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21 # 書法與藝術

    只有不成氣的弟子,沒有水平低的師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個道理,自己水平不高總是說師傅水平有限。不下苦功夫,哪來人上人?好好寫吧,不要總是找理由。

  • 22 # 藝術人生多姿多彩

    臨寫《聖教序》當然很難盡善盡美,同時也要臨寫其他書法家的字。各取所長,融會貫通,這樣就不會顯得單薄了。

    提問者所說的《聖教序》,應該是書聖王羲之所寫的版本。

    《聖教序》有兩個版本,一般來說《懷仁集王字聖教序》。

    如果覺得自己的比較單薄,那麼有兩種方式。

    1、從行書入手,臨寫李北海的字。

    上圖李北海的《李思訓碑》,非常時候臨寫《聖教序》的同時臨寫。

    為什麼選擇李北海呢?

    2、學習楷書,主要練習柳公權的楷書。

    雖然柳公權的楷書有稜有角,似乎和王羲之的楷書相去甚遠。

    但是柳公權的楷書,字的結構和基本筆畫都是非常的講究。柳公權的控筆能力比王羲之差不了多少。

    為什麼不推薦學習趙孟頫的字,因為趙孟頫的字本身就比王羲之的柔媚。

    舉個例子,下圖是《聖教序》中的有字,分別是:王羲之、趙孟頫、沈尹默。

    可以看出王羲之書聖之名不是白來的,不只是提問者很難達到,歷代很多書法家也和王羲之存在差距,有些是較大差距。

    這幾個版本都寫了,就能克服以上問題。

  • 23 # 申正義文

    臨習聖教序的難點就在於:《聖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單字而成。因此,字與字之間缺少氣的貫通,整篇章法的氣勢略顯匠氣和單薄。

    臨帖時即要忠於原作,更要把握其單字之間承接和牽絲連帶的關係,可將臨《蘭亭序》的筆法適當嫁接到此帖的臨習之中。

    意臨時對原帖用墨厚重,牽絲連帶較多,字型略小的字,適當加以強調,如此形成字型大小參差,墨色深淺變化,動靜結合的章法,可以較好地解決以上問題。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以下是我用小楷臨聖教序的習作,請您和書友們指教。

  • 24 # 千年蘭亭

    王羲之的字雖然硬瘦俊朗,但並不單薄。如果你臨的《聖教序》比較單薄,原因一是筆法運用不當,二是臨帖方法不當。

    一、《聖教序》的前世今生

    話說唐三藏從西土取經回來後,李世民龍顏大悅,親自寫了篇文章(更可能是手下人寫好,他署了個名),讓褚遂良抄了一遍,這便是《雁塔聖教序》

    這時懷仁出現了。我總認為他是個極聰明的人,他提出替太宗用書聖的字整合《聖教序》。

    表面看,這是個拍馬屁的舉動,但我認為他這是為自己找了個翻看王羲之真跡的絕佳理由

    那時,李世民收集了1500多件王羲之作品,藏入深宮,普通人哪有機會看到。可聰明的懷仁卻以集字的理由,冠冕堂皇地學習原跡25年

    但是,《聖教序》確實精選了王羲之的經典範字,是一本學習王羲之行書的“王字字典”。

    二、學習《聖教序》需注意的幾點:

    1、字形不可太大

    上面提到臨帖方法,其中包括字形臨寫的大小。

    顏真卿的字既可放大臨,也可縮小臨,因為他的字本就厚重、粗壯。

    但王羲之的字尤其是其小行草,以硬瘦著稱,不易放得過大,否則纖細就被放大成弱點了。

    《聖教序》原刻字形本就小,一般來說,我認為放至5公分左右就可以了。你臨的也許過大,於是就顯單薄。

    2、中鋒澀行,將力道殺入紙中

    看《聖教序》,有人認為側鋒很多,其實它是以中鋒為主,一些起筆雖是側鋒,但入紙後很快轉為中鋒。

    所謂“中鋒取勁,側鋒取妍”,要讓書法更為沉著而不單薄,必須以中鋒為主。

    而“澀行”是起筆後鋪毫前進的關鍵。如何澀行,其實很簡單,筆桿往執行相反的方向略後傾,筆頭在前,似乎是推著筆前進,這樣方可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寫出的線條沉穩有力。

    3、參考歷代大家臨習《聖教序》的作品

    《聖教序》畢竟是一件碑刻,並非墨跡,故只有字形,並不能看出運筆的痕跡,也就是說,透過它無法學習王字筆法。

    好在,歷代的大書法家們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臨作原跡,這裡面含有他們對王羲之筆法的理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學習,這是最聰明也最“經濟”的學習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鐵路系統的車、機、工、電、輛五個子系統,哪個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