨。但為帝國的安全起見,呂后的意見是:寧可錯殺,不可錯放。她與蕭何定計,謊稱高皇帝劉邦已在前線大破反賊,陳豨授首,傳令在京朝臣均到長樂宮慶賀。
韓信百無聊賴,本不想參與此事,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進宮。蕭何便親到淮陰侯府勸說道:“這是國家幸事,即使有病,也當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
看著這位於己有大恩的蕭相國,韓信無從推託,勉強進宮。這一進宮,便是自投羅網,小命休矣。
呂后命令埋伏在宮中的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將之押到鍾室擊殺。韓信身遭大棒擊打之際,連呼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一代將星,竟此隕落。
但事情並沒終結,為了斬草除根,呂后又傳令誅殺了韓信三族。
-
11 # 奇正兵馬指揮使
說實在的,韓信到死也不會謀反,韓信如果要造反,早都造反了!但是韓信謀不謀反都得死,因為韓信太強了,其實劉邦不捨得殺韓信,但是為了漢朝的千秋大業必須得殺韓信
-
12 # 卓別林的歷史書
正史記載,韓信的確是因為造反未遂,被呂后發現,夥同蕭何用計處死的,並滅了族。
《史記-淮陰侯列傳》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我個人認為,韓信應該是沒有實施造反的。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正史中記載的很多細節邏輯不清,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 韓信沒有造反的資本。
《史記》中記載,韓信是在漢五年因為有人誣告他謀反,被貶為淮陰侯的,被解除兵權後隨劉邦到長安居住。實則是留在劉邦身邊被監視居住,比軟禁好不了多少。而記載韓信謀反是在漢十年,距離韓信被貶已經過去五年時間了,相信韓信之前的那些粉絲早已和他畫清界限了。沒有得力的助手,也沒有充當炮灰的小兵,談何謀反?
第二、“謀反”暴露的原因十分可疑。
司馬遷說,韓信得罪了自己的舍人,舍人的弟弟去呂后那裡告發了韓信。這種說法是非常不符合邏輯的。謀反,多大的事啊,一個舍人怎麼可能知曉,也未免太兒戲了。
第三、 韓信與陳豨的“謀反約定”邏輯上也說不過去。
漢七年,劉邦平定韓王信叛亂,韓王信逃入匈奴。劉邦封了陳豨為侯、趙國相國,令他督統趙國、代國的部隊鞏固國防。可見當時劉邦是認可陳豨的人品和能力的,兩個人正在蜜月期。韓信要不是腦子進水了,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跟陳豨說:“哎呀,皇帝多疑,你早晚還是造反的好,我幫你”。這不是扯嗎!
第四、 韓信矯詔釋放各官府的囚犯和奴隸當炮灰這種說法值得推敲。
聖旨哪裡是那麼容易偽造的!再者說,皇帝遠在代地平叛,詔書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沒有什麼喜慶的大事件,也不是新皇登基改朝換代,何來的大赦天下?就算韓信厲害,確實偽造了詔書,那麼拿著詔書到各處官府釋放囚犯和奴隸,這麼大的動作,呂后又怎麼會不知道呢?而《史記》中說,韓信已經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只等陳豨訊息後殺入皇宮。要知道,代國距離長安往返一千多公里,又是戰爭時期,人員往來一次至少要十天半月。這麼長時間多麼周密的計劃都泡湯了。
第五、韓信造反的首要目標是呂后和太子,這顯然不是一個明治之舉。
如《史記》記載,韓信與陳豨約定他為內應,搞定呂后和太子。而這種動作即使成功了,又有什麼意義呢?皇帝在外,身邊又有主力部隊,各地諸侯王都是劉邦的直系親屬和舊將,也不可能聽從韓信指揮。劉邦本人也不是一個“婦人之仁”的君王,此舉顯得無足輕重。
第六、 根本沒有造反的時機。
我們用常人的思維模式試想一下:劉邦御駕親征,一個老頭跋山涉險,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扔在家裡,且不說劉邦多疑的性格,換做任何一個人,在此時,都會格外加強京城的戒備。他不會給任何人機會的。憑韓信的軍事才能,他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第七、 對韓信沒有政治頭腦的說法,我認為是偏激的。
