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補充:北外教授要求課本刪除朱自清的《背影》,認為文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很不要瀟灑”。對此你怎麼看?
23
回覆列表
  • 1 # 清新小天地

    朱自清是非常受人尊敬的著名作家。他的很多文學作品影響了無數人,潛移默化地滋養了莘莘學子,包括散文《背影》。朱自清塑造出來的父親這個經典形象深入人心,成熟的讀者不會因為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而減少他在讀者心中的高大形象,也不會因為著青布棉袍的肥胖身材而覺得不夠瀟灑。

    可能少年時讀《背影》覺得沒太深印象,也沒有太多感觸,但長大後,等昔日少年為人父母時,已懂《背影》中的背影,那是最深厚最純樸最真切的父愛子,掏心掏肺地。縱使少年時讀不真切,也沒關係,先在年輕的頭腦裡有個萌芽也好,在以後的歲月裡慢慢成長,終會讀懂,不用急一時的懂與不懂。就像一些琅琅上口的國學經典內容,孩提時不太明白不要緊,多讀就好,多思考就受益。

  • 2 # 叢林的蝴蝶

    當然不支援刪除。其一,《背影》講的是父子之間純真的感情,父親不夠瀟灑的肥胖身材不影響對兒子的愛,兒子更不會因父親的身材而影響父親在心中的形象。其二,這不是關於如何遵守交通規則和如何美體健身的案例,搞清楚這是兩回事。

  • 3 # 土木科技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建議中學課本中刪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隨後丁啟陣發表了多篇文章以鞏固自己的觀點。丁啟陣稱,《背影》的感動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而近代文學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並不是最高的。

    我們希望大家多多加以探討,希望大家擁有質疑經典的精神。同時,我們也希望大家更進一步地討論——究竟什麼樣的作品對學生是健康的?《水滸傳》寫黑幫,《紅樓夢》玩早戀,《三國演義》搞暴力,《西遊記》純空想……也許,除了那些設計的、編造的“英雄故事”,學生們也沒有什麼可讀的東西了吧?

    對於許多人而言,教科書的神聖地位似不容侵犯。教科書上怎麼寫的,老師就怎麼教,作為學生的我們就只能怎麼念,誰也不敢懷疑這些知識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一旦有人膽敢提出異議,要麼被看成是對師德師威的挑戰,輕則招致老師的嚴厲訓斥,重則被視之為對經典的褻瀆,或者被扣上譁眾取寵的大帽子。

    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這些被選入教科書的文章,確有一定的突出意義,也教育了幾代人。但這種多少年來一成不變的意義,到底能否承載今天的知識傳播重任,並非不可以討論。況且,此一時,彼一時,世異時移,環境與社會均發生了較大變化,作為知識傳播的教科書又豈能以一臉古板之態,以拒絕接受新鮮事物的不變應對時代的萬變呢?

    另一方面,真正的經典並不會因為有人質疑,就會變得黯淡無光,反倒有助於公眾更加清醒地認識經典意義所在,並正確對待文章中可能存有的某些瑕疵。也正是緣於對這種固有模式的盲目臣服,一些圍繞經典文章提出的應試問題,居然常常難倒高知群體。有必要指出的是,許多國家的教科書更具開放性,相互之間還存在競爭特徵。正是因為對教科書的重視,關於教科書內容的爭議倒也司空見慣。

    就近年來媒體披露的這些質疑事例來看,對錯與否只是其一,重要的是,公眾敢於對權威發問。至少在眼下,敢於對權威發問是一種極為可貴的反思精神。如果缺乏反思尤其是對權威的批判性審視本能,我們就難免淪為灌輸式的讀書機器。

    禾刀

    痞子化的精英墮落

    我一向敬重學養深厚的專家學者,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知識修養和人格操守,是“社會和知識的良心”,可看到丁啟陣教授的發言,還是不禁有點生氣。如此無聊的話題,如此毫無新意的質疑,這些專家卻津津樂道、津津有味,甚至不惜打破傳統的審美標準,而為自己製造一個主觀的自以為是的標準去否定經典,這種“惡搞”是不是在藉助轟動效應炒作自己呢?

