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
2 # 歷史趣談之少年
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否一直爭論不休。透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在思想上是一場思想啟蒙,讓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然而最後勝利的果實卻被袁世凱盜取。在我國古代的很多王朝中,但凡王朝覆滅,多數都是統治集團雞飛蛋打,皇族被後繼政權趕盡殺絕,所謂覆巢之下難有完卵。典型政權如宋朝、明朝。然而,清朝的滅亡卻是一個例外,不僅皇族得以保全,財產得到保護,一干清朝遺老遺少還被民國政府特別優待,打破了政息人亡的歷史詛咒。那麼,這一“和諧”的局面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前清皇室能夠受到如此規格的“禮遇”?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唆使北洋將領段祺瑞等47人聯名通電,呼籲清帝即日退位,成立共和政體,目的是安皇室而定大局。極富戲劇性與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不到一個月前, 也是這些北洋悍將們,集體通電反對共和,要誓死捍衛清室行君主立憲之制,袁世凱將翻雲覆雨之權術玩的至臻化境,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正是在列強的影響,特別是列強不直接干涉辛亥革命的情況下,弱小的革命黨得以和清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同時由於列強的中立政策,導致孫中山政府一度陷入財政和外交危機,沒有能力對清朝皇室進行趕盡殺絕,最後不得不進行南北和談,最後清朝和平滅亡!優待條件規定,保留清帝的尊號,民國每年還要支付清帝400萬的“工資”,民國也要保全清朝皇室的生命財產安全,是實實在在的特權階級。在清末的時候,局勢已經是很明朗了的,雖然像攝政王載灃這種竭力維護清朝統治的仍然大有人在,可是已經是在垂死掙扎了。如果清政府非要在袁世凱投向革命陣營以後繼續頑強抗爭的話,也還能支撐幾年,但結果是不會改變的,清政府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最終才同意退位,然後以“退位”為條件爭取更多的利益。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其後數日,灤州新軍、伊犁新軍、山東同盟會會員相繼起義,成立軍政府。16日,袁世凱被炸,好在有驚無險。袁世凱獨木難支,向隆裕太后分析了當前的困境,請隆裕太后早做決斷。他建議隆裕太后接受南方的優待皇室條件,尊嚴體面地退位。這主要原因滿清皇室還算聰明的主動退位,要感謝隆裕太后自古以來,中國的實權派往往負隅頑抗,直到全部被武力打垮。那麼,隨之而來的多是報復性的屠殺,導致皇族被滅絕比如呂后家族,呂后一死就被滅絕。再比如金國垮臺以後,北方的女真人被蒙古人和當地老百姓絞殺,被殺死大半。而隆裕太后雖沒有才幹,卻還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當時滿清的主要兵權掌握在袁世凱手中,而袁世凱現在來逼宮。表面上袁世凱是哭哭啼啼,跪地演戲。但隆裕太后明白,如果她堅持不準,袁世凱下面就會來硬的,甚至會暗殺。
-
3 # 曉曉曉
清朝皇室稱呼
一、福晉:清朝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有正、側之分。
二、格格:
1、滿語,“小姐”之義。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
2、清代親王的妾,位次於側福晉。
三、額駙:清朝公主的丈夫稱額駙。
四、可敦:我國古代鮮卑、蠕蠕、突厥、回紇、蒙古等族最高統治者可汗的正妻。
五、親王:皇族中封王者稱親王。親王之名始於南北朝後期。
六、皇阿瑪:皇父。
七、皇貴太妃:是對皇帝之祖遺留下的妃嬪稱呼。
八、貴太妃:對皇帝之父遺留下來的妃嬪稱呼。
九、阿哥:對皇子的稱呼。如果有幾個皇子,就在“阿哥”之前加“大”、“二”、“三”等。
十、固倫公主:滿語中“固倫”是國的意思。固倫(公主)用以稱呼皇帝女兒。
十一、和碩公主:滿語中“和碩”是一方的意思。和碩公主稱呼妃嬪生的女兒和皇后撫養的宗女。
十二、晚清滿族貴婦與外國駐華使節夫人的合影縣主:對郡王女兒的稱呼。
十三、郡君:對貝勒女兒的稱呼。
十四、縣君:對貝子女兒的稱呼。
十五、鄉君:對鎮國公、輔國公女兒的稱呼。
十六、福晉:對親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稱呼。
十七、固倫額駙:固倫公主的丈夫。
十八、和碩額駙:和碩公主的丈夫。
其中,無論貝勒還是郡主,都是皇帝賜下的封號,像康熙的兒子有的到死只有一個貝子的封號,也不是每個親王的女兒都可以叫郡主的,有沒有封號要看皇上的意思。
皇后的親戚,也要看地位和名份。有的皇后的父親是一品大臣,但不代表他的兒子女兒就能得到什麼封號,一切要看皇上的恩典和自己的努力,還有就是花錢捐官了。所以皇后的親戚稱呼也不是固定的,她的親戚見了皇子、皇女,都要以臣禮參拜,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樣稱呼。
嬪妃等級