項羽分封完諸侯王后,韓信主動投靠劉邦,是看清了時勢;還定三秦,是他能看清形勢;背水一戰以少勝多,是他看透了人的心理。他拒絕了項羽的勸降,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原因只有一個:他深感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叛。同時也應該是部分認同了蒯通的說法,但他認為,至少,劉邦不會要的他的命。一個懂得感恩,“一飯千金”的人,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合乎情理,而不是缺腦子。
第八、《漢書》和《史記》的記載明顯有懸念。
《漢書》中是這樣說的:“高祖已破狶歸,至,聞信死,且喜且哀之”
《史記》又是這樣記載的:“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記載劉邦的態度一個是“且喜且哀之”,一個是“且喜且憐之”,一字之差,表達的已經卻截然不同。但無論是“哀之”還是“憐之”,兩個作者其實都不約而同,意欲表現出劉邦的“不捨”之意。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劉邦這樣一個狠角色,他“哀”什麼?他又“憐”什麼呢?如果韓信確實謀反,他因該“怒”才對吧!或許,韓信並未造反,而當劉邦知道這個既定事實後,故而有此吧。
第九、歷史背景有可能侷限了歷史的真實性。
無論是班固的《漢書》,還是司馬遷的《史記》,作者都是漢朝的官員,有一些真實的歷史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當然,他們也不敢去探索。而即使是知道實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敢說出來的。畢竟,一個蓋棺定論的反賊,至少在本朝是不能被翻案的,更何況還涉及到開國之君。有些事,正史也不一定全都是事實。
結束語:從某種意義上講,韓信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當世人都知道他的時候,他已經進入了人生的巔峰,猶如穿越了一般。用兵無師自通,死後無著傳世。古往今來,一將功成萬骨枯,功高震主者又有幾人能善終呢!無論後世如何評價,哥只做一個傳說罷了。 -
13 # 曉曉曉
韓信性格上有致命的缺陷,就是自恃才華蓋世,勞苦功高,無人能及,於是和周遭的人關係很差 有一件事情正好說明這一點,據說他有一次路過樊噲的府邸,樊噲請他進去,對他禮敬有加,甚至行跪拜禮迎接他,稱他為大王,自己為臣子。可是他出了人家的府邸後,居然說什麼,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到他被人告發謀反的時候,劉邦詢問手下諸將謀士,該怎麼辦。這時候居然沒有人提議要把這件事情調查清楚再作定奪,而是一致要求要把韓信抓起來,可見他人緣之差 至於謀反,在他被捕之前,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他謀反,而我個人認為,就算他真的沒有反,也會被殺。但根據《史記》的記載,他在被捕降為淮陰候之後,的確在長安勾結陳豨發動叛亂,可惜事情被洩漏,他也因此被殺,誅滅三族 因為他被捕前的力量實在是太強了,不論是兵還是將,都比劉邦手下的兵將強,劉邦當然會擔心他總有一天會反,自己抵擋不住。防範於未燃,劉邦肯定會找藉口殺他的
-
14 # 江城亮仔
我認為 韓信沒有謀反
下面簡單的說說自己的理由
1. 以韓信之才 一旦下定決心謀劉邦的反 易如反掌 成功的機率極大 不說在滅齊之後 蒯徹遊說之時 那時韓信擁兵30萬 北面燕國已經臣服
據有強齊 趙國也早已打下 佔領區也已平定下來 以燕趙齊之強 天下已無人能夠抗衡韓信 連項羽亦懼服於韓信 更何況一個劉邦 韓信要謀反
劉邦早被幹掉了 以韓信之才 若要謀反 豈能不知審時度勢 在最有利的機會下 乘勢奪取天下 何況蒯徹反覆強調 天與不取 反受其咎 時至不行
反受其殃的道理 韓信豈能不懂?
2.在韓信無端被改封楚王之時 韓信亦沒有考慮過謀反 此時謀反 仍有相當大的勝算 楚地 乃韓信之故鄉 韓信想謀反 據有地利與人和 在有人誣告韓信
謀反時 劉邦召集諸將議事 後問計於陳平 陳平問當下之時誰人能擋韓信 劉邦默然良久 自知兵不如楚精 諸將皆不如韓信能 這已說明韓信想要謀反
不是難事 在劉邦用陳平之計 以巡遊雲夢之名欲行擒韓信之實時 其實已被韓信看出劉邦用意所在 可韓信寧可砍下好友之頭 也不謀反劉邦 這足以說明
韓信之為人 不是亂臣賊子 沒有謀反之心 況且陳平之計 乃是險招 韓信完全可以先發制人 出兵順勢在雲夢拿掉劉邦 謀反劉邦 更加容易
韓信被呂雉夷三族後 劉邦召問蒯徹 當聽到蒯徹說 韓信寧願用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之辭來拒絕蒯徹的遊說 明示自己不負劉邦
以此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時 劉邦沒有任何回答 劉邦是聰明人 韓信有沒有謀反 到現在了還看不出來嗎?
