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三十依舊惑
-
22 # 回首燈火闌珊處
《水滸傳》在什麼時候、被什麼人、基於什麼樣的評判,列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不得而知。這裡想告訴大家的是,不要迷信和盲從,《水滸傳》其本身藝術成就十分有限,三觀不正,格調不高,與專家學者們賦以它的歷史地位極不相配,名不副實,人生大可不必讀矣。
一、《水滸傳》寫了些什麼?
《水滸傳》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因個人原因,走投無路,被逼上梁山,在梁山泊起義,劫富濟貧,並與朝廷平叛軍隊作戰,之後接受招安,受朝廷委派,四處鎮壓農民起義,功成名就後,首領宋江、盧俊義等受至朝廷封賞,不久,宋江、盧俊義等即被奸臣毒害,梁山泊煙消雲散。
在此之前,宋江等人的故事已經以彈評說書等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施耐庵在此基礎上,挖掘、整理、加工、提煉、總結,編著成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如果更進一步分析的話,《水滸傳》寫的主要人物是地痞流氓,描繪的是殺人放火的勾當,踐踏的是普通百姓群眾生命,血腥、暴力、殘忍,主題格調非常低下,當屬於少兒不宜的限制級小說。
二、為什麼說《水滸傳》整體結構不嚴密、創作技巧平庸?
坦白地說,《水滸傳》的故事結構、人物刻畫、邏輯轉折、敘事方式、語言表達等,比起《紅樓夢》來,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差距非常明顯。一是人物混亂,正邪不分,德不配位,由天罡星三十六員和地煞星七十二員對應一百零八頭領,生拉硬扯、牽強附會。二是故事單調,缺少關聯,零落散亂。被逼上梁山之前,108人各有各的受迫害的不堪故事,這些故事之間相互脫節,前後缺少呼應。三是文字表達不夠貼切、準確、生動、流暢,語言疆硬,生澀,詞不達意,雖有大量俗語、俚語的運用,但缺少渾然一體的感覺。四是結構鬆散,張馳無度,支撐力弱,迎合社會底層群眾的喜好,適合民間藝人在酒樓茶館講評書、說故事,從文學藝術的層面概括、總結不到位,糟粕去除不徹底、精華提煉不充分。
三、為什麼說《水滸傳》主要宣揚的是禪宗頓悟的思想?
《水滸傳》主題表現得非常矛盾而且混亂,但旗幟鮮明地宣揚了禪宗頓悟的思想,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個性張揚、不守規矩、隨心所欲。這點透過魯智深悟道成佛集中體現出來,也是《水滸傳》的靈魂所在。魯智深是《水滸傳》中塑造最為成功、形象最為豐滿、最符合《水滸傳》精神的人物。魯智深聽到錢塘江信潮後,沐浴更衣,圓寂涅盤,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大惠禪師點評魯智深說:“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魯智深之所以能夠成佛,主要原因是有“慧根”,因為有“慧根”, 魯智深不拘小節、不講規矩,不守佛門清規戒律,喝酒吃肉,在佛堂拉屎拉尿,怒砸佛像,殺人放火,到頭來照樣得道成佛。地痞流氓照樣成佛!這就是整個水滸精神和靈魂所在。
四、為什麼說《水滸傳》迎合了少數人的逆反心裡?
《水滸傳》理直氣壯地反映了“朝廷腐敗、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社會沒有公平正義可言,衙門都是不乾不淨的,乾的都是營私舞弊、貪贓枉法、草菅人命、搜刮盤剝、魚肉百姓的勾當,讓人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後來的農民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將其作為發動群眾的宣傳和說教的典型材料,以此號召百姓同官府作鬥爭。
五、為什麼說《水滸傳》整體格調不高?
