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逃學書童1986
-
2 # 春芳
元日
王安石(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在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溫暖的春風徐徐吹來,人們愉快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元日》這首七言絕句是宋朝王安石寫的新年元旦的歡樂場面和永珍更新的氣象,抒發了詩人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心情和執政理念。
詩人用白描手法,極力渲染了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表達了人們歡度佳節的美好祝福和共同心願。
-
3 # 中外閱讀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是王安石出任宰相時,過年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
表達作者在辭舊迎新中,嚮往新年伊始的美好開端。充滿了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我們作為現代人,無論從物質生活還是從精神世界,都要遠遠勝過古人。有何理由不持有積極樂觀的、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
4 # 美萄芬芳
《元日》表達了作者喜迎新年,充滿歡樂的積極向上精神狀態。這首詩描寫的是新年時熱鬧非凡的景象,利用爆竹、對聯等元素,烘托出節日的氛圍,寫這首詩時正是王安石主張變法之時,也表現出他對變法成功的信心。
-
5 # 素心如簡藤兒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所寫,描寫了新年第一天元日,即正月初一春節之日,家家戶戶鞭炮聲中除舊歲,避鬼邪,暖暖的春風徐徐吹入,人們歡天喜地,喝著用屠蘇草浸泡的酒,溫暖又明亮的陽光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把舊的桃符取下來,換上新的桃符。
這首詩寫於王安石出任宰相、推行變法之時,看到新春景象,人們摘去舊桃符,換上新桃符一派新景象,聯想到變法也會給社會帶來欣欣向榮的景象,對變法期待與嚮往之情。
王安石運用比喻象徵手法,用意境結合現實,舊符象徵舊的制度習俗,新符象徵即將推行的新法,“春風送暖”“曈曈日”,象徵著新法給人們帶來新的生活,和一片光明。
同時作者也用白描手法,描繪節日喜氣洋洋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對破舊陳新新政積極樂觀的態度,和人們過上新生活的欣慰之情。
說明時代總是新的代替舊的,先進替代落後的歷史發展規律。
-
6 # 南太湖號
從歷史角度來賞析王安石七絕《元日》詩:
《元日》,所展示出的這樣歡樂祥和幸福生活場景,來表達當時革新變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堅定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和滿懷希望積極樂觀的心態,體現了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心情。
《元日》創作歷史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年),晚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說到宋朝,幾乎都會想到王安石,因為“王安石變法”,古往今來家喻戶曉。
王安石變法的思想從開始形成,到後來官至宰相發動變法,再到後來變法失敗,罷相隱退。王安石變法徹底失敗以後,北宋開始慢慢地走向衰亡!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最後,雖然宋仁宗並未採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但是足以讓王安石在仕途上名聲大振。
1067年宋神宗繼位,宋神宗知曉王安石的思想,開始起用王安石為江寧(南京)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即上書主張變法。“越(越出)次(位次)入(入宮)對(對答)”,宋神宗下特旨,不按次序,破格,非常規召王安石進宮回答問題。
果不其然,熙寧三年(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開始主持變法。熙寧三年(1070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變法運動。
但是,變法很快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新法遭到空前的阻礙。
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罷相,辭退。熙寧八年(1075年),再次任宰相。
熙寧九年(1075年)再辭宰相,回到江寧,開始纂修各經新義,政治生涯基本結束。
《元日》這首詩,就作於王安石1069年,王安石第一次任宰相,開始全面主持推進變法的時候。
王安石初次拜相,變法主張得到落實並親自上陣推動變法,這一年可謂春風得意。
就是在這一年的新年,王安石在過春節的時候,看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七言絕句詩。
元日
宋朝: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解:
1,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2,屠蘇:藥酒名。
古代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3,曈曈:日出時光亮而又溫暖的樣子。
4,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王安石《元日》表達了什麼樣的願望:
《元日》描寫了北宋時期新年過春節熱鬧、歡樂和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春風送暖,旭日初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閤家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
宰相王安石特意選擇老百姓歡天喜地過大年的典型歡樂祥和喜氣洋洋的場景,展現了一副北宋時期有濃郁的生活色彩的美麗畫卷。宋朝時期,詩人們開始非常刻意地在詩詞創作中,進行一種道理的說明或者是自己哲學思想的一種表達,也就是說宋朝時期詩人喜歡寫哲理詩。
王安石也不例外,作為宰相的王安石想透過這首詩,《元日》所展現出來的這樣歡樂祥和幸福生活場景,來表達當時革新變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堅定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和滿懷希望積極樂觀的心態,體現了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情懷!
