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聰明的弱智

    時代不同,文人推崇的理念是不同的!

    春秋戰國時,神仙打架,各持己見!儒法道兵墨百家爭鳴!

    漢前期遵道,推崇無為,信黃老

    中後期遵儒,推崇仁義禮智信,信孔孟

    兩晉南北朝,世事變遷,文人推崇隱居,放浪。如竹林七賢,陶淵明

    唐朝開放,文人推崇盛唐華麗的文風,如李白

    宋朝經濟強盛,文人推崇夜場歌詞,如東坡

    明清年間,盛行儒家,成為入世之技能。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漸漸形成體系

  • 2 # BH腦洞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12個字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備受推崇不敗於世的根本。

    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願地按照社會規範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思想核心一(五常)-----仁、義、禮、智、信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囊括了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封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

    中國古代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範。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

    思想核心二------忠、孝、悌、節、恕、勇、讓

    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係,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

    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係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氣節和節操。一、通常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

    二、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

    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稱其為勇。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3 # 山河先生看手相

    古代儒家文人最推崇屬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在中國歷史上,做到上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他們也被稱為中國的“兩個半聖人”,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孔子和王陽明各佔其一,曾國藩只算半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被尊稱為孔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臺南孔廟對聯:“叢集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王陽明,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毛澤東在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致黎錦熙信》中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曾多次告誡他的子弟說:“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札”。有人也用對聯總結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立德、立功、立言,能立其一,定名傳百世,三者盡立,必為聖人。

  • 4 # 英之588

    古代文人首推儒家思想之:學而優則仕。這是大概所有文人的終極目標。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春秋時立功立言立德被稱為三不朽。馮夢龍、王陽明把三不朽做到了極致。

    而宋代哲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尤為流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所有文人都想成為高道德高修養高境界的人。

    現代文人既要汲取古代文人的思想精華,又要摒除古代文人的精神糟粕。

    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 5 # 晉大夫

    古代的時間跨度太大了,不應只說一個推崇標準,可以分時期說明。

    春秋前基本沒有文人,上層社會講究天人合一,眾多佔卜文字留存說明了這一點。

    春秋戰國時期文人紛紛開宗立派,創一家學說,廣收門徒以為傳播。

    西漢獨尊儒術後,“仁義禮智信”成為文人士大夫推崇的修身準則,這個準則也成為中國曆朝歷代文人的基礎人格精神架構,只是後世又不斷對這個架構進行了內涵的豐富。

    這其中尤以明代大儒張載的一段話概括最為精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除此之外,明代哲學家,思想家王陽明一句“知行合一”也影響了後世無數讀書人的知行。

    以上都是比較基底的,當然中間也有例如魏晉風骨等推崇黃老出世思想的時期。

    其它比如“天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也都可以認為是文人群體所推崇的。

  • 6 # 憂國憂民士大夫

    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疏:“立德, 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來,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曾國藩說古人稱自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

    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疏:“立德, 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來,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曾國藩說古人稱自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

    對死後不朽之名的追求,可以激勵個體生命釋放出無比巨大的能量,拼搏奮進,建功立業;而置個人身後名譽於不顧的人,則難免流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甚或淪為惡棍暴徒、獨夫民賊。歷史上,功勳卓著的拿破倫生前總擔心自己在十世紀後的世界史上連半頁紙都佔不到,結果名垂千古;而生前放言“死後哪怕它洪水滔天”的法王路易十五,自然遺臭萬年。同時,對不朽之名的追求是要付出非凡代價的,被歷史大書特書的曠世偉人都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做出巨大的個人犧牲並放棄凡俗的某些物慾與私利,而後才功成名就的。例如,被後世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周遊列國,講學傳教,結果畏於匡、困於蔡、厄於陳,“累累若喪家之犬”。再如,司馬遷因說真話而遭到宮刑,仍能忍辱負重,發憤著書,遂留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當然,歷史上也有些人借名求利,名利雙收。但浪得的虛名不會長久,最終難逃歷史老人的法眼。

  • 7 # 軫念信箱

    四藝,通常指中國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門藝術,即琴、棋、書、畫,又稱為“文人四藝”,或“秀才四藝”。“琴”指的是彈琴(多指古琴)、“棋”指的是弈棋(多指圍棋)、“書”指的是書法、“畫”指的是繪畫。

    一般解釋

    古琴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圍棋

    琴棋書畫中的“棋”就指的是圍棋,圍棋,又稱對弈,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一種策略性二人棋類遊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目前圍棋流行於東亞各國(主要是中國、日本和韓國),覆蓋世界範圍,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棋類遊戲。

