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義的李正
-
2 # 行走的荷爾蒙V
李淵能力也有限,李世民能力遠超自己,自己只不過佔了老子的便宜,做皇帝也該他坐,但是在立太子上糊塗了,如果他能排除眾意,廢長立幼,以能力功勞為依據指定李世民為接班人,或許可以避免這一切的發生,最起碼不會被逼退位。
-
3 # 談古論今時
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之變坐上皇帝的,那當時身為皇帝的李淵為什麼沒有能力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呢?一方面李淵想透過平衡兩方勢力維持朝堂上的政治平衡,但是李淵這樣做就是導致了兩方勢力過大引發了玄武門之變,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李淵已經沒有能力去控制這樣的事情發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發生的“玄武門之變”是唐初宮廷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也是一場兄弟相殘的家庭悲劇。如果就“玄武門之變”本身來說李淵確實無力阻止。
這倒不是說李淵已經失去對皇權的控制。要知道唐初武德年間不論政治號召力還是對政權的控制力李淵是當之無愧的大唐第一號人物非李建成李元吉或者李世民可以比擬的。就拿對皇宮的控制權來說李世民是控制了玄武門暗中將玄武門的禁軍將領常和敬君弘呂世衡納入自己的陣營。但是其他各處禁軍仍然聽命於李淵。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一共有兩個戰場一個是在玄武門而另一個是在皇宮大內。在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皇宮大內控制高祖李淵。兩個戰場缺一不可並且同時進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玄武門外打得熱火朝天而玄武門內卻依舊安靜如常,所有的人包括宮女太監其他各處禁軍各位嬪妃娘娘反應異常遲鈍連身為皇帝的李淵都很愜意地“泛舟海池”。
失去人身自由的李淵怎麼還有能力去阻止玄武門外的那場兄弟相殘。一方面李淵是帝國的皇帝執掌生殺大權另一方面李淵是父親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家庭不睦兄弟不和。所以他一直在煞費苦心地維持太子齊王與秦王之間的利益平衡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比如秦王勢大時李淵讓太子出兵征討劉黑闥賺取軍功。比如對待楊文幹叛變這件事上不管太子是否真的參與其中還是秦王誣陷。事後李淵的處理方式是各打五十大板痛斥兩人兄弟不和不但流放東宮幕僚王珪韋挺還流放了秦王府的屬官杜淹。然而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努力也不一定有好的結果。李淵的很多決策反而造成了太子和秦王之間的不和。
比如晉陽起兵時李淵曾經許諾李世民如果功成之後就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大唐建立後李淵卻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比如因為李世民功勞太大對李世民的封賞從光祿大夫唐國內史秦國公到尚書令右翊衛大將、秦王再到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最後實在封無可封就允許天策府自置官署。什麼是“自置官署”意思就是天策府可以招募幕僚當屬吏再加上李世民又開設文學館兩者加起來簡直就是縮小版的朝廷。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政治訊號在很多人眼裡此時的秦王可與太子平起平坐李淵是不是有可能廢長立幼呢?再比如武德中後期太子令秦王教齊王教居然和天子詔書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簡直政令混亂。最後實在沒辦法官員們只得預設誰的命令或詔書在前誰的就是有效的。有一次李世民將長安城外的十幾傾良田賜給了淮安王李神通而李淵在不知道這件事的情況下又將這田地賜給了張婕妤的父親。因為李世民的賜令在前李神通當然不願將田地讓出來。李淵知道後就把李世民痛罵了一頓:“我的手詔還不如你的手令有效?
從某種意義上講造成那場兄弟流血衝突的罪魁禍首正是李淵自己。
-
4 # 土哥論市
玄武之變,兄弟殘殺
事實上,李淵清楚的知道皇太子李建成與次子秦王李世民之間明爭暗鬥,但是他卻是一再縱容,意圖讓二人之間互相制衡,所以並未加以控制。可同時,秦王李世民的擁護者眾多,皇太子的威嚴被挑戰得徹徹底底的,最終導致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與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激化。
於是,李世民選擇了先下手為強,他發動政變,也就是所謂的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被李世民所殺。隨後李世民的軍隊控制了長安,並聲稱二人系作亂被俘。
在群臣的支援和擁戴下,李淵被迫將軍國大事交由李世民處理,並且於三天后,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在三個月後將帝位傳給了李世民。李淵自己則是退位為太上皇,於貞觀三年,移居弘義宮。
那麼朝臣究竟對於李淵和李世民是個什麼態度呢?事實上,朝中的大部分臣子還是忠於李淵的,對於李建成這位皇太子也並沒有反對之意。
但秦王李世民的功勞卻是不可忽視的,故而臣子們雖有自覺站隊的,但是更多的人還是持著觀望的態度,不選擇得罪一方,不願意在皇子的爭奪中使得自己深陷政治漩渦。
既是如此,在當時的朝廷中,李世民也並未得到所有朝臣在明面上的支援,那麼為何在李世民公然發動政變後,卻無一人反對,又無一人支援李淵呢?
為何無人站出來支援李淵?事實上,李淵因為誅殺劉文靜而早就失去了大臣們的信任。
劉文靜是大唐初期的大將,在大唐的建立過程中,立下了許多的功勞。在建國之後,李淵更是賞賜給了劉文靜兩塊免死金牌,可見李淵不是不知道劉文靜的功勞有多大。
但是不久之後,因為劉文靜被人誣告謀反,李淵便誅殺了劉文靜,即便劉文靜有免死金牌,卻依然被李淵給誅殺了。這在當時無疑是在大臣們的心裡留了一顆定時炸彈,一個不顧功臣、不顧承諾的君主如何能夠被信任呢?
