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河先生看手相

    儒學,亦稱儒家學說,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如果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有些人認為中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儒家是個群體,儒家之學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是崇尚等級制度和用三綱五常來維護統治的學說。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儒家最初指的是喪葬祭祀冠婚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維護周朝等級制度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易經》講“君子以同而異”,小人以異而同。就是說君子本質是相同的,在方法論上取求大同存小異;小人表面一團和氣,實際腦後張反骨。儒家都是君子儒。

    儒教是以孔子為先師,聖人神道設教,“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國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經為經典,以古代官僚機構為組織,以天壇、宗廟、孔廟、泰山為祭祀場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釋奠禮、五祀為祭祀儀式。而狹義上儒教是指民國初年以來康有為等人的孔教運動。儒教是中國傳統的思想學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經和靈魂。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斷,儒教思想在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中也未曾中斷。

  • 2 # 張三戶外

    文化形成之出,百家爭鳴,新思想是不斷湧現的,孔子春秋時期只是作為一人之學,之後他的思想被後人不斷完善,成一家之學,後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地位,統一思想,成一教之學。任何文化思想,成為一種宗教文化後,就會高高在上,受教條影響,限制新思想,漸漸的失去活力。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本身開創的思想非常偉大,但是決定之後思想的走向,還是我們後人。

  • 3 # 丁迎勝

    對於孔子大家都知道,他的功績是什麼呢?千百年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為什那麼推崇他呢?

    孔子千虛好學,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值得值得推昌推廣,值得讓得大家學習,他的儒雅之風值得仿照,以于于大家和平相處。

  • 4 # 倚軒聽雨326

    儒教是以孔子為先師,聖人神道設教,“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國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經為經典,以古代官僚機構為組織,以天壇、宗廟、孔廟、泰山為祭祀場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釋奠禮、五祀為祭祀儀式。而狹義上儒教是指民國初年以來康有為等人的孔教運動。儒教是中國傳統的思想學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經和靈魂。

    孔子及其弟子,著有《論語》,有許多治國齊家的主張,被後世推崇而流芳

  • 5 # 榆岡

    關鍵人物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

    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

    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

    孔子54歲時,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

    55歲時,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

    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

    73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儒家學派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

    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的起源:《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

    儒家的發展: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先有今文經學為官方經學。《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此後,便有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分。古文經學家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經",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字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盛極一時。今文經學家也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六經注我",藉助經典來闡述時代精神或者發揮自已的新見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便是沿著這一路數下來的。之後古文經學一代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納今文經學,結束了相爭兩百年的今古文之爭,"鄭學"而後延綿。除漢代今古文經學外,魏晉南北朝時有"南學"與"北學";唐朝又有融"南學"和"北學"於一爐的義疏之學,這便是漢唐經學……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便拋開了漢唐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便是"理學"。但理學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所以又稱"宋明理學",其派別很多,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等…… 到五四時期,雖然儒學遭到空前大難,但現代新儒家已經萌發。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聲浪中,在儒學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成為新儒家的前驅。 廣泛意義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賀麟、張君勱、錢穆、馮友蘭,第二期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方東美,第三期杜維明、劉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現,但還未經學術界定論。從那時到現在的80多年中,以此為志業者大有人在,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現代新儒學已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馬克思主義派,一是自由主義的西化派)。現代新儒家有"儒家資本主義"的說法,而且預言二十一世紀,儒家將在繼秦漢儒學、宋明理學後,經過創造性的轉化,迎來第三次輝煌的大發展。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九淵、王守仁。

    儒家的特徵:其一、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聖而外王,透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儒教是否宗教,爭議頗多

    儒教,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尊孔子為先師,後人為了與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故孔子亦被尊為儒教聖教主。

    凡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北方的遼、金、元,西夏及清,歷代王朝都以儒教為國教,儒教擁戴神權,認為皇權至上。

