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user271313101853
-
2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這是《論語》裡面的話,身正,做人做事公平正直,不用刻意要求別人也會有人效仿,反之即是身不正得意思,指的是君子所為,並不絕對。主要還是修身克己,自己做好了,能做到知己,克己就很不容易了。
-
3 # 崔風朝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無論那方面的領袖後面都一堆追隨著,你只要能做到以身做則,強將從來無弱兵,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這理,常說為人師表,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樑不正下樑歪,根基不正倒下來螃蟹橫行教子行正,不都是這理嗎?
-
4 # 天淵雜記
在我看來,這句話體現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強調自律性!這句話的原意翻譯成現代白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品行高尚、行為端正的話,即使你不告訴他該做什麼他也會自覺主動的去完成,但是如果一個人品行不端正的話即使你告訴他應該去做什麼他也不會做的。雖然當年孔子說這話的時候把品行作為判斷標準,但在我看來這句話應改為“其自律,不令而行;其不自律,雖令不行”更適合當代背景。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每個人都需要拼命工作,努力掙錢才能在這個社會獲得有質量的生活。然而我們時常發現即使是同一所學校畢業的同班同學,畢業後的四五年時間也會拉開巨大的差距,這裡面的原因可能更多的就是一個自律性的問題。一個自律性高的人能夠積極主動的承擔工作中的任務,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自己的各種技能。而沒有自律性的人往往需要上級領導催著趕著才能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更別說會主動學習新技能。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肥皂劇、遊戲、八卦上面,沒有一絲進取心,久而久之就和自律性高能夠主動學習的同學拉開了差距。
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來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稍有懈怠就可能被時代拋下。如果我們想跟上時代的步伐,享受時代的紅利就要首先了解這個時代,學習這個時代的新知識、新思路、新辦法,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現今社會處於不敗之地!
因此我認為在當代,這句話更應該用來告誡我們要提高自律意識,要慎獨,要充分利用一切時間積極主動的學習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
5 # 金龍講周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其意是,作為一個領導者,自己首先要遵守規則,站得直,行的正,下屬自然就會聽從你,跟隨你,不用你下令,他會把工作做好的,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其意是,作為領導者,做事不講究,還貪婪成性,只看到他人不好,對自己特別寬恕,像這樣領導者,下多少命令,下屬都不會去聽從的,(做人要正直不要耍花花腸子)這是我的理解,如有不對,請指正,謝謝
-
6 # 創東時代期貨策略師莊
意思是:自身正了,百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出處:《論語·子路》—度—戰國·孔子及其弟子
-
7 # 痛飲黃龍府
這句話是針對管理者而言的。語出《論語. 子路》,是孔子與學生子路探討執政行為的一句對話。
意思是說一個領導者,如果為人正派,以身作則,公道嚴明,不用嚴格要求部下也會自覺去執行;而一個領導者如果為人奸詐,言行不一,偏親顧己,那麼即使要求再嚴,也不會有人認真去落實。
更簡單一點解釋,就是“言教不如身教"。“身"代表品德、行動和公理。
它所蘊涵的道理,有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管理者,要讓被管理者服從,自身必須正直。管理和被管理是相對的。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管理者要讓被管理者服從,被管理者必須對管理者認可。官方任命是一回事,民間認可是又一回事,官方任命不等於民間認可。一個管理者要讓屬下員工認可,首先做人要正直。沒有這一條墊底,其它方面再強也沒有用。即使服從,也是口服心不服。管理者作為人中龍鳳,必須要有好的人品,要有較高的德性。
作為管理者,要讓被管理者服從,必須行勝於言。無聲的行動,威力比任何語言都大。一個管理者,想要完成一項任務,自己必須以身示範,以上率下。特別是任務比較艱險危重時,率先垂範尤為重要。比如在戰場上,如果軍官不帶頭衝鋒,士兵肯定會畏縮不前。相反,如果長官帶頭衝殺,不用命令士兵也會緊隨而上。
作為管理者,要讓被管理者服從,所謀必須為公。這是這句話更深層次的含義,也是執政者必須遵循的。一個執政者,即使為人正直,能夠身先士卒,但如果他的所做所為,不是為大眾、為群體謀取利益,而是為了一己之私,讓別人為自己賣命,也不會得到屬下持久地響應。這也是"其身正"的應有之意。只有為公眾謀幸福的人,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是對執政行為的探討,在於告誡所有擁有管理職權的人,要先修身,後行令。
-
8 # 道學管理智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意思是說:好比一個人或者領導自己身正,即使不用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領導自身不正,即使下達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這句話用在“管理學”裡面正好很實用,也就是所謂的:《自我管理》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領袖和榜樣。
管理就是樹立榜樣,領導者以身作則,員工才會奮力追隨!