因此在李世民透過政變掌握了大唐的政治中心之後,臣子們自然明智的選擇了順從,若是真為了李淵去反抗李世民,即便成功了,最後也難以在李淵手上善終。
再來說一說彼時朝中的勢力如何唐朝初期,三大勢力集團鼎立,分別是關隴勳貴、關東豪傑和江南士族。
其中的關隴勳貴是北魏西魏時期就形成的一個軍事貴族,並先後創立西魏、北魏、周、隋朝,乃至唐朝,可謂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軍事集團。
當時李淵從3萬人起兵,到佔據關中河東,前後不過只用了4個月,再到他正式稱帝,更是不到一年。這在中國曆代的王朝中可謂是極快的,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淵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也是關隴集團的新代理人。
在李淵發兵期間,他為了得到關中地區的支援,於是給了關隴和關中集團許多權利,因為只有有了共同的利益,才能夠為他的霸業奠定基礎。
但是等到李淵稱帝之後,朝堂之上卻都是關攏和關中集團的人,李淵這個帝王受制於人。於是李淵任用了次子李世民為主帥,並由他來主持統一戰爭。
李淵最初目的不過是想要透過李世民來吸納各地的人才,不僅給了李世民榮銜,更是允他自行招降納叛、開府治事。但令李淵想不到的是,李世民的能力太強,野心也太大,更是藉此機會反客為主,得到了關東豪傑的投靠。這些關東豪傑將李世民視為實現功名富貴的唯一代表,忠誠的不是李唐皇族,而非李淵,只是李世民。
因此等到李淵實在無法容忍這個兒子的功高蓋主時,他已經動不了李世民了。
天策府集團:李世民勝出的重要基礎除此之外,天策府集團也是李世民奪得皇位的重要基礎。
天策府,成立於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是彼時的秦王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聯軍後,被封為天策上將,隨後他在洛陽建的府邸。
李世民隨後組成了一個五十人左右的隨從集團,其中的許多人是來自於被他此前消滅的敵人之中的傑出人物,個個實力過人。
再加上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又在十四衛府之上。就連天策上將職位也是在親王、三公之上,不過僅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的太師、太傅、太保。甚至天策上將還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的官員,權力極盛。
在武德年間,李世民的天策府勢力已經大到可以與東宮太子並行號令唐朝各地官府的地步。而李世民更是身兼諸多政府的加官,其權勢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皇子親王所應得的。
但這一切並非是李淵對這個兒子的溺愛所制,更加不是因為李世民的戰功,而是李世民自身勢力過大,李淵已經無法壓制了。
而李世民的勢力根基,也就是支撐他與李淵對抗的根本便在於他收攏的這些非關隴勢力的精英人才。關隴勳貴有根深蒂固的勢力,自然不需要李世民來為其謀求什麼,但是非關隴人士則迫切需要在這個新帝國的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於是他們對李世民極為依靠。
再者,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李淵已六十歲了,即便朝中大臣想要支援李淵。一旦李淵不在了,所獲得的利益也無法維持太久。相比之下,若是支援李世民奪得皇位,那麼將來可以取得的利益就要長遠得多了。
因此在玄武門之變之時,朝中大臣幾乎都站在了李世民這一方。
總結一場流血事變反映的恰恰是初唐時期,朝中勢力的比拼,以李淵在代表的關隴集團已然不如當初那般強勢。而投靠李世民的非關隴人士、關東豪傑逐漸崛起,並最終經過玄武門之變後得以更加穩固。
事實上,對於平民百姓來說,玄武門之變更像是一件幸事,因為自此以後,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上位了。在李世民在位期間,他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使得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李世民統治下的唐代國泰民安、兵強馬壯,最終還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貞觀之治。
-
5 # 歷史摸黑人
玄武門之變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李淵的推波助瀾。
中國的皇帝很講究權力平衡,即使是自己的親兒子甚至是太子都得防範,但是為了國家的未來不可能不立太子,但是立了太子自己手中的權力就會被分走一部分。所以李淵選擇了利用李世民來平衡李建成。
其實李淵的擔心也不無道理,畢竟在他之前的很多皇帝都有同樣的擔心,比如漢武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是李淵的做法又有些過分,給予了李世民太大的權力致使唐朝的皇權之爭再也無法調和。
李建成由於身為太子所以領兵出戰的機會較少,但是根據他前期的表現,應該來說也算是合格的太子。後期他身上出現的各種醜聞很可能是李世民的抹黑所致。後期因為李建成協助李淵打理朝政,所以李世民便有了立軍功的機會。
隨著唐朝的統一中國的步伐越來越近,李世民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因其功勞最後李淵封其為天策上將可以開府,從這時候起李世民基本已成為可以碾壓李建成的巨石了。這期間李淵也肯定能知道他兒子之間的爭鬥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他又狠不下心來去解決任何一個,特別是李世民有軍權有一幫死忠之士,李淵更為忌憚。
同樣李建成作為長子按照傳統立嫡長
子為儲君這一做法李淵也不敢違背,所以他只能看著他的兒子互相廝殺。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很識趣的退了位,去頤養天年了。但是李世民一直未能忘記此事,直到晚年深受其折磨。
-
6 # 手機電腦一站式
玄武門之變爆發,完全是出乎李淵的意料之外。他怎麼來得及阻止?其實,李淵以及以太子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集團。對戰功赫赫,德高望重的李世民早有防備,不但逐步削弱李世民的兵權。隔離李世民與文武大臣的交往,太子還曾在李世民的酒裡下過毒。只是李世民命大,嘔吐幾天挺了過來。也曾收買暗殺過李世民手下大將,可是都沒有成功。此次政變之前,李世民並沒有準備出手對付李淵、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並且一直在退讓,可是李淵他們卻步步緊逼,並準備軟禁李世民。李世民瞭解他們的佈局之後,從容不迫、處變不驚,不動聲色的反戈一擊。在他們防不勝防的情況下,取得了徹底性的勝利。
李淵非但沒阻止玄武門事變,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他的一系列錯誤的行為導致了這次事變的發生。首先我們說玄武門事變之所以會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但是已經擁有了可以挑戰太子的地位和權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在玄武門那麼事變也會在其他地方發生。所以李淵就算阻止了玄武門事變,但是隻要李世民勢大的這一局面不得到根本性改變,那麼兩個勢力之間爆發出激烈的衝突就在所難免。
-
7 # 無敵通史
引言
大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它強大的軍事,繁華的都市,璀璨的文化……都為大家所推崇。
然而唐朝也是一個皇族內亂十分嚴重的朝代,從建國開始便出現了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可是這個時候,身為皇帝的李淵為何沒有出來阻止呢。在我看來,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
大唐疆域圖
李淵的偏心導致矛盾大唐能夠建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李世民十數年的南征北伐而來。這也導致李淵十分偏愛李世民這個老二,而且毫不掩飾。
李淵不僅封李世民為秦王,還單獨給他建造了一座府邸~天策府!並且賜予李世民天策上將軍的稱號,這是李淵其他兒子都沒有的榮耀。而且李淵還把天下大半兵馬交給李世民掌管,這也為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埋下禍端,
秦王李世民
但是李淵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卻忽略了一個人的感受,這就是太子李建成。由於李淵對李世民的偏愛,李建成對自己的二弟李世民產生了深深的忌憚。
為了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李建成依然是處處給李世民下套子。不僅在朝堂上,也在李世民出征之時。由此這兩兄弟,在李淵的偏愛下弄的水火不容。
隱太子李建成
李淵被架空李淵自以為自己身為皇帝,便可以控制整個大堂帝國,卻不知自己早已經被兩個兒子架空。
太子李建成從李淵起兵之前,便多有建樹。而後建立大唐,便留守長安幫助李淵處理政事。無形之中,李淵被李建成慢慢架空。可以說長安城中,就是太子李建成的天下。在這裡他擁有最高的權利,李淵也沒有辦法。
而另一方面,李世民手中卻掌握有大唐的大半軍隊。出了長安城,整個天下都在李世民的腳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他從各地班師回朝,威望無人可及。太子時刻都擔心自己的位置會被奪走,肯定會想辦法整死自己。想要活命,只有自己先下手殺掉太子。於是,就暗中調離軍隊在玄武門。等待太子上朝,就一擁而上,一決生死。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即使李淵出來他也無法做出什麼改變。因為他的兩個兒子已經把他完全架空了,他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切!