3.與陳豨合謀謀反 更是不靠譜 如此大事 豈能不策劃周詳? 韓信何等英雄 真心謀反 會那麼弱智嗎? 高祖自徵陳豨時 韓信託病並沒有隨軍前往 要是真的想謀反
隨高祖去就是了 在前線裡應外合 幹掉劉邦 易如反掌 可韓信沒有這麼做. 當呂后設計 誆騙韓信入籠時 韓信也已看出危險 不想去 但只是蕭何的一句 雖病 強入賀
就跟著蕭何去了 如此草率 這是要謀反的人的所做所為嗎? 當呂后把韓信投入樊籠 韓信只是大呼 悔不聽蒯徹之言 乃為兒女子所詐 真要謀反 怎麼不說 悔自己不該早動手
配合陳豨 起兵作亂呢?
4.太史公的態度 在史記 淮陰候列傳裡 太史公洋洋灑灑 用大量篇幅描寫了韓信在蒯徹邏輯如此清楚 條理如此清晰的強大策反說辭下仍不為所動 的情節 通觀史記 這樣的描寫
極其罕見 太史公為什麼要在這樣一個敏感情節上不惜筆墨 的大量描寫當朝的事 難道他心中沒有疑惑嗎 而且在該篇中 太史公還寫到了他專門去了 一趟韓信的家鄉 還看了韓信母親
的墳瑩 這些次要 可以 不入史記的情節 太史公也寫進了史記 其中緣由 耐人尋味. 可以說 太史公是相當同情韓信的遭遇的 如果韓信真的謀了反 以太史公之才之智 是不會這麼寫的.
5.韓信之為人 當然這隻能提供參考意見 我認為一個人的內心思想 可以透過他的行為得到外在的反應 韓信 一飯千金 不計胯下之辱 以德報怨 心無城府 從容與上言 將兵多多益善 等故事
從一個側面 也可看出 此人知恩圖報 心胸開闊 心無城府 不像陰謀家 當然這些表象不足以成為證據 只能從一個側面 反映一些問題
-
15 # 莽原文士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好,問到了關鍵處!在此,小牛也簡捷地回答,淮陰侯韓信確實要謀反,他有想法,有計劃。只是沒等計劃實施,他就落進了劉邦呂后預設好的圈套裡了。韓信謀反,有主客觀諸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小牛就來陳述一下。
一、主觀方面:韓信是久有凌雲志,只是在等待機遇,所以忍受了許多諸如胯下之辱的磨難。他遭逢明主劉邦,固然欣喜,但同時也激發了他繼續躍升的衝動。對他而言,劉邦也許只是他所要藉助的基礎條件。至於與漢王劉邦關係如何處理,自己要躍升到何種程度,韓信的想法也是一步步變化的,是經歷了幾個不同時期的,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直到最終質變猝然到來之時,他也走到了人生盡頭。
韓信與劉邦的關係有這樣四個時期,每個時期韓信又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蜜月期時,韓信當然不會去想謀反的事兒。蕭何月下相追,抬高了韓信的身價,於是大將軍的頭銜和實權給了韓信。出陳倉,定三秦;出函谷關,降服諸王;戰彭城,收攏敗軍,重振軍威,韓信緊隨漢王,做得有板有眼,功勞頗多。漢王對韓信言聽計從,韓信對劉邦百依百順。
緊接著就出現了裂隙期,因為韓信功高震主,劉邦猜忌了,韓信也開始多了心眼。韓信率兵北上,攻破了魏國,代國,兵強馬壯,威震中原。恰在此刻,劉邦奪去了他的精銳部隊:一是滎陽禦敵需要援兵,二是怕韓信做大。韓信雖未多想,心中肯定會有不滿情緒。等到平定趙國,韓信請求立張耳為趙王,就是投石問路,說明他隱隱約約已有了稱王的念頭。滎陽圍急,韓信卻急於請立自己為假王,更是直接挑戰漢王,彰顯自己的野心。
下一步就是對抗期,因為劉邦奪去了韓信的兵權。垓下之圍破項羽後,劉邦首先想到的就是奪去齊王韓信的軍隊,然後又將他遷往楚地做王。韓信對鳥盡弓藏有了些預感,也採取了報復措施,比如故意收留項羽亡將鍾離昩,練兵準備迎擊漢王。韓信這些舉動正中劉邦下懷,漢王名正言順地抓捕了韓信,又假惺惺地開恩赦免了他。
