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鏡學書
-
2 # 中國書法大課堂
“秀美”是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不要誤解成“單薄”,“秀美”和“單薄(漂浮)”是不同的概念。功夫到了,達到了"力透紙背”的程度,再細的筆畫也不“單薄(漂浮)”,和臨哪種帖關係不大,是自身的筆上功夫乏力所致。如果在練習時覺得寫出的字筆畫細,顯得“單薄(漂浮)",可以嘗試用降低“筆位”的辦法來調整。大多數人還不太瞭解“筆位”這一概念和它的作用,老朽推薦您閱讀我的這篇文章,也許對您會有幫助。
-
3 # 兒童教育家陳加榮
感謝誠邀。我雖不是書法圈內人,也不太懂書法,但字裡行間還是可以看出其好壞、優劣、氣勢、內韻、外逸、章法、格局、運筆走勢、書寫風格、人文內涵等顯性及內在的美醜。所以您說臨聖教序太過單薄,我不敢苟同,也不想恭維,因為對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說,大唐聖教序以及二王、趙孟頫、文徵明、米芾、歐陽修、歐陽詢、王徵、顏真卿、柳公權、唐寅、蘇東坡、鄭板橋、于右任、啟功、沈默涵、齊白石、田英章等古今書法家的作品及書法功力應該都是望塵莫及的,都值得學習,當然你已經超越上述名家那就另當別論了,否則不敢輕言單薄。在我這個外行人眼裡,聖教序已然是登峰造極之書法極品了,不敢小覷。沒有10年以上持久之功,不敢妄議名家、大家書法之得失與厚薄。如果一定要說厚薄,估計是我們的內心太過自卑或者狂妄,甚至有點淺薄與膚淺,才會一葉障目,口出狂言,自行慚愧。當然如果您已經超越名家大作,那就獨闢蹊徑,自稱一體,開宗立意,成為一代宗師或者名家大腕,何須耗費體力去臨摹單薄的大唐榮耀聖教序?這不是徒勞無功,自找苦吃嗎?個人淺見,無需參考,謝謝!另外為表達一個書法小學生和門外漢對題主及歷代書法家、愛好者的尊重與敬意,我也沽名釣譽,淺議書法臨帖與讀貼之感悟:
淺議書法名家作品臨寫之悟――書法愛好者觀書有感
一、臨帖猶以《蘭亭序》為最
縱觀古今中外,書法名家臨寫《蘭亭序》現象及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書法作品比比皆是,近乎狂熱。很多書法名家都視《蘭亭序》為珍寶,雅玩如醉,如痴臨寫,如醉讀貼,終其一生,臨帖品玩,不亦樂乎。以此享受筆墨儒雅與生活樂趣。並以臨寫《蘭亭序》等書法名家作品饋贈賓客友人,維繫友誼,增進感情。
二、臨帖是持久之功,久久之力
臨帖是持久之功,久久之力。不是一時興起,走馬觀花的淺嘗輒止。臨摹是書法家的基本功,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書法傳統的必經途徑,同時,也是學習經典書法作品技法的有效捷徑。
可以說,從古到今的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都非常重視書法臨摹。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它盡善盡美,是學書者學習行書必臨習的範本。自從《蘭亭序》真跡退隱於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後,它的書法美給了唐以後的人們無限的遐想。唐以後留下的《蘭亭序》臨摹本與勾臨本成為歷代書法家們爭相寶之的珍藏與學習物件。
臨寫《蘭亭序》成為文人墨客的雅玩和享受筆情墨趣的閒情逸致。大家對《蘭亭序》的展玩愛不釋手、推崇有加。猶以唐·李世民為甚,非常喜歡《蘭亭序》,推崇備至,使書寫《蘭亭序》的王羲之在唐代的書法地位,得以達到登峰造極的顛峰之地,也使王羲之的書法,成為唐代及後世學習的楷模,湧現出了一大批學習王羲之書法的名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等。李世民將《蘭亭序》置於座位一側,朝夕觀覽、賞玩,即使在舟車勞頓的軍旅生涯中,都臨寫《蘭亭序》。
可見唐太宗對《蘭亭序》愛不釋手,追崇備至,寵愛有加,一見傾心,鍾情一世,臨死了還要求近臣及子嗣將其作為陪葬品一起帶到天堂。由於受唐太宗的影響,李隆基也偏愛《蘭亭序》,他書法取法偏重《蘭亭序》,書風溫文爾雅,韻味十足,在書法史上,也是位書法成就突出的“皇帝書法家”。