玄武門之變
皇位的誘惑力自古帝王家,最是無人情。皇位,可以讓所有人迷失。這在之前的歷朝歷代,都在不停的上演!
太子李建成為了保住皇位,可以一路陰死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會因為自己功高震主對皇位產生覬覦之心。可是皇位只有一個,李淵也只能給其中一人。
可是,他在有能力的時候逃避這一切,等他想做主改變的時候,才發現已經晚了。李淵太小看皇位的誘惑力了,如果他用皇帝或者父親的身份強行去改變,也許歷史上也會說唐高祖李淵死於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
結語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李淵自己平時的偏心,導致兩兄弟矛盾積累。等到想出來阻止玄武門之變時,他才發現早已經被兩個兒子架空。而他如果小看皇位的誘惑力,硬要出來干涉那麼他也可能在那場動亂中喪命。
因此玄武門之變,李淵可以說以說是始作俑者。而他最終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的兒子們兄弟相殘!
-
8 # 秋水長天H
玄武門之變,李淵眼睜睜地看著子孫之間互相血腥屠殺。他既沒有防範,也沒有能力阻止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反而是他的昏招一手導演了這場事變。作為開國皇帝,李淵的治理能力的確很差。相對“弱勢”的開國之君
中國的開國皇帝,有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有來自民間的強人劉邦、劉秀、朱元璋,還有出身前朝權臣的曹丕、司馬炎、楊堅、趙匡胤等,相比這些人,李淵的出身有點特別。
他既非前朝權臣,又非農民起義領袖,更不是像秦始皇那樣的地方強勢諸侯。他成功的原因,主要還是隋末群雄逐鹿、天下分崩臨析之際,搶佔了先機,也未曾遇到強大的對手,得天下並非他個人能力的必然,多少有些僥倖。
建國後的施政為政變埋下伏筆建國後,李淵實行分權政治。史載武德二年,李淵將內政繫於太子李建成,軍務委於二子李世民,使國家的政權、軍權分割於二子之手。在位期間即將政治、軍事大權交給兒子處理,這是歷代封建王朝中的特例。
李淵稱帝以後,並沒有像其他開國皇帝那樣親征、親政,從而造成皇權旁落。李建成、李世民及李元吉各有其政,政出多門,政令混亂。不說大臣無所適從,連老百姓都惶惶不安,不知道聽誰的。
上位之後德行欠修李淵上位後縱情聲色犬馬。李世民掌權之後,隨即禁苑鷹犬,停止諸官敬獻奇珍異寶,放逐宮女三千餘人。
父慈子孝、夫義妻賢、兄仁弟悌是構成封建社會家庭關係的主流,曾留下諸如“割股療親"、“臥冰求鯉“、“舉案齊眉"、"打柴勸弟"等許多動人的佳話。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人倫慘劇發生在帝王之家,固然因為皇權巨大的誘惑力,也與李淵這個家長的德行欠修,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缺失不無關係。
所以,在對待立儲這件事上,後世皇帝大多把李淵當做反面教材,試圖最大限度地避免兄弟相殘。
-
9 # 原來歷史是這樣
李淵是故意讓“玄武門之變”發生的,裡面有著李淵的聰明之處,也透露著李淵的無奈。
為什麼李淵很無奈?是由當時的局勢造成的:
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交惡的焦點是皇位的爭奪。拋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不說,從實際情況看,這兩兄弟都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和能力,“建成以長,世民以功,兩俱有可立之道”。經過為時不短的醞釀,雙方都已羽毛豐滿,各成氣候:一是已出現了不容忽視的秦王、宮府兩個強大的軍政集團及私人武裝;二是因雙方“各樹黨友”、朝臣各附一方、牽一髮而動全身。三是當時統一局勢甫定、並未完全穩固下來,主要是突厥貴族常伺機南侵,一旦處理不妥,必有難以料定之禍降臨。
所以這位曾經叱吒風雲,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也舉棋不定。因為不管是保建成,貶、殺世民,還是立世民,貶、殺建成,都無法向天下、向朝野內外交代。
那有還有什麼辦法嗎?當然有,這也是李淵的聰明之處:
李淵知道不管是保建成還是立世民都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李淵選擇了曖昧中立,搞中衡、搞調和,靜觀其變,等既成事實發生後予以認可,雖然李淵持中立時稍微偏向建成一方。並且採取中立的態度對李淵迴旋餘地很大,益處不少:
易辭其責,又易向當時輿論,向後世交代,即他干預了,只是未能奏效而已。堅持了傳統的立嗣制度,只是未能成功。秦王、宮府雙方相爭包括兵戎相見,其結果都是侷限性的,對唐初來之不易的大統一局面不會構成太大威脅。不管哪方作為勝利者。堅持中立的李淵晚年都會有個理想歸宿。退一步說,即使世民作為勝利者,以其罕見的才識、舉世無雙的功績以及鶴立雞群的聲望地位,朝臣也容易接受。而且世民一直有這個認識:“天子之孝,異於匹夫,當以安宗廟社稷為事”,也可以為玄武門之變做一個很好的鋪墊。所以並不是李淵沒有能力阻止玄武門之變,反而體現了李淵的作為政治家的老謀深算。
-
10 # 時光山人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武裝政變殺死了政治對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即玄武門之變。事後,李淵改封李世民為太子,並在兩個月後禪讓給他。
玄武門之變,對於皇帝李淵來說太過於突然,他當時完全被矇在鼓裡,根本沒有機會去阻止。但是,三子之間權力爭鬥並最終釀成兄弟相殘,作為皇帝和父親的李淵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玄武門之變時的李淵在做什麼當太子黨和秦王黨在玄武門激戰正酣之時,李淵在做什麼呢?據《資治通鑑》記載: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這個時候,李淵正和大臣裴寂、蕭瑀等人在海池上划船遊玩,對於玄武門之事一無所知。
