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姐談教育
-
2 # 瀏小鳳
影響很大,環境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孩子的成長過程一旦錯過就回不去了,更多的陪伴也是教育和約束的一種好的方法。
-
3 # 舉子槐花
老一輩在教育孩子時,如果過於溺愛,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不容易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勇敢、堅毅等品格。有時候的確沒辦法跟爺奶溝通,達成共識,這是現在年輕的父母最頭疼的事。但是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以我自己教育孩子為例子: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帶她上早教課,其實上這個課不僅僅教育孩子,也是在給家長灌輸理念。我有意和婆婆一起帶孩子去上課,聽老師的講解,婆婆自己也有啟發,她在帶孩子的時候觀念也有所改變;還有就是,我會制定家庭教育計劃,孩子未入園時,每天她要玩什麼學什麼,都跟奶奶說好,讓奶奶按要求操作即可。這樣也就避免了爺爺奶奶帶孩子時放縱孩子瞎玩,沒有節制地看電視等現象。
-
4 # 慄課英語
老一輩的教育理念在當時可能適用,但是現在時代變了,完全用老的方法肯定不能適用現在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年輕的父母多和爺爺奶奶溝通,讓他們接受現在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能一味的由著老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育,不然影響很大
-
5 # 穀雨山人
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不知題主所謂的沒有能力的家長,是指哪方面的能力欠缺。我猜測可能是指家庭收入不夠豐厚,知識水平不高,社會地位不夠顯赫。如果題主僅僅是指的這些方面的能力,那麼,我認為這些方面對孩子是否成才根本不起決定因素。反而,在生活中,我看到幾例各方面都不錯的家長,未能如願培養出優秀的子女。
讓子女永遠生活在“襁褓”中的家長林東的父親在一家能源公司上班,母親在一家八九十年代知名的軍轉民的機械廠上班,家庭條件比較優越。林東因此從小就享受了多數同齡人夢寐以求的優越條件,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結婚以後,夫妻倆只管上班,其他一切家庭瑣事都由父母包辦。一直到生了小孩,也是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甩給父母帶。自己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從來不過問。即使偶爾陪伴孩子寫作業,也是手捧手機,心不在焉。
後來他們的孩子上了中學,乾脆給孩子找了一家託管機構,吃住、學習完全由託管老師打理,錢也由父母出一大半。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得越來越差了。
父母對孩子從小嬌縱,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責任心,從而也間接影響到了下一代人。
竭盡所能,努力培養孩子的家長同族二姥的家庭條件極其艱難。夫妻倆在城裡打工,因缺少技術,只能從事些出賣力氣的雜活。人很辛苦不說,收入還很低。但他們從不抱怨,用最大的力氣培養孩子。
當然,他們的孩子也很爭氣,考取了一所名牌大學。大學期間一邊學習,一邊打工為父母減輕負擔。大學畢業,透過公務員考試,順利考進了莫市財政局。幾年後又透過遴選,進入某省紀委工作。
二姥的這個孩子,雖然家庭條件比較艱難,但他自信、自尊、懂事,透過努力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
6 # 養了一個不長肉的孩子
曾經我的孩子在一週歲左右離開我的身邊有大半年,我發現他變得很陌生,自卑,少言寡語,有自殘傾向,愛哭,脾氣特別差。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我們自己帶孩子。經過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他現在很活潑,愛笑,也不會用腦袋撞地板了,雖然還有些不足,但是成長的過程中,在幼兒園學習的時候,他一直在改變。
自己帶孩子的時候,有很多阻力,但是孩子的自信,改變,讓老人會看在眼裡,時間會證明,會讓他們放手。
如果在經濟不允許的時候可以讓老人白天幫忙帶孩子,晚上自己教育。很多問題需要讓老公去交流,這個過程讓老公成長,去承擔責任,用智慧去教育兩個問題兒童。
孩子成長的過程只有一次,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錯過了這個時間段的自己的教育,以後他進入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就不好教育了,也不聽話了。且教且珍惜
-
7 # 喊我小周老師
題主所說的情況屬於“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的存在。就題主提出的問題,小周老師來談一談對“隔代教育”的看法
