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銘聊科學

    天體研究國家小組,曾經展開了“百年來觀測中的消失和出現的目標”專案,在該專案中,科學家分析了自1950年代的天空圖片,與現在的天空圖片對比來分析哪些已經出現或者已經消失的天體。

    在該專案中,被標記的天體一共有15萬個,為了方便研究,它們在15萬個天體中標記了2.4萬個候選天體。

    然而在這2.4萬個天體中,有100個天體曾經出現在過去的天空圖片中,但在最近的觀測資料中神秘地消失了。

    我們知道,在天空中能夠發出光芒的都是恆星,然而恆星的壽命通常非常長,最長的紅矮星甚至能達到上百億甚至千億年,即使是壽命最短的藍巨星壽命也有幾百萬年或者幾千萬年。

    也就是說,對於恆星動輒上億年的壽命而言,短短几十年就如同人類的彈指一揮間,不可能會有這麼多天體會自然消失。

    那麼,這些天體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呢?

    恆星的消失

    一般來說,恆星到達生命終點時,會有三種結局。第一種是質量較小的紅矮星,由於它們的壽命過於長壽,導致目前還沒有紅矮星走向生命終點,所以我們暫時不知道它們的結局。

    第二種情況是質量不大不小的黃矮星,太陽就是黃矮星,太陽在走向生命終點之前,會先變成一顆紅巨星,最後會成為一顆白矮星,在宇宙中慢慢涼透。

    第三種情況是質量較大的紅巨星、藍巨星,由於它們的質量較大,所以核聚變反應非常劇烈,導致壽命非常短。但是質量較大的恆星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時,會發生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的亮度足以照亮整個星系,以至於在很遙遠的地方也能觀測到這種現象。

    宋朝時記載了一次超新星爆炸:“至和元年五月己酉,客星晨出天關之東南可數寸(嘉祐元年三月乃沒)。”

    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一部分天體會成為中子星,質量特別巨大的天體會成為黑洞。

    科學家觀測的突然消失的100顆恆星並不屬於以上情況,西班牙科學家介紹說:除非一顆恆星直接坍塌成黑洞,否則沒有任何物理知識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甚至還有科學家猜測,這些天體的突然消失,很可能和外星文明有關。

    外星文明

    1960年弗里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理論,他認為,一個星球的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必然會利用所在恆星的能量。因此高度發達的宇宙文明會在自己所在的恆星附近建設一個巨型人造結構,像球一樣環繞著恆星,收集恆星散發的能量供自己使用。但由於戴森球裝置,恆星就無法再向外散發能量,所有的能量都被戴森球所收集,因此看起來像是“消失”了一樣。

    戴森認為對能量高度需求的外星文明肯定會製造出這樣的結構,因此只要找到這樣的人造天體就可以尋找到宇宙文明。

    如果消失的這100個天體真的是宇宙文明安裝的戴森球裝置,那麼這意味著宇宙中不僅存在著文明,而且存在著比人類文明等級更高的文明,因為人類目前還不能透過戴森球裝置收集能量。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Beatriz Villarroel介紹說,如果消失的100個天體真的是戴森球裝置,那麼它們的發現意味著科學家從傳統的天體物理學領域擴充套件到了對宇宙文明存在的證據搜尋上。

    不過Martin López Corredoira認為,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宇宙文明存在,這意味著這些消失的天體有可能是極端的天體物理過程。其實在之前,天文學家在研究天文學時,也曾經發現過一些類似於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但後來都被科學理論所解釋了,也就是說消失的100個天體很可能也是自然過程,只不過它們消失的原理我們還不知道而已。

    總結

    在任何一個領域,科學家們都期待發現某種不合常規現象的觀測資料,因為這意味著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只能透過新理論來回答。而新理論就是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比如:上世紀科學家透過對撞機獲取到了100多個粒子,它們一度無處安放。

    後來一群粒子物理學家們建立起了一套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才把這些粒子安排得明明白白。所以,很多時候顛覆性的觀測,也會帶來顛覆性的理論。

    也就是說,消失的這100多個天體雖然我們現在無法解答,但這種現象很可能會激發科學家提出新理論來解釋該現象。

  • 2 # 五星出東方的兔子

    你以人類目前為止那點可憐的甚至都算不上是“科學”的認知能力,你覺得有可能解釋清楚嗎?就算科學家們又透過這個事情搞出來一個模型,巴啦巴啦一大堆,那是“真相”嗎?別再浪費腦細胞了,可憐的人類——我們都是蟲子。

  • 3 # 意識物理學

    這些小恆星都已變成暗星了,這是因為能量恆減之故,大恆星即紅巨星最終總會爆炸,實際是因攤展而破裂收縮,其中的小碎塊會變成球狀,一開始發光,輻射射電脈衝,也發可見光,經過一段時間,能級下降,表面生成放射性元素,就變成脈衝星,也不再發出可見光,所以就看不見了,它們都是行星的前身,地球也曾經是顆發光星,後來變成脈衝星,現在則是行星。