李嘉誠說:“在我看來,一個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務就是自我管理。”也就是管好自己。因為你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下屬。
下面說幾個例子:
①在迪斯尼,每年有一個星期,高階經理們要離開他們的辦公室,脫下西服,換上某種特殊裝束,動手去售票、賣爆米花、駕駛小火車、幫助遊客上下游樂裝置,或者去做任何一種使遊樂園變得活潑可愛的各色各樣的前臺工作。這就是在打造高階管理者以身作則的精神。
②臺灣第一大民營製造企業鴻海集團執行官郭臺銘,從做黑白電視機配件起家,短短5年內征戰全球各大洲,營業額從新臺幣318億直衝到2450億,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亞洲之星”中的最佳企業家。
郭臺銘成功的一個秘訣就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則,親自帶領下屬去執行。他性格十萬火急,隨身帶著小鬧鐘。他看不得年輕人不上進,看不得事情沒效率。為趕出貨,他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可以直接衝到生產線,連續6個月守在機器旁,硬是盯著磨出技術!他曾說:“管理哪有什麼訣竅?主管帶頭做,底下照著做,就是如此。”
③國外的知名企業就更是這樣。美國有一家著名的專業服務公司,它要求每個管理人員都要花時間去做一些所管轄範圍內的下層工作,比如到醫院去清潔走廊、病房甚至廁所和馬桶。而且,不論職位高低,每年管理人員都要騰出一天時間到第一線去做面對顧客的服務,這一天被稱作“我們服務日”。 這就是當今時代最需要的領導藝術——當領導者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時,他就會成為員工學習的榜樣。
其實,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對領導者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特別重視。
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說,領導者的所作所為就像風,臣下的行為舉動如同草,風向哪裡吹,草就向哪裡擺,領導怎麼做,臣下就怎麼做。
所以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9 # 24K讀書記
感謝題主,這個問題很有反省意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作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為品德端正,不用釋出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行為品德不端正,即使釋出了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這句話強調行為品德很重要,作為管理者更要注重修身養性。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01 每個人都要端正自己的行為品德,並非只有管理者。修身養性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進行的必修課,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是管理者。但是思想品德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想讓把別人吸引過來,首先自己做好自己,才能讓自己的優點吸引別人過來。
外在的行為表現,說話的語氣或者說是語言用詞,時時刻刻都在表現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社交場合上,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否高雅,從聊天中就可以得知了。如果你不在意自己的行為品德修養,從你口中的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會出賣了你。
我們的日常行為和言語用詞,就是我們的個人品牌。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個人品牌呈現給大眾,得到大眾的認可,就非常依賴我們的道德修養了。畢竟誰都不會與小人為伍,誰都想與優質的人一起。
02 如何做到身正,不令而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立德,擺在人生的第一位。一個人如果以德為先,加強知識才能的修煉,德才兼備,也就具備了做人與做事的基本素質。正心、正身,是融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為自己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張牌。
行為舉止,語氣談吐,聲音語氣,都要做到合情合理,符合道德規範,符合法律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立足於天地之間,就應該做到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多做善行,勿施惡行,走正能量的方向。閒時莫談人非,靜坐常思己過,切勿作出違背道德之事。例如:天貓Quattroporte蔣凡出軌事件,個人品牌嚴重受損,還連累公司價值下降,這個就是其身不正的典例。
