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說籃球
-
2 # 池書W
在古代認為泰山最高,因此去泰山就是跟神去溝通。一方面君權神授,去泰山封禪相當於自己認證了個真命天子。另一方面去泰山封禪可以顯示自己國力強盛、國泰民安,皇帝去跟神嘮嘮嗑,說我乾的還不錯吧!
還有封禪對國力消耗挺大,而且一路上對民眾經濟的影響著實不小,這也是變相的促進團結。
-
3 # 憶昔影視
古人認為,泰山是最高的一座山,最接近於天,只有在那裡舉行封禪大典,才算受命於天。
且泰山自古被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
4 # 小嚴說歷史
《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
封,是在接近天庭的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禪,是到泰山前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積土築方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臺方壇表示天圓地方。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被視為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誌。皇帝本人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真龍天子”了。如果哪一個皇帝不封禪,就說明他的功績不大、政權不穩。春秋、戰國之世,齊和魯是文化的中心,泰山是這兩國的界牆。他們把泰山看做了全世界最高的山,連聰明的孔子也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設想人間最高的帝王應當到最高的山頭去祭天上最高的上帝,於是把這侯國之望擴大為帝國之望,定其祭名為“封禪”:封是泰山上的祭,禪是泰山下小山的祭。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管子·封禪》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書虛》中記載:“為王太平,開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經司馬遷確認,有十二位遠古帝王曾先後封禪泰山,他們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可見,早在遠古時期,泰山封禪就已經成為聖明帝王所必須舉行的國家大典。這些遠古帝王,要麼是華夏祖先,要麼是明君賢主,都為中華民族做出過卓越貢獻。在後來的皇帝們看來,能夠重溫遠古帝王的光輝歷程,能夠在泰山封禪方面與之並駕齊驅,絕對是一件無上榮光的事情。 -
5 # 有鋰行天下
五嶽之中,衡山最高,華山最險。為什麼古代帝王要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呢?
據考古資料記載,泰山形成於太古代,距今有24億年。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泰山位於中國版圖的東部,有“五嶽獨尊”的美譽。
作為黃河下游的第一山脈,黃河氾濫時候,先民都登泰山躲避水災。泰山的保佑使古人產生敬畏,漸漸神話起來。
遠古時期,泰山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太昊少昊部落的居住地。
太昊少昊被尊為“太陽神”,泰山也被世人理解為靠近上天最近的地方。
聖人孔子曾登泰山考察,明代《泰山志》說:“泰山勝蹟,孔子稱首”。作為儒家思想的開創者,由於他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後人竟起效仿。
泰山包含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崇高的精神,雄偉的形象,無論帝王還是平民百姓心中無疑都是至高無上的。
正是由於人文歷史上歷朝歷代皇帝對泰山的頂禮膜拜和文人騷客的不吝讚美,使得泰山在歷史上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政治象徵意義,逐漸演化成為中國的“國山”。
古代帝王都說自己是“天子”,“君權天授”是統治者管理天下的合法性的解釋。
封禪是帝王表示自己與上天溝通的方式,敬告上天“國泰民安”,自己管理有方,萬民愛戴,在思想上進一步鞏固統治的基礎。
-
6 # 金陵太史令
親率群臣百官,一路廣撒錢財,來到泰山祭祀刻字......這些曾是中國古代帝王最引以為豪和樂此不疲,並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封建時代有六位帝王到泰山封禪,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宋真宗以後便沒有帝王在泰山封禪,而僅是祭祀而已。這些泰山封禪的帝王雖然生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封禪的動機基本相同。
一、透過登臨泰山封禪,祭拜天地,向天下宣告自己是皇權天授,真命天子。
