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靈谷隨想雜談
-
2 # null144386656
說一件事,我妹告訴我的。
一日我妹一香港女朋友到我妹家住,晚上倆人泡茶聊天。期間9點時,女友上衛生間出來時告訴我妹,剛才,就剛才,你家族的一個人,臉長的很兇,叫我告訴你,為她做超度。
我妹想到我奶奶,103歲去世的,便問是不是。女友說不是,沒那麼老。
我妹想了很久,想到我大舅的大女兒,我的表姐。然後我妹打電話給我姨叫她轉告我舅媽。沒多久,在我舅作祭時為我表姐做了超度。
我講這事,是因為有些事是講不清的。正因為講不清只能以文化形式表現出來。你不懂這些文化,不信這些事,你就會碰到你想不通的事。
千年的文化,不是你想否定就否定的。
喪文化之所以存在,是有它存在的基礎的。
-
3 # faith小楊
因為藝術本身就是追求小部分文化,現在這個時代大家生活都安穩,沒有戰爭痛苦,所以就會有人去最求與之相反的東西,物以稀為貴嘛
-
4 # 大淳小安
和平時代,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轉型期的人們很多時候都缺乏一種信仰。沒有了信仰,做生意的人就不講誠信什麼都敢做;沒有了信仰、普羅大眾就不知道每天朝九晚五除了養家活口還有什麼意義?
-
5 # 老蘇聊易經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為啥這個時代會流行“喪”文化呢,我用《易經》裡當位的概念來分析一下,在易經裡,一卦有六爻,爻分陰陽,陽爻應在一三五的位置,陰爻應該在二四六的位置,這個就是當位,如果陽爻跑到二四六,陰爻跑到一三五的位置,這就是失位,寓意是人要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能幹什麼,知道自己能吃幾碗飯,各處其位,各得其所
‘喪’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失位的表現,這個群體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能力,本來目前自己就是個打工者,去每天做老闆的美夢,本來自己適合當老師,偏偏選擇去當醫生,由於失位,違背天道,最終理想和現實差距巨大,工作效率底下,心態崩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喪”文化,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觀點,最後提示:我們一定的清楚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能力大小,在合適的位置幹合適的事情,並透過不斷地努力,提升自己,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
6 # Ean派
“喪文化”沒有明確的定義, 當卻不是“佛系”。它大致是指今天一些年輕人熱衷頹廢和不上進,著力表現出麻木不仁,行屍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例如前些年的葛優躺,北京癱,這就是上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首先他是從外來是例如日本宅文化,他其實是一種在日本社會長期不景氣的年輕人,宅在我家裡,蝸居啃老,只能透過網路資訊手段與外界發生一些關聯。其次。如把它作為一種地域政治的話,就類似於一種 軟實力的較量手段。通常會在表現上是為社會競爭方式。競爭對手下下一代的人去消磨年輕人的鬥志,大肆的傳播頹廢冷漠的這種散文化,某個時候,整體喪失朝氣。
現在年輕人大多會在網上表演“喪文化”,其實不過是在發洩鬱悶,舒緩壓力,就好比某些人高呼自己累成狗,卻又一方面自己的夢想,不懈奮鬥。其實也是一種階段性的玩鬧。但是我們對這種形式不應該保持著隨意要遏制它的蔓延和發展,保持好如今我中華兒女的蓬勃生機。
在生活上失意時,突然覺得價值觀沒有了落腳之處,但只要你停下來看看家庭溫暖,就不易迷失方向,會找到責任所在。不要孤獨沉淪其中難以自拔
-
7 # 瀟韡
一 、喪文化的網路熱詞:
