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看愛思考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出現這種結果稍不奇怪!當時整個東方古老文明,都在面臨著西方的文化侵徹與物質碾壓。因此,無論是清朝還是日本,都已經處於必須做出歷史性選擇的十字路口。變則生,不變則亡!
與因循守舊的大清不同的是,日本在應對西方列強帶來的震撼性壓力時,採取了務實主義態度,透過吸收西方相對先進的文化,及其相對發達的物質文明發展成就,使日本逐漸從落伍於世界的國家,透過模仿、學習西方逐步走向了工業化強國之路。
而反觀大清王朝,因為傳統的、守舊的、落伍的桎梏過多也過重,導致其希望保留下來的糟粕太多——尤其是腐朽的封建專制統治制度!因此,清朝既不具備日本從上至下全盤,實施全盤改良的條件。同時,清朝統治者也缺乏推進全盤改良的見識與勇氣!
於是,當日本透過大力吸收歐美文明改變其國民的落後面貌時,大清在繼續嚼食著八股取士的糟粕!當日本推行君主立憲,大力推進立憲法、開國會時,大清仍在為維護君主專制,確保皇權萬世不易而絞盡腦汁!當日本正在積極發展工商產業,並由政府牽頭努力做大做強命脈企業時,大清卻仍在實行以所謂官督商辦為主的創辦企業方法。而由此帶來的後果必然是:官商勾結、效率低下!導致其雖然創辦了許多企業,但卻因為難以避免的腐敗,導致其因缺乏創新的動力而徒有其表!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清日之間在十九世紀展開的救國競賽中,之所以日勝清敗(洋務運動的破產,以1894年的甲午海戰慘敗為代表),其總根源就在於:日本捨得拋棄導致其落伍的封建專制制度,代之以摻雜著封建殘餘但卻揉入了西方文明的君主立憲制!
而大清的失敗,則是由於統治階級不肯拋棄陳腐落後的封建皇權統治,並且妄圖利用洋務運動的成果鞏固之!因而導致了沒能構建起一個自上而下的,循序漸進的改良方案,結果導致了清朝的洋務運動,始終處於易受意外幹攪,無法集中全力推行的局面!而且因為洋務運動只是片面的、區域性的改良,始終無法將其上升到改良政體的高度,結果自然會是腐朽的政體拖累了改良,並最終導致其失敗!
不過,在經過了1894年的甲午之敗的刺激後,清朝統治者也曾試圖推動全面改良,但卻因頑固守舊勢力的阻撓而失敗!當這次推動改良的機會失去後,歷史又給了清朝最後一次機會:受到了1900年的庚子之變刺激的慈禧太后,在返回京師後決心實施“新政”!
不過說是新政其實一點兒也不新,不過只把早該推動的全面改良,重新予以推動罷了!但是,隨著慈禧太后的去世,因為攝政王載灃等人過於頑固,導致新政無法得到徹底貫徹落實!於是,國內各個階層的人們的希望落空了!人們發現,對於這個已經成為阻礙中國進步的頑固王朝,只有透過武力討伐推翻它的腐朽統治,才能推動中國走向進步!因此,伴隨著辛亥革命的槍聲,大清王朝便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
3 # 趙教授備用
一,日本派出了強大的考察團,不光是考察,直接去學習。
二,美國軍艦開了幾砲,引起地少無資源的日本恐慌。
今後怎麼生存?
三,人口少,稅基小,總稅收少,和中國無法比。
四,天皇帶頭,以身做則。
五,早期向中國學習,嚐到甜頭,知道學習的重要。
-
4 # 小青峰曰史
不要搶,我來答!
