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壬水通根
-
22 # 淡藍分享
“湖南出人才,無湘不成軍”!
在近代,湖南確實出了很多人才,是公認的近代最出人才的省份。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李達、楊度、譚延闓、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譚震林、黃公略、李富春、胡耀邦、林伯渠、彭德懷、羅榮桓、賀龍、陳賡、許光達、肖勁光、黃克誠、譚政、粟裕、左權、李立三、李維漢、唐生智、滕代遠、蔡鍔、宋希濂、黃興、宋教仁、譚嗣同、陳天華、程潛、蔡和森、蕭克、王震、鄧華、甘泗淇、宋任窮、蘇振華、宋時輪、朱良才、楊得志、陳明仁、陶峙嶽、楊勇等。
明清湖湘文化一脈相傳,至近代,駸駸昌盛,英才豪傑輩出,不同的人才群體,各領風騷數百年。鴉片戰爭前後之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地主階級經世派人才群體,以陶澍、賀長齡、魏源為代表,主政事,倡改革,師夷長技以制夷,變法圖強以自立,引領中國近現代啟蒙思想之先。太平天國時期之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湘軍人才群體,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為代表,融合程朱理學之堅定信仰和經世務實之作風,勇當天下之責,聲譽之大,功勳之著,成就晚清歷史顯赫之一頁。維新變法時期之清朝光緒年間,資產階級維新派人才群體,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為代表,盡顯前仆後繼,不屈不撓之英勇鬥爭精神和無私無畏、鍥而不捨之獻身精神。辛亥革命前後之清朝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資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體,以黃興、宋教仁、蔡鍔等為代表,自強不息、堅忍不磨、不畏艱險,引領歷史潮流之前進。五四運動後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體,以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等為代,締造新中國,神州大地別開生面換新顏,成就中國不朽之業,歷史功績,永垂不朽。
從曾國藩創辦湘軍,到興起洋務運動,再到譚嗣同等力主維新變法;從黃興、宋教仁等建立興中會、同盟會,到發動辛亥革命,發起護國運動,每當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無數湖南志士挺身而出,表現出不怕犧牲,敢於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格。
這種文化性格激勵著後人發憤圖強,投軍報國;才有了黃埔軍校7000多名學員,湖南籍就佔1/4強,居全國之冠;才有了從東伐到北征,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無數湖南人成長為國共兩黨的著名將領。
-
23 # 風之日月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並不是說:沒有湖南人,中國就無法組建成軍隊了。
只是在說:曾國藩在1852年,組建湘勇,後來改稱湘軍開始,湖南涌現出,一大批政治、軍事人才的正面肯定。同時,也是對湘勇戰鬥力的正面評價。
後來,無湘不成軍這句話,被引申到,偉大的紅色革命事業當中,是對湖南人,在解放事業中,湧現出大批高階軍事將領的,又一次正面、積極的評價。
-
24 # 下雨啦16
無湘不成軍代表著湘軍當時的勇猛強悍以及人們對湘籍軍兵的認可。
無湘不成軍有傳承。明朝時就有湖廣士兵抗倭,到清未,曾、左、彭、胡統帥數十萬湘軍東征西討,平定動搖晚清根基的太平軍,以至全國各地的督撫大員十之七八出自湘軍系統。
湖南盛產革命志士。抗戰時的遠征軍,湖南籍的軍官和士兵是骨幹力量。早期黃埔軍校一至五期共畢業7399名學員,其中有2189名湖南人,佔30%。 在新中國首次授銜時,元帥有三位、大將有四位是湖南籍,上將更是有近1/3是湖南籍,總數位列全國之首。
無湘不成軍是時代產物,有其特定氣質,但在某些方面也說明地方民風尚武,經濟條件較為落後,只有參軍才是更好出路,再加上鄉友互相提攜,成就無湘不成軍之傳說。
回覆列表
“無湘不成軍”寓意是客觀描述了湖南人英雄輩出,英勇善戰,敢打仗,敢打硬仗的英雄氣概,尤其抗日期間,湖南涌現出一大批保家衛國英雄,近百年來,這已經在得到印證,因此而得名。就拿今年疫情來說,湖南人又一次把“無湘不成軍”體現的淋漓精緻,在疫情一線“湘軍”一如既往地傳承了先輩們留下來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