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安靜的石頭1977
-
22 # 斷劍殘槍
這個要解釋起來都能寫成一篇論文了,說一點自己的拙見吧
一、皇權
日本明治維新的實質是重新確立了皇權的唯一性,也就是完成了中央集權,而任何一個新興政權的特點都是新政策能夠更為方便的推行。
而中央集權的任務中國早在秦朝就已經完成,皇權在幾千年的歷程中基本穩定沒有太大變化,進行新政變革的內生動力較小。
二、外部環境
日本的彈丸之地在被西方進入的時候基本被忽略了,因為日本本地沒有太多資源值得掠奪,而中國不同廣袤的資源與巨大的市場都成為西方垂涎的目標,受到外力的影響較大。
三、變革思路
明治維新的邏輯在於日本看見了自身的弱點,並且幫助明治天皇獲得皇權的中堅力量皆為年輕有志青年,也就是非既得利益者,內在動力和外部學習機會十足。
洋務運動的更多的是政府官員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本而發起的革新運動。中央集權已經不能成為變革的動力,因為政治集團中的既得利益者勢力大的超乎想象。
清政府不願動筋骨而只學皮毛,日本則是內外皆新。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四、失敗的定論
洋務運動就結果而言其實不算失敗,至少在中國奠定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儘管很弱。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明治維新最後能夠成功與《馬關條約》清廷的3億兩白銀的賠款不無關係。
五、文化思路的差異
日本長期處於學習者的姿態是全國不會有引進西方思想就會讓日本不能成為日本的擔憂。學習先進的一方對於日本而言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而清廷在近一百年的區域穩定體制中一直被周遭國家尊為上國,最後的結果就是會出現學習西方會讓中國不再成為中國的擔憂,說白了就是老大做的時間長了自尊心在作怪,拉不下身段去學習,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此一思想的表現。
六、金融體制的失敗
中國雖然在紙幣、錢莊等上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國家,但到清朝的時候這些都成為了老黃曆,所有的錢莊都是依附政權而獲得收益的機構,欠缺了金融發展革新的動力,造成了經濟體制中金融活力的缺失,沒有為洋務運動注入金融活力,並且金融權力長時間旁落至西方銀行手中。
日本更早的在金融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原本也因為紙幣的通貨膨脹近乎崩潰卻藉著2億銀元的賠款而打破了這一局勢。
個人的一點思考,思考歷史是要在歷史中找尋借鑑的經驗,背後的事件發展脈絡永遠是一脈相承的,無論社會如何進步這些都是不變的,因為書寫歷史的永遠是人。
-
23 # 鐘山評論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就是說清朝學習的只是西方的軍事技術.而對國體一概不動.這就是問題所在。30年的洋務運動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徹底失敗.那些求富.自強的口號最終一個也沒有實現。
而明治維新恰恰相反.他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口號就是脫亞入歐.全面西化.因為本身中央幕府的集權不強.而地方藩主卻很強盛.他們以恢復天皇實權的名義.推翻了中央的幕府。
繼而能自上而下推行改革.
另外日本有善於學習的歷史傳統.從唐朝就開始學習中國.到了近代.又開始向西方學習.而大清國自始至終總有一種天朝上國的盲目自信.始終不肯主動積極學習西方.最終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回覆列表
完全沒有可比性!改革成功失敗的根本是支援改革和反對改革的力量對決的結果,中國反對改革的力量更大,日本支援改革的力量更大。一是兩國地位不一樣。中國是原生文明古國,幾千年獨領風騷,就算被打趴下也不願低下高傲的頭;而日本本就是中國文化的粉絲,一直努力向中國學習,發現中國不行西方行,向西方學習只是換了個學習物件,不丟人。二是國內主要矛盾不一樣。中國是民族矛盾,滿族不放心漢人。日本是幕府和天皇的矛盾,而且幕府是落後一方的代表。三是發動的主體不一樣。中國主要是漢族官僚。日本是至上而下,形成了合力。四是西方態度不一樣。中國是肥肉,西方不希望中國站起來。日本是個窮島,西方沒重視,甲午海戰後日本才完成工業化積累,直到日俄戰爭後,日本才被西方認可為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