喪文化,指特定時代的一些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2018年,李誕因為一句“人間不值得”走紅網路,接連上了好幾個綜藝。他的“通透”和對人生的見解,也被無數年輕人所追捧。
“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漫無目的的頹廢”、“什麼都不想幹”、“躺屍到死亡”、“頹廢到憂傷”,這些搭配在葛優躺圖片上的文字,也從來都沒有掩飾過這批青年人想透過葛優來傳到什麼思想感情。簡單說,就是想要躺著,不想思考,什麼都不想幹了。
除了葛優躺外,喪文化代表人物還有網紅青蛙 PEPE,有四肢的鹹魚,也有悲傷蛙表情包橫行。還有舶來品懶蛋蛋、馬男波傑克諸如此類的形象。他們無不例外都是在傳遞一種“我已經是個廢物”自嘲式的資訊。
“今天不開心沒關係,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就是“喪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與積極、樂觀、進取的主流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些形象既不是犬儒主義,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沒能力、沒智商的“廢物”。在我看來,他們都表達了沉浸青年人,對於現實再如何努力也難以打破固化的階級的絕望 —— 發展前景太過迷茫,前進的路太過曲折,我們洞悉並受困於自身無能。既然如此,就讓我們躺一躺,就這樣,到躺屍到死亡。這樣絕望特質的發言,是青年人洞悉並受困於自身無能的“喪(sàng)文化”的崛起。
二、社會研究者界定“喪文化”青年"喪文化"產生與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虛擬網路的現實"擬構性"、青年自我的"主動汙名化"、集體和社會的"無意識"和"有意識"、"微時代"的情緒感染:從"微"到"大"等四點。應當採用"理性與謹慎並行"的方式對待青年"喪文化",應當運用優勢視角對青年"喪文化"展開研究,應當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青年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
"喪文化"在社會研究者看來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比如網路流傳甚廣的"廢柴"、"葛優躺”等等,可以說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少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狀態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特定時期的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事實上,所謂反傳統、反說教、反主流的行為古已有之。中國的“魏晉風流”就是一群年輕人不談國事,不講民生,喝酒縱歌,追求清靜無為,被批評為“清談誤國”。歐美等西方國家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湧現的朋克、無賴青年、光頭黨、垮掉的一代、摩登族、嬉皮士、雅皮士等“喪文化”也從不同角度來呈現自身的頹廢特質。
從代際維度看,“喪”似乎是每一代青年的宿命,沒有哪一代人可以輕輕鬆鬆獲得成功。七零後一代面對匱乏的物質條件和有限的學習機會,也曾煩悶、沮喪;八零後一代遇到市場經濟的大潮,轉企改制、高校擴招,也曾失意、彷徨;而成長於階層分化初現時代的九零後,較早地感知到外部風險,看到了家庭背景與社會資源與對個人奮鬥的巨大影響,而這就是這代人所必須面對的成長。
聯絡最近最熱的莫過於“後浪”一說,仔細想想從二戰後“垮掉的一代”開始,每每對於青年一代的新興諸多的亞文化都曾被主流社會文化從不被看好,最後終究還是會融會貫通成為一個時代的“中流砥柱”。
西方流傳的名言說“條條大道通羅馬”,可是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大多數人沒有聽說過,原句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因此就有了另一種解讀:它只是陳述了一種事實,確有人生來就在羅馬,但沒說我就不去了;確有人不用努力就得到了別人想要的一切,但並沒說我就不追求了呀。