什麼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很常見的情況,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父母由於工作原因等各種因素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完全由祖父母負責照看和教育,只能在假期或週末陪伴孩子另一種是三世同堂,孩子與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父母在晚上下班後照顧孩子,日常生活則由祖父母照顧在農村第一種情況更加普遍一些,父母都要外出討生活,迫不得已只能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在城市中,第二種情況多一些,買房的壓力比較大,所以會選擇三代人生活在一起
“隔代教育”的利弊先談一談我身邊的例子,小周老師是農村出身,我周圍家庭都是這樣的。
我鄰居家裡是做小買賣的,是在市場上擺攤賣調料的,算是我們村裡比較富裕的家庭。為了生活的需要,孩子到了5歲就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一直帶到現在18歲了。孩子早早就輟學了,也不去找正經工作,每天都和一堆朋友在鎮上到處亂逛,打架鬥毆,爸媽一點辦法都沒有,爺爺奶奶還“引以為榮”,認為自己孫子在外面混的好,朋友多
還有我姐姐家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外甥,已經6歲了,為了能出去多掙點錢,也是一直由爺爺奶奶帶。後來我姐姐意識到孩子已經管不了啦,就放棄了外面工作回家來帶孩子,直到現在孩子也是跟著奶奶一塊睡。一出門就找奶奶,因為奶奶會慣著他,由著他的性子來
“隔輩親”溺愛孩子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溺愛大於教育,“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摔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容易讓孩子形成自私,“小皇帝”的性格,懶惰嬌氣
再就是教育方式的問題,由於老人傳統觀念比較重,思維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沒有科學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意識
還有會造成“親子隔閡”,就像我的小外甥一樣,孩子小的時候最親的應該是媽媽,但我的小外甥一直都是跟奶奶最親,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
也有可能由於教育觀念的不同,形成分歧,完成家庭矛盾
所以,不論是那種情況,小周老師是不太贊同的
-
8 # 心理諮詢師凡凡
有問題正常,每個人都有創傷,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創傷點不同,所以我們每個人才獨特和不同。如果透過自己還不能很好的除錯生活的狀態,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陪伴和自我成長,心理諮詢現在更多是發展性諮詢,就是沒有心理疾病,只是想活的更瞭解自己,更好更舒服更靈活。
-
9 # 夢想與現實僅差一步
老一輩家長教育孩子確實有一些問題。
比如說過於溺愛,他們一般文化水平比較低,覺得事事都順著孩子就是正確的教育方法了。現在都講究科學育兒,老一輩的教育方法早就已經淘汰了。
一旦說他們吧,他們還振振有詞,什麼你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現在不是長的挺好嗎,等等此類的話。
時代在發展,人類也在不停的進步。建議還是以實際行動跟老人的方法做比較,讓他們真正信服。
-
10 # Lw說教育
家長無文化對子女影響很大。
有的家長無文化是因其特殊原因學業未完成,但對於知識的渴求很迫切,希望子女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他們對子女的學習很重視,想方設法為孩子提供好的學習環境。
有的家長文化程度低是因為厭學所致,其對上學改變命運並不認可,導致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這種情況下的家庭子女很難考上大學,改變命運。
-
11 # 海狐嗦
約束孩子如果需要每時每刻盯著,這也不是成功的,那不是約束而是束縛,孩子應該享有自由而有度,讓他知道規則,養成好習慣,自覺遵守才是成功的約束!
-
12 # 看盡風華
老人雖好,不宜看娃
每當幼兒園散園時,我們就會看到門口站滿了老頭老太太,這些老人,有的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有的是孩子的外公外婆,他們頂替孩子的父母養育孫子孫女。表面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他們帶孫子孫女,有帶孩子經驗,有帶孩子的耐心,更有對孫子的愛心,這不是很好的嗎?其實,這些老人雖然好,但不適宜教育孩子。
為什麼這些老人不適合養育孫子呢?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老人帶孩子要求不嚴,容易溺愛孩子,養成很多不良習慣。老人帶孩子,經常由著孩子性子來,會養成很多壞毛病。我兒子兩歲多的時候,我帶他回老家看望父母。父親在院壩撕苞米,孩子很新奇,就在爺爺身邊玩,我們去與他奶奶說閒話。過了一會兒,聽見爺孫倆笑聲連連,過去一看,看到兒子將撕好的苞米扔向院壩外側的岸下去,大岸有兩米多高,岸下長滿樹木和雜草,苞米見撿上來很不容易。我立即制止兒子向下扔,父親卻說:“他高興扔就讓他扔,我一會兒下去一籃子就撿上來了。”我當時很驚訝,這老爺子愛孫子咋就沒有底線了呢?