宋代時,趙禎把《蘭亭序》視作珍寶,稱之為“行書的祖宗”,可謂推崇備至,鍾愛有加,無與倫比。南宋時,趙構對王羲之書法頗為痴迷,像唐太宗一樣對《蘭亭序》心摹手追,愛不釋手,還常常叫臣下臨摹《蘭亭序》,同時,也經常展玩、雅賞《蘭亭序》。到元朝時,皇帝們為了籠絡漢人,也學起漢人文化藝術來,對《蘭亭序》也很推崇。
清朝時,滿族的皇帝也推崇《蘭亭序》,也十分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如康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自己臥室旁邊,專門設定暖閣,用於珍藏三幅,他自認為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書法名帖,以供他隨時觀賞,後來,此閣被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為“三希閣”,而“三希貼”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可見三王書作是何等地位。由於帝王的倡導,清朝出現了很多學習王羲之書法的帖派書法名家,如王文治、王鐸等。雖然帝王書家們日理萬機,對《蘭亭序》卻如此迷戀,可見他們對《蘭亭序》的珍愛之情。
皇帝書家們推崇《蘭亭序》,書法名家們喜愛、展玩《蘭亭序》,原因是《蘭亭序》字數多,可以充分展現出王羲之書法變化,無窮的魅力。
悠雅舒適臨寫《蘭亭序》,快樂享受生活樂趣,成為宮廷必修和民間大課。
宋人陸游喜歡臨寫《蘭亭序》,其《渭南文集》雲:“竹裡房櫳一徑深,……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銅爐嫋嫋,海南沉,洗塵襟。”
可見豪放的陸游,是在享受閒雅、舒適、平緩的文藝生活。晚年臨寫《蘭亭序》不像讀《易》等經典著作,那樣易令人疲憊,而是心曠神怡,是件愜意且賞心悅目之事。明代文徵明晚年富裕、閒適,常戲寫《蘭亭序》以此來安度晚年。
文徵明長子文彭年老時,也學其父戲臨《蘭亭序》。清代陳奕禧也享受臨寫《蘭亭序》帶來的生活樂趣,自題詩道:“臨罷《蘭亭》墨汁香,閒情一拓到羲皇。蟬聲入耳初無著,自覺簾前白日長。”
清代的王澍與書友互相臨寫《蘭亭序》,並在所臨《蘭亭序》後面題跋,以此來表達他們的深厚友誼。當代書法家沈尹默臨《蘭亭序》後,也有諸名家題跋,為此,還成為一段墨林佳話。以上悠雅臨寫《蘭亭序》的文藝青年小資情調的生活,無不令文人墨客嚮往。
獨特的臨寫《蘭亭序》現象:縮臨、擴臨也大有人在。
縮臨本《蘭亭序》首先出現在唐朝的《玉枕蘭亭》,是褚遂良與歐陽詢縮小字型即用蠅頭小楷刻在微小的石頭,上而得名。
趙孟頫縮臨《蘭亭序》也是將其尺寸定為為13×32cm,加以縮臨。到明清時,縮臨《蘭亭序》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並有縮臨本被收藏,如明代的王世貞就收藏過。
明代董其昌縮臨禇遂良摹本《蘭亭序》,清代翁方綱縮臨《蘭亭序》並刻於硯臺背上,非常精緻典雅。這種雅玩性質的收藏與臨寫,使《蘭亭序》作為範本與玩具同時存在。這種“玩而好焉”的態度既表現出書家的風雅,又深得“遊於藝”之旨趣。
而放大擴臨者也不乏其人,唐代柳公權,放大臨寫《蘭亭序》,其字大小如拳頭,但毫不失筆意。
元代趙孟頫擴臨《蘭亭序》,其字大小為10釐米,和柳氏字一樣如拳頭大小,兩者擴大臨寫《蘭亭序》時,都能做到形神俱全,可見兩位書法大家,深厚的功力。清代楊守敬,擴大臨寫《蘭亭序》,也不拘泥於形似,其所臨的字,大小也如拳頭。
由此可見,雅玩性質的縮臨與有遊戲、放縱性質的擴臨,都是經意之作。
臨寫《蘭亭序》送人,多為維繫友誼,增進感情,築牢人脈小船。
宋代趙構把所臨寫的《蘭亭序》賜給臣子們臨習,從而使其所統治的南宋時代,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紛紛臨寫《蘭亭序》。文獻載:“史丞相言高廟(趙構)嘗臨《蘭亭》,賜壽皇於建邸。後有批字雲:‘可依此臨五百本來看。’蓋兩宮篤學如此。”
