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泉石心語

    雄為陽,雌為陰,在丹法裡雄為元精,雌為元神,陰陽相交,神氣相融,在德性陰功的作用下結成嬰兒。這是煉氣化神功夫。

    白為陽,黑為陰。黑為坎卦,為水為精,金生水,金為陽,坎中一陽為金,代表元精,是先天地而生的道性物質,煉化此元精靈氣能夠迴歸無極,這是煉神合虛的功夫。

  • 22 # 逍遙谷逍遙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中講:

    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

    守其黑,

    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

    守其辱,

    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釋文:

    溪:山谷,兩山之間溪流。

    白:白色,西方屬金其色為白。

    式:法也,法度,又有樣式,楷模,榜樣。

    制:裁也,制割,分割。

    樸:末經雕琢的木質為樸。

    割:傷害。

    知道雄陽之剛強,而甘守雌陰之柔弱,雄者,動也。雌者,靜也。守雌者,守靜也。修道之人,能靜定下來,凝神靜氣,返觀內視,達到胎息狀態,體外虛空中生機,即先天一氣,如同利萬物之水流入深溪一樣,流入體內。

    修道之人,如常能做靜定功夫,使其常處於胎息狀態,則先天一氣德能充滿體內,體內生機非常旺盛,如同剛初生的嬰兒那樣生機勃勃。

    在修道中,白者,汞也,心中之元神也,也喻為昭昭然。

    黑者,鉛也,腎中之元精也,也喻為暗默。

    知道心中之元神昭昭,甘守腎中暗默之元精。使陰精永不外洩,這樣做就是天下人的楷模,天下人都應該效仿。

    修道之人能這樣做,築基之功成矣!先天一氣德能不會損失,體內生機旺盛,身體可以達到長生久壽,身歸於無窮極也。

    榮者,尊貴也,陰精不洩為榮。

    辱者,恥辱也,陰精外洩為辱。

    知道陰精不洩為榮,甘守陰精外洩之辱。這樣做先天一氣象水流入深谷一樣流入體內,德能歸於身也。

    修道之人,如能做到體外生機象水流入深谷一樣流入體內,德能充滿身體,身體迴歸於先天無極樸的狀態了。

    樸散則為器者,先天一氣之德能,如順行則散為天地人萬物。

    聖人以德一之能應世,則為教化萬民之尊長。

    聖人掌握著道的執行根本規律,不會分而割之,而居於道,守德一之能而不離,用德一之能復歸於道,這樣德治易行,道治可期矣!

  • 23 # 燕國術士虎胤空

    修道之人如何理解《道德經》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我所說的不僅僅指問題中的一句),我的回答不完全針對問題本身。

    老子西出函谷關,應關令尹喜的請求寫下五千言《老子》,分為《德經》與《道經》,其實這個劃分是後人乾的,老子寫完並沒有命名為《道德經》,諸子百家的著作最初都只是以作者命名,比如《莊子》(又稱南華經)、《列子》、《墨子》、《孫子》等等。

    所謂理解書中深意,無非是應該把書讀薄還是讀厚的問題。古籍裡被讀得最厚的書莫過於《周易》,朱熹寫的《周易本義》在我看來頗有點喪心病狂的意味——逐字解讀,比如:"周,代名也,易,書名也",當讀書人都傻麼?我之所以說這個,就是想側面說明一下,如果把書像這樣讀得支離破碎,很容易失其本意,老子寫道德經是為了給尹喜留下一份引導他修道的人生感悟,並不是為了故弄玄虛,所以,其內容就不可能是"三十六個心眼,七十二個轉軸"才能看懂,換句話說,大道至簡,文字只是個敲門磚,我們學,是要用它敲開門,而不是研究它為什麼能敲門,所以我的看法一向是要把書讀薄。有個故事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金庸的《俠客行》中,眾多武林豪雄都沒有練成的俠客神功,被石破天一個文盲練成了,究其原因,只有一個——不被表象所迷惑,不理會俠客行寫了什麼,直指本源,看到什麼就練什麼,就這麼簡單。