    知識精英作為社會道德、知識信仰的集大成者,他們身上閃爍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尚人格,如果他們淪落成了“為了出名不擇手段”的文化小丑操守者,養成了 “娛樂嗅覺”,只看到名聲擴大、財源滾滾,胡亂叫囂,尊嚴、高貴的傳統文化流血流淚了,那正是傷心和痛楚的淚水。毫無疑問,這種痞子化、流氓化的“精英墮落”只能加劇文化的不良傾向。他們應該擔當的君子風度已蛻變成了不擇手段的“學術之小”。

    文化總有規則,社會總有秩序,知識精英畢竟不同於“文化草根”,比如三流明星藉助一脫成名,知識精英如果也將自己打入“三流社會序列”,社會發展的健康方向、經濟導向以及敢於直言納諫的“士”的風采靠誰去推動?很顯然,就會造成知識責任的淡化、社會智慧的萎縮。消耗豐厚的國家經濟資源和學術資源,卻不能奉獻承擔“社會良心”,“通過出賣學術誠信和道義良知來完成知識與權力與金錢的結盟,完成自己的私人資本積累”,“精英們無法為大眾提供良知示範,也無法為社會提供高品位的文化產品。所以大眾文化的風靡,既是官方意識形態崩潰後的正常現象,也表徵著知識界的無靈魂狀態的急遽普遍化——既是道義良知的匱乏,也是知識誠實的空白(學術腐敗的泛濫)”。怎麼能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呢?

    雷振嶽

    寫《背影》為父愛而非為入教材

    為人子者,恐怕不會不知一個父親,跳下月臺橫穿鐵道翻柵欄去給臨行的兒子買橘子的重點不在於“違反交通規則”,而是那種兒時覺得不堪其煩,長大後卻為之魂牽夢繞的父親最質樸的愛。而為人父者——不知丁教授是否身為人父——自然更是不會不知這一點。所以,我不知道丁啟陣建議刪去《背影》的初衷何在。

    若說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學價值不大,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是若說這篇文章帶來的感動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那我確實百思不解,很難苟同。回想起來,我離家入川求學,剛好和朱自清文中提到的北上返京的歲數相近。父親不光送我到車站,而且直接和我一起擠青島至成都的 18個小時的站票綠皮車到綿陽。父親的年紀或許比朱自清父親還要大很多,車上的情節我不願回憶,因為那比重讀朱自清《背影》還令人心痛。

    和文中“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臃腫蹣跚的背影之於朱自清一樣,父親傴僂的身影,也深深刻在我腦中,那他就是屬於我的《背影》。同樣,朱自清寫《背影》也只是掛懷父親頹唐老境,只是書寫屬於自己的記憶。

    那個肥胖的“父愛背影”只屬於朱自清,後來此文能入教材“感動中國”,自然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也均非其本意。只是,他萬萬不會想到的是,若過年後,竟還有教授能無視其中父子親情人倫大愛,本身就從一個很不理性很實用主義的立場,去質疑該文給人帶來的所謂的“不健康”的影響和感動。感動難道還有理性的嗎?父愛難道還有不健康的嗎?此情此景,真是讓人不知如何置評。到底是誰不健康,誰不理性呢?

    李曉亮

    別讓探討成鬧劇

    名家的作品在近年來屢屢引發爭議,應該說,這種爭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於中小學課本中的名家作品,多引導學生參與爭論,不搞“中心思想一言堂”,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都是大有好處的。另一方面,一些專家自覺參與到討論之中,並能對名家作品提出與“主流觀點”針鋒相對的看法,這也是時代進步的表現。

    很希望關於《背影》的討論,僅限於文學本身,但遺憾的是,從丁啟陣博文來看,真正基於文學的討論並不多,糾纏於作品之外的觀點倒是隨處可見。比如,他論證出“朱自清的父親既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朱自清的父親“不忠不孝不慈”;再者,他認為朱自清的文章,是“小知識分子的無病呻吟”,但筆者又看不出他有什麼論證支援這一觀點。