皇后一人 (可分宮女10人)正一品、皇貴妃一人 (可分宮女 8人)正二品、貴妃兩人(可分宮女 8人)正三品、妃 四人 (可分宮女 6人)。
2:長公主等級
正一品:御尊興/監/輔/定國皇長公主,從一品: 御皇固倫長公主,正二品:固倫長公主從二品:和碩長公主正三品:和孝長公主從三品:和寧長公主正四品。
和貞長公主從四品:多羅長公主正五品:長平長公主從五品:長樂長公主正六品:雅興長公主從六品:安寧長公主正七品:端康長公主從七品:思落長公主正八品:xx長公主。
3:公主等級
正一品:御尊興/監/輔/定國皇公主:從一品: 御皇固倫公主正二品:固倫公主從二品:和碩公主正三品:和孝公主從三品:和寧公主正四品:和貞公主從四品:多羅公主正五品:長平公主從五品:長樂公主正六品:雅興公主從六品:安寧公主正七品:端康公主從七品:思落公主正八品:xx公主。
4:皇子等級
正一品:監國儲君:從一品:帝尊皇太子正二品:鎮國尊皇子從二品:御國尊皇子正三品:監國尊皇子從三品:興國尊皇子正四品:輔國尊皇子從四品:監政尊皇子正五品:
參政御皇子從五品:皇輔國皇子正六品:皇固倫皇子從六品:皇仁嘉皇子正七品:皇和孝皇子從七品:嘉逸皇子正八品:安嘉皇子從八品:xx皇子。
5:皇太后等級
正一品:母后皇太后:從一品:聖母皇太后正二品:護國皇太后從二品:御尊皇太后正三品:貴皇太后從三品:御皇太后正四品:尊皇太后從四品:皇太后正五品:貴太后從五品。
御太后正六品:尊太后從六品:xx太后皇太妃等級正一品:母逸皇太妃從一品:聖母皇太妃正二品:護國皇太妃從二品:御尊皇太妃正三品:貴皇太妃從三品:御皇太妃正四品:尊皇太妃從四品:貴太妃正五品:御太妃從五品:尊太妃。
6:郡主等級
正一品:尊皇長郡主:從一品:尊皇郡主正二品:皇固倫郡主從二品:尊郡主正三品:監國郡主從三品:御國郡主正四品:興國郡主從四品:固倫郡主正五品:和碩郡主從五品:寧和郡主正六品:多羅郡主從六品:思賢郡主正七品:永樂郡主從七品:明霞郡主正八品:xx郡主。
7:親王等級
正一品:監國尊聖親王:從一品: 鎮國尊親王正二品:御國尊親王從二品:御國奉親王正三品:興國御親王從三品:輔國皇親王正四品:皇固倫恭親王從四品:固倫廉親王正五品:和碩親王從五品:xx親王。
8:王妃等級
王妃等級(封號隨丈夫):正一品:封號+正王妃從一品:封號+王妃正二品:側王妃從二品:庶王妃正三品:昭儀從三品:淑媛正四品:奉儀從四品:侍妾宮人等級。
9:宮女等級
正一品:總管姑姑:從一品:御前姑姑正二品:殿前姑姑從二品:內侍姑姑正三品:姑姑從三品:總管尚宮正四品:御前尚宮從四品:殿前尚宮正五品:內侍尚宮從五品:尚宮正六品:
御前尚儀從六品:殿前尚儀正七品:內侍尚儀從七品:尚儀正八品:長侍女從八品:侍女正九品:長宮女從九品:宮女庶九品:粗使宮女
-
4 # 甘蔗林
滿清皇室得以保全的主要原因,是禪讓政權給中華民國,袁世凱不敢也不必冒天下之大不諱幹滅掉清皇室的事情。中華到了清末,文化已相當接受了世界的先進文化,殺戮前皇室之念頭已淡薄。加之民國清皇室對後來改權已沒有什麼大的威脅,故也沒什麼人要去傷害原皇帝。大清制度屬封建制度,民國已部分進入資本主義,生產力對比之前大有發展,人們再也不會願意回到過去,原清皇室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眼,更沒有人去打擾他們了。當今社會,唯有社會宗教化會對國家造成傷害,導致退步,阿富汗,伊朗社會的倒退,極權的產生是主要原因,這是值得警惕的。
-
5 # 花非夜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綿延了三百年國詐的滿清王朝,以和平的方式覆滅。與歷史上王朝覆滅,皇族被滅族不同,清朝皇族不僅得以保全,還受到民國政府優待,甚至連皇帝尊號也得以儲存。
為何滿清皇族能夠跳出政息人亡的歷史詛咒?這裡,我從維護領土完整的需要、南北方妥協的結果、隆裕太后明智的選擇三個方面來簡要作答。
其一,是維護領土完整的需要。眾所周知,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控制南方,袁世凱的北洋軍控制北方,南北方實際控制區域加起來大概就是漢地十八省的範圍,不過是清朝疆域的一部分。要知道,清朝滅亡的時候領土可是有1141萬平方公里,清政府雖然失去了漢地十八省,但是西藏、新疆、蒙古和東北等邊疆地區還在其控制之下。
在當時情況下,如果革命黨,或者袁世凱用暴力方式解決清政府,就很難保證民國政府對這些邊疆地區的有效統治。而清帝遜位詔書明確:“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據說這一句是袁世凱特意要求加上的),這就使民國政府順利地“繼承”了清朝的領土,從法理上確立了國家領土的完整性。
其二,是南北方妥協的結果。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因為財政和外交危機,革命黨無力依靠自己的實力去推翻清王朝,不得不進行南北和談,藉助清王朝裡面最有實力的袁世凱的力量去逼迫清帝退位。而袁世凱為了實現最大的利益,在列強的支援下,在革命黨的保證下,加緊了逼宮的程序。他先以利害遊說買通慶親王奕劻和那桐,後以金錢賄賂隆裕太后身邊受寵的太監張蘭德,再以清室優待條件,威逼利誘隆裕太后,最終迫使清帝退位。然後袁世凱又以結束封建帝制之首功,取代孫中山成為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其三,是隆裕太后明智的選擇。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之職,隆裕成為清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當時,全國各地紛紛要求清帝遜位,就連掌握清朝實權的袁世凱也三番五次的威逼利誘。面對已經支離破碎的國家,隆裕太后明白,如果負隅頑抗,壞的話可能立刻遭袁世凱毒手,好的話最多再支撐幾年,無論好壞,滅亡的命運都無法改變。隆裕太后正是看清了這點,才最終在《清帝遜位詔書》蓋印,宣佈清帝退位,然後以“退位”為條件爭取更多的利益。