    中國象棋,古稱象戲,並非“琴棋書畫”之“棋”。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鬥象棋,亦戰鬥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但“前”到什麼時候?有人認為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比如,以舞蹈象徵戰鬥,則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徵戰鬥,則名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徵不同兵種而來的。這種情況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產生於春秋時期是合乎當時歷史情況的。

    書法

    書法,多指“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 ;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

    繪畫

    中國繪畫,分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科,這是兩種不回的表現形式,工筆畫用筆工整細緻,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寫意畫用簡練、豪放、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在表現物件上是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深遠,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熟練,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從唐代起就有這兩種繪畫風格。有的介於兩者之間,兼工帶寫,如在一幅畫中,松行用寫意手法,樓閣用工筆,使兩者結合起來,發揮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按世界性文化藝術程序,中國繪畫廣義地包涵傳統中國畫和現代中國畫兩大畫種,既狹義地相互獨立,也有廣義地與西方美術融合融匯,其主要表現為藝術構思和圖畫寓意的顯著不同。

    其他解釋

    扎、糊、繪、放:中國風箏技藝中的“四藝”說風箏。

    說、學、逗、唱:相聲中的“四藝”。

    點茶、焚香、掛畫、插花:宋代生活中的“四藝”茶 詩情花意-中華插花展。

    算術、幾何、音樂、天文學:畢達哥拉斯把這四門學科作為“四藝”(Quadrivium),另外加上文法、邏輯和修辭學三門,構成“七藝”,是歐洲中世紀教育的必修七門課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

  • 8 # 寒夜吹笛

    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疏:“立德, 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服虔所認為達到三不朽的人物:立德:伏羲、神農。 立功:禹、后稷。 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 杜預所認為達到三不朽的人物:立德:黃帝、堯、舜。 立功:禹、后稷。 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 孔穎達除了認可服虔和杜預的觀點外,另外認為達到三不朽的人物:立德:禹、成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 立言:老子、莊子、荀子、孟子、管仲、晏嬰、楊朱、墨子、孫武、吳起、屈原、宋玉、賈逵、楊雄、司馬遷、班固。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 9 # 秋韻聊數碼

    我認為古代文人推崇“節”。理由有三。

    其一,節的本意為竹節,有節節攀升的意思。說來也是對自然的敬畏,竹節之間有隔,其隔不能打通,界限分明。做人要是有節,竹節直接不能打通的話,方能做到界限分明,保持獨立和尊嚴,不趨炎附勢,不為利益所動。廣為流傳的蘇武牧羊故事,就是“節”的典型代表。漢武帝派蘇武持節出使匈奴,匈奴扣押蘇武,流放北海牧羊,蘇武食雪解渴,挖鼠充飢,堅守節操,誓死不降,十幾年歷盡艱辛,終歸漢室。

    其二氣節是古代文人推崇的有一行為準則。古代文人把氣節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故孔子告誡“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而改節”。文天祥,被元軍俘獲,元將張宏範迫使其招降張世傑,乃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始終不降,正是因為他氣節。

    其三,節還有節操的意思,一是不是嗟來之食,表達了對節操的看重,對人尊嚴的強調,對人精神的重視。二是有深明大義之意。不懼怕為正義而死,不因為僥倖存活而心喜。三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是我不得開心顏,怎麼能低三下四的去求權貴之人使自己不開心。屈原投江自盡,正是屈原有高尚的節操,表現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偉大境界。丁汝昌,黃海海戰時,他身先士卒,雖身負重傷,任與敵人戰鬥,威海衛之戰時,對敵人的誘降和威逼,他堅定不移,誓死抗敵,最終殉國。

  • 10 # 擇校計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其實就是這幾句: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 11 # 河東來

    仁義禮智信。

    這是讀書人的“五常”。

    也許把他們轉換成現代的語言更好理解。

    “仁”和“義”兩種思維方面的要求我們要“心靈美”。

    當我們居於領導地位時,對被領導的人要體現出“仁”這種愛心思想,就可以達到孟子主張的“仁者無敵”的境界,當我們居於被領導地位時,對領導要“義”,就是充分的忠誠,“義”就是“(我)手拿一把戈的禮器殺了一隻羊供奉給(上天)”,領導就是我們的“天”。

    “禮”的要求我們應該“衣著美”。

    我們的衣著打扮必須表現出對上天的尊敬和畏懼,不隨意著奇裝異服,合乎於“禮儀之邦”的穿戴要求。

    “智”和“信”的要求是我們應該“語言美”。

    “智”的原始意思就是“口(語言的威力)可以矢日(射日)”,就是說可以“把稻草吹噓為金條”,“信”的意思就是人說話應當“一言九鼎”,“誠信為本”,指的是“嘴巴帶了冠冕的人”,就是說雖然口才好,但也不能隨意發揮的意思。