    王小波先生對中國人的道德敏感感觸頗深,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二十年前,巴黎歌劇院來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觀眾說:這個茶花女是個妓女呀!男主角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瑪格麗特和阿芒,兩個湊起來,正好是一對賣淫嫖娼人員!如果以王小波先生所說的這種道德敏感性來閱讀和探討作品,無疑會讓討論變成鬧劇——朱自清的父親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和朱自清對他父親的感情有何關係?和《背影》一文的作品價值又有何關係?是不是該從教材中刪除《背影》一文,探討的要點應該是作品自身是否存在價值。

    歐木華

    每篇課文都有被刪的理由

    從民國時期到今天,有多少文人志士寫過散文,可我們記憶深處還記得的又有多少呢?無非是《背影》《荷塘月色》等。同樣,四大名著經歷歲月的洗禮,依然為今人稱頌,由此可見其藝術內涵和文化魅力。說其有缺憾可以,畢竟好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如果抓住芝麻大點問題就全盤否認,很明顯不是我們對待文藝作品應有的態度。

    所以說,當真想胡扯,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被刪除的理由。先說古文吧,文縐縐的作品是古人的東西,如今學習,豈不有“倒行逆施”之嫌?再說詩歌,高考作文都 “詩歌除外”了,那學習詩歌豈不有做無用功之嫌?如此等等。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要真想去除某篇課文,難道還找不到理由?這樣想想,便知道這專家言論有多荒謬了!

    朱自清肖像

  • 4 # 老黑健身圈

    語文課本每年都在改革,近幾年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被刪除的訊息一直都有,現在又要在《背影》上做文章,這些教授是準備拿什麼文章代替這些文人的優秀作品呢?莫非是方方的《武漢日記》?做學問的人就應該踏踏實實的搞學問,而不是整日糾結這些表面的東西,為何這則新聞會引起眾多網友的討伐?無外乎是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沒有把心思沉下去,沒有深入到基層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陪伴了中國好幾代的人,前幾代都沒有任何問題,難道這一代人就會有問題了?

  • 5 # 西雙版納的茶花

    朱自清為人所稱道的是他守身如玉,不食周粟的人品氣節而非文采。事實上在五四時期,白話文剛剛開始濫觴,還處於萌芽的發展階段。彼時文白話交錯,白話文幼稚粗糙,就如同剛剛學語的幼童,也談不上什麼語言的生動或豐富的寫作技巧。拋開思想性批判性,其文字本身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味道。包括魯迅先生的一些譯作,在白話文中包含了諸多艱澀難讀。

    朱自清散文是傳統課本中的經典篇章,是幾代人共同學習的文字典範,他的《背影》也曾經是我童年時代所非常喜歡的文章。作為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謀篇佈局中規中矩,雖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出彩的短句。比如下烘托出月夜清華荷塘邊的氛圍,風吹過荷塘,捲起荷葉如同閃電一般地滑過;月色下朦朦朧朧的荷花如同出浴的美人,這些景色描寫捕捉也算到位,令人覺得耳目一新。但總是缺少了一點什麼。中學時老師曾解讀此篇文章背後的深意,說朱自清先生憂國憂民,行文中帶著對大革命失敗的淡淡的憂愁,故行行文深沉內斂,深情並茂,意義深遠。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認為在文字背後的過度解讀有可能是對作者的曲解,實際上它僅僅是一篇飯後散步的短短文描寫。就如同明清時的山水景色小品——對於文人而言,這樣的文字不過是鍛鍊文筆,活躍手指。並不一定寄予太多的思想或情懷。

    就把它作為一篇小品吧,那麼這樣的一篇小品似乎又寫得太滿,它的很多形容詞與對景色的描寫堆積成厚重的脂粉,寫過月影還是月影,寫過月色還是月色,他的視野境界僅僅是在池塘周圍。甚至沒有達到明清小品的那種自然灑脫的清新水平,更不用說漢唐時期的黃鐘大呂。

    這些文字密密麻麻地交織在一起,絲毫不留空白,沒有給讀者留下任何遐想的空間,更無法引發讀者深遠的聯想。說的冒犯一些,就是有些矯情和造作。我們透過文字可以看到這篇短文僅僅是朱自清他本人情緒的宣洩,有一絲文人的哀愁,有一絲傷秋悲月的痛感,但少了回味雋永。