    回到問題本身,這幾句話的重點不在他們本身,知雄守雌,知白守黒,知榮守辱都是舉例,重點是這一章最後一句: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意思是說:(在明白了種種對立並能守住迴歸本源的那一面之後,就能明白)樸素本初的東西經制作才能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就能成為治眾(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道理是不可分割的。

  • 24 # 火山37647765

    直譯:知道雄壯的好處,但選擇防止出現雌弱的被動;知道白的光明,但選擇避免出現黑暗的被動。這是一種具有哲學高度的思維行動方法論---底線思維。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爭取最好的結果,但做好最壞的準備!

  • 25 # 水殿風來暗香滿

    感恩題主發問,為大家創造機會交流智慧!

    知雄守雌是持靜處後、守柔成功之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中有兩個關鍵字,即“雌雄”。在大自然裡,雌雄原指動物的性別,雄為公,雌為母。

    但老子在這裡所說的“雄”表示主動、強勢、爭先、爭高;而“雌”則表示寧靜、守柔、低調、溫和。

    這裡說“知其雄”,就是首先要“知”——如果不辨雌雄,安能守雌?比方說,我們都知道跑步比走路快,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一直跑;因為體力消耗過快,就不能長久,甚至會把身體累垮。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的最好例子。

    老子在此闡述了一個重要的修煉原則,就是雖然知道剛強的優勢與作用,但自己在為人處世中卻依然表現出柔弱——也就是我們說的做人要低調,從不恃強欺人,而以溫厚親善對待所有人!

    這不是因為自己不強或不能強,而是要保持謙卑待人的態度,就像溪流一樣,越是處於低下,自己就越能聚集水流,也就越能日益強大。

    這裡的“守雌”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所以,有道的人在明白了爭“雄”是怎麼回事後,就會心甘情願地去守“雌”。因為,守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爭,只有不爭才能積蓄精滿、氣足、神豐,避免在無謂的爭奪上消耗有限的生命。

    根本目的上的不爭,才能得到比爭更多百倍千倍的實際利益;根本意義上的不爭,才能讓財富、人才、資源自願歸附。所以“不爭”才符合道,符合“常德”這個永恆的德行。這樣不斷按照不爭的路線走下去,才會復歸到嬰兒那種單純的狀態,迴歸到人人都願意來為社會奉獻愛心的喜悅狀態!

    “喜歡自黑的人,別人不會黑你,你反而能得到白。”

    首先,守住屬於“黑”的天命,守得住天之道的規律。

    本章的關鍵詞是六個字,這六個字是雄與雌、白與黑、榮與辱三對矛盾平衡體。第一段主要講了“雌雄”,第二段就從黑白開始。

    對於黑白,我們既要了解、認識、知道“白”的那個面;又要堅守、駐守在“黑”的那一面。我們要了解、認識追求顯赫、榮耀、名利的那一面,但又要清醒地明白,它們不會長久,而且會消失得很快……因此,有道的人在明白了“白”是怎麼回事後,就會心甘情願地去守“黑”。

    特別是身為領導,更要懂得在韜晦後顯出“糊塗”,才能讓下屬有顯示才幹的機會,也才能真正看清別人的真正才華和格局。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我們在工作中掌握並運用“知白守黑”的人生法則後,您的德就會純正起來,您就會成為天下的表率。也只有當您的心處於Sunny、走向Sunny,而您的處事風格還能無我韜晦下去之時,您才真正處於無極狀態——這個“無極”的狀態就是沒有一切有形的跡象,但所有一切有形的東西都可以從中衍生出來;“無極”是壽命無限、變化無限、功用無限,乃至一切都不可限量的狀態。

    所以“知其白,守其黑”中的“守”就是等待,就是觀照,就是隨順,就是接受。

    只有您具有這些“守”的品質時,您才能靠近成功、把握成功。“知其白,守其黑”,有點像“盡人事以俟天命”的意思。天命,就是屬於“黑”的那部分——那是沒有辦法人為運做的,也看不見。所以,您要在做好自己中有耐心去等待;在等待中,您還要守得住天之道的規律。

