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為了消耗聰明人的生命嗎?
16
回覆列表
  • 1 # 道中道道史道文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

  • 2 # 西風悍馬

    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個級別,而非三種考試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

    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透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自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出現"科舉"後,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趙曙在位時正式確立了三年開科一次。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記載,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六日,詔禮部貢院,今後每三年一開科場。

    三年開科一次,古人稱"三年大比",這種考試製度一直沿襲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確立,應該是受先秦時期相關做法的影響。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舜對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員,首創"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的考核辦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據三次考核成績決定升降,這是中國最早的"三年考"記載。

    周代時,"三年考"已出現於學生考試中。據《周禮·地官》"鄉大夫"條:"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能者。"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考,對在校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識水平進行考查,從中選拔出品德優秀、才華出眾的人。

    當然,"三年大比"也會影響人才選拔的效率。為了彌補週期過長的缺憾,古代朝廷會透過"制舉"、"恩科"等特種考試來作調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約,給"等不及"的優秀學子提供機會。

  • 3 # 阿慶的理想國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

    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透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

    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

    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

    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范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

    這一回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

    童生裡就有范進,范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就進了學,取得了第一名,人們稱他為“相公”。范進進了學以後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後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

    中舉是科舉考試的一個過程,在我們講評這個故事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 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

    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麼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

    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透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

    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

    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

    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註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縣太爺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

    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

    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

    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

    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這是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自明代開始形成的一套很嚴格的科舉考試製度。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 4 # 70後自由人

    1. 古代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省級科舉考試叫:會試。

    2.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鄉試次年,即醜、辰、未、戌年春季,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zhidao應考。又稱「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考中者均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後貢士再由皇帝親自御殿覆試、擇優取為進士。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釋褐授官。專清朝規定,每逢辰、戌、醜、未年,即鄉試屬的次年舉行,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亦舉行會試,稱會試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時改三月,亦分三場。考中者稱貢士,經殿試合格後稱進士。

    3.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 5 # 歷史的小學生

    宋英宗之前,每年都會進行科舉考試,後來又不定期舉行,有時數年不考,有時連考數年,再後來又施行隔年考試一次,沒有規律。起初錄取的進士及諸科人員相當少,因此讀書人透過科舉進入官員行列的人數非常有限。在宋太祖末年時,每次也只錄取一百多人。宋太宗繼位後,為了爭取讀書人的支援,一次科舉考試錄取的各類人員達五百多人,以後每次科舉錄取的人數都很多,尤其是隔年考試的年份,更會增加錄取的人數。北宋政權無規劃,大批次的錄取人數,是造成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英宗繼位後,立即認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對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和時間進行的改革。“於未行間歲之法以前,率四分取三分。禮部奏名進士以三百人為額,明經諸科不得過進士之數”。也就是每三年進行一次科舉考試,錄取的總人數不能超過六百人。

    從此以後,每三年一次科考的定製就被沿用下來。

  • 6 # 導遊大鬍子

    古代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一直到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一共運行了一千多年。

    從隋朝開始,科舉考試是當時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科舉考試也是普通讀書人飛黃騰達走上仕途的首選途徑,當然會比較慎重。

    之所以定為三年一次,無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三年一次的科舉選拔足夠朝廷人才的儲備。

    要知道古代科舉考試最後選拔出來的人都是可以做官的,經過最後的殿試之後,前三名直接授予官職,其他人經過學習考核也是能夠做官的,而不是像今天咱們的考試,大學畢業後還要自謀職業,可以說就是一個包分配的結局。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和中央的用人需求三年一次的科舉即可滿足。

    即使是殿試名落孫山,也無需擔心,古代科舉考試是逐級遞進,一般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步,鄉試考試合格的人叫做舉人,舉人便已經有做官資格,咱們所熟知的范進中舉,描寫的就是范進考中舉人之後,周圍親戚朋友甚至一些不相干的人對他的態度變化(舉人大致相當於知縣級別),由此可見即使是三年一次古代科舉給朝廷輸送的人才也是充足的。

