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本宿世界

    首先我認為題主更關心的應該是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而從這一角度,作為教培行業從業者,我覺得既然學生出現了這一問題,自身存在的不足無需贅言,我們要深究的是導致這一結果背後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個人認為這原因應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配合出現了偏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深刻的影響著孩子。還記得前些年央視的一個公益廣告:一位年輕的媽媽工作忙了一天,下班回家一邊給兒子洗腳,一邊給他講繪本故事,然後給癱在輪椅上的媽媽按腳、泡腳,這一切被懵懂的兒子看在眼裡,也從衛生間裡搖搖晃晃端著一盆水———媽媽洗腳。說心裡話,當時我看到這的時候,心裡湧過一陣暖流

  • 22 # 中學多維體系學習輔導

    老師也有責任的!

    發現孩子不跟著來,就要談話並隨時把情況彙報給家長,哪怕終止教學。這是對學生和家長的負責。不能為了課時費而不管效果地一直教下去。

    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最合適的老師。

  • 23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截止到5月5日12時,美國扛不住,俄羅斯繼續暴漲,印度“猛料”來了,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