    直到很多年之後,我們還可以津津樂道地回憶起魯迅先生的故鄉,但是荷塘月色的記憶,它彷彿月色一樣的朦朧暗淡。僅如果不是因為中學時代被要求死記硬背,可能我們中的絕大部分都已將此文忘卻。

    白話文普及將近有100年的歷史。這期間文學藝術深入民心,寫作已經成為很多人共同擁有的技能。在網際網路上每一天都會有大量的文字產生,其中不乏有文學天才和寫作高手。如果不談白話文的啟蒙意義,僅僅從文字的技巧性上而言,已經有太多太多的人超越了朱自清時代的文學水平,無論從文字的創新性上還是新穎度上,抑或是對於意境的描述,都已經遠非朱自清時代可比擬。

    我認為對於五四時代白話文運動的記憶,可以留在專業的文學史課程中進行傳授,而作為通識教育的中學語文課本傳遞的更多的是關於審美和文字的基本體驗,一篇經典的課文,它必然是在技巧、思想、審美上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和沖刷。

    我們並不能因為朱自清先生的崇高人格和他在白話文學史上的地位,而將此文捧到神的神壇。如果哪一天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被語文課本剔除,這也是能夠被理解的。

  • 6 # 微笑安葬了眼淚的驕傲6365

    不該。這篇文章透過對父親神態、語言、動作的細膩描寫,營造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氣氛。父親的形象雖然並不美,身材也比較臃腫,但卻更能突出父親動作的艱難,讓作者看到他的背影時感到萬分感觸。父親為了買東西給孩子送行,於是翻鐵道這個動作就更感人

    朱自清的《背影》讚揚了偉大的父愛,很多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都因此對朱自清印象深刻,也對父親的愛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將《背影》刪除語文課本確實有些過分,但這幾天在網上看到這種諷刺的例子,拿古今的差距作為朱自清父親違反交通規則的類比,我是堅決不同意的,當年的鐵路也是有《鐵路安全規定》的,橫越線路,扒火車站臺在當年也是違法的,只是當年管理不嚴而已,不代表當年不犯法,如果非要較真的話,那實話告訴各位,就在今天,就在2020年,很多鄉下的小火車站,站臺簡陋,沒有過街天橋,還是有很多人像朱自清父親當年一樣橫越線路,扒火車站臺,只是因為鄉下小地方,小火車站連一個站警都沒有,火車站工作人員懶得管理而已,難道這也是合理的嗎

    散文《背影》是作者朱自清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在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併為給兒子買橘子而跨過鐵路,爬上月臺。其實,正是這個情節所展現出的父愛的背影,觸動了大家內心的柔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正如作家龍應臺所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7 # 環球正能量

    最近,小學課本的很多課文引起了人們的非議,其中朱自清的兩篇文章都被要求從小學課本里刪掉,其中一篇就是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背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影》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什麼。實際上,朱自清所寫的,都是他的親生經歷,但是朱自清與他的父親其實關係一直都不是很和睦,還發生過多次爭吵,由於朱自清的父親後來年老,看起來時日不多。朱自清內心十分愧疚和難過,才寫下這篇《背影》,想要和父親從歸於好。

    《背影》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父親送兒子到火車站坐車,兩人在車站期間雖然幾乎一句話都沒說,顯得有些疏遠安,但父親其實心裡面一直關心著自己的兒子,也很捨不得兒子的離開,所以在離別之時還不忘幫兒子買一袋橘子,用自己的行動默默表現自己對兒子愛意的故事。

