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平不惑

    說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成王敗寇”,就是這個社會最為直接的判斷標準。

    二,劉備如果後來跟呂布一樣的類似下場,沒有做大做強,那麼很多的黑鍋一樣扣在他的頭上!

    三,一個人成功了,他的任何缺點都會被寫成個性;任何錯誤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任何磨難都是“天將降大任與斯人”前的必要經歷。

    四,一個人失敗了,他的任何缺點都是缺點,任何錯誤都是反面教材,任何磨難都是活該。

    五,現實就是如此簡單明瞭,殘酷無情,沒有那麼多人願意傾聽你的解釋。

    六,成功的人才有話語權,失敗者被人罵,只有自己擦去的眼淚和苦水,聊以自慰罷了。

    八,故而追逐名利,成為了現實的目標,因為都想成王。

    九,或許有人會認為我的觀念太偏激,但在我內心深處,就是這麼認為的,而且無論你相信與否,現實應該就是如此。

    十,現實的一切都是唯結果論,成功了,一切都是好的;失敗了,一切都是不好的。

    十一,至於何為成功,何為失敗?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你有多大的成功,就會對應多大的話語權。

    十二,家中,公司中,社會中,國家中,國際中,規則都是一樣的。

    十三,沒有發達前的美國,一樣讓人瞧不起,一樣是英國人中的鄉巴佬,現在改叫“大哥”。他家的那個所謂的民主聽說都可以治療新冠肺炎,不知道梅毒艾滋是否也可以通殺!

    十四,聽說之前西藏喇嘛的糞便,都是可以用來入藥的,而且包治百病!

  • 2 # 讀行人

    首先,曹操在民間始終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形象,與封建社會的皇權至上的正統思想相違背。

    其次,劉備的仁義形象深入人心,其身份是皇親國戚,在亂世當中以“恢復漢室”為己任,符合封建社會的忠於皇權的正統思想。

    所以,即使劉備背叛了曹操,也被視為棄暗投明,留下個好名聲。

  • 3 # 波波斯維奇

    從劉備開始創業,到劉備在益州當上了昭烈皇帝,可以看出劉備也是漂泊半生,反覆無常。這一點他和呂布很像,那為什麼劉備名聲要比呂布要好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信義。其實從這方面來說,劉備和呂布是差不多的。呂布見利忘義,專業的坑爹貨。劉備也曾事多主,這方面為劉備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劉備是當時的皇叔,肯定是有一定的威望,而且劉備還是和當時被稱為篡漢的曹操做對,所以在這方面肯定是會有一個好的名聲的。

    2.情義。劉備在這一方面功夫下的很到位,在對待兄弟上,劉備說出了那句很著名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名言;在對待謀士上,劉備能做到三顧茅廬,甚至可以等到諸葛亮睡到自然醒;在對待子龍這樣可以為了救自己的兒子殺的一身血汙的猛將時,劉備可以做到摔孩子收買人心;在對待百姓時,劉備可以做到與百姓同甘共苦。這些行為,讓人們知道了劉備是一位有情有義的主公,使劉備留下了極好的名聲。

    3.劉備是正統。在《三國演義》的設定中,劉漢為正統,其他的皆為反賊。其實曹操也為中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後人的口口相傳中曹操就變成了一個白臉的奸臣。劉備是大漢皇叔,做什麼都是為了匡扶漢室,始終代表著正義的一方。劉備曾事多主,那是忍辱負重;劉備取代劉璋成為西川之主,那是有德者居之;劉備從救皇帝變成了自己做皇帝,那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雖然劉備出身寒微,但是打著皇叔這個旗號倒是給自己加分不少。

    總的來說,劉備是世之梟雄,就連曹操這樣文韜武略的人都稱劉備是英雄,可見劉備的名聲好和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是真正的肚子裡有東西。

  • 4 # 就是紅

    其實和曹操比,劉備更不是東西。只是劉備姓劉,而曹操挾持了姓劉的皇帝。這讓後世當權者不可能把曹操當成正面角色。歷史自然也就如此書寫了。

  • 5 # 天晴愛睡覺

    劉備的好名聲是因為他對平民百姓比較溫和,以皇叔的態度和藹示人。與背叛曹操沒有關係。

    這就像呂布背叛丁原,背叛董卓,卻依然有很高的武力。

    劉備幾次換主的壞名聲之所以不被提起,皆因被仁義愛民的虛偽面目遮蓋了。

  • 6 # 墨硯餘生

    這是作者的事兒!

