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老張335536

    觀李白名作,人出名了,似乎所有的詩都是名詩。其實不然,此詩如果不說是李先生所作,想必口水噴薄而出。老夫懷疑此詩系應付之作,喝了汪先生的酒,又吃了燒雞,燉老鱉,嚼了幾兩花生米等一些綠色食品,一摸身上,別無長物,這餐吃得如此豐盛,多不好意思,只好借自已的名氣一用,於是搜腸刮肚,擠出幾四句順口溜,再用筆墨紙硯寫下,再簽上大名,東家接過,如獲至寶,細心一代代相傳,於是我們今天看到了《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現仍遵原平仄,並以李先生不擅長的對仗和之: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蘆枝掃地迭呤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飯桌斛拳述萬情!

    看,再沒有口水詩的嫌疑了吧?並比原詩提高不少嘛!

  • 22 # 瀚墨尋夢

    李白這首詩名實相符,確是好詩,廣泛流傳,自有道理。

    李白從秋浦(今貴池)前往涇縣挑花潭,當地人汪倫美酒招待,臨走上船,汪倫等當地人踏歌送行,李白寫詩留別。

    古代離別詩,多以柳日月亭酒秋曲水等意象出現,李白此詩卻以踏歌送別,已與慣常寫法不同。踏歌是漢代興起,唐代盛行,一群人手拉手腳踏節拍配手臂動作,亦舞亦唱,歡送尊貴客人,古詩中這類景象描繪不多,李白詩中這一場景流傳幹年。桃花潭這一特定場景引出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這種誇張出於李白筆下很自然,但若以水千尺直接比擬李白汪倫之情,恐也屬凡句,但妙在尾句是“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一不及二字用得精彩之極,給人以極深印象,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形象,空靈有味,自然情真。李白的這首詩,短小,通俗,情真,流傳千古,而桃花潭也因此被世人所知,如今成一旅遊地。

  • 23 # 靜竹詩雨

    題主好。

    儘管《贈汪倫》不是李白的“詩之最”,但它仍舊是一首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上乘之作。尤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表述朋友之間情深意篤的佳句。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寫的是,李白有一次去位於安徽涇縣的桃花潭去遊歷、賞玩。當地友人汪倫極盡地主之誼陪伴左右,經常以美酒、野味款待李白。

    臨別之日,李白已經登船準備啟程,忽然聽到從岸上傳來隱約的歌聲。在逐漸明朗起來的歌聲中,詩人遂看到汪倫一邊唱著歌一邊用腳打著節拍(此為“踏歌”)來為他送行。

    詩的前兩句寫的正是那一刻的情形。“忽聞”二字用得極妙:對於李白,汪倫的不期而現是一種意外;而對詩而言,這正是意外之筆。

    正是因為這個“意外”,才使得李白的內心泛起情感的微瀾。眼前的事物頓時詩意蔓生:桃花潭水深不深?又怎能比得上汪倫踏歌相送的這份情誼呢!

    後兩句詩完全是因為“不及”二字的勾勒,才讓它成為千古佳句。因為如果李白直接去寫,說汪倫對我的這份情誼簡直跟眼前的桃花潭水一般深,那麼詩意就顯得很平常甚至有些平淡了。

    但詩人先是把桃花潭水的深度想象為“千尺”,而汪倫的情誼之深卻在這“千尺”之上――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情誼啊!

    因此,以“不及”做轉折,讓整首詩遠離了“平凡”。這個“不及”充盈著李白對友情之質樸、誠摯的慨嘆。這一點只可意會。同時也使得《贈汪倫》的餘韻綿長嫋遠……

  • 24 # 時間裡

    汪倫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忽悠”。

    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雲:“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而至。汪乃告之:“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汪款留數日,而親送之。李感真意,遂作《桃花潭絕句》一首相贈。—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關於《贈汪倫》故事情節背景

    李白在盛唐時期就非常出名,他的足跡遍佈祖國山川河嶽,很多人特別崇拜他。汪倫聽說李白要來涇縣,作為李白粉絲,有意想要結交。

    李白的性格你懂的,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一般人都不入他的眼,唐玄宗身邊的紅人高力士只配給他脫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狂放自信的代名詞。

