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慧色郎君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的出現,現在的含義是“軍中無湖南籍將士難成勁旅,指中國將士之能力以湖南一省為最”,而其實又是個錯誤。當時這句話是用來讚美湘勇(湘鄉)建立人羅澤南的。增字釋義,應為“無湘鄉勇不成湖南軍”,意謂他所率領的湘勇(湘鄉)在當時的湖南各勇中又排為最精銳的部隊。

    當然,後來的各種情況表明,湖南裔計程車兵無論是當時還是到之後的各戰爭中,比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都是最驍勇善戰的,因此“無湘不成軍”這句話中的“湘”逐漸演變成專指湖南將士了。

    另外大家可能有一點知道的人少,“無湘不成軍”後面還有一句,連起來是“無湘不成軍、無筸不成湘”。而這“筸”指的就是鎮筸的“筸勇”。鎮筸就是現在的湖南鳳凰縣,鎮筸兵自明朝起就以兇悍善戰聞名,曾國藩帶兵時期也是履歷戰功,稱“虎威營”。

    而到了抗戰時期,以鎮筸人為主的國軍第128師遠赴浙江成功阻擊了精銳的日軍兩個師團的事蹟,也讓“筸軍”更加出名。在這兩句連詞話中的“湘”就是指湖南了。

  • 2 # Monstar木子

    因為湘軍。曾國藩創立湘軍,將用儒將,兵用農兵,儒將有信念,農兵性淳樸,於是乃能打硬仗,打死仗,作風頑強,死戰不退,與八旗綠營普通團練等腐化之舊軍隊有天壤之別,且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湖湘子弟遍佈軍中朝中,是故無湘不成軍。

  • 3 # 藍山文案

    無湘不成軍,這一說法源自曾國藩建立的湘軍。

    春秋戰國的時候 湖南是楚國屬地,一直有楚蠻之稱,環境險惡,人也就可以說是野性十足,形成了很多割據勢力,到了清代,因為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 曾國藩的湘軍戰鬥力很強,在消滅太平天國戰鬥中發揮了主要的作用,戰功最多,功勞也最大,而李鴻章、左宗棠、 張之洞等人, 不是曾國藩的弟子就是湖南籍官員,加上他們部隊的戰功,就形成了無湘不成軍的說法,就是形容湘軍戰功卓著,戰鬥力強的意思。

    而在近代, 湖南籍軍人中也出現了很多戰功卓著的將領,比如新中國首次舉行的授銜中,名列共和國將帥榜的十大元帥中有3位是湖南籍的、十名大將中有6位是湖南籍的,更不用說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更是湖南人民和全中國人民的驕傲。

  • 4 # 顧隴桃園廣

    無湘不成軍始自曾國藩建立的湘軍,或許是湘人的尚武、忠勇,曾組建的軍隊,大都是湘人。湘即湖南,我國開國將領中湖南籍佔了很大比例。無湘不成軍應該有多種理解,但基本意思應該是沒有湖南人就組建不起軍隊。可見湖南人在軍隊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似乎天生就是行軍打仗,攻城掠地的好手。

  • 5 # 桂梅傑

    湘即湖南,在中國漫長的戰爭史中總是有或多或少的湖南人摻架在軍隊當中,很少有哪支軍隊之中無湖南人。未知我理解對否?

  • 6 # 江南文聞

    湖南簡稱湘,“無湘不成軍”的意思是:沒有湖南人的軍隊不是一支好軍隊。它直截了當地說明了湖南人英勇好鬥的性格。

    清朝鎮壓太平天國時,當時湘軍的曾國藩幹得最出色,日後很多將領都出自湘軍,其中包括李鴻章等人。近代史上,湖南人的確衝在最前面,比如戊戌變法時候的譚嗣同,辛亥革命時期的黃興、宋教仁,民國戰神蔡鍔等,還有為近代中國輸入了無數軍事將領的黃埔軍校,湖南人佔了四分之一,還出了200多名湘籍將軍。

