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星河長老
-
22 # 遙哪兒亂逛蕩
每個人的審美不同,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用老派說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各有各精彩……碰上對口味的編輯,用了!反之,棄了!都不奇怪,情境合理……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人操作,何必奇怪???
-
23 # 知北遊2020
路遙《平凡的世界》有些編輯看不上,最後卻得了茅盾文學獎的問題在於:當時的時代文化背景和對文學文化作品的評價標準在變化。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1985到1988年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時期正是改革初期,解放思想的時代。而再看前兩屆的茅盾文學獎作品,比如第一屆獲獎作品魏巍的《東方》,第二屆獲獎作品張潔的《沉重的翅膀》,都是帶著強烈主旋律的思想的文學作品。
1980s年代,正值改革初期,許多步伐還沒有邁開那麼大,作為沒有那麼強烈主旋律烙印的《平凡的世界》,可能很多編輯即使暗暗稱奇,也不一定會錄用。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隨著改革的深入,解放思想的擴大,評判標準也在最佳化,《平凡的世界》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用小說這一文化形式記錄了那一個時代的奮鬥史和時代的變化。
茅盾文學獎作為中國最好級別的長篇小說獎項,在此後,茅盾文學獎的評價標準也在不斷最佳化,目前基本定格和偏向於書寫我國時代變化的史詩級小說。
-
24 # 李夢瑤706
個人認為,是因為《平凡的世界》出版於一個追求新潮流新版型的文學時代,而《平凡的世界》是屬於有一些略老派的風格和手法,但是這種老派並不是缺點而是閃光點,它代表著一個時代 一個時代的經典著作。只是它讓當時追新的文學者覺得沒有新鮮感 不對胃口,所以對這部作品沒有很看好,但其實《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很有韻味的作品,倘若它出版於一個不是很追求新潮流的文學時代 可能會一出版就深受歡迎。至於編輯看不上,問題就出現在他們當時一味追求“新” ,所以對有一絲絲不新鮮的作品會有些牴觸。而最終《平凡的世界》得了文學獎 也是應該的,這部作品雖包含一些歷史感 但這種歷史感是值得細品的,它是有魅力的作品。“茅盾”大概所指一部很經典的作品在追求新潮流的文學時代得了獎。《平凡的世界》是部好作品,它只是恰好選擇了一個不太合適的時機出現。這部著作至今都深受文學讀者的熱愛。以上為本人觀點,第一次來回答問題,如果有不妥的言辭請多多指教。
-
25 # 真道方誠
個人感覺有兩個主要方面:
一個是平凡的世界真的描繪了平凡的世界,描繪了真實的世界,在那個年代 描繪平凡和真實反而不受待見,這也是編輯看不上的原因,但是平凡而真實的世界才蘊含生命,蘊含力量,蘊含希望,這是一種本能,是任何時候都無法磨滅的;讀的人能從中感受到這種生命和力量,從而引起共鳴和反響
第二個是結尾指向了工業和市場發展,挖煤現在感覺落後了,但當時是先進的工業生產;工業和市場發展是當時國家和社會需要的發展方向,也是平凡而真實的世界所自我選擇的方向,令民與上同意者勝,因此獲得了文學獎並在全社會獲得很大反響並且經久不息。
回覆列表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創作完成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耗時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個百萬字的鴻篇鉅著。為了創作這個作品,路遙先生做了詳盡的前期準備和艱苦卓絕的生活體驗,潛心創作心無旁騖,十年磨一劍。但是成稿後並沒有得到編輯們的認可。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種新文學流派風起雲湧,風靡一時,文學創作的形式和技巧上也求新求變呼聲此起彼伏,所以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頗受冷落,所以很多編輯也難免受這種思潮的影響,感覺老掉牙的反應現實主義的作品不會受到讀者的青睞,即便作品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現實的商業價值還是必須要考慮的,畢竟出版社也要自負盈虧了。第二,其實文人自輕在中國各個朝代都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好的作品因為某種個人的原因會被雪藏很久,直到有一天被另外一個人發現或者另一種形式被大眾發現才得以顯現她的價值。第三,上世紀八十年代,政經方面的撥亂反正使得當時的知青題材的文學作品經久不衰,曾經一度佔據了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媒體,報紙、期刊、電影,電視幾乎都是與知青有關的作品,那個時期的確湧現出很多知名的作家作品,比如梁曉聲的《年輪》,《雪城》。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還有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等等。而路遙先生雖然當時已經發表《人生》等長篇小說,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當時的文學背景之下,純農村題材的作品還是頗受冷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