    所以儒家的讀書人的追求就是穿得好,說得好,心態好。

    現在的說法就是心靈美、衣著美、語言美。

  • 12 # 馮智學

    古代文人最推崇的在我看來就是三不朽了,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既然是回答問題,那就按照我個人的理解簡單的闡述一下三不朽分別指的是什麼,一.立德:正確的道德觀得到人們認同與尊崇。二.立功:做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讓國家及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三.立言:要重點談一談,人們往往會認為立言就是言行舉止一類的行為,我個人認為立言是古代文人想利用自己的文化修養,創作幾句名言或一部著作,讓國家或者家人.或者百姓及世世代代的後人,永遠記住自己並得到廣泛的推崇。只有做到了這三不朽估計古代文人才會覺得

  • 13 # 雨過經天

    古代文人很注重修養,主要所推崇的有三不朽,四愛(四藝)、六藝等。三不朽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古人認為人的肉身終究會死亡腐爛,但人遺留的事蹟卻可以不死,且仍存在此社會上,此種不死謂之不朽,即事蹟精神永存不朽。三不朽首先"立德″,即樹立高尚的品德。其次是"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再其次"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四愛″亦稱"四好″也就是古代常說的”秀才四藝″。具體說就是”琴、棋、書、畫。”在古代,"琴″,即彈琴(多指彈奏古琴)。"棋"即弈棋(大多指圍棋)"書″即書法。"畫″即繪畫。此四藝又稱"文人四友″,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門名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亦稱為"雅人四好"。下面接下來說"六藝″,"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此為中國周朝王室貴族教育體系,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五禮者:吉、兇、賓、軍、嘉。六樂者: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五射者:五種射箭技術:白矢、叄連、剡注、襄尺、井儀。五御者:御,駕駛馬車的技術分互項:①鳴和鸞②逐水車③過君表④舞交衡⑤逐禽左。書指書法(書寫、識字、作文)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數,九數,九章算朮。計算、數學的技術。此六藝為儒聖孔子所掀崇繼承,古代文人多堆崇進修。由此看出古代文人並非手無搏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是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文弱書生迂腐文人多產生在科舉制八股文盛行的明清時代!

  • 14 # 葉志文8

    齊家,修身,平天下,忠君,愛國,的社會精英知識分子,安邦冶國的宰相,開彊拓土,打江山的武將,,推崇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尊守三從四德,扶貧救濟,積德行善,為民謀生,為老百姓做好事,實事,的好官

  • 15 # 真理再現人間

    《宇宙與人類真實歷史》

    我們這個宇宙實際是多時空的物體,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生命體,是宇外大智慧造就。同時同地有許多空間同時存在,每個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龍鳳麒麟等等其實就是其他空間生命。

    高層空間的人,我們稱其為神佛仙道等等。低層空間則是鬼類古人叫陰間,我們人生存的三維空間叫陽間。研究懂了都是科學不是迷信,所以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當今科學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提出多維空間理論,特別量子學更是發現宇宙是有思維的,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所以提出平行宇宙理論。

    哪個民族都講神用泥土造人。其實是高層空間的泥土,在高空間造就然後放到地球表面三維空間中,在給我們加上這個肉身,同時怕人類太聰明瞭做惡,所以把人大腦封閉百分之八十多,眾多本能特異功能也封閉,只有修練提高道德才給開啟大腦與本能。

    人類的靈魂多是犯天條被打下來的,給人一個機會讓人修練提高道德再返回家園才是人生目地。所有正的宗教都同理。也就是高層空間不同種族的神類仿照自己形象造就地球上自己的種族人體形象,而元神靈魂多是各層空間犯罪的神類生命。

    所以人類才是地球之主,一切動植物都是給人類造就,吃用欣賞玩的。大陸板塊是運動的,天災人禍沉入海底,所以海底有城市遺址,新陸地高層生命再給造就新物種。那個進化論能把人騙死。什麼都是不解之迷。

    地球也是給人造就的,把高層空間垃圾塞進地球裡做為人類的能源,煤礦就是高層空間樹木,石油是高層空間的動物屍體。這也是科學不解之迷,因為地球上根本沒那麼多動植物與形成的條件,必須把眾多動植物突然聚在一起,塞進地下高壓高溫才可,否則爛掉。…