    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釋,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舉行祭禮之前,司禮者必齋戒沐浴,以示誠敬。不僅證明了胡適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職人員的論點,也為儒教是宗教找到了證據 。儒學是儒教推出的教學方法,曾經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使用儒學教書育人、管理社會。"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相同也不同。三者都是儒教文化產物儒術;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存在,儒教群體;儒教是一種信仰,是儒家人的共同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加深認識。是宗教文化概念。

    基本資訊 :

    中文名稱 儒教或稱 孔教、聖教、名教、王道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朱熹、陳獻章標誌 木鐸教義 仁信仰區域 東亞流派 經學、理學、心學、當代新儒家神只 天、地、君、親、師

    基本介紹:

    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禮為本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天子為宗教領袖,以孔子為先師,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中的神道設教。儒教正統始自漢武帝獨尊儒術,漢靈帝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鹹取則焉,正式把儒教定為國教,五經成為國家法典以及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以春秋決獄。漢代末年,儒教廣泛傳播,"太尉公承夙緒,世篤儒教,以《歐陽尚書》、《京氏易》誨受四方。學者自遠而至,蓋逾三千。"儒教自漢代以來被奉為官學,其後各主要朝代或歷史時期,都是官方指導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屬於儒教分支。

    由來與發展:

    儒教發源自堯舜禹的五教。堯舜即注重"敬敷五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五教即五禮,全是家庭之禮。其中"五教" ,就是處理人際道德關係的五種基本規範,即孟子所解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國儒學史可以分為先秦儒學、漢唐儒學、宋明儒學、清代儒學等不同階段。

    堯舜禹的臣子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因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教即是儒教。"儒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核心與主幹。

    漢朝孝武皇帝時定為中國官方統治思想,尊六經立學宮,重視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儀制度的建設,被稱為經學,或者漢學,此後成為中國的正統。唐朝制定了《開元禮》成為後代禮儀制度的模範,其中對於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詳細的、具有法典意義的規定。

    南朝朱熹建立理學,尊四書、重視培養內心虔誠的"孔孟之道"。朱熹的儒教思想體系從天地萬物說起,從格物致知入手,落實於人倫日用,道德修養,歸結為求仁,成賢成聖。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同時也是他的施政方針。他用畢生精力註釋的《四書集註》,成為宋代以後官方培養人才的標準教科書。理學以及心學又被稱為宋學。

    明代,陳獻章開啟明代心學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教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明代中晚期,湛若水與王陽明是當時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他們的學說被稱"王湛"之學。

    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止讀經,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民國早年還曾有"打倒孔家店"的運動,到國民政府時期,又重新尊孔,把孔子祭祀列為國家祭祀。中國大陸在進入改革開放以後,儒教重新逐漸得到重視。儒教至今對很多中國人的思想依然有很重大的影響。儒教也是古代韓國和越南的官方正統思想,現在儒教對韓國、越南以及日本一些人的思想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最後,不管是孔子,儒家,儒教。都離不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6 # 寶寶健康衛士

    儒家文化是從堯,舜,禹開始的,孔子只是儒家文化的繼承者,瞭解孔子要從歷史開始,“歷史的孔子”和“孔子的歷史”,歷史的孔子是是個大聖人,孔子的歷史是真實的孔子。

    孔子有一套模式那就是仁,義,禮,智,信這樣才能讓社會安定下來。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夫對妻要敬,妻對夫要順,兄對弟要愛,弟對兄要恭,朋友之間要信任,這套模式對現在仍然有用。孔子文化濃縮一個字就是“仁”,而孔子教學思想1.有教無類,不分高低貴賤,貧窮富有。2.因才施教,瞭解每個人成長曆程和家庭背景個性來制定教學方案。

    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觀,愛自己也愛別人,大道至簡。對不同的學生問“仁”給出不同的回答,子路問“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仁,己遇利而利人。彥回問仁,己遇答而答人。這就是因才施教。

    君子一直是孔子追求的思想。

  • 7 # 不下樓主人

    對於孔子、儒家、儒教我們要一分為二,辯證地去看。

    一百年前,陳獨秀說:“我向來反對拿二千年前孔子的禮教,來支配現代人的思想行為,卻從來不曾認為孔子的倫理政治學說在他的時代也沒有價值;人們倘若因為孔子的學說在現代無價值,遂極力掩蔽孔子的本來面目,力將孔子的教義現代化,甚至稱孔教為“共和國魂”,這種誣罔孔子的孔子之徒,較之康有為更糊塗百倍。”