同為征戰殺伐,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缺少浩然正氣,沒有江山社稷和家國情懷,沒有民心和百姓,沒有正義和正氣,沒有真誠、善良、美好。
《水滸傳》理所當然地把朝廷罪犯、地痞流氓美化為英雄好漢。以肯定和讚賞的態度描繪了“英雄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殺人放火、劫富濟貧的快意恩仇。梁山泊雖然祭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卻沒有向心力凝聚力,有的人只想佔山為王,打家劫舍;有的人想以此為籌碼,向朝廷討價還價,撈個封疆大史,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的人想殺了高太尉報仇雪恨;只有粗俗不堪的李逵想打進東京去,殺了鳥皇帝,坐龍椅、宿龍床。
《水滸傳》表面上說“官逼民反”,實則是記敘的流氓無產者、地痞無賴和投機分子無法無天,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造反”,濫殺無辜,權利傾軋,以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他人的生死,手裡有了刀子就快意恩仇,手裡有了權力就塗炭生靈。
梁山好漢中有幾個主要人物上梁山,那是宋江和吳用設計逼來的,其陰險方法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如逼公孫勝上梁山,叫李逵刀劈羅真人,幸虧羅真人識破,否則,又是一筆血淋淋的血債;如逼朱仝上梁山,竟然指使李逵將只有四歲的小衙內劈成兩半,如此殘忍方法,或許除了吳用沒有誰能想到,要不是李逵說出來,還有可能要嫁禍到宋江頭上;如逼秦明上梁山,竟然讓人假扮秦明殺害無數無辜老百姓;如逼盧俊義上梁山,吳用是親自出馬,逼得盧俊義是家破人亡,自己也差點被殺,最後無奈才上梁山。大家仔細看《水滸傳》,你們就會發現,許多好漢被逼上梁山,那都是宋江、吳用用的下三濫的辦法逼的,其手段比陸謙陷害林沖還要狠毒十分。
以至後來,宋江、盧俊義接受招安,率梁山舊部徵遼、請命剿田虎、討伐淮西王慶、奉詔討方臘,鎮壓農民起義,忘本變質,成為了官府的走狗,作者對此沒有持否定和批評的態度。
六、為什麼說《水滸傳》從根基上是脫離群眾的?
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講的是忠孝禮義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縱觀中國小說史,沒有一部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水滸傳》108將代表的是他們自己,而不廣大人民群眾。他們因私人原因,走投無路,上梁山落草為寇,代表的是個人利益,與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有本質的差別,缺乏正義性。作者的立場觀點非常偏頗,既不忠君,更不愛民,落腳在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員地煞星之上,通篇讀不出忠義之氣。不忠君可以理解,不愛民則突破倫理道德底線。所謂的確108英雄好漢,既是官府的對立面,更是人民群眾的對立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比起朝廷官府來,所謂的水滸英雄更加塗炭生靈、草菅人命、禍害百姓,更加讓老百姓深惡痛絕,其所作所為,更加令人髮指。
且看《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松卻倚了朴刀,掣出腰裡那口帶血刀來,把門一推,呀地推開門,搶入來,先把一個女使髽角兒揪住,一刀殺了。那一個卻待要走,兩隻腳一似釘住了的,再要叫時,口裡又似啞了的,端的是驚得呆了。——休道是兩個丫環,便是說話的見了也驚得口裡半舌不展!武松手起一刀,也殺了,卻把這兩個屍首拖放灶前,滅了廚下燈火,趁著那窗外月光一步步挨入堂裡來。武松把張都監一家十五口全殺了,殺到血脈噴張,殺到毫無人性。血洗鴛鴦樓之後無處藏身,在張青和孫二孃的拾掇下,搖身變成頭陀。遇一富家墳庵,一時性起試刀,將一小童剁為兩節。活脫脫一個殺人魔頭。
張青孫二孃在十字坡開黑店賣人肉包子,還頗為講究,有“三不殺”的說法,即和尚不殺、戲子不殺、罪犯不殺。“大樹十字坡,客人哪敢過?肥的切做饅頭餡,瘦的卻把去填河!”且看《水滸》第三十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張青說道,城裡怎地住得,只得依舊來此間蓋些草屋,賣酒為生;實是隻等客商過住,有那些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藥與他吃了便死,將大塊好肉切做黃牛肉賣,零碎小肉做餡子包饅頭。小人每日也挑些去村裡賣。作者將殺害普通老百姓而賣人肉的情節說得輕描淡寫、理所當然,毫無人性可言,令人髮指至極。
如此種種,舉不勝舉。梁山上從宋江開始,幾個手上沒粘過無辜人的鮮血?作者對此持讚許和欣賞的態度,沒有一絲一毫的批判,實在令人費解。
七、為什麼說《水滸傳》血腥殘暴、應當限制青少年閱讀?