做了淮陰侯的韓信終於徹底認清了劉邦的嘴臉,兩人關係也就到了決裂期,可是,為時晚矣,韓信終於被擒滅。在洛陽,韓信把怨恨寫在臉上,體現在行動上,可一舉一動都被劉邦完全掌握,淮陰侯已經成了甕中之鱉。韓信已是孤家寡人了,卻誤判形勢,困獸猶鬥,居然天真到想用假詔書赦免罪犯來充當叛軍,策應陳豨。韓信坐實了謀反的罪名,呂后蕭何順理成章地斬殺了他。
二、客觀原因:韓信謀反的外因,更為關鍵。簡而言之,劉邦逼他反,謀士誘導他反。
與韓信把劉邦當作自己躍升的跳板一樣,劉邦始終把韓信作為自己贏得天下的工具,只不過劉邦更聰明,更陰險,更狡猾。從後來的情況看,除了豐沛集團的劉邦親信外,大漢開國功臣多被劉邦殄滅,韓信即使不謀反,也沒有好結果;他不想謀反,劉邦也要逼著他反。韓信掃平魏代趙燕等國摧枯拉朽的氣勢,讓劉邦感受到了威脅。韓信請求封王,更讓劉邦猜忌不已。韓信每日怏怏怨怒的樣子,更讓重病纏身的劉邦擔心起身後的危險,痛下決心,斬草除根。劉邦的皇權具有無限的力量,皇權設定的陷阱是韓信擺脫不了。
韓信謀反,兩個謀士李左車和蒯通起了誘導催化的作用。井陘之戰後,身為敗將的李左車為韓信出謀劃策。李左車在勸說韓信發使燕國時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韓信心領神會,從此後,做事時首先想到的是此事與天下而非漢王的關係。蒯通的作用更大,他鼓勵韓信攻齊導致酈食其被烹,實則是損傷了漢王的威嚴,韓信不假思索地採納了。後來,蒯通赤裸裸地告訴韓信,要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韓信居然說了聲“吾將念之”。最終,韓信拒絕了蒯通採取行動背叛漢王的建議,但謀反的衝動卻再也壓抑不下去了。
有了上述主客原因,韓信必然要謀反,而其謀反也必然失敗,這就是韓信的悲劇。
-
16 # 老劉的好犀利
在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韓信“謀反”的故事:陽夏侯陳豨被封為鉅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支開左右,與陳豨在庭院裡散步。他拉著陳豨的手仰天長嘆道:“你可以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同你講。”陳豨也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表示“唯將軍令之”。韓信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你去上任後,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瞭解韓信的才能,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漢十年(前197年),陳豨舉兵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韓信稱病,沒有跟隨出征。