    文中對父親買橘子的過程進行了細緻的描寫,令人十分感動,不禁讚歎父愛的偉大。這篇文章主要想教導孩子們體會父親為我們的默默付出,讓我們明白父愛如山,要懂得珍惜身邊自己的親人,讓孩子們學會感恩父母。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是好的,卻在細節上出了問題,導致家長們強烈反對它出現在小學課本里,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原來,文中的父親去買橘子時,跳下月臺橫穿鐵道的行為,是違反交通規則的,火車川流不息,實際上是一種很危險的舉動。學生年紀尚小,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這種東西出現在教材裡,難免會誤導學生,如果有學生效仿這種行為,可是會有安全隱患的,後果不堪設想。另外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有很多學生以文中父親去買橘子的情景借題發揮,經常對其他同學開“我去幫你買橘子”的玩笑,不利於同學之間的友好相處。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學生之間的一句玩笑話而已,家長們這麼認真,未免有點過於偏激和牽強了。朱自清的《背影》的確感動了很多人,很多人在閱讀時都忍不住流下眼淚,是十分地震撼人心的,且具有教育意義的。這篇文章只是一部文學作品,沒必要去過分地計較細節,而更應該注重文章主旨想表達的情感才是。

    而朱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更是民主戰士,參加了多場民主革命,促進了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是十分值得人們尊重的,他的文章放在小學課本里作為教材也是極其合理的。無論如何,朱自清的作品能被小學課本引用這麼多年,定不是空穴來風,是值得每一個人去研讀,去用心體會的。

    小學課本作為官方教材,對小學生的教育影響是巨大的,《背影》一課到底適不適合出現在教材裡,不知道你的看法又是什麼呢?

  • 8 # 山筆有馬

    另外,根據查證,這個所謂北外教授似乎搜不到此人或者好像是十多年前提出來的,現在放出來,多少有點引戰的嫌疑。

  • 9 # 親愛的旅人啊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兒時猶不覺,越長大越覺得這樣的句子催人落淚。肥胖的,笨拙的,不夠瀟灑的,甚至是滾滾紅塵中有些卑微的,這些都不影響父親在子女心中的偉岸。試著回頭想想,感動過你的背影都有哪些?而這個"背影"是不朽的。

  • 10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背影》是一篇文中的描寫,畫出慈父的偉大,道出了父子情神,揭示了一個真理,孩子再大、再有本事也是父母的牢掛。買橘子的動作描寫,簡直是一幅素描,情在動中,動在含情,讀之令人淚目。無論從文學、情感還是孝道教益,都不失其文學價值。刪除萬不可以。

  • 11 # 暴走的白鯨

    此言一出,立刻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丁教授的第一個反對觀點: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狹隘的人在文中看到的是交通,而豁達的人看到的則是父愛。

    丁教授的第二個反對觀點:朱自清對於父親形象描寫得不瀟灑。

    顯然此觀點是來自於文中朱自清對父親“肥胖”、“蹣跚”的描寫。

    形象不夠瀟灑?那朱自清應該如何描寫,偏偏中年?氣宇不凡?錦衣玉帶?昂首闊步?

    朱自清的筆下的父親,是真實而普通的父親形象,正是代表了萬千平凡的父親。

    最後我的觀點是父愛需要繼續傳承

    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傳承至今,備受推崇,正是文中所體現的偉大父愛,還有兒子對父親的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感。

    這篇散文雖然平淡,然而開闢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途徑,反映出了父子關係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來佔有並表露自己的感情。這也是文章中蘊藏的革命性的歷史內容及思想意義。

    在如今的社會,我們甚至需要更多的《背影》,來教會我們如何理解父愛的偉大,如何學會感恩,這種教育傳承的意義比所謂的違反交通規則之說要偉大得多。

  • 12 # 南腔北調人

    不支援!每個時代的作者,他所寫的作品都具有當時那個時代的特色與背景。朱自清的散文《背景》作為一篇懷念父親的經典之作,文章不長、內容樸實,但卻以情動人,感人至深。

    文章主要內容是圍繞多年前朱自清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唸書的情景。整篇文章只有一千多字,卻影響了幾代人。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才是教育精髓。學習不應該只限於這篇課文字身的內容,而是以課文為媒介,讓學生去深入學習瞭解這篇課文的背景與意義,從而去拓展知識量。

    每篇課文裡所傳達出來的時代印記才是迷人之處,而學生能學到透過現象得到知識增量,才是真正學到。才真正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13 # 南瓜說書

    強烈反對!