同時,也抒發了王安石對變法革新的政治思想和濃厚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祥和及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
-
7 # 不拘於俗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註釋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一(yí)歲除:一年已盡,“一”字用在第四聲(去聲)字的前面時,“一”變調,讀第二聲(陽平)。除,逝去。
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
8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元日》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
這首詩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寫春節的各種習俗,人們在為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而忙活,他們褪去以前貼在門上的對聯,貼上新的對聯。用很響的爆竹來驅趕那些不好的事情,期盼新的一年能夠平平安安。在新年的第一天一起喝酒,祈禱新的一年能夠不得病,不受病痛的折磨。
這些豐富多彩的習俗,讓人們的對來年的生活有了更好的期盼,對生活會有更大的信心。
寫這首詩的時候剛好是王安石變法要實行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內心有很大的信心,只要變法能夠實行下去,那麼國家就有救了,國家就會變得更加的富強
寫這首詩的目的,就是想要表達王安石自己心中的那份喜悅之感。只要變法能夠實行下去,那麼在這首詩裡所表達的美好願望也算是能夠實現了。除舊迎新,除去舊的不好的政治體制,迎來新的好的政治體制。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
9 # 元艮閣主
從范仲淹,曾鞏,林逋, 現在開始講王安石了。一不留神出了個宋朝序列,都是《清平樂》鬧騰的。
元日,是古人對元旦的稱呼,它不同於現在的“元旦”,不是指公曆新年,而是指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節。讀王安石的《元日》,彷彿看到了一幅有關春節的風俗畫。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他用這三種傳統習俗來渲染了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
王安石為什麼會在一首小詩內集中寫了春節的諸多習俗呢?這顯然與詩人當時的所處的環境與心情有關。王安石不僅是一位詩人,他還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此詩寫於他初登相位之時,那時的他,正如人們要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推行新法。他對推行新政充滿了信心,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詩人心中那種新事物終究要代替舊事物的信念,必然溢於言表。一年之始,新春佳節所特有的除舊迎新,春風送暖,豔陽高照、祝福吉祥景象,必然會凝聚、流淌於詩人的筆端。古人所謂的“情動而辭發”,“以詩言志”,在這首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應該說王安石還是比較偉大的改革家,實幹家,至少不是什麼浪漫主義者,理想主義者(雖然他的事業在當時有理想主義的意思)。他應該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國家主義者,這一點對後世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現在還活在很多中國人的內心裡。他主持的變法在一定範圍內有力促進了宋帝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發展,但是他在用人和改革速度的把握上有問題,使得改革成為空中樓閣,嚴重脫離群眾。更是脫離了一部分士大夫中的道德君子如:司馬光,蘇軾等。而且他在性格上確有硬傷——王安石是一個非常剛愎且執拗的人,可以說在現實中不會有太多人喜歡的。王安石中正耿介,不善於團結大家,對人不友好,這是導致最後大業未成的主要原因。
-
10 # 使用者7174720426634
《元日》系宋朝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詩人王安石所寫。作者透過對春節歡樂祥和氣氛的描寫,表達了他熱愛生活、謳歌時代的情懷,更重要的是向人們傳遞他實施改革、開創事業並能獲得成功的資訊,從中也可見他憧憬未來,意氣風發。
-
11 # 茂哥國學館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首先來看標題,標題元日,是指一年中的第一天。那這一天是指元旦呢,還是指春節呢?
我國採用公元紀年,是從辛亥革命的第二年,1912年開始。那生活在宋朝的王安石自然不可能用到公元紀年。所以這個元日就是指我們農曆的春節,準確的說是指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農曆己酉年的春節。
前兩句中的“爆竹”,是古人春節這一天燒竹子,讓竹子爆裂發出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現在的燃放煙花鞭炮。“屠蘇”是一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也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酒,用來驅避瘟疫,求得長壽。這兩句的意思是: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後兩句中,“曈曈”是太陽昇起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桃”“符”,是用桃木板做成的符,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在上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祈福壓邪。後來演變成今天的對聯。當然,我們現在的對聯主要是用來增加喜慶氣氛和表達美好願望的。這兩句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這首詩,取材於民間習俗,選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描繪出新年元日喜慶、熱鬧、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其實作者創作這首詩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就在這一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進入執掌全國政事的核心圈子。為了改變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得到神宗的支援。第二年,也就是1070年開始頒行新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也叫熙寧變法。一個國家全方位的改革歷來是一項艱鉅複雜的工程,遇到的阻力也可想而知。這首詩寫於王安石變法的醞釀之際。“總把新桃換舊符”,同時在暗寓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和必勝的信念。
-
12 # 風信子40617
這首詩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所寫,描寫了新年第一天元日,即正月初一春節之日,家家戶戶鞭炮聲中除舊歲,避鬼邪,暖暖的春風徐徐吹入,人們歡天喜地,喝著用屠蘇草浸泡的酒,溫暖又明亮的陽光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把舊的桃符取下來,換上新的桃符。
總體上表現了新時代進步的腳步誰也阻擋不了,歲月更替,新事物必將戰勝舊事物!
