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姐在貓本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語出孔子《論語·子路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那些權貴們領導們,自我品行是根本,身教重於言教,上樑不正下樑歪,自我品行端正了,令行禁止,自我品行不正,即使釋出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

    此警句不但對現在的反腐倡廉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對為人父母的我們也有很好的警示,一方面告訴孩子要認真學習,但我們自己卻天天圍著麻將桌...,孩子的學習就可想而知!家如此,國亦然!美國作為頭號超級大國,不但在疫情中毫無建樹還帶頭甩鍋中國,這樣的大哥日薄西山小兄弟作鳥散狀也只是遲早的事了!

  • 22 # 曼聲閱讀

    《論語 子路》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在上位者)自己行為端正,不用下命令,下屬就會聽從;自己行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下屬也不會聽從。

    這句話是強調,在上位的人,自身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自己的一舉一動,無形中對下屬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具有示範作用。

    高贊李將軍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結尾,引用了孔子的這句話,作為對李廣將軍的高度讚揚: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說的就是李將軍吧!李廣老實厚道,看起來像一個鄉下人,他不善言辭?可是到他死去時,天下人無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悲哀?他那忠實的品格確實得到了人們的信賴啊!對讀書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用來比喻大道理啊!

    這個道理是什麼?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李廣訥口少言,卻本領高強,射技精湛,有勇有謀,愛護士卒,清正廉潔,與士兵同甘苦,與百姓共生死,為民除害。

    王勃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有“飛將軍”赫赫聲名,卻命途多舛,難得封侯,著實令人感嘆!然而,他可以不善言辭,他可以在受到傷害時不會辯解,但卻絲毫不妨礙他被人們記住,留名青史。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

    他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說的不多,卻勤務做事。君子總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著身邊的人。君子不屑於言辭,不屑於爭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君子放在哪裡,都自帶光環,一眼便可認出,決不在於有無功名!

    一部《論語》的思想,會永遠影響著華人,教育著華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今天仍具現實意義。

    “身教重於言教”,如果家長做得好,孩子自然聽話;如果帶頭人能以身作則,手下自然懂得規則。如果管理者正直,服從者一定正直。修養自己的身心品德,是每一個人都要做的頭等大事。因為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對比人產生影響。

  • 23 # 使用者1728066675280173

    道理大家都明白,你懂,我懂,他也懂。

    是空談,還是真說。

    是結合歷史談,還是結合現實談。

    不妄言國事,平安無事。

  • 24 # 龍門天成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篇》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大概意思是:自己的行為正當,不釋出號令人們也會執行;若是行為不正當,就是釋出號令人們也不願意去執行。

    令,是教戒。孔子說:“上之導下,以身不以言。若使倫理無不盡,言動無不謹,淫聲美色不以亂其聰明,便嬖諛佞不以惑其心志,則身正矣。由是民皆感化,雖不待教令以驅使之,而自然遷善敏德,無敢有違背者。若其身不正,倫理不能盡,言動不能謹,聲色亂其聰明,便佞惑其心志,則民心不服,雖教令諄切,使之為善,亦有不從者臭。”蓋上之一身,下所視效,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所以《大學》論齊治均平,皆以修身為本,即是此意。有天下國家者,可不求端於身哉。

    家族文化傳承、二代教育亦是如此,父母自身若不得以正,何能育化龍鳳之子女。家族文化,父母乃根也。

    修身方能齊家、方能“治”也。

    故以身作則,言傳不如身教。不管在政治、商業、家庭、親自教育上面,孔子的這句話都是很好的啟發。

  • 25 # 丁小悟典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段話來自《論語·子路篇》,是孔子的話。@丁小的時空 認為,孔子在這裡是強調領導者的德行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領導效果。

    領導者怎樣讓人信服?中國先哲早就總結過,分為三個層次:“服人者,以德服為上,才服為中,力服為下。”力是權力、武力,才是才能,德是品德。權力、才能、品德都可以讓人服從,但是其效果不同,有高下之分。

    以力服人,用自已的權力去征服人,或者用武力震懾人的,強迫下屬“必須聽我的”“必須跟我幹”。如果下屬不聽,那就用權力的大棒去制裁或者懲罰下屬,下屬迫於威力,不得不服從,但是不是真心服從他,說不定背後還會說領導者的壞話,這是心不服,口也不服。

    以才服人,就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政績,贏得下屬的敬佩,如果品德有欠缺,比如工作作風簡單粗暴,對下屬只關心業績,不關心冷暖,下屬雖然口服,心裡未必舒服。

    以德服人,就是以崇高的品德去贏得下屬的崇敬,從而心甘情願地跟著幹,自覺為實現既定目標努力奮鬥,下屬對領導的服從是心悅誠服的,是心服口服的

    權力只能使人臣服,才能可以讓人折服,只有道德才能使人歸服。在力服、才服、德服三個層次中,德服影響力最大,領導效果最好。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認為,領導者良好的道德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就是以德服人。

    孔子認為,一個領導者,要領導別人,讓人服從領導,首先要“正”。就是正己、正人,正事。領導者實施管理,不是先對屬下進行管理和統治,而是先管理好自己,管理好了自己,才有資格管理下屬。透過正己來正人,正社會風氣,正人之視聽言動。

    身正而令行,身不正而令不行,這就是領導者的影響力。一些領導者臺上教育人是一套,而自己做的是另一套,這是正人而不正己。領導者不正還要正人,根本沒有說服力,下屬就不會相信領導,領導者的公信力就會下降。

    現代領導學認為,領導者的影響力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權力性影響力,是領導者的自身的職位決定了屬下必須服從他的領導,帶有強迫性,又稱強制性影響力;另一個方面是非權力影響力,由領導者個人魅力所形成的一種自然性影響力,由領導者的品德、才能、情商等因素構成,雖然沒有權力的約束力,但其影響力卻比權力性影響力更持久。

    孔子的以德服人,就是非權力影響力,是最持久的影響力。他開辦私學,培養的是社會精英,主要是政治管理人才。孔子對弟子強調,作為未來的國家管理者,只有嚴於修身,培養良好的品德,才能具有領導者的素質,才能在未來領導工作中取得良好的領導效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公婆三觀不同怎樣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