    那也有人問了:萬一不夠怎麼辦?這個無須擔心,三年一次是基本章程不變,但是不代表不可以更改。我們在電視劇中會聽到一個詞叫做“開恩科”,那所謂的開恩科,就是在三年一次的基礎上額外增加一次科舉考試機會,這次機會多半是給一些殿試落選的讀書人準備的,用來補充朝廷用人不足之處。

    第二,嚴苛的選拔制度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安排和準備。

    我們都聽過古代讀書人的稱謂,比如:秀才、舉人等等,這些稱謂所對應的讀書人的身份是千差萬別的。

    科舉考試到明清時期已經發展的十分完備,這時候的科舉主要有四個程式步驟: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每個考試合格的人員的稱謂都不一樣。

    參加童試合格的叫做生員,也就是秀才。實際上童試還分為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透過童試的讀書人(秀才)可以進入相應的州府或者縣學校學習,只有指定學校的學院才有資格參加後面的科舉考試,這是讀書人參加科舉的必經之路。

    童試之後,便是由省裡舉行的鄉試,考試分三場,一般是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舉行,當時已是初秋,所以鄉試也稱為鄉闈或者秋闈。透過的人便是如同范進一樣,成為了舉人,俗稱孝廉,並且鄉試第一名叫做解元,唐伯虎被人稱為“唐解元”,說明他是鄉試第一名。

    鄉試之後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會試,地點在京師貢院,時間在來年二月份,也叫做春闈或者禮闈(禮部主持)。透過的人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最後則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一般在當年的三月初一舉行,舉行地點在皇宮內,具體宮殿不一定,乾隆後定格在保和殿舉行,據說劉墉就是在保和殿接受的殿試考驗。殿試過後,這些人就是進士了,也叫做天子門生。

    殿試不淘汰人,只是將會試的合格人員再次進行排名,殿試後將他們分為三甲,第一甲為三人,賜進士及第,也就是咱們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諾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三名當時即授予官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由此可見,想要完整的走完科考之路,必須要經過層層選拔,絕不是一年之內就可以完成。三年的時間,既讓考生準備充足,同時朝廷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安排各個層級的考試。

  • 7 # 有鋰行天下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朝覆滅,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以前選拔官員採取的是“世卿世碌制”、“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為官參政。隋文帝登基後,為加強中央集權,把選拔官員的權力收歸中央政府,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以後各朝各代都沿襲下來。

    到明朝的時候,科舉制已發展非常完善了。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一、童試,也稱“小試”。要經過知縣、知府、省學政主持的三次考試,最終合格者稱為“秀才”,一般三年兩試。

    二、鄉試,就是省考。考官由皇帝任命,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作“解元”。鄉試三年一次,都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

    三、會試,即國考,在京城舉行。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舉行,也稱“春闈”。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作“會元”。

    四、殿試、由皇帝親自主考。考中者都稱“天子門生”,金榜題名。出榜分三甲,第一甲第一名稱作“狀元”。

    歷史上“解元”、“會員”、“狀元”連中三元者也不過三五人,當之無愧的學霸。

    科舉制三年一試,但有時會出現“恩科”的出現。“恩科”就是因皇恩浩蕩而特別加設的科考,一般是逢朝庭重大慶典,才特設的,普天同慶,讀書人又增加一次金榜題名的機會。

  • 8 # 小蟲兒臥草

    筆者不知道給你回答那個朝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及其官職分位。首先筆者論述一下科舉考試製度的形成以及發展史,讓你對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個大體的瞭解。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1、隋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

    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2、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3、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

    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4、清朝科舉制度

    (一)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試,(2)會試,(3)殿試。筆者不知道給你回答那個朝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及其官職分位。首先筆者論述一下科舉考試製度的形成以及發展史,讓你對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個大體的瞭解。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9 # 宋韻千年

    中國古代的科舉三年考一次,考慮的是人才梯次選拔的需要,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個級別,而非三種考試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透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麼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透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註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貢士,貢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 10 # 誰是姚明改革的絆腳石

    唐朝之前貌似還沒有分級,省試也要去長安考,偏遠地方的舉子來一次,路上耗費幾個月很正常

    不這樣限制的後果就是隻有附近土著來考,後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皇上也找不到社會關係不復雜的人才,嚴重的時候被架空。