-
6 # 談古說鏡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南京宣佈成立中華民國,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佈清帝退位詔書,宣統帝溥儀宣告退位,清朝滅亡。
清朝滅亡後,清滿清皇室沒有被趕盡殺絕,反而獲得優待條件。根據《清室優待條件》要求,清帝退位後尊號不變,民國政府待以外國君主之禮;國民政府支付清帝歲用400萬兩;清帝退位後暫居宮禁,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清遜帝溥儀在內廷仍保持帝王氣派,形成國中之“國”,史稱遜清小朝廷。
1917年6月,張勳率 “辮子兵”,借調停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逃往天津日租界,後在北平什剎海、天津靜園等居住地內依然繼續維持著的一個清王朝殘留下來的微型小朝廷,史稱“後遜清小朝廷”。
那麼滿清皇室得以保全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 南北議和妥協的產物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袁世凱掌握北方政權,出任清廷內閣總理,利用革命黨人急於完成統一的願望,誘使湖北軍政府與其進行和平談判。南方軍政府所派代表伍廷芳與袁世凱所派代表唐紹儀在上海開始進行南北和談,正式提出《清室優待條件》。袁世凱一方面進行武力要挾,又透過帝國主義列強對議和施壓,革命派內部的妥協勢力也抬頭,各種壓力下孫中山被迫發表宣告,同意條件,自己卸任大總統,南北議和結束。1912年2月9日南京臨時政府在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向清政府提交有關清帝退位優待條件的修正案,同清朝皇室進行妥協。2月12日袁世凱在養心殿內呈獻《清帝遜位詔書》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放聲大哭後蓋上玉璽大印,宣佈清帝退位。
二、 袁世凱感舊恩積極扶持
袁世凱無論是總督朝鮮還是訓練新軍都是清政府的重視和提拔,滿清主子雖然快亡了,但是袁世凱對滿清皇室還是有感情的,對隆裕太后保證不讓人欺負他們孤兒寡母。清滅亡後,袁世凱無論什麼場合都恭敬地稱溥儀為“大清皇帝陛下”, 吃人家、用人家的最後還推翻人家,所以從這樣來看,袁世凱還是為報舊主恩情才優待滿清皇室。
三、 滿清皇室的和平交換
滿清皇室在大清滅亡之時提出了優待條件,並以此交換和平移交政權,這也是滿清皇室的積極爭取。遜位詔書最後以和平方式提出,對穩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重大意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戰爭和民族矛盾。
-
7 # 宛若星辰暖若夕陽
之所以滿清皇室得以保全,就連末代皇帝溥儀最後都生活的非常滋潤,這一切都源於一位王爺。這位王爺就是載灃,他是光緒的弟弟,也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當年溥儀登基的時候只有三歲,載灃就名正言順地當上了攝政王,只不過是出生的時代不好,他也沒能夠發揮出來自己的才幹,挽救不了風雨飄搖的清朝,因此載灃的名聲不是很好,很多人都覺得是因為他的不作為才導致清朝落魄的,這位王爺總是被人罵作是窩囊廢。
清朝到了末期,載灃眼見著清朝的氣數已盡,就告訴皇族的成員們清朝現在的情勢已經不行了,解散了內閣,從此之後自己隱居,很少出來參加活動,也很少參與這些人的事情,很多人都請求載灃出面復辟都被載灃拒絕了。
其實他在朝廷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很多人都非常尊敬他,也願意聽他的話,他在當攝政王期間更是以寬容和仁慈來示下的,所以清朝滅亡之後,皇族也沒有被趕盡殺絕。
後來日本人建立了偽滿州國,溥儀作為偽滿州國的傀儡一同到了東北,很多的滿清遺少也都跟著溥儀到了東北,想著能跟在後面享福。
不過此時的載灃心懷民族大義,拒絕了溥儀和日本人,依然過著隱居的生活。歷史證明,載灃的眼光確實是超前的,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載灃還主動出售自己的居住地用來作為辦公場所。
身處清朝滅亡,國家動擋的時候,載灃用自己的所作所為保全了皇家的性命,清朝在滅亡之後皇族沒有遭到迫害,在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想想如果當年載灃動搖了,參與了復辟或者答應了日本,那結局可能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
8 # 我在鐵路上班
最根本的原因是,大清皇室雖然搖搖欲墜但實力猶存。各路義軍都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將清朝政府推翻,所以只好以談判的方式尋求清皇退位。所以清皇室不僅得以儲存而且待遇優厚。當然後來有人試圖借皇室復辟。只好將皇室徹底廢除了。
-
9 # 十言93