追溯到十九世紀的歷史,我們會敏銳地察覺到在那段期間,我們中國和日本都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大改革,兩者的初心是好的,然而兩者最後的結果卻截然不同。我們中國的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進行的很順利,最後成功了。在這結果的面前,就讓小青峰帶領大家去挖掘背後的原因。
日本明治維新一、明治維新的含義
明治維新是一場為了反抗歐美帝國主義侵略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革命。它的成功使當時的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實現了富國的目的,併為日本之後的一系列殖民侵略戰爭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所以,明治維新在日本近現代歷史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二、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外部原因1. 歐洲列強三足鼎立的互相牽制有利於日本進行改革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大陸,在英國、俄·法、德·奧匈·意這三方勢力之間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致使一直致力於貫徹本國“南下政策”的日耳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問題上受到德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的牽制,開始把博弈的目標放在了亞洲大陸的清朝身上;另一方面,秉持著孤立政策的英國,在跟其它兩方勢力進行較量的過程中,也逐漸開始考慮與英國曾經給予過扶持的日本明治新政府建立同盟國關係,以牽制俄羅斯在亞洲、特別是在清朝的勢力擴張。這幾方勢力在歐洲以及亞洲特別是清朝國內的勢力較量,引起當時清朝國內的諸如太平天國等組織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民族運動,諸列強國家已經無暇顧及遠離亞洲大陸的日本國內進行的維新改革。這一現狀使得明治維新改革具備了不受干擾、相對安定的國際環境並最終取得成功的外部條件。
2.英國對西南雄藩的支援給日本提供了成功改革的經驗
歐洲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呈現,使得英國對俄法同盟在一直對日對清殖民侵略的過程中也保持有著諸多防備。當日本國內開展推倒幕府的運動的時候,法國一如既往地支援幕府的統治。與此相反的是,英國卻對西南雄藩支援的明治天皇一方勢力表達出了充分的好感並在軍備、軍隊建設、經濟改革等諸方面給薩摩藩提供了支援。西南雄藩在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改革,不但證明了經濟實力的提升能夠對推翻幕府統治提供有力保障的作用之外,還為之後的明治維新改革運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範例。
內部原因1.符合本國實際需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19世紀中葉的日本還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德川幕府又實行閉關鎖國和愚民政策使日本封建經濟解體和原始積累的過程遠遠落後於西方。當時的日本人民不僅處於封建幕府統治壓迫之下,民不聊生,更遭到外國的侵略,面臨淪為亡國奴的危險。為了推翻德川幕府、挽救國家危亡,趕上歷史潮流,日本人民展開了激烈鬥爭,在皇族、公卿和藩主中也有不少人強烈反對幕府統治。而當時倒幕派看準和把握了這一形勢,及時開展改革運動並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見,明治維新確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符合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是它成功的基本原因。
2.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援與鼓勵
一場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推動改革的主題是這個社會的哪個階層。就明治維新而言,它是由政府去推動的。1868年倒幕運動後,明治天皇開始掌權,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在社會體制、文化、教育、司法等方面頒佈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在國家政權的強力支援下,使各項政策得以貫徹執行。
3.日本獨特的民族文化
日本人熱愛學習別人,這早在中國唐代就體現出來,所以,當歷史走到交叉路口時,日本人面臨著繼續學習中國還是學習列強推行資本主義的選擇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強者。虛心好學能夠使外來文化很容易融入自己,有的人甚至認為日本文化就是各種文化交融之後產生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學習西方時從不停頓於照抄照搬,而是從國情出發,有選擇吸取西方文化,取其精華,並融合到傳統文化中。在廣泛吸收和引進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明治政府認識到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包圍與進攻面前,必須以本國的資本主義近代化來對抗外來壓力。因此,他們對西方先進文化和科技人才採取的態度是藉助而不依賴,主要是請他們傳授當時所急需而又無能為力的技術,但與此同時,又十分注意培養本國人才予以取代。
總結:日本成為唯一一個透過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的亞洲國家是由其獨特的內在和外在原因共同決定的。
中國的洋務運動一、洋務運動的含義
洋務運動,是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下為了挽救其統治被迫採取的一場不自覺的近代化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早期現代化的努力,但結局卻是悲劇的失敗命運。
二、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1.傳統封建盛世社會的束縛
中國傳統盛世社會具備的條件是: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等。誰都渴望盛世,然而驕傲使人落後,長期的盛世會使統治者過分盲目自大,當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生產體系時,其對國家治理產生的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人們容易陷入封閉保守的思想,弱化對外界的溝通交流。農耕文明的執政者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維穩,統治者認為,將佔社會絕大多數的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以實現人地和諧,文明就能生存、發展下去,而對外擴張、交流產生的收益不大,閉關鎖國更利於實現秩序的穩定。因此,晚清政府陷入封閉保守的思想中,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弱化對外界的溝通交流。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對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這一組矛盾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認識不清,無法在實踐中透過全面的制度改革和創新實現近代化轉型。
2.教育制度不完善,人才並不齊全
