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鐵軍158

    劉備的遺囑是“李嚴統領內外軍事”,李嚴相當於“軍委主席”兼“顧命大臣”。諸葛亮違背劉備的意志,逐步攫取軍權。

    第一,南方三郡的叛亂原本規模不大,用不著諸葛亮親自動手。事實上,這正是邊將李恢親自剿滅的。諸葛亮唯一動機是藉機攫取京畿軍團的掌控權,至此,劉備四個軍團,諸葛亮據其一(第一軍團即荊州軍團,敗於諸葛亮在隆中對出的“荊益分兵”的餿主意)。

    “南土平定,(李)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三國志》(劉備四個軍團之一,被諸葛亮攫取)

    第二,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遺囑是:

    首先,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佐劉禪;

    其次,李嚴統領內外軍事 ——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見《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

    結局是,諸葛亮拿下李嚴,攫取荊州軍團掌控權,唯一答案是政變。(劉備四個軍團之二,被諸葛亮攫取)

    第三,自領益州牧,成為蜀國老大(前任益州牧是劉備),已然篡國。

    第四,架空魏延這個最後的元老

    蜀漢建興六年的首次北伐,“目的一”,是為了攻取曹魏涼州或者涼州的一部分,為蜀漢集團尋求一塊出川的跳板。

    北伐絕無勝算,而諸葛亮六出祁山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諸葛亮“目的二”就是:藉機虢奪了漢中軍區的魏延軍權。

    諸葛亮攫取蜀漢集團內部權力,自然也少不了對魏延及其漢中軍團下手。(劉備四個軍團之三,被諸葛亮攫取)

  • 2 # 若水滿盈

    諸葛只關心打仗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是實在看不過眼,才動手的。

    “我”要北伐,一群人淨拖我後腿。

  • 3 # 雲深知楚

    毫無疑問是的。本來諸葛亮死後劉禪繼位,主要的輔政大臣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李嚴是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的。但李嚴一向自視清高,不願主動與他人來往。再加上和諸葛亮政見不同,所以兩人漸漸有了矛盾。但諸葛亮從大局出發,一直引而不發。

    後來北伐時,李嚴因督辦糧草不力,再加上別人投訴李嚴的其他一些問題,諸葛亮覺得時機成熟了,所以順理成章地上書彈劾李嚴,李嚴被貶為庶民,流放梓潼郡。

    自此以後,諸葛亮就一家獨大了。劉禪名義上是主子,其實也跟傀儡差不多。

  • 4 # 小龍女5505

    蜀漢開國之君劉備死後,遺命劉禪即位、李嚴為輔政大臣掌管蜀國軍政大權。只是被蜀漢丞相兼一代名臣諸葛亮步步奪得了蜀漢軍政大權、成為一朝重臣,也成了蜀國真正的掌權者。

  • 5 # 大語文走四方

    這個毋庸置疑,肯定是諸葛亮。

    諸葛亮在民間老百姓心目當中的位置太高,這太過於美化了。其實用現在的話說,諸葛亮是當時真正意義上的權臣,對劉禪形成壓制。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其實確立了兩個輔佐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外一個叫李嚴。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李嚴脫離了權力中心,估計是諸葛亮的所為。這樣諸葛亮就成唯一的輔佐之人。此後諸葛亮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年。說不好聽一點,排除異己,鞏固自己的權力。

    我們假設李嚴在權力鬥爭中沒有失敗,而是取得了與諸葛亮同樣的地位。那麼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李巖遏制諸葛亮權力膨脹的同時,也間接地阻止了諸葛亮北伐,消耗蜀國的國力。等到蜀國國力更加強盛的時候再圖北伐,這樣成功的機率或許會更大。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會失敗?其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他太過於忠心,一心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他與劉備既定的政治方針,實現蜀漢政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戰略構想。所以才不惜傾盡全國之力去北伐。

  • 6 # 當代曹植

    諸葛亮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劉備的遺囑是“李嚴統領內外軍事”,李嚴相當於“軍委主席”兼“顧命大臣”。諸葛亮違背劉備的意志,逐步攫取軍權。