明代朱高熾皇帝,也有臨寫《蘭亭序》送臣下的文獻記錄。明代文徵明晚年,應友人請索,而用草書書寫《蘭亭序》贈予友人。明代陳獻章應友人請索之命,也用草書書寫《蘭亭序》,其所書寫《蘭亭序》的作品筆墨奇古。清代歸莊應友人之求,而臨寫《蘭亭序》達到三本。
清代朱耷、王澍也有受友人囑咐,臨寫《蘭亭序》的文獻記錄。清代楊守敬應日本友人的託付,而臨寫《蘭亭序》。
可見到明清時,受友人之託,而臨寫《蘭亭序》比比皆是,以此來維繫深厚的友誼。
三、《蘭亭序》之美,眾人皆醉
心慕手追,如痴如醉地臨寫出巨量的《蘭亭序》。
1、認真臨寫《蘭亭序》,維妙維肖
唐代李世民、歐陽詢和宋代蔡襄臨寫《蘭亭序》維妙維肖,文獻載:“(唐)太宗書……行草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於逼真。”“昭陵既取《蘭亭序》詔供奉各臨之,唯歐陽詢奪真。”“君謨(蔡襄)摹仿右軍諸帖,形模骨肉,纖悉俱備,莫敢踰軼。”
由於李世民、蔡襄喜歡《蘭亭序》,這裡的古帖、諸帖很可能包括《蘭亭序》。
宋代米芾臨寫《蘭亭序》也形神兼備,逼似原帖。
宋代趙構臨寫《蘭亭序》非常細緻、嚴格、深入,對每個字的細節都瞭如指掌,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元代的趙孟頫,由於其功力深厚,日書萬字,其背臨《蘭亭序》同樣達到形神兼備的程度。
2、臨寫《蘭亭序》數量大的書法名家大有人在
(1)終身或半生臨寫。
隋代智永,作為王羲之的第七代孫,立志傳承家學書法,此時《蘭亭序》真跡歸他保管,一是真跡常伴,二是作為出家人時間充裕,沒有其他事打擾。他常居浙江紹興永欣寺閣樓裡臨寫《蘭亭序》,到晚年時仍日臨數遍,他的書法尤其是《千字文》深得王羲之的書法精髓。
宋代趙構一生臨寫《蘭亭序》不輟,動輒臨寫達到五百紙的數量。
元代趙孟頫亦一生臨寫《蘭亭序》數百次,可見趙氏家學淵源所在。
明代董其昌一生都在斷斷續續地臨寫《蘭亭序》。
清代王鐸酷愛《蘭亭序》並臨之半生,自定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
清代錢泳常臨《蘭亭序》百本以上。
清代陳奕禧四十年臨寫《蘭亭序》,其四十年來臨寫數量不計其數。
清代王文治臨寫《蘭亭序》三十載,多為《定武蘭亭》。
沈尹默終身臨《蘭亭序》,即使不常臨寫,對《蘭亭序》的筆法、字法、章法、氣韻等等也瞭然於胸,可見沈尹默對《蘭亭序》所臨寫深厚的功力。
(2)少年或晚年臨寫。
宋代蘇東坡在少年時,臨寫《蘭亭序》,黃庭堅雲:“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
明·文徵明晚年,常臨寫《蘭亭序》,並常在所臨上題跋以度晚年。
清代傅山晚年臨褚遂良臨本《蘭亭序》,文獻載:“傅青主先生書《蘭亭序》二本,……均仿褚書絹本也。……先生已晚歲矣。”
清代朱耷晚年也喜臨寫《蘭亭序》,並有數十幅傳世,經鑑定,至少有一半以上確定為真跡。
(3)一日或數日臨寫。
宋代米友仁一日而百臨《蘭亭序》,文獻載:“平生之於《蘭亭》,嘗一日而百臨。”
明代祝允明所臨《蘭亭序》也有數本。明代莫雲卿臨寫《蘭亭序》數次。
明代董其昌習慣於在修禊日臨寫《蘭亭序》。
清代乾隆多次臨寫《蘭亭序》。
清代英和得《蘭亭序》的一個月裡,寫了兩通。
清代翁方綱十日天天臨《蘭亭序》。清代王澍臨《蘭亭序》達到二十卷,自雲:“餘臨《蘭亭》二十卷。”
綜上所述,從隋代智永,到近現代的書法名家,對《蘭亭序》可謂情深意厚,表現為展玩、賞玩等等,故能情注毫端而終身、半生、日日如痴如醉地臨寫《蘭亭序》,可見他們過著悠雅閒適的文人生活,享受臨寫《蘭亭序》帶來的筆墨樂趣。
元代俞和在臨《定武蘭亭》上自題“特健藥”,意是觀賞或臨寫《蘭亭序》可以怡情養性,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受到眾多書法名家的喜愛,並表現出展玩及大量臨寫《蘭亭序》的現象。
四、觀書有感:臨帖是魂,讀貼是魄
在臨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的現象級背後,個人認為各種書法愛好者還應關注以下幾點:
1、學會欣賞書法作品
書法欣賞是透過對別人作品欣賞、學習的一個過程。他人的作品也許是一件成熟的作品,是經過作者,多年的學習而來的,那麼,我們在觀看過程中,應當怎麼去學習欣賞呢?