    從此他們的記憶裡,就少了一篇感人至深,情真意切的懷念父親的散文。

    其次,任何文學作品,都有它的侷限性。

    在朱自清寫《背影》的那個時代,所謂的交通規則還不完善,父親翻過月臺去買橘子,在當時並不算多大的事。

    以現代的規則去要求一百年前的人的行為,是不合理的。

    最後,文學作品是不適用於樸素的社會道德、規則、和價值觀的。

    就比如說《水滸傳》,裡面全是綠林好漢打打殺殺,難道就要按照今天的道德和法律,全面封禁《水滸傳》嗎?

    顯然是不應該的。

  • 14 # 賦詩聯句寫正楷

    《背影》這篇文章的書寫高度,及其所表述的情感要素放在中學課本里尤其必要!文章的書寫手法及其表達的個人情感,都應當是老師反覆向學生教授的內容。把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透過平鋪簡單的筆法表述的淋漓盡致!同時透過文章最後的自我表述,把兒子對父親的理解與牽掛展現在每一個讀文章的人面前。這對當代青年學子理解父子之情,加深愛家之情有一定的幫助。

    但文章後面透過買橘子的描寫(太精彩了,大家自己去看),讓兒子終於明白父親的愛,從而讓作者兩次流淚。

    文章最後一段:把父親對兒子的愛表現得極其自然又完美,更是每個成長中的青年(尤其是有叛逆期的)都經歷過的必然: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

    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與他相見。

  • 15 # 國學園

    堅決不支援課本中刪除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理由是《背影》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全國中學生是讀著《背影》長大的,它的影響,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精神實質,說穿了就是綿延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家庭倫理道德,而這恰恰正是當今中小學生最需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範疇。同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寫作上極具藝術特色,也可以為廣大的中小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寫作的極好的機會。

    一、近年來,有一些人過度解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說朱自清曾經與其父親朱鴻鈞發生過很深的矛盾甚至一度決裂,由此認定朱自清不是一個孝順的人,說他的《背影》有欺瞞世人之嫌。這種解讀其實是十分錯誤的,它脫離了時代背景,違背了每一個人都是逐漸成長和成熟的認知公理。一點矛盾也沒有的家庭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二、親人的愛,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從古至今,親人都是每一個人最堅實的依靠。一切華麗的辭藻,在真摯深沉的親情面前,都會黯然失色。簡短的囑咐,包含著父母無限的愛意;默默的付出,蘊藏他們無私的關懷。朱自清先生《背影》是天地間第一等的至情文學。它不摻雜華美的辭藻,不加多餘的文字,只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和內心真實的感受,將父親對兒子的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娓娓道來,感人至深。

    三、《背影》的寫作極具藝術特色。

    1、文章一開始,朱自清開門見山地表述了自己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及的心情。既把主題背影點出來後,又不急著去緊扣背影寫下去,接下來,寫他在北京接到祖母去世訊息後,趕到徐州,打算同父親一起回家。然而,他在徐州見到父親時,看到的是滿院狼藉,回到揚州,父親借錢給祖母辦完喪事,接著又同兒子一起來到南京。

    2、朱自清用樸實的筆調,細緻地敘寫了那次和父親離別的情景,透過父親的一言一行,揭示了他對兒子的無限憐惜、體貼、依依難捨的疼愛之情。寫到這裡,不難看出,朱自清的心靈在紙上疾走,而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如涓涓流水,傾瀉在字裡行間,熔鑄於父親的背影之中。

    3、接著,朱自清放筆描寫父親在浦口車站買橘子的情景。他描寫父親穿越鐵道買橘子的情景,集中筆墨於父親的動作。“蹣跚走過鐵道邊”,到如何艱難地爬上爬下,“顯出努力的樣子”;再到“我”如何的“眼淚很快流下來”,但又怕父親看見,又“趕緊拭乾”等,這裡雖然沒有父親一句話,可已經把“我”和父親的情感互動刻畫得惟妙惟肖。