03 正心,修身,才能立足社會,創造更好的個人品牌內在修養,影響到行為舉止,表現在言辭談吐,每個人都要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管理者要以身作則,起到帶頭、表率作用,作風必須行正道,才更有說服力。修身立德,為的是自己,也是為別人,人與人之間訊息傳遞,很多時候都是透過行為舉止,言辭談吐。
正其身,可以吸引更多優秀的人,為自己營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無論是社交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日常的生活,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樑不正下樑歪,領導不正,又怎麼能號令下屬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正其身,創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
04 結束語:無論我們是站在普通的崗位上,還是站在管理者的崗位上,獨善其身,修身立德,正其身,每時每刻都是需要的。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就是接觸人,存在交流,肢體語言是傳遞資訊的最重要部分,反映出的是自己的涵養。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生活或許處處都會出賣自己的內在涵養,但做好自身就不會觸碰底線。行善積德,遠離惡行,方可正其身,塑造自身品牌!
善讀書愛寫作,觀影視評書籍,用文字分享知識,帶你領悟不一樣的世界。 -
10 # 鴻儒隨筆
其實道理很簡單,言行一致,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先以身作則,即使不命令別人,別人也會自然心服口服的執行,否則相反。
這段話語出孔子《論語·子路篇》,原文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從字面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孔子說:“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如果擴充套件到現實生活中,要求每個人應當言行一致,不能口是心非,表面冠冕堂皇,實則男盜女娼。如果能做到言行一致,自然會用行動作出了表率作用。這種要求,一般多針對官員或是單位的領導。
當然作為對長輩給晚輩的榜樣,也應該達到此水準。
總之,在要求別人做到前,首先用行動求己,才是君子之道。
-
11 # 華繼善
己身正者、得不言之教也,因有(行為示範)地帶動之功!
己身不正、出令難行者也,實乃(言傳)不及形神身教矣。
-
12 # 洛水之男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注重個人的修養。如果管理者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就算不發號施令,手下的人也會追隨他的腳步,服從他的管理。如果一個管理者,個人品行惡劣,表裡不一,出爾反爾。就算他發號施令,手下的人也不會聽從他。這說明為人處世,一定要注重品德修養。
諸葛亮誡子書中就說,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想做好管理,當好領導,除了有才之外,必須還要有德。如果只注重個人才能,忽視品德的話,就是德不配位,即使個人能力再強,也做不好管理,當不好領導。
-
13 # 詩書傳千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六節,原文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原意是說:自身品行端正了,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的。自身的品行不端正,即使釋出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這是個管理學範疇。總得意思是說凡是為政者凡事都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
作為一個管理者,在自己的工作中,凡事都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別人才會買你的帳。既然你品行端正了,一心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麼就是你沒有要求他們如何如何,他們也會心甘情願的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幹好。如果你的心裡只有自己,而把大多數人的利益擱置一邊,心存貪婪,那麼你即使說出來了要求,他們也不會心甘情願的的去幹他們不喜歡的事,這就是為政者的仁與不仁的區別。
-
14 # 子墨奇思妙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篇》,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身教重於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深入分析
君主治理國家
古代被推翻的朝代無一不是因為帝王的法度不明、昏庸無道、小人當權所致,黎民百姓痛苦不堪。而新王朝的君主則賢明、賞罰有度,舉正義之旗,追隨者無數,百姓愛戴有加,順利建立一個新的時代,從此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
父母、老師教育孩子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深刻的揭示了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有修養、品德端正的父母教育的孩子更多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優等生,是老師教育的素材,是其他孩子學習的榜樣。