首先,要看別人作品的整體感。也就是佈局和氣勢。一件好的作品,它的整體感一定是好的,所謂整體感就是我們所說的章法,因為掛在展廳的書法作品,由於空間很大,讓參觀者有足夠的距離來欣賞,因此,就要先從整體感上看作品的佈局、空間、筆墨等,對於大字來說,還要看它的氣勢如何,墨色怎樣。
其次,要看筆法和出處 ,也就是功力和淵源。筆法代表著書寫者的功力和技法水平,從近處看,作品的線條質量、用筆技巧等都是需要觀看的部分,另外,還要看這件作品是學哪個古人的,有什麼創新之處,等等。
最後,還要看字外功夫,也就是悟性及書品、道法。這個一般很難把握,所謂字外功夫,就是書寫者個人的修養、人品、學識等方面的綜合判斷,作為欣賞者來說,也要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培養,也就是自身修養,欣賞者修養高了,也就能看出書寫者的水平高低了。
2、學會對照思考
為什麼要欣賞別人的作品呢?在學習欣賞別人作品時,就是一個自我找差距的過程。別人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完美的,也許我們自己某些方面比他們的還要好,因此這個過程就是對照的一個過程,透過學習找到差距和不足,以期改進。
當代書法有著時代的特色,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我們應當從中看到,書法已經成為一門藝術,而不是傳播文字的載體,從這個角度看,漢字藝術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應當有它存在的理由的。
如果我們欣賞時,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應當以別人優秀的作品為對標,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如果我們某些方面優於他們,就應當保持,繼續創新,在書法藝術的大海里享受著。
五、關於大唐聖教序賞析的認知
另外,作為另外一個書法名家大作《大唐聖教序》我們也要學會賞析,並努力臨帖。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釐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碑原在陝西西安弘福寺,後移西安碑林。集王聖教序記,較雁塔褚遂良正書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箋答、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懷仁集王羲之書,歷廿五年乃成。
《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是“備盡八法之妙”,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此碑於宋以後中斷,傳世以未斷宋拓本為佳,字跡稍肥,筆鋒使轉處瑩絲可見。
集字而成的《聖教序》,其章法佈勢已作了很大的調節,但終因不是一氣寫成的,故此間稍有缺憾,即某些字勢連貫不夠,行氣不足。對此,我們可多多注意上下筆勢的連貫,並參考如《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等王字法帖,從中感悟、體味王書謀篇佈局的要妙,就自然能窺得王字的真諦,進而把握王字整體風格。
總之,臨帖與讀貼是書法必修課,是通往成功的眾妙之門和便捷通道,不臨帖沒有靈魂,不讀貼 ,缺少魂魄,讀書百遍,才能其義自見,臨帖千遍才能神魂附體,而不靈魂出竅,魂不附體。
-
4 # 婷瑞書法
你好
聖教序太單薄,題主沒有上傳圖片,不好分析作者的意圖。我就從一般臨帖來說說,臨帖太單薄的意思,其實不只聖教序,大部分書法愛好者,學書法的初期都存在這個問題,我給朋友兩點建議供參考。
造成書法線條單薄的原因可能來至以下2個原因。
1.非中鋒用筆。
2.書寫量不夠
調峰已經掌握了原理,但是書寫量不夠。導致用筆的時候,總要手抖,相信很多書友都經歷過這個階段,這個只有加大書寫量。要明白調峰原理的前提下,在練下去才解決單薄問題有幫助。否則錯誤的錯誤會一直重複錯誤。如果不明白挑峰。建議先學習掌握其原理。在勤加練習。解決單薄的問題就不是什麼困難事兒。
希望幫到你。
-
5 # 書法張
《聖教序》是屬於行書,字顯得單薄屬於用筆有問題,在用筆上多講究中鋒行筆。
這裡以米芾的行書為例,講講如何在筆畫的起行收三個部位的用筆動作。
一、筆畫開頭動作:
一般採用中鋒行筆,中鋒行筆的方法,有露鋒和藏鋒。露鋒採取尖入壓筆前行。藏鋒入筆可採用跪筆前行的動作。
二、中間轉折動作:
中間轉折的形狀一般有方轉和圓寸轉之分。方轉採用提按頂翻的動作,圓轉多采用使轉、揉筆動作。
三、筆畫結尾動作:
有遠圓收和尖收,圓收尾多采用提按、壓、揉、回動作,尖收多采用側筆前行。
-
6 # 神韻軒書法
臨《聖教序》太單薄主要是臨的作業缺力量感。浮、輕、乏力。可兼臨柳公權楷書《蘭亭敘》強化骨力。加強有刀刻感覺的力量感。
(王羲之所書行書作品)
什麼是書法的力量?
趙宦光說:"何謂力量,同是剛勁之稱,深淺粗細,從可分也。力淺量深,力粗量細,力卑量高,力易量難,露筋骨為力,藏筋骨為量,無筋骨為弱,急疾偏鋒為露,正鋒不滯為藏,柔媚宛轉為弱。″
筆畫細的,定要運筆沉著。筆畫越粗壯的,運筆定要能提。筋骨內含為上。筋骨內含為難。
運筆時腕部放鬆,中鋒行筆,注意提按的運筆節奏。則骨力盡顯。
梁啟超說:"寫字全仗筆力,筆力的有無,斷定字的好壞,而筆力的有無,一寫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來。″
柳公權的楷書《蘭亭序》,筆畫精絕,功力高深,他的書法學王羲之和唐代楷書名家顏真卿、歐陽詢,吸取各家所長,創造了柳體書法。他的楷書骨力秀挺,乾淨爽利,似斬釘截鐵。
宋代朱長文《墨池編》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
(柳公權楷書蘭亭序)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7 # 蒹葭堂主人
我對您的問題不是很明白,您說臨《聖教序》太單薄,我並不認同,王書聖的《蘭亭序》一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是歷史的定論,由此說明,王羲之作為“書聖”的歷史地位是公認的,無法撼動的。當然,《蘭亭序》是雙勾的帖本,纖毫畢現,深刻展示了王體行書的風韻;《聖教序》是懷仁和尚的集字本,是碑刻拓本。既然是碑刻的集字本,就少不了刀刻的痕跡,也少不了硬湊的呆板,有時顯得似乎氣接不上,氣韻不是很貫通。這只是小瑕疵,無損於美玉的光輝。所以,說它單薄,我的理解是您的意思可能是單調,這樣的話還基本上能說得過去。我也非常喜歡王體行書,對《聖教序》下過功夫。下面談點我的建議。《聖教序》最大的特點是變化無窮。
我曾經對王羲之行書結體總結並編過口訣:
書聖最有名,變化妙無窮。
同畫必異態,同旁不同形。
同形要異化,同字異體分。
盡態首長短,大小疏密通。
其次言錯落,結體見神功。
化合和減省,洗練筆法宗。
書聖得意處,欹側最典型。
王體行書,千變萬化,窮形盡相,這也是他吸引無數世人為之膜拜的地方!怎麼能說單薄呢?