    其次,喜歡自黑的人,別人不會黑您,您反而能得到白。

    老子說,有些人為什麼喜歡自黑呢?因為自黑的人,別人就不會黑您,這樣您才能得到“白”。而那些主動表“白”的人,通常處於劣勢——那是因為失守了黑,把自己的底線暴露了,所以從主動變為了被動。

    比如,您炫耀自己才華,別人就會來踩低你;您嘚瑟自己有錢,別人就會在心裡罵你……沒有人不喜歡聽好話和享受榮譽,大家都討厭被批評——有時即使對方批評的是對的,他也很難接受!因為,抗拒負面的指責和侮辱,這是人之常情。但天道執行的規律是平衡,如果您拼命想守住榮,那麼平衡就會啟動,您招來的反而就是辱了。

    這個道理用在身體上也是一樣的。

    一個人如果總是很亢奮、陽氣很旺盛的樣子,時間久了,精氣神消耗過多,身體是吃不消的!反過來,如果內心很寧靜,不但精氣神得到了頤養,做事也會令別人舒服。

    所以,人心若清靜,天地悉皆歸。這樣的人,反而是精神頭最足、最神采奕奕的!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水火平衡。比如身體好的人,各方面指標都平衡;而失去平衡的人,就會生病,嚴重時還會加速衰老。水火相濟的平衡,是彼此勢力相當,所以相得益彰。否則,一旦水多了,火就被滅;而火大了,水也會幹。

    再次,就算真有智慧,也要保持謙虛,這樣才能得到世界的認同。

    要修智慧,讓自己心裡明明白白、清清靜靜;但明察秋毫之後,還要守住外表的昏昧,做到難得糊塗,不要動不動就聰明外露,這就是大智若愚,這就叫“知其白,守其黑。”

    有些人的觀察力太敏銳,以為自己經常能發現別人想隱藏的東西是智慧,其實這也是不吉祥的,有時還會給自己招致災殃。所以,如果不涉及原則性問題,人就應該學著大智若愚些,看破不必說破。

    比如說,您知道別人不如您意,也要允許別人不如您意;即使知道別人想佔您便宜,也要讓他佔點便宜;即使您知道這個事怎麼做會更好,也要偶爾隨順一下世界,走走中庸之道……要知道,最有智慧、最有修養的人都是大智若愚的!而最難得的,也是真明白後的假糊塗。

    真正的領袖是幫助一批人成為領導,是建立讓更多人能夠綻放生命的平臺。老子“知其榮守其辱”的智慧,就是讓自己能混同於大眾,展現一種明道若昧的狀態。所以,就算您真的有智慧、有才華,看起來也要像沒有智慧、沒有才華一樣,沒必要一味展示自己!

    我們要學會的是去欣賞別人,讓別人多展示他們的才華,這樣我們反而能得到整個世界的認可。

    慢慢,我們的德行就不會出現任何差錯了!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如此這般,您就可以“為天下式”了——這個“式”,指的是楷模、榜樣、規範等。“為天下式”就是您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榜樣、楷模了。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中的這個“忒”,指的就是差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您要成為天下人的榜樣和楷模,那您的“常德”就不會出現差錯和過失。

    “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復歸於無極、復歸於道。”

    首先,凡是二元對立的東西,就有顯性和隱性——守住隱性一方,就能維持平衡,迴歸道心。

    我們知道數學有公式,物理有公式;而老子早在近3000年前,就用大道規律,提煉出了一條生命的基本公式!在本章裡,老子用三個排比句描述了這條公式的應用,即“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這條生命公式適用於宇宙任何時間和空間!任何存在,都繞不開它!

