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牧野夢語
-
22 # 笑朵姐
我個人覺得老人有空,幫忙帶帶孩子還是可以的,但是學習方面,父母最好還是親力親為比較好。
首先老人帶孩子本身就存在“隔代親”的因素,老人看孩子總會比較寵溺、嬌慣,他們認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愛,殊不知一味的溺愛,會造成孩子任性、跋扈的性格。對孩子以後尤其學習方面很不利。
例如:當孩子因為作業多,或者貪玩兒沒寫完作業,孩子會以哭來“要挾”老人,老人可能因為心疼孩子而放棄讓他們完成作業,但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習慣,學習也可想而知的。
再有就是平時為人處事方面,老人可能覺得自己孩子絕不能受氣,無論家裡還是外面都是一副小霸王的架勢,想想時間久了,誰會願意跟你玩呢!
所以說老人不是說不管孩子,只是把教育和約束的尺度無限放大,弄得一點原則都不講。這樣對孩子很不好,父母還是自己管教孩子比較好,一定要堅持必要原則,一定要給孩子定規矩,這樣以後孩子學習方面也非常好管理。
隔代老人帶孩子的利與弊。
隔代老人帶孩子是目前存在的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於中產階層的家庭來說,隔代老人爭著帶孩子,滿足了享受天倫之樂的心理。爺爺奶奶與姥姥姥爺甚至為這種心理上的滿足,要輪流帶孩子。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來說,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為了掙錢養家,不得不將孩子交給隔代老人帶領。要說隔代老人帶孩子的利,也就是這兩點。一是能夠享受天倫之樂,二是能夠讓孩子的父母掙錢養家。
由於隔代老人的文化素養與孩子父母相比較,一般要低一個層次,加之隔代老人關注的重點是孩子的生活照料,缺乏與孩子的語言溝通交流,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錯失了發展敏感期,造成孩子的詞彙量少,語言表達能力低。這是弊端之一。
隔代老人帶孩子,少不留神,就會出現對孩子的過分呵護,過度溺愛,無理由滿足。這種愛的結果,是愛之愈深,傷之愈重。無形中讓孩子形成任性,執拗,不講道理,為所欲為的性格特徵。這是弊端之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把孩子的培養,用種樹來比喻的話,0~6歲的學前教育階段,是樹的根系成長階段,只有根系發達,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這個根系指的就是孩子的人格品質和學習品質,包括孩子的積極心態,樂學情趣,良好習慣,探究興趣等。但是很多隔代老人意識不到這一點,只關注孩子認多少字,會幾十以內的心算,對幼兒未來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很多幼兒園園長感慨良多,要想做好學前教育,首先要做好家庭教育和引導家長。這正是不少幼兒園開家長會要求必須是父母來的原因。這是弊端之三。
如何解決這些弊端?不讓隔代老人帶孩子,孩子都由父母陪伴是做不到的,不現實的。只能從現實出發,轉變隔代老人帶孩子的理念,在孩子6歲以前性格、態度、傾向形成的最佳階段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尤其是0~3歲階段,孩子處於對外來資訊無選擇的接收階段。這個階段又稱為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很多教育的奇蹟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奠定基礎的。有人說,對0~6歲的前教育而言,播種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看來這種說法,言之有理,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