《水滸傳》第26回原文:武松恐怕他掙扎,先用油靴只顧踢他肋肢,後用兩隻手去攤開他胸脯,說時遲,那時快,把刀子去婦人白馥馥心窩內只一剜,剜了個血窟窿,那鮮血就冒出來。那婦人就星眸半閃,兩隻腳只顧登踏。武松口噙著刀子,雙手去斡開他胸脯,扎乞的一聲,把心肝五臟生扯下來,血瀝瀝供養在靈前。後方一刀割下頭來,血流滿地。《水滸傳》第45回中原文:楊雄卻指著罵道:“你這賊賤人!我一時誤聽不明,險些被你瞞過了!一者壞了我兄弟情分,二乃久後必然被你害了性命!我想你這婆娘,心肝五臟怎地生著!我且看一看!”一刀從心窩裡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肝五臟,掛在松樹上。
《水滸傳》裡還有不少兇殺場面的描寫,甚至吃人肉,開人肉饅頭店、挖人心肝做醒酒湯等等,十分的血腥恐怖。不論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都不適合青少年閱讀,本應同《金瓶梅》一道,列為限制級禁書,非成年人不可觀看。
八、為什麼說梁山泊裡無英雄?
一百零八將何許人矣?朝廷罪犯、地痞流氓矣。一百零八將從事的什麼職業?上梁山前,多數人有正當職業,少數人乾的是打家劫舍、殺人越貨勾當;上梁山後,大家乾的都是打家劫舍、殺人越貨勾當。落草為寇,是為山賊。
一百零八將中,花和尚魯智深、豹子頭林沖、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等藝術形象呼之欲出、光彩照人,不但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人物,同時也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不朽的藝術經典。但他他們身上,有正能量,更有較多的負能量。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宋江是英雄嗎,顯然不是,朝廷小職員一個,不是文臣,也不是武將,唯一的優點就是仗義疏財,用小恩小惠籠絡人心。魯智深是英雄嗎?因為有佛緣,他的一切缺點都被包容了。林沖是英雄嗎?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乾的是技術活兒,缺謀少斷。武松是英雄嗎?多了幾分殘暴,少了幾分隱忍。李逵是英雄嗎?莽夫一介,只會看宋江眼色行事而已。比起力戰三英的呂布、過五關斬六將的關公、長板坡吼破曹軍膽的張飛、百萬軍中救阿斗的趙雲,他們哪裡算得上英雄豪傑呢。
九、如何對待《水滸傳》的文化遺產?
《水滸傳》寫的是地痞流氓殺人放火的勾當,無視普通百姓的疾苦,血腥、暴力、殘忍,主題格調低下,當屬於少兒不宜的限制級小說,人生大可不必讀矣!
