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魯江散人
-
22 # 史過境遷客
很簡單,蘇武放羊去了。一旦放完羊,自然就回來了,人總要回家嘛。尤其,蘇武還是古代人,講究落葉歸根,告老便還鄉了。
話說,蘇武是地地道道的漢人,為漢武帝時期的高幹,履職於地方,深得朝廷的信任。這不一直做到了代郡太守一職,位高權重,官秩兩千石,位居地方一級最高行政長官。另外,代郡既是漢文帝的龍興之地,又是靠近邊關一帶,因而不同尋常。更為重要的一點,時值漢匈交戰,代郡的後勤補給作用,顯得日益重要。因此,蘇武的一舉一動盡收朝廷眼底,覺得蘇武此人可堪大任。於是乎,蘇武因為治理地方有功,遂被漢武帝調任中央另作他用。
就這樣,蘇武開始了他的另一段人生旅途,即擔任漢使節出使匈奴,洽談雙方友好事宜。剛到匈奴的時候,蘇武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簡直賓至如歸。奈何,雙方談好了相關事宜之後,匈奴出爾反爾,悍然發動了再一次的入侵,致使無數漢人被掠奪而來,成為了供人驅使的奴隸。眼看自己的同胞,竟遭遇如此不公平待遇,蘇武不顧自己孑然一身、單槍匹馬的境況,率先向匈奴單于提出了嚴正交涉,告誡雙方發生矛盾不能波及無辜,特別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可惜!匈奴人從來不講道理,否則也不會動不動就侵擾漢境了。因此,此次交涉無果,連帶著蘇武也被迫下獄,聽候處置了。
終歸是匈奴忌憚漢朝興兵來討伐,故一直沒有殺害蘇武性命。只是蘇武的日子過得很不好,每天以放羊為生,還要遭受來自匈奴人的人身攻擊,可謂受盡了奚落、嘲笑,以及慘無人道的折磨。好在,後來漢匈關係漸漸緩和,以致“蘇武牧羊”有了希望。終於,在有心人的幫助下,把蘇武還活著的訊息帶回了長安,順便稟告了當時的漢宣帝。又蘇武家人喜極而泣,多番運作之下,鼓動群臣集體上奏,請求找回蘇武,號稱“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再加上,漢宣帝也是個明君,且有自己的考量,遂命令漢使節一定要找到蘇武,給他的家人一個交代。於是乎,再次出使匈奴的漢使節不遺餘力、千方百計,得以找到了蘇武本人,並立馬帶了回來。
據說,蘇武回來的時候,已經垂垂老矣,慘不忍睹。但是京師百姓個個整裝待發,夾道歡迎蘇武的迴歸,就連漢宣帝也親臨現場,親切慰問了蘇武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還發了一些慰問金。一時間,百姓無不動容,哭泣聲此起彼伏,久久不肯散去。而蘇武更是哭的像個淚人一樣,卻是此時還能回到故土,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總之,蘇武被放回來是必然,應有之義。假使匈奴真想要阻擋他歸來,無非是螳螂擋車,不自量力罷了。要知道,此時的匈奴不是當初的匈奴,已然沒有對漢朝耀武揚威的資本了。 -
23 # 待曉兒
“鴻雁傳書”的故事雖然是編造的,但蘇武的迴歸和這個“謊言”有很大關係,它給了匈奴和漢朝雙方一個合理的藉口。
蘇武的迴歸並不是因為漢朝窺破了其還活著的秘密,而是漢匈之間逐漸定型的關係所致。
蘇武因何被扣留?其實並不冤枉蘇武出使匈奴是有一個背景的,漢武帝對匈奴進行了三次大戰,並取得了勝利。
這些勝利與其說的大勝,不如說是慘勝,當時舉全國之力來進行北征,國內已經不堪重負了。當然,匈奴作為戰敗方更慘一些,一部分匈奴遠竄漠北,剩下的只能苟延殘喘。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都想休戰。
於是雙方互派使者,開始談判,但進展並不順利,問題出在匈奴的無理要求上。
以前都是漢朝以“和親”的手段來換取發展的時間,但現在由匈奴主動提出來和漢朝繼續“和親”,但他們要求恢復到戰爭之前的關係上,漢朝依然要處於弱勢地位。
這樣的談判就談不下去了,於是雙方決定邊打邊談,軍隊正常交戰,使者也正常派遣,所以有很多使者就這樣被留在了對方的領地中。
後來匈奴受不了了,再次要求和親,並且很有誠意地送還了之前扣留的漢使,實際上就是表達了退步的意願。
在匈奴這樣的“示好”之下,漢武帝派蘇武率領使團,帶著被扣留的匈奴使者前去談判。
按理說,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有人讓步,雙方就能坐下來好好地規劃一下未來,但事情就出在匈奴內部的動盪上。
匈奴其實對向漢朝低頭不太滿意,這也難怪,之前七十多年都佔著上風,突然就變成了弱勢方,很多人都轉不過彎來,所以內部有不同的意見也是正常現象。