    我認為,陳獨秀的這句話,客觀上是對孔子及儒家的影響的最好回答。

  • 8 # 聞道有先後小樓聽風雨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濟寧曲阜)人,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教師從業者,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與孟子共稱為儒家二聖。

    孔子大力推行教學行為,將教學作為一種職業雛形推廣開來,從不關注物件或者說偏重於自學的廣授,發展到師生關係相對固定,注重傳承的私塾雛形,對中華文明的順暢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決定性的作用。有的人可能會反駁,有一個側證,孔子問禮於老子,說明在當時中華文明已經相當先進,諸子百家會有選擇性交流,只不過之前未以模式化的教學行為來發揚光大,孔孟之道核心行為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故孔子有“至聖先師”之稱。

    儒家是孔孟之道相對於諸子百家的稱謂,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孔孟之道與諸子百家地位相同,封建王朝的集權及特權的性質,決定了對於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以及其他學說並非沃土,即使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主要政治主張,佔據了一定市場,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了“非儒即墨”的說法,但與倡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的儒家,在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全面性上存在巨大差距,可以說孔子博採眾長,系統性的建立了儒家思想,又透過模式化“教學”發揚了自己的學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華民族文化及歷史的走向。

    說到儒教,是從儒釋道“三教”說起,都說孔聖人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雖無法考證,但也說明了孔子授業物件之廣。相對而言,人們對於道教、佛教是教派的認知要好接受一點,道教、佛教的文化傳承都是以教派內的傳承為主要渠道,我們雖知有佛、道二教,但對於二教的核心文化知之甚少,這就是二教的侷限性;比較而言,孔孟之道不自稱為教,提倡“有教無類”,以博大的學生基數,造就無數人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典型的是孔子曾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十三年,這就是傳播文化之旅;其晚年更是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使孔孟之道有了相應之典籍;再加上聖人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聖人及其弟子的經典事蹟、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編纂成《論語》,使儒家思想有了總綱。

    故,孔孟之道雖不自稱為教,實為中華民族信仰了幾千年之大教,道教雖早於儒教,但發展遠遠不及之。

  • 9 # 湖北老衛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境內。孔子在繼承前人思想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內涵豐富、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奠定了儒家學派的基礎;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晚年致力於前代文獻的整理,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開展,孔子的思想學說愈益引起世人的注意,成為海內外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孔子思想中的積極方面,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仍有著重要的資鑑作用。

    儒家思想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是中國古代自從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它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教化與仁政,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教是由孔子創立的,代表儒家學派的宗教。其基本教義就是重視禮儀制度的建設,規範人們的行為舉止,養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已的習慣。

  • 10 # 致淵閣

    咱們先說孔子,孔子是山東曲阜人,孔子的遠祖是一個叫微子的商朝王室成員,微子存在的年代是商周之交時期,他順應了周取代商的歷史變革,在商滅亡之後生存了下來,後來他的後人也就是孔氏家族因避禍到山東曲阜定居下來。孔子出生時的山東(魯國)由於幾百年商周文明的滋潤,已經成為禮樂氣氛最濃郁的文化中心。所以孔子註定要成為周王朝禮樂制度的主要維護者。

    孔子做過官,但是由於他的思想與當時的執政者的政治思想不相融,所以孔子的一生以教育、考查、遊說為主,到了晚年還曾周遊列國。在這種背景之下孔子創立了儒家,儒家思想內容豐富,歷代儒客尊崇的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等。後來經過孟子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一直至今。

    儒教則是由古代官方創立的。漢朝孝武帝時將儒教定為統治思想,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服務。尊六經,立學宮,重視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儀制度建設,稱為經學,重視培養內心虔誠的“孔孟之道”。

  • 11 # 國泰民安的幸福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主張與觀點百分之七十己然落後了,百分之三十還有借鑑意義。但他們修身、治家的理念則是百分之七十仍然有借鑑意義。