如果進一步挖掘可能會覺得喪文化削弱了奮鬥的意義?但是喪文化作為亞文化的一種,在主流文化影響下,對於個體/群體來說可能影響較大,對同一時代人群的影響並不會大範疇的深遠波及,還有其他的亞文化同樣也在影響著他們,所以應該是不會達到削弱奮鬥意義的地步。
中國學術界對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網路青年“喪文化”研究中調查顯示34.5%的人認為發自嘲的消極圖片或表情包時“發的就是我的心情”,78.5%的人認為“好玩,既發洩情緒,也有滑稽的感覺”,21.5%的人認為“隨便發發沒什麼意思”。33.5%的人認為喪文化對其他人會有一點影響,會傳播負能量,27%的受訪者認為影響很大,38%的人認為沒有影響。36.7%的人認為產生喪文化的原因是“年輕人壓力大無處宣洩”,28%的人認為是“年輕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27%的人認為是”社交媒體的推動“,8.5%的人認為是網路青年跟風隨大流產生。
三、喪,是人生的小插曲,也是暫時的解藥,但是人生在世,奮鬥才是生命的主旋律。承認“喪文化”是一種藉助網路傳播生成的青年亞文化,是由青年“網眾” 發起和參與的, 以社會化媒體為中介的傳播模式、現象和行為。喪文化不過就是一些表達負面情緒的圖片、文字等,它更多是一種青少年用於宣洩情緒、表達失落等的一種符號,不過是在現代社會壓力巨大任務繁多的青年用來放鬆、調侃的一種方式。生活裡我們也和它有很多關聯呀,誰沒發過幾個喪喪的表情包呢?誰沒聽過幾首喪歌呢?發了喪表情就成了沒志氣沒前途的廢柴了?一些青年人持有“喪”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營造一種自我形象。
因此喪並非是“全無慾望”,恰恰相反,喪是因為還有所欲得到的事物、卻沒有途徑可得。對自身當下所擁有的感到滿足的人,並不會“喪”。因為已經預先為“自身”和“外界世界將給予自身的反饋”做出了負面的預判,把努力的過程表現得頹廢且漫不經心,就能夠在真正面對負面的結果時,用面無表情掩蓋內心的難過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認為“你熱愛的那件事,才是庸常生活最好的避難所”,所以喪文化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表面看來,“喪文化”不是洪水猛獸,既可以當作情緒宣洩出口,又可以當作失敗的擋箭牌,“我都已經認慫,你還要說我慫嗎?”這樣一種以退為進的防禦姿態看似能夠避免傷害,在個體與社會的劇烈碰撞中,“喪”是一種本能的應急保護機制——在網際網路上,會找到共情的同伴;線上下生活中,多元文化舒適區裡得到暫時的安慰。但是在網路文化傳播深度遠超任何時代的今天也容易落入得過且過、玩世不恭的陷阱。
畢竟,喪過以後,還要面對明天!就像《亂世佳人》所說:"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
8 # 新如夢令
任何文化都是現實的土壤催生出來的!而所謂的"喪文化",是有它現實的土壤的!
物質決定意識,現在社會的浮躁風氣,讓一些年輕人很難內心寧靜,把握自我!他們要麼跟風,要麼迷茫,不知所措,索性就不作為了,表現出來就是喪,其實就是迷茫,內心沒力量!
再就是,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了,而社會價值觀也越來越現實!比如結婚必須有車有房,一切都物質來量化!人心在現實面前很煎熬,很挫敗,也很孤單,覺得社會太現實,不溫暖!很多人甚至想隱居!
還是覺得社會有些浮誇,表面,物質膨脹,精神貧瘠,在這樣的土壤裡,人心很容易疲憊,孤單,就表現出喪來了!
要改變"喪文化",還是要改善文化生態,讓人們內心充滿正能量,充滿希望,積極向上……
-
9 # 竊鼎老賊
小時候總認為自己能像風一樣自由,無所羈絆,越長大越發的反應過來,其實自己就是匍匐在地上得卑微小草,風往哪邊吹,自己就得往哪邊倒。房租,房價,996,狂風大作
從哪裡跌倒,就在那裡躺下,舒服一秒是一秒不香嗎?