所以,匈奴內部就策劃了一場政變,而作為漢朝使節,蘇武的團隊裡自然也想插一手,畢竟這也是大功一件,想想後來“班超”的故事就能知道了,實在是漢朝慣用手法。
這次捲入政變風波的是蘇武的副手張勝,想要劫持單于的母親,脅迫其歸降漢朝,但事情敗露,蘇武作為使團的首腦自然要負主要責任。
使團可以被扣留,但絕不能被殺害,這是雙方的共識。
蘇武確實也是一個人才,要不然也不能被漢武帝任命為使團的首領,所以匈奴在招降不成的情況下,只能扣留他,如果是水土問題導致蘇武死亡,漢朝作為理虧的一方只能不做追究。
所以匈奴都是對漢朝說,蘇武死了,嚴密封鎖其活著的訊息。
但是,蘇武既然還活著,那麼漢朝必然不可能讓他被匈奴扣留,所以在得到確切訊息之後,和匈奴交涉,匈奴在證據確鑿之下也不能繼續扣留漢使了。
蘇武的迴歸傳遞了一個訊號,漢朝對匈奴的態度並不退讓如果蘇武病死,那麼作為使團引起出使國家的內亂,漢朝也沒辦法追究,所以他們偶然得知蘇武還活著,就在北海附近的時候,就一定要將其營救回來。
這樣的營救顯然不能派兵去攻打,所以只能透過使團交涉。
漢使到了匈奴之後,接到虞常的資訊,確認了蘇武還活著,所以就編造了一個“鴻雁傳書”的謊言。
漢使對匈奴說,漢天子在上林苑射獵的時候,射下來一隻大雁,腳上綁著帛書,說蘇武還在北海附近,沒有死亡。
這個謊言非常巧妙,漢使是這麼說的,但匈奴不能不信。
漢使出使匈奴的時間就表明,漢天子射下來大雁這件事情是近期發生的,要不然十幾年前的事情誰能保證蘇武還活著呢?漢使明確地提出了“北海”這個地點,就說明漢使已經掌握了確鑿的證據,證明蘇武還活著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匈奴想要和漢朝繼續開戰,否則只能送回蘇武,誰知道是不是漢朝想要出兵的藉口呢?
從這裡就能看出,當時的匈奴真的是無力抗衡漢朝了,只能選擇歸順,這也是漢匈之間的規律。
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匈奴也在頭曼率領下統一,但中原地區建立了封建王朝,匈奴還在施行奴隸制,文明不對等,被秦朝趕出國界七百多里。
之所以在漢初取得優勢,也只不過是因為漢朝缺少發展的時間而已,可當時漢朝已經度過了修生養息的時間,匈奴自然也就不是對手了。
蘇武的迴歸是是一次漢朝國力的彰顯,匈奴處於弱勢地位,表明其對漢朝再也構不成威脅了。
所以,當戰爭的主動權在漢朝手中的時候,匈奴只能送蘇武回漢朝,儘量避免和漢朝的衝突。
這一次勝利,不僅僅漢朝有彰顯國力的目的,還有匈奴表明其對漢朝的態度,承認了自己的弱勢地位。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回覆列表
蘇武是漢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不料手下捲入了匈奴內亂,連累他被抓,當時他拔刀自殺也不願被匈奴人羞辱,但沒死成。匈奴單于非常欣賞蘇武的氣節,想招降他,蘇武寧死不降。匈奴單于就命人折磨他,冬天把他關在地窖裡,不給他吃喝,蘇武靠著吃雪,頑強的活了下來。單于拿他沒辦法,就把蘇武押到現在的俄羅斯貝加爾湖畔放羊,對蘇武說,什麼時候羊生了小羊就放了他。匈奴人給蘇武的是一群公羊,公羊怎麼能生小羊,這明顯就是告訴蘇武,你不投降就永遠呆在這吧。
蘇武在貝加爾湖畔一呆就是十九年,這期間匈奴單于不斷的派人來勸降,甚至把投降匈奴的李陵也派來勸他,但他寧死不降,李陵很佩服蘇武的氣節,沒有勸他,嘆了口氣走了,就這樣蘇武一直在冰天雪地的北海放羊,餓了吃草子,渴了喝雪水。一天他看到了北歸的大雁,心想如果能讓大雁把自己的情況帶回大漢多好啊,但怎麼能抓住大雁呢?他發現大雁會在湖邊喝水,於是他用羊毛織成了網,經過多次的失敗,終於抓住了大雁,他把大雁養了起來,等到秋天大雁南歸的時候,他用血寫了書信綁在大雁腿上,放大雁南歸。他寫了很多信讓大雁帶回去,但一直沒被人發現,終於有一次,一隻帶信的大雁被漢朝的獵人射了下來,獵人發現了信趕忙報告了當地官員,官員又上報給了皇帝,大家才知道蘇武還活著。
這時候漢武帝已經去世了,現在的皇帝是漢昭帝,昭帝就派使者去匈奴接蘇武回國,但匈奴人卻一口咬定蘇武已經死了。
好在這時候老單于已經死了,匈奴內部分裂成兩大派,實力大不如前,就向漢朝求和,不敢得罪漢朝。漢使就對匈奴單于說:“我們皇帝前些日子夢到神仙對他說,蘇武還活著,並給了他一封信”。當漢使拿出那封信給單于時,單于驚呆了,以為神在幫蘇武,就把蘇武放了,蘇武跟著漢使回到了長安,去時滿頭黑髮的中年郎,回來是已經鬚髮皆白,這十幾年來,那根漢使的權杖一直被他日夜拿在手裡,權杖上的毛都脫光了,光禿禿的。蘇武的堅貞不屈感動了皇帝大臣,感動了所有的漢朝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