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曾有築壇祭祀的習俗。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的的落後,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無法理解其本質,對風雨雷電都是懷著敬畏的心態,產生原始崇拜,對天地進行禱告,對名山大川進行祭祀。泰山是“五嶽獨尊”,古代封建帝王為了更好的實行統治,透過親自率領群臣百姓去泰山行封禪大典,就像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記載的那樣:"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藉此向天下百姓傳達,自己是代表天地對人間進行統治管理,是君權神授,任何人必須對皇帝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反抗皇帝就是對天地之神的不敬,會受到天地的問罪。
二、炫耀自己的功績,向世人傳達自己是千古一帝,期待自己流芳萬世。
在古代,實行泰山封禪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些至今很出名的君主,都曾做出重大功績,開疆拓土、開創盛世、萬邦來朝等等。這些皇帝透過去泰山封禪,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重大功績,傳達自己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百姓在自己的統治下安居樂業,天下太平。但是宋朝之後,皇帝們便只到泰山祭祀,而不封禪,很大原因是因為宋真宗趙恆拉低了泰山封禪的檔次,後來帝王不恥為伍。宋真宗時期,面對北方的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雖為百姓換來和平,但向遼國割地賠款,繳納歲幣等行為,對後世帝王而言是件十分恥辱的事情。如明朝《皇明祖訓》中寫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三、藉助封禪傳達儒家禮制思想,加強帝王的合法性,鞏固統治
泰山封禪作為封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禮,促使泰山“五嶽獨尊”的不斷增強,而儒家思想的傳播與泰山地位的提升同步,儒家思想逐漸成為統治階層接受和最為推崇的國家意識形態。封禪的思想是儒家提出的,泰山封禪獲利最大的是皇帝和儒家,古代帝王在封禪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大佬們在主持,泰山封禪使得儒家的名聲暴漲,促進儒家思想的禮制化。儒家思想講究帝王的合法性,重視君臣禮儀,號召忠君愛國,因而受到帝王的青睞,加強了帝王對天下百姓統治的合法性。
-
7 # 伴君讀史
古代皇帝,號稱天子,天子受命於天,向天地彙報自己的功績!祭天為封,祭地為禪。所以有封禪之說。一是和特殊地理位置有關,泰山是五嶽之首,群山之祖,特別受古人崇拜敬畏!泰山是中國東部最高山,第一時間看太陽初升!便於皇帝近距離接觸,五嶽居於東方,是人們心中祥瑞之地,寄予人們祈求國泰民安,萬物生長,美好期望。泰山與黃河相連線,黃河是華廈民族的發祥地!二是上古賢王都在這祭祀,古代人有尊古法祖的傳統,效法先賢,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廢黜百家”之後,帝王們推崇孔子儒家經典,治理天下,而孔子和泰山淵源很深!他曾自比泰山。皇帝祭拜泰山還是有條件的,一是有豐封偉績,能更朝換代。二是國泰民安國庫充足,三是有天降祥瑞(所謂出現一些奇特動物、吉祥物)歷史改朝換代,秦皇漢武,漢光武帝,唐玄宗,唐高宗,宋真宗,都在泰山封禪!
封禪能宣揚皇帝的豐功偉業!鞏固皇位,宣告受命於天,有足夠政治資本,駕權人民。l
-
8 # 江南品古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為五嶽之東嶽,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泰山更被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從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位帝王先後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對於泰山,古今不知多少人曾留下了著名的詩句。孟子曾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杜甫的《望嶽》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嶽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
據《史記正義》記載道:“封禪是皇帝拜祭天地和山神的重大儀式,但是這種儀式並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資格的。”
什麼是封禪呢?首先,我們要把封禪兩個字拆開來看,封是祭天,禪是祭地,所以封禪加起來就是祭祀天地的意思。歷代以來,封禪是特指皇帝到泰山來祭祀天地。歷史上嵩山也曾經客串過封禪的地點,但是在歷代文人心裡,泰山才是最正統的封禪地。
為什麼在泰山封禪?
泰山在古代人們心中是一座聖山,因為早在遠古時代就有各種關於泰山封禪的各種傳說故事。古時認為,泰山上通天庭,故天子封禪於泰山,下有地府,故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泰山神東嶽大帝為冥界主宰。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泰山,也是大山之意。
“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古人是如何形容泰山的呢?