制度改革和創新都需要大量人才,而人才是透過教育培養起來的。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除陸續創辦近代軍工和民企外,還對傳統的教育體制作出調整,以適應洋務運動發展的需要,如設立京師同文館和各式學堂,官派幼童赴美留學,分遣學生赴歐學習。但是,對教育體制的微調始終在“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下進行,只是為鞏固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無法觸及教育的本質——對靈魂和科學的普遍關注。不抓住核心關鍵點,那也是治標不治本啊。
所以說在改革過程中,教育改革的滯後使知識精英既喪失了創造力,更失去了變革制度的勇氣,只能利用學到的一招半技去修補封建專制統治。
3.頑固派的阻撓
在腐朽封建的晚清政府中,頑固派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期逐漸發展起來的,與洋務派不同的是,頑固派強調儒家的倫理道德、社會政體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永遠不能被削弱改變,相對於西洋技藝而言,具有永恆的價值。所以他們一直對洋務派的“師夷”持否定態度,他們過分尊崇祖宗之法。因而,頑固派分子頻頻對洋務運動進行阻撓破壞。
總結:洋務運動並沒有觸及封建統治的核心,所以必然會使近代中國的轉型僅僅停留在“器物”層面上而無法全面化,最終導致失敗。
-
5 # 歷史的達人
傳統的觀點是,日本統治者實行了真正的君主立憲制,完成了資本主義改革,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而大清統治者的君主立憲是假的,不願意放權,成立的內閣全部是皇族內閣,軍國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的手裡。
但我不這樣認為。實際上,中國學習西方,一度是成功的,甚至催生了同治中興。國家財政收入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近代軍隊模式開始形成。特別是海軍的建設,一度形成了強大的艦隊。
轉折點是甲午海戰的失敗。如果甲午戰爭中國勝利,兩國走向會完全改變。
甲午戰爭失敗後簽訂的《馬關條約》, 日本從中國手中獲得了2.315億兩白銀(賠償軍費2億兩,贖遼費3000萬兩,威海衛守備費150萬兩),分8次償還,附有利息,實際上4次還清。
這2.315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的3.6億日元,而當時日本的財政收入每年大約在8000萬左右,也就是說相當於日本4年半的財政收入。這些錢要是讓日本政府從每年的財政收入中省,估計得省幾十年。
這些錢一下子讓日本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以前日本各方面的建設,都是從牙縫裡省錢,現在終於有資本大幹一場了,日本開始迅速騰飛。
而中國不但在這一場戰爭中輸掉了老本,而且又賠了鉅額賠款,同治中興積累的財富和軍事力量喪失殆盡,從此一蹶不振。
日本靠著一場戰爭,贏得了國際聲譽,西方列強再也不敢打他的主意,日本贏得了發展的外部環境,拿著中國的賠款發展經濟、軍事、教育,終於成為世界強國。
其實,當時日本的軍艦也不是自己造的,都是從西方購買的,只不過,日本舉全國之力,購買了更為先進的戰艦。如果日本戰敗,日本向中國賠償,那麼,日本就再也沒錢購買戰艦,徹底淪為列強欺負的物件,明治維新就會像洋務運動一樣失敗。
而中國則會提高國際地位,透過一場戰爭,至少贏得幾十年和平發展的機遇期。國人會認識到是洋務運動提高了國家的實力,就會有更多人贊成和推動洋務運動。那麼洋務運動會走上良性迴圈,獲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我認為,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
6 # 文史新人小郭
大家好,我是新人小郭。很高興回答題者所問。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本質區別在於,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主要目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地位。而明治維新卻是由廣大農民發動的一起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的改革運動,他的利益是日本大眾,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中、日兩國面對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進逼,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終以改革目標而獨立富強的卻是日本。若深入檢視改革歷程就會發現:中國的封建勢力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相反,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日本則是全盤西化,並且相當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與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革。
總結二者改革的不同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社會背景不同。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矛盾尖銳,改革勢在必行;而洋務運動則是統治階層進行的自救運動。
第二、參與改革的階層不同,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已經波及到普通平民,是廣大民眾全員參與的一場改革,而且此時的天皇已經沒有權威性了。洋務運動只是單純的為了加強清朝的統治,所以,參與的也就只是統治階層。
第三、改革的範圍不同,日本是全盤西化;而中國則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只注重軍事和經濟的改革。
第四、認識和目的的差距,同樣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大國,日本政府是積極客官的去面對差距,透過全面的改革來彌補差距,這種認識已經擴散到了日本的民眾中;因此,日本改革的目的就是就國富民。而中國面對在資本主義大國的衝擊下,並沒有認識到封建體制的不足,而想的只是軍事實力的不足,所以,改革的目的只是在自救。這也就是為什麼改革後的兩個國家在甲午戰爭後中國洋務運動宣告失敗。
-
7 # 兇猛治國
明治維新,日本西化,鳳凰涅槃,國力增強。而中國處於清朝晚期,封建社會快要滅亡的階段,慈禧太后腐敗無能,大廈將傾,統治階級從根子上爛光了,雖然有洋務運動,但是治標不治本,只弄了些花架子,所以中日之戰中落於下風。
-
8 # 學習路上123
洋務運動實質上是地方勢力為保證地方發展的運動,明治維新是中央政權主導的改革運動。
改革勢必會受到既得利益的反對。地方主導改革在受到反對時只能利用地方權利去解決,而中央政府在受到反對時可以利用全國所有資源來應對。
中國當時有很多日本沒有的體制性矛盾,日本的武士階層是以本民族為主。中國要保持滿族一等公民的身份,但是做不到讓所有滿族都得到這種利益,同時還要保證對主體民族漢族的忠誠。其解決辦法是透過封爵,既封漢人又封滿人;鐵莊稼贖買滿族特權。
到了清末,鐵莊稼地方無法解決,中央不想解決,封爵在清朝滅亡之後還有人認。日本透過贖買政策解除武士特權,是透過動用全國的資源(包括軍事手段)。
甲午戰爭作為洋務運動的失敗標誌,這場戰爭甚至可以說是北洋地方政權與日本國的戰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地方勢力的失敗,之後中央主導的“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發展。
-
9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中日十九世紀的改革中,為何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洋務運動失敗了?