    李嚴一向自視清高,不願主動與他人來往。

    後來北伐時,李嚴因督辦糧草不力,再加上別人投訴李嚴的其他一些問題,諸葛亮覺得時機成熟了,所以順理成章地上書彈劾李嚴,李嚴被貶為庶民,流放梓潼郡。

    自此以後,諸葛亮就一家獨大了。劉禪名義上是主子,其實是傀儡。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遺囑是: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佐劉禪。

    諸葛亮拿下李嚴,透過政變,攫取荊州軍團掌控權。並自領益州牧,成為蜀國老大(前任益州牧是劉備),已然篡國。

    諸葛亮架空魏延這個最後的元老。北伐絕無勝算,而諸葛亮六出祁山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諸葛亮的目的就是:藉機虢奪了漢中軍區的魏延軍權。

  • 7 # 古史煉丹爐

    下面是我的回答:我認為,毋庸置疑,就是諸葛亮,不過是一步步實現的!原因如下!一、諸葛亮先是保持鎮定,維護蜀漢集團內部的安穩!劉備白帝託孤,諸葛亮成了顧命大臣之一,不過掌握內外軍事權力的卻是李嚴!為什麼這樣做,我想劉備有他自己的想法!諸葛亮作為荊州派的代表,跟隨劉備比較早,但是這是資本,也是致命的缺點!因為劉備在世的話,不管諸葛亮有心無心,都翻不出任何浪花!

    當然我們知道諸葛孔明是真君子,忠誠於劉備,做不出這種事!但是你不做不代表劉備不懷疑,而這一點就在託孤的時候體現了出來!所以,為了抑制諸葛亮可能造成的危害,劉備就把益州派代表李嚴推到了前面,還讓李嚴都督內外諸軍事,從而達到權力的平衡!甚至,劉備在臨離這個世界之前,還認真的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行,你可取而代之,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戒心之重!面對劉備的戒心和益州派代表們振奮,諸葛亮這時候就做了一件事,用生命和榮譽向劉備保證了自己有生之年絕對不會對蜀漢不利的觀點!

    二、在蜀漢集團內部平穩過渡後,諸葛亮為了先主遺志,開啟了自己整合權力的步伐,畢竟沒有權力,啥事都難辦,而這第一部就是收拾李嚴!諸葛亮在劉備仙去之後,以恢復中原為目標,整頓南中後,準備出軍北伐,這個時候的諸葛亮是軍隊的中心,但是在朝堂話語權方面嚴重不夠!為此,諸葛亮雖然被天子尊稱為“相父 ”,還要寫《出師表》以證心跡!

    為了提升軍隊戰力和朝堂話語權,也為了保持南中的持續穩定,諸葛亮將南中壯年百姓一萬人組建了蜀漢集團的特種兵“無當飛軍”!這個時候因為劉備三兄弟剛走,荊州派的勢力在朝堂絕對還屬於一流!再加之皇帝還年輕,尚有一定的志向,再加上諸葛亮曾經安居平五路、一計罷退五路兵的卓越貢獻,讓當時燃眉之急的蜀漢轉危為安,更加增加了諸葛亮在皇帝心中的砝碼!

    可是正是在北伐途中,有人跑出來搗亂,這個人大家都知道,就是益州派的代表李嚴,而背後就是整個的益州派!眾所周知,蜀漢滅亡,與荊州、益州兩派內鬥脫不開關係,益州派們時不時在皇帝面前進言,阻止諸葛亮行事!而且還借為國為民之言,行禍國殃民之實!不過這個時候的內鬥,卻沒有後面的嚴重,只是代表李嚴蹦噠的比較厲害,仗著劉備的寵信和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是!

    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進度、時機恰到好處,不過這個時候李嚴怕諸葛亮實力壯大,危害到自己的利益,竟然拒發糧草,同時還假傳聖旨讓諸葛亮撤軍,並欲尋找機會欲將傳話之人滅口!曾經的功臣,此時此刻已經變成了禍國殃民的毒瘤,而且這個毒瘤還在不久之前勸諸葛亮加九錫稱王,且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意撤換大臣!雖然北伐最好的時機被李嚴破壞,但是諸葛亮卻趁此機會,狠狠地打擊了益州派,從而將蜀漢軍政完全落到了自己手中!