李世民在玄武門對付李建成的同時,派出屬下尉遲敬德前往保護皇帝李淵,名為保護其實就是為了控制住皇帝。當李淵得知政變訊息後,頗為吃驚,他向屬下徵詢處理意見。可是當時自己都被李世民控制了,他也只能接受蕭瑀和陳叔達的建議要穩住李世民。隨即李淵便釋出敕令命令各軍一律接受秦王的處置,並讓黃門侍郎裴寂前往東宮開導原李建成麾下的諸將士。
在玄武門之變的處理上,李淵處於李世民的控制之中,根本沒有阻止的能力,也只能按照李世民的意志去做。
李淵的優柔寡斷釀成了骨肉相殘的悲劇在大唐立國的戰鬥中李世民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功赫赫,被李淵封為司徒、中書令、天策上將,地位在諸王之上,在他的周圍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將,對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構成了嚴重威脅。勢力稍弱的太子李建成選擇與齊王李元吉聯合來對付秦王勢力。雙方之間的爭鬥從暗地逐漸走向前臺,越來越激烈。
對於太子與秦王之間的權力爭鬥,李淵的態度極為重要。可是李淵卻是左右為難、猶豫不定。一方面,兩人都是自己的骨肉,選定一人必定要犧牲掉另一人,確實難以割捨;另一方面,李建成是長子,立為太子符合宗法制度且並無嚴重過錯,而李世民戰功卓著是大唐離不開的軍事人才。李淵甚至計劃讓李世民在洛陽成立自己的天策將軍府,與李建成共治天下,可見李淵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在李淵的猶豫之中,二子之間的爭鬥越來越失去控制,李淵所追求的完美只是他的一廂情願,最後終於釀成了骨肉相殘的悲劇。
最無情是帝王家,身為帝王有時候是需要冷血和無情的。就像漢武帝為了幼子劉弗陵順利執掌權力而殺死了鉤弋夫人,李世民為了李治的權力穩固也先後處置了李承乾、李泰等皇子。如果李淵能夠狠心早點做出抉擇,玄武門之變的慘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
11 # 文殳子
李世民作為我國古代位居前列的明君,長期享受著很多光環,但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弟成為他難以彌補的人生黑點,也為唐王朝種下了宮廷政變的基因。而當時的高祖皇帝李淵,在李世民勢力對太子李建成造成嚴重威脅時,沒有采取恰當的平衡措施,客觀上縱容了矛盾升級;二人為求自保,私底下都採取了很多針對性措施,未能發現這一切的李淵誤判狀態還可控制;而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迅速控制了皇宮形勢,李淵也成了籠中之鳥,無奈只能接收現實,改立太子並很快禪位。而不單單是能力問題
一、李淵姑息李建成、李世民相爭,要對玄武門之變負一定責任1、早期忽視李世民勢力過強,衝擊李建成太子之位
李世民有四個嫡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分居老大、老二,在李淵進軍關中、建立唐朝過程中都立下大功。而在稱帝后,李淵任李建成為太子,讓他在長安輔助自己處理朝政,“非軍國大務聽裁決之”,而作戰主要由李世民、李道宗等負責。在對外作戰中,李世民確實立下赫赫戰功,包括降薛仁杲、敗宋金剛與劉武周、破竇建德與王世充、敗劉黑闥與徐圓朗,為唐王朝拿下了半壁江山,戰功彪炳、聲望日隆。李淵認為正常的官位已難以匹配他的功勞,於是給他加號天策上將,開府視事,位在王公之上,與太子幾乎不相上下。
同時,在長期領軍作戰過程中,李世民不僅在軍中建立極大威望,更招攬了大量謀士武將,綜合實力遠超李建成。李建成作為太子自然也有東宮府的勢力,而且齊王李元吉緊密依附他,在長安城內的勢力要強於剛剛返回的李世民。就這樣,在唐朝尚有外敵時,兄弟二人還能一致對外,而到了天下太平時,便開始轉入內鬥。
2、錯誤地以太子之位誘惑李世民出力
李淵最初起事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由李世民等人共同謀劃而成的,可以算是原始大功臣,等到李世民後來功勞越來越重,李淵就多次答應立他為太子,無疑刺激了他的奮鬥動力和政治野心。但在後續屢次失約,讓李世民對李淵也開始不滿。
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功益高,而高祖屢許以為太子。李淵某次外出巡遊,得知留守京師的李建成聯絡慶州都督楊文幹籌集軍械,一方面把李建成以其他名義叫到行宮,立即拘押起來;另一方面傳楊文幹覲見,楊文乾乾脆造反起來,於是派李世民前往平亂,許諾得勝後廢掉李建成,改立他為太子。結果,李世民返回後,李淵卻在李元吉、封得彝等人勸說下,輕描淡寫地責備李建成“兄弟不睦”,處理了太子府的兩位下屬了事。
3、最後時刻不惜以分治期待二子和平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衝突日漸激烈,李淵也逐漸察覺出形勢開始失控,但又不願意擔負殺子的惡名,想出一招分而治之的計策,讓李世民去洛陽鎮守,建立天子旌旗,負責陝州以東的地區,與李建成共分天下。
但在李世民準備出行時,李建成不希望李世民重掌東方勢力,那樣自己遲早會被李世民擊敗,於是勸說李淵,最終此法就擱置了。就這樣,李淵對兄弟倆的爭鬥再難有作為,坐等最後的惡果,要麼兄殺弟,要麼弟殺兄而已。
二、李建成、李世民私下秘密行動,李淵難以干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從開始的口角之爭,到最後的生死相加,衝突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頻繁。李淵在此過程中,時而偏向李建成,時而又偏向李世民,時而又兩不相幫,對兒子衝突反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二人衝突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李建成攻訐李世民,李淵開始懷疑秦王李建成主動與李淵後宮寵妃交好,讓他們給自己說好話,說李世民的壞話。如突厥來襲,李世民勸阻李淵不要遷都,李建成說他準備養成勢力篡權;李世民勸說李淵攻打突厥,李建成則對李淵說他託禦寇之名,總攬兵權;李世民因為騎烈馬說了句“死生有命”,則說李世民說自有天命,要為天下主。李淵對李世民逐漸開始不信任,屢次責罰他。
帝晚多內寵,張婕妤、尹德妃最幸,親戚分事宮府。建成與元吉通謀,內結妃御以自固。第二階段,李建成擴張勢力,奪取李世民勢力,李淵無動於衷在第一階段基礎上,李建成利用自己太子的官方身份,一方面暗自擴大掌握的勢力,除了官方的東宮守衛,又私募2000名兵士駐屯長林門,又募集300幽州突騎兵藏在宮中,但被人告狀,“上召建成責之,流可達志於巂州”。