首先,孫中山在南北和談中承諾清帝遜位可以給予優待,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由政府負責其各項支出。其次,清帝能夠主動退位促成南北和談,中國成立形式上的中華民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血犧牲。最後,清帝雖然遜位,可是卻在全國仍然保留巨大的影響力,國人很多骨子裡仍然保留著忠君愛國的封建思想,接受民主共和國需要一個過程,優待清帝可以緩和矛盾,團結國人,促進政權的平穩過渡。
-
10 # 穿越時空的歲月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夏、商、周、秦、漢、三國、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這樣幾個朝代。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除極少數和平過渡外,基本上都是透過戰爭手段實現新舊交替,前朝皇室家族和大臣官吏往往死於非命。可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民國透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但沒有對清朝皇族和大臣斬盡殺絕,滿清皇室得到保全。這是一個奇特的歷史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辛亥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為推翻清朝政權,結束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由於多種因素的原因,辛亥革命具有不徹底性。南京臨時政府與清朝皇室簽訂了巜清室優待條件》,溥儀等前朝皇室依然居住在紫禁城中,過著小朝廷的生活。這一狀況直到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才將皇室成員驅逐出宮。
第二.民國政府保全清朝皇室,是著眼於社會穩定考慮的。清末民初時期,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國內軍閥混戰,伺機奪權。民國政府採取保全皇室的措施,有利於穩定局勢。
第三.清王朝自己宣佈退位交權,客觀上保全了滿清皇室。這其中攝政王載灃起到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滿清皇室得以保全,是國際國內形勢、各種政治勢力綜合作用、相互妥協的結果。
-
11 # 江南品古
滿清皇室得以保全的原因,主要在於革命黨的退讓,孫中山的讓步,和袁世凱的爭取。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孫中山為遵守諾言維護共和,讓出大總統之位,袁世凱本人發表闡明態度的電文號稱:“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1912年3月,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至此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
袁世凱
而事實上,早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袁世凱被任命為湖廣總督,兼任內閣總理大臣,當時的袁世凱在表面上鎮壓革命,但是暗地裡也和革命黨人進行一些商談。
這是一項比較困難的途徑,但是對於袁世凱來說,他擁有著當時強大的武裝力量,身為清廷唯一可以倚仗的軍閥,他對於清廷來說也很重要,因此由他來進行商談是再合適不過了。
於是革命黨當時提出了一個《清室優待條件》,如果滿清的統治者宣佈退位,交出國家權力的話,民國政府會允許皇室繼續在紫禁城當中居住,並且擁有很多不包括政治的權利。
起初袁世凱並不為所動,但是在孫中山提出,如果袁世凱支援清帝遜位的話就讓出民國總統的位置之後,袁世凱就開始了遊說隆裕太后退位的計劃。1912年,隆裕太后頒佈了“退位詔書”,清王朝也正式宣告滅亡。
滿清皇室得以保全,與當時的袁世凱和革命黨的談判條件有關:
一,讓皇帝下臺,但讓人民活著;二,要砸爛王冠,但要保護王冠下的人頭;三,要革命,但不要暴力。
最後,希望滿清皇室和平退位的革命黨人和代表滿清皇室的袁世凱談判成功,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孫中山卸任臨時大總統。
隨後,袁世凱便頒佈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這兩個“優待令”,如同給滿清皇室的一塊金牌,從此以後滿清皇室便長出了一口氣。
因為有袁世凱的法令在,於是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後,皇族們依舊受到了相當大的優待,他們受到的優待包絡:
一,清朝皇帝在退位以後繼續享有“尊號”、“待遇”、“年號”不變,國民政府將會像對待外國君主一樣對待清帝;
二,清朝皇帝及其皇室成員仍然可以繼續居住在皇宮中,太監、侍衛、宮女等相關人員照常留用,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機構保持不變;
三,王公世爵等等也是依然照舊不變;
四,根據有關條款,國民政府還要支付給清皇室每年白銀400萬兩作為日常開銷。