  • 12 # 漢水江哥

    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開創私人講學的教育家,孔子曾經擁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在教育中十分注意教育方法,提倡誘導式教育,他認為掌握知識應該循序漸進,對於學生的學習態度他也多有創造 ,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孔子是繼老子之後的集大成者,孔子透過問禮老子,吸收了老子對禮制的見解,既宣揚了入世的思想,又揚棄了老子的消極主義。

    儒家的思想是建立在易經的陰陽五行學說之上的,仁和孝是儒家的兩大核心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者愛人,孝慈則忠,在儒家看來,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仁孝的美德才能完成道德的自覺,成為一個有理想人格的至誠君子,成為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濟世之才。

    孔子創立儒教學派相當複雜,他的思想資源絕不止老子這一個源頭,除了向老子問禮外,孔子的家庭背景以及魯國的文化都對他創立儒教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整理六經建立學派,以此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做為儒教的創世人,孔子特別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一部詩經在儒家的心目中,成了倫理道德的教課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常以怨而不怒,婉而多諷的方式來批判現實,在抒發感情時,總是委婉曲折,含蓄不露,這種詩教傳統對中國人的性格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13 # 南山劉向雄

    孔子是儒家的開創者,

    後世想成立儒教,

    把孔子當成教主,

    漢儒和康有為但都沒成功。

    只因為,

    孔子是最接地氣的,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從平凡中成為聖人,

    並引導人們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是孔子最偉大之處。

  • 14 # SavSn

    孔子創立的儒學,形成了儒家及儒教。這個過程是成熟的過程,也是逐漸僵化的過程。其如人生,生,長,壯,繼而老與死。一旦成為教,就離僵不遠了。其核心是仁,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這是對社會人的一種思想行為的引導,其實也是對人發展的一種理想。

    面對生存,唯有吃飽喝足是第一要義的人而言,這些都是話外之題。飽暖思淫慾,倉廩實知禮節。人心,是酒糟變成酒還嫌沒酒糟。所以,千年來,特別古時社會,這更多成為了許多人男娼女盜的藉口和遮羞布。

    孔子學說不僅維持了中國社會千年,是其功。也是孔教阻礙了中國社會的變革。這是得失各有。

    孔子的學說,是東周以來道德傾後的產物。是繼承了中國古文化思想的,只是當時提出仁愛是因時之需。但不妨礙他對中國關於人乃至生命的認識意義。

    中國社會的日常生活禮儀,乃至政治制度,兵法,琴棋書畫,醫學,包括易學都是關於人及生命在演化中的一種表現。不是本身。

    一棵大樹能同時開出百花,結出百果,供養千百外人幾千年,不僅是這棵樹有作用,更是其根下的土地與周圍的環境所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理同樣。

  • 15 # 清流九九

    中國的政治、文化來自於儒家,在後世的發展中,也都承襲、沿用了儒家的思想,而且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立於其他任何學說或制度的系統治理,這在東方乃至全球,都是獨一份的。更令人驚奇的是,儒學是全球唯一一個沒有受到宗教干擾的統治學說,至少在政治統治或治理上,沒有像西方那樣受到宗教的太多幹擾和破壞,為何呢?因為儒家或儒學不是宗教,而是一種人本學,一切出發點都從人這個角度去考慮或考量,這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儒家由中國的先師、聖人——孔子創立,它崇尚博學、仁愛、修身……,主張從人本的角度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直至與大自然與宇宙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關係,帶有著強烈的理性和人文色彩,當然也含有著某種至高的感性。它是中國人在看待世界、人生及國家治理上的一種文化理解,一種理念,一種信仰追求,它從來不是宗教(認清這點,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儒學或儒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儒學中沒有神或仙的概念,頂多出現過一個“天”的概念,而這個“天”或“老天爺”在國人眼裡,大多也是被看作是一種或自然或宇宙或“力量全能”的象徵,它不是宗教意義裡的神。而對比世界的三大宗教,都是有神的,就連凡事講“空”講“無”的佛教都有他們的神——釋迦摩尼。