    可以說中國近代軍事史上,湘軍佔據著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之初,湘軍之多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有了“無湘不成軍”的說法。

  • 7 # 樓臺皓月

    這句話非常直白的闡述了湘地(湖南等長江中游地區,古時楚地)在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地位,不得不承認在軍隊建設上,從古至今湘地都是舉足輕重的,特別是清末近代時期,曾國藩所創立的湘軍真的是中國軍隊近代化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無湘不成軍作為現代人應該默記其創造的軍事傳奇。

  • 8 # 詩意看世界

    “無湘不成軍”是天平太國時興起的,曾國潘興建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軍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重要,十戰十捷,為大清贏得了安穩的環境。

    湘軍的紀律性是非常嚴明的,這得力於曾國潘個人的嚴於律己。 曾國潘“千古完人”

    他在選拔將領時,專選不善言辭的“鄉氣之人”,因為他們多厚純僕,少浮華之氣。

    他們打仗,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擅長打“呆仗”,不主動出擊,引誘敵人來打他們,後發制人。太平軍雖然驍勇,但是遇到湘軍毫無辦法。

    所以“不湘不成軍”,既是誇讚軍隊作風優良,也是誇讚湘軍的作戰技巧,也誇讚了曾國潘的用人計謀。

  • 9 # 坤瑩

    自宋室南渡以來,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重心南移,湖南也歷經數波大的移民浪潮,南下的中原文化和本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荊楚文化互相融合,最終形成了“經世致用,敢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

    這敢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敢拼命、不服輸的騾子脾氣,大概也因為這種倔強的騾子脾氣,才形成了無湘不成軍的歷史,也因為無湘不成軍,所以湖南諸多頂尖軍政人物都是這種性格的典型代表。

    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是倔強;

    左宗棠更倔,抬著棺材進疆抗俄,雪帥彭玉麟一生六辭高官,是倔,譚嗣同比騾子還倔,可逃不逃,以“今中國未有以變法而流血者,請自嗣同始!”的先軀精神慷慨赴死!

    新中國成立後就不用說了,說不得說不得。

    湖南人的騾子脾氣在處事時體現為一種執著精神,這是好事,但在為人方面則體現為固執,用湖南話說就是死犟卵,倘若兩個倔強的湖南人一旦頂起牛來了,湖南人頂牛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讓更多的湖南人一聲嘆息,近代以來,湖南人鬥湖南人的不幸例子不枚勝數:

    “季子敢言高,與吾意見偏相左!藩臣徒誤國,問伊經濟有何曾?”,道盡了曾文正左文襄兩位湖南大佬的極深成見!

    湖南人民的加入,對當時的太平天國起到了極大的推波助瀾作用,不是湘勇為太平軍添磚加瓦,他們根本形成不了威脅清朝的力量,也許就不會有太平軍那麼迅速的佔據長江中下游,也不會有後來的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戰績,後來的西征北伐都離不開湘軍背影,你說算不算足夠彪悍的主力部隊?

    除了湖南籍士兵在太平軍中的重要作用。在湘軍軍中湖南籍士兵,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是一批最終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清王朝的重要力量,不僅統帥曾國藩和很多骨幹將領來自湖南,關鍵的是很多士兵,或者說前期所有士兵都是湖南人,所以湘軍也被稱為湘勇。

    他們的戰鬥能力就不用再贅述了,畢竟各個省份都有辦理團練的情況,但只有湘軍和後來李鴻章統率的淮軍,後來的歷史舞臺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而淮軍則是湘軍的徒弟。

    湘軍士兵他們其實大多都是來自湖南一帶的農民,甚至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半期,即便曾國藩的湘軍在其他省份作戰,但依舊會湖南來訓練新兵,可見這些湖南士兵戰鬥力到底有多彪悍,多善戰。

    那麼為什麼,湖南人那麼英勇善戰?或者稱為彪悍呢?