    4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文章中四次提到父親的“背影”, 四次出現,情境各不相同,但卻像四個結果,將思想情感的線穿在一起。第一次出現在開篇點題位置,語境濃厚,情感樸素,統領全文;第二次出現在車站送別情節,朱自清對父親的“背影”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第三次出現在離別情節,二人隨著列車啟動而分別,兒子透過車窗望著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人群中,不捨之情猶如炸裂的氣球,轟然爆發;第四次出現在文章的結尾,讀著父親的親筆信,兒子淚如泉湧,父親的“背影”,出現在他淚水模糊的雙眼中。

    5、四次“背影”的出現,一脈相承,把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恰到好處地進行了點睛和詮釋,表現得淋漓盡致。“背影”的反覆出現,不僅緊扣主題,而且就像詩中的重疊句一樣,豐富了文章抒情的韻味。寫到最後,他深情地呼告道:“唉!我不知道何時再能與他相見!”平淡一語,蘊蓄著他對年邁的父親的無限思念。

    《背影》的著力點是父親,但朱自清並不寫他的正面肖像,也不寫他面部五官的表情,而是別開生面地寫他的背影。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的葉聖陶先生,對此就曾經說過:至於父親的面貌,全篇中一個字沒有提,似乎連表情也沒有怎麼描寫,咱們讀了並不感覺缺少什麼。然而,他並不是靜止地描繪背影,而是以極為簡潔而十分有力的語言,透過背影,由表及裡地展示了父親複雜的內心世界,從而使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 16 # 書生115

    支援啊,領導說的都要支援,不支援就是不愛國,岳飛都成了破壞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大壞蛋了,洪承疇,尚可喜之流的都成了民族英雄了,汪精衛都有人洗白了,一篇小小的背影刪了就刪了,多大點事。

  • 17 # 塵塵說劇

    拿現在的交通規則來衡量舊社會時期的行為,這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現在文明的悲哀,悲哀到連一份對父愛懷念的影子都不願給現在的人留下

  • 18 # 微雨簡記

    我不支援。

    朱自清的《背影》影響了好幾代人,好父親的形象根深蒂固,以至於在生活中經常想到朱自清先生所描述的背影。近幾年來我和孩子經常回家或離家,無論是孃家還是婆家,父親和公公經常接或送,因為每次都要帶好多東西。在接的時候,每次看到父親或者公公的身影,我和孩子很是欣喜。而在送的時候,每每看到的是他們的背影,孩子是滿眼的不捨,而我很自然地便想到了朱自清先生《背影》裡的一幕,看著老人的背影,我心裡很不是滋味,直戳我的淚點

  • 19 # 說文解思

    可能年少時,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多數孩子們並無任何感觸,甚至覺得作者矯情,只是聽老師講,他表達了什麼,歌頌了什麼,讚揚了什麼,懵懵懂懂,只是為了考試做題罷了。很多人就把無用論搬出來了,說年輕人看不懂或者過時,再有的就像這位教授說言。如果這麼來解釋,我們都沒必要學數學,化學,生物,歷史,你學的和平時匹配的多麼?細細品來,國家只是把這些讀物和學科作為一門啟蒙學科,告訴你他存在,就像國家告訴你父愛存在,但也只有你有切身體會時,你才知道父愛是什麼。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異地從讀大學,到漂洋過海工作,再到回到中國穩定工作,每次讀都有新收穫,你可能覺得我再裝,但其實你沒一次次體會過分離就不會珍惜在一起的時光,大學第一次坐火車,那是興奮,我在想,以前的人,怎麼會有磨磨唧唧的來回送別。但往後幾次,我體會到了,源於我一次回頭看站臺外的父母和妹妹,父母佝僂著身軀偷偷抹淚,妹妹眼睛飽含不捨,我突然感覺父母真的是老了,我一個人哭成了淚人。再次後來種種分別,我變不敢回頭看,生怕再看到那種背影。

    我認為,看待問題永遠要全面,而不是吹毛求疵,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那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的,你有權提出個人想法,但我覺得,大眾不會接受。

  • 20 # 讀書是福

    不贊同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附原文欣賞:

    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伕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援,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他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200萬左右現金,買150萬左右的房子,哪種方案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