滿清皇室能在清帝退位後保留身前的富貴,主要跟袁世凱以及北洋政府的上層有關係。畢竟北洋政府的高層幾乎之前都是滿清的官員,對滿清還有感恩的感情。
而當時起義的同盟會,因為各種原因,早就無力繼續辛亥革命。同盟會內部組織鬆懈,派系紛雜,缺乏一個統一和穩定的領導核心。武昌起義後,辛亥革命成功,南方半數省份宣佈脫離清政府。在一片大好的表象下,革命黨人建立中華民國,以為革命已經成功。可實際上革命黨人根本沒有多少軍隊,那些脫離清政府的軍閥混入革命黨中,就等著竊取革命果實。
革命黨人手中沒有錢,也沒有軍隊,只依靠叛變清政府的軍閥是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徹底勝利的。軍閥們明著革命,暗中與清政府不無曖昧。革命到了那個階段,已經不可能繼續進行。
孫中山先生正是因為明白如果繼續和清政府打起來未必能贏,起義到那個階段已經到了瓶頸。清政府在袁世凱手中還有一支強大的新軍,基於這些原因孫中山就提出誰能推翻清政府誰就是總統。透過引誘袁世凱的叛變來達到推翻清政府的目的。
而袁世凱也最終被革命果實誘惑到了,選擇了在滿清政府和革命黨人中得到最大的利益——竊取革命果實。
再從孫中山與武昌起義的關係而言,可以說孫中山與這次起義並沒有太大關係,孫中山是在起義兩個月之後他才回國,其它的同盟會領袖如黃興等也是在“共進社”、“文學社”等起義爆發後才得知訊息,趕赴武昌的。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因為威望成為臨時大總統,卻不是因為絕對的實力。選擇他選擇了讓位給擁有軍隊的袁世凱,前提是推翻滿清政府。
基於以上各種原因,擁有新軍的袁世凱最終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建立北洋軍閥。而國祚三百年的滿清皇室得以保全。
-
12 # 信諾物流
1912年2月12日,清朝十二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頒佈詔書宣佈退位,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壽終正寢,走進了墳墓。退位詔書由末代狀元張謇起草,共分為三道,對清室的優待條件有二十多條。作為一個被迫退位的朝代,滿清為什麼會得到如此的優待,原因是什麼?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革命黨勢力有限,甚至南北軍隊長久作戰下去,革命黨還不一定是北方軍隊袁世凱、馮國璋的對手,由此形南北分治,北方佔據上風。
二、袁世凱首鼠兩端,得隴望蜀,不見兔子不撒鷹,謀求竊取利益的最大化。
三、帝國主義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斷插手,暗中上下其手,橫插槓子。
四、滿清被袁世凱逼宮於萬不得已中退而求其次,為保住自己優渥的待遇,形式上的皇權早作打算的妥協。
五、革命黨中妥協派的推波助瀾。
所以說,滿清皇室退位,是一個多方博弈妥協的結果,其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竊國大盜袁世凱,名利雙收。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他竊取,而滿清小朝廷依然享受著優厚的待遇,躲在紫禁城裡悠哉悠哉做著皇帝,革命黨卻空負勝名,兩手空空如也。
革命尙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13 # 樹新古
滿清皇室,可以說是歷代亡國皇族中,下場最好的一個。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革命黨自身實力不足,同時存在一定妥協和軟弱性。
應當說,辛亥革命,有其成功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武昌起義的成功,實際上出乎很多革命黨人的預料。最直觀的一點,當時作為革命領袖的孫文,都不在國內。
當然,革命黨的人決心和已經付出的鮮血毋庸置疑,革命的成功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在當時而言,革命黨掌握的力量,尤其是以軍事力量而言,在面對袁世凱所掌握的北洋新軍時,難以說佔據絕對優勢,甚至可以說是處於劣勢。這一點在後續的歷史中,也被印證了,武昌保衛戰打得就十分慘烈。
此外,就如歷史記載而言,民族資產階級帶有妥協和軟弱性,天然就難以徹底的革命,武昌首義,最終革命士兵卻推舉黎元洪,這一清朝官僚為統領,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所以從自身階級屬性和實力而言,當時的革命黨不具備暴烈推翻滿清皇室的能力。
二、袁世凱的作用
袁世凱以及他所訓練的北洋軍,是當時國內最為強悍的武裝力量,所以袁世凱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局勢的走向。
最終他選擇的是以軍事力量為基礎,同時向清政府和革命黨進行政治訛詐的策略。最終迫使滿清皇室、孫文妥協,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槍桿子裡出政權仍是真理,在當時,最強的槍桿子,就是袁世凱手中的北洋軍。
袁世凱本人作為清朝臣子,獲取了極大的利益,對清朝皇室,沒有切骨的仇恨,從主觀而言,當然也不會願意對滿清皇室趕盡殺絕,所以在南北談判之初,一方面極力為皇室爭取優待條件,一方面極力以優待條件,說服皇室放棄權力。
三、時代影響