另一方面,採取種種措施削弱李世民勢力,先是賄賂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但都被拒絕;二是以防禦突厥來犯為名,下令秦王府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大量精兵隨李元吉出征;三是給房玄齡、杜如晦正式的官府職務,從秦王府脫離出來。“上知之,不能止。”
這樣,李世民剩下的謀士僅有大舅哥長孫無忌、舅舅高士廉及侯君集、尉遲敬德等,而日夜勸說他誅殺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詢問在外的李靖、李世勣意見卻都被拒絕,處於非常不利形勢。
第三階段,李建成、李元吉屢次謀刺相比李建成,李元吉更加狠毒,曾對太子說,“當為兄手刃之”,並數次準備動手,但都失敗。第一次是李世民去李元吉家裡作客,李元吉安排護軍宇文寶藏在內室,準備行刺李世民,但被李建成制止;第二次是李建成等召李世民夜宴,給他上了毒酒,結果李世民喝得少,吐血數升,被淮安王李神通扶回,而李淵知道後只是說“秦王不能喝酒,不要再夜裡聚會了”;第三次是李元吉直接向李淵建言,以謀反名義殺死李世民,李淵不迴應,卻也沒喝斥他;第四次是李世民向李淵告狀李建成勾聯後宮,李淵決定次日上朝詢問,這資訊被傳給李建成、李元吉後,二人謀劃在昆明池伏兵殺死李世民,隨後迫使李淵禪位。
太子與元吉謀:"兵行,吾與秦王至昆明池,伏壯士拉之,以暴卒聞,上無不信。然後說帝付吾國,吾以爾為皇太弟,而盡擊殺叔寶等。"但這訊息被太子東宮府洩露,李世民作為殺伐果斷的領軍將帥,將兩兄弟以真正敵人對待,決定集中所有掌握的勢力反擊。
三、李世民迅速控制形勢,李淵難有作為1、李世民果斷殺死李建成、李元吉,不留回頭路
次日,李世民帶少量隨從先進入玄武門埋伏,李建成、李元吉走在半道時感覺形勢不對,立刻掉頭回東宮府,李世民果斷射殺李建成,而尉遲敬德率騎兵追殺李元吉,徹底完成兄弟殺舉動。
隨後,翊衛車騎將軍統領馮翊、薛萬徹等收到李建成被殺訊息後,迅速率領東宮、齊王府的2000衛兵攻打玄武門,秦王大將張公謹率兵閉門抵抗,玄武門禁軍守將敬君弘率兵出擊,玄武門始終沒被攻破。
因雙方混戰不已,擔心有變故,李世民於是讓尉遲敬德向馮翊等出示李建成、李元吉首級,加上秦王府數百騎援兵也趕來,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兵於是潰散而去。
就這樣,李世民迅速完成斬首行動,給自己沒留一點退路,也讓李淵及太子餘黨沒有轉圜餘地,為後續操控李淵提供了先決條件。
2、李世民迅速控制李淵,掌控整體形勢
李世民同時派尉遲敬德派兵到武德殿“宿衛”李淵,實際上等於挾持,讓李淵不得不接收現實情況。當時,李淵身邊空無一人,只有數位文臣陪伴,蕭瑀、陳叔達勸李淵,“同意”將事件性質定為太子、齊王作亂,“同意”立李世民為太子,“同意”委之軍國之務,這樣“陛下釋重負,無復事矣”。
隨後,李淵召李世民前來慰問一番,父子二人對立哭泣,隨後尉遲敬德請命將手敕,令諸軍受秦王處分,中止皇宮禁軍、秦王府與東宮、齊王府兵士的交戰。三日後,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倆月後宣佈退居二線當太上皇,專心生兒子去了。
上乃召世民,撫之曰:"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完成當皇帝的夢想,但也為唐王室留下了政變隱患。同時,李世民曾干預史書記載,引述的歷史資料肯定與當時的事實有所偏差,這就需要後人去費解猜測。
-
12 # 隱者康司馬
李淵知道‘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已經被殺。三個親生的兒子死了兩個,他還能把剩下的秦王李世民給殺了嗎?再說他已經掌控不了局面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絞盡腦汁。凡是有調動兵馬的機會,他們總是把李世民的部將調離。這樣的他們之間由明爭暗鬥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這時正好突厥入侵,李建成便和李元吉策劃。先奪了李世民的兵權,等出征的時候再把他殺掉。訊息很快傳到李世民那裡,他急忙找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商量對策,大家都主張立即動手,先發制人。
當天夜裡,李世民進宮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發他們在後宮胡作非為。高祖李淵說:‘你講的事情,關係重大,明天你們一同進宮,我要親自審問!’第二天一早,李世民讓長孫無忌等人帶一支精兵,埋伏在玄武門內。守衛玄武門的將領叫常何,原來是李建成的人,事先被李世民收買過來。他見李建成和李元吉走進玄武門,便迅速把大門關閉。
李建成和李元吉下了馬,走上臨湖殿。李建成發現周圍的氣氛有點反常,他扯一下李元吉的衣袍,轉身飛快走下石級,翻身上馬。這時有人喊到:‘太子、齊王,為什麼不上朝?’李建成回頭一看,正是李世民。李世民是拈弓搭箭,一箭把李建成射死。李元吉匆忙逃跑,也被尉遲敬德一箭射下馬來。
唐高祖李淵正帶著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遊玩。尉遲敬德渾身是血的跑了進來,高祖問:‘你來這裡幹什麼?’尉遲敬德說:‘太子、齊王叛亂,秦王讓我來保駕!’高祖大吃一驚,忙問:‘太子、齊王在哪兒?’尉遲敬德說:‘已經被秦王給殺了。’
事已至此,李淵只得派人到太子、齊王府安慰家人,然後厚葬了。三天後,唐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國家軍政大事一律由太子處理。又過了兩個月,唐高祖被迫退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當上皇帝,就是唐太宗。
-
13 # 經典守望者
不是能力問題,第一是因為事發突然,沒有辦法預料。第二是因為國家軍隊的分配不合理,中央禁軍力量分散,無法及時救援。