《聖教序》豐富的地方是假借。接著說我編的口訣:
牽絲為形連,意連筆勢成。
牽絲與筆勢,都是講呼應。
上下宜相讓,左右復逢迎。
迎讓並假借,行書渾天成。
行草(行書和草書)講究行氣,要一氣呵減,氣韻貫通。上下筆之間要連貫,要接上。牽絲是形連;意連是似斷實連,氣要接上,首尾呼應。章法上,上下要揖讓,左右要逢迎,上字大,下字小,左面密,右邊疏,迎讓錯落,富有情趣。
《聖教序》是集的字,當字不夠時或突出變化時,所以有大量的假借字出現。主要是借楷和借草。
借楷
借楷就是借用王羲之的楷書字。因此我也建議臨寫《聖教序》的書家及愛好者們大膽臨寫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和《黃庭經》。
借草
借草就是借用王書聖的草書字。行書借用草書就更多了。建議愛好王書聖的書家及愛好者們必須臨寫《十七帖》。
建議臨摹《蘭亭序》。《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應該是愛好行書的每一個人必須臨寫的範本。我手頭有一本曹柏昆先生著的《蘭亭序字字析》,他的研究和用功讓我震撼:他真的把《蘭亭序》的每一個字都從點畫、部首、用筆、結體、來歷、氣韻、呼應等方面做了非常詳盡的分析,令人歎為觀止。
建議臨寫王羲之的各種手札。《姨母帖》《遠宦帖》《何如帖》和《奉橘帖》王羲之的各種手札大多都是他給親朋好友寫的信。這些信是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寫得非常率真、隨性、自然。表現出“古意猶存,秀美好看,耐人尋味”。如《姨母帖》、《初月帖》、《遠宦帖》等。
《孔侍中帖》和《憂懸帖》建議臨寫王書聖同時代的書帖。“二王”書法繞不過去的是他的七子王獻之。王獻之的書法是對他老爸的發揚光大,而且大有創新。同時還可以參臨鍾繇的法書。王珣的書法也很厲害,都可參考。
最後建議多讀書。陸游曾告誡他兒子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其實應該是每一個治學、求藝的人的座右銘。學海無涯,書山有路。要讓自己的書法有長進,有書卷氣,“無間臨池之功”固然必不可少,讀書學養就是最好的勇猛精進。
-
8 # 止水草堂
四個字:水到渠成!
單薄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困撓的問題。我也不止一次問過自己的老師。每次我的書法老師總是說臨得不錯,初臨時就這樣一絲不苟地去練,精臨,越像越好,筆畫的粗細變化,單字的結構等方面,一定時間後,自然水到渠成。別太多的想法,羅馬非一日之功,多思考如何臨好每一個字。
才子臨習
當然,想在筆畫的質感上有特別的專項訓練,有方法的,其實線條質量是創作的根基。曾經有太多的人作為結構才是根基,其實不然,當你能去關注自己的線條質感,說明你的眼力已經高於你的水平。每天有臨習前做一些線條的練習,雖然枯燥,但效果不錯。我曾經堅持了3個月,線條質量大有長進。
才子書寫區域性
如果,你覺得一直畫橫線、豎線、螺旋線,太單調無趣,我推薦你去練篆書,秦篆開始,經典的有《嶧山碑》、《石門頌》。既解決了練線條無聊的問題,又能對筆畫的厚重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又掌握另一種字型,一舉多得,是值得償試的方法。
才子書寫區域性
最後,我想告訴你,儘量能模擬古人的日常書寫,平時多用毛筆進行實際書寫,能用毛筆就用毛筆,比如,我有一段時間用毛筆寫日記,現在很多書法專業院校就讓學生這樣做。最後祝願你早日解決你的問題,水到渠成!
-
9 # 睿智觀察
什麼是單薄?無非就是下筆太輕!