-
10 # 臧同志1
老人去世了,給去世的老人送葬,這喪事從古至今傳下來的。什麼人都有爺奶爹孃,老人終有去世的時候,要給老‘人送葬發喪
-
11 # 我之煙臺
我始終堅信“存在即合理”。“喪”能上升到“文化”這個階層,個人感覺很欣慰。這充分說明了我們國家和民眾,對各種聲音、各種現象的包容程度,是社會文明的表現。
何為“喪”,“喪文化”又是怎樣在社會上產生並流行的。當內心豐滿的理想,遭遇到社會殘酷的骨感時,我們年輕一代就會產生的焦慮、彷徨、頹廢等現象,以此來抵抗內心的失望、困惑和掙扎。
很多人對“喪文化”很牴觸,就像對“早戀”的恐慌。卻忘了我們自己也是從“怦然心動”的青蔥歲月過來的,也有過苦悶、疑惑或絕望。只是現在的蛋蛋後們更勇敢,敢於發聲,敢於吶喊,敢於抗爭。
“喪文化”正是這些年輕的群體,對社會溫和的嘲弄和對自身無言的接納。都說中年苦,確實苦,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睜開眼,身邊都是需要你去擔當的人。你沒有時間、沒有機會甚至沒有權利說“喪”,而不是你不想“葛優躺”。
你不是我,你怎知我的苦。特別不能接受那些肆意指手畫腳、狂妄點評他人生活的群體。年輕人難道真的只會“強說愁”嗎,寫不完的作業,畢業即失業,雲裡霧裡的前途,高高在上的房價,遙不可及的愛情,窮矮挫的我們該怎樣堅強面對。所以,他們選擇自嘲自黑的方式,還稚嫩的面孔假裝成熟地按下了自我保護的按鈕。
先生是名教師,初三畢業班的任課老師。一次吃飯,他輕描淡寫地說,現在的學生抑鬱症的越來越多。我沉默了一下:現在孩子的壓力太大了。能責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嗎,如果有,社會或家庭難道沒有責任嗎?
昨天在我們這裡,一個初三的男生從九樓跳下來了。臨晨五點多被清潔工發現,那時他的父母尚在睡夢裡。據推測,是臨晨三點他做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自主選擇!我們已經無從知道之前的他,曾經有過怎樣的無助和掙扎,只真心為年輕的生命感到錐心的疼痛和不甘。我堅信,但凡有一絲可能,他們也不會走這條路。
我也是位母親,而且是初三畢業班孩子的母親。說實話,之前很多人都曾經向我灌輸過,初三年級學生和家長的崩潰和痛苦的生涯。但是能告訴你的是,我完全沒有任何感覺。我的孩子從沒有參加過任何課外輔導班,哪怕是長長的暑假也沒有。如果有,也就是鋼琴和小提琴的學習,那也是他自己的選擇。從來沒有為作業雞飛狗跳過,因為我根本就沒有參與。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做作業會做到臨晨十二點還在奮筆疾書,但是我兒子幾乎每天九點就可以睡覺。我要求他睡眠時間不能超過晚十點,記得自己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累了就睡,沒完成作業,第二天和老師講明原因就可以了。
當然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家庭每個老師也不盡相同。但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很相信,就看你怎麼去做。
在這裡,我不是提倡並肯定“喪文化”,畢竟這不是陽光道。我只是覺得我們得去接納年輕一代的心聲。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希望”和“愛”的種子,只是我們要給予他們充分的“陽光”和“雨露”。任何一種現象都是社會的產物。所以我們很有必要透過表面看實質。其實年輕人嘴裡的“喪”和外界理解的“喪”,有本質的區別,有時候這種“喪”,並不代表一種負能量,而是自嘲和解壓的方式。很可能這些所謂的負能量,正是正能量的來源,是他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以矮化自我的方法拉低期望、舒緩壓力,如此,才不會真正絕望。更多的則是生活如此“喪”,但不妨礙我好好過日子。所以這種現象的背後,仍是倔強孩子的努力抗爭和積極向上!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商業媒體對這種“喪”的無良導向,和無底線的追捧。畢竟年輕人好跟風,辨別是非的能力還薄弱,所以有些事情歸根結底還是一種社會現象,不能讓“喪”成為一種常態。畢竟,這個社會的未來正是“喪”一代的天下!