    三、諸葛亮借糧草事件整治了李嚴後,還用邊拉邊打的手法,暫時性的分化了益州派陣營,達到了集權的目的!政治李嚴後,諸葛亮還不忘給李嚴之子李豐職位,以此作為拉攏益州派一部分心向北伐人士的例證,對於頑固到底的益州派,諸葛亮堅決打壓!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手法,諸葛亮才在很短的時間裡聚攏了權力,從而開始了以自己意志為標準的蜀漢行動!

  • 8 # 天晴愛睡覺

    劉備死後,蜀國真正的掌權者是劉禪,辦事的是李嚴和諸葛亮。

    諸葛亮雖然為丞相,被劉禪稱為相父,但他的權威遠遠達不到曹操那種程度。

  • 9 # 欲觀影史

    劉備借自己是漢室後裔,以匡扶漢室之名,合法理由稱帝。劉備死後蜀漢帝位的合法繼承人就只能是劉備的後代,劉嬋才是蜀漢帝位的合法繼承人。《三國志·蜀·先主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聖姿碩茂,神武在躬,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考省《靈圖》,啟發讖、緯,神明之表,名諱昭著。宜即帝位,以篡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建立禮儀,擇令辰,上尊號。“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

    意思是說:大王是孝景皇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後裔,嫡系庶出百代相傳,天地降福,姿容偉岸高大,神明英武,仁深德重,禮賢下士,故而贏得天下歸心。考究《靈圖》,闡發讖、緯,神明顯示的名號昭然若揭。理應馬上登臨皇位,繼承高祖、世祖創下的偉業,續傳宗廟位秩,對天下百姓則是幸事。為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擬定登基禮儀,選擇吉日良辰,為您奉上尊號。”於是先主在成都武擔山南即位登基。祭告天地的表文為:“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初六,皇帝劉備恭謹奉獻黑牛祭品,告示天地神靈:漢朝得到天下,萬代相傳不絕。昔日王莽篡位,光武皇帝勃然震怒將其誅滅,使漢家社稷重得安定。

    當初,劉備稱帝的時候可不是自己說的我劉備打算稱帝,而是群臣上表都要求劉備稱帝,劉備出於延續漢室王朝“不得已”才稱帝的。劉備的合法性是得到蜀漢認可的,所以劉備死後蜀漢唯一認可的合法繼承人只有劉嬋,諸葛亮是沒有繼承帝位的合法性的,得不到蜀漢的支援。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名不正則言不順。2.有人看著諸葛亮:劉備的託孤大臣可不止諸葛亮一個,還有其他人的,是有其他人看著諸葛亮的。《三國志·蜀·先主傳》: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劉備死前可是留下李嚴看著諸葛亮的,諸葛亮如果有異動,李嚴就會第一個出來反對。

    3.諸葛亮不屑於蜀漢的帝位: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一步步除掉對自己威脅大的政敵後,其實諸葛亮就把蜀漢大權獨攬了。劉嬋只不過是個傀儡而已,並沒有實權,此時的諸葛亮除了沒有帝王的名分,其他的都有了。諸葛亮沒必要自己稱帝,稱帝反而對諸葛亮百害而無一利。在諸葛亮出兵伐魏的時候,諸葛亮在蜀漢權力與帝王無異,也就是說諸葛亮就是蜀漢背後的皇帝,即便這樣也沒能一統天下。

    為何諸葛亮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是諸葛亮的對外作戰其實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並不是真的心的為了蜀漢大業。面對著劉嬋一天天的長大,諸葛亮就面臨著要還政與劉嬋,交出自己的權力。諸葛亮肯定不願意把手裡的權力交還給劉嬋,再加上其他政敵在劉嬋面前詆譭諸葛亮,進讒言,一直在逼著諸葛亮交權。諸葛亮沒辦法了,為了不讓自己把權力交出去,才有了多次對外作戰。這樣一來就有藉口不交出權力了,只要有人讓他諸葛亮把權力交還劉嬋,諸葛亮就會以作戰為由離開朝堂,帶兵出去,暫時不能交還。

    《出師表》裡從諸葛亮對劉嬋說的話中就能看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不就是在說劉嬋聽信小人讒言嗎,在埋怨劉嬋嗎。諸葛亮沒辦法只能不斷地外出打仗,才能一直掌握權力,不然就得歸還給劉嬋了。諸葛亮作為蜀漢實際控權者,都沒能統一全國,就算諸葛亮是皇帝,也改變不了無法統一全國的結局。

    從劉備去世到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一直都是實際掌權者。

  • 10 # 風雲雷火電

    諸葛亮權力當然不如劉禪,但他卻是蜀漢最有實權的人物,他事無鉅細、政軍外交經濟都管,是總理級別。

    諸葛亮是不是真的那麼厲害?

