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麥穗日記

    《元日》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做的詩,該詩做於熙寧年間,這段時間正值王安石變法的高潮,寫出《元日》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對一年一度春節的祝賀,更是對變法效果的渴望,他渴望北宋的這次變法能夠一改國家危險局面,轉危為安,國家興盛,百姓富強,足以見得王安石對未來的期望之大。

    王安石生平介紹

    北宋的許多文人,都是自幼苦讀,滿腹經綸,少年得志,如晏殊、歐陽修、蘇軾等,而王安石也不例外,他生於普通職員家庭,父親是臨川軍判官,少年便跟隨父親遊歷四方,體驗民間生活,深知百姓不易,14歲時便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推薦下,舉薦給老師歐陽修,獲得讚賞。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取進士第四名,但卻放棄入京為官的機會,回到父親身邊做一個小知縣,在任期間,大興水利,擴辦學校,得到百姓的認可。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被宰相文彥博舉薦,以其淡泊名利、為民勤政向仁宗舉薦入朝為官,但卻被王安石拒絕提拔。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一心想改革政治局面,受到司馬光的引薦,王安石得知自己的志向與神宗想要的政治氣象相符合,便入宮為官,王安石提出,要效法堯舜,改革治國方法。

    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宰相,以他為主導,神宗的支援下,開始大規模實施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

    而《元日》就作於王安石初入朝為相時的熙寧三年,熙寧元年以來,王安石與神宗多次上書建議改革方案,得到認可之後,神宗便以王安石為相,並做改革的指導者,深入改革北宋的歷史局面。

    《元日》全詩內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該詩的淺顯大意是:舊的一年在爆竹聲中遠去了,和煦的春風伴隨著溫暖送來了屠蘇酒,家家戶戶都在初春的陽光中綻放喜悅,再一次把門窗上的舊桃符取下來,換上新桃符,喜氣洋洋的過大年。

    而將要進行改革的王安石,真正的意思卻是:昔日宋朝三冗的局面就要遠去了(新春的爆竹聲把這些舊體制消除了),而這次的改革就要清空北宋舊體制的所有弊端(溫暖的春風吹得國家百姓一片清朗),北宋的千家萬戶就要盼來喜悅的年頭,社會總是要前進的,總是要用新體制替代舊體制,這樣國家才能繁榮進步,百姓才能幸福滿足。

    所以,《元日》這首詩表達的願望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王安石個人的雄心壯志即將實現

    王安石性格頗為桀驁,但心懷天下,為人處事剛強不屈,但對百姓卻懷有深刻的同情。仁宗時期,王安石經歷過范仲淹的慶曆新政,他很欽佩范仲淹敢於直諫,敢於為百姓請願的勇氣,但是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也無疑給王安石留下了血淋淋的教訓,於是這20多年來,屢次拒絕入朝為官,都在說明,他的思想與眾不同,這一生,他也只遇到了神宗一人欣賞他,願意跟隨王安石變法,改變北宋三冗的現狀,開闢新的社會局面。

    所以,王安石在所寫的這首《元日》是在表達自己躊躇滿志,在新的一年裡,他將用盡全部的心血,送走舊體制,迎來新北宋局面,此詩採用白描的藝術手法,真實的記錄了新年新氣象,也洋溢著喜慶歡快,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第二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以習俗詞彙象徵新政舊政之間的關係,用新的桃符替代舊的桃符,象徵革除舊政,實施新政,借“曈曈日”來照亮千萬戶百姓,足以見得王安石變法的信心,這是他對自我雄心壯志實現的信心,更是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的喜悅。

    國家富強進步的曙光更加明晰

    據宋史記載,在仁宗、英宗時,王王安石几經朝中人物舉薦,都以服孝、能力不足等藉口不願入朝為官,神宗在位時,專門招王安石進京做修起居注的差事,任命奏章宣了14次,他也不願意接受,而直到不得已了,他被神宗傳喚去談心,發現自己與神宗對國家法律政策的改變方法頗為相同,神宗也非常喜歡王安石對國家改制的方案,兩人便一拍即合。熙寧二年便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熙寧三年任王安石為相,這時,王安石才真正的開始變法,制定了均輸法、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涉及軍事、農業、經濟、政治多方面的改革方案。

