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晉唐軒廖雨霖
-
22 # MVP嘟嘟呀
對於"喪"的評定不能一概而論,“喪文化”沒有明確的定義, 當卻不是“佛系”。它大致是指今天一些年輕人熱衷頹廢和不上進,著力表現出麻木不仁,行屍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例如前些年的葛優躺,北京癱,這就是上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首先他是從外來是例如日本宅文化,他其實是一種在日本社會長期不景氣的年輕人,宅在我家裡,蝸居啃老,只能透過網路資訊手段與外界發生一些關聯。其次。如把它作為一種地域政治的話,就類似於一種 軟實力的較量手段。通常會在表現上是為社會競爭方式。競爭對手下下一代的人去消磨年輕人的鬥志,大肆的傳播頹廢冷漠的這種散文化,某個時候,整體喪失朝氣。
現在年輕人大多會在網上表演“喪文化”,其實不過是在發洩鬱悶,舒緩壓力,就好比某些人高呼自己累成狗,卻又一方面自己的夢想,不懈奮鬥。其實也是一種階段性的玩鬧。但是我們對這種形式不應該保持著隨意要遏制它的蔓延和發展,保持好如今我中華兒女的蓬勃生機。
在生活上失意時,突然覺得價值觀沒有了落腳之處,但只要你停下來看看家庭溫暖,就不易迷失方向,會找到責任所在。不要孤獨沉淪其中難以自拔
-
23 # 帝秦盛唐憶天水
正青春的九零後,正處在事業起步階段,時時處處感受生活的艱辛和不如意,現實沒有廣告那麼美好!00後,大部分還沒有走進社會,感受不深刻!
歷史一直不斷上演“喪文化”及代表新潮流文化!
1.迷茫的一代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又稱迷失的一代,是美國文學評論家格特魯德·斯坦因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美國一類作家的總稱。他們共同表現出的是對美國社會發展的一種失望和不滿。他們認為,只有現實才是真理,可現實是殘酷的。後來,海明威把這句話寫進他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中,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
2.現代主義:焦慮、苦悶、彷徨、人性撕裂、扭曲……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潮流興起。海明威的小說、畢加索的繪畫、搖滾音樂等等,就代表現代主義的價值及審美!對現實的反思、叛逆、不滿、頹廢,就是現代主義文化核心價值!
3.“喪文化”不完全“佛系”或“頹廢”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其實,也是年青一代走向成熟的反應!“挫敗感”也絕不是壞!當佛系文化流行時,單純用逃避、不敢正視現實描述他們,是不科學的!其中包含對現實反思、重塑自我精神的要求!
-
24 # 曲言雜談
突兀其來的“喪文化”,讓“80後”之前的“前輩們”懵了:“這世道怎麼了?”“90後”們這樣回答:我們一直在堅持自我,一直都在追夢的路上,大家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在與世界交流。《人民日報》曾對“喪文化”流行進行過解讀:年輕人總體不“喪”,不必過於憂慮。但是,孤獨、渺小感、無力感也並非無病呻吟,如果處理不好,極有可能變成心理問題甚至一系列社會問題。
不可否認,相對於女機器人索菲亞“我將會毀滅人類”的激進夢想而言,柴米油鹽醬醋茶、房子車子票子……終究是現實活著的人甩不掉的心理基因,現實與未來,只在一念之間:一場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文化戰爭。
在這場戰爭裡,個體對自我的追逐程度與群體的秩序維護髮生衝突,其核心點無疑是對自由追求的不同理解。1789年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說:“自由是指能從事一切無害於他人的行為。”1793年,法國政治家羅伯特庇爾指出:自由的“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羅伯特庇爾解讀的自由,尤如唐僧的緊箍咒,預防個體自我的原始本能無限放大。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摩耳在《蠻性的遺留》中說:“人性的心是野蠻的。人類社會是很守舊的,它保留著野蠻人的各種思想、感情及動作。”但在文明的表皮下,現代人依然承繼著野蠻人的本能,譬如:遊戲、恐懼、懶惰、復仇、自私……文明,無疑是個體文化在群體文化與時俱進的約束前行中的生存方式,當個體文化打著追求自我、尋求自由的旗幟無限放大其本能時,群體文化有可能滑向野蠻、媚俗或或自覺覺喪的邊緣,這才是文化自信需要警醒的。
回覆列表
李誕的一句人間不值得,讓喪文化又再一次火了起來,什麼是喪文化?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因為關注《吐槽大會》,所以我知道了李誕。第一次點進李誕微博的時候,我看到他那條置頂的微博,當時覺得好戳心。
除了最後一句“人間不值得”我覺得太悲觀太沉重想忽略之外,前面的一段話字字句句都說進了我的心裡。
人間不值得,但是有個人一定值得。值得我們為此去努力,去拼搏,去奮鬥。就像李誕有了黑尾醬,所以就算他佛系,覺得人生不值得,但他依然努力的活著。
一個 “喪”字擊中了無數年輕人的心。在外漂泊拼命工作,生活無趣還要面對各種加班。那些原本不屑於放在臺面上來講的頹廢和疲憊彷彿終於有了正常的發聲渠道。
其實年輕人的生活中並不只有喪,還是會有很多陽光的一面。 文字是情緒的表達,喪只是年輕人對這個世界溫柔的抵抗。
你一定聽過這樣的句子,“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鹹魚總有翻身的一天,翻過去還是一條鹹魚”、“喜歡一個人就要勇敢去告白,萬一成備胎了呢”、“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還會順帶給你關上一扇窗”……
然而在這些喪文化的表象下卻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人間不值得”已經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喪文化標籤,而大家卻總是忽略了這句話的完整版是“開心點,人間不值得!”這屆年輕人正在用不一樣的努力突破著這種固有的印象。
大學校園裡自主創業的比例也在不斷增長;他們為了做好每一份工作,熬著最久的夜;通宵更改方案嘴上說著工作辛苦,手下卻從來沒有停下過。表面上看起來頹喪不堪,經常把“喪”字掛在嘴邊,其實面對生活永遠保持熱忱,永遠鮮活!
有一句話“小富則安,小愛則滿。2019,安心的把自己交給最好的時代。”就算前方有很多的坑可以喪,但是不要因為喪就失去了與生活抗衡的勇氣,可以頹一會,但是頹過之後依然要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