    首先,當時的湖南湘西和湘南是多民族的聚居地,苗族和瑤族歷來好鬥,彼此之間以及和當地地主之間,有著尖銳的摩擦,養成了好勇鬥狠的社會風氣,而且鬥爭經驗豐富,械鬥常見,都是幾個村子的群體交鋒,他們不認王化,只識拳頭大。

    據《龍山縣誌》記載:在乾隆60年正月,貴州苗民石柳鄧拉桿起義,湖南苗民石三寶,吳八月立即起兵響應,戰火一度波及辰州永順。

    而且曾經受白蓮教的影響,湘西湘南多次曾經爆發過農民運動。

    對於湖南湘西湘南的大部分山民來說,他們是有充足的經驗的,而且淳樸耿直的山民打起仗來,從來都是比誰玩命,他們是真的信奉生死看淡,不服就幹這句話的。

    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那就是貧窮。

    對古代的老百姓而言,造反一般都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他們選擇去參軍,為了活著而已,他們不管是將軍還是太平軍,只要能在餓極了給口飯吃,那就跟著他幹唄。

    是什麼導致窮呢?湘西湘南地處偏僻,經濟文化落後,各群體鬥爭極其激烈,一旦遇上災年,很容易形成官逼民反的民變,加上山民好勇鬥狠的性格,才不管你是清軍還是太平軍,不管是清朝的朝廷還是造反的太平天國,管飯就行。

    湖南的災荒在清朝晚期,是頻繁出現的。

    同治時期的長沙縣誌記載,乾嘉凡85年,平均三年有一豐收年,6年才有一災歉年,而道光30年間,則只有一個豐收年,災歉年竟多至三年裡有一年。

    這種情況下,湖南很多縣的縣誌中都有:民食草根俱盡,餓殍遍野,死者盈途的記載。

    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時代,更應該是喪失所謂綱常倫理的時代,這個時期白蓮教和天地會在發展得極為迅猛,湘南更是白蓮教當時的活動中心,正是因為飢餓,湘南人早早的就有了反抗意識,在清朝中晚期的頻繁起義中,除廣西外,湖南是起義次數最頻繁的一個省份。

    當然,頻繁的起義並不能成為今天要探討的戰鬥力彪悍的理由。

    在此幾十年間,湘西湘南是始終處於戰爭狀態的,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被長期的戰爭培養出了高度的戰爭意識,半個多世紀的戰爭歷練,鄉民們對戰爭實在是太熟悉了,所以打仗對他們來說似乎像吃飯喝水一樣,所以稱他們為全民皆兵,半耕半兵也不為過。

    總結起來就是,因為窮,所以導致戰爭起義不斷,而正是因為戰亂不斷,鍛鍊了山民的基礎作戰能力,為成為後來湘軍和太平軍的主力奠定基礎!

    所以他們能夠在太平軍興起的時候,或者是湘軍初成立的時候,一開始就能很快的形成彪悍的戰鬥力,並且在交戰兩方都成為作戰主力,其實說白了,兩方的戰鬥,很大程度上就是湖南籍士兵之間的較量,彪悍的印證了“無湘不成軍”這句話的真實性!

  • 10 # 山河先生看手相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它直截了當地說明了湖南人骨子裡彪悍、好勇鬥狠的性格。

    當然,在我國曆來勇猛的還有廣西人。在明朝,廣西狼兵有雄於天下的稱號,是明朝後期的精銳軍,袁崇煥曾用6000廣西狼兵為主力的騎兵擊敗了13萬八旗兵;在清朝晚期,動搖清朝根基,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也是以廣西人為主力,像林鳳祥、李開芳、石達開、楊秀清等人都來自廣西。不過,他們卻敗在了曾國藩組建的湘勇手下,“無湘不成軍”說法也正是源於此。