    為實現“富國強軍”的改革目標,王安石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但主要在兩個方面集中發力:一方面,為了提升經濟發展生產,充裕國庫,實行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另一方面,為題提升國力,增強軍隊戰鬥力,實行保甲法,保馬法等。王安石如此精密的籌措,大大激起了他為國效力的情緒。

    所以,《元日》這首詩中,王安石力圖破舊俗,改新制,遙呼他的“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來反映王安石的品性,即強烈的反潮流和變革精神。除此之外,王安石還善於將意象抽象化,將“爆竹”“屠蘇”“日”“桃符”等富有新年意象的詞彙,推己及人,來表達每個人對往日生活的揮手,對來日生活的招手,這也符合宋代理學情感的表達,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對詩詞意境的表達:

    “以文字為詩”,內容文人化;“以議論為詩”,意象抽象化;“以才學為詩”,高度技巧化。

    《元日》中的文字可被萬人熟稔,卻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可謂是才學並濟,文以載道,意味深遠。

    百姓貧困者得到改善,富足者更加富足

    北宋年間,積貧積弱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弊端,所謂“貧”多指國庫空虛,用來奉養過多的官員,造成冗官、冗吏、冗費嚴重,所謂“弱”,多指軍隊勢力的弱小,貧窮百姓的窮苦。

    而王安石用青苗法、保馬法、保甲法、免役法等,將百姓的農業生活、職業生活納入國家管理範圍,讓他們以農為主,發展副業,為國貢獻,不僅可以讓百姓充分利用時間,也可以為國家做貢獻,在提高個人生活水準的同時,也能為國家發展做出綿薄之力。

    王安石的《元日》從表面上看,可以一覽北宋春節期間百姓的安定富足,閱讀此時,多種民俗活動躍然紙上,場面極度熱鬧喜慶,從中層次看,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未來改革成功後,百姓生活更加富足的決心和信心,而從最深層看,揭露了王安石對社會發展的先進意識,王安石不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中的舊人,而是“襲古卻不泥古”時刻保持新鮮的“新人”。

    結語

    王安石作為歷史演變過程中的智者,他始終知道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哪裡,所以他願意沉寂數十年,等待神明的君主認可他的觀點,來讓自己心懷天下,兼濟蒼生的雄心壯志得以實現。熙寧二年的王安石,終於等到了這一日,起名“元日”這樣一個寓有新意的詞彙,象徵新世界的到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必勝信心。《元日》中,新年中的習俗躍然紙上,而這些更新的習俗,更是作者寄託的理想,雖然含蓄,卻有喜悅之意,即使委婉,卻有開朗之心。

    參考文獻:朱虹,龍溪虎.改革家王安石[J].時代主人,2019(09):40-42.

  • 22 # 半杯暖

    表達了作者對新政充滿信心,對新政後的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新的變法帶給百姓一片光明。

    這首詩充滿了歡快且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描寫了春節家家戶戶辭舊迎新的景象,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大家在一陣陣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彷彿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每家每戶門上的桃符都已經換成了新的。

    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副畫面啊!字字句句間把新年到來時,大家過節的心情和對美好光明前景的期盼之情鋪展在我們面前,讀起來,當時人們的喜悅,活靈活現的在我們眼前跳躍,就好像我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另外作者用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藉著喜氣洋洋的節日,抒發自己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

  • 23 # 歲月如華

    《元日》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樣的願望?你怎麼理解?

    任何一個人,一件事,想要知道他的具體化含義,就要從“根”上去了解。《元日》也不例外,想要了解《元日》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願望,就要了解詩人的生平及瞭解詩人作詩的寫作背景,知曉詩歌本身的含義,才能更好的解答這道題。

    1、詩人簡介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曾在宋神宗年間,實行變法革新,後因受到保守派的排擠,新法被廢止,詩人本人也被罷官,後鬱郁而死,後世也稱王文公。

    《元日》這首詩,正是詩人拜相之後,正準備改革新政大幹一場之時寫下的一首抒情詩。當時正處於北宋朝朝廷腐敗,朝政頹廢,國庫空虛,外敵大舉入侵,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朝廷急需拯救之時,詩人拜相成功,開始改革舊制,推行新政。

    2、詩歌解析《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解析: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點燃爆竹,在聲聲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和煦的春風送來暖暖的朝陽,暢飲著屠蘇的美酒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窗明几淨,人們都把舊的桃符取下來,換上新的桃符,準備過春節。

    3、理解詩人的美好願望本人覺得這首詩就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透過描寫當時人們過春節時熱鬧的場景,燃放鞭炮,更換桃符,痛飲屠蘇酒,表示永珍更新之意。

    也表達了詩人對未來改革充滿憧憬之情,想象著實施新法後,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國家可以國富民強,府庫充盈。表達了詩人對變法革新的必勝、樂觀、自信的願望。但是當時朝政受到保守派把持,也預示變法革新會觸動一批人的利益,所以最終以失敗告終!