    三國演義就是抑曹揚劉。呂布三易其父被罵做三姓家奴、後世留罵名!三英戰呂布的威名也絲毫減弱不得!劉備不得己客居曹營,最後出走還是假借討袁之名偷偷行!順便還拐了曹操幾千軍馬,連偷帶拿!真的正大光明麼?比他那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二弟德行差遠矣!咋看咋不地道!羅貫中就這麼拼老命向著他、給他刷色、抹脂粉。還被我等看出門道一一盡力了!實實不咋地!然劉備卻忠厚寬賢、仁德佈於海內?一一實實的文人一支筆賽過殺人刀!

  • 7 # 學渣讀歷史

    首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聲不好。漢朝這個時候還沒有滅亡,這個時期的漢朝仍然有一大批忠實的粉絲。曹操的做法惹得這批人的不滿,所以他們不會站在曹操這邊。

    還有就是孫權這邊,作為與曹操站在對立面的集團,自然也不會讓曹操的名聲好到哪去。這就導致一個先入為主的現象,在他們腦海中曹操就是個壞蛋,他的做法也都是不對的。

    劉備勝在一個皇叔的身份,且張口閉口都是要恢復漢室,對外塑造了一個忠厚仁義的形象,這樣的身份加上這樣的性格自然會給人留下好印象。

    所以劉備背叛曹操在他們眼中可能就成為了劉皇叔忍辱負重,最終逃離曹操的魔爪。

    對於那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來說,總是喜歡同情弱者,而曹丞相實力雄厚,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自然無與匹敵。而劉備雖不至於孤家寡人,也沒有多大實力,自然成為人們眼中弱勢的一方,自然博得了同情。

  • 8 # 正史漫談

    這也正是曹操憋屈的地方:我曹某人乾的好,不如劉大耳生的好。

    都說呂布是三姓家奴,但實際上,說到跳槽頻率,劉備若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但人家無論怎麼更換陣營,卻次次都能落得好名聲,關鍵就在於人家姓劉,而且還扯起了匡扶漢室的大旗,這就充分體現了根正苗紅、政治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性。

    關於時代“正統”心理

    無論是看《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我們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東漢末年,幾乎所有地方勢力都認為漢室“氣數已盡”,但卻沒有一個人敢公開喊出替代漢室的口號。哦,不對,有一個袁術,不過下場慘不忍睹:一見他稱帝,周邊本來互相間打得頭破血流的諸侯們立即空前團結起來,瞬間將其分食得乾乾淨淨。

    這跟戰國時期頗有些相像。在戰國前期,雖然早已“禮崩樂壞”、周王室的實力還比不上一個小諸侯;但周天子仍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大強國的君主甚至還多次前去朝拜。比如在公元前370年,“周室微弱,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當時強大的齊威王獨自朝拜周天子,引起了各方的敬重:“天下以此益賢威王”,以至於其後很多國家跟著他同去。而在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初步強大起來後,也是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後才徹底揚眉吐氣:“王致伯於秦,諸侯皆賀秦”。

    東漢末年與戰國時期的狀況極為神似:周王朝已存在600多年,兩漢也持續了近400年,此時雖已日漸虛弱,但名義上仍是各位諸侯的大老闆;各諸侯雖然強大,但畢竟沒有強到能夠吃下其他各方的地步,所以暫時沒人敢打破局面、取老闆而代之。這個時候,表面上豎起“堅決擁護老闆的統一領導”的大旗、實際上悶聲發大財擴充實力,反而是最有利的方式。