-
13 # 尋夢者7970
《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有必要先梳理一下古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 是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曾官至宰相,北宋維新變法的倡導者。他推行的變法改革後人也稱“王安石變法”,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改革家。
詩人在《元日》這首七言絕句中表達的願望是透過,家家戶戶忙著過春節時熱鬧、歡樂、祥和的氣氛,聯想到自己推行變法後帶來的永珍更新的新氣象的描寫,藉以抒發實行變法,除舊實新的抱負、寄託及情感 ……
爆竹聲中人們送走了過去的一年,又要迎接春風和暖的新一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自己釀造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進千家萬戶,他們取下舊的桃符,換上新的。
古時候,人們用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驅邪避鬼,後來逐漸被鞭炮代替了。 屠蘇: 相傳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在這種房子裡釀的酒也叫 “屠蘇酒”,那時的人們認為喝了屠蘇酒可以驅邪避瘟疫(現在可否借鑑 [微笑][what])桃: 桃符,是古代一種避邪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的名字掛在門兩邊驅壓邪惡,也就是後來春聯的作用 ……
-
14 # 千秋百合
爆竹聲中一(yí)歲除,春風送暖入屠(tú)蘇。
千門萬戶曈(tóng)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中一(yí)歲除,春風送暖入屠(tú)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一歲除:一年已盡,“一”字用在第四聲(去聲)字的前面時,“一”變調,讀第二聲(陽平)。
除,逝去。
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千門萬戶曈(tóng)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永珍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這首詩不僅寫出了新年新氣象,還有更深刻的用意。當時宋朝社會很貧窮,王安石正好是宰相,他積極改革,希望國家變得更加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可以說元日這首詩是王安石這位胸懷遠大、憂國憂民的政治家對國家和人民最為美好的祝願。
我對這首詩歌的理解是:
第一句是爆竹是改革的浪潮,除去宋朝的諸多弊政,用一句詩來形容九州生氣恃風雷,來表達平地一聲驚雷起,變法之潮滾滾來。
第二句,春風送暖可以表示皇恩浩蕩。這一句其實是多少心酸就此消,春風無限神州耀。
第三句,君以民為樂,民以君為天。家家戶戶喜氣洋洋,老百姓生活的很幸福。曈曈日其實是民心所向,改革大快人心,順應民意。
第四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人民總會貼新桃換舊符。
寫出了改革之要,百姓之樂、歷史之必然。
-
15 # 詩和歌
《元日》這首詩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的名作,可以說傳播度很廣,很受讀者喜愛。尤其“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聯總有一種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吐故納新、推陳出新的象徵意義,被後世頻頻引用。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對這首詩進行一下解讀欣賞。
《元日》詩的背景及願望詩是詩人的心聲,這首詩正好寫在王安石拜相後的第一個新年。王安石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歷史學家把他的那個時代的改革稱為“王安石變法”,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歷史事件,可見他在那個時代的份量,他在歷史長河中的價值。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正是因為他擔任了宰相,要推行新法這個關鍵時刻,在新年的第一天,王安石看到人們把新的桃符替換了舊的桃符,眼前的景象正切合了他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的政治願望。他當時對新政充滿信心,寫的詩也就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充滿了自信。
《元日》詩的詳細解讀要想更好地理解詩要表達的願望,首先要對詩進行詳細解讀。 首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的“爆竹”一詞來自古時的習俗。古代的人採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出的響聲來驅鬼避邪,後來逐漸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是一年已盡的意思,“除”做逝去講。“屠蘇”是指屠蘇酒,古代過年大年初一的時候,有全家坐在一起飲用屠蘇酒的習俗。這種酒用屠蘇草浸泡過,以此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不老。尾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千門萬戶”是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的意思。“曈曈”是旭日初昇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桃”代指桃符,“符”也是代指桃符,這是古詩詞因字數限制而採取的一種手法。掛桃符是古代的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後逐漸演化成貼春聯。整首詩的大意就是,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迎著和暖的春風,一家人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紛紛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元日》詩的延伸閱