首先,秦王李世民原本也沒有打算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這一天發動兵變,而是接到了早已收買的東宮率更丞王晊的密告,即“,“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殺害秦王。”這才有了後面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李世民也是逼不得已先發制人。同時,當時的情況也可以說的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以至於李世民派人前去請自己的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過府商議的時候,還特意囑咐如果二人不來就地處死。這可以看出李世民本身也是非常焦急的。所以,李淵當時根本想不到情況會驟然惡化。
而且,李淵向來喜歡在兩個兒子之間玩弄平衡之術,在李世民面前就挑李世民喜歡聽的話說,見到李建成之後又把對於李世民的承諾推翻。玄武門事件發生當天他也是想再一次調解兩兄弟之間的矛盾,儘量緩解一些關係。所以,事變發生時他還與近臣寵妃泛舟湖上,根本就沒有料想到事變會突然發生。
其次,唐代的早期軍制是強支弱幹,軍隊大部分在地方上的將軍手中,當時的國家剛剛承平,邊境還不安穩。所以,在京城之中的軍隊並不算多。而且,距離皇城有一定的距離。同時,由於地形的影響,李淵在深宮之中沒有及時發現兵變。所以,臨時調動禁軍已經來不及了。只能是坐看秦王奪權,毫無辦法。
-
14 # 天道狐
我認為不是李淵能不能阻止而是想不想阻止的問題。其實,這是李淵自己造成的。
一是李淵對自己的長子即太子李建成態度搖擺不定,雖然立了李建成為太子,但在很多場合表達對太子的不滿,還把這些不滿公開到明面上,甚至有幾次還對李世民說要把皇位傳給他,這讓李世民和李建成就有了公開競爭的可能。
第二,李淵沒有給東宮足夠的尊嚴,太子沒有絕對權威,也就沒有絕對地位,會讓其他几子特別是李世民感覺到當皇上不是不可能。
第三,李世民手上握有重兵,李淵卻沒有自己的將領,擁有兵權是擁有政權的絕對保證, 擁有兵權的李世民對於當太子甚至當皇上有了絕對的可能性。何況,李世民對於建立唐朝立下赫赫戰,對於戰功遠不如自己僅僅是因為長子而被立為太子,對李世民是不公平。加之,極高的威望和軍中威望極高
第四,李淵願意看到幾個兒子的爭鬥,甚至可能想看到自己哪個兒子更出色,讓出色的人當太子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對於爭鬥的結果認識不足,沒有想到最終釀成血案。
小結,李淵的性格具有雙重性,對形勢和後果判斷不足,優柔寡斷是決策者的大忌。可以說,是李淵間接造成了宣武門慘案,他也痛心疾首,但根子絕對在於他自己,所以不存在去阻止。
-
15 # 小島知風
玄武門是李世民單方面有預謀的政變,李淵不是沒有察覺過李世民的野心,只是他預料不到李世民會如此狠辣決絕,這和李淵能力沒有關係,李淵作為開國之君,肯定是有過人之處,所以他的能力是完全沒問題,只是在兄弟爭權這個問題上,李淵是優柔寡斷,畢竟為人父母,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淵做不出狠心的決定。
為什麼李淵察覺到李世民的野心,但是他卻無所作為呢?下面給你透過三點分析。
李世民和李建成相比實力相差過於懸殊很多人都以為李世民當時勢力很強大,其實都想錯了,李世民當時面對太子李建成,除了天策府的人才以外,他的政治資本幾乎沒法能和李建成相抗衡。
李世民雖然常年在外統軍作戰,但是唐朝實行的是府兵制,和平時期這些士兵都歸鄉種田,只有戰時才受皇帝召喚,皇帝將虎符授予大將,才能調動兵馬,沒有虎符,即使軍功再大的李世民也無法調動軍隊。
所以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時所掌控的兵力和太子李建成根本成不了正比,李建成掌握著長安禁衛軍軍權,玄武門的禁軍統領常何在政變爆發前,名義上是李建成的心腹大將,實際上直到玄武門事變,大家才知道常何早被李世民收買了,所以在明面上李世民的軍事力量根本無法和李建成抗衡,也因此在李淵心目中李世民雖然有野心,但是沒有軍權在手的李世民對太子李建成構不成太大威脅。
李世民的天策府人才雖然不少,但是大多沒有兵權,而且李世民在地方掌握軍權實力派人物中支援率也沒有李建成高,像慶州都督楊文幹、幽州總管羅藝這些手握一方兵權的將軍都是李建成的心腹大將,再比如像李靖、李績這些名將,他們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爭權期間一直採取的是中立態度,在這種局勢下他們保持中立態度就算是對李世民最大的支援了,因為當時局勢來說李建成很有可能繼承皇位,而李靖和李績沒有依附李建成,已經算是很看好李世民了,所以李世民在登基後對李靖和李績也是委以重任。
所以從這些來看,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形勢對李建成構不成絕對威脅,李淵也是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他不擔心李世民能對李建成做出什麼事來。
李淵和李建成過於優柔寡斷其實在歷史上李淵和李建成都對李世民比較重感情,沒有做出太過火的事,李淵的舔犢情深,李建成對李世民的兄弟感情,李世民比李建成小九歲,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李建成從小把李世民看大,他們兄弟之間在產生政治利益矛盾之前,還是非常有愛和睦。
在這種比較深厚的親情下,李淵根本不會想到李世民會對李建成痛下殺手。同樣李建成也不會想到他親手看大的兄弟會對他痛下殺手。而且李建成當時還佔有絕對優勢,所以李淵和李建成父子倆都預料不到李世民會如此狠辣。
李建成當時的勢力絕對能把李世民置於死地,這也是歷史上所記載,魏徵多次勸李建成對李世民下死手,直接把他弄死再說,但是李建成顧念到兄弟親情,多次拒絕魏徵的提議,始終對李世民有些婦人之仁和優柔寡斷。
而且李淵舔犢情深,他即疼愛李建成,也很疼愛李世民,所以李建成也比較明白老父親的心態,李淵在世一天,李建成也不會對李世民下死手,至於李淵死了,李建成一朝權在手,還能不能容下這個曾經地位威脅到自己的弟弟,那可就不好說了。
玄武門之變始末最後再說說玄武門之變經過,其實歷史上對於這段記載是比較模糊,只記載了一個大概過程,由於李世民搶先收買了玄武門禁軍統領常何,所以當時玄武門的禁軍是歸李世民控制的,但是史書並沒有交代李世民這方的參戰人數,只是交代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天策府九員大將參加了這場政變,史稱“玄武九將”。
但是李世民這一方參與政變的人數肯定不能只有這九個人,但是李世民當時能調動的軍隊也只有自己天策府的親兵,人數應該不多。
但是很詭異的是,政變發生時,玄武門作為皇宮入口,發生了劇烈打鬥,身居皇宮之中的李淵居然毫無反應和作為,這是為什麼呢?