解決問題的辦法:增加臨帖的次數,做到筆筆交代到位,儘可能臨得跟原帖相似。
-
10 # 景宏強書法
聖教序是唐代懷仁和尚集的王羲之行書作品,好多字都是王羲之的手札和蘭亭序中的字,所以臨摹的時候一定要參展王羲之手札和蘭亭序去臨摹,否則,容易只摹其形,不得精髓。
王羲之手札中的粗細,起伏,連帶等關係在聖教序中,經過鐫刻都表現得不夠,所以臨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聖教序要不單薄,必須解決用筆的問題,也要體會篆籀筆法的運用,入木三分,力透紙背。要滿下來,不要急。
這樣精準臨摹後,掌握了字形,再加快速度,增強書寫性,慢慢就會越來越好。
我用聖教序寫的作品,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比有所啟發。
-
11 # 丸子爸17
黃簡先生說,用筆按行筆軌跡只存在兩個鋒:尖鋒一一筆心直立,側鋒一一輔毫著紙。所謂中鋒行筆也還是側鋒。弄懂這兩個概念即解決控筆問題。
《懷仁聖教序》裡尖鋒丶側鋒用筆的變換還是很多的,顯見懷仁和尚集字是相當有用意的,令臨習者學會在筆鋒變化裡控制和調整運筆軌跡。不存在單薄問題。
-
12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單薄這個形容很有意思。
臨寫《聖教序》當然很難盡善盡美,同時也要臨寫其他書法家的字。提問者所說的《聖教序》,應該是書聖王羲之所寫的版本。
《聖教序》有兩個版本,一般來說《懷仁集王字聖教序》。
如果覺得自己的比較單薄,那麼有兩種方式。
1、從行書入手,臨寫李北海的字。
上圖李北海的《李思訓碑》,非常時候臨寫《聖教序》的同時臨寫。
為什麼選擇李北海呢?
2、學習楷書,主要練習柳公權的楷書。
雖然柳公權的楷書有稜有角,似乎和王羲之的楷書相去甚遠。
但是柳公權的楷書,字的結構和基本筆畫都是非常的講究。柳公權的控筆能力比王羲之差不了多少。
一人有感為什麼不推薦學習趙孟頫的字,因為趙孟頫的字本身就比王羲之的柔媚。
舉個例子,下圖是《聖教序》中的有字,分別是:王羲之、趙孟頫、沈尹默。
可以看出王羲之書聖之名不是白來的,不只是提問者很難達到,歷代很多書法家也和王羲之存在差距,有些是較大差距。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13 # 韋氏教育書寫美
方法一、可以把聖教序從小字當大字練,在保留原筆畫技巧和筆意的前提下,加重筆畫的厚實度。
方法二、先暫停一下聖教序的練習,而改練一下顏真卿或張遷等比較厚重的書法家的書寫風格。當厚重的習慣和認知積累起來後,再回來練聖教序,那麼聖教序的單薄便得以平衡和歸避。
-
14 # 翰墨書道
感覺臨摹的字形或線條形質太單薄的原因在於臨摹前的讀帖不鉤深入,理解的有些膚淺,自然臨摹練習時表達出來的內容就薄。這個問題有些微妙。
這有些像我們常說的質量問題,相同的形體不同的質量,所表現出來的結果是有著質的區別的。學習書法同樣如此,讀帖不夠深入就是如此。
比如我們讀帖時,對一點一畫只是一個朦朧的大概的形體的意識,就像照相機對焦不實那樣,留在頭腦中的只是一個大概的印象,留在底版上的影象是模糊,如在加上對技法理解的模糊,沖洗出來的圖片質量就不夠。
我們臨摹練習之前一定要進行最大限度的弄懂範字的點畫造型,位置已經點畫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等變化甚至要把點畫給我們的感覺都有一個認識。同時找準偏旁部首的位置,以及字形整體結構的佈勢特點與規律。對整體字形進行整體與細節的解剖,使得範字的字形就像照相機那樣給我們的頭腦中印上一個完整清晰的圖案,然後字臨摹時做好預想字形的工作,提筆落紙之際,字已經在紙上,我們只是按照紙上的字形既定軌道書寫而已,點畫線條與結構自然會厚起來。所以說對於讀帖的問題,很多時候需要我們花費的時間可能比臨摹練習的時間都要大許多。
無論現代優秀的書法家以及古代書法都是非常注重讀帖的,甚至古人說將我們臨摹的字帖或作品、範字懸掛在我們經常目力可及的位置,堅持經常反覆去閱讀品味,讀出心得,從一點一畫到一篇作品都悉數與心,瞭如指掌,然後臨摹練習時,心揮手運,一點一畫都用心著意,而不是憑著膚淺的感覺去書寫,自然就會厚起來,精準到位起來。
-
15 # 文仰山人
聖教序是唐懷仁和尚受唐中宗李治之命集王羲之的字,作為自己寫的一篇文章的書法作品。因為字數比較多,而且是皇命,的所以非常認真,刻功精良,非常接近真跡,歷來是學習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版本之一。它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比較瘦硬,如果不注意就會寫成單薄。原因及糾正辦法:一,用筆大小要適中。太大,無法體現運筆軌跡,易成墨豬;太小,按太重,筆毛散開,成為刷子,線條則薄。二,力度適中。接著第一點,如果力度太輕,按太淺,則軟,墨濃;按太深,太鋪毫,則筆毛散開,就淺薄。三書寫速度。書寫的速度太快,墨沒有充分滲流出來,線條就顯得枯燥。四是用鋒。就是大部分要保證中鋒行筆,當書寫久了,筆毛散開,要懂得調鋒,懂得用不同的鋒面,要懂得裹鋒。五方圓結合。聖教序其中一個突出特點是有魏碑、隸書元素,所以要注意方圓結合,行筆中厚,補救單薄之弊。
-
16 # 金雨荷藝術
《聖教序》是學行書很好的範本,如果字型寫的單薄,是不是筆按下的力度不夠啊。還是筆法不太會,還是先找到自己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會有效果。
我一直沒怎麼通臨《聖教序》,只是針對性的寫過一些字,您沒有發自己的字,不知道您具體書寫的情況,我現在發幾個我以前寫的聖教序,可以看看,互相交流一下。
這還是2018年寫的字,已經過去兩年了,如果現在再從新寫,應該感覺又不一樣了!我練字基本就是重結構、重筆法。少而精的去練習!