    漢朝時候沒考,都是名仕互相舉薦,我們看三國就知道,都是說XX地有個牛人,然後某人帶幾個保鏢上門去請,推三阻四一番,最後給個官做。

    科舉源於隋朝,幾年一考,並不固定。

    唐朝開始年年小考,小考也能當官,考中也叫狀元,別得意,唐朝重武輕文,狀元不值錢,也沒什麼榜眼探花的說法,王維就中了個狀元,給了官是從八品。。。

    然後皇帝心情好再大考,不同皇帝時間也不固定。所以唐朝還是考試為輔舉薦製為主,真當大官的沒有下面死讀書的,缺點就是要搞人情世故,比如給主考官“溫卷”然後成“知己”,必然的拉幫結派,最後唐末的牛李黨爭就是這麼來的。

    宋朝重文輕武,讀書人算熬出頭了,皇帝又特別看重思想教育工作。宋太祖之後,進士由御前殿試取錄,進士從此成為“天子門生”;明文規定以後不得自稱考官門生。到了宋英宗趙 曙,算是鼓勵廣大民間學子來考試,還給偏遠地方補貼路費外加正式定下了三年一考的規矩。這樣就照顧了偏遠地區因為變故通知不到或者不知道具體時間而索性不 來的考生。。。

    元朝為了避免漢化,差點把科舉給廢了,滅宋40多年才有第一次科舉,然後也是三年一考,當中因為丞相伯顏排斥漢人的關係,還停過一次。而且漢人和蒙古人色目人還不同卷,分數難度也不一樣,考上也還是低人一等。

    科舉到了明清兩代才算是發揚光大,有了必須八股文的噁心要求,其他方方面面也更加完善了,考秀才縣裡,考舉人省裡,考進士京城,什麼窮書生一去三四年的其實全是臭流氓。

  • 11 # 影小集

    問題:古代的科舉為什麼三年才舉辦一次?

    科舉取士是古代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它打破了封建貴族對於上層建築的壟斷,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

    為了更快地更新人才,宋朝的科考(科舉考試)最初是1年1次,可是後來,改成了3年1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僧多粥少?

    其實不是這樣的,要了解其中的原因,還得從科考的體制說起。

    科考並不像我們今天的高考只考1級,而是分3級考試,即:鄉試、會試和殿試。它就像全國性的競賽一樣,先在地方進行海選,優勝者晉級到全國進行總決選。

    鄉試就相當於地方性海選;

    會試就相當於全國性總決賽;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殿試,按理說會試完了就能決出全國的優勝者了,但前面這些環節都是在官員的主持下進行的,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人沒有參與,就是皇帝。

    皇帝為了防止官員們徇私舞弊(這是很有可能的),拉幫結派,把最後一關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裡。選拔人才是大事,一旦出了問題對於國家和人民都是災難。

    所以,在會試結束後,皇帝要親自考核考官們帥選上來的這些人。這樣一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找人替考,或者走後門進來的人就將無所遁形,考官也要因此受牽連。看來皇帝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只要他勵精圖治,國家不會衰落。

    好了,再來看考試的時間安排。

    鄉試一般在秋天進行,所以又稱“秋闈”;會試在第2年的春天舉行,所以又稱“春闈”;會試後跟著就是殿試,殿試相當於皇帝面試,不用耽擱那麼久時間,殿試完就公佈榜單,即東華門外唱名。

    我們來算一算時間:從頭年的秋天到來年的春天基本上就用了半年的時間,還不包括鄉試前的一些準備工作,算下來就要大半年時間。

    這只是時間維度,我們不能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空間維度,特別是在古代。

    古代的交通極不發達,沒有高鐵和航線,沒有熱動力,只能靠腳力和馬力,所以趕考也是一大難題。就拿出生在眉州(今四川眉山)的蘇軾來說吧。

    蘇軾要參加一次科考的話,他得從第1年的秋天就參加鄉試,然後在第2年春天從眉州出發到開封參加會試,途中要走1個多月。

    若會試不中的話,他又得從開封返回眉州,等他回到眉州已經是夏天了,這時,他又得準備參加第2年的鄉試。

    如果一直不中進士的話,他的一生幾乎都在為考試而奔波,這還不排除有些落第書生不敢面對現實,在京城的青樓裡借酒澆愁,遲遲不敢回家所耽擱的時間。

    這還只是從考生的角度來看的,我們再來看看考官的工作。

    考官的日子也不好過,先是遴選考官、考題設定、考前佈置,再到監考,謄抄,閱卷,評選,發榜,一系列弄完也要大半年時間。這一屆剛考完,馬上又要準備下一屆的考試了,要知道這些考官並不是專職的,他們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要做,如果考試太密集,他們是吃不消的。