其實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明治維新,本質上來說都是自上而下發起的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以此來維護、鞏固統治的運動,而且雙方爆發的背景都很類似,都曾經遭到了帝國主義的侵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機。
但不同的是,明治維新前,倒幕派透過倒幕戰爭成功推翻了德川幕府,還政於天皇,並透過西南戰爭消除了明治維新最大的阻礙,明治維新此後的政策推行相對來說說是一帆風順。
同時明治維新又是以明治天皇為領袖發起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一方面透過改革加強中央集權,確定天皇的無上權威,加強了天皇對明治維新的領導;一方面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進行大規模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全面學習西方,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脫亞入歐的思想也在日本許多上位者中萌發。
不過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依然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餘,這些封建殘餘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道路。
而洋務運動是部分清朝封建大地主階級展開的一場自強自救運動,他們希望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同時也希望將西方的政治制度搬進來,達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達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
但本質上來說,他們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群體,並沒有真正接觸、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制度的經驗,他們只看過幾本書,與列強有過接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資本主義好,但不知道資本主義為什麼好,骨子裡依然是封建社會老一套。
而且他們也在擔心如果真的全盤西化,很有可能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因此他們一邊改革一邊妥協,其實就是稍微開放一些的保守頑固派。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當時無論是咸豐皇帝也好,亦或是辛酉政變上臺的慈禧,再或者那些朝中軍政要員,他們都是保守派頑固派。尤其是慈禧這樣的統治者,她之所以支援洋務運動,所希望的只是藉助支援洋務運動來對朝中勢力進行制衡。
這也就導致了洋務派無法主導和影響當時的統治者,沒有得到他們真正的支援,無法真正有效並且全面地展開洋務運動,所做的不過是在滿清這艘風雨飄搖的大船上修修補補。
同時這批人出身派系不同,因此門閥思想嚴重,彼此之間相互爭奪相互傾軋,不能形成一個有力的統一的整體,沒有統一的指導方針,缺乏完整並且行之有效的計劃,大多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幹。
因此洋務運動並沒有真正讓中國富強起來,沒有讓老百姓富強起來,能做的只是為風雨飄搖的清政府強制續命。一如美國漢學家芮瑪麗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
即便如此,還是不能否認洋務運動的功績。在19世紀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現了暫時的"中外修好"的和局。而且洋務運動運動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只不過洋務運動還有改變當時的封建社會,也沒能真正實現國富民強,因此總體來說還是失敗了。
-
10 # 一切都歸於無吧
統治者不一樣,日本政府有國家興亡和民族走向的意識,而清政府除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沒有絲毫的國家興亡,民族走向這方面的意識[摳鼻],人家明治維新拿著馬關條約的賠款積極改革而清政府巴不得把國家和人民吸乾[摳鼻],就算清政府走向衰亡也巴不得拉著整個國家給他們陪葬,清政府就好比一棵老樹根老早就已經腐朽只是呢樹上還有那麼一點點的綠葉子,而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就是把土裡的養分吸乾以維持樹上的那少的可憐的綠葉罷了,所以要想改革成功就得把老樹推倒重新灑下種子
-
11 # 天香引
明治維新以及後來清政府搞的維新變法,它們同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有個巨大的區別:歐洲的革命是由下至上慢慢改變的,先出現了強大的商人階層,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之下,上層被迫去改革。而中日的變法是從上至下的突然改變,當上層中有些官員、知識分子發現不立刻改革就要被列強瓜分,想要推動維新變法的時候,下層百姓還大多是舊社會的農民和鄉紳,他們還不懂得這些變革有什麼好處。
這樣一來,在變法中就會遇到一個強大的阻力: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歐洲的革命中,當革命爆發的時候,社會上有錢的人早都是大商人、大工廠主了,少數不靠工商業發財的舊貴族也成不了氣候,他們沒有力量阻止變法。在中日變法的時候,全國還停留在自然經濟時代,大部分有勢力的人還都靠的是舊制度發財得勢,他們當然不希望變法。要想變法,就得先把這些人消滅掉。