-
17 # 已重置
用心靜自然寫書法中鋒用筆心正筆正字做好中國漢字書法悟道真諦就知道了書法博大精深努力寫好中國字做好華人要加油前行
-
18 # 泰坦宇讀書室
何為單薄,就是用筆不夠厚重。由於沒有看到題主的的臨習成果,不太瞭解題主所說的“太單薄”是怎樣的一個效果,但按我個人理解單薄的反面是厚重,所以覺得題主是在臨習的時候寫的不夠厚重,寫不出厚重感。那為何會寫的不夠厚重呢?一般分為字和篇兩種:
首先,就字而言。一般某字是用筆和力度不夠到位達意引起的。比如《聖教序》開篇的“太宗文皇帝制”中的“太宗”兩字就感覺用筆要厚重,筆畫力度要到位,而此時臨習的時候如果都是如前後一般用力,且線條保持了形狀相識而沒有力道的話,那就會感覺到單薄。又比如“聖教序”的“教”字,其捺筆偏重,壓住了重心,穩住了整個字,而此時如果不注意,用筆放鬆了用輕了,就會感覺到單薄;再如第二頁的“窺”字中的“見”的撇就要輕捺要重
其次,就篇而言。整篇臨習和單字臨習有共同的特點就是該厚重的用筆就得厚重,該厚重的字就得在篇幅中凸顯出來,就上段講到的“太宗”兩字,還有開篇的“福寺”、第二頁的“蓋”“聞”“窺”“愚”等字都是本篇的厚重之字,所以從整篇臨習來講,臨的時候就得注意這些字要著墨多一些,用筆要稍微厚重些,否則就會出現前後一般粗或一般細,整篇就變得平淡無奇,而題主說的太單薄,估計就是一般細了。
所以從以上兩方面來看,建議題主臨習的時候先整幅作品在心中先過一遍,明晰整幅作品的特點,那幾個字的著墨多些,得稍微突出些,到了寫具體的字時,就觀字的特點,做到心中有字,點橫豎撇捺那個筆畫是重筆,那個是輕筆,然後再下筆寫,把字的特點突出出來。
-
19 # 素手國風
關於問題“臨聖教序太單薄怎麼辦?”,我認為書法太單薄體現在輕、浮、沒勁上,不僅是聖教序,寫其它的字帖也一樣,書法太單薄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力量感。我想題主應該是初學者吧?書法是靠練出來的,缺乏力量感是寫得不夠多,但同時我們又不能盲目去寫,我嘗試從以下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書法有力量感的體現1.線條的方硬感
書法作品有沒有力量感可以觀察筆畫線條的方硬度,古人云:“書貴瘦硬方通神”,這句話強調書法的要有硬度,有骨力,書法若是沒有骨力,就沒有神韻和風采。
書聖王羲之書法“入木三分”就是力量感的體現,王羲之將字寫在木板上,拿去讓別人照著雕刻出來,雕刻的人發現筆跡竟然滲透進木板裡達三分的深度。霎時間這個事情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從此成為書寫有力量感的形容詞。
我們可以看王羲之的許多作品,力量感十足,《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為集字,但足以體現王羲之書寫的力量感,線條瘦勁,轉折處多方硬,是初學行書的首選。《喪亂貼》是墨跡本,對筆畫的力量感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這件作品是一件以骨力見長的名帖,筆畫的轉折處和行筆都十分方硬、爽朗,是學習方硬筆畫的最佳範本之一。
王羲之書法《喪亂貼》區域性2.線條的飽滿感
線條的是否飽滿也是衡量書法有沒有力量的標準之一,體現的是筆畫渾厚、充盈的效果。這種具有飽滿感的書風,如大書家顏真卿,他的楷書給人以雄強、拙厚、豐滿之感。
3.線條的彈性感
書法線條的彈性感體現的是一種韌度,就像被拉彎的弓,蓄勢待發,充滿力量和勢能。這種彈性感往往伴隨著一定速度,速度快也是產生力量感的一種手段。
唐代大書家褚遂良最擅長運用線條的彈性感,他書寫出的筆畫線條,很多彎如弓箭,柔中帶剛,有一種優雅婉轉之美。
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也是纖細、瘦勁的代表,更加誇張了橫畫、豎畫的彎度,彈性感十足。
褚遂良書法《大字陰符經》佈局4.線條的蒼茫感
書法線條的蒼茫感就是書寫時筆上的墨汁稍微少一些,和紙面摩擦產生一種阻力,從而寫出蒼茫、枯澀的線條,這種線條我們稱為叫“飛白”。
書寫時這種摩擦一定要保持中鋒行筆,才能有蒼茫的力量感,側鋒或者一味的顫抖都產生不了這種效果。譬如顏真《卿祭侄文稿》,大量使用蒼茫的線條,展現出乾澀、老辣的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力透紙背”的感覺。
顏真卿《祭侄文稿》佈局用筆的力量感從何而來?用筆的力量感屬於書法中的技法問題,是骨力的表現,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有言:"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多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也就是強調書寫用筆的力量感,那這種力量感又從何而來呢?