王安石在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創作了《元日》這首詩。當時宋王朝面臨國內政治、經濟危機,還遭到遼、西夏不斷侵擾。面對這種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但可惜的是,北宋積貧積弱多年,幾代皇帝及幕僚已經將宋王朝逼到危機關頭。變法在危機關頭也是最後關頭推出,卻無法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最終因皇帝的決心和更換而半途而廢。在那個病入膏肓封建時代,變法無法成功也是歷史的必然。文|侯歌兒
-
16 # 驛客
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表達了詩人對變法成功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抒發了作者春風得意 躊躇滿志的心情;也體現出了他的理政態度。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該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
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該詩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閤家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宋人特別喜歡透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哲學觀點。
該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透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原詩: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
17 # 欣欣葉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北宋王安石在1069年的春節做的這首《元日》,新年新氣象,恰逢變法剛剛開始,有感而發,表達了對未來的憧憬及樂觀的情懷。
變法時的社會背景1067年,宋神宗繼位,北宋表面上還是欣欣向榮的樣子,但實際上已經收不低支了。這時的北宋已經執政108年了,冗員,冗兵,冗費等積累了很多社會問題待解決。行政效率不高,官員民眾都講排場,國家活力有所下降,這時的宋神宗想改革時弊,是下了決心的。
王安石的志向及經歷王安石大概在1058年給仁宗上過《上皇帝萬言書》,是一份要求革新變法的綱領性政治論文。王安石結合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國家積貧積弱的事實,主張進行全盤改革,革除積弊。王安石時任地方官員,辦學堂,興水利,實實在在辦了一些事情,獲得好評。王安石自從上了《上皇帝萬言書》,宋仁宗並未採用。此後也曾有過升遷之事,但都被王安石拒絕了。後來王安石推辭多次接下同修《起居注》的工作,後任職集賢院,專查京城刑獄案件引為盛事。王安石在京任職期間,朝廷規定: 舍人院不得申請刪改詔書文字,王安石認為立法不該如此,並據理力爭得罪了王公大臣。1063年因母親病逝回江寧守喪。宋英宗即位後,屢次徵召,王安石都以服母喪為名拒絕入朝。宋神宗因久慕王安石之名,先啟用為江寧知府,旋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深得神宗器重,並於1069年開始變法。這時《元日》這首詩就誕生了。首句緊扣題目,“爆竹聲中一歲除”,渲染了春節快樂的氣氛;“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春風暢飲屠蘇酒;“千門萬戶曈曈日”,家家太陽普照;“總把新桃換舊符”,形象地表達了永珍更新的景象。印證了王安石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得以施展的心情。
-
18 # 陳若V06
答:要說偏向誰?我選司馬光。這和他砸缸無關,是基於我的經歷。我當年曾憑弔過他的涑水河故居。還讀過他的名著《資治通鑑》。而且今天回答本題時,又有了新發現。
答非所問是吧?明明問的是《元日》這首古詩。解釋一下。某本愚鈍,從來只讀詩不記詩名。查過百度才知道原來竟是這首在神州大地曾人人耳熟能詳的詩。詩人是我同樣非常敬仰的王安石。所以才有了開頭的話。
不過你去問問出題者,談此詩要是不提變法和司馬光,那這個詩評能打多少分?就好像談岳飛的《滿江紅》時你卻不提抗金,你自己說那算什麼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變法”這五個字已經是一個固定名詞了吧?它的名氣好像比“王安石”那三個字的名氣還要大。詩人說是寫詩,不如說是在向世人宣示:除舊迎新的傳統有如冬去春來,是天地般存在。從祖宗到今人總是如此。以此來彰顯推行新法的合情合理。不過,這位王宰相竟有點像今日特朗普,某一時刻又“自黑”了一把。面對政敵時,他又宣傳了“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感覺北宋的滅亡不應算到王安石頭上。那是他死後半個世紀的事了。其間曾有“太后臨朝”和清算新黨。再之後小皇帝長大了又搖擺不定,改回來又改過去的折騰。就算是再曾有過中興之利也吃不住總變。還有就是用人以所持政見的新、舊來劃線,錯用了一些德不配位之人,後來終於有了靖康之恥。
記得《儒林外史》裡就專門寫了故事罵王安石,可見他得罪文人之深。那麼並非文人的人可有因變法而獲益的?對這方面少見文字留存。這之外,王安石尚有一大功績沒有被人發現:那就是在客觀上,他無意之中竟促成了司馬光寫出一部《資治通鑑》!情景應該是這樣:
司馬光因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趕到洛陽賦閒。老學士怒氣難平:你不是說“祖宗不足法”麼,我就把歷史上祖宗們的經驗教訓都編寫出來。既給聖上看,也給你王安石看,更給全世界看!你說的是“不足法”是吧?我就偏偏取名叫做《資治通鑑》!供以後歷朝歷代鑑之法之!之後,該書果然寫成。
最後,為啥今天又談起王安石的詩了?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剛剛發現的:
明年,是詩人誕辰1000週年!