-
12 # 世相百味
倖存者心理,當自己喪的時候發現身邊很多人喪。懷孕的時候發現身邊很多孕婦,自己家小孩參加高考,發現很多很多孩子在準備高考。事實上身邊積極向上的人也很多,你越努力,越幸運,你遇到的人就是你目前的狀態的鏡子。生活中的事情你可以理解為有意義或者無意義,自己投入了,就會覺得有意義。積極向上的去迎接每一天,會發現生活越來越好。
-
13 # 夜深不曾眠
因為有其存在的土壤和環境。
首先,現在的青年們基本不用為溫飽問題所發愁,溫飽思淫慾,當各種慾望得不到滿足,比如求而不得之苦,工作沒前途、沒有女朋友等等,就會產生失落感,這就是喪的根源。
古代的時候,衣不遮體,食不飽的情況居多,窮人為生存奔波,富人犬馬聲色,皆是有事可做。
其次,西方文化的各種影響。本來沒喪文化,日韓和美歐的多元文化輸入,才傳入了這種喪的文化。
-
14 # 米廬
喪不是文化,喪是一個說辭。
利用這個說辭,可以衍生話題,帶來流量,促進話題的熱議,但喪終究不是文化。
當年胡適寫過一篇《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為什麼談主義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研究問題的人那麼少呢?這都由於一個懶字。懶的定義是避難就易。研究問題是極困難的事,高談主義是極容易的事。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研究南北和議如何解決,這都是要費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徵求意見,考察情形,還要冒險吃苦,方才可以得一種解決的意見。”
多研究些生活,少談些文化,這樣的話,無論甘苦,收穫是自己的。跟著那麼多所謂的文化跑,你的時間也跟著消耗,你的生命也跟著浪費掉了,於是,你最終發現,喪——竟然真的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了。
要治喪,先治懶,一個懶人,是喜歡動用定義,而不願去行動的。可是,人還是很難抵懶的誘惑吧。不管是喪還是勵志雞湯,對躺著的人是便利的,而對一直在路上奔跑的人來說,它只是沿路的一種現象。
-
15 # 月東樓
看到這個話題還是很有興趣的回答的,作為一個標準的90後,正是喪文化流行的主力群體,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喪文化對年輕一代的影響。
最早一批90後邁入30歲的年紀,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身上揹負著房貸、車貸,還有小孩子的教育費用,如果是獨生子女的話還有四個老人的養老問題,自己那點工資根本就不夠用,每個月還完房貸車貸後,根本就沒有錢留給自己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焦慮,壓力之下,慢慢的就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了悲觀和絕望,他們需要一種形式來發洩自己在生活的負面情緒,而喪文化的這種性質就非常的符合,成為情緒的宣洩口。
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經濟增速放緩,人口紅利開始衰弱,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他們經歷了應試教育、升學壓力、就業困難、經濟轉型等種種壓力,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每年大學生的畢業數量都在增加,今年預計將有840萬大學生畢業,今年又特別的趕上了疫情,很多公司不裁員就不錯了,為了逃避工作就選擇考研,考研人數也是一年比一年多,難度也越來越大。而年輕的00後在享受資訊科技高度發達便利的同時,也迷失在了網路世界裡,從小就開始玩手機、電腦,一天24小時不離身,在網路世界中越來越活越,在現實世界中越來越沉默。
高房價、高物價、高通貨膨脹率個人覺得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作業一個95後去年剛畢業,找了一份一般的銷售工作,每個月工資到手大概6000多一點,在西南某個新一線城市,每個月扣除房租、水電、生活費、交通費你會發現每個月到手的工資根本就不夠用,月月光,辛苦忙碌一年到年底發現一分錢也沒有存下來。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快到了該成家的時候了,可是這個時候你看著自己每個月6000的工資,在看看兩三萬的房價,心裡頓時沒有了希望,久而久之的對生活都失去了熱情,只是在努力拼命的活下去。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追求,沒有愛好,只是單純的消費不起,就像這段時間很多網友噴B站《後浪》一樣,裡面很多的愛好或者物品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消費的。