    三國演義是小說 ,裡面的情節是摻雜了作者個人情感在裡面的,而其中的諸葛亮 自然似乎是很神機妙算

    而三國志是正史,就像《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那樣的史書,自然比三國演義正規了許多,它反映的是一段歷史,對人物的描寫肯定較之更加客觀,諸葛亮也更符合 原型。

    至於諸葛亮是不是神的問題,個人認為不 答是,不過是個天賦較之常人稍高的人罷了。

    諸葛亮在歷史上真是一位忠臣嗎?

    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 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不足之處

    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佈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的權是大不過劉禪, 但是在蜀國也是數一數二的了。由此可見諸葛亮確有才華,但不足之處也有不少。

  • 11 # Andy316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劉備白帝城託孤,出於帝王的權術,肯定是要玩平衡的,而軍權最初並不是在諸葛亮手裡的,而是李嚴,那麼毫無疑問,掌握最大權力的應該是兩個人。而背後,依然是荊州集團和益州本土集團的爭鬥與妥協。

    那麼,這就與後面的走勢不符合,因為後面諸葛亮就是一家獨大,李嚴也被他幹下去了。幾乎一人掌握蜀國。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權並無錯漏。

    然而,很多事情都不是表面那麼簡單,蜀國集團本身派系傾軋嚴重,諸葛亮其實能掌握的也有限。

  • 12 # 付凱91458867

    劉備臨終時,託孤於諸葛亮。後主即位後,諸葛亮受封武鄉侯,並且開府闢官屬,不久又領益州牧。再加上以前就有的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和司隸校尉,權力已經到了人臣的極限,史書中說“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一點兒也不過份。

      有人說,諸葛亮實際上已經是“攝政王”的角色,這話說得也沒錯。漢法異姓不封王,末年曹操封王,劉備自稱王都是例外。(劉備雖姓劉,但也不是漢帝封的。)蜀漢自稱繼承漢統,當然要效法高祖皇帝,所以諸葛亮這個“攝政王”,在名義上不可能封,而實權如之。

      後主劉禪繼位時年已十七,不算幼小,很快就是成年了。劉備有沒有必要把國政交給外人?有沒有必要託孤給諸葛亮,讓諸葛亮專國政?劉禪成年後,諸葛亮應不應該還政給劉禪?這些都引起人的思考。

      

      劉備託孤給諸葛亮時的局勢,要更復雜,更危險。第一、剛和東吳打了仗,蜀軍大敗,東吳雖然暫時求和,但戰爭威脅並未徹底解除;第二、南中的少數民族趁機造反,想鬧獨立或者歸附東吳;第三、蜀中有漢嘉太守黃元造反;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強大的魏國時時準備著消滅弱小的蜀漢政權;第五、劉備得蜀才九年,中間戰事不息,蜀中人心並未徹底歸附;第六、劉備藉口漢獻帝被曹丕害死而稱帝,這個政權對內對外都形成口實,人心不服。(魏國當然不承認蜀漢,夷陵戰後孫權遣使見劉備,也曾提及此事,表示不承認,劉備則表現得很漸愧。)第七、劉備兵敗後,其軍事實力已經損折大半,益州的經濟力量也已見疲弊。

      這種局勢,等於就是一個爛到底的攤子,年輕的劉禪根本沒有能力應付。就是劉備自己,要重新收拾整齊,也不容易。

      前人對劉備託孤時的言語表示不理解,說劉備既然如此信任諸葛亮,為什麼還會說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殊不知,劉備自己經營一世的產業此時已破敗殆盡,他交給諸葛亮的,其實是一個不值錢的爛攤子,所以才捨得說此話。(屈指算一算,劉備手下知名的人物,此時差不多死完了。地盤則荊州房陵上庸一帶全失,南中大亂,蜀郡小亂,漢中無民。)

      諸葛亮把劉備這個爛攤子接過來,並表示自己不會有野心,會好好輔佐後主。然後幾乎是從零開始,重新整頓。

      這時的諸葛亮,存在一個攬權和不攬權的問題。是大權獨攬,居之而不疑;還是顧忌君臣名份,和內外議論,事事把後主皇帝推在前頭?

