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唐語藺

    “玄武門之變”為唐朝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場皇家權利的爭奪戰,它的結局就是秦王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最後成為唐朝第二任皇帝,開創了唐朝歷史上的“貞觀之治”,而玄武門之變後的李淵被迫成為“太上皇”。

    玄武門之變

    那麼玄武門之變發生時,當時還是最高統治者加雙方的父親李淵,為什麼會眼睜睜的看著事情發生不去阻止呢?

    第一點:李淵失了人心!

    熟悉唐朝早期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一個人劉文靜,這個一開始跟著李淵一開始打江山的唐朝開國功臣!

    劉文靜一路上跟隨李淵,與裴寂協助李淵起兵反隋,並奉命出使突厥。後來隨軍南下,擊敗桑顯和、俘獲屈突通。

    就這麼一個戰功赫赫的開國元老,就因為酒後失言,被自己的小媳婦舉報後,李淵直接就給殺了他,而且還是抄家的那種!

    你要知道劉文靜手裡可是有李淵給的免死金牌的,可是到了這個時候免死金牌居然不管用了,你說氣人不氣人?

    李淵的這種做法無疑是讓當時許多的大臣們都寒心了,辛辛苦苦的跟你打天下,你不問青紅皂白就給殺了!你自己給的免死金牌也開始不管用了,你說這有多讓人寒心!

    這樣的情況下,李淵慢慢的就失去了朝中大臣們的人心了,雖然說我們能聽你的,平常的工作我還可以做做,但是要我幫你幹事,對不起我怕了!不幹!

    第二點: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前途的最大化!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已經是快六十多的人了,手下的人們為了利益和自己的前途,都已經開始了選擇站隊了!

    因為當時的情況下已經立了李建成為皇太子了,而偏偏又出來一個能力出眾,戰功赫赫的秦王,論才智武功秦王不輸李建成,論招募人才秦王更勝李建成!

    還有最為主要的一點就是李淵這老爹也是不是得會跟李世民說:“我最開始本來打算讓你做太子的,可是長幼尊卑規定只能是李建成當太子!”

    這個話你說一遍還好,可你是隔三差五的就提出來說,既然說你讓李建成當太子,那就要必然的把李世民的權利稍微的降一降吧?

    可是你發現沒,到頭來李世民一個秦王跟東宮太子權利差不多,這就讓底下的人們開始發愁了。

    我到底是要追隨秦王還是追隨太子,只要開始站隊的時候跟對人了,那主子要是成功上位了,自己飛黃騰達那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這個時候的朝廷內部都是為了以後各自的利益和前途去選擇自己的隊伍了,誰還會管你一個即將退位的老人呢!

    第三點:事發突然,來不及阻止!

    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其實李淵根本就沒有任何察覺,就是李世民來告太子李建成的時候,李淵還是沒有當回事。

    這個事情比較有意思,李世民和李建成基本上都是住在一個小區的,李世民經常會聽到李淵的小老婆們去李建成家裡。

    起初李世民也在意,可是慢慢的他發現李淵的小老婆們有意無意的找自己麻煩,打自己小報告,卻對李建成非常要好!

    這個時候李世民就覺得這裡面有問題,就去跟自己老爹說一聲,可是李淵覺得這是李世民在誣陷太子李建成,還要在第二天的大會上讓太子和自己對質!

    李世民這時就發現事情不簡單了,再加上尉遲恭,長孫無忌,房玄齡,程咬金等人的一再堅持讓李世民先發制人!

    李世民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從一開始就是戰功比太子多,能力比太子強,手底下能人這麼多,李建成你做太子了,還要三番五次的來挖我牆角,陷害我,看來咱哥倆還是要幹一架!

    所以就在上朝的途中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帶著一眾部下迅速的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

    等到李淵知道事情還是李世民派人去給通知的,尉遲恭提著刀站在李淵跟前說的,意思就是你的兩個兒子已經被我們乾死了,現在能主事的就只有秦王李世民了!

    所以說當時還在皇宮裡划船的李淵原本以為讓兄弟倆對質一下拉到了,誰能想到結果是這個樣子,想阻止都已經來不及了!

    總結一下:

    玄武門之變應該說是可以避免的,身為皇帝的李淵一開始就應該平衡一下太子與秦王的權利。

    太子應該有太子的權利和地位,李世民一個王就要有王的地位,可李淵從一開始就是讓他倆雙向發展,齊頭並進的,雖說是有太子與王有區別,可權利一樣大還是沒用的!