  • 12 # 山鬼不識書

    古代的科舉舉行的時間間隔並不是很規律的三年一次,比如唐朝就是一年一次。到了宋朝,一開始還是沿襲了唐代的一年一次,一直到宋英宗治平三年(1063年)時“詔禮部三歲一貢舉”,自此三年一屆的科舉考試製度才被正式確定下來。之後的元代,因為漢人的社會地位很低,蒙古統治者並沒有進行科舉,直到了元仁宗時期才恢復了科舉,但也是時斷時續。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旨恢復科舉,其後又因故中斷,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開科舉,並最終確定了三年一次的時間間隔。

  • 13 # 指尖阻擋流年088

    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個級別,而非三種考試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

    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透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自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出現"科舉"後,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趙曙在位時正式確立了三年開科一次。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記載,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六日,詔禮部貢院,今後每三年一開科場。

    三年開科一次,古人稱"三年大比",這種考試製度一直沿襲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確立,應該是受先秦時期相關做法的影響。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舜對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員,首創"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的考核辦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據三次考核成績決定升降,這是中國最早的"三年考"記載。

    周代時,"三年考"已出現於學生考試中。據《周禮·地官》"鄉大夫"條:"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能者。"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考,對在校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識水平進行考查,從中選拔出品德優秀、才華出眾的人。

    當然,"三年大比"也會影響人才選拔的效率。為了彌補週期過長的缺憾,古代朝廷會透過"制舉"、"恩科"等特種考試來作調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約,給"等不及"的優秀學子提供機會。

    在科舉時代,除大考年限規定與現代高考有所不同外,考試日期的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別,科舉考試一般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

    據《新唐書·選舉志下》隋朝科舉,"十一月為選始,至春乃畢。"從初考到終考,前後大約三至五個月。除了特殊科目以外,一般都嚴格遵守這一規定,誤期不補。

    隋朝才子杜正玄就曾因主考官的原因耽誤了當年的科舉考試。據《北史·杜銓傳》,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杜正玄應試隋朝最高級別"秀才科",初試成績優秀被錄取。

    複試卻因主考官、時任朝廷左僕射的楊素拖延,過了吏部規定的考試日期。杜正玄儘管複試成績依然優秀,最後仍被退回,只好次年再考。

    古代科舉考試一般實行三級考試,如宋朝有州試(解試)、省試、殿試;明清時一般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也有實行四級考試的。

    如與南宋對峙的金朝,便分為鄉試、府試、會試和殿試四級。但不論是三級考還是四級考,考試日期一般都不會安排在夏季。

    在宋朝,相當於明清時鄉試的解試一般安排在秋八月,當月十五引試入場;省試,南宋孝宗時正月十五引試入場,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改為二月初一引試入場。

    殿試原則上安排在春三月,後為照顧四川等偏遠地區考生,先後推遲到四月或五月。金朝規定的科舉是四級考試:鄉試安排在春三月,府試安排在秋八月,會試放在次年,於正月二十日開考,殿試則於三月二十日進行。

    元、明、清三朝考試時間已相對固定。元朝的鄉試安排在秋八月二十日開始,會試安排在次年的春二月初一;之後是殿試,日期是三月初七。

    明朝鄉試一律定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初九至十五日,故稱"秋闈",也稱"正科",與非常規的"恩科"相區別。會試安排在次年,即醜、辰、未、戌年的春二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又稱"春闈",因由禮部主持,故亦稱"禮闈"。

    殿試又稱廷試,明初規定在春三月初一進行,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起,改在春三月十五日。清朝科舉考試日期安排與明朝基本相同,但執行起來更加嚴格、完善。

  • 14 # 小M聊歷史

    第一,朝廷需要的人有限。第二,寒門學子基本上不可能全脫產學習,三年一次讓寒門學子有足夠的時間學習。第三,古代交通通訊都不方便,科舉這種全國性的大考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金錢和人力來組織。每年都舉辦太勞命傷財。