      如果為了更好地辦事,那自然是大權獨攬最好。如果想愛惜羽毛,那自然是老老實實守丞相的本份。

      記得北宋時,蘇東坡到金陵會見下臺的宰相王安石,說呂惠卿鬧得不像樣,教王安石上書給皇上說一說。王安石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蘇東坡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常禮,但皇帝以非常之禮待你,你如何能以常禮待皇上?”一句話說得王安石出了冷汗。

      諸葛亮這麼大權獨攬,其實也就是以非常之事報答劉備的非常之禮。如果愛惜羽毛,注意名聲,那就可以說是“不忠”了!

      而諸葛亮執政以後,全力以赴地處理國政,竟至自校簿書,滿面流汗,聞人勸諫,又愧謝不已。徵南中之前,王連苦諫,諸葛亮竟為之遲延良久。還有,臨終時家產只有薄田若干,桑樹若干,形同平民,完全是以公事為上,不曾自謀私利。至於其它好處,史書所言已多,不再羅嗦。

      至於說諸葛亮還政劉禪的時機,我以為不在於劉禪有多麼年長,而在蜀漢的局勢發生變化,在三國中取得強勢地位以後。具體地說,就是北伐成功,定關中,或者定中原以後。這個時候還政,才算完成了劉備交付的任務。

      如果蜀漢還是老樣子,而劉禪年紀大了,就還政。那諸葛亮仍然可以說是“不忠”。

      事實上,蜀漢內部對這件事認識基本上一致,包括後主在內,都是支援丞相主政的。諸葛亮死後,蔣琬繼任,本來後主有親政的機會,但是基於剛才說的原因,後主並沒有急於親政,而是督促蔣琬北伐。直到過了許多年,蔣琬死後,後主看看統一中原的希望不大,這才開始親政,到費禕死後,後主才全面把握政權。

      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號稱四相。除董允一直在成都輔佐後主外,其它三人,主要的辦公地點都不在成都而在漢中。諸葛亮自建興五年出師到漢中,一直沒有回過成都;蔣琬繼任以後也住到了漢中,後來病重辭職,也還是住在涪縣。費禕繼任以後,也是常年住漢中,有一次回成都了,有人便說成都無宰相氣,費禕便急忙移住漢壽。這其中有什麼關竅呢?為什麼丞相不住成都?這說明蜀漢的國策便是北伐統一中原,漢中便是北伐的前敵總指揮部。

      蜀漢的宰相,諸葛亮的名號是丞相,錄尚書事;蔣琬、費禕是以大將軍錄尚書事,也是真宰相。(另外還有個益州牧、益州刺史官號,來表示全面統領軍政大權)費禕之後,未見誰錄尚書事,可見此事後主已經完全收權在手。姜維雖然屢次北伐,但只任大將軍,不錄尚書事,已經沒有管理政務的權力了。由此亦可見,蜀漢專軍政大權的,不僅有諸葛亮,還有蔣琬和費禕。這就也可以說明,諸葛亮的專權,不是一己之意,而是國家的需要。這種專權,和曹操的專權相比,形似而神不似。正應了那句古話:“有伊尹霍光之志則可,無伊尹霍光之志則篡矣!”