    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那就是:凡是二元對立的東西都有顯性和隱性,守住隱性的一方,就能維持平衡,迴歸道心。

    有道的人,就是能隨時隨地保持平衡的人。所謂沒有道,其實只是因為自己的心態和心境失去了自然的平衡而已。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老子這條公式,即使取得了輝煌成功,他也不會張揚自己;反過來還能真心自謙,知道自己做得還不夠、自己還不完善,這就是“守辱”。

    這種守辱的方式,恰好符合道法自然的狀態——正因為他不爭、不求、不顯,最後反而收穫了別人自願送上來的榮耀。

    其次,大自在、大平安的修煉秘訣是“三個三”。

    靜心寡慾是《道德經》這一偉大經典貫穿全文的理念。

    那麼,靜心寡慾到底是為了什麼?按照《道德經》的理念,其動機和出發點是什麼?

    《道德經》第十三章中,老子說,為天下、寄天下、託天下——答案就是如此清澈、如此簡單。

    現在回到《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老子以“三個三”的步驟來修自己的大成功:

    第一,本章老子講了三個“為天下”,分別是:

    “為天下溪”,即像天下的溪流一樣;“為天下式”,即成為天下人的模式、榜樣。“為天下谷”,即像天下的山谷一樣。

    第二,本章談了三個“常德”,分別是:

    “常德不離”,即永恆的德,不會離失;“常德不忒”,即永恆的德,不會有錯;“常德乃足”,即永恆的德,完全具足。

    第三,本章也談了三個“復歸”,分別是:

    “復歸於嬰兒”,即迴歸到嬰兒的那種純真狀態;“復歸於無極”,即迴歸到不可窮極、好壞間相互轉化、物極必反的狀態。“復歸於樸”,即迴歸到自然本初的那種樸素純真的狀態。

    以上綜合為:

    “為天下溪,復歸於嬰兒,常德不離;為天下式,復歸於無極,常德不忒;為天下谷,復歸於樸,常德乃足。”

    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老子在本章所談的這“三個三”內在是循序漸進、順道而流的。當老子逐層遞進地提出“三個三”之後,最後給出了一個道的結論:“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再次,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復歸於無極、復歸於道。

    如果能“知白守黑”,就可以“復歸於無極”——這個“無極”就是終極的意思,是比太極還要原始的那個狀態,才能叫“無極”。這其實就是“式”!

    “無極”的概念是指道的狀態。如果說太極是一,那“無極”就是道。“道生一”就是無極生太極;“一生二”就是太極生陰陽;“二生三”就是陰陽生萬物。所以,這個“無極”是道的層面,復歸於“無極”,就是復歸於道。

    老子所說的“復歸”這個概念,就是不一定要按照過去所制定的某些清規戒律去束縛人們,而更應當讓人們返回到活潑生動、自然素樸的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比如,一個佛教徒問我:

    他為了做好生意,不得不做一些違反佛教教義的事情,為此他很苦惱,問我怎麼辦?

    我告訴他:如果您在經商,就要符合商道;如果您在學佛,就要符合佛教教義;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復歸於自己心中至樸的道!有了至樸的道,您就無往而不勝、無處而不自在了!

    也就是說:如果您在中國生活,您自然要遵守中國的法律;如果您在新加坡生活,那您也就自然要遵守新加坡的法律。

    但不管我們所居何處、所做何事,都應該把至真至愛至樸的大道之理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社會中、環境中、天地中。如果真是這樣,您就可以“為天下式”——也就是成為天下人的榜樣和模範了。這時,您的德行就不會出錯。

    這就是謙虛恭敬又和光同塵,讓自己混同於大眾,又護持著自心的光明。

    這樣,當您遵循道、成為道時,您就從“人在做,天在看”的低維狀態,轉化升級為“天在做,人在看”的高維狀態——到那時,您自然可以感受到老子所說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的偉大力量了!

    這裡的關鍵就是:守護好心中的大道!

    感恩您的提問,讓我們共同思考這個問題!僅供參考,敬請指正!

    《道德經》第28章的相關分享,請您參考:https://www.toutiao.com/i682171913455271987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mate30螢幕真的很傷眼嗎?用的人回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