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意泊之

    看到這三個詞放在一起,首先想到一個詞可以把這三者聯絡在一起,這個詞就是:

    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農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而儒家的傑出代表即孔子。--現在你看,這三者是不是聯絡在一起了?

    首先,是孔子建立了儒家思想體系,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所以進一步縮小問題範圍,對映到這八個字上。當然,我不會在這裡解釋這八個字的意思,這也不是題主的本意。還是要回到儒家思想上來。

    儒家思想植根於堯舜的禪讓制,綿延數千年,至今不衰,不僅不衰,而且早已走出國門,遠涉重洋,播及世界。

    當然我們不能說傳播的遠的就是好的東西,比如新冠疫情,現在確實是波及全球,但我們的目標是永遠消滅他,因為他能危及人類生命。

    如題所問,那麼如何正確認識儒家思想?能不能把儒家思想分清個對錯,說出個是非,可這其實並不容易,雖然儒家思想發展到明朝時,給出了一個明辨是非的工具,但也不是誰都能拿起這個工具,並能夠一直用好這個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王陽明的“致良知”。

    “致良知”,事到臨頭,捫心自問,自省良心,以辨對錯。覺得對,那就對,就做,不對,就停止,就放手。說著容易,做著難,知行難合一。你也許不能永遠保持冷靜,也許不能一直心如止水,心態平和,所以有時會衝動,會失去理智,即便不是要緊的事,平常也容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這就是其難處所在,難以堅持。

    儒家思想不永遠都對,也不一直是錯,對他人是正確的,但有可能對你就是錯誤的。所以,需要就事論事,因事而人,因人及事。

    舉例來講,上面提到的八個字裡有一個“恕”字,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道,但在有些情況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錯的。

    對於新冠病毒,我們可以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誰都不想要,這是對的。可世事的法則是,是否施於人,並不在於己“欲”與“不欲”,而在於對方“欲”還是“不欲”。很多人不“欲”的一些生活垃圾,放到垃圾筒裡,很快就會有人撿走,這時,己所不欲,可以施於人。

    殺人犯法,可正當防衛時可以殺人,戴口罩氣悶,可為了防備病毒,就只好戴著,天天隔離在家憋得慌,為了抗疫,我們做到了全民隔離。

    所以,三教九流,五花八方,所有的道理思想,都是一直安靜在那裡,是對是錯,是是是非,因時因事因人而異,不可一根而論之。

  • 22 # PM趙小磊

    孔子所在的年度,據不完全考證,應該是在春秋時期,當時可以說正是思想大爆炸的一個時期,百家爭鳴剛剛拉開帷幕。在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無數有思想的年輕人,都想透過自己的方式方法,改變天下格局,為老百姓謀福利。孔子也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討生活的,只不過他的方式更加超凡脫俗,有點出世的味道,更加不在意個人感受,完全想把天下都有用,有益處的文化、思想,廣為傳播,是一位值得敬佩的教育大家。

    儒家、儒教,其實在我看來意思相近,都是指延續孔子思想,把他倡導的為人處世方法廣泛推廣的一個群體或者組織。儒家思想教人向善,利於封建王朝統治者的統治,所以在我國幾千年你的封建社會體制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統治階級治理天下,希望老百姓認知並踐行的一個文化體系。

  • 23 # 甲骨文超級碼王者之風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是維護中國幾千年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孔子為創立儒家思想和學說做出了歷史貢獻,是儒家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奉為聖人。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子孫的根基。在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我們提出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理念,其中儒家思想是德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 24 # 風雨無懼

    孔子是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學是儒教推出的教學方法,曾經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使用儒學教書育人、管理社會。“儒學”、“儒家”、“儒教”三者都是儒教文化產物。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存在,儒教是一種信仰,是儒家人的共同信仰。

    孔子是誰?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派,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孔子開創全新教育理念。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義)、誠(信)、弟(悌)、智(知)、忠、禮、勇、恕、廉、溫、恭、寬、良、恥、讓、敏、惠等項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何為儒家?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

    儒家在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它所設“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於各地積極辦學。亦是維護社會道德、紛亂中凝聚力量的最龐大的文化核心。儒家為華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孟子、子夏、顏回等後來逐步發展以教化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儒家是一個不斷髮展、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學術流派,堪稱民族脊樑。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

    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何為儒教?儒教是中國傳統的思想學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經和靈魂。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斷,儒教思想在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中也未曾中斷。

    儒教,又稱“聖教”,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 歷代儒客尊孔子為先師,後人為了與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至清代儒家宗教化的“孔教”也屬於儒教分支。儒教有著顯著的中國文化特點,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孔子亦被尊為儒教聖教主。

    儒教“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國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經為經典,以古代官僚機構為組織,以天壇、宗廟、孔廟、泰山為祭祀場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釋奠禮、五祀為祭祀儀式。

    中國儒學史可以分為先秦儒學、漢唐儒學、宋明儒學、清代儒學等不同階段。

    儒教發源自堯舜禹的五教。堯舜即注重“敬敷五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五教即五禮,全是家庭之禮。其中"五教" ,就是處理人際道德關係的五種基本規範,即孟子所解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堯舜禹的臣子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因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教即是儒教。“儒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核心與主幹

    漢朝孝武皇帝時定為中國官方統治思想,尊六經立學宮,重視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儀制度的建設,被稱為經學,或者漢學,此後成為中國的正統。唐朝制定了《開元禮》成為後代禮儀制度的模範,其中對於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詳細的、具有法典意義的規定。

    南朝朱熹建立理學,尊四書、重視培養內心虔誠的“孔孟之道”。朱熹的儒教思想體系從天地萬物說起,從格物致知入手,落實於人倫日用,道德修養,歸結為求仁,成賢成聖。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同時也是他的施政方針。他用畢生精力註釋的《四書集註》,成為宋代以後官方培養人才的標準教科書。理學以及心學又被稱為宋學。

    明代,陳獻章開啟明代心學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教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明代中晚期,湛若水與王陽明是當時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他們的學說被稱“王湛”之學。

    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止讀經,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民國早年還曾有“打倒孔家店”的運動,到國民政府時期,又重新尊孔,把孔子祭祀列為國家祭祀。

    中國大陸在進入改革開放以後,儒教重新逐漸得到重視。儒教至今對很多中國人的思想依然有很重大的影響。儒教也是古代韓國和越南的官方正統思想,現在儒教對韓國、越南以及日本一些人的思想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箇中國人必須瞭解孔子,知道儒家,搞清儒教。

  • 25 # 不見秋月落山川

    二千多年,世人對儒學經典多有誤解,有者將經典教義視為晉身仕途之工具,有者拿經典教義作為“麻醉劑”。尤其是晚近之世,西風東漸,禮教的喪失,致使天下大亂……當下之世,復興傳統文化,需要正本清源。(一真講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養花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