“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為什麼五嶽齊名,封禪獨尊泰山呢?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物件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因此,在“君權神授”“受命於天”的奴隸和封建時代,將神權和王權結合的帝王都會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也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泰山,越是威嚴、崇高,百姓心中越是敬畏。
誰在泰山封禪,就被認為明君賢帝。
-
9 # 文史小棧
起源
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從《史記·封禪書》中的記載可知,泰山封禪在夏商周時代就已經出現。
泰山古稱“岱山”,春秋之時改稱“泰山”,古人認其為“天下第一山”,能直通帝座。
古人封禪,很有可能出於原始崇拜,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祭祀名山大川以求平安。
自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週末便有了泰山神主管生死的傳說,而主管泰山的太昊則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使者。
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起源於齊國稷下學宮的陰陽五行學說出現了,而當時屬於齊國的泰山就被視為陰陽交替、萬物發育的地方。
《樂府·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稍踟躕。
自秦始皇起,封禪活動成為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而兩漢時期,徹底夯實了魂歸泰山蒿里的說法。
君權神授始皇統一六國,親赴泰山封禪,雖然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偉大功績,但也反映了上天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及影響。
秦漢時期,帝王對於泰山的崇拜,還與海洋有關。《管子》一書中曾經提到“海王之國”的設計,而高大的泰山就是以海洋為背景。
秦始皇曾多次東巡海上,以求長生不老藥;而漢武帝也多曾聽從方士之言,尋求海上蓬萊。與此同時,也是想要開拓海洋資源,擴大疆域。
“是泰岱之效,不減蓬瀛,東封即可,無須浮海”,在漢武帝的思想中,泰山、封禪、蓬萊有著神秘的聯絡。
帝王封禪所必需的條件,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然而這兩樣又有著神秘的聯絡。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唯有帝王賢明,才得百業昌盛,上天得到感應才會降下祥瑞。
封禪泰山,其實就是為了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而泰山,剛好在地理位置、文化內涵、民間地位多方面完美的符合了帝王的需求。
-
10 # 土木山峰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在古人眼裡,泰山是一座最高最大的山。“泰山”之名的本來意義就是大山。如果用一個字來表示泰山的特質,那就是“大”。這首先來自於泰山外在的山體之大,而更重要的還在於其內在的文化之大,由此成就了泰山在一個民族心理中“山中之山”的崇高地位。玉皇頂下的“五嶽獨尊”刻石,正反映了古人對泰山的尊崇,是泰山四大標誌性景觀之一。
泰山之大,與山嶽崇拜有關,大山崇拜,是人類早期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古人看來,山嶽具有神靈的屬性,如不祭祀崇奉,就會帶來自然的災害與社會的災難。而山嶽所具有的富殖的特性,又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所需。山嶽的神靈性與人們不可擺脫的對自然的依賴,共同構成山嶽崇拜的認識基礎。泰山是中國最早進入人類視野的名山之一。考古資料表明,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至遲於40萬年前,以“沂源人”為代表的遠古人類已在這一區域內繁衍生息。在泰山東南發現距今2—5萬年前舊時代晚期的新泰“烏珠臺人”,以及泰山周圍距今1萬年前後中石器時代細石器遺存的發現,都顯示出在幾十萬年間,這一地區的歷史一直就沒間斷過,早期人類實踐活動的存在,為泰山崇拜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泰山周圍的大汶口文化,是中國眾多新石器文化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300-4600年,大約持續了1700年左右。考古資料顯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逐漸取得了對其他新石器文化的優勢,在許多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而泰山正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地區,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大汶口就在泰山腳下,現存面積達825萬平方米。在時間的延續性,內容展示的豐富性,遺址面積的規模性等方面,大汶口遺址都較其他遺址有非常大的優勢,顯示出一個文化中心的地位。
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先民,曾以強大的文化勢力西遷,形成對文化黃河中游地區文化的強烈滲透,還曾遠征到長江流域,將自己的勢力發展到其他新石器文化之中,繼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的典型龍山文化,以及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以至商文化中,也可以看到來自大汶口文化的影響。由此就不難理解古人將泰山視為天地中心而崇拜的緣由。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泰山被尊為“岱宗”,是大山之長,唯有天子才有資格祭祀,這就是《周禮》所謂的“天子祭天下名山”,祭祀之權為最高統治者所專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泰山成為一個國家的信仰之山。所以當封禪說出現後,泰山自然而然成為眾多山嶽中唯一能與天地對話的大山。
封禪,是由天子巡視四方諸侯的“巡狩”制度演變而來的。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封禪具有“告天”的意義,並且只能在泰山舉行,祭祀泰山由此成為最高的天地之禮,是履行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正因為如此,泰山以其雄偉的自然特徵與豐厚的歷史文化,逐漸走上一個民族心靈的聖壇,成為一座當之無愧的神山、聖山。
-
11 # 天晴愛睡覺
因為古代帝王的統治區域僅限於中原地區。
東南西北都沒開發,所以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說法!
中原地區,泰山是最高的!
後期雖然區域拓展了,但在泰山封禪已經成了定例!