  • 15 # 飛奔而來的橙子

    古代這個範圍太寬泛了,況且,科舉並不是在開創之除就是三年一次的。線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唐代和五代的科舉都不是三年一次,而是一年一次。據考證,唐代289年間,共舉行264此科舉考試,平均1.1年一次,排除自然災害的情況,唐朝基本嚴格遵循了一年一次的制度。

    唐懿宗時期,鹹通9年爆發了龐勳起義,歷時一年多,那一年科舉停止。後來起義平定以後,朝廷就下召及第名額增加三十人,也就是將上一年的科舉名額補上。充分表明了朝廷對科舉的重視。

    五代也基本沿襲了唐朝的科舉制度,並不太大變化。

    (圖為唐懿宗)

    至於為什麼一年舉辦一次,主要還是因為科舉的名額太少,一年不過三四十人,三年也才100多,遠遠比不上宋朝三年錄取300人的情況。五代時期更少,一年錄取20人都不到。

    到了宋朝,也不是馬上實行三年一次科舉的,宋太祖登基後,一直到開寶7年(974年),基本仍然是一年一科的情況。開寶七年以後,科舉時間就不再固定了,一年、二年、三年甚至四年、五年都有。

    直到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朝廷才下詔:“今後每三年一開科場”。三年一科自此始,一直到清朝廢除科舉未曾變過。

    (圖為宋英宗)

    至於為什麼三年一科,首先還是因為宋朝錄取的官員太多,一年幾百人,任何一朝也扛不住,宋朝初期沿襲唐制一年一科,但錄取人數卻是極大地擴張了,冗官問題也愈加嚴重。

    其次就是出於體諒士子的原因。宋朝雖然沒有統一,仍然是地域廣闊。一年一科的話,士子不是在京城,就是在進京的路上,疲勞不堪,如何能安心準備科舉?三年以開科舉,既減輕了士子的負擔,又減輕了官府頻繁組織考試的壓力。

    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正式將三年一科確立為定製。

    宋朝初期科舉的混亂反映的是朝廷積極探索合適的考試製度的過程。在錄取人數大大增加的情況下,宋朝必定要制定與唐朝不同的政策,從960年到1066年,這一過程探索了100年的時間。

  • 16 # 有夢想的黑灰

    我覺的可能是因為古代交通很不方便,來回最快的也就騎馬,但是全程騎馬也不現實,上京趕考的都是些文人,騎馬短了可以,時間長也受不了啊,所以就馬車,但是馬車是有錢人家才能享受的,那些貧苦出身的文人秀才既沒有馬車,可能路上吃飯都是個問題,所以只能一邊趕路,一邊在路上想盡辦法賺點盤纏填飽肚子,甚至沿街乞討,所以,古代不可能一年或者兩年一次就舉行科舉,從古至今畢竟窮苦人家多,太頻繁了,就不說他們有沒有時間寒窗苦讀,上京趕考都是個問題!有人會說,窮苦人家出身的他^_^到京城沒趕上,可以參加下次科舉啊,但是想想看,他們在京城吃什麼喝什麼,沒吃沒喝的還有心思學習?命都快餓沒了,那管得上那麼多,偷雞摸狗,攔路搶劫,影響社會安定的不確定因素劇增!所以,還是三年一次,不要太頻繁的好!個人愚見,歡迎大家指導改正

  • 17 # 九經三史

    古代的科舉舉行的時間間隔並不是很規律的三年一次,比如唐朝就是一年一次。到了宋朝,一開始還是沿襲了唐代的一年一次,一直到宋英宗治平三年(1063年)時“詔禮部三歲一貢舉”,自此三年一屆的科舉考試製度才被正式確定下來。之後的元代,因為漢人的社會地位很低,蒙古統治者並沒有進行科舉,直到了元仁宗時期才恢復了科舉,但也是時斷時續。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旨恢復科舉,其後又因故中斷,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開科舉,並最終確定了三年一次的時間間隔。有明一代除了因外族入侵、重大政治事件導致科舉延遲外,都是三年一次按時進行科舉。到了清朝,科舉制度沿襲了明朝的三年一次傳統,但是滿清統治者會在皇太后大壽,新皇登基、大婚等重大年份另外舉行“恩科”。其時間跨度為什麼這麼大,我個人覺得是因為,科舉中一旦中了進士,國家就要保證授予你官職,如果舉行的太密集,進士數量過多,一來國家沒有那麼多的官位可以任命,比如清朝到了乾隆後期以後就是因為濫開恩科導致一部分進士都無法分配到官職;二來會造成官員太多,發放的俸祿也會讓國家財政吃緊;三來進士過多會造成進士的含金量下降,這也是統治者不想看見的。