應當說滿清皇室的幸運還得益於歷史程序的發展。古代王朝興替,新皇的寶座下,無不是前朝皇族的鮮血和累累白骨,但從清朝到民國,不再是簡單的封建王朝更迭,而是國家性質的根本轉變。從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國,所以滅絕性的暴烈手段,顯然已經不再適用了。
尤其應當提出的一點時,晚清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列強在中國都有現實利益,駐有相當一部分使館人員。這些在嚴密注視著中國政權的變化。
事實上,在辛亥革命中,革命黨一直都在謀求國際承認,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下,外交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並且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
所以如果對滿清皇族採取暴烈清洗等手段,勢必造成十分惡劣的國際影響,這一點無論是革命黨還是袁世凱,顯然都是要極力避免的。
四、滿清皇室自己的選擇
在全國形勢失控以後,滿清皇室相對比較清醒,既沒有能力也放棄了負隅頑抗的主觀意願,整體比較配合。客觀上也確實避免了全國長期陷入分裂和戰亂之中。所以獲得優待不能說理所應當,但也的確有一定的合理性。
以上。可以是滿清皇室的保全,是多方面綜合考慮和妥協的結果。
-
14 # 肖申克的舅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主要原因。
革命黨沒有一舉武力推翻滿清的實力和把握。只能將革命的成果讓給袁世凱。袁世凱是滿清重臣,勸說皇帝退位,和平解決滿清問題。
根本原因。
滿清晚期,中國的主要矛盾不是漢人與滿清王朝的矛盾,而是中華民族與外國列強的矛盾。是落後的農業社會國家與先進的工業國家的矛盾。既然不是主要矛盾,事情也沒必要做得太絕。
-
15 # 舍我談歷史
清朝皇室獲得的結局在古今中外歷史上算是比較好的,皇室不僅沒有被清算,還被新成立的民國政府優待。清朝皇室得以保全是什麼原因呢?
1.政治妥協的結果
革命黨人雖然策劃了武昌起義並掌握了南方數省,但相對於北方的北洋軍還有清朝的其他軍隊來說,還是不佔上風。想做大總統的北洋軍閥頭目袁世凱,也不具有絕對實力,因此考慮優待清廷換取自己做大總統。清廷在北洋軍不聽調遣的情況下,自知政權難以為繼,只能選擇體面退位,和各方討價還價保住對皇室的優待。可以說清朝皇室得以保全是三方在不斷政治角力的過程中妥協的產物,推動民國的建立。
2.維護正統的需要
清朝和其他朝代有點特殊,屬於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建立的政權,並且擴大了傳統版圖,真正實現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際上當時東三省北部、內外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割槽域都不在大明的版圖內。而革命黨最初的想法也只是爭取漢地十八省獨立,但當時的西方列強也間接的參與了南北議和。因為清廷和列強有那麼多的不平等條約,還有欠列強大量的外債需要償還。一旦中國分裂,沒有辦法確定誰來履行條約和償還他們的錢,他們的利益將受損。列強為了維持自身利益,支援未來的民國完整的包括清朝的版圖,這樣民國就屬於繼承了清朝的版圖。這方面從革命黨旗幟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老謀深算的袁世凱也看到了這一點,只有名正言順的從清廷繼承權力才能合情又合理。在袁世凱的主導下,清廷開始在滿足優待條件的情況下,選擇退位,民國建立的正統性也得到了廣泛承認。
3.防止舊貴族作亂
清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統治中國二百餘年,對近代中國影響很大。雖然清廷不能繼續存在,但深受幾千年忠君思想影響,清朝皇帝還有很大的影響力,包括漢族遺老遺少,滿族貴族,同時清朝皇帝還是蒙古的博格達汗,藏區的活佛,一旦對清皇室有任何不好的對待,勢必會引起民國控制力比較弱的這些地區出現叛亂,威脅民國政權的安全,還有一些人會伺機復辟帝制。如果清朝皇帝不能以較和平的方式退位,民國面對的麻煩會很多。因此,對待清皇室必須優待,有利於維護局勢穩定。
清朝皇室沒有像英法的君主被推上斷頭臺,也沒有遭受清算,是中國當時的政治形勢決定的,一定程度上對清廷的優待也維護了政局的穩定。在當時來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
16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滿清皇室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善終的皇室,沒有之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革命黨實力不足。武昌起義爆發後,吹響了推翻清朝統治的號角,被視為辛亥革命的開端。
但革命黨當時實力嚴重不足,領導人孫文身處國外,當時身處武昌的革命黨因為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導致被俄租界巡捕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秘密洩露。並拘捕劉同等6人,隨即引渡湖北當局。
湖北當局當即展開圍捕,導致革命黨人彼此失去了聯絡,最後為了防止革命毀於一旦,決定自行組織起義,希望以此來引導其他革命黨人發動起義。