    儒家或儒學雖無神,但它講究敬祖,實際上就是追思先人,強調人人皆可成堯舜,人人皆有卓越獨立之人格,透過修為、鍛鍊,人人都能成聖賢,這點和西方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人類這個小宇宙是上帝這個大宇宙在人間的化身或對映”的觀點幾乎不謀而合,思來總有異曲同工之處。

    其次,儒學的核心除了仁義、禮讓等,更還有理性。中國歷史名人康有為最早把儒學改為儒教,其實是對儒學或儒家的極大誤解,儒教之說往往把人帶入到一種非理性的迷霧之中,大家在這種儒教的迷霧中,往往會分不清是非曲直,看不到邏輯實證之重要。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佔據絕對主導,為什麼呢?因為儒家或儒學重人文、重仁義(道德倫理),還重理性。如果仁義、禮讓等這些是儒家的道統,那理性和人文精神就是儒家的大道統。什麼是道統呢?一言以蔽之,即中國人為人處事的一套系統,或者說是做事的一種“根本原則”,這個獨立於一切的道統的基礎就是理性+人文,這也是我們所有中國人所一直努力追求的現實之理想。

    而宗教之運用大多是感性的,只要你心裡相信就可以了,缺乏理性之根基,它更多的是起到一種安頓人心、精神有所遙寄的作用,它的反作用也很明顯,那就是讓人們喪失理性判斷,陷入到迷信及黑暗的深淵,以社會、宗教傳播的方式阻礙理性的發展。

    最後,儒家講究修身,大一統,平天下,且能把這種理想和世俗政權有效的結合,要想真正做到這點,其實是非常難得,而儒家或儒學做到了。這充分說明了儒家或儒學的智慧,更在某種意義上避免了其自身被架空或走向宗教的可能之危險。

    後來,隨著朝代的更迭,儒家或儒學又發展出了察舉、科舉、立相分權、儒臣從政輔國(從孔子的一生即可看出,儒家從一開始就抱有著為政治國的理想,並把這種走仕途的理想看做是一個人最好的現實目標之實現,不僅光宗耀祖,更是一種自我實現)等措施,這種制度的發展和健全保證了世俗政權的應變性和適應性,增強了大一統在治理上的可能。與此同時,儒家或儒學還特別注重家族之間的傳承及人倫綱常,這也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的有效治理,因為家庭的健全和健康是一個社會能夠健全和健康發展的基礎,而現代作家冰心也說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全的細胞,才會有一個健全的社會乃至一個健全強盛的國家”。

    相比於雖無人超越但卻出現斷層的希臘文化,以及曾經強盛一時隨後卻很快走向沒落的羅馬文化,中國儒家文化更能保持其系統性、民族性和長久性,在與世俗政權的結合和國家有效治理上能做到走的更長久更有內涵,這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保持不敗的關鍵所在。

    以上所說,只是儒家或儒學的其中一部分,它的精深和博廣之處僅用一片文章不可能做到完全概括和理解,更多的儒家精神核心,我們只有在生活的海洋中自己去學習和領悟,在做與學中去達到真正的走進儒學,貼近孔子之思。

    儒家或儒學經孔子創立,經孟子荀子、範縝等人而壯大,至董仲舒,則雜糅了陰陽神仙因素,變為了“屈於王權以求實用”,再後來發展到宋明時期,則似乎演變為一種“理學”,對儒家中的理性成分進一步強調和加強,至此,儒學中的理性、人文精神徹底戰勝了宗教之“迷信”。到近代的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儒學更是得到科學和歷史學上的進一步最佳化和提升,使得儒學成為了一種新的用世、治世及理解人生的學問,我們也由此學會了辯證的看待事物,看待儒家或儒學,這也許是我輩之幸運,也是儒家之幸運。

    縱觀歷史,沉入生命的長河,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條直線,無論是儒家、釋家,還是道家,都經歷過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波折,甚至被殘害,但歷史的車輪又永遠是向前的,隨著人類智慧的提高,相信中國的儒家或儒學也會在這種提高中得到滋養和壯大,相信無論在群體的治國上,還是在個人的修為上,儒家或儒學都將發揮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它所散發的光芒在避免我們受到科技文明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影響和異化的同時,將直照你我的內心。