    在近代史上,每到生死存亡之際,湖南人的確衝在最前面,比如戊戌變法時候的譚嗣同,辛亥革命時期的黃興、宋教仁等以及後來的民國戰神蔡鍔,他們都是湖南人;另外,為近代中國輸入了無數軍事將領的黃埔軍校,湖南人佔了四分之一,還出了200多名湖南籍的將軍,新中國成立之初,湖南人之多就更不用說了。

    在外省看來,似乎所有湖南人都很厲害,但是在湖南人自己看來,湘西人才最勇猛無畏。

    乾隆末年到嘉慶初期,湘西發生了一場長達三年的苗民起義,清朝廷調集貴州、湖北、四川、雲南及兩廣等七省兵力,分三路圍剿,才勉強撲滅了苗民的主力。但自此以後,朝廷對湘西越來越不放心,於是整出了一套屯田養勇、全民皆兵的軍事化制度,十萬湘西鳳凰人中大約有一萬人在服兵役,他們且耕且戰,由朝廷撥糧關餉……年復一年,就讓湘西人養成了靠當兵吃飯的傳統。相傳,老湘西的尚武精神流淌在骨子裡,村裡的小孩子玩的遊戲都是打打殺殺。

    在湘西人眼裡,光宗耀祖不是讀書中狀元,而是在戰場上立功。從清朝中晚期到解放前,湘西一直都有一支稱為“竿軍”的特殊部隊,他們類似於僱傭軍,戰鬥力很頑強。

    抗戰時期,以湘西竿軍為主力的128師在浙江嘉善阻擊日軍兩個軍團,從裝備與火力上來看,128師處於劣勢,既沒有飛機火炮支援,也沒有像樣的機槍,因此上陣地的第二天就出現了重大傷亡。不過日本人白天靠著飛機大炮搶走的陣地,晚上就被128師帶著馬刀的敢死隊在貼身肉搏戰中奪了回來……在這種拉鋸戰中,128師雖然戰死了四分之三的將士,但表現出了勇氣與決心,讓日本人也不敢小覷。

    在後來的抗戰中,湘西竿軍打過南昌保衛戰、宜昌反攻戰、長沙會戰等大小戰役,每一批湘西竿軍出征時,湘西父老總會掛出“竿軍出征,中國不亡”的橫幅,就像川軍著名的“死”字旗一樣,竿軍抗戰從來都是義無反顧。

    抗美援朝戰場上,也有湘西竿軍的身影。在老禿山戰役中,來自湘西的金珍彪一人就打死了165個來自哥倫比亞營、美7師的聯合國軍敵人,金珍彪也成了殺敵最多、獲得勳章最多的志願軍戰士;跟金珍彪一樣,還有湘西的姜長祿,在上甘嶺戰役中,他帶著一個連,堅守半個月,打死敵人近2000人……這種湘西勇猛的例子很多,讓人想不到的是,文質彬彬的大文豪沈從文也曾做過湘西竿軍的副爺。

    由此可見,“無湘不成軍,無竿不成湘”,湘西人是最厲害的湖南人,的確很有道理。

  • 11 # 經世觀物

    “無湘不成軍”是清朝鎮壓太平天國時興起的,當時湘軍的曾國藩幹得最出色,日後很多將領都是出自湘軍系統,包括李鴻章,之前也是曾國藩的幕僚,所以有無湘不成軍的說法。

    清末重臣曾國藩數次受命領清軍綠營想剿平太平軍卻一再失利,後來他回家鄉組建湘軍地方團練,對抗數十萬太平軍,旋敗旋起,終於消滅太平天國。從此湘軍取代綠營成為清軍主力,因而出現了“無湘不成軍”的民諺。湘人驍勇悍戰,視死如歸,所以良將甚多,如:晚清的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民國初年的黃興、蔡鍔;國民黨中湘籍將領不多,但廖耀湘、陳明仁均勇冠三軍,為解放軍勁敵;而解放軍中湘籍高階將領燦若繁星,十大元帥、十大將中佔9人,幾佔一半,元帥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恆,大將有粟裕、陳賡、許光達、蕭勁光、黃克誠、譚政等6人。湖南地處氣候潮溼的江南,需要吃辣椒去風溼,所以湘人脾性也是火辣辣的,民風強悍,好勇鬥狠。君不見,清末重臣曾國藩數次受命領清軍綠營想剿平太平軍卻一再失利,後來他回家鄉組建湘軍地方團練,對抗數十萬太平軍,旋敗旋起,終於消滅太平天國。從此湘軍取代綠營成為清軍主力,因而出現了“無湘不成軍”的民諺。