中日變法又要快搞不能慢來(慢就會被列強瓜分了),那麼唯一快速幹掉既得利益者的辦法,就只有武力了。所以,明治維新成功的關鍵,在於維新派是如何掌握武力的。明治維新時,日本武力最強的是薩、長兩藩,維新的骨幹都是這兩藩的中下層武士。是靠著他們的軍隊推翻了幕府,靠著他們的威脅讓各藩交出了權力,靠著他們的武力鎮壓了對維新不滿的武士的叛亂,維新才最終成功。
從這個角度看,明治維新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是不可複製的。首先,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分封制。中央集權制的特點是,地方同中央之間是上下級的關係,地方官都是中央直接委派的。地方官想要升職的唯一辦法是揣測朝廷的意思,聽朝廷的話。在這種制度下,地方上沒有率先改革的動力,保持穩定才是施政的首選。
所以當這些省份被列強胖揍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哎呀媽呀惹禍了,這可不要告訴皇上,我們不如去勸夷人攻打其他省份,然後跟皇帝報告說夷人被我們打跑了好啦。”分封制不同。在分封制下,地方和中央之間是競爭的關係。藩國是藩主的私產,藩主對藩國的內務有高度的自主權。而且藩和藩之間還是競爭的關係,哪一個藩的實力強,哪一個藩主在全國就更有話語權。這就形成了一個關於“社會制度”的開放性市場:各個社會制度在一個相對開放的市場裡競爭,哪一個制度能創造的國力大,哪一個制度就會勝出。
分封制的另一個特點是中央朝廷對地方的管轄能力很弱,地方上想偷偷乾點事朝廷沒法管。在幕府還施行鎖國政策的時候,薩、長兩藩就偷偷派人到西方留學。這些人到了國外後深受震撼,瘋狂地學習西方知識,後來都成了維新事業的中堅力量。這在清政府那邊也是難以實現的。在分封制下,薩、長有變法的動力和能力,率先引進了西方的武器、軍隊訓練方式,因此二藩才能擁足夠震懾全國的武力,足以擊敗幕府、各藩和中下層武士。也因為二藩提前派人留學日本,開闊了眼界,看到了大清被凌辱的先例,有了“不在全國變法國家就會毀滅”的危機感,二藩中的維新人士才會願意把權力交給天皇和議會,努力建設一個模仿西方制度的近代國家,而不是貪圖一己私利,去當新的幕府。
還有,在分封制下,各藩主的升降不靠朝廷任命,所以也就不像清政府那樣存在地方對朝廷瞞報的情況。各地藩主相互獨立,捱打的藩主想瞞也瞞不住。這邊一被打,全國立刻都傳遍了列強天下無敵的訊息。天皇、幕府、各地的領主、武士和知識分子,人人都清楚自己和列強之間的差距。這樣,維新思想才能克服千年的儒家文化,減小了變法阻力。
-
12 # 至高克勒貓
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根本出發點不同,洋務運動的出發點是維護清朝統治,抵禦列強的包圍,而明治維新的出發點則是變法圖強,振興國家,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還有就是清朝的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的狀態還停留在過去,沒有一點的革新,所以是不可能成功的
-
13 # 小鬍子同學
為實現民族自救,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和日本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透過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建立近代化企業和新式軍隊,改革教育,分別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
但是結果卻大相徑庭,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使日本躋身世界強國之列,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了,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這是為何?
第一,洋務運動缺乏變革的經濟條件。
洋務運動前的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變得積貧積弱,仍然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環境中,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同時資產階級一直受到了封建勢力的強烈打壓,洋務運動興辦的企業都由官員督辦,全部都是國有企業,雖然規模大,投入資金大,然而清朝的官場早就腐朽不堪,企業在官員的打理下出現了諸多問題。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就已經開始發展民用企業,資本主義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得以迅猛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商人和企業家,企業家為日本天皇的倒幕活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柱。
第二,中國在進行洋務運動的時候不能擺脫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控制。
中國希望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來強大自己,以此反抗西方列強,但是沒想到在學習技術的過程中需要處處依賴別人,而且西方列強還透過簽訂條約在中國實行各種特權,因此清政府受到了西方的制約。
第三,洋務運動受到封建勢力的阻礙。
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只是學習利用西方先進的技術,沒有進行徹底的改革,而明治維新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還借鑑了政治體制,在天皇的領導下,日本自上而下進行了一次翻新,推翻了幕府的統治。中國的封建勢力是遠大於日本的,慈禧太后雖然希望國強民富,但是不願意封建勢力受到威脅,所以不會同意改革政治制度。
第四,中國人民參與的積極性低。