    一言一概之,在東漢末年,對外號稱“擁護漢室的統一領導”,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在士大夫階層中很有市場。而劉備則是扯起這面大旗的最有利人選之一。

    劉備的頂級輿論包裝

    在《三國志》中,劉備的祖宗被認定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但在東漢末年的各路諸侯中,漢室的宗親並不只有劉備一人:劉焉、劉表都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劉虞則是東海恭王劉強之後;而且與“販席織履”的劉備相比,這三位一登場就是地方大員,起點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但正是因為起點低,才讓劉備具備了獨特的優勢:敢於旗幟鮮明的喊口號。大家也許都聽過一個段子:

    無論劉備,還是劉焉、劉表,這三位“漢室宗親”,其實都是上述心理;當漢獻帝一行為了躲避李傕、郭汜等人的脅迫,如同乞丐一般往洛陽流浪時,劉焉、劉表這二位確實有實力的宗室,壓根沒想過前去救駕,無一例外的選擇了擁兵自重、自立山頭;而劉備正是由於一窮二白,才敢四處義正言辭的振臂高呼:匡扶漢室。

    所以,當劉備因形勢所迫,不得不流浪於公孫瓚、陶謙、袁紹、劉備、劉表等各路勢力時,正是由於他以自己特殊身份樹立起的輿論優勢,使得各方都有一絲“投鼠忌器”的顧慮,不但不會嫌棄他當牆頭草,反而紛紛客客氣氣、禮遇有加;而當他真的翅膀硬了以後,立馬置仍舊活著的漢獻帝於不顧,在蜀地自行稱帝。而即使到後世,出於對“漢”這一符號的尊敬,人們仍會自然的對劉備另眼相看;他的跳槽經歷,反而成了為振興漢室而不得不忍辱負重的大丈夫行為。

  • 9 # 扶風公子

    因為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稱劉皇叔,即使天下大亂漢朝在百姓心中依然為正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為國賊。

  • 10 # 史說心知

    縱觀三國劉備一生,他起初的目的很單純,那就是在亂世中爭得一席之地,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為了這個理想,他投奔過袁紹,依附過曹操,還投降過呂布,投奔過劉表劉璋。

    不得不說,劉備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如果實力不是很懸殊,他基本都能打得贏,這為他積攢了很高的聲望。

    所以曹操在跟劉備喝酒的時候才說出了那句肺腑之言:而今天下英雄,唯玄德與操耳。劉備本來就是打算暫時依附曹操,結果被人家一眼看穿,不跑還等著被虐麼?

    所以,劉備不只是背叛曹操,只要條件成熟,誰也別想控制的住他。

    可能就有人說了,這樣說來,劉備豈不是跟曹操一樣是個梟雄?這個我一點兒也不否認。但劉備聰明就聰明在他的口號實在是太冠冕堂皇了:匡扶漢室!

    所以,有件事咱們不得不承認,不管在那個時代,只要口號喊對了,就會很有前途。

    但這也僅限於一個口號罷了,大家誰見過劉備為漢室做過什麼好事的?倒是曹操卻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是曹操卻為何落得一個罵名呢?理由有三:第一條便是離皇帝太近了,凡是梟雄做事未免霸道,做事不顧及皇帝顏面,我想,如果劉備跟曹操換個位置,也好不到哪兒去。其二,兒子稱帝。可以說如果曹操還活著,曹丕根本不可能當上皇帝,因為曹操到死都認為自己是人臣。可是,客觀上他畢竟還是為兒子篡位創造了非常便利的條件。第三,曹操唯才是舉的方針逐漸演變成任人唯親的九品中正制,為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埋下了伏筆,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可怕局面,沒有競爭壓力的上層世家越來越腐朽,而下層有識之士沒機會發揮才智,大局不能被有效控制,胡人亂華,終於造成了南北朝時更加混亂的局面。