-
12 # 西風悍馬
孔子一生酷愛泰山,曾留下”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千古佳作,為了紀念孔子的歷史地位,後人在泰山之巔修建了孔子廟,門內影壁的楹聯則巧妙地改編孔子作品,“登泰山而小天下,黜百氏以宗六經”。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直到現在,泰山也是我國眾多群山之中唯一一個在人民幣上出現的名山。更何況泰山位於太陽昇起的東方,我們習慣說“東南西北”或者“東西南北”,“東”總是放在最前面。因此,五嶽當然要以東嶽為首了。
還有一個原因它是山脈中東部的位置,而這個方向是太陽昇起的方向,預示著光明,所以在人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這裡有非常濃郁的神話色彩,同時具備道教神學文化、帝王文化、名人石刻等,可謂是兼有險、秀、奇的自然風貌,它還真是毫無爭議的之首!
-
13 # 小貳日記
秦始皇開的頭,就是泰山封禪,至此之後,封禪泰山被稱為最高規格的祭祀大典,後世的皇帝只要是認為自己功高蓋世,天下太平,澤被萬民就可以報告天地自己的偉大功業,同時向民眾宣示“受命於天”的政治使命,都會選擇來泰山封禪。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泰山封禪,隨後公元56年,漢光武帝劉秀登泰山封禪,後世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等,也都曾到泰山封禪。2001年在長安出土了一塊玉牒,上有“封亶(dǎn)泰山,新室昌”等字樣,專家推斷,這是王莽打算封禪所準備的,但是沒有在泰山發現王莽封禪記錄,判斷王莽應該是沒有去成。
為什麼大家都去泰山封禪呢?有些專家認為,泰山被認為是五嶽之中最高的一座,當時丈量方式應該不是海拔,而是根據相對高度來判斷的。還有人認為,根據陰陽五行之說,泰山位於東方,是太陽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生長的起點,因此泰山有掌管人生死、貴賤的能力,因此能夠讓人延年益壽,而且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繁榮昌盛。
從表面上看,封禪是皇帝的好大喜功,勞民傷財之舉,但是背後卻有宗教信仰的目的,都有明確的政治作用,秦始皇推行太一崇拜,泰山封禪有利於統一國教信仰。
-
14 # 誰是姚明改革的絆腳石
秦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幹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
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的秦始皇。根據《史記·封禪書》,管仲認為古時仁君都封泰山。齊魯儒生繼承了這套理論,並且影響了秦始皇。
後來的各位封禪的皇帝應該是效仿秦始皇。
-
15 # zy史克郎
中國名山眾多,古代帝王選擇泰山封禪的原因在於:
首先,從地理上看,泰山為黃河下游地區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龍山文化充分說明泰山地區在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經常發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災,在他們心裡泰山是他們生命、種族、生活的地理依託,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產生敬畏,漸漸被神話。
其次,古人由於對自然界的認識狹窄,認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賜,從而產生神秘崇拜。泰山居住的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義,太昊少昊也被尊為太陽神。為了讓天更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敬仰和祈禱,高山是最佳的選擇,由於當時的人活動範圍有限,在他們的活動區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十分形象的表現了當時的古人心理,由於先人活動範圍和泰山在這個區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現祭天崇拜。泰山的這種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話。以後的封建統治者都認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氣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進一步強化,這就是歷代帝王所狂熱追求的泰山封禪大典。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一代帝王若能登封泰山,便被天下人看做是國家鼎盛,天下太平的標誌。
從秦至清的2000多年間,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北魏太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十多位帝王,先後到泰山封禪祭祀,形成了獨特的泰山封禪文化。泰山也因此被抬到了與天相齊的神聖高度。
-
16 # 朱家堂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為五嶽之東嶽,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泰山更被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從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位帝王先後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對於泰山,古今不知多少人曾留下了著名的詩句。孟子曾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杜甫的《望嶽》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嶽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據《史記正義》記載道:“封禪是皇帝拜祭天地和山神的重大儀式,但是這種儀式並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資格的。