洋務運動前中國農民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反對清王朝的統治,最終還是被清政府鎮壓下去了。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肱股大臣,同時他們也是鎮壓農民起義的核心人物,而且滿清實行以滿人治理漢人的政策,滿漢之間存在嚴重的民族矛盾,因此洋務運動並沒有得到農民這個龐大群體的大力支援。
而明治維新在集權方面做得可圈可點,將一百多個藩國合併到一起,實現了團結統一。
洋務運動雖然有諸多侷限,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也絕非一無是處,它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
14 # 一束陽光
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歷來變法也好,改革也好,從來是自上而下的。明治維新是掌握絕對權力的日本天皇主動吸收西方的較先進的文化和制度,從而使日本脫胎換骨。而反觀大清,洋務運動固然是恭親王等實權大臣開展的,雖然有朝廷的支撐,然而其中心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則是為了儲存既得利益者的權利的自救運動,不具備徹底改革的勇氣與立場。
至於之後的百日維新,雖然有皇帝的支援,然而光緒並不是最高統治者,其失敗也是理所當然。
-
15 # 人類文明史鑑
其實很多時候變法成功與否最直接的證明關係就是變法以後的國家打仗輸贏。為什麼我們說洋務運動失敗了?因為甲午戰爭戰敗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成功了?因為日本擺脫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傳統弱勢地位。打贏了甲午海戰。也成為了列強之一,所以成功了。
這並不僅僅是對此件事情所說的。檢驗變法成功的唯一條件就是這個國家的恥辱能否被洗刷。或者收復失地,或者奪回地區統治權力。所以兩場改革和變法在甲午海戰之前其實不分輸贏。
因為甲午海戰戰敗的影響,我們總認為清政府的洋務運動自始至終都是非常保守的,而日本則代表其先進。但實際上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在當時西方甚至更看好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因為清政府有更多的資源,並且在對外方面與各列強的接觸也遠非日本能比的。
甚至包括在軍艦的購置上,清政府也豪擲千金。日本緊衣縮食也拿不出來幾個錢。當時清政府的工業建設包括輕工業,重工業和軍事建設都讓西方的那些列強感到對自己存在危險。在當時即便中法戰爭中國戰勝法國戰敗。雖然西方表面上不承認當時清政府的強大,也慶幸當時清政府他的統治階層比較軟弱,但實際上是內鬥嚴重。但是他們也知道清政府在當時,已經近乎於崛起。
從戰爭的角度來看甲午海戰,確切的說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而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與日本這一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你最多也只能說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輸了。此時的李鴻章不僅也得不到內部的支援,反而還被保守派彈劾。
在當時清政府如果舉國之力想要打贏這場戰爭,即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也贏不了。畢竟當時清政府並不只有這一個水師。而日本卻只有那一個,而且日本的國力在當時已經強弩之末,非常害怕清政府不認輸。
所以總的來看,兩者之間的變法更多的是體現在國運上。清政府戰爭打輸了,宣告變法失敗。但也並不意味著變法一點兒作用也沒有。甚至在此後的100多年時間裡,歷屆政府的工業基礎工業體系都是當時打下來的底子。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失敗,但不能說它徹底失敗。
-
16 # 少帥的歷史世界
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兩者的性質不一樣。
明治維新在當時,日本也處於封建制度時期,由於美國的威壓,日本也不得不簽訂一些不平等條約以及開放通商口岸。在這個過程中曾掀起過尊王攘夷運動,不過由於幕府政府和外國勢力的鎮壓,很快就失敗了。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讓很多人意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必須富國強兵,推翻幕府的統治。尊王攘夷運動很快發展成了倒幕運動!這也是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的巨大區別。
在倒幕派的進攻下,幕府政府被推翻,明治天皇正式上臺。在明治維新下,日本很快就崛起了,先後廢除了各種不平等條約,最後奪回國家主權!
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是因為該維新不是為了維護幕府政府的統治,而是推翻幕府政府,建立新的制度新的政府。日本也由封建制度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
洋務運動和日本一樣,中國當時也處於封建制度時期,由於清朝的落後,很快就被外國打敗,被迫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官員想透過改革的方式來張中國強起來,洋務運動就此開始了。但是洋務運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該運動只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提出的!而不是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的制度和政府!