  • 24 # 原度拾趣

    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先來解釋這首詩中的幾個詞。

    元日,即元旦之日,我國古代的“元旦”不是我們今天的“元旦”,而是“春節”。我國古代以農耕為主,一元復始,對於"元旦”這個節日非常重視,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要隆重慶祝的。

    屠蘇,即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泡製的一種酒,在古代,大年初一民間有有喝屠蘇酒的習慣,喝屠蘇可以驅邪避瘟疫,健康長壽。

    新桃、舊符,即桃符,當初,古人將神荼和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寫在桃木片板上,並分別掛在兩扇門上,目的也是驅邪求福,後來演變成了文化氣息濃厚的春聯。

    這是一首描寫民間過春節情形的詩,從文字上來看,一派節日新氣象,就跟我們現在過春節差不多,爆竹、喝酒、暖陽、春聯。但是,你要知道這首《元日》是出自北宋大詩人、政治家王安石之手。

    王安石出生於1021年,去世於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臨川縣城鹽埠嶺人,世人又稱王臨川。1058年,王安石向大宋朝廷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1年後的1069年,他的變法新政才得以開始推行。

    王安石寫這首詩時,已經48歲了,當時他受到大宋朝廷重用,開始主持他的變法新政。

    如果這首詩出自涉世不深的少年詩人之手,或秦觀、陶淵明等山水居士之手,就有可能是一首純粹描寫節日氣氛的寫景詩,但是48歲的政治家王安石則不同,他眼中的景,眼中的情,必然受到他心境的影響。

    王安石被重用,使得他的抱負得以施展,這是古代多人有志文人夢寐以求的。元日當天,正值春風得意的王安石走在街上,麗日榮榮,暖風徐徐,爆竹聲聲,歡聲笑語的人們將去年舊的春聯換上新的。這一切,王安石都開在眼裡,於是便情不自禁地情景交融了。

    結合王安石當時的寫這樣詩的背景來看,這首《元日》顯然就有了雙重含義,一層除舊迎新的元日,另一層是除舊迎新的變法。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象徵著方興未艾的變法新政,必將轟轟烈烈地猶如新釀的屠蘇酒溫暖著千家萬戶的心。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預示著陽光普照的溫暖日子,總要靠新的方式來打破舊的桎梏,創造出新的美好的未來。

    王安石透過這首描寫春節新氣象的詩,表達了他對自己變法新政的信心,他相信他的變法一定會成功,並且一定能為大宋帶來繁榮昌盛,為百姓來曈曈日般美好的生活。

    讀詩先讀人,讀人再讀詩,才能真正領悟箇中滋味。

  • 25 # 感動天下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的大意是:

    在清脆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結束,迎著溫暖的春風暢飲屠蘇美酒喜樂開懷。一輪火紅的朝日普照著千家萬戶,每家人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桃符。

    這是一首即景詩,但是做為詩、詞、散文俱佳的政治家王安石,並不是簡單的寫一首詩應景,而是借眼前景抒心中情。詩人藉助新年飲屠蘇酒、換舊桃符的民俗來抒發對改革的熱情和希望。

    爆竹聲中一歲除

    詩人一落筆就展示出一幅熱烈、火爆而又喜慶的畫面,“一歲除”也暗示著剔除舊的東西,迎接新的格局。

    春風送暖入屠蘇

    緊承上句:春風把溫暖帶到人間,沐浴著春風、暢飲屠蘇酒喜樂開懷。(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泡過的好酒,民俗中用以驅雅避鬼、帶來好運。這裡王安石暗指改革的過程)

    千門萬戶曈曈日

    初升的太陽把光芒灑向千家萬戶,把美滿祥和帶給每一個人,詩人暗指改革帶來的新氣象。

    總把新桃換舊符

    尾句是點睛之筆、昇華全詩。詩人借用舊桃符換新桃符的民俗來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舊的事物終將新事物所取代,東方升起的永遠是一輪新的太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歲多女孩吃飯挑食,排出的便便又乾又硬,有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