”什麼是封禪呢?首先,我們要把封禪兩個字拆開來看,封是祭天,禪是祭地,所以封禪加起來就是祭祀天地的意思。歷代以來,封禪是特指皇帝到泰山來祭祀天地。歷史上嵩山也曾經客串過封禪的地點,但是在歷代文人心裡,泰山才是最正統的封禪地。
為什麼在泰山封禪?泰山在古代人們心中是一座聖山,因為早在遠古時代就有各種關於泰山封禪的各種傳說故事。古時認為,泰山上通天庭,故天子封禪於泰山,下有地府,故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泰山神東嶽大帝為冥界主宰。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泰山,也是大山之意。“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古人是如何形容泰山的呢?“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為什麼五嶽齊名,封禪獨尊泰山呢?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物件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因此,在“君權神授”“受命於天”的奴隸和封建時代,將神權和王權結合的帝王都會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也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泰山,越是威嚴、崇高,百姓心中越是敬畏。
誰在泰山封禪,就被認為是明君賢帝。
-
17 # 洛克笑笑
封禪,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舉行祭祀天地的大典,也是皇帝與天溝通的一種封建迷信方式。封禪的起源,多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知有關,封建社會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解釋,對此產生的敬畏之心,於是產生了“祭天告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則以“泰山封禪”最具代表。
在24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自秦至清,除了武則天曾獨樹一幟的封禪嵩山外,歷代皇帝,均把東嶽泰山尊為封禪的聖地,並前仆後繼的率眾長途跋涉,大張旗鼓的親臨泰山舉行隆重的封禪大典。中國古代帝王為何很多選擇到泰山封禪?說起原因,其實很簡單!
其一、泰山地處華北大平原東部,東望大海,西臨黃河,山體高大雄偉,與周邊的平原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形成了“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
其二、泰山山脈綿延200多公里,基礎寬厚,使人產生一種穩重感和厚重感,在心理上形成了“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自然感受。
其三、古人崇拜東方、蒼天、高山等,而泰山作為中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在那裡既能第一時間觀察到太陽昇起,更便於“皇帝與天近距離的接觸”。
其四、泰山地處黃河流域下游,這一帶在遠古相對比較發達,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和4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就是在泰山腳下挖掘出來的。
其五、古代人認為:“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於泰山”,“受命於天”的帝王們,為答謝天父的受命之恩,便要到接近天庭的泰山之巔,積土築高壇,意思是增高泰山以祭天。然後再到泰山前接近大地的小山丘上設壇祭祀,這就是歷代帝王所狂熱追求的泰山封禪大典的主要原因。
其六,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皇帝透過仿效先人封禪泰山來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提升自己的歷史地位。
人可以有信仰,但是一旦將信仰戴上某種枷鎖,這時的信仰就會變成一種邪念。封禪,其實就是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皇權、統一思想、粉飾太平的一種政治手段,一種封建迷信活動。歷代帝王透過封禪、朝拜、祭祀泰山,無不是藉此樹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證明自己的橫空出世,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
正是由於歷朝歷代帝王對泰山的頂禮膜拜,才使泰山封禪在中國封建王朝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政治象徵作用,併成為每—位皇帝畢生追求的大事。
-
18 # 小青峰曰史
不要搶,這道問題我來答!
徜徉於我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會依稀發現一個規律:我國古代的帝王每每封禪都要選擇去東嶽泰山。有時候就會浮想聯翩,泰山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為什麼不能選擇到其它的山去封禪呢?下面就讓小青峰為大家解密。