  • 1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原本按照劉備託孤的遺願也是軍政分離的。由益州派系將領李嚴掌管蜀漢軍事大權,諸葛亮則掌管蜀漢內政大權。劉備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擔心蜀漢出現軍政大權盡皆掌握的權臣。劉備把軍政大權分開讓蜀漢陣營中不同派系的人掌控,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也正因為李嚴和諸葛亮之間關係不睦,因此才更讓劉備放心。本身劉備的託孤沒有任何問題,但他卻低估了諸葛亮的權力慾望。這就導致後來蜀漢陷入了諸葛亮專權的歷史時期。

    劉備死後,李嚴和諸葛亮最開始各司其職,也算是平穩過渡了。但不久後李嚴和諸葛亮之間的競爭就越發嚴重起來。李嚴因為官職比諸葛亮低,所以一直被諸葛亮穩壓一頭。李嚴一邊給諸葛亮下絆子,一邊又刺激諸葛亮低野心,甚至蠱惑諸葛亮進爵稱王。諸葛亮這方面自然也對李嚴保持了相當高的警惕性。但也因為顧及影響沒有對李嚴下死手。後來隨著李嚴對諸葛亮低威脅越來越大,諸葛亮就上書劉禪參了李嚴一本。諸葛亮也憑藉自己和劉禪的親厚關係徹底搬到了李嚴,從此蜀漢形成了諸葛亮一家獨大的局面。

    諸葛亮有多麼專權,從以下幾方面就可以有所瞭解。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其大意就是要劉禪尊敬諸葛亮,多采納諸葛亮的意見。劉禪也確實聽劉備的話,在劉禪即位後,劉禪不僅對諸葛亮言聽計從,還賦予了諸葛亮開府建牙的權利。允許諸葛亮“開府治事”。要知道劉備時期,劉備即使再信任諸葛亮,重用諸葛亮也不會允許他開府,因為這樣一來就等於諸葛亮可以自成體系了。諸葛亮可以擁有自己的臣子,可見諸葛亮權勢滔天。

    從劉禪方面來看,雖然在劉備死後劉禪繼承了皇位。但事實上劉禪並沒有多少實際權力。蜀漢大權一直都握在諸葛亮手中,劉禪曾說過一句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用大白話說就是,國家大事全部由諸葛亮一言而決,劉禪自己就負責祭祀祖宗了。從這句話足見劉禪內心之中多麼的悲憤。一個皇帝絲毫權利都沒有,只能幹一些無關痛癢的祭祀工作,可見諸葛亮專權有多麼絕。

    再說諸葛亮有沒有野心,歷史上李嚴曾蠱惑諸葛亮進爵稱王,加九錫。諸葛亮聽後雖然沒有直接回復李嚴,但在《三國志·李嚴傳》中記載,諸葛亮曾說過一句話“若滅魏斬睿,帝還故鄉,與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諸葛亮意思就是一朝一日滅了魏國別說九錫了,就是十錫也敢接受。由此可見諸葛亮未必沒有野心。只不過曹魏還在諸葛亮明白篡不篡權都沒有什麼實際關係。由此也坐實了諸葛亮專權的事實。

  • 14 # 江河湖海洋

    當然是。劉備死後,諸葛亮雖身為丞相,但確實是實際的掌權者。不過,諸葛亮雖有實權,但還是承擔了劉備死前的託孤之重,一心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繼承帝位,南征北戰,立下了不朽功勳,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 15 # 中國麒麟

    權力是君王賜予的,我的看法是掌權的還是劉禪。前後出師表以經說明了孔明的忠貞之心。權力對一個忠臣來講算是身外之物了,只是主子賜予的一把利劍而已。戰死沙場是士兵的最高榮譽,對孔明來說又何嘗不是呢?曹老師肯定不會為皇權而犧牲吧?君臣禮儀孔明分的很清楚,從來也沒有獨攬朝綱,君為臣綱,孔明做的已經夠優秀了,從而贏得史後很多皇帝及天下百姓的敬畏。而且孔明的財產也是不太富裕的。堂堂丞相只有一片小樹林,財不及下屬也。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敵到友,從君到臣,沒有一個不心服口服的,這樣一個人物怎麼能不受天下人愛戴。

    敬蜀漢諸葛丞相[微笑]

