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斷劍殘槍
-
22 # 島城王多魚
確切的說是從宋英宗開始,科舉制度逐漸完善變成了三年一考,首先表明觀點,三年是比較合理的年份,聰明人的生命不會被浪費。
宋太宗之前基本上是一年一考,在太平興國第三年(978)冬天,各地舉人已經進京準備參加省試了,宋太宗藉口親征北漢,取消了這次科舉。主要還是因為每年一次的科舉,雖然每年中舉的人很少,但是積累起來也是不少的人。這個上大學不同,這和考公務員比較相像,考上了國家就給分配工作,朝廷的官職一共就那麼多,新老交替,有人退下來才會有人頂上去。再大的朝廷也用不了這麼多人,在這次取消科考後,每次的科舉就是一年一次或者一年兩次時間並不固定,甚至宋太宗駕崩後的五年(993-997),停止了科舉,這是唐朝以來停止科舉最長的時間。
宋真宗即位之後,開科比較頻繁,沒有規律可言,這就苦了那些住在偏遠地區的考生了,因為不知道確切的科舉年份沒有辦法提前趕路。古代不是現代,交通並不發達,考生去考試要跋山涉水的,有些偏遠地區的考生進京趕考,來來回回的時間就耽誤在路上了。
這種情況在宋仁宗時期改善了,在聽到侍臣講解《周禮》“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贊鄉大夫廢興”,古時候三年一次的考試,造成了大量的人才無法得到重用,不能讓朕管轄範圍的人才浪費啊,於是下令科考一年一考,大家想想這樣的話就造成了考生的疲憊,科舉制度一直到了宋英宗才逐漸完善。
兩年一次科舉雖然高了,但是錄取人數並沒提高,導致很多的舉人常常不是在去科舉的路上就是在落榜後回家的路上,讀書人學習的時間基本上都浪費到了應考的路上。
宋英宗看到這種情況後,就將科舉改為三年以貢舉,這種制度從這個時候就成了定製一直綿延下去。
總的來說三年一次的科考,正是體恤考生的時間,路程的體現,也是比較合理的安排。
聰明人的生命不會被浪費,他們會在體制之中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聞道無先後,希望大家可以走的自己想要走的路上,分享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
23 # 老張的貓
其實古代的官員選拔制,並不只有科舉,而且科舉也不總是三年一選,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話題。
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在科舉制度之前,出現過選拔官員的制度是世官制和察舉制。
所謂“世官制”我們看名字,就能理解,就是世代為官,當然就是指世襲的方式,這種制度從先秦時期就開始了。
而“察舉制”呢,則是從漢武帝開始,這種制度主要是地方隨時考察,推選人員給上級,考核透過就可以任命的方式。
我們常說的科舉則是從隋唐時期開始,到清朝才結束的,歷經了1300多年。當然了,很多人熟悉的也就是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制從唐代開始,出現了定期選拔制度,唐代科舉考試,是在每年春天在長安的尚書省舉行,一般是在二月份。
北宋的科舉,最開始仍然是每年舉行,直到公元1066年,宋英宗開始規定:科舉每三年一次。一般每年秋天,各州考試,到了第二年春天,則是禮部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科舉停止長達十年,在1382年科舉重新恢復。明清科舉制度大體一致。
科舉為什麼要三年一次呢?首先,科舉三年一考是因為人才需要一級一級的選拔,科舉包括鄉試,會試,殿試。所以選拔的級別這麼多,那就需要很多時間來準備。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因為在秋季舉辦,所以叫“秋闈”,鄉試考中成為舉人,比如范進中舉就是參加的鄉試。
會試則是在鄉試之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辦,所以會試叫“春闈”,參加會試的資格必須是舉人,會試透過之後,就成為了貢士。
殿試則在會試發榜之後舉行,清朝最開始在二月會試,三月發榜,四月殿試。後來改為三月會試,四月發榜,五月殿試。殿試一般不進行人員淘汰,只是名次的高低,殿試透過就變成進士,一甲三名可以入翰林院,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為編修。而二甲,三甲進士,還要透過保和殿的再次考試,才能擇優錄取去翰林院做庶吉士,其他人則分發給各部主事或者去外地任職。
其次,古代的交通工具也不發達,又沒火車,又沒飛機,如果從家裡出發到省城,再到京城,有些偏遠地方常常要走幾個月。所以三年一次也是不錯的了。
結語:其實無論幾年一次,最終的目的都是選拔適合的人,去做合適的職位,三年一次,也給予很多人足夠的時間來準備考試了,對於把握住機會的人,幾年都不算久!