    王夫之、曾國潘、左宗棠、譚嗣同、黃興、蔡鍔、陶澍、魏源、郭嵩燾、宋教仁、熊希齡等人,是近代史中湖南人血與魂的標杆。湖南人的傲骨、實幹、謀略等,在歷史中灼灼其華,也在現代社會里熠熠生輝。古,已為之紀存,而今,能人善為者書寫新篇章。時代雖變遷,但精神傳承不息、發揚不止。

  • 12 # 因易果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它直截了當地說明了湖南人骨子裡彪悍、好勇鬥狠的性格。

    當然,在我國曆來勇猛的還有廣西人。在明朝,廣西狼兵有雄於天下的稱號,是明朝後期的精銳軍,袁崇煥曾用6000廣西狼兵為主力的騎兵擊敗了13萬八旗兵;在清朝晚期,動搖清朝根基,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也是以廣西人為主力,像林鳳祥、李開芳、石達開、楊秀清等人都來自廣西。不過,他們卻敗在了曾國藩組建的湘勇手下,“無湘不成軍”說法也正是源於此。

    在近代史上,每到生死存亡之際,湖南人的確衝在最前面,比如戊戌變法時候的譚嗣同,辛亥革命時期的黃興、宋教仁等以及後來的民國戰神蔡鍔,他們都是湖南人;另外,為近代中國輸入了無數軍事將領的黃埔軍校,湖南人佔了四分之一,還出了200多名湖南籍的將軍,新中國成立之初,湖南人之多就更不用說了。

    在外省看來,似乎所有湖南人都很厲害,但是在湖南人自己看來,湘西人才最勇猛無畏。

    乾隆末年到嘉慶初期,湘西發生了一場長達三年的苗民起義,清朝廷調集貴州、湖北、四川、雲南及兩廣等七省兵力,分三路圍剿,才勉強撲滅了苗民的主力。但自此以後,朝廷對湘西越來越不放心,於是整出了一套屯田養勇、全民皆兵的軍事化制度,十萬湘西鳳凰人中大約有一萬人在服兵役,他們且耕且戰,由朝廷撥糧關餉……年復一年,就讓湘西人養成了靠當兵吃飯的傳統。相傳,老湘西的尚武精神流淌在骨子裡,村裡的小孩子玩的遊戲都是打打殺殺。

    在湘西人眼裡,光宗耀祖不是讀書中狀元,而是在戰場上立功。從清朝中晚期到解放前,湘西一直都有一支稱為“竿軍”的特殊部隊,他們類似於僱傭軍,戰鬥力很頑強。

    抗戰時期,以湘西竿軍為主力的128師在浙江嘉善阻擊日軍兩個軍團,從裝備與火力上來看,128師處於劣勢,既沒有飛機火炮支援,也沒有像樣的機槍,因此上陣地的第二天就出現了重大傷亡。不過日本人白天靠著飛機大炮搶走的陣地,晚上就被128師帶著馬刀的敢死隊在貼身肉搏戰中奪了回來……在這種拉鋸戰中,128師雖然戰死了四分之三的將士,但表現出了勇氣與決心,讓日本人也不敢小覷。

    在後來的抗戰中,湘西竿軍打過南昌保衛戰、宜昌反攻戰、長沙會戰等大小戰役,每一批湘西竿軍出征時,湘西父老總會掛出“竿軍出征,中國不亡”的橫幅,就像川軍著名的“死”字旗一樣,竿軍抗戰從來都是義無反顧。