-
23 # 懷戀的就是經典
我認為《水滸傳》中的三觀主要包括兩點:一是“義”,一是“利”。
《水滸》誕生數百年,伴隨著無數的讚揚與詬罵,但它的文學名著之地位卻始終未動搖,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它超時代的表現了以儒家倫理為依託的民主意識,開了文學寫民主的先河。
《水滸傳》描寫的“替天行道”、“全忠仗義”的“義”突出了“義”的本義經濟項義的“分予”意義,只不過將原來的自上而下的“分予”更改為由下而上的群俠“義分”義。體現了人可參政理國的思想,大有民主氣息。
《水滸傳》以傾海之墨大寫特寫梁山好漢“全忠仗義”“替天行道”,其內涵到底是什麼?與儒家倫理的主張有無相關和牴牾?這是辨析《水滸傳》根本主題,確認其文學史地位的致關重要的問題。
先說“全忠仗義”。顯然、這一短語的主題詞是“忠”和“義”,而“義”又明顯是主題詞的關鍵詞,因為“義”在這裡規定著、限制著“忠”的範疇。所以,我們只要把“義”的意義搞清楚了、“全忠仗義”的內涵也就昭睡若揭了。
《說文》曰: 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義字首先涉及的是“從我”,“我”字《說文》釋:“施身自謂也”。段注:“不但去自謂,而云施身自謂者,取施與我古為疊韻,施讀施捨之施,謂用己而身於眾中,而自稱為我也”。我與吾不同之處,在於“我”於眾中有施於之象。其次“從羊”,段注:“從羊者與善美同意。”顯然,“義”字有我持此“給膳”之羊,施予眾人之意象。誠然這行為為美為善變即是義。義之本義在禮中更凸顯,《禮記·禮器》曰;“服器,仁之至也;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故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當時無論是作為給膳的羊,還是作為祭品的牲畜、臘肉,最後都要由長老按等級平均地切割分施予大家。所以《禮記·祭統》曰:“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惠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很明顯。在祭禮之後,會食之中,對這些給膳之羊,如何分配及取與弗取,“我”都要經過從中裁斷,度之務使合宜。《說文段注》曰:“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禮容得宜則善矣。”這種合宜的予取行為是美的、善的、因而是義的。推而廣之,凡關於財富的分配、物質的交換,只要是均平合宜的就是義。顯然,義字的本訓即具有物質的內容與經濟的含義,是一個關於財富分配的經濟概念。
誠然,義與其孿生兄弟“利”往往是同時出現的。“利”的本義,朱駿聲訓釋雲:“從刀刈禾會意,兵革堅利之利是其本字。”由以刀取禾而有獲取意,由刃利、獲取而有悅愛意,轉而有財利、利益、利慾、自利意,引伸而有便宜、裁成意。顯然,利字的物質內容與經濟含義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在財利予人即利人、利天下這一義項上,義與利是相同的,因為之所欲利正是義之所授予。因此,墨子說:“義,利也。”可是,利之所刈之禾,義之所分之牲,都是人賴以生存的食物,利重在取得,義重在分予。不過在上古時代,耕耘、狩獵等生產過程的獲取,並不等於自己的取得,還必須經過分配而後才能取得。換言之,利取必須經義分而後方得。故義是涵蓋著、決定著利的。
故而,《水滸》中均以“義”、“利”二字貫穿始終。開民主寫作之先河也可從中找到端倪。
-
24 # 無人的江湖
中國有句老話叫“蓋棺定論”!這個問題其實只看《水滸傳》最終,梁山108將的生死,就可看出來,《水滸傳》的三觀到底是什麼。
所謂:生死事大,富貴如雲煙過目。梁山好漢,五生五死一例外!
一、五生仁義者富貴:代表人物就一個,朱仝。開局是個都頭,最終成封疆大吏。只因朱仝是全篇最仁義的好漢,價值觀最正。
智慧者逍遙:代表人物四個,李俊、公孫勝、燕青、武松。最終都逍遙自在而去,只有武松由於殺戮太重,遭了斷臂。
無殺戮者平安:代表人物有六個,蕭讓、金大堅、樂和、安道全、皇甫端、蔣敬,前五位技術大牛,後一位賬房先生,都不參與殺戮,得以無災無禍。
識進退者生還:代表人物是柴進、李應、戴宗等一批,最終辭官而去的好漢
強梁幸運者可留:代表人物是關勝、呼延灼、孫立等,主要集中在有真本領者的好漢,幸運生存下來後,被重新發現其價值後,得以最終被啟用。
二、五死痴迷富貴者死:代表人物是盧俊義!這位最說明問題!