我的學生中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都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帶大的,所以,他們養成了很多壞毛病:一是任性妄為,不尊守校紀班規;二是沒有責任心,分派給他們的任務,大多不能堅持完成;三是性格乖張,有的內向,有的暴躁,有的喜怒無常;四是沒有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守時,經常遲到,作業不能按時完成等等。五是缺少仁愛和感恩之心。
這些學生大多學習基礎差,學習成績低,教育起來,難度很大。
第二個原因老人帶孩子缺少理想教育,孩子缺少對未來人生的規劃和人生奮鬥目標。孩子缺少積極向上的動力。大多數留守學生,都對未來感到茫然,因為,缺少理想,學習沒有積極性。
我帶的學生中的留守兒童,大多沒有學習目標,更沒有遠大的理想。
第三個原因老人帶孩子,缺少同孩子的感情溝通,很多孩子性格怪異,不願意同別人相處和溝通。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與孫子,由於是隔代人,他們互相沒有感情交流,孩子大多是孤獨中長大,性情變化大,心理不健康。
第四個原因老人帶孩子,由於年老體衰,沒有辦法同孩子一起遊戲,所以,不能開發孩子的智力。我們知道遊戲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可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由於年齡大,身體不健康,他們就無法同孫子一起玩耍。
第五個原因老人帶孩子,由於年老文化程度太低,就沒有辦法陪孩子學習,更不能指導孩子的學習。所以,大凡老人帶孩子,孩子都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六個原因老人帶孩子,會導致父母與孩子的疏遠,使父母與孩子感情的缺失,從心理上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最近,報道的十二歲男孩子殺母,就是因為,這個男孩子從小由奶奶帶大,一是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二是心理不健康,遇事容易走極端;三是與母親沒有情感溝通,所以,他冷漠無情。
所以,年輕的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孩子,自己帶,他不光能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更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13 # 教與學的那些事兒
家庭教育是根,學校教育是本。從教二十多年,我發現缺失家庭教育的孩子,大多是問題生。究其原因,在老一輩看管下的孩子,一是缺少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二是缺少有效的學習管理。畢竟老一輩難以與時俱進,無法滿足新型教育模式,老人家不是不管是沒有能力管不知道怎麼管。疏於管理的孩子在心理上、學習上都需要幫助。那麼老人家怎麼幫助孩子學習呢?個人認為:一是在生活細節上多體貼多關心,給孩子足夠多的愛與關懷,讓孩子感覺到家的溫暖,從而激發其為報答疼愛她的長輩而努力學習的動力。二是陪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早起早睡,按時完成作業,有問題及時找老師解決,課上認真聽講,跟老師勤溝通取得更多關注,利用零碎時間閱讀課外書豐富內心世界,最關鍵的問題是教會孩子自我管理,自立自強。歡迎探討,路過的朋友,別忘記關注點贊哦!
-
14 # 永遠的西南人
這應該是有孩子在祖輩身邊生活的父母掏出來的,不管孩子是否在自己身邊父母都要承擔最主要的教育責任,不以為不在你身邊教育就是別人的事!老人的溺愛和生活為人處世方法肯定對孩子影響,父母認為不好的要及時糾正,孩子肯定說,爺爺或奶奶就是這樣的,可以自己向長輩提出來:說小孩最會學大人,你這樣,小孩學了出去要吃虧的。要告訴孩子:爺爺奶奶的這個習慣不好,但他們都老了,習慣很難改了。但你是最聰明的小孩,看你是不是能幫助爺爺奶奶改正,向著最好棒的爺爺奶奶的方向努力!
-
15 # 空了吹41
對這樣一個問題要看怎麼理解。
老一輩家長有知識有文化,應該說教育培養孩子沒有多大的問題,必競有知識有文化就有內涵,有修養,也有經驗,教育孩子讀書識字,積極進取應該綽綽有餘,唯一感覺不足的是人上了一點年紀,體力不足,做飯打掃衛生等稍為笨重一點活路,動作慢了不少。
反之,一個無知識無文化的老一輩帶孩子,雖然孩子也能健康的長大,但在知識的領悟,開發,應用等各項指標上,就會大打折扣。致孩子的智力得不到極大的開發,從而有可能耽誤一棵好苗,這種情況建議大人自帶孩子。
需要強調的是,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每個時間,每個階段,需要針對不同的物件進行普遍和個別的教育,培養什麼都沒有培養人的學習重要!