-
16 # 隨筆愚人
我覺得也只是在部分人群中流行,而且傳染性極高。
會很喪的應該是年輕人居多。應該不少人是跟我類似的,根本找不到突破自身階層的辦法,甚至是提升一個生活檔次都極其困難。
在長期庸庸碌碌鬱郁悶悶甚至有點自暴自棄的情緒下,突然發現有挺大一部分人也是類似處境,很喪,共鳴之心馬上就被喚醒了。於是這種文化就在這個群體中迅速流行開來。
感覺"喪"也類似於人的一種惰性,大家都知道人的惰性是無法根除的,它總在潛伏者,並伺機而動,一旦有了合適的土壤,它很快就能佔據許多人思想的高地,並且野蠻生長。
而"喪文化"現在恰恰是有了合適的環境跟土壤,歸根結底,這種"喪"是一直潛伏在我們腦海中的,這種文化一旦出現,便迅速喚醒了潛伏中的它,所以能迅速在某些群體中傳播開來。
我有時可能在想的是,自己也不是不能積極,不能努力,不能奮鬥,只是總有一些時間段會能量不足,難以支撐正能量的自己,於是偶爾會在類似於"讓文化"這種環境中休整。等到充滿能量,我會滿血復活的。
-
17 # 蛋殼也瘋狂
青年"喪文化"產生與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虛擬網路的現實"擬構性"、青年自我的"主動汙名化"、集體和社會的"無意識"和"有意識"、"微時代"的情緒感染:從"微"到"大"等四點。
應當採用"理性與謹慎並行"的方式對待青年"喪文化",應當運用優勢視角對青年"喪文化"展開研究,應當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青年積極社會心態的培育。
表達內涵
這些形象既不是犬儒主義,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沒能力、沒智商的“廢物”。在我看來,他們都表達了沉浸青年人,對於現實再如何努力也難以打破固化的階級的絕望 —— 發展前景太過迷茫,前進的路太過曲折,我們洞悉並受困於自身無能。既然如此,就讓我們躺一躺。
-
18 # 我的布丁回來了
因為社會節奏的加快,人人壓力很大,發展空間緊迫,所以喪文化一方面表達自己壓力發展空間受阻的無奈,另一半面透過這種自嘲式的停滯表達,來紓解釋放一下當前的壓力。
-
19 # 巖之冰
為什麼現實社會生活中流行“喪”文化?因時代更新快,科技網路飛躍發展等等因素,大量流行喪失了不該失去文化。
特別這一代年輕人,除該上的班和該做事之外,什麼也不懂。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化難道真的流行喪失嗎?
我們年輕人有責任和有義務敢勇擔當,更要珍惜擁有的文化。曾經擁有的分量,並不珍惜,失去了還不知道是寶貴文化。那麼失去後的感覺會使你明白擁有的珍貴。當你人過中年時,才明白年輕時代的流失太多太多。導致了自己的無知和傳承文化的喪失。時光不會返回,青春不會再一來,多少一瞬即逝的東西在你不屑的目光中與你永別……最終一無所有會告訴你,有許多東西一生難求。我們珍惜曾經的擁有,更要傳承和發揚光大,而且每時每刻你會豐富自己,可能會得到更多。但只要努力,只要不放棄,在你將走完生命歷程時會坦然地無悔今生。
-
20 # 九彩錦鯉
看看老電影裡面的人物,小夥子聲音洪亮,做事情感覺特別有朝氣,能感受到一股拼勁兒,每天有使不完的力氣,如果閒下來恨不得天天找人幹仗!
看看現在的人們,追名逐利,社會風氣太浮躁了,各種壓力又山大,這些太消耗人的精力了,造成了很多很多人體精氣神不足。人的精氣神不足,做事情難以持久後勁跟不上,容易半途而廢,喜歡做一些見效快的事情,少了耐心。一旦有了挫折和失敗,後勁又跟不上,人就蔫了。一天天喪的一批又一批!
就像小孩子與老人的區別,小孩子天天活蹦亂跳,精力充沛,老人家蔫頭耷腦,坐著懶得動。
年輕小夥,壓力山大,點燈熬夜,精氣虧損,未老先衰,你說喪不喪?
回覆列表
這也許是件好事,其實不是“喪”,而是人們開始學會了獨立思考。某些過去習慣的教育方式,宣傳手法,越來越難於令人信服,就象抗日神劇。又由於資訊的通暢,網路資源的共享和傳播,人們開始反思過去所受的教育,與現實的差距。就象我們小時候覺得社會很美好和諧,長大後才認識到社會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