    再加上李淵的這種優柔寡斷,不想讓兄弟手足相殘的思想,也是間接導致玄武門之變發生的主要原因!

  • 22 # 竹杖芒鞋大頭

    誠邀。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同漢朝相似,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唐朝與漢朝又有所不同,因為唐朝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開國皇帝權利會被兒子架空的朝代。

    唐高祖李淵在隋末動亂中,從太原起兵最終奪取了政權,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一般的開國皇帝都是位高權重的,如劉邦,朱元璋。但是李淵卻不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李淵還在世時,李世民就敢發動玄武門政變,殺了自己親兄弟,逼迫李淵傳位給自己。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要歸結於唐初的政治。

    一般的皇帝打天下,靠的都是身邊的小夥伴,好哥們。劉邦,朱元璋,身邊小夥伴都是給力的戰將。李淵太原起兵,打天下靠的卻是兒子,李世民與李建成都具有出色的軍事領導才能,但是李世民更勝一籌。李建成當太子之後,唐初剩下來的平叛、征戰都是有李世民主導,李世民為大唐立功無數,李淵賞賜李世民天策上將,可以自己設府,招募任命官員。也正是因為這樣,李世民身邊聚集了一大幫帝國的精英人士,這些人也在另一個方面慢慢刺激了李世民的政治野心!

    還有一點李世民得到了關隴貴族的支援,李世民雖然有手段有能力發動政變,但是李淵除了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外,還有別的兒子。政變成功了,怎麼確保李淵就立自己當皇帝,而且當皇帝后如何讓眾人心服。當初隋煬帝楊廣,就是想脫離關隴貴族,搞得最後離心離德!長孫無忌這些人就是關隴貴族的精英代表,有了這些人的支援,江山才坐的穩。

    李淵的江山是依靠兒子們打下來的,作為幕後大局策劃者,李淵在軍中以及地方的影響力遠不如實際統兵征戰的李世民,再加上對李世民的縱容,導致了最終的慘劇。所幸的是李世民是一個好皇帝。

  • 23 # 八佾歷史君

    促成“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因素眾多,核心問題在於李淵選擇誰作為繼承人,這一問題的答案,將最終決定他,是否會阻止玄武門之變。

    一、前車之鑑

    李淵對立儲之事有諸多顧慮,其中起決定性影響的恐怕是,在唐朝之前鼎盛一時的隋朝,再次出現二世而亡。這使他放下了以綜合實力選擇繼承者的念頭,對嫡長子並予以無條件支援。

    唐初熱議的政治話題,集中於探討隋朝滅亡的根源。尤其廢立之事,也一度成為焦點。主要針對隋文帝楊堅所託非人,廢棄嫡長子楊勇,改立嫡次子楊廣為太子。

    《隋書》卷三形容楊廣:

    美姿儀,少敏慧,高祖及後於諸子中特所鍾愛。

    可以想象唐朝建立初期,關於國本一事,追隨李建成的團體,必定會時時提醒李淵,以此為誡,切莫因有所偏愛,而重蹈覆轍。但李淵對前朝經驗的吸取浮於形式。

    才堪大用

    楊廣和李世民,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二人身上又有哪些相同點?我們將《隋書》對楊廣的記載,和《新唐書》《舊唐書》對李世民的記載,逐一比較:

    1.帝王之相:

    楊堅曾經召相士,為諸皇子看相,結果是晉王貴不可言,這是楊廣十三歲封晉王之後的事。也有相士對李淵預言“此子龍鳳之姿,必能濟世安民”,此時的李世民僅四歲。

    2.才智過人:

    楊廣年少聰慧、好學、擅長寫文章,沉著冷靜心機深,老成持重有威嚴。李世民同樣年少聰慧,籌謀深遠,遇事果斷,不墨守成規,心思難測。

    3.戰功卓著:

    楊廣無論是跟隨父親屢立戰功,或是領命出征向來攻城掠地披荊斬棘,在楊堅眼中更是有乃父之風。李世民更是多次深入重圍,或是支身涉險,解救受困的父兄,另兼斬敵無數。

    4.依附者眾:

    楊廣也曾因為仁愛、孝順、謹慎、節儉,不僅得到帝后認可,大批官員支援,甚至收穫了百姓的稱讚。李世民結交江湖豪傑,接納隋朝舊臣,德才兼備禮賢下士,麾下眾多親隨死士。

    成敗由人

    楊廣和李世民對儲君之位的競爭力,原本佔據著,格外突出、並且極其相似的優勢。壞就壞在,楊廣立儲前表現出的優點,不是爭取上位時作出的偽裝,就是橫徵暴斂時的秉持。

    追悔莫及

    暴露真實面目的楊廣,對父親兄弟斬草除根。隋文帝死前,對廢楊勇一事,更是顯出失足之痛。有這樣極端又惡劣的先例在前,李淵在選擇儲君的態度上,轉為接受用長不用賢。

    二、慎之又慎

    朝臣們認為,對於國家和百姓,楊勇所能造成的危害,可能遠小於楊廣。李淵則更需要考慮李唐江山能延續多久,自己和幾個孩子的性命。於是他逐漸陷入了,憑個人喜好抉擇的怪圈。

    愛子之心

    有時候越不成器的孩子,父母就會越關心幫助,不料孩子卻更不爭氣,這個死迴圈帝王家也有。李世民扮演的是那個不會哭,沒奶吃的好孩子。因為李淵潛意識裡他是最強的,不需要操心。

    暗流湧動

    依據槍手博弈原則,李元吉在三人中,實力最弱,只能選擇做螳螂身後的黃雀。因此在李建成和李世民決出高下之前,李元吉只能借刀殺人,而能對李世民構成威脅的,只有李建成。

    孰聽是非

    李淵認為立嫡長子,至少能規避風險,不至於亡國。而且他害怕,聰明伶俐的李世民,平時也未見得對他百依百順。萬一將來起爭執,自己是否有可能重演隋文帝的悲劇。

    但他忘了,用長不用賢,只是個形式。從根本上說,也只是個機會性選擇。用賢本沒錯,錯的是錯堪奸賢。禍起蕭牆往往是因為,在辨識真偽和周密防範兩個環節,出現嚴重漏洞。

    三、意有所屬

    《新唐書》卷二提到,李淵曾經反覆許諾李世民,事成之後封他為太子,事後又一再食言。因此我甚至懷疑,李淵不僅中意的接班人不是李世民,恐怕對李世民也早已心存芥蒂。

    父子離心

    《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一卷提及,李淵有意遷都,李世民公然提出反對意見。之後李建成趁機串通李淵的嬪妃,屢次誣陷李世民擁兵自重、意圖皇位。李淵則是不由分說,認定李世民有罪。

    何其涼薄

    接著出現了極具諷刺意味的一幕,盛怒之下的李淵,接到突厥來犯的報告,瞬間變臉,當即就和顏悅色安慰李世民,讓他帶兵去平叛。而且每回都是用時好,回來又繼續猜忌。

    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四、厚此薄彼

    一次李世民跟隨李淵,到李元吉住處,李元吉安排人要殺李世民,李建成阻止了。但當李建成得到李元吉表態,不會將責任推卸給他。對於失去這次機會,他表現出了後悔。

    從這些描述我們推斷,李建成當時,既不確定父親的態度,又不願被別人漁翁得利,所以不願與李世民之死有牽連,況且倉皇出手恐投鼠忌器,才權且決定不殺。

    此後,李建成不僅新招募兩千長林軍,還派手下去借三百幽州突騎兵。被人告發後,李淵也只是把李建成叫來責怪一番,沒有遣散非法聚集的軍隊,只找了個手下胡亂頂罪。

    李淵帶著李建成、李元吉去仁智宮,留李世民獨守京城。李建成教唆楊文幹起兵的事卻早早敗露。不知道李淵這時生氣為的什麼。但應該是包含李建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本可使李建成阻止楊文幹,李淵卻讓李世民帶兵出征,也許預計李世民必死,才許諾太子之位。還給李建成挑了易守難攻的蜀地作為退路。即便如此,李世民沒走幾天,李建成再次官復原職。

    李淵對待李世民可謂繼父般的溫暖。許諾李世民的話,轉眼成空。平叛回來的李世民,卻因幾句道聽途說,被李淵不由分說的指責。若非突然有仗可打,他幾乎無地自處。

    五、相煎太急

    《資治通鑑》詳細記載了,玄武門之變前後,兄弟三人間的爭鬥。先是李建成夜裡請李世民到東宮赴宴,然後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吐血數升。