  • 16 # 龍的傳人Original

    根據眉山劍客陳平先生的觀點:

    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孫子兵法三位一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承是中華兒女對華夏文化的正確認識觀。2020.5.7

  • 17 # 羅得一意

    孔子:懵智時代的哲學先賢,思想和學派的創使者,理想化治國理念的兜售者,有教無類的平民化教育體系的奠基人

    儒家:孔子學說的踐行者們,孔子理論的整理和發揚者們,社會道德體系的傳播者和衛道士們,在“家天下”的王權思維下夾縫生存的政治理想家們,組成的以孔孟為偶像的學術利益結合體

    儒教:在正史上鮮有出現,多是在明清志怪和演義累小說中,為了和釋教、道家並立而衍生出的儒教說法

  • 18 # 京博國學

    中國文化可以說由儒道佛三家組成,其中儒家文化佔有絕對主幹的地位。儒家文化的基礎是十三經,在十三經中《論語》以記錄孔子的行為為主要內容,以最高的可信度成為十三經中地位最高的經典。

    南宋時期,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並加以註解,更奠定了《論語》的經典地位。

    然而,贊同或者批判孔子的思想必須建立在對《論語》本身的解讀上,這就要區分真的孔子和假的孔子,也就是“歷史的孔子”和“孔子的歷史”。

    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傅傑教授認為,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說變成了主流的意識形態,而主流的意識形態歷來是為政治、為統治服務的,所以後來根據各個時代的不同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地往上面添點兒東西,於是在“歷史的孔子”之外,又相對獨立地發展出來一個“孔子的歷史”,也就是在真孔子之外又發展出來了一個假孔子。

    正是因為在中國,假孔子的歷史太久遠產生了極大的副作用。所以到了五四時期,我們那些傑出啟蒙思想家們,如陳獨秀、李大釗,或者倡導或者參與了“打倒孔家店”的運動。

    《論語》中記錄的孔子才是真的孔子,才是“歷史的孔子”。

    比如說,現在經常把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也算在孔孟之道當中,這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就是一個“孔子的歷史”的內容,而不是“歷史的孔子”的真義。真孔子沒有提倡過絕對的君權。

    孔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不同角色的人要承擔不同的責任。

    在《論語·八佾》中,魯定公問孔子,理想的君臣關係應當是怎樣的,孔子回答:“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意思是,臣子在為君主做事的時候,應該盡忠、盡責。但反過來,君主在指使臣下的時候,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而是言行要符合“禮”。

    所以,作為中國人,應該認真讀《論語》、認真瞭解孔子,因為這是中國文化的根。面對利用孔子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時,啟蒙的、理智的人要提高警惕。

  • 19 # 護法天瓶

    如何正確認識孔子,儒家,儒教.

    儒教其實本質就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和不妄語五條戒律,在佛法中,這五戒是投人道的要求。所以就是人乘宗教。

    那麼人乘宗教的修行方法是什麼?就是仁義禮智信,大學中庸等等。人道是最低的善道,一切天乘善法,都要從受五戒開始。所以儒家為善道初門,後續出種種美好善法。

    你去看韓國的儒家書院,不是明倫堂就是立倫堂,儒家講究禮,作為一個人,衣冠端正,行為謙虛為禮,這是隻有人才有的。當然儒家還有中庸禮記孝經,尚書等等。所以是擴大版本的人乘宗教。做好了有福報的。所以你看中韓日,包括臺省,都是相對發達的地區,就知道了。

  • 20 # 賈富友

    儒家的效果是在以人民受制於歷史狀態,和人類自身狀態所促生的,它適應與人類在自身命運狀態下,一般是人類不能正確認識自身與萬事萬物的存在正常狀態要接受並出現的事物,它的前提是人類命運共同前,人類一切生存狀態下要存在的狀態價值,並不適用人類命運共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養花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