    中國古體字實際是高階生命傳給人類,目地講清宇宙,使人提高道德返回去。那麼豐富語言只能講清一點,因為人類思維必須有時空概念,而宇宙到一定境界無時空,比如宇宙之外就如此,中國文化卻知道,比如混沌、太虛空無等等。刪改漢字那是最大破壞文化。

    許多人問為何看不見外星人?它飛碟早突破空間的飛行,比如它進入一個無時間的空間,去哪裡一瞬間,快的無法想象,所以才能星際旅行。人家走的是封閉高速,你走的泥路,當然看不見人家了。許多磚家講飛碟什麼空氣動力學等等,聽了可笑。

  • 16 # 牧小童童

    我覺得,古代文人最推崇的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愛國忠君,放在首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為君分憂、為國擔當、為民謀福,為己立德、立功、立名,

    這應該是大多數文人最推崇的。

    學而優則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代文人為我們留下的樸素而又真摯的言論,從一個側面可以推知這些“學而優”的文人們,他們推崇的是什麼。

    這是“達”的情況。

    當他們失意之時,他們會以各種含蓄的方式表達不滿、憤懣、憂慮、鬱悶、渴望、期盼、憧憬……希望還能在屬於自己的平臺酬壯志,幹大事,盡精忠。即使一再被貶謫,他們依然能在卑微的崗位上盡職盡責,以圖“兼濟天下”。若“達”之希望渺茫,他們中的大多數又不由自主想要掙脫樊籠,迴歸自然,迴歸自我,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我價值。

    這是“窮”的情況。

  • 17 # 紙上游心

    古代文人最推崇的應該是考取功名,由士而仕,官運亨通,光宗耀祖。

    俗話說“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文人用一生所學來為皇帝為朝廷效力這是無可厚非的。

    在古代商人地位比較低,是士農工商中最低的一級,所以對文人而言經商賺錢不被推崇,而且在古代賺錢謀利是與官方權力牢牢捆綁的,沒有功名官位就沒有金山銀山。

    至於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那是信奉儒家思想的古代文人的一種自我約束,是一種基本要求,不能說推崇不推崇。

    另外還有以下備選答案:

    1.推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王陽明語)

    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橫渠四句)

    至於以上這些傳誦至今的備選答案是偉光正,還是假大空,是否被大部分古代文人奉為最推崇的人生信條,並以身作則去踐行,那就見仁見智了。

  • 18 # 布衣學人

    “士氣”或“風骨”!本質上其實就是“獨立不倚之精神”!這才是中國傳統精英“文人”(包括“文人書畫家”)或“學人”或“士人”最為可貴最為值得推崇之精神!可以講這是當今中國的“文人”(包括“文人書畫家”)或“學人”或說“知識分子”最不容易做到的……

  • 19 # 刪我

    中國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門藝術,即琴、棋、書、畫,又稱為“文人四藝”,或“秀才四藝”。“琴”指的是彈琴(多指古琴)、“棋”指的是弈棋(多指圍棋)、“書”指的是書法、“畫”指的是繪畫。

    一般解釋

    古琴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圍棋

    琴棋書畫中的“棋”就指的是圍棋,圍棋,又稱對弈,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一種策略性二人棋類遊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目前圍棋流行於東亞各國(主要是中國、日本和韓國),覆蓋世界範圍,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棋類遊戲。

    中國象棋,古稱象戲,並非“琴棋書畫”之“棋”。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鬥象棋,亦戰鬥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但“前”到什麼時候?有人認為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比如,以舞蹈象徵戰鬥,則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徵戰鬥,則名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徵不同兵種而來的。這種情況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產生於春秋時期是合乎當時歷史情況的。

    書法

    書法,多指“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 ;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

    繪畫

    中國繪畫,分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科,這是兩種不回的表現形式,工筆畫用筆工整細緻,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寫意畫用簡練、豪放、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在表現物件上是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深遠,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熟練,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從唐代起就有這兩種繪畫風格。有的介於兩者之間,兼工帶寫,如在一幅畫中,松行用寫意手法,樓閣用工筆,使兩者結合起來,發揮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按世界性文化藝術程序,中國繪畫廣義地包涵傳統中國畫和現代中國畫兩大畫種,既狹義地相互獨立,也有廣義地與西方美術融合融匯,其主要表現為藝術構思和圖畫寓意的顯著不同。

  • 20 # 無關風月10334

    氣節!文人當有氣節,忠於國家,忠於職守。蘇武牧羊,有殺身以求仁,無求生以害仁。古人云,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際相處的時候,應該真誠表達內心所想,還是說對方想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