但革命黨沒有形成統一的整體,大家大多各自為政,雖然得到諸多省份的響應,但終究還是沒辦法統領全國。而且革命黨到底還是倉促起義,實力太弱,尤其是沒有高階軍官,像黎元洪等人最後都被推上了指揮崗位。
由此可見,當時的革命黨的實力並不足以推翻滿清皇室。
2、其他督撫的影響。雖說武昌起義得到了全國的廣泛響應,但很多地方的革命黨勢力終究太弱,佔據主導地位的還是當時滿清的地方大員,他們往往就是剪根辮子換面旗幟就算做是革命,甚至是捅落了屋簷上的幾塊瓦片,便自封革命黨XX都督,然後邀請幾個革命黨去擔任個官職,便完成了革命事業。
這些人大多執掌一方軍政大權,早就想獨立出來自己單幹,如今機會千載難逢,他們自然不甘落於人後,由此導致滿清皇室失去了大部分省份的控制權,實力越來越弱,最終無法與時代潮流相抗衡,不得不宣佈退位,作為交換,滿清皇室得以保全。
3、考慮國際影響列強在中國各自擁有面積不等的勢力範圍,儘管他們沒有直接出兵干涉辛亥革命,保護滿清皇室政權不被推翻,但一直在積極關注當時革命的發展。
其實滿清皇室是否被推翻對他們來說無所謂,只要新成立的政府能夠保證他們的利益,他們很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革命黨來說,儘管他們十分希望將滿清皇室趕盡殺絕,但畢竟還是要考慮國際影響,畢竟在當時的社會來說,發動政變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但對屠殺、清洗等行為十分敏感,如果對滿清皇族採取暴烈清洗等手段,勢必造成十分惡劣的國際影響,這一點顯然都是要極力避免的。
4、直接原因,袁世凱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是當時滿清皇室唯一能夠依仗的戰力,同時也能接受革命黨的新思想,但袁世凱並非老老實實忠於朝廷,而是很有自己的野心。
最終透過各種手段,袁世凱對滿清皇室和革命黨進行了政治訛詐,迫使滿清皇室、孫文妥協,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而且袁世凱本人作為清朝臣子,本就從中獲取了極大的利益,對清朝皇室,沒有切骨的仇恨,從主觀而言,當然也不會願意對滿清皇室趕盡殺絕,畢竟那樣容易招來列強不滿,所以在南北談判之初,一方面極力為皇室爭取優待條件,一方面極力以優待條件,說服皇室放棄權力。
所以,最終滿清皇室還是得到了保全,沒有如前朝一樣徹底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
17 # 歷史的深海
清朝的滅亡順應歷史順應民意,不再對新政權有威脅,不能再掀起腥風血雨,這是它保全的最大原因。倘若溥儀還有很強的號召力,還有雄才大略,還能有恢復清朝的能力,那麼結局就另說了。哪怕日偽時期的偽滿政權,不論是民國政府還是新中國都清楚的知道他只是戲子,不是根本力量,所以溥儀有善終。
清朝覆滅本質是農耕文明的結束,是生產力嚴重滯後世界潮流的原因。再加上末期皇室孤兒寡母,軍權重臣順勢推翻,從道義上也該善後,不需要大規模血洗。
-
18 # 歷史新章
滿族皇室可以說是所有朝代中被征服的皇室中最好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革命黨自身力量不足。同時,它也有一些妥協和弱點。
應該說,辛亥革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武昌起義的成功實際上超出了許多革命者的期望。最直觀的一點是,當時的革命領袖孫文,並不在家。
當然,革命黨的決心和他們已經付出的鮮血是毋庸置疑的。革命的成功只是時間問題。然而,當時革命黨掌握的權力,尤其是軍事權力,在面對袁世凱掌握的北洋新軍時,很難說是絕對的優勢,甚至是劣勢。這一點在後來的歷史中也得到了證實。保衛武昌的戰鬥非常激烈。
此外,歷史記載表明,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妥協性和軟弱性,這自然使徹底革命難以進行。武昌是第一個帶頭的人,但最終革命軍人選舉黎元洪,阿清王朝的官僚為他們的領袖,這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從階級屬性和力量來看,當時的革命黨沒有能力以暴力推翻滿清皇室。
二。袁世凱的角色
袁世凱和他訓練的北洋軍是當時全國最強大的武裝力量,所以袁世凱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局勢的走向。
最後,他選擇了以軍事實力為基礎對清政府和革命黨進行政治訛詐的策略。最終迫使滿族皇室和孫文妥協,竊取了1911年革命的勝利。政治權力來自槍桿子仍然是事實。當時,最強的槍管是袁世凱手中的北洋軍
作為清朝的朝臣,袁世凱本人也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他對清朝皇室沒有仇恨。當然,從主觀上來看,他不會願意滅絕滿族皇室。因此,在南北談判之初,他一方面盡力為皇室爭取優惠待遇,另一方面又勸說皇室放棄權力。
第三,時代的影響
應該說,滿族皇室的幸運也得益於歷史程序的發展。古代王朝的興衰,在新皇,的寶座下,都是歷代皇室的血脈和骨骼。然而,從清朝到民國,它不再是封建王朝的簡單變化,而是國家性質的根本變化。從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國,暴力滅絕的手段顯然不再適用。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晚清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國際大國在中國有著現實的利益,並且有相當多的使館人員。這些人正密切關注著中國政權的變化。