一、何謂封禪封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曠世大典,從“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可以看出,在世道更迭之際,必有議封禪或論封禪者,封禪大典既是天子追求天命正統和“順天應民”的政治要求,也是維繫朝野上下政治關係的精神紐帶和創“太平盛世”而後安居樂業的普遍社會要求。
封禪的具體內容:
(1)封禪是一種宗教祭拜儀式,與對天地的信仰有關
(2)只有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行封禪大典
(3)封禪大典與政權更替有關,是表示“易姓而起”即改朝換代的儀式
(4)行封禪大典須具備功至、德洽、符瑞、受命等必要條件。
二、選擇在泰山的原因(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作為五嶽之首的泰山,其稱呼最初見於《詩經●魯頌》:
“泰山岩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
從中可看出泰山的高聳偉岸。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嶽,與周圍遼闊坦蕩的平原形成較大的落差。
遠望泰山,拔地而起,因而也就有了杜甫《望嶽》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浩然氣魄。
(二)泰山封禪的政治因素
商周時期泰山地區就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之一。西周滅商後,分封周公的長子伯禽在泰山南邊建立了魯國,又把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姜子牙封在泰山北邊建立了齊國,從而使這裡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
近代學者章太炎先生認為,泰山一帶是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章太炎全集》 中曾有《封禪》一文對此加以論述:“帝王制神州,涉險守固。其封泰山者,於《周禮》則講封之典也。因麓之阻,累土為高,以限戎馬,其制同於蒙古之鄂博。”文中認為泰山一帶是我國古代的政治中心,是各氏族馳騁爭奪的焦點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防戎馬侵擾,因此在泰山設險守固。
總結:泰山一帶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地理位置獨特,加之泰山是一個宗教聖山,能夠與上天交融,更為泰山封禪大典增添了無限的神秘色彩。
歷代帝王都汲汲於封禪,因為封禪體現了中國傳統觀念和傳統的宗教信仰,即上事天、下事地,尊祖敬宗,這種觀念,不僅對封建政治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對維護與鞏固大一統的封建王國具有重大的作用。
-
19 # 小編虎哥
何為封禪?封就是祭天,禪就是祭地。祭天,古代帝王選在了五嶽之首的東嶽泰山,祭地選在了泰山附近的梁父山。梁父山又稱為“地神”,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就是指的梁父山。古人認為,泰山與梁父山,是人類可以透過祭祀向天地做“彙報”的地方。秦始皇之前,封禪的目的,主要是用於祭祀天地,祭天告地其實是一種原始崇拜,表示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的敬畏。秦始皇之後,封禪除了祭祀天地外,主要目的是為了標榜天子的偉大功績,向天下臣民表示他的崇高地位來自“君權神授”。
按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和班固《白虎通義》中的說法,帝王封禪必須具備兩大條件:一是“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也就是該帝王建立了太平盛世;二是“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也就是開創江山,打下天下。秦始皇一掃六合,打下了江山;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建立了盛世,所以是有條件封禪的。但有這兩個的條件的帝王多了,也並不見得都舉行封禪大典。比如劉邦開創了,和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昭帝和漢宣帝開創了“昭宣之治”,就都沒有封禪。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全國,自認為到功勞大得不得了,超過了三皇五帝,怎麼能不舉行封禪大典表示一下呢?但如何舉行封禪儀式,儒生們卻各執一詞,不能統一思想。因為在秦始皇之前的封禪,離秦始皇時代已相隔很久遠了,於是秦始皇乾脆將儒生們轟下了山,自己決定封禪儀式的流程。於是他在泰山的南面上山,登到泰山頂上行封禮,在泰山的北面下山,到了山腳下了梁父山行禪禮,至於祭文和祭禮則秘而不宣,後人只看到了始皇帝立石頌德,卻不清楚他是如何進行的。
始皇帝首開皇帝封禪先河
到了漢武帝時代,終於打敗了匈奴,使西漢成為當時世界上與羅馬帝國並列的最強大國家,於是漢武帝覺得自己也應該透過封禪大典向天下表示一下。因為漢武帝也不知道前代帝王如何舉行封禪大典的,所以漢武帝也是自行決定封禪禮儀流程,和秦始皇不同的是,他先在梁父山行禪禮,再到泰山頂上行封禮,和其他帝王不同的是,漢武帝共五次封禪,創帝王封禪之冠。
光武帝再次封禪,唐朝三帝接連封禪
漢光武帝再次封禪
光武帝劉秀,從王莽手裡重新奪回了漢室江山,並開創了“光武盛世”,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所以他也選擇了舉行封禪大典以示慶祝,但開創“明章之治”的漢明帝與漢章帝並沒有舉行封禪。三國是個亂世,雖然劉備將他的兒子起名劉封和劉禪,但他並沒有統一全國,所以只是用兒子的名字暗示他想著有生之年興復漢室,舉行封禪大典罷了。晉武帝司馬炎雖然統一了三國,開創了太康之治,有資格舉行封禪大典,但他也沒有選擇封禪,大概他覺得自己的功績主要來自於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而且江山不是打下來的,而是篡奪來的,實在不好意思與前輩帝王相比吧。