-
19 # 福韻緣
王安石〈元日〉這首古詩描寫了春節農村,為新年的到來而歡慶的盛況及詩人的喜悅之情。是一首寫景詩。表達了詩人倡導的變法取得了初步成功,對變法的前景深為樂觀。詩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詩由心聲。每首詩都離不開詩人的生活、工作的場景。都會有那個時代的烙印。詩的題目〈元日〉就點出了詩人的願望,願變法之事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歡慶,去除一年的汙晦。春節是新年的開始,也是對一年的總結。
2、詩人是含蓄的,沒有直白的寫出變法的事情。而用“總把新桃換舊符",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願望。社會是發展變化的,就象農村到了春節,家家都掛新春聯、換下舊桃符。表達詩人變法是順應自然、時代的。
3、歡樂之上寫歡慶。一二句用"爆竹"、"屠蘇”。相當快樂的表現人民群眾送舊迎新的快樂場面和心情。概括了一年辭舊迎新的春節盛況。三四句用“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踩"。寫的人都動了起來,畫面活潑生動。用一個“換“字把詩人生活年代的風俗習慣,寫了出來,很有詩意。
4、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新的事物一定代替舊的事物。進步一定代替落後。詩人以非常樂觀的心情,把自己的變法,看成順應自然、時代發展。一定有一個〈元日〉,會取得成功。
-
20 # 雲鳳偉
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除舊迎新,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接新一年的來臨。就好比今年我國疫情一定會過去,明年一定更好。
回覆列表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就是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屠蘇,是用屠蘇草浸泡過的酒。中國酒文化,幾千年歷史,但是今日飲的酒和昔日的酒,已經差別很大。
曈曈日,就是陽光很好的天氣。
桃和符,類似於如今的春聯。用桃木板,刻上神靈的名字,祈福驅邪。
這首詩,有一種辭舊迎新,輕鬆愉快的情感表達。是王安石初次拜相,準備開始新法改革的時候創作的。公元1067年,王安石46歲,宋神宗繼位,開始重用王安石。1068年,王安石正式上書變法。次年拜相,正式開始變法。春節時,家家換新,正暗合當時王安石的心情。
王安石,生卒年為公元1021年到1086年,祖籍江西撫州。16歲隨父親到北宋都城開封。結交好友曾鞏,並經由曾鞏推薦,得到歐陽修賞識,歐陽修年長王安石14歲,生於公元1007年。王安石,少年成名,21歲便進士及第。
入仕初期,王安石屢次拒絕調為京官的安排,一直在地方官任上。這一時期,為後期的變法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在常州任知州的時候,結識了年長自己四歲的周敦頤。看遍中國歷史,同一時期的歷史名人,往往都是相識,彼此影響,互相促進。
變法不僅遭受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像年長王安石2歲的司馬光,本也是希望改變的,但是不能認同王安石辦法過程中的做法,由規勸慢慢變為反對變法,王安石主政時期,司馬光在政治上沒有得勢,卻主持編撰了流傳千古的《資治通鑑》,有點塞翁失馬的意味。宋神宗去世以後,宋哲宗登基,司馬光升任宰相。遂廢除了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中國歷史名人,也都有不小的成就。可以說是“君子和而不同”。變法被廢止以後,王安石抑鬱不已,公元1086年病逝。同年,司馬光也病逝。兩個人一生的相愛相殺,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早期反對王安石,後期慢慢轉變想法的人裡面,有一位在司馬光推動廢除變法時,挺身而出,表達反對,他就是大文豪蘇軾,蘇東坡。蘇東坡比王安石小16歲,生於公元1037年。新法雖然廢除,蘇軾顛沛流離的生活並沒有停止。他最遠被髮配到海南,在北宋朝,算是極刑之一。公元1101年,在被赦免回都城的路上,病逝於常州。
王安石變法,不僅僅是一場政治運動,牽扯其中的,還有多位中國古代名人的人生起伏,讓後人唏噓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