事實上,在1911年革命期間,革命黨一直在尋求國際承認。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外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並不取決於主觀意願。
因此,如果對滿清皇室採取暴力清洗等措施,勢必造成非常惡劣的國際影響,這顯然是革命黨和袁世凱都在極力避免的。
四、滿族皇室自己的選擇
在國家局勢失控後,滿族皇室相對冷靜,既不能夠也不願意放棄主觀戰鬥意志,整體上更加合作。客觀地說,它確實防止了國家陷入長期分裂和戰爭。因此,獲得優惠待遇不能想當然,但它確實有一定的合理性。
上面。它可以是滿族皇室的儲存,也是綜合考慮和妥協的結果。
-
19 # 勇戰王聊歷史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以為滿清還有威望。
滿清在當時的威望,確實不小,很多人都以跟滿清沾邊為榮。
清朝都滅亡第二年,當光緒皇帝陵墓完工時,眾多民國官員都去謁陵了。甚至,他們很多人還穿著清朝官服!還有那個溥儀,他要結婚的時候,熱心當國丈的可不只滿清遺老遺少。北洋政府的那些高官,也都想當國丈。例如:袁世凱、張作霖、張勳、徐世昌。
這些舊官員如此,倒也情有可原。可是,當時的新知識分子也是這德行。
溥儀在皇宮中待著沒事幹,就隨便打電話。有一次,他打給了“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客套的說想見他(《我的前半生》原話:“來宮裡叫我瞅瞅”)。按理說,胡適這個留過洋的,應該淡定一些才對。結果,胡適激動地睡不著覺,找莊士敦問了很多進宮細節和溥儀性情。準備好之後,胡大博士真就去紫禁城見溥儀。結果,溥儀忘了這事,沒有交代護衛,胡適被攔住了,不讓進。。。胡適好不容易進去之後,也沒聊太久。不過,胡適回來以後對溥儀非常稱讚,說他開明、好學、有前途。。。
胡適回家後,還寫了一首打油詩《有感》:咬不開,搥不碎的核兒,關不住核兒裡的一點生意;百尺的宮牆,千年的禮教,鎖不住一個少年的心!有了這個“氛圍”背景,大家就明白為啥滿清皇室受到優待了吧!不過,實際用處不大。滿清遺老們該反對民國的,還是反對。蒙古和西藏該鬧分裂的,還是鬧。他們也不管滿清的《退位詔書》和民國的《優待條例》。
例如:蒙古的王公們就在清朝滅亡後搞分裂活動。幸好,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硬氣一些,據理力爭,並趁著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出兵外蒙。1919年,徐樹錚直接率兵進入庫倫,將外蒙古內閣總理巴德瑪 · 多爾濟和那個哲布尊丹巴活佛都給抓了,取消外蒙古自治。
所以,別老是說民國的疆域“傳承”自清朝。民國的疆域主要是靠自己實力爭取下來的。袁世凱一上臺就說了,各省必須響應北京政府,不聽就出兵打!民國政府要是沒有這點實力,中國早就分裂成好幾個國家了,邊疆各省早就獨立了。
總之,實力,才是疆域的決定因素,跟前朝關係不大!
-
20 # 清風明月楊
滿清皇室得以保全,主要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結果。第一,革命軍力量太薄弱,不足以靠軍事手段打到北京。徹底革命。第二,南北議和,滿清退位,承認共和。換取清室優待條例。中山先生讓出大總統。袁世凱繼任大總統。民國政府每年撥款養著紫禁城裡的小朝廷。至於後來,張勳和溥儀復辟,首先違約再先,而後被馮玉祥趕出皇宮。實乃罪有應得。想想明末,滿清是如何殘殺朱姓宗室的。他們應該感到萬幸,而溥儀後來去了東北,投靠日本人,認日本天照大神為祖宗,丟盡他祖宗的臉。後來居然還平安的活到1967年。
回覆列表
在我國古代的很多王朝中,但凡王朝覆滅,前朝皇族一般會被後繼政權趕盡殺絕,所謂覆巢之下難有完卵。典型政權如宋朝、明朝。然而,清朝的滅亡卻是一個例外,不僅皇族得以保全,財產得到保護,一干清朝遺老遺少還被民國政府特別優待,打破了政息人亡的歷史詛咒。
其實滿清皇室之所以的以保全,實際上是辛亥鼎革之際南北妥協的結果。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因為經費缺乏等原因無力依靠自己的實力去推翻清王朝,因而不得不借助清王朝裡面最有實力的袁世凱的力量去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當然有自己的私心,因為他想在逼迫清帝退位後取代孫中山成為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因此,袁世凱集團用了一切可以用的手段,包括賄賂隆裕太后身邊的寵信的太監小德張。袁世凱也急需清朝皇帝退位,如果時間再長,北洋軍自己都會發生分化。再過一段時間說不準北洋軍哪位師長,旅長就被清朝拉過去了,反對自己了。而清朝本身在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還有很大的權勢。同時在寧夏、陝西等地的清軍已經開始反攻,並且打敗了當地革命軍。對於袁世凱來說隆裕太后性格弱點是最後的機會,如果隆裕太后是強硬派,其實袁世凱也沒有機會成功。
總的來說不殺清朝皇室在當時來說可謂是最佳的處理方式,因為它避免了交戰,使國家和平演變,免遭於戰火,還保證了國家領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