    這時候李淵來探望李世民,甚至沒有發怒,只是跟李建成說,“李世民向來酒量不行,你下次別找他喝了”。完全混淆視聽,為李建成開脫,已經把李世民當犧牲品了。

    李淵還對李世民說,“這個國家都是你的功勞,我想讓你繼承,是你一直推辭的。況且建成比你大,當太子也有很長時間了,我不忍心廢他的太子之位。”

    太沒有人性了,李世民不是你的兒子嗎?這樣偏心實在太過分了。難道李世民就活該倒黴?李建成做了多少壞事,一個父親就沒有點明辨是非的能力嗎?如此,怎不令人寒心。

    接下來更過分了,李淵說,“我看你兄弟好像合不來的樣子,要不你到洛陽自立為王吧,就像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一樣”。虎毒不食子啊,李淵竟然誘騙親兒子自毀前程。

    李世民要是相信他爸爸的這套鬼話,很快就會被全天下視作逆賊,名正言順的起兵討伐,甚至被手下梟首領賞。李淵其心歹毒可見一斑。已全然不顧昔日捨命相救之情。

    李建成李元吉串通後宮天天造謠,李淵終於是想要降罪於李世民了。李元吉要求殺李世民,李淵的回答是,“他有功勞,用什麼理由殺他?”

    而得知李世民說李建成要殺他,李淵驚訝,但卻不著急。大概是驚訝,你怎麼知道的。並且第二天他划船去了,李世民的死活他真是一點沒放在心上。

    再說,明知兄弟二人有嫌隙,讓李元吉把李世民的將領士兵全部帶出去外面打仗,這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嗎?而且讓李世民早來申辯,自己故意不露面,也不保護李世民。

    聽說李建成死了,李淵還語帶雙關的埋怨,“早不作打算,現在怎麼辦。”顯然玄武門之變的最終結果和他的期望是相反的,這樣一個一心要置兒子與死地的父親,古今罕有。

    李淵是否派人參與玄武門兵變,史書上沒有明說。但是,既然已下決心,讓李建成繼承王位,如果李世民對李建成構成威脅,李淵作為父親,一定會為李建成掃清障礙。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李淵對於玄武門兵變,有聽之任之的嫌疑,只不過最終結果卻不是他所期待的,他支援的皇位繼承人是李建成。這一選擇,也將成為他與李世民之間,親情的裂痕。

    有趣的在此次玄武門之變中,傷亡最慘重的,竟是玄武門的屯兵,甚至雲糜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匆忙迎戰、雙雙戰死。當時東宮和齊王府的兵馬尚未趕到,又無聖旨。

    那就說明敬、呂二人是和李世民的下屬交戰。從匆忙應戰中看出,二人並非太子黨人,所以對計劃不瞭解。那麼他們敢於在事發後,當即做出調整應對,應當是獲得了李淵的授意。

    正是因為李淵不辨是非黑白,縱容兄弟相爭、手足相殘的事件屢屢發生,甚至還派人在其中充當打手。在唐中宗至唐肅宗的數十年間,在大明宮北宮門,又發生了三次玄武門政變。

  • 24 # 正史野史當故事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是我國華夏民族五千年封建歷史中非常出名的幾個皇帝,他們在歷史中都做出了偉大的成就,也是我非常喜愛的幾位皇帝。

    對於我喜歡的這幾位皇帝,他們都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在亂世之中衝鋒陷陣而奪取的。在我喜歡的這四位皇帝中,其中有一位和其它三位有一個特別一位皇帝,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世民不是靠自己打天下成為開國皇帝的,也不是從自己的父親那裡繼承皇位得來的,而是透過兵變而奪來的。

    在還是秦王時的李世民是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當時的皇帝李淵已經立下太子李建成了,所以對於李世民而言,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李世民今生都會與皇位無緣。對於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李世民而言,這種結局是他所不甘心的,於是就發動了出名的“玄武門之變”。

    做為當時的皇帝李淵,在看見自己的兒子自相殘殺時,為什麼沒有阻止呢?是自己沒有能力嗎?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先斬後奏,無可奈何

    在唐朝基本上穩定下來時,做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也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了,也立下了太子李建成,對於李淵和李建成來說,以後的皇位必定是李建成的了。可是事與願違,這時的李世民卻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在古代,各個王朝之中,只要是發動兵變,那肯定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對於李世民來說,他肯定也是這麼做的,對於當時的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那肯定都是事先不知道的,這樣李世民的成功才會更有把握。