欒說的哥哥是韓信的舍人,也就是家臣。很可能是在處理一些事情上不符合韓信的心意,韓信就把此人囚禁起來,同時還聲稱要嚴厲制裁他。就在欒說與哥哥見面的時候,這位家臣把韓信要謀反的訊息告訴了欒說,欒說毫不遲疑,立即上書呂后,告發韓信與陳豨密謀造反一事。他說,韓信還與家臣謀劃: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不久,陳豨果然自稱代王,聯合韓王信、燕王綰舉趙代之兵反叛,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征討,呂后及蕭何守衛國都長安。呂后和蕭何秘密商量後,認定韓信肯定是和陳豨商量過謀反的事情。
-
17 # 益事堂
韓信是否謀反成為了史學家爭論的歷史謎題,我個人偏向於他並沒有謀反。
韓信出身貧寒,年輕的時候靠人接濟過日子,並不招人喜歡。跟現在一樣,村裡有個長得結結實實的年青男人,卻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那會被人罵無能,當懶漢。估計實在混不下去了,反秦的隊伍紛紛成立,他也扛著一把劍就去投奔項羽的叔叔項梁做了個小兵。項梁死後跟著項羽做了一個低階軍官,時常給項羽出謀劃策,不過項羽從不鳥他,於是韓信便離開投奔劉邦去了。
到了劉邦處做了個管理糧食的官,結果呢被連坐差點被殺頭,絕望之際喊了一句“漢王難道要一輩子縮在漢中當烏龜嗎?不要天下啊?要殺我這個牛人!”這話被灌嬰聽到了,就刀下留人饒了他一命。聊了聊覺得是個人才,就舉薦給了劉邦,然而劉邦覺得沒啥稀奇,就晾一邊了。
韓信沒被劉邦看上,嘆息一句“又一個瞎了狗眼的”,打退堂鼓連夜出走。不過他因為常常跟蕭何喝茶聊天,蕭何覺得他是個人才,有兩把刷子,聽說韓信走了,急忙打了一匹快馬追了出去。追回來後,極力舉薦給劉邦,齋戒沐浴三天,設祭壇拜韓信為大將軍。從此韓信才開始大展雄圖,征伐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而且沒有劉邦就沒有韓信的未來。
這一點韓信是銘記在心的。當韓信平定了燕趙、齊魯大地,與劉邦、項羽幾乎成鼎足之勢,這時候韓信歸誰另一方必輸無疑!這時候項羽派人遊說勸降,韓信果斷拒絕,他的理由就是“漢王對我有知遇之恩,我怎麼能夠背叛他呢?”
沒多久,他的謀士蒯通勸他自立為齊王,爭取形成漢、楚、齊三足鼎立的天下局勢!韓信還是拒絕了,他說:“漢王讓我跟他吃一樣的穿一樣的乘坐同樣的車輛,把我當兄弟一樣,我怎麼忍心背叛他呢?”後來蒯通又勸說了一次,韓信又拒絕了。這可是絕佳的反叛時期,大權在握,軍威正盛,他卻拒絕了,幫著劉邦一起圍攻項羽打敗楚軍。韓信被封為了楚王,可謂心滿意足,畢竟張良、蕭何都沒封王。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韓信被告謀反,劉邦設計擒拿。韓信卻殺死自己的摯友——曾經項羽的大將鍾離昧,帶著人頭以示忠心,然而依然沒能被放過。他被帶回降為了淮陰侯,以劉邦的為人,既然沒殺說明這是一次赤裸裸的誣告,甚至有可能是朝廷的一次陰謀。
此時韓信很鬱悶,覺得跟灌嬰、周勃居然是一個等級,心裡不爽,但並沒有與劉邦鬧掰,他們還是跟以前一樣,飲酒扯淡。一次劉邦問:“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你嘛也就十來萬吧。”劉邦繼續問:“那你覺得你能帶多少?”韓信說:“我嘛,那自然是越多越好啦!”劉邦哈哈大笑:“你就瞎扯淡,你都被我抓了好嘛!?”韓信說:“你善於管理將領啊!”
韓信是劉邦鎮壓陳豨時被呂后、蕭何騙進宮裡殺害的,理由是他跟陳豨裡應外合謀反。試想,赫赫戰神裡應外合謀反,能一方已經洩漏自己安坐不動嗎?何況天下大勢已去,三足鼎立時未反,做楚王時未反,這時候形同籠中之鳥,他卻謀反?一個普通人都不會犯這樣渾吧,何況是智勇雙全、戰無不勝的韓信?除非是他自找的,自取滅亡,夷滅三族!