    抗美援朝戰場上,也有湘西竿軍的身影。在老禿山戰役中,來自湘西的金珍彪一人就打死了165個來自哥倫比亞營、美7師的聯合國軍敵人,金珍彪也成了殺敵最多、獲得勳章最多的志願軍戰士;跟金珍彪一樣,還有湘西的姜長祿,在上甘嶺戰役中,他帶著一個連,堅守半個月,打死敵人近2000人……這種湘西勇猛的例子很多,讓人想不到的是,文質彬彬的大文豪沈從文也曾做過湘西竿軍的副爺。

    由此可見,“無湘不成軍,無竿不成湘”,湘西人是最厲害的湖南人,的確很有道理

  • 13 # 蒙古大夫最精神

    其他的大家都知道,我只說一下民國的資料。黃埔軍校一到五期7399名畢業生,湖南2189人,佔黃埔軍校畢業生的30%,這些沒死在北伐中的到抗戰開始時大部分都是上校以上軍銜。12年民國建立到49年老蔣跑到臺灣,一共授予9000名左右少將以上將領軍銜,民國湖南籍將領有2439人,佔民國將領的四分之一強。淞滬會戰湖南十五個師全部到上海參加了會戰,會戰後湘軍整編為中央軍,八年抗戰湖南158萬人參軍,民國抗戰五大王牌軍有三個是在湖南組成,全部五大王牌軍都在湖南成立師管區徵兵,中央軍部隊大部分是湖南兵組成的,所以民國又有無湘不成軍之說。

  • 14 # 番茄湊蛋

    湘軍在我國曆史上有過很多戰功,有很長的歷史淵源的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 湖南是楚的領土 而楚一直有楚蠻之稱 因為在當時來說環境險惡 而人也就可以說是野性十足

    而且湖南出了很多的將才 還有一點很多的軍閥 割據勢力都起在兩湖 九頭鳥和辣妹子..都不好惹的

    但了太平天國更是 曾國藩的湘軍戰都力可以說是極點 而且功勞也最大 其他的李鴻章 左中棠 張之洞之流 不是曾國藩的弟子就是湖南的官員或者湖南出來的

    湘軍也就叫出來了

  • 15 # 書家集

    當時,在太平軍的進攻下,腐敗的八旗軍節節敗退,一潰千里。而原本兵力很少、不受朝廷重視的湘軍,居然憑藉自己強悍的戰鬥力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性,異軍突起,在鎮壓軍力強大的太平天國作戰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暫時挽救了滿清王朝迅速崩潰和滅亡。

    湘軍由此名聲鶴起,對比於戰鬥力低下的八旗軍,湘軍成了戰場上的佼佼者,甚至成為了在華中、華南地區甚至長江以北很多地區清剿太平軍的主力部隊,湘軍幾乎是屢戰屢勝,為滿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戰而功。建立和統帥湘軍的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也由此風生水起,名望飛揚,被譽為“中興名將”或“中興大臣”。

    當時就有人形象地說,有清以來,三湘子弟出戰沙場,手持長劍,橫掃四海。

    民國時期,因為出了戊戌變法的譚嗣同,辛亥革命時期的黃興、宋教仁,民國軍事家蔡鍔等軍、政強人,因而有人就形容,中國如果是德意志,那麼湖南就是普魯士。

    清朝後期以來,三湘子弟從軍者多,憑藉頑強的戰鬥作風、高超的軍事才華和強烈的戰鬥意志,一直在軍中縱橫馳騁,在國內革命戰爭和對外戰爭中,都立下赫赫戰功,將星雲集,隊伍龐大。