    汪倫耍了一個小聰明,他知道李白酷愛旅遊和喝酒,所以寫信一份給李白:“聽說,先生喜歡遊覽大好河山,我們這裡有十里桃花,繁花似錦。先生喜歡喝酒嗎?這裡有萬家酒店,美酒佳餚可供先生暢飲”

    李白欣然而至,到了之後汪倫告訴李白:“我們這裡十里潭水叫桃花潭,有一個姓萬的開的酒樓,叫做萬家酒樓。不好意思,先生,太仰慕你的大名,出此下策”

    李白聽完哈哈大笑,心想,從來只有我忽悠別人,今天被你小子忽悠了。汪倫深情款待李白數日,後來李白離開的時候,感謝汪倫的真情,留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經典《贈汪倫》。

    本人藝術生,大學寫生的時候學校組織去涇縣渣濟寫生,旁邊就是桃花潭。有幸踏著李白的足跡去過桃花潭。講真的,真的太美了,清澈的河水從山上流下來,居民沿河而居,河水裡淘米洗菜,一派復古田園風,河兩岸的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美輪美奐。早晨醒來,霧氣瀰漫,彷彿置身仙境。

    《贈汪倫》並不名過其實,恰恰相反,它樸實無華最動人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簡單的不能太簡單,直白的不要太直白,小學生都能看懂。但是,在李白傳世的900多首作品中脫穎而出,熠熠生輝。

    關於友情的詩詞也特別多。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北風呼嘯之下高適對董庭蘭人格的讚美;“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是柳色青青之中王維對元二郎深情囑託;“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更是踏歌送別李白對汪倫的真情流露。

    踏歌是中國民間傳統的舞蹈,從漢唐開始流傳至宋,汪倫踏歌送行李白,表現了汪倫對李白的依依不捨,深情厚誼。古代不像今天交通發達,每一次離別都顯得格外珍惜。這一別,海角天涯,不知何時再見。

    《贈汪倫》這首文字通熟易懂的詩,用最平白的語言,把無形的情誼化作有形的潭水,表達了汪倫對李白的真摯友情。短短28個字,成為李白流傳的佳作之一。

  • 25 # 琳琅文齋

    我不這麼認為。如果把中國其它著名的詩歌,比作精心打扮的絕色佳麗,《贈汪倫》這首詩就是素顏美人,樸素自然,而又萬般風華。

    我們先來重溫一下這首七言絕句: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中國詩歌向來講究含蓄蘊藉,而《贈汪倫》卻沒有拘泥一格。這首詩乍讀起來,好像一首打油詩,同時,把人的姓名直接寫入詩句的情況,也十分罕見,更何況一下子寫了兩個人名。但李白不愧被後人譽為“詩仙”,他將一個人們常遇到的送別情景,用非常直白的語句,寫得如此率性而為、情深意切,充分展示了浪漫主義的個性特色。

    詩的前兩句,極具畫面感,簡直就是一幅淡然清雅的水墨畫。李白拜別朋友,獨自登上小船,佇立舟頭,悠然欣賞山水景色。船家解開纜繩,撐起長蒿,準備駛向潭水深處。這時,岸上忽然飄來一陣歌聲,雖未見人,但聞其聲,原來是汪倫踏著節拍,一邊走一邊唱,以這種方式特意趕來為李白送行,李白頓時感到了驚喜和溫暖。

    詩的後兩句,就地擷取素材,以奇妙的構思和絕妙的用詞,採用比物手法,把無形的情誼拉成了有形的近景特寫。“桃花潭水深千尺”彷彿在寫景,李白以慣用的誇張手法描述桃花潭的深邃,其實是為下一句做襯托和鋪墊。接下來筆鋒一轉,“不及汪倫送我情” 磅礴而出,就是說無論多深的水,都比不上汪倫送行的深情,以景喻情,意味深長,讀來力重千鈞,以至於許多人認為,“不及”二字妙不可言。

    仔細品味這首詩,通篇信手拈來,一氣呵成,不僅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而且想象豐富、至情至性,再加上全詩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故而成為了李白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起亞K5、凱美瑞、名爵6、速騰、思域,20萬內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