機關算盡者死:代表人物是宋江、吳用、還有楊志。也許楊志的入選許多人感到意外,但看看楊志為求官賄賂高俅,第一個提出二龍山入夥梁山等表現,就能看出他在想什麼,只不過智商沒有宋江和吳用高,一直被算計罷了。
弒殺無度者死:李逵、王英、孫二孃等一大批。
逞強顯能者死:代表人物,林沖、秦明、花榮、徐寧、石秀、張順、扈三娘等,這又是一大批。最有爭議的恐怕是林沖,但細看過水滸的人都會知道,林沖曾私下裡對陸謙,抱怨在高俅手下憋屈等,上山後火併王倫後,和隨後經常出陣立功,都體現出了林沖逞強顯能的本性。
本領低微者死:代表人物全是地煞中的好漢,比如杜遷、宋萬等,這都屬於炮灰。
三、五生對比五死富貴對比:朱仝對比盧俊義
朱仝從不談富貴,救晁蓋和宋江因義氣,救雷橫是感其孝心,更不圖回報,只因心中有仁義,自始至終都堅守內心的道德標準,所謂水滸第一聖人,莫過朱仝!
盧俊義本是富豪,卻尤不知足,時時露出富貴之望。被騙去梁山時卻言:我思量平生學的一身本事,不曾逢著買主,今日幸然逢此機會,不就這裡發賣,更待何時!最終,功成不身退,哪怕燕青苦勸,猶然貪婪富貴。
結果,不想富貴的朱仝,卻得了最大的富貴。一心求富貴的盧俊義卻慘死。這隻能說明,真正的富貴不是求來的。所謂:不爭是爭,爭是不爭,全憑修心。
智謀對比:李俊對於宋江!
李俊真低調,處處都遲到,只因看得清,海外樂逍遙。
宋江太能炫,處處顯其能,說是看得準,毒酒自釀終。
這其實就是智慧者的差距。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天天賣弄手段,事事顯其能,低調才能長久。
性命對比:安道全對比李逵。
一個救人,一個殺戮,救人者自有天助,殺戮者必遭毒手。
處世對比:柴進對於林沖
兩人都有執念,柴進在水滸中的所有作為,都是一門心思的想復辟後周江山,只不過沒把事做絕。即,沒公開跟宋徽宗翻臉保留了退路。哪怕當方臘駙馬時都是如此。所以他才在最後時刻,來了一個錦上添花,助陣滅方臘,卻還讓宋江和吳用,確認了半天。
辭官回家表示服氣。由於影響大,自然也就給了他退路。但一不小心,最終他“無疾而終”這四個字,卻露出了一個費解的尾巴,是無疾而終,還是害得無疾而終?
林沖的執念是一直試圖證明自己。火併王倫前的他活得太窩囊了,被人看不起。自火併王倫後,林沖就變了模樣,無論殺王倫,還是晁蓋死後擁護宋江,再到處處建功,都是不做則已,若做就做絕,卻最終發現越這樣就越危險。因為他得罪的人是高俅,這麼狠絕的林沖,回去後高俅會放過他?與其說病死,不如說是絕望而死。
所以,知進退的前提,不要把事做絕,做絕了也就不存在迴旋餘地。柴進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林沖的悲劇,也全在於此。
本領對比:關勝、呼延灼對比童威、童猛和宋萬、杜遷
本領大者都愛逞強,哪怕關勝和呼延灼也是如此,只不過他幸運的生存下來,沒有如徐寧一樣死掉,又不存在林沖的執念,這才成了可留的強梁。而本領低微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跟隨一位好老大,如童威和童猛,跟隨李俊,否則就只能如杜遷、宋萬一樣成為炮灰。
感悟也只有一個:本領越大的人,生存機率越高!所以,還是努力讓自己長本領才是正解!