如一個老師,為人很好,為大家做事從無怨言,大家會都服他,有些事不用強令大家就會積極主動的去做;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得失,為自己牟利,甚至做出些出格的事,就算強令大家做事,大家也都心中不服,做事不盡心或者直接抵制。
企業管理者管理員工
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員工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員工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他們也不會服從的。
綜觀古今中外,我們可以發現,無論何時何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當好管理者必須具備的條件。
-
15 # 南宸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為官者,如果自身行為端正,願意以身作則,體恤人民,那麼不用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擁護他,愛戴他;而如果自身行為不端,光是一張嘴皮子講空話、套話,不切實際,還勞民傷財,不下基層看看老百姓到底缺什麼,需要什麼,就釋出命令,這樣的官員要麼貪,要麼懶,怠政無為,老百姓要麼不知道有你,要麼無視你。
而好官是什麼標準呢?就像孔子說的那樣,治國必先修身,齊家必先修身,唯有修身,才能治人,想要治人,必先身體力行,才能上行下效,上下一心,於是造福一方,這就是一個好的官員應該做的事情。
為商者,想要讓團隊其他人願意服從管理,他就不能光靠自己一張嘴發號施令,他的德行必須配得上他的位置,才能讓人服氣。要推行不遲到、不早退的政策,就必須自己先做到,自己沒做到時,就要與其他員工一樣,受到的懲罰。只有一視同仁,才顯公平公正,這是管理者的智慧,不管公司推行什麼政策,領導就應當帶頭先做,屬下就沒有不跟著做的道理。
為父為母者,怎麼管理自己的小孩,也是門大學問,這可能是每個人都渴望掌握的學問,因為,只要想,大家都有機會為人父為人母,做了人家的父母就必須為子女負責,從他到你身邊來的那一刻,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物件,你想要他成為什麼樣子,那你必須自己先做成那個樣子的人,一樣的道理,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多讀好書,修身養性,做孩子的好榜樣。
-
16 # 偓玄幾
感謝題主的優質提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隨令不從!”——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
一、釋義:
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二、職場啟示:
這句話在職場尤其適用。優秀的領導者,管理者一定是率先垂範,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只有達到這樣的標準,才會具備真正的領導力、號召力和影響力!
例如公司的規章制度,領導首先帶頭遵守執行,這個就是“其身正”。員工才會“不令而從”!領導的表率、正確示範,會產生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會讓團隊行為更加統一有序。
如果還有一些“雖令不從的”,再輔之以教育培訓和獎懲機制。那麼這個問題就差不多解決了。
三、領導者的三項修煉
1.知的修煉:領導者首先要明確企業管理的具體板塊,做到心中有數,要將這個“知”制定和呈現出來,傳達和宣導給被管理者。讓被管理者也能夠“知”,做到心中有數。
2.行的修煉:當公司的“知”——管理規範或者檔案制定呈現出來之後,領導者應該率先垂範,這便是“行”,標準動作只有做到位,持續做到位,才會產生示範的力量和作用!員工才會在自覺不自覺的狀態下,“不令而從”。這是領導者的行,所帶來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3.教的修煉:公司領導者要去教育培訓員工對於某方面制度規範的認知。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怎麼樣去做好!不僅要讓他們行為上遵守,還要獲得思想認知上的自覺,自覺去遵從,而不是被迫,無意識,消極地去實行!那樣的話,管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當領導者做到這三個方面的時候,那麼就會將“其身正,不令而從”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如果缺一項,缺兩項,那麼這種影響力就會依次遞減!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阿里巴巴創立之初的時候,業務開展比較困難。儘管如此,馬雲還是給團隊定下了一個規矩:絕不允許團隊成員以行賄或者收受賄賂的方式創造收入。
當時他們整個團隊非常努力,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其中有兩個員工的業績非常好,後來瞭解了一下,他們運用賄賂的方式創造了這麼高的業績。如果去掉他們兩個人的業績,那麼整個公司本年是不賺錢的。最後馬雲還是堅決開除了這兩名員工。
這就是領導者為了維護公司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不惜犧牲眼前重大利益,堅決執行和維護公司守則和制度的典範,確保公司在正確的航道上前行!其身正而後從!