    所以就有人幻想,如果滿口仁義道德的劉備能夠成功的話,是不是還會出現劉秀一樣的盛世王朝呢。

    其實,可以明確地告訴你:不能!因為他的治下也已經有了門閥世家,比如麋家,比如五虎上將之家,比如諸葛家,等等。蜀國後期主要將領依然是那些將二代為主,若非諸葛亮提拔了一些優秀將領,恐怕蜀國早就完了。

    總而言之,劉備之所以落了個好名聲,是因為他的對手被黑化了。其實,大家半斤八兩,都差不多。

  • 11 # 牙長蟲了

    首先劉備背叛曹操就有問題!劉備投奔曹操只是寄人籬下,被逼無奈,並沒有歸屬,只是一種你保護我,我幫你出力的互利關係。曹操也明白這個關係。所以連曹操都不會覺得劉備背叛他。至於劉備有好名聲,仁者見仁吧。三國志以魏為尊,不見得有正面形象。三國演義以蜀為主線,自然主角光環下,劉備必然被正面描寫。

  • 12 # 怒江潮
    1

    同樣是離開一箇舊團隊加盟一個新團隊。為什麼有的叫棄暗投明青史留名,有的被叫背主棄義遺臭萬年?關鍵要看舊團隊和新團隊的老闆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不過這個書寫歷史的勝利者都是有自身觀點的,那麼他書寫的這個歷史也會圍繞觀點展開態度。《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一個忠君思想的人,他同情西漢,同情劉備,在他筆下劉備不僅是漢室宗親、根正苗紅還是愛民如子宅心仁厚的好人,而曹操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嗜血殘忍殺人如麻的壞人,因此劉備的離開不僅不是可恥的背叛,還是光榮正確偉大的抉擇。

    2

    劉備不是曹操的嫡系班底,屬於半路加盟,而曹操因為劉備與漢獻帝的關係,也一直沒有放鬆對劉備的警惕和戒備。況且漢獻帝寫給劉備的衣帶詔如果被曹操發現,即便劉備不離開曹操也得是性命不保。

    3

    劉備正因為離開了曹操另起爐灶,才建立了蜀漢基業,形成了歷史上三國鼎立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上說劉備是一個逆襲的成功者。巨大光環下的一些瑕疵被人忽略,這樣一個成功的典範怎麼可能被後人詬病呢。

    綜上所述就是劉備棄曹不汙反光的原因。

    END

  • 13 # 江岸好呵

    我們這一代大多數普通人,是深受《三國演義》書籍影響較大,而作者羅貫中沒有從歷史客觀的角度來描述三國曆史,帶有濃郁的“親劉貶曹”的觀念和文學藝術的創作色彩,因此我們很多人都把《三國演義》當成了歷史教科書。但《三國演義》這本書基本原形還是以《三國志》為主體結構,應該說百分之八十是符合歷史的。那麼劉備為什麼前期投靠了曹操,後來甚至反戈一擊,還落下一個好名聲呢?

    一是旗幟鮮明,符合時代潮流。時值東漢末年,宧官當道,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劉關張桃園結義打天下之始,便以“匡復漢室”為宗旨,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民意;而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天下仍然被各路諸侯割據,人們把罪魁禍首歸罪於曹操。後人也大多從《三國演義》來了解這段歷史。

    二是出身漢室,符合大眾口味需求。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其血脈正好有一枝在幽州涿縣,是劉備出生成長之地,雖然無從考證,但是各方面條件和邏輯,均符合了“國家標準和行業要求”。

    三是表演到位,符合皇家形象設計風格。劉備在徐州避難,得到徐州刺史陶謙親睞,其因錯殺曹嵩(曹操之父),得罪曹操,經考察劉備,引出“三讓徐州”的故事,使劉備仁祥的名聲大噪,更加為劉備贏得了大眾的信任和支援。