-
24 # 明離子
隋朝開始才有的科舉考試,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固定幾年一考,皇帝根據需要安排時間。
到了唐朝時期,歷史開了倒車,又回到了舉薦制度,和漢朝時期的舉孝廉一個德行,越牛逼的家族越牛逼,不牛逼的也要攀高枝兒才有可能翻身。
當然了,科舉考試也沒有被廢除,只不過在這種大環境下,就算是考上了,也當不上什麼大官。
趙匡胤開創了大宋朝,讀書人才終於有了盼頭,在重文輕武的思想下,雖然讓中原民族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卻讓科舉制度有了發展的空間。
宋太祖規定了進士要在御前殿試產生,也因此有了“天子門生”之說。至於三年一考的規定,則是到了宋英宗時期才定下的,目的是鼓勵偏遠地區的學子也能有時間趕到京城前來考試,還會補貼一定的路費。元朝時期,為了最大程度避免被漢化,科舉考試一度中斷了40年,而後還是恢復了三年一考,在後面的時間裡,朝廷排斥漢族官員還停止過一次。
最要命的是,漢人和蒙古人、色目人的考卷是不一樣的,難度大不說,就算是考上了,照樣是人家蒙古人、色目人高高在上,漢人官員低人一等,誰讓你是被征服民族呢?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化,雖然八股文格式比較噁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寒門子弟一個晉升空間,而且非常規範。
首先是分層次,秀才要在縣裡考取,舉人則要到省裡,只有考取了舉人才有資格赴京趕考,進行會試和殿試,才有機會中進士。
清朝雖然依舊是少數民族統治,在對待科舉制度的態度上卻比元朝統治者好多了,基本上沿用了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在國家層面確實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普通人有了合法的晉升空間,自然會少很多違法亂紀來改變命運的事情。
-
25 # 南朝千古事
主要是交通不便,偏遠地區到京城要走上大半年得時間。還有就是朝廷對於官員的需求決定的,如果不夠用,往往會加試,就是恩科!
回覆列表
古代沒飛機沒火車沒電話唐朝之前貌似還沒有分級,省試也要去長安考,偏遠地方的舉子來一次,路上耗費幾個月很正常不這樣限制的後果就是隻有附近土著來考,後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皇上也找不到社會關係不復雜的人才,嚴重的時候被架空。漢朝時候沒考,都是名仕互相舉薦,我們看三國就知道,都是說XX地有個牛人,然後某人帶幾個保鏢上門去請,推三阻四一番,最後給個官做。科舉源於隋朝,幾年一考,並不固定。唐朝開始年年小考,小考也能當官,考中也叫狀元,別得意,唐朝重武輕文,狀元不值錢,也沒什麼榜眼探花的說法,王維就中了個狀元,給了官是從八品。。。然後皇帝心情好再大考,不同皇帝時間也不固定。所以唐朝還是考試為輔舉薦製為主,真當大官的沒有下面死讀書的,缺點就是要搞人情世故,比如給主考官“溫卷”然後成“知己”,必然的拉幫結派,最後唐末的牛李黨爭就是這麼來的。宋朝重文輕武,讀書人算熬出頭了,皇帝又特別看重思想教育工作。宋太祖之後,進士由御前殿試取錄,進士從此成為“天子門生”;明文規定以後不得自稱考官門生。到了宋英宗趙 曙,算是鼓勵廣大民間學子來考試,還給偏遠地方補貼路費外加正式定下了三年一考的規矩。這樣就照顧了偏遠地區因為變故通知不到或者不知道具體時間而索性不 來的考生。。。元朝為了避免漢化,差點把科舉給廢了,滅宋40多年才有第一次科舉,然後也是三年一考,當中因為丞相伯顏排斥漢人的關係,還停過一次。而且漢人和蒙古人色目人還不同卷,分數難度也不一樣,考上也還是低人一等。科舉到了明清兩代才算是發揚光大,有了必須八股文的噁心要求,其他方方面面也更加完善了,考秀才縣裡,考舉人省裡,考進士京城,什麼窮書生一去三四年的其實全是臭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