如果領導者在管理問題上,不能夠先正其心,再正其身,而是說一套,做一套。那麼領導者不僅會喪失威信,還會對公司的大局穩定和長久發展帶來危害!一個好的領導者不僅應該有“威信”,還應該有“德行”,這樣才能有領導魅力,才能更好地領導和管理員工,獲得長足的發展!
-
17 # 平凡如塵
作為領導,自身剛正不阿,其屬下也會效仿,不用施令也會規規矩矩好好盡力做事。作為領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有邪惡不正,其下屬心裡會有鄙視之,雖然施下號令,也無人去聽從去實施。工作無法進展。領導也就玩完了。
-
18 # 奕石小小
儒家思想統治中國數千年,用其大愛的“仁”思想,輔助統治者“愛仁”、“用仁”,中華民族日益繁榮昌盛。
而這句話,正是孔子對彼時的統治者,現在的管理者提出來的。
儒家政治學說,本質上是一種倫理政治
孔子說,如果自身行為端正,不用釋出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釋出了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這種聖人之道,對統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帝王要有聖人之德,執政將相大臣要有賢者之德。
所以我們在《禮記·大學》中見過: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唯有修身做基礎,才可有平天下的魄力。
當權與否,用個人魅力影響人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提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句話講到了教育的作用,以及榜樣的力量。
作為一個管理者,以身作則顯得尤為重要。管理者代表一個團隊的形象,管理者個人,就是一個移動的廣告牌,依靠個人言行和魅力影響他人,要比單純只會發號施令更有效,也更快捷。
其實不僅是管理者,甚至是為人父母、為人榜樣,只要自己做得好,言傳身教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別人,倘若自己做不好,即便強制去推行,反而會被別人質問“你做的不也不好嗎”。
榜樣的力量,來自於無聲勝有聲一天,孔子在路上閒逛,就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他走過去一探究竟。
原來一個小孩認為早上太陽離人近,中午離人遠,另一個小孩的觀點則相反。他們請求孔子幫忙裁決。
這是“兩小兒辯日”的故事,結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孔子不能決也”。
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哪怕兩個小孩笑著說“孰為汝多知乎?”,也絲毫不會影響孔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正因為他對自己的言行格外注意,才會面對問題的時候,面對可能影響孩子的是非價值觀判斷的時候,顯得格外謹慎。
這何嘗不是榜樣的力量。
-
19 # 是我非我
包含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不要對別人馬列主義,對自己自由主義
不要一邊做著破壞秩序的事,一邊說法制不完善。不要往地上吐完痰,然後說著人民素質不高的言論。不要拿了好處後,說其實我不需要。
-
20 # 今古雜壇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語出孔子《論語·子路篇》。原文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全句義為:孔子說:“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此警句,在當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現實意義。
原文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篇》
釋義
孔子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引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之一,意在強調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應加強自我約束、努力自我淨化、實現自我完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杜絕形式主義反對鋪張浪費。本應自覺遵守,結果卻要國家來作出硬性規定,真的是讓人深思。回想以往許多官員會上喊的要精簡節約,散會就鋪張浪費,節約喊了很多年,結果一直不見成效的原因就是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回覆列表
我的理解是,一個人不管做事還是做人,首先是自己言行一致,自律自強,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勉強別人去做,只有自己言行一致,也會成為別人的榜樣,就是不論什麼身份,局家,而家無禍,為領導者,別人也會跟著你而不會出現大亂子,即使沒有什麼大的成績,做什麼事,下達指令,別人也會遵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