除此之外,洋務運動還有很多的弊端。在清朝,洋務派只是政權內的一派而已,朝廷記憶體在著強大的反對勢力。洋務運動沒有進行國家結構本身的改革,只不過是執政官僚之間的勢力變動而已。而且在洋務運動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官督商辦,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徇私舞弊,這也是導致洋務是運動失敗的原因之一。
總結明治維新直接關係到人民大眾,導致了政府執政階級與人民之間的激烈階級鬥爭;洋務務運動與民眾的直接關係甚小,始終侷限在執政者的內部抗爭上。
-
17 # 代號鐮刀
明治維新,是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後,日本明治天皇發動的自上而下的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效法西方經濟與政治制度。從此日本的執政長官從天皇變成了首相,天皇的權利從最大慢慢向英國國王那樣一點點過渡,變成了一個有領袖號召力的一個國家形象。
經濟上,明治維新推崇資產階級革命那套,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開放國際貿易。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提升工業水平。
教育上,開始鼓勵民眾學習西方文化,日本的服裝與餐具開始有了本質變化。政府首腦開始穿西裝用刀叉,民眾也紛紛效仿,從生活習慣一點一點向西方大國靠攏。
軍事上,海軍的建設與訓練向英國學習,因為英國皇家海軍在當時是最強大的。很多日本海軍的習俗都是取自英國皇家海軍,對外積極參與國際政事,積極與其它國家結盟保護自身利益。
政治上,確定了君主立憲制政體,國家的一切行為由憲法約束。組成內閣執政,權利的中心從天皇移交到內閣手裡。構建國會,採取選舉的辦法組成國會成員,積極參與國家政治事務。
因為明治維新,日本徹底從一個落後的東方小國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國家前列。
反觀洋務運動,其實我們中國做的事比日本要多,做的規模和力度比日本徹底。
經濟與教育上,繼續放開國際貿易限制,開辦各地近代化工廠與學府。
軍事上,組建近代化海軍和陸軍新軍,在北洋水師的日常訓練與戰鬥中,水師官兵都是用外語交流的。中國也派遣了一批水師留學生遠赴英國學習,並且成績不錯。
但是唯獨洋務運動缺少了政治體制改革,任誰都清楚,政治體制改革是最難的也是最具有深遠意義的。不光是民眾,甚至國家整體都需要把權利從紫禁城交出來。然而當時的主權者是慈禧太后,這個女人萬萬不能失去的東西就是權利。
因為她操縱中國政治與經濟時間太久,得罪了太多人,不光是中國人她還在執政期間得罪了太多外國人。她的所在所為甭管出於什麼目的,但是代表了中國國家形象。她怕她一旦失去了最高控制權利會被所有人清算她的罪惡,所以她才不肯搞政治體制改革,這一點從後來的戊戌變法失敗也可以證實。
第二個原因,就是官僚體制太重。雖然開辦了新式學府,但是每一個官員的任免都不是民眾選舉決定的,所以英雄還是要問出身的,也就是每一個官員從登上官場舞臺就決定了他是哪一門哪一派。無一例外,他們都只可能效忠於他的那個門派的利益。
第三個原因,就是中國在當時的腐敗尤其是貴族的腐敗在當時根本不可能整治。努爾哈赤為了感激跟他打天下的人,把他們的子孫全都封為貴族。這到晚清時期,貴族的勢力遍佈北京城和其它地區。貴族享有的權利是民眾無法比擬的,他們可以一輩子什麼工作勞動都不參加卻可以衣食無憂。這就造成了真的存在階級這個不好的東西,就算慈禧太后想放權貴族勢力也不允許她放權。
從一開始,就基本確定了清朝的所有革新運動註定了就是失敗的下場。從努爾哈赤開始,因為清朝的皇帝沒有去約束貴族,反而使八旗勢力越來越大。與民眾的矛盾日益加深,到最後必然是民眾採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政府。像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到最後都變成了清政府愚弄中國民眾的鬧劇,因此才有了後來的辛亥革命,民眾與政府之間徹底決裂。像明治維新,也未能從根本改變日本的一些陋習,不然日本不會發動二戰太平洋戰爭。因為儘管天皇的權利已經沒那麼高大上了,但是日本政府還在利用天皇的影響力去鼓動民眾,搞全民性質的擴軍、備戰。這在英國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英國國王是人,日本天皇卻是神,這種神化元首的行為勢必也會把一個國家從一個極端帶入另一個極端。
-
18 # 南山鴻
洋務運動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政權,少數人口建立的政權最怕的就是民主制、立憲制。
明清時代,天下財富集中東南,而當時東南地方大員都是漢人。如果洋務運動搞成了,他們既有財權又有強大的軍隊,慈禧能不害怕嗎?
日本就是前例。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當權派可不是明治這個所謂的天皇,而是德川幕府。
洋務運動必然會失敗,因為這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更新,更是政治權利的爭奪。
-
19 # 歷史神秘人
清朝1840年被英國用炮開啟國門,日本1853年被美軍軍艦開炮開啟國門,而清朝和日本也隨後掀起學習西方文明革新的運動,按照時間的早晚,清朝應該比日本更早獲得成功啊,只是一場甲午戰爭,宣示了清朝的改革運動完敗於日本。
清朝封建頑固保守實力大,主張革新的漢族地主階層沒有取代滿族統治者成為國家的操控人,所以失敗了。日本推翻了封建的保守實力德川幕府,明治天皇得到權力,而支援天皇的那些藩主都是學習西方文明的勢力,兩者一結合,徹底讓日本改革成功。大家都知道清朝的洋務運動是漢族地主打頭陣和先鋒的,最熱情積極的也是漢族地主階層,比如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等人,他們是有想國家強大的意願,可是滿清統治者以慈禧為首的頑固勢力卻不想改革,慈禧開始是贊成支援洋務運動的,那是沒有辦法,畢竟清朝八旗兵廢物,能打仗的都是漢族士兵,在鎮壓太平天國後,漢族地主勢力崛起,漢族官僚說要改革,慈禧只能順從安撫。雖說慈禧支援,可是內心裡說絕不允許洋務運動繼續深化下去,因為她怕漢族奪了滿族人的權啊,推翻滿族統治者成為國家的主人,漢族比滿族還會打仗,再讓你學習西方厲害的技術,那不就更厲害了嘛,到時滿族統治者還怎麼壓制啊,所以處處壓制洋務運動,處處找茬,就是不願意放權徹底改革,說白了,洋務運動就是封建的身體披著一層改革的外衣,本質都不變,能成功才怪呢!