    國民黨軍隊內,雖然湘軍將領數量不大,但多為名將,程潛、唐生智、陳明仁、陶峙嶽、李默庵、宋希濂、黃傑等人,都是赫赫有名,陳明仁等人更是勇冠三軍。

    在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湘籍高階將領和重要領導人很多。我軍1955年首次授銜時,十大元帥中有就3位是湖南籍、十大將中居然有6位是湖南籍,幾乎佔據了這兩項高階軍銜中的半數。

    而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印自衛反擊戰中,我黨我軍的最高決策者和最高軍事統帥、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就是湖南人。

    所以,民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無湘不成軍”“湖南無特產,唯有出將軍”“只要湖南不滅,中國就不會亡”,這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16 # 八卦研究室

    無湘不成軍還得從曾國藩說起。他是湖南湘鄉人,28歲中進士,任過刑部、吏部侍郎等職。

    太平夭國起義爆發後,曾國藩在湘潭集結組建陸軍13營、水軍10營,加上勤雜人員共1.7萬多人的湘軍,擔負起剿滅太平夭國的重任。

    曾國藩歷盡千辛萬苦,幾度出入生死,終於在同治三年(1864年)攻破天京,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湘軍成了曾國藩的政治資本,他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 ;加封太子太傅、兵部尚書衡,又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取得軍政大權,由一介書生而成為一個統領群倫的"中興”名臣。

    可以說,沒有湘軍,就沒有曾國藩的飛黃騰達。

  • 17 # 開哥看世界

    近代中國歷史上曾流傳“無湘不成軍”的說法,這一說法源自曾國藩建立的湘軍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也稱“中興四大名臣”,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中興將相什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臺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官至總督者15人,官至巡撫者14人。

    湖南人在中國歷史上的突出作用,始於湘軍;湖南人才之盛,亦始於湘軍;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這可以說是後來形成“無湘不成解放軍”現象的歷史淵源。

  • 18 # 黃國升古易的現代應用

    無湘不成軍,三江才子湖南將。顧名思義,湘就是湖南的簡稱了,因為湘江是湖南省的最大河流。那麼,中國民族眾多,自古至今都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話說當年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在廣西桂平金田舉棋反清,一路英勇驍戰,高奏凱歌,以排山倒海之勢大敗清軍,清軍聞風喪膽,一路潰敗。太平軍在攻佔南京後,卻沒有乘勝追擊,忙於稱王封官封爵,讓清兵緩過一口氣。這時清皇朝,痛定思痛,欽點曾國藩為統帥。曾國藩不愧為將帥之才,他認為要打敗太平軍,必須要重整旗鼓,大力訓練水軍,他意識到太平軍中,有很多都是兩廣的將士,他們的水性很好,在水上作戰佔有優勢!所以他親自回到湖南,尤其是他的家鄉湘鄉,廣招兵馬,日夜操練,嚴肅治軍,獎罰分明!最後憑以他家鄉為主的曾家軍,連破太平軍的江北,江南大營,太平軍遭此鎮壓,再加上內部殘鬥以及石達開的出走,導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從此,湘軍名聲大震,開啟無湘不成軍之名!

  • 19 # Flora142246267

    你是怎樣去理解無湘不成軍這句話的

    近代中國史上曾流傳無湘不成軍的說法,這一說法源自於曾國藩建立的湘軍。晚清歷史上有中興將相什九湖湘之說。1852年,曾國藩奉命幫辦湖南團練,防效明代戚繼光之營制,編練了一支地方武裝,人稱“湘軍”,這支軍隊吃苦耐勞,驍勇善戰,逐漸成為清軍主力。軍隊中戰將骨幹以三湘子弟為多,因而出現了無湘不成軍的說法。

  • 20 # 非刀尺

    我是這樣理解的:自清朝以來,三湘弟子勇掃五湖四海。湖南原本資源貧乏,土地貧瘠,窮則思變,奮鬥才有出路,因此湖南人民養成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性格,軍中以三湘子弟為多,英勇善戰,人才輩出,湘江將領多不勝數,所以有了“無湘不成軍”這句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後半年鵝價會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