-
16 # 匆媽育兒
從題主的意思來看,應該說的是隔代教育的問題。老一輩教育孩子有利也有弊,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吧。
老一輩照顧孩子有利的方面:
老一輩照顧孩子可以幫助年輕父母減輕生活壓力。現在的年輕人面對超重的生活壓力,如果老一輩可以幫忙看護孩子,年輕爸媽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無後顧之憂,減輕負擔。
老一輩照顧孩子的弊端:
1、溺愛孩子,導致不良習慣的養成。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餵飯和看電視。由於老一輩教育觀念落後,對餵飯、看電視對孩子的影響沒有清楚的認識,導致孩子生活習慣差,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2、態度分歧,引發家庭矛盾。
由於生長環境、時代背景不同,導致年輕父母與老一輩教育觀念產生較大分歧,如果溝通不到位,很容易引發家庭矛盾。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那麼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1、如果條件允許,儘量自己帶孩子。
孩子的成長稍縱即逝,如果條件允許,儘量父母自己帶孩子,既避免了孩子不良的教育影響,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2、凡是多溝通、多理解,相互體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庭成員之間要多溝通、多理解,多向老一輩傳達權威性意見,例如:醫生、教育專家,以便於他們更好的接受。
總之,隔代教育既有好的方面又有不好的方面,家長要權衡把握,找準關鍵點。多溝通、多體諒,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
17 # 慧寧育兒
我的看法是:不要勉強老一輩,對於這樣的事情他們也是很無奈。
在父母的那個年代,真正能讀到書,並且知道正確撫養孩子的方法是很少的,因為他們要為了家庭的經濟條件去奔波,並不能常常去陪伴孩子的成長,當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往往已經完了,他們也無可奈何,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不都是無奈之舉嗎?
當一個家庭連溫飽都成了問題的時候,就沒有時間去管理這麼多事情了,因為連最基本的東西都不能給予孩子,談何教育,如何教育?
我希望大家不要拿現在生活標準去衡量以前的人,誰有條件不想好好生活,給孩子很好的教育,不都是因為生活的無奈嗎?
過去的事情已經沒辦法改變了,過好當下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因為你也不可能讓老人現在重新去學習如何教育孩子,這樣是對他們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我的看法是,不要勉強老一輩。
-
18 # 沛揚
老人能幫你分擔帶娃你應該感謝他們,老人和我們的思維和養育方式有分歧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把孩子交給他們帶就別指望他們會用你所想的方式去養育,你也別妄想改變他們,實在接受不了那就自己帶。
如果你真的希望有所改變,那你要想清楚你希望達到的效果是什麼樣的,探後現狀是什麼樣的,和老人溝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一些改變。
-
19 # 森霸爸觀育兒
這個要實際情況了。
如果孩子處於一個書香世家,那麼這個孩子教給老一輩家長教育,也是可以的,畢竟學校也有存在著年齡較大的老師。
如果孩子處於一個文化差不多的家庭,那麼則可以讓老一輩的家長著重教育孩子的生活方面(如吃飯,家務等),而作為父母可以重點關注孩子的社交能力,學業等等。
-
20 # 香草物語
這個事要怨你自己了。
自己的孩子自己要管。長輩給帶已經不錯了,但是你要想孩子好,就自己教。
千萬不要說長輩的不是,不僅沒作用,還影響感情。自己負起責任來,該管要管。
回覆列表
現代社會一個人的教育主要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最早開始並且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最深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僅僅是老師的助教,還應該是孩子正確三觀和品德的老師。就以此次疫情為例,在家中提醒孩子提交作業、幫助孩子檢查作業、和孩子一起完成課外活動,都需要家長來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一個正確的、完整的教育思維,所以說幫助孩子檢查作業這些活動就成了許多家長困擾已久的問題。
孫曉龍教授曾說過:“家庭教育實質上是一種生活教育,它不應該變成知識,家庭和學校合作不是讓家庭變得像學校,而是讓家庭變得更像家庭。”我也充分贊同孫曉龍教授這個觀點。如果家庭也變成了一所學校,那麼家庭在這個社會中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
我們家長應該做的就是,讓家庭變得更像家庭,讓家庭的氛圍更加溫暖和諧。家庭教育是最早對孩子進行的,並且會影響孩子整整一生的教育。他對孩子培養的不是知識,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傳遞出來的情感、觀念、道德、日常生活的智慧還有家長的經驗,家中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是孩子未來生活更溫馨和諧的保障。畢竟對於我們家長來說,輔導功課不是我們的專業,我們家長應該做的就是重視家庭氣氛,要給予孩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支援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