    四是眼光長遠,不為眼前利益所動。在荊州劉表躲難時,堅持不使用暴力擠走劉表奪荊州,在幫助益州劉璋守護家園,擊敗漢中張魯,不為龐統、法正,張松等人力勸,放棄宴請劉璋之際,用武力暗殺劉璋輕取西川的主張。甚至從荊州帶著幾十萬民眾逃難,躲避曹操追殺,這些都為劉皇叔爭取了民意。

    因此,劉備在“思想政治”方向的立場堅定,為“大眾服務創業”的理念,使他的好名聲“源遠流長”。

  • 14 # 刀筆歷史

    不繞彎子,沒有鋪墊,直接進入題

    1、劉備為什麼背叛曹操

    首先是曹操透過“青梅煮酒論英雄”,在席間對劉備多番試探,劉備雖然裝傻充愣的演戲,但曹操做為一代雄主,識人用人還是很厲害的,當時心中對劉備已經開始懷疑甚至已經起了殺心。劉備自己也知道紙終究包不住火,自己再會演也有被拆穿的一天。

    其次,當時是公元199年,曹操經過三年的時間的準備,已決心平定北方,正屯兵官渡要與袁紹決戰。當時袁紹兵多將廣,錢糧豐厚,總兵力達到近十萬人。反觀曹操卻只有剛成立幾年的青州軍,將領也無不過曹氏兄弟幾人,當時的劉備不看好曹操,認為曹操在以卵擊石,日後將有必敗的結果,不想把自己綁在一條沉船上。

    最後,曹操在公元196年迎漢獻帝,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在赤裸裸的打劉備的臉,畢竟劉備是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旗號,一直標榜自己是“漢室宗親的劉皇叔”。曹操的行為讓劉備處在尷尬又難堪的局面,如果不脫離曹操,一生將會被人恥笑。

    2、劉備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

    在小說中,一直表達的是“擁劉反曹”的主題思想,塑造了劉備“仁德愛民”的藝術形象。原文中徐庶這樣說:

    “向聞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試耳”,“吾自潁上來此,聞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可見使君之仁德及人也”

    透過劉備攜民渡江中將劉備如何“仁德愛民”刻畫出來,同時又塑造了劉備“義重如山”的正面人物,“桃園三結義”“長坂坡摔阿斗”等等描寫也刻畫著劉備的“義重如山”。整部小說中,劉備是近乎完美的,被定位於“仁君”,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劉備形象是基於這個歷史人物,經過刪減、藝術加工之後塑造的,這種將劉備人物形象理想化主要的目的是對劉備的歌頌,對奸雄的鞭撻,使得《三國演義》更能夠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所以,對劉備背叛曹操一事,也就變成了無傷大雅之舉。

    3、現實中的劉備

    魯迅先生評價《三國演義》時曾說: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劉備逢人介紹自己時,必祭出“吾乃漢室宗親”這一法寶,但後依附於同是漢室宗親的荊州之主劉表,劉表死後,劉備控制了荊州這個相當大的地域。可念“漢室宗親”?

    公元211年,同是漢室宗親的益州之主劉璋遵從張松倡議,派法正約請劉備入川協助本人對付北邊的張魯政權,劉備卻鳩佔鵲巢佔取樂川地,成為了其霸業的根底。

    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征伐東吳,關羽雖是死於吳軍之手,但是關羽的死卻是曹魏與東吳聯手的結果,為啥不舉全國之力征伐曹魏?漢室正統漢獻帝在曹魏活的好好的,萬一征伐勝利了,劉備將如何處置,其實劉備最想當皇帝了,從一個賣草鞋的出身到皇帝,不知用了幾詭計多端,怎肯把皇位讓與別人,偽君子比真小人可怕的多。

    4、總結

    中國的四大名著,即使沒讀過也能說出很多內容,尤其是《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更加符合百姓心中對“仁君”的一切要求,因此也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對背叛一事並沒有深究。但歷史終歸是歷史,是真實的,是存在的。劉備前期的背叛如上文中所表達的,更多的是想要保命,而非呂布一樣的“三姓家奴”。所以,站在個人的角度能理解,但不必美化和遮蓋。