  • 16 # 梨叔說史

    在諸葛亮魂歸五丈原之前,蜀漢一直是諸葛亮時代。

    諸葛亮掌握了蜀國的話語權,他說的話,其實就代表劉禪說的話。

    因為劉備臨死前,給了他君父之尊。劉禪待諸葛亮,如臨父前。

    當時的劉禪還比較年輕,他很聽劉備的話,而諸葛亮也確實忠貞。

    不過,諸葛亮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貪權。

    他和李嚴本來都是輔臣,是劉備留給劉禪的左膀右臂,但是,諸葛亮把劉禪的臂膀砍了一個。諸葛亮一家獨大,而李嚴成為了政治上的廢人。

    劉備留下的五虎大將,都凋零殆盡,唯有魏延是他的對手。

    面對魏延,諸葛亮早就給你貼上了標籤,說他腦有反骨,將來必反。

    這一下把魏延的前途鎖得死死的,魏延有劉備活著的時候,是最耀眼的。劉備一死,蜀漢再也沒有了和他親近的人。而且他性情孤傲,類如關羽,只能讓人遠遠地躲著他。

    諸葛亮成為了最有實權的人,他說北伐就北伐,從來不用徵求劉禪的意見。他上出師表,也不過是做個樣子。

  • 17 # 雲不出

    劉備託孤,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主要是劉備入蜀,朝廷形成了兩個集團,一個荊州派,即隨劉備入蜀的一幫人,一派是蜀地本土派。劉備託孤也是這個意思,需要兩派勢力平衡制約。李嚴是本土的代表。諸葛亮北伐,本土派是有想法的,即李嚴認為勞民傷國,需要休養生息,為啥?當然主要是劉備夷陵之敗傷亡了太多的蜀國本土青壯。諸葛亮收拾了李嚴,權力集中,必須服務於北伐。北伐在蜀國內部是反對不少的,甚至蜀主劉禪也說丞相年紀大了,何必費心勞力。但諸葛亮認為蜀國失去荊州後,國力大降,國內荊州派死一個少一個,本土派勢力越來越強,劉禪也是享福混日子的主,如此蜀國必亡,生存都成問題,更不必說恢復漢室江山。必須引入新鮮活水,必須北伐佔據雍州。諸葛亮死時推薦的繼任者費禕蔣琬都是荊州派的,至於以後諸葛亮也無可奈何了,荊州派無人了,剩下本土派一家獨大。諸葛亮是劉備託孤後掌控朝政掌控整個軍隊,擁有絕對權力的。

  • 18 # 簡樂剪輯

    是的,劉備死後,諸葛亮接管了蜀國一切大小事務,相當於養了一個皇帝,身邊的文武大臣都心向孔明,可能只有正方一人有私心,但只要孔明想要,便可除之。但是孔明非常敬重先帝,正方是先帝臨終受命的大臣,只要正方沒有謀反之心諸葛亮就不會與之為敵。(以上僅是我個人意見)

  • 19 # 古今尋

    因關羽被江東孫權所殺,劉備為報弟仇東征吳國。數戰失利,於白帝城病危,急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三國志》記: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嬋此後都稱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死時,五虎大將只剩趙雲,也是垂垂老矣!雖然劉備也安排了尚書令李嚴為諸葛亮的副手,但作為丞相的諸葛亮本來就在政務上統領全域性,李嚴就算有劉備的遺命可以監督諸葛亮,實際上也只有聽命的份!其他的也沒能力挑戰諸葛亮的權威! 就如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所表述的,“.....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不但全國高層政務人事的選拔,就連宮中的人事都能指導安排。一般來說,後宮人事安排是屬於皇帝的私事的。

    由此可知,劉備死後,全國軍政大權都落入諸葛亮之手,蜀漢大權獨攬。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當初他對劉備的承諾!只是時也,命也!諸葛亮再聰明,才智再高百倍,在當時蜀國所面臨的內外環境下,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20 # 談古追影

    劉備死後,給劉禪留下的能人還有很多,但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一步步除掉對自己威脅大的政敵後,其實諸葛亮就把蜀漢大權獨攬了。劉嬋只不過是個傀儡而已,並沒有實權,此時的諸葛亮除了沒有帝王的名分,其他的都有了。諸葛亮也沒必要自己稱帝,稱帝反而對諸葛亮百害而無一利。

    在諸葛亮出兵伐魏的時候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在蜀漢權力與帝王無異,也就是說諸葛亮就是蜀漢背後的皇帝,即便這樣也沒能一統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突然想玩一個遊戲升級打怪,魔獸世界,有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