  • 18 # 大覺主影視剪輯

    古代沒飛機沒火車沒電話

    唐朝之前貌似還沒有分級,省試也要去長安考,偏遠地方的舉子來一次,路上耗費幾個月很正常

    不這樣限制的後果就是隻有附近土著來考,後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皇上也找不到社會關係不復雜的人才,嚴重的時候被架空。

    漢朝時候沒考,都是名仕互相舉薦,我們看三國就知道,都是說XX地有個牛人,然後某人帶幾個保鏢上門去請,推三阻四一番,最後給個官做。

    科舉源於隋朝,幾年一考,並不固定。

    唐朝開始年年小考,小考也能當官,考中也叫狀元,別得意,唐朝重武輕文,狀元不值錢,也沒什麼榜眼探花的說法,王維就中了個狀元,給了官是從八品。。。

    然後皇帝心情好再大考,不同皇帝時間也不固定。所以唐朝還是考試為輔舉薦製為主,真當大官的沒有下面死讀書的,缺點就是要搞人情世故,比如給主考官“溫卷”然後成“知己”,必然的拉幫結派,最後唐末的牛李黨爭就是這麼來的。

    宋朝重文輕武,讀書人算熬出頭了,皇帝又特別看重思想教育工作。宋太祖之後,進士由御前殿試取錄,進士從此成為“天子門生”;明文規定以後不得自稱考官門生。到了宋英宗趙 曙,算是鼓勵廣大民間學子來考試,還給偏遠地方補貼路費外加正式定下了三年一考的規矩。這樣就照顧了偏遠地區因為變故通知不到或者不知道具體時間而索性不 來的考生。。。

    元朝為了避免漢化,差點把科舉給廢了,滅宋40多年才有第一次科舉,然後也是三年一考,當中因為丞相伯顏排斥漢人的關係,還停過一次。而且漢人和蒙古人色目人還不同卷,分數難度也不一樣,考上也還是低人一等。

    科舉到了明清兩代才算是發揚光大,有了必須八股文的噁心要求,其他方方面面也更加完善了,考秀才縣裡,考舉人省裡,考進士京城,什麼窮書生一去三四年的其實全是臭流氓。

  • 19 # 一位潛在的帥哥

    科舉制度史於隋朝,然後不停的改革,到了宋代,很多制度才最終確立並一直延續到清末。

    其實宋代開科時間一開始為沒有明確規定。宋太祖時一年開科一次。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冬天,全國各地的舉人都已經準備好參加省試,但宋太宗要親政北漢所以取消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人太多,不延長開科週期就無法提供官職!

    從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開科後,有三次是間隔二年,有六次是間隔三年。有一次,仁宗正好請自己的秘書講解《周禮》,《周禮》有一句“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贊鄉大夫廢興”,仁宗心裡想,古代選撥人才是三年一次,我們四五年才開科一次,有才華的人不能獲得重用,於是下令讓官員們開研討會,討論的結果是每兩年舉行一次科考。

    仁宗接受了這個建議,遂下詔,並且將錄取人數減少一半。實踐證明,這次改革效果良好。

    到了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兩年一考的頻率雖然效果不錯,但錄取名額沒有增加,全國各地千里迢迢趕到京城參加省試的舉子們非常辛苦,於是最終確定為三年一貢舉,使讀書人得到更多的休息和學習時間,考生不累了,官員們也減輕了工作量,何樂而不為!