  • 15 # 斜陽幾度

    在筆者看來,三國亂世,實力為尊。有槍便是草頭王。各路軍閥諸侯輪番上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劉備五易其主,屢次攻擊曹操。兩人終其一生相愛相殺,但是劉備卻在後世落下一個好名聲,沒有像呂布那樣落下一個三姓家奴的壞名聲。主要原因有三點:

    兩人當時名義上都是漢朝的臣子,相互之間名義上並無隸屬關係。

    雖然三國時期漢朝皇室已經沒有了實權。但是四百年的皇家威信猶存,私底下割據一方,明面上的大家都還是漢朝的臣子。

    曹操將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是漢獻帝還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所有人事任免升遷曹操還是要獻帝蓋個章,走個形式。

    劉備投靠的是曹操所掌控的大漢朝廷,被獻帝封為左將軍。(這裡面有曹操示好劉備的原因)。並不像荀彧,曹仁等人直接是曹操幕府成員兼大漢朝廷官員。

    所以名義上劉備和曹操是同殿為臣,並無直接隸屬關係。在後世看來劉備脫離曹操並無不妥之處。

    劉備擁有大義名分,在後世看來,劉備不是背叛曹操而是討賊。

    劉備投靠不久,許昌即發生了一件大事:衣帶詔事件。這件事情的發生為劉備脫離曹操的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理由。

    漢獻帝到許昌之後,因為不滿曹操的專權,於建安四年春,把血書密詔藏在衣帶裡,賜給車騎將軍、國舅董承。

    車騎將軍、國舅董承並工部侍郎王子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昭信將軍吳子蘭,西涼太守馬騰, 太醫吉平以及左將軍劉備等人共同密謀除去曹操。

    建安五年元宵事機敗露,曹操大開殺戒,將董承等人滿門抄斬(馬騰離京、劉備出走徐州),此事為劉備提供了脫離和攻擊曹操的藉口。你曹操專權,皇帝下詔要我討伐你。這件事在劉備集團前後引用了多年,成為劉備聚合力量攻擊曹操的最好理由。

    劉備頂著大漢皇叔的身份,相當於金身護體。

    劉備出生微寒,在那個世家大族把持朝廷升遷之路的時代,一般人都不容易出人頭地。劉備也深深的明白這點。因此,他開始起兵之時就宣傳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為自己的簡歷寫上一層尊貴的身份。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劉備投奔曹操並且被曹操引薦到漢獻帝的面前。劉備皇室後代遠親的身份被漢獻帝接受,並且稱他為“皇叔”。這相當於正式確認劉備的皇室後代身份,帝室之胄啊!

    從此,劉備正式飛上枝頭變鳳凰,融入了那個時代的頂端。也是從這時期,劉備才開始被那個時代的文人士族集團所接受。後來荊襄士族文人很多投奔劉備麾下,一方面是其禮賢下士,更重要的是劉備此時的聲望夠高。

    總之,在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曹操得天時,孫吳得地利,劉備得人和。因為劉備一直堅持本心,為了自己的理想鍥而不捨奮鬥一生。而且禮賢下士,聚攏人心。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秘訣。

    後世史學家寫劉備時總寫他的皇室後代身份,三分天下。是一生致力於匡扶漢室的英雄。這也淡化前期劉備寄人籬下的不利名聲。

    中國歷史有一個傳統,成王敗寇。假如劉備沒有能夠三分天下,那麼歷史該怎樣書寫他的一生?恐怕與呂布之流相差不遠吧!