這隻能說明了李世民在政變前夕就已經派人控制住了皇帝李淵,所以在史書中記載李世民親手射殺大哥李建成之後突然帶著殺死弟弟李元吉的大將尉遲敬德消失在玄武門之變記載中,可以肯定在這一刻李世民是立刻帶著尉遲敬德拿著哥哥和弟弟的人頭去向老爹李淵逼宮了。
不管是誰發動政變第一時間就是要控制住皇帝,所以史書記載李世民參戰人數很模糊,就是因為不方便把李世民具體參戰人數交待出來,李世民的親兵肯定是去皇宮深處控制住了皇帝李淵,而玄武九將會和玄武門禁衛軍發起了對李建成的政變。
所以在史書上給李淵扣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名義,那就是泛舟海河,這條海河是皇宮的內河,李淵得喝了多少假酒,大早起沒事去海河泛舟,即使泛舟他也不是聾子,能不知道玄武門那打仗了嘛,所以李淵對玄武門政變發生時的不聞不問,正好說明了他早就被李世民的親兵控制住了。
當李世民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去向李淵逼宮時,他已經做好了弒父的準備,如果李淵不同意退位,那麼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那天就會再多一條罪名弒父。
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登基後不顧天下之大不韙,非要派他的心腹大舅哥長孫無忌監修國史,他就是為了想篡改史書,抹掉他在玄武門之變前控制皇帝甚至有弒父企圖的這段歷史。
李世民可以揹負弒兄殺弟的惡名,但是他最怕的是揹負企圖弒父的惡名,古代以忠孝治天下,如果李世民有弒父的企圖流傳下去,後世如何看待李世民,即使李世民當了皇帝又如何治理天下。
其實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傾其所有的一場豪賭,當時李建成軍隊太多了,即使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建成的部將馮立和薛萬徹率領東宮禁衛軍猛攻玄武門,全憑常何和玄武九將之一的張公瑾拼死守住了玄武門,如果玄武門被馮立、薛萬徹攻破,他們倆肯定會將玄武九將碎屍萬段,甚至他們會向李淵處攻去,從李世民手中搶回李淵,到那時李世民可就被動了。
所以李世民在事先謀劃的非常到位,主要在於他搶先控制住了李淵,藉助李淵的聖旨將馮立和薛萬徹等東宮軍隊遣散,解除了玄武門的危機。
寫在最後在李淵心中他還是更偏向於太子李建成,但是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和李淵父子抱頭痛哭,其實真就是在演戲,李淵被李世民所控制,如果他不表現出更加疼愛李世民,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而李世民如果不表現出悲傷,那麼就顯得他弒兄殺弟太過冷血,所以父子之間心知肚明,互相演戲。
因此李淵在退位之後,與李世民父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極為冷淡,史書中幾乎很少記載李世民去向李淵請安問好,而退位之後沒多久的李淵也被李世民移居出皇宮,住到了以前李世民住的地方。
從這些地方都能看出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和李淵父子之間的親情變得越來越淡薄,而且晚年的李淵有些鬱悶,所以他索性放飛自我過上放縱的養老生活,李淵以六十多歲高齡還不停耕種,為李世民生出了一堆小弟弟。
所以李淵是根本沒有會想到李世民會採取如此狠辣手段奪權,李淵退位之後,以前的中央重臣在李世民登基後基本全部被替換架空,這些重臣都被授予了很高的爵位,但是都沒有實權,隨之替換的就是李世民的心腹天策府的人才。
這也說明了李世民根本就沒有給老爹留面子,也說明了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和李世民的父子親情越來越淡。
李淵和李建成對待李世民過於婦人之仁,所以才會讓李世民搶先發動玄武門政變,最終成功上位。
-
16 # 淤魚遇雨
李淵在電視劇以及評書中都被塑造成了一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形象。事實上李淵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李淵其實也是一個文治武功狠厲害的皇帝,“虎父無犬子”,這句話也不是白說的。一個“犬父”是不會有三個很厲害的兒子的。
“雀屏中選”這個典故講的就是李淵與竇皇后的故事,竇皇后的父親老竇看著自己的女兒心裡非常喜歡,覺得自己的女兒要貌有貌,要才有才,將來擇婿一定不能太隨便了,要找一個“賢夫”才可以。於是在屏風上畫了兩隻孔雀,凡是要求婚的必須射中孔雀的眼睛才可以當他們家的女婿。但是來求婚的人,偏偏都射不中,到了李淵這裡,射出兩箭,兩箭各中了一目。老竇很高興,就將女兒許給了李淵。
在公元615年的時候,隋煬帝讓李淵前往去平叛。走到了龍門,就與母端兒的叛軍相遇。李淵率領十幾人的騎兵小隊衝進敵陣中。自己一人射出了70多箭,敵人都應聲倒下,叛軍被嚇得敗走。隨後又去攻打絳州柴寶昌,俘虜了幾萬人。
所以可以知道,李淵一點都不“菜”!
那他有能力阻止玄武門之變嗎?
個人覺得他還是沒有辦法阻止的。
第一,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私下謀劃的。是不可能讓李淵知道的。
第二,李建成與李世民都是他的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立儲這個問題,是皇帝家的家事。清官難斷家務事,所以李淵也在這個問題上犯了糊塗,當然並不是說他真糊塗了,是他真的無法做出更好的選擇了。即使他選擇李世民來當儲君,誰又能保證,李建成就不會發動個某某門之變呢?即使不發動什麼兵變,也會在李世民當皇帝期間,鬧出點什麼亂子吧,畢竟都是有點野心的人啊!
所以李淵本想搞搞平衡之術,誰知道越搞越糟,反倒害了李建成、李元吉的性命。皇權之爭在野心家面前,只有你死我活,哪來的和平共處呢?
-
17 # Gadfly
清官難斷家務事,秦王李世民隨李淵平定天下,參與了定謀略,參與了大小戰鬥,最後如果能按李淵的意思做個西北王其實也是不錯的,可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同意。他們也知道憑實力讓李世民獨管一方,後面就拿他沒辦法了。後面兩兄弟做的太絕,尉遲敬德、房玄齡這些老將每天都在死亡線邊轉,搞得最後這些老臣直接放話李世民,你不搞死他倆我們就全逃走了,不陪你裝逼等死了。如果不是把他們逼的太過分,尉遲敬德也不會親手殺死李元吉,要知道如果李世民哪天反過味來,他隨時可能不得善終。
李淵看出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但總想著兄弟之間不至於生死相搏。其實就算沒有玄武之變,也會有其他之變,如果死的是李世民,那緊接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個兄弟之間也只能剩一個,李元吉早就放出話來,他有為帝的吉兆,當太子,當皇帝之心身邊的人都知道。
李淵順理成章成為天子,沒有意識過天子的誘惑有多大,所以沒能阻止的了也是情理之中,要知道康熙大帝手裡捧著歷代史書,還是沒能阻止亂起蕭牆,也只有雍正這樣的狠人,虎毒食子才保了乾隆,保下了康乾盛世。
-
18 # 小林探歷史
李淵根本無法制止玄武門之變,他自從當上了皇帝,平定了天下以後,每日貪圖享樂,很少理朝政。
朝廷一半的大臣都是太子的人,一半的將軍都是秦王的人,就連宮中很多的侍衛和統領都是太子和秦王的人。
他早就被這兩人架空了,沒有了耳目。
一、太子和秦王早就有了矛盾
太子是嫡長子,最有資格做皇帝的人,很多的大臣都是支援太子的。
大唐有一半的疆土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由於攻勞太大,他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軍,這個職位和太子一樣高。
兩j人誰也不服誰,都是盯著皇位的。
二、太子決定除掉李世民
太子覺得李世民威脅他的地位,他在魏徵的建議下決定提前除掉李世民,不過訊息提前洩露,李世民決定在玄武門除掉李建成。
皇家的事都是齷齪的,為了皇位,父殺子,子殺父,兄殺弟,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李淵參與這個事情,也許就會暴斃而亡。
-
19 # 洞悉天下事
“玄武門之變”唐朝統治階級內部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殺死建成、元吉。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
李淵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李淵對兒子的溺愛。在唐朝建立初期,還有許多割據的勢力。李淵的兒子中只有李世民能征善戰,為大唐開闢了很多土地!而李建成在軍事上沒有李世民厲害,為了更好的保護李建成就立他為太子!