韓信被殺的原因此前我已經分析過,大概有三點:韓信威脅論、韓信狂妄論、韓信愚蠢論,詳細可翻看我的問答歷史。
-
18 # 愛歷史也愛美人
我的看法是沒有。
韓信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寡斷。政治上的極度寡斷和軍事上的極度果斷,恰成反比。這種寡斷,體現在他對於劉邦始終抱有幻想,幻想他會尊重自己列土為王的願望,幻想他會保留自己空頭的王爵,幻想他會保住勞苦功高的自己的性命……一路幻想下去,一直幻想到長樂宮。
廣武的劉邦飛馳入趙軍奪取他的兵權的時候,他沒有反;垓下之後劉邦突然廢除他的齊王,他沒有反;偽遊雲夢抓他的時候,他沒有反,怎麼到了長安擱冷置閒他就會相信陳豨這個與他素無大的交情的邊將而造反呢?韓信腦殘嗎?王夫之對此看的很清楚,他就明確質疑韓信與陳豨聯合謀反這一說法的合理性。
事實上韓信的性格是具有一貫性的,他的行動都與他的政治幼稚病相聯絡。當時來看,大規模清洗諸侯王的行動尚未開始,韓信作為死老虎,政治上沒有被消滅的跡象,自然也就沒有舉事的需要(何況就之前來看,就是有需要他也不會舉兵)。這也是他與彭越兩人和英布最大的區別,英布已經對劉邦政權完全拋棄了幻想。綜上,說韓信想造反沒有根據。
最後說說漏洞百出的韓信造反計劃吧。首先,劉邦雖然出征,但首都警備力量並無漏洞,而韓信手中毫無軍隊,需要攻擊監獄武裝犯人,偏偏長安武庫守備極其森嚴,別說韓信打不開監獄,就算是開啟,以手無寸鐵的囚犯攻擊武庫,無非也是送死;其次,呂后命令蕭何招韓信入宮,韓信居然就能同意,一方面他是相信蕭何,但另一方面也說明至少這時他絕沒有造反的意圖,不然哪個笨蛋會把自己送到對方的大本營束手就擒?連我這個軍事外行能看出的漏洞,居然能成為韓信的政變計劃,問題不言自明。
綜上,韓信沒有造反。
-
19 # 冰冰噹噹
韓信為什麼要謀反?就像在單位一些勞苦功高、功高震主的老同志一樣,對待遇對所處的環境,可能有抱怨,但還是要在這個鍋裡吃飯。絕沒有把鍋打破,另起爐灶的想法。大漢也是韓信吃飯的鍋!能力跟志向不是一回事,韓信有統兵的能力,但絕無當皇帝的志向。往大了說,他也沒有當皇帝的駕馭能力。他只是一個會帶兵打仗的業務能手,開拓市場是把好手,當老闆可能有差距。之前所謂的假齊王之邀,不過是他作為一個業務能手,居功要提高待遇的表現。所以說,韓信之亡再一次表明,在單位裡永遠不要跟你的領導伸手要待遇!領導給的才是你的,你向領導要的不知道何時就會被褫奪!
-
20 # 樂學讀書會
謀不謀反不重要,他有實力謀反就必須死了,政治鬥爭都講莫須有,真正成事實那就已經戰場上見真章了,還做什麼鬥爭?
韓信在死之前當然沒有謀反,也沒有證據證明他謀反,但誰能保證他之後也不會反?而且即使沒有反,韓信藐視朝廷那是肯定有的,要不然敢請奉齊王?
早有機會的時候沒有反,等劉邦都當皇帝了就夾起尾巴做人唄,但韓信卻日日怨望,還跟謀反的陳豨走那麼近,那肯定是作死了。
回覆列表
韓信,中國古代史上軍事方面的曠世奇才。是不可多得的一代帥才。劉邦得天下的重要人物之一。和韓信有關的成語有30多個,一飯千金、胯下之辱、推陳出新、背水一戰等。
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
沒有,至少沒有正兒八經的起義或者發動兵變。那麼,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呢?有一種說法是沒有,有一種說法是有,但是被逼的。本人認為韓信沒有謀反之心。
第一,自古以來,那些所謂的稀世人才,都有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行為,或者說是毛病。韓信居功自傲,有時候對劉邦愛答不理的,而且作為一個軍事奇才,有時候會不聽君命。因為他們覺得帶兵打仗你即便是皇帝也不如我。所以這種特立獨行的性格,讓人長期下去難以接受。
第二,當年,蒯通勸說韓信造反,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韓信直接拒絕。說道:漢王遇我甚恩,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食,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愚,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利背義乎!
第三,劉邦擊敗項羽以後,就收了韓信的兵權。因為韓信收留項羽舊部鍾離眛,引起劉邦懷疑,韓信就殺了鍾離眛。
第四,劉邦去平定陳豨擾亂,韓信託病沒有跟隨。這時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被關了起來。家臣的弟弟上書呂后,說是韓信準備反叛。然後蕭何將韓信騙到長樂宮,韓信被殺。韓信臨死時說後悔沒有早早聽了蒯通的話。
第五,韓信功勞很大,以至於劉邦為他立下五不殺的規定。基本就是沒人能殺韓信。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可是歹毒的呂后也確實沒有破這些規矩。長樂宮裡面地上有地毯,一群宮女拿著竹籤子,給韓信蒙上一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