這種用筆的力,不是指蠻力,不能說某個人在寫字時,用了全身10十斤的力,在紙面上就用了10公斤的力量,也不是說某人的力量很大,寫出的書法就一定有力量感。所以,衡量一個人的書寫的力量感,準確的說,就是我們本身的功力。
這個力是在起、行、收的過程中使用的一種巧勁,是思維高度集中,把力量凝聚在筆尖上,然後表現在紙面上的一種力感。表現的是書寫者的功力、技巧和智慧,而且還表現作者內在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內涵。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區域性如何提高書寫的力量感?書法中的力量感能展現我們功力的深淺,這是透過肉眼能看得到的,趙宦光說:
"何謂力量,同是剛勁之稱,深淺粗細,從可分也。力淺量深,力粗量細,力卑量高,力易量難,露筋骨為力,藏筋骨為量,無筋骨為弱,急疾偏鋒為露,正鋒不滯為藏,柔媚宛轉為弱。″
這句話準備的表達了用筆有力量的重要性,那我們如何提高用筆的力量感呢?
一、中鋒用筆為上
我們也知道,好的書法作品當中是由優質的線條質感決定的,這個線條的質感來源於我們用筆的方法。所以,古人總結出了中鋒用筆的方法,是千百年來古人智慧的結晶。在書寫中保持中鋒用筆很關鍵,清代文學家兼書法家劉熙載用六個字總結出了中鋒用筆的技巧,即"逆入、澀行、緊收",也就是起筆時要先逆鋒入筆,運筆時筆尖頂著紙面澀勢而行,收筆要回鋒下按再彈起。透過保持筆鋒在中間行使,以達到中鋒用筆的狀態,使線條產生一種力量感。
古人云:“中鋒運筆、萬毫齊力”,毛筆有毛筆的固有的特性,中鋒用筆就是利用毛筆這一特性才書寫出完整、飽滿、有力量的線條感,所謂“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都是形容中鋒用筆的力量感。
八大山人的行書(篆籀用筆)中鋒用筆要注意兩點:
a.書寫過程始終保持運筆的穩定性,不能東倒西歪,防止出現側鋒,影響線條的質感。練習篆籀、隸書可以很好的提高中鋒用筆的能力。在練習類似於《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行書之前,最好先對筆法進行訓練,提高線條的質感。
b.書寫過程中,免不了出現偏鋒的現象,這時候需要我們調鋒進行轉換,以保持中鋒運筆的狀態。
二、起筆轉折處多用方筆
書寫時起筆和轉折的之處多用方筆,可以提高我們書法的力量感。
起筆對於書寫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透過觀察古代經典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一幅作品很有找到兩個雷同的起筆方式。《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當中比較常用的起筆方式就是方筆,轉折處也多用方筆。所以,學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這一本字帖,我們首先要掌握方筆運用的技巧,這也是表現力量感的技法之一,圓筆兼而有之,做到方圓結合。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區域性三、筆畫線條要實
用筆的“實”也是提高力量感的一個方式之一。也就是在運筆的過程中透過筆豪實實在在的將墨注入到紙面上,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就有說到:“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用筆方式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要做到熟能生巧,筆畫的線條自然就沉著有力,才能顯示出書法的精神和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提高書寫的節奏感
書寫過程中的節奏感一方面來自於筆勢,一方面來自於用筆中提按,還有一方面來自於書寫的速度的快慢。如果書寫一味的很慢,筆畫會顯得柔弱無力,而且顯得呆板不靈動。一味的快就會缺乏對細節的處理,筆畫顯得油滑,太過於直白,不耐看。所以,有快有慢才有節奏感,節奏感也能能訓練我們線條的力量感。
五、巧用提按
這是筆法中體現力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就是在書寫時將筆輕輕提起,“按”則相反,也就是用筆將筆向下按。提筆可以讓線條顯得精細有力,輕盈流暢;按筆反過來就是使線條粗壯有力,凝重沉著。一個字當中的粗細、輕重都是透過用筆的提按來完成的。
綜上所述,要解決書寫出的字太過單薄的問題,就得提高書寫的力量感,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經年累月的不斷重複訓練。這個過程是很乏味枯燥的,但若是我們真的想在書法上有所成就,必須要堅持! -
20 # 澄懷社
1.《聖教序》是近兩千字的集字大帖,學習行書結構,這是最好範本。由於是刻帖,象《蘭亭序》的映帶關係。
2.和王羲之手札相比較,字法上,《聖教序》的體勢總體上顯得過於平正。因為是選取單字,人為擺佈的侷限性,會使整個氣息缺乏流暢。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3.章法上,《聖教序》相比手札同樣顯得簡單。道理同上。
4.《聖教序》的筆法,起筆和收筆,轉折處,臨摹時,下筆要果斷,要慢一些,要刻畫出有稜有角的筆畫造型,所以,行筆在“腰部”要加快速度,才能表現挺拔之力。
回覆列表
調鋒技法多琢磨,推薦看黃簡老師初級課程,線條單薄即是側鋒偏掃,起筆多用藏鋒 行筆多用中鋒,字型就會厚實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