    在“玄武門之變”後,結局已經形成,知道事情後的李淵也是不能扭轉乾坤的,只能是接受這樣一個局面,畢竟李世民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他做為唐朝未來的皇帝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開國名將一邊倒

    在唐朝還沒有完全建立統一時,李世民就帶領著唐朝的將軍和軍隊為唐朝開疆擴土,也為唐朝的建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並且在軍中也有了一定的威望和地位。

    在兵變時,和李世民一起起事的將軍有秦瓊、尉遲恭等人。這些將軍是什麼人呢?他們可是唐朝的開國名將,不管在朝堂中還是在軍隊中,他們的地位和威望都是代表著一種勢力的,並且他們早年間都是跟隨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將領,他們的站位就表明了他們的立場。

    做為只是皇帝的李淵來說,他有的只是皇帝的名譽而已,沒有什麼軍隊權利的,他如果反對的話,後果會是怎麼樣,李世民會不會直接像楊廣那樣奪取皇位呢?畢竟一些開國名將都已經站在了李世民的那一方了,選擇接受這個事實會不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所以對於“玄武門之變”,李淵不是不想阻止,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沒有辦法去改變那最後的結局。

  • 25 # 文史有意思

    李淵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不是能力問題。

    那是什麼問題呢?兩個方面:李淵的“寬厚”性情、李世民的超強戰力。但凡這兩方面有一個不存在,也許玄武門慘劇就能避免。

    性情寬厚也是一種錯嗎?

    最是無情帝王家,尤其是身在高位的帝王,過分的寬厚就是一種罪過。史書上記載,李淵就是一個性情寬厚的人。這本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他是一個皇帝,一個有著兩位優秀兒子但是堅持嫡長子繼承製的皇帝。

    李淵所處的位置不允許他寬厚,如果他是一個不那麼寬厚的人,也許他就不會因為心疼自己戰功赫赫的二兒子,而給他不斷升官,甚至封為天策上將。這就導致李世民擁有了極高的地位,無形中使得擁護李世民的政治集團形成。

    如果他是一個不那麼寬厚的人,在他發現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勢同水火的時候,就會快刀斬亂麻,扶持一方、打壓一方,而不是同時在意兩個兒子的看法,甚至要將唐帝國一分為二,分別交給兩個兒子掌管。

    這種寬厚導致的是兩個兒子都如驚弓之鳥,最後被逼得兄弟兵戎相見。

    他尊重嫡長子繼承製,擁護太子李建成。李世民依靠軍功形成不可忽視的勢力之時,他也知道要遏制,但是他就是不忍心對自己的兒子下手,甚至給過李世民讓他當太子的許諾,但是轉眼又忘了此事。

    不論是對李建成還是李世民,這種最後落空的許諾,都是一種可怕的刺激。仇恨敵視的種子,紮根在兩兄弟心中,無形中被李淵的寬厚催化。

    身為二兒子,卻偏偏有超強戰力,立下戰功無數

    假如李世民是個不那麼出色的二兒子,也許玄武門之變也不會發生。

    李唐王朝建立之初,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也是友好地攜手打天下的。年長的李建成更是在李淵不在的時候,扮演著家長的角色,帶領著兄弟打下了大唐江山。

    直到大唐建立,李建成開始對內負責朝政,李世民繼續對外負責帶兵打天下,分化這才出現了。

    太子李建成對內治理朝政,是分內之事,但相對來說,不如李世民對外統一大唐建下的戰功耀眼。

    李世民的能力出色,統一戰爭中建下的戰功使他獲得了更多的支持者。

    李淵二兒子的氣焰漸漸蓋過了李建成,他成了皇位繼承人的有力競爭者。兄弟之間的矛盾就變得不可避免。

    對於李建成來說,這個弟弟也成了他的威脅。

    玄武門之變無法避免,一來是李世民身為次子卻能力出眾、野心勃勃;二來是李淵性情寬厚,不忍傷害任何一個兒子。

    誰曾想,兩相疊加,竟是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兄弟相殘的慘劇。我難以想象,這位寬厚的想要和平解決爭鬥、同時讓兩個兒子開心的皇帝父親,在聽到自己的一個兒子殺死了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的時候,心裡是多麼地震驚痛苦。

    寬厚也是一種錯嗎?很不幸的是,生在帝王家,就沒有隨性寬厚的自由。千載之下讀到玄武門之變,我還是感到無盡的悲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歲半孩子枕頭多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