    從現在社會看,科舉考試可能存在很多弊端,但當時“三年一比”成為定製後,是一種公開、公平、公正的方法。南北朝時期隨著士族的衰落和庶族的興起,到了隋文帝時期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朝科舉制的創立,讓平民可以透過讀書然後考試獲得當官的機會,那時平民想入仕基本就是靠科舉。科舉原本的目的就是政府為了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等人才制度,科舉制度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制度,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製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同時,科舉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與。這樣不僅擴大了政府選拔人才的基數,還可以讓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這對於維持社會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清時期,科舉之風更加盛行,千萬莘莘學子都希望透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光宗耀祖。

    科舉還為中國曆朝歷代培養了大量人才。科舉存在的一千三百年間有進士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雖然並非全部是國家棟梁,但我們想一想能過五關斬六將,透過科考成為進士的,並非非等閒之輩。宋、明、清三朝的國家棟梁之中,進士佔了多數。明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考試成了高階官員必經之路。

    總之,科舉考試存在一千三百年之久,是歷朝歷代選拔人才非常重要的措施,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20 # 迷茫的職場小菜鳥

    科舉取士是古代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它起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廢除時間為1905年。它打破了封建貴族對於上層建築的壟斷,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

    為了更快地更新人才,宋朝的科考(科舉考試)最初是1年1次,可是後來, 宋英宗治平三年,改成了3年1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僧多粥少?

    其實不是這樣的,要了解其中的原因,還得從科考的體制說起。

    科考並不像我們今天的高考只考1級,而是分3級考試,即:鄉試、會試和殿試。它就像全國性的競賽一樣,先在地方進行海選,優勝者晉級到全國進行總決選。

    鄉試就相當於地方性海選;

    會試就相當於全國性總決賽;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殿試,按理說會試完了就能決出全國的優勝者了,但前面這些環節都是在官員的主持下進行的,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人沒有參與,就是皇帝。

    皇帝為了防止官員們徇私舞弊(這是很有可能的),拉幫結派,把最後一關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裡。選拔人才是大事,一旦出了問題對於國家和人民都是災難。

    所以,在會試結束後,皇帝要親自考核考官們帥選上來的這些人。這樣一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找人替考,或者走後門進來的人就將無所遁形,考官也要因此受牽連。看來皇帝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只要他勵精圖治,國家不會衰落。

    好了,再來看考試的時間安排。

    鄉試一般在秋天進行,所以又稱“秋闈”;會試在第2年的春天舉行,所以又稱“春闈”;會試後跟著就是殿試,殿試相當於皇帝面試,不用耽擱那麼久時間,殿試完就公佈榜單,即東華門外唱名。

    我們來算一算時間:從頭年的秋天到來年的春天基本上就用了半年的時間,還不包括鄉試前的一些準備工作,算下來就要大半年時間。

    這只是時間維度,我們不能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空間維度,特別是在古代。

    古代的交通極不發達,沒有高鐵和航線,沒有熱動力,只能靠腳力和馬力,所以趕考也是一大難題。就拿出生在眉州(今四川眉山)的蘇軾來說吧。

    蘇軾要參加一次科考的話,他得從第1年的秋天就參加鄉試,然後在第2年春天從眉州出發到開封參加會試,途中要走1個多月。

    若會試不中的話,他又得從開封返回眉州,等他回到眉州已經是夏天了,這時,他又得準備參加第2年的鄉試。

    如果一直不中進士的話,他的一生幾乎都在為考試而奔波,這還不排除有些落第書生不敢面對現實,在京城的青樓裡借酒澆愁,遲遲不敢回家所耽擱的時間。

    這還只是從考生的角度來看的,我們再來看看考官的工作。

    考官的日子也不好過,先是遴選考官、考題設定、考前佈置,再到監考,謄抄,閱卷,評選,發榜,一系列弄完也要大半年時間。

    這一屆剛考完,馬上又要準備下一屆的考試了,要知道這些考官並不是專職的,他們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要做,如果考試太密集,他們是吃不消的。

    所以,從這個層面看:1年1界的難度也確實不小。

    經過綜合比較,宋朝統治者最終把科考定成了3年1屆(也有特殊情況),算是比較合理了。那麼,這麼久考1次,怎麼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呢?

    很簡單,那就是擴大錄取名額,每屆多錄點兒人不就解決了嗎?

    呵呵,看來任何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晚上都和陌生的異性聊天,會聊出感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