日本就不同了,天皇是沒有實權的,一直都是幕府將軍掌握實權。當時是德川幕府在統治日本,在美國軍艦打開了日本國門後,那些被德川幕府壓制的小藩主看到了希望。他們看到西方槍炮厲害,學到西方技術不就幹掉了幕府將軍嘛,所以這些小藩主非常積極學習西方文明,而明治天皇為了從德川幕府手裡奪回權力和這些小藩主合作,最後藩主們勢力崛起幹掉了德川幕府,明治和主張學習西方的藩主們成了國家的統治者,嚐到了甜頭,明治天皇自然就主動學習西方文明瞭,而這些藩主也成了新的資本財團勢力,既然新的資本勢力統治了國家,那進行資本主義改革自然就順利多了,在全日本施展開來,畢竟天皇都說大家早改革,天皇可是神的象徵啊,在國民中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日本改革運動沒有阻力,畢竟最大的阻力已經被幹掉了。所以日本明治維新比清朝的洋務運動要成功,說白了就是改革派的人佔據了統治者的地位,你清朝還是皇帝說了算不是改革派說了算,自然不成功了。
清朝和日本的文化土壤不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已經養成了文明優越感,可是居然被英國人用炮打開了國門,讓優越感徹底崩潰了,可是幾千年的文明優越感不是一時間都能接受的,可事實就擺在眼前,清朝打輸了,是什麼原因呢,是自己的文明不行嗎,從憤怒,質疑,自我否定到接觸瞭解學習西方文明是有個過程的,這時間是挺長的,這是文明古國在接觸新文明時具有的常態,需要時間過渡,沒有那麼快轉變過來,說白了安逸優越感的生活過久了,突然間要變個活法,總要時間過渡嘛!可日本的文化不同啊,日本國土小,環境惡劣,資源貧乏,時不時來個地震什麼的,實在太苦了,所以養成了好勇鬥狠,崇拜強者,實用主義的價值觀,管你什麼辦法理論,有用見效快就行,能生存下來就好,所謂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當日本人看到西方文明的強大,立刻認識到了,自己學習西方文明就會變強大,就會生存下來,不然就會被西方國家吞了,落後就要捱打啊,長期生存在惡劣環境中的日本人對危險更敏感,所以認識到了西方文明的強大,也認識到了危機,所以積極學習西方文明,徹底要做強者才能生存下來,日本人骨子裡就是崇拜強者的,這也是環境造成的,學習西方文明就能成為強者何樂不為呢,所以日本比清朝成功啊!說白了了就是兩個不同的學生,一個願意主動去學,一個不大願意去學,誰成績好就一目瞭然了吧,心態很重要,你自己都不願意去學,能成功就奇怪了!
-
2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說,能否開始一場有利於新階層的社會變革,關鍵在於新舊勢力的對比,新的勢力是否佔據上風。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的成敗實際上也可以這樣理解。
19世紀初中國和日本都是東亞老牌的封建王朝,封建經濟佔據國家的大部分經濟生活,這當然引起了本國資本家的不滿,國力的衰弱也使得西方列強開始覬覦。在危難面前,中日兩國都嘗試了一些本土的資本主義變革,但是結果卻大不相同。
明治維新勝利,日本進入列強;洋務運動失敗,滿清已無回天之力。為何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結局如此不同?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明治維新是一場從天皇開始由上到下的資本主義改革,此時的明治天皇得到資本主義支援經過戰爭已經擊敗了德川幕府勢力,資本主義勢力壓過封建勢力。
但是洋務運動不同,洋務運動雖然也是自上而下,但是處於最高層的慈禧太后對於改變搖擺不定,且資本主義勢力弱小,依附於封建官僚,這樣就不可能觸動封建勢力的根本,這種流於表面的改革註定長久不了。
回覆列表
體制不太一樣的。日本的天皇?始終並沒有多少實際上的控制國家的權力。而中國呢?封建帝王都要絕對保持著對於國家政府的絕對控制力。要保持著這樣的控制力?就需要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來配合封建帝王來執行帝王的治國策略。這些既得利益者,就是改革的最大的阻力。因為原因很簡單,改革?就會觸動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他們無理由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