  • 16 # 愛鏟史的貓

    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盡幾許風流人物。三國,似乎天生招人喜歡,因為那段時期有著太多的英雄人物,有太多的故事。曹操,這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亂世奸雄,實際因為他的存在才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自稱漢室之後,仁義寬厚的皇叔。這兩個人是對手,卻也一起煮酒論英雄過,那又是怎樣的故事呢?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可謂是經常吃敗仗,這不,遇上英勇善戰的呂布時候,就輸的徹底了,這也就是投靠曹操的開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們最講究的就是禮法血親。漢室宗親自然是正統皇室血親,至於曹操,只是個篡漢的梟雄。

    建安元年,劉備被呂布擊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封劉備為豫州牧,並給以錢財糧草。而劉備跟曹操一起回了許都,這才有了後來的青梅煮酒論盡天下英雄的一幕。

    當然,劉備畢竟是個人物,生逢亂世,他想要做的就是匡扶漢室,他自然不願屈服於曹操,所以後面尋了機會自然就叛離曹操了。可是就這個叛離,沒有被人唾罵,卻被叫好,為啥?

    劉皇叔,劉備,這些個名稱都足以說明劉備是漢室之後,而他自己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時就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家族淵源流長。

    漢代頂替秦朝,推行郡國制,雖然不再實施依靠宗室血親的分封制度,但是禮法契約精神還在。劉備的漢代宗室之後從法禮角度就是正統的,他所要捍衛的就是漢室的權利。至於曹操,脅迫漢天子,實則被認為是竊取漢室天下的外賊,劉備背離他,這在世人看來不是背叛,是正兒八經的正義之舉,劉備要是一直在曹操麾下效力,那才會被世人所唾罵呢。

  • 17 # 巽芳公子

    這個問題本身就提的不對。

    首先什麼叫背叛,就是我把你出賣了,或者原本我們是一條心的結果我捅了你一刀。

    劉備只是脫離曹操的掌控而已,怎麼扯上背叛一詞了?他們又不是君臣關係。劉備乃漢室宗親,和曹操同為漢帝臣子,談不上誰背叛誰。非要槓的話,曹操起兵之初還曾依附袁紹,那他最後滅了袁紹,這問題要比劉備嚴重的多吧。

    即便君臣關係,儒家還有“和則留,不和則去”的理念,就是說這老闆不好,我可以離開他不幹了。那這個“不合則去”怎麼和貳臣叛徒區分開呢,主要是看他離開原來主君時有沒有乘機捅刀子,所謂“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比如呂布跳槽時殺丁原董卓,郭嘉和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僅僅是離開,前者被罵三姓家奴,而後者不損忠義之名。

    然後說說劉備的好名聲。評價歷史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貢獻,對百姓的功績。而不是莫須有的什麼背叛一說。劉備的好名聲來自於他善待下人百姓,就連曾經刺殺他的刺客都能被他感化。曹軍打荊州時,劉備攜民渡江,成千上萬的老百姓為什麼不願意歸順蔡瑁劉琮或者曹操,無疑是劉備從前的治理讓人民感到舒心。劉備後來拿下益州,一改蜀地鬆弛的法紀,制定蜀科。從各方面來說,劉備比起其他軍閥,無疑是個親民的,有理念和原則的政治家,這也是他能得到曹操“劉備,吾儔也”這樣高度評價的原因。

    現在拿著迂腐的愚忠觀念去道德綁架劉備這樣一個胸懷大志的政治人物,太不公平了吧?

  • 18 # 古人事今來用

    兩個方面表現

    其一是劉備方面的,劉備眾所周知,以仁義為旗幟才漸漸發展壯大的,平時的話一直也注意這方面的影響,再被曹操大軍追殺的過程中,也是帶著百姓,心繫百姓安危。最重要的是劉備的對外宣稱的是恢復漢室正統,這也得了很多人心,被奉為正義之師。

    另一方面就是曹操自身方面的原因。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讓身邊的陳宮都遠離其而去,更何況平常百姓。並且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曹操並沒有擁戴漢王室,反而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原本擁戴他的人也心灰意冷。

    從三國小說的角度人們對於正義的人背叛非正義的人,當然不會用背叛形容,更可能覺得這是棄暗投明吧!