2、李淵未果斷制止爭鬥。李淵知曉太子李建成及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爭鬥,認為不會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故沒有及時制止他們間的爭鬥!
3、李建成實力。李建成在朝廷內部處理政務,所以得到了文官集團和關隴軍閥的支援!
4、李世民實力。李世民四方征戰,得到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追隨,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李淵封他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後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與太子平起平坐了)。於是李世民開文學館招攬人才,這些將領和人才組建了一個小的政府機構!
綜上所述,李淵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不是他的能力不足,而是他對兒子過分的溺愛!
-
20 # 白十二少
關於李世民這個人一直都頗受爭議。
有人覺得他心狠手辣,弒兄奪位,名不正言不順的,後來還篡改歷史,讓後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真假假;還有人覺得他是千古一代明君,上馬可以戰天下,下馬可以治國策,在他的統治下面大唐一天天的變得繁榮昌盛起來,才有了歷史上面有名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三個兒子,在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了赫赫功績,在軍中的威望極高,不僅如此,他手底下還網羅了大批的人才,不拘於出生,只要是有能力的,他都能重用。
戰功越來越大,本身他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手底下蒐羅的勢力甚至要遠遠的高出自己的兄長李建成。
可是李建成是嫡長子,李淵按照當時遺留下來的傳統立李建成為太子,而李世民是秦王。這個時候四海未定,之於太子李建成而言這個弟弟實在是一個大威脅,不僅有能力,而且還有野心,據說當初李淵反叛都是李世民提議的,有這樣一個弟弟在身邊,太子怎麼可能安心呢?
李世民徵南逐北的,江山很大一部分都是他幫著打下來的,而李建成作為太子,在功績上面也比不上自己,對於一個有野心的人而言,李世民如何能夠甘心?
兄弟兩個人的關係幾乎是勢同水火,你看我不爽,我看你也不順眼,分分鐘想要乾死對方。
關係漸漸白熱化,後來秦王李世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發動了玄武門兵變,當即手刃了太子李建成跟齊王李元吉,後來還將兩個人的兒子斬殺殆盡,斬草除根,手腕血腥。
作為父親的李淵這個時候即便是想要阻止,但是他能夠做什麼?
木已成舟,而且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這個時候想要做什麼也只能想想而已,兒子不僅有能力,還有聲望,他根本降不住啊。
歷史上說是李淵自願禪位於李世民的,但是當時李淵雖然年事已高,可是身體也沒啥毛病啊,這個時候禪位說不準有什麼貓膩。李世民把自己的哥哥弟弟都殺了,對那個位置肯定是有想法的,這個時候在其中操縱一番也不為不可能?
不擇手段將一切都握到了自己的手中,這個馬背上征戰天下的皇帝終於要開始他的雄圖霸業了,先是喝退了突厥,接著又是大刀闊斧的開始整頓,當時唐朝的經濟也變得繁盛起來,原本在戰爭中大量銳減的人口數量也開始增長起來了,一切都變得欣欣向榮起來了。
有人說他的手段太過於鐵血了,甚至有點六親不認,但是我們並不能忽視他在政治上面的作為。
當初他跟太子李建成的關係本來已經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如果當初他放過了李建成,那麼最後死的就是他了,這樣的事情歷史上面不是沒有,清朝雍正繼位之後他的幾個兄弟也沒有幾個落到好下場啊。
退一步說,如果當初上位的是李建成,那情形也未必會好。
李建成上位,被開刀的肯定是李世民,到時候受株連肯定還有一大批李世民手底下的人,這些人不少都是刀尖上添血的人,能夠這麼輕易就束手就擒嗎?而且那個時候突厥未平,李建成一個文治的人能夠穩下來嗎?
總而言之,李世民是一個手腕鐵血的人,但是縱觀貞觀年間的一切,他同時也是一個成功的統治者。
回覆列表
其實“玄武門之變”出現以後,李淵就已經控制不住李世民了,那麼為什麼李淵不阻止“玄武門之變”呢?我覺得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妹想到。其實為什麼“玄武門之變”的出現李淵妹想到呢?這要從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來說起,李建成是嫡長子,正史中李建成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李世民在外面打仗朝廷內部的糧草軍餉全都有李建成輔助李淵來完成,而且李建成在建立後方根據地,囤積糧食和兵源,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換句話說沒有李建成後方得的糧草賙濟,李世民平定天下也妹有嫩麼容易。
李世民呢!那就不用多說了,平定天下、定鼎中原、消滅群雄割據的局面立有不世之功。那麼就會出現什麼局面呢?李建成身後有文官集團和關隴軍閥的支援,而李世民有武將的支援,特別是李淵把關東地區的軍政大權都給李世民之後,李世民手裡就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關東地區有豐足的糧食,害有新興的大軍閥,這樣李世民就有了爭奪天下的糧食和部隊,從而朝中已經形成了兩派,李淵為了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關係,又不斷的給李世民加官進爵,封為“天賜上將”,與李建成平起平坐,這樣原本是想一個天平的兩端,江山可以穩固,但是人的野心都是一步步增高的,到了內個位置,離皇帝位置僅剩下一步之遙,換做誰都會努努力,更何況貪嫩倆的支持者也都想輔佐自己的主公登基,所以“玄武門之變”之前,政壇已經是波濤洶湧,但是李淵雖然知道這哥倆不合,但是他並妹有想到已經惡化到不是你死就我亡的地步。
二、李淵妹有機會阻止。前文說了李淵第一沒想到,而等到李淵知道“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已經掌握整個京城武裝兵力,李淵在面對現實的情況下也無能為力改變結果了,更別說阻止了。
所以綜上所訴,李淵無能力阻止的總歸原因就是對李世民的軍政大權妹有控制,而是為了安撫李世民的功勞,不斷滴加官進爵,接班人妹有凸顯其重要地位,主次不分才是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