隋文帝楊堅實際上是最有資格封禪的,他將分裂的三四百年的華夏大地重新統一,又開創了“開皇之治”,但隋文帝是一個非常節儉的皇帝,沒有舉行這損耗國力的行動。李淵和李世民都是有資格舉行封禪的,李世民也採取了行動想效仿漢武帝封禪,但遭到了魏徵的強烈反對,魏徵認為“大唐承接隋亡之後,戶口沒有恢復,國庫還很空虛”,如果封禪必然“勞頓耗費”,封禪並不是利國利民之舉,而是“崇尚虛名而實際對百姓有害的事”,在魏徵的極力勸說下,開創貞觀盛世但善於納諫的李世民無奈地答應了。但沒有封禪,對他來說一定是非常遺憾的事,因為他骨子裡是非常想封禪的,而且除了魏徵其他大臣都是同意封禪的。
李世民也採取了行動想效仿漢武帝封禪
李世民沒有如意封禪,但他的兒孫卻上了封禪的癮。李治雖然在位時被皇后武則天奪去了不少話語權,但卻舉行了封禪大典,圓了李世民未了的封禪夢。武則天靠手段奪了大唐的江山,跑到嵩山舉行了封禪大典,武則天是封禪的唯一女皇帝,也是在嵩山舉行封禪的唯一皇帝。武則天之後,重新坐穩大唐江山並開創“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也到泰山進行了封禪,但封禪之後的李隆基卻遭遇了“安史之亂”,使大唐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宋真宗最後一次封禪,後世帝王再無效法
宋朝的皇帝實際上是沒有資格封禪的,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只是個偏安的政權。宋朝的經濟雖然發達,在幾個皇帝的統治下可稱為盛世,但一直受到了其他鄰國的軍事威脅。不管是遼國、西夏、金國還是蒙古,都曾對宋朝給以軍事打擊,喪權失地賠款的事情迭出。與宋朝並列的不只是這些大國,還有大理、吐蕃這些小國。宋朝在土地面積上,與漢、唐乃至宋以後的元、明、清根本沒法比。
宋朝的皇帝實際上是沒有資格封禪的,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
但宋真宗趙恆卻堅持要封禪,為什麼要封禪呢,既不是開創了天下,天下是他的大伯趙匡胤、父親趙光義打下來的,也不是有什麼盛世,那個所謂的“鹹平之治”太虛了,很快被與遼國的一場戰爭遮住了光芒。宋遼之間由宋真宗直接參與指揮的這場戰爭,本來是取得勝利的,但勝利後的大宋卻與遼國簽下了城下之盟,每年賠遼國30萬銀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這個澶淵之盟,說起來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戰勝國”卻要割地差不多。為了掩飾這個恥辱,奸臣王欽若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靠封禪來“鎮撫四海,誇示外邦”,宋真宗同意了王欽若的主意,一國君臣合謀製造“祥瑞”。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真宗不惜向大臣行賄,而大臣們也心領神會,竟然鼓動了兩萬四千多人上表請求封禪,君臣齊心,封禪禮成。
宋真宗的封禪其實就是個“皇帝的新裝”,幾乎所有人知道,但所有人都不點破,成了歷史上最大的封禪鬧劇。宋真宗以後,後世的帝王們即便是開國,即便是盛世,也不再封禪。大概一是因為覺得沒有秦皇漢武的功績,二是覺得宋真宗封禪太不嚴肅了,不想再像他那樣演戲鬧笑話了。
-
20 # 小李子說事兒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知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道有資格封禪泰山。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據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於完備。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專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即使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屬,帝王也頻頻前來祭祀。宋代以後,封禪大典不再舉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與天地進行對話的唯一手段,備受重視。
回覆列表
我先講講什麼叫做封禪。封禪,拆開來講,“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封禪”就是祭祀天地。我們都知道,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很迷信的。皇帝們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都自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是上天讓我來統治你們的。在先秦時期,在往上說,上古三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封禪的傳說。
在5000年的歷史中,一共有六位皇帝曾在泰山封禪。他們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趙恆。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選擇在泰山封禪呢?
古人認為,泰山乃群山中最高的山,為“天下第一山”。因此泰山上還有“五嶽獨尊”的字樣。既然是最高的山,那麼就是離天最近的地方咯。那麼祭祀天地,報告自己的豐功偉績,肯定要離天近一點才行啊。要知道那時候,敢於封禪泰山的皇帝,都是認為自己文治武功蓋過前人的人物啊。連最好大喜功的乾隆帝,都只是在泰山祭拜,未曾舉行過封禪儀式。
但是,茫茫歷史長河中,還真有一個“奇葩”的存在。那就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也曾舉行過封禪儀式,不過是在中嶽嵩山,而非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