四、唯一的例外:魯智深出場是軍官,因同情金翠蓮怒打了鎮關西丟了前程。出家為僧是無奈,卻以出家人之身,置身江湖中去殺戮。可在江湖殺戮卻又不為了得富貴。活捉方臘而不居功,圓寂而死
魯智深的行為處處反常,不符合常理。但卻又處處顯示出了他不變的“赤子之心”。圓寂代表著圓滿。星宿名:天孤星,代表著水滸最孤獨者。花和尚,說明他是花花世界裡的真僧。
所以魯智深,是一位擁有赤子之心的人,孤獨行走在滿是功利的紅塵之中,行著霹靂金剛手段,卻是在懲惡揚善。最終人生得到圓滿,是水滸108將中,唯一的圓滿者。其餘好漢,都未達到這麼高的境界。
-
25 # 高銘川號湖舟
水滸的三觀我看不懂,就連宋江的“領袖級別”我都迷糊著呢。
我一直納悶,為什麼人們習慣把方臘和宋江列為同級別人物,一個“上市公司”一個“個體工商戶”怎麼就能連鑣並軫,並駕齊驅呢?
方臘城略地數十個州縣,轄區人口百萬,買賣做的風生水起,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宋江無立錐之地,沿途擺攤設點混個營生,艱難度日,步履維艱。倆人有可比性嗎?同在一個級別嗎?
《水滸傳》看歷史,不是真實的歷史,是篡改的歷史,演繹的歷史,執筆人幻想的歷史。
當年幾百支起義軍中,宋江那點家底根本上不了榜。在偌大的“起義”市場份額中,他的力量微不足道,幾乎等於零,可以忽略不計。成千上萬兵馬滿目皆是,而宋江只有區區之36人。
歷史上的宋江和《水滸傳》裡的宋江大相經庭,完全不是一碼事。真實的歷史,宋江手下就36個人,是一股盜匪流寇,騰挪轉輾,東躲西藏,靠打家劫舍過活;《水滸傳》裡的宋江統轄108將,個個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無所不能,身懷絕技,各有奇招,能征慣戰,能討善伐。
真實歷史是,公元1119年,幾十個漁民扎堆在一起,不甘寂寞,鋌而走險,領頭的就是宋江。
兩年後海州知州張叔夜集結1000多名官將這夥流寇剿滅,牽頭的“把頭”宋江被活捉。然後就被“招安”了。
豬改不了拱地,狗改不了吃屎,不長時間,宋江再次重操舊業,這一次就沒那麼幸運了,被政府連根拔出,累犯的宋江被數罪併罰判處死刑。這股為非作歹,欺壓百姓,作亂犯上的“黑惡勢力”就此在這個地球上消失。
就是這樣的一個小人物,被標榜成時代英雄,的確毀了我的三觀。
回覆列表
作品三觀一般是作者三觀的體現,水滸傳的三觀是什麼要去追溯作者施耐庵隨處歷史環境,生活經歷以及政治訴求。施耐庵生於約1296年,卒於約1370年江蘇興化人,出生於興化白駒場(今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關於他的生平記載並不多,記載元末曾中進士,在錢塘當了兩年官,因與上司不合,棄官還鄉,有過參加張士誠紅巾軍的經歷,元朝人把帝國國民細緻的分為10級,知識分子在元朝位於10個階層中的第九,低於娼妓高於乞丐,臭老九的名稱來源於此。所以施耐庵對元朝包括貪官汙吏肯定是無比厭惡的。加之有過紅巾軍經歷,且最終失敗了。水滸傳的故事最終是流傳於民間的宋江在山東梁山泊聚三十六人反抗當地官府的故事,經施耐庵加工整理成書水滸傳。結合施老先生的經歷和訴求不難看出他並不想打破這個世界,有反抗精神,失敗的經歷,又讓這種反抗很不自信,出於成書於明初,忠君既是儒家的傳統美德又是現實需要,起義軍中缺失忠義,他在書中渴望忠義。但又很寫實,梁山好漢貌似忠義的外表藏滿骯髒和醜陋,也許是自己經歷的真實寫照。
水滸傳沒有價值觀,是現實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