  • 19 # 清山雅舍

    前言

    劉備背叛曹操應該是指劉備復奪徐州並殺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當時劉備暫時委身於曹操麾下,可為何在劉備背叛曹操後,名聲卻日益彰顯呢?按理說,背叛者不應該遭人唾棄嗎?

    劉備與曹操的恩怨情仇

    △劉備劇照

    探討劉備背叛曹操的性質,首先就要理清劉備和曹操的身份問題。劉備在公元191年已經做到了平原縣縣令,後來又升至平原相(相當於一郡太守),算是漢朝的兩千石高官了;而曹操此時也剛被袁紹表奏為東郡太守,和劉備平級。後來北海太守孔融黃巾圍困,都是請劉備出兵救援。所以劉備本就是有名氣的大漢高官,自成勢力,不是誰都可以輕易招攬的,曹操也不行。之後在公元194年,劉備收到徐州牧陶謙的求救,帶兵前往徐州協助抵禦曹操的進攻,曹操退兵後,陶謙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但這是虛的,畢竟劉備並沒有實際掌握豫州。第二年,陶謙病逝,將徐州牧讓給劉備,劉備於是真正地再進一步,成為執掌一州之人。在這一步上,劉備慢了一拍,曹操早在公元192年就被推舉為兗州牧。但是不管早晚,官職還是平齊的,都是一州之首的實權位置。

    △曹操劇照

    二人差距拉大發生在公元196年。曹操在這一年迎漢獻帝,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表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而被曹操打敗的呂布,趁劉備與袁術作戰,偷襲了下邳,並且後來又在小沛徹底擊敗劉備,劉備不得已前往許昌投靠曹操,但名義是上還是投靠朝廷的,畢竟大家都還是大漢的官員,而當時的東漢朝廷就在許昌。劉備在朝中改任豫州牧,封左將軍,也算是名義上再進一步。而劉備在許昌幹了一件大事,讓他註定不會因為背叛曹操而身負惡名——他參與了“衣帶詔”事件。這“衣帶詔”事件說白了就是為了除去奸臣曹操的朝廷自救行動。只不過這個事情最終敗露了,涉及的官員都被曹操嚴厲清除。事發時,還好劉備已經提前背棄曹操,重新奪了徐州準備與曹操開戰。雖然劉備最後戰敗了,但是在天下人眼裡,劉備當初歸附的不是曹操,是大漢朝廷。而且後面劉備參與了反曹行動,這是表露心跡的鐵證,劉備作為漢室宗親是大漢忠臣。最後劉備雖然戰敗,但是擺明旗號地和曹操對戰,這就是匡扶社稷的棟樑,而曹操是天下唾棄的權臣。

    結語

    劉備為何在背棄曹操後,反而名聲更好,一是因為劉備和曹操在漢末都算是一方諸侯,身份上其實是對等的;二是劉備是漢室宗親,而且還參與了反曹行動,被認作是大漢棟樑,這是雙重認證;三是曹操的權臣行徑——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暴露於天下,令天下士人唾棄,在輿論上是需要被討伐的人,所以與之抗衡的劉備就是鋤奸衛國的正面典型。

  • 20 # 宇宙很白

    劉備和曹操的名聲問題應該找那個神奇的作者。這位偉大的作者硬是用一本書將自己的喜好思想等流傳至今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三國演義》從一本名著小說已經變成了歷史鉅著,這是頗為神奇的。

    因為羅貫中的漢家正統思想,導致他對於劉備有種盲目的親近感,使得在東漢末年的割據勢力間,劉備成為了漢家的代言人,而曹操已然是一位謀朝篡位的小人。但其實這只是作者高超的藝術加工結果。

    所以歷史不僅僅是勝利者書寫的,還是這幫不得志的讀書人書寫的(藝術化的手法、自我情感的深刻融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飛翔的詞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