  • 4 # 半佛H

    消失的多了,荒天帝大戰仙域不知打塌多少星系,隨手就是一掛星串,你說這樣的消耗少幾顆奇怪嗎?光一座帝關就用了數不盡的星星做了城牆[酷拽]

  • 5 # 甬上心頭

    幾個點好好想想,第一人類那麼好奇外星人,萬一葉公好龍呢,第二地球跟著太陽在狂奔角度難免有偏差,第三宇宙天體為何是這個樣子到現在都沒搞清楚

  • 6 # 聖心歸來

    其實太陽系之外的宇宙,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根本不知道,可能到人類滅亡也不知道!但是從這樣的事件看,宇宙極其可能是虛擬的!虛擬裝置出了問題,結果一些星星無法投影

  • 7 # 一賓過河一

    這個說法不太可能!但另有一種可能,我們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採,以及全球的城市化,各種龐大的建設,讓地球有了微微的角度偏移,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讓我們遙望星空的視角發生了變化。晚上基本上看不見滿天星斗。在看我們地球的氣候變化,兩極冰川的溶化加速,海平面逐年上升。再看我們的城市,以前只有三大火爐,重慶.武漢.南京,現南北都有火爐城市。二十四個節氣也不太準了。地球在微微發生變化,地震.海嘯.風災.瘟疫頻頻發生!打魚的網越織越密了,趕盡殺絕.難以再生。什麼野味都敢進嘴了,沒有人類足跡的地方找不到了!人類真的應該覺醒了!否則,後悔莫及了。

  • 8 # 凌風144403443

    消失就是消失,宇宙中有很多的未知,只能把這些現象解釋為未知,因為我們的科學沒有發展到全知宇宙,所以科學家的任何解釋都是沒有依據的,只是猜想,宇宙是絕對有外星文明,至於外星文明發展到什麼狀況都是未知,很多解不開的迷等待我們去探索,只能寄託於地球一代代人的努力,我們可以猜想,但不必去沉迷,做好我們現在的事,功到自然成,後代或許有新的發現和解釋!

  • 9 # 人間一塵

    無須大驚小怪。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與觀測,還是初級水平。今天沒見到,過幾十年,幾百年又看見也不足為奇。

    因為尚不瞭解,這些星體的執行規律。

    大自然的奧秘,人類有太多的未知,不正是今後追索的方向嗎?

  • 10 # 歐羅足球軍事

    不一定!恆星消失可能是黑洞效應,不一定外星文明。

    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太陽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

    瑞典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為了就是找到這顆消失的恆星,只是顯然他們沒有找到,但他們發現到了更難以置信的一幕。那就是100多顆的恆星似乎商量好了一樣集體性的消失了。而且根據這些恆星距離地球的距離來推算的話,很可能這些恆星是在一個小時內集體性的消失的。

    針對此情況,科學家做出了很多種的推測。比如變成白矮星和中子星,但是這期間至少要經歷幾千萬乃至更長時間才會演變而成才是,而不會如此的迅速。好像是有人為的力量在背後干預一樣,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有可能是被某種大天體遮擋住了,但是這些恆星距離地球非常的遙遠,即便有大天體出現,也不應該如此的快速。則至少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不會發生任何改變,而瑞典的科學家是一直都在監視著這片區域的宇宙環境的。

    恆星都是氣態星球。晴朗無月的夜晚,且無光汙染的地區,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6000多顆恆星,藉助於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估計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1500-4000億顆,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的主星太陽就是一顆恆星,所以,即便突然沒有,也不一定是消失了,可能被遮擋或變位了!

  • 11 # 張志軍悠哉悠哉

    宇宙其實就是無中生有,有中生無,來自於自性,再回歸自性,都很正常,只是人類的智慧不夠,覺得神奇。就和猴子看人類一樣的感覺。

  • 12 # 夢奇115

    星體也是生命。是生命就有生死輪迴的過程。至於生死過程的長短絕不可能是所謂科當家計算的那樣。連自己的命都算不準就不要忽忽悠了。人類的生命比星體的生命不可比,而星體比及宇宙同樣不可比,雖長短不一,可都有從生到死墓胎養生的生命律。迴圈輪迴不息。

  • 13 # 鐵山小魚兒1

    現在的探測器還沒有飛出銀河系,我們所觀察的星球還只是站在地球這個平面上,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各星球的運動有快有慢,大的星球擋住小的星球,讓人看不見也有可能的。

  • 14 # 科學黑洞

    一百多顆恆星突然消失,科學家懷疑是外星文明,有什麼科學依據?

    相信看到這個話題的小夥伴,第一感覺就是:嗯?到底發生了什麼?恆星竟然消失了,難道是被地外生命給銷燬了。當然了針對這樣的現象解釋有很多種,科學的和不科學的都有,但真正的原因如何還有待更多的發現。就是下邊這張對比圖,左邊的圖片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海軍天文臺拍攝的,方位是豺狼座。右邊的圖片是最近天文學家所拍攝的,結果很明瞭,短短半個多世紀這顆恆星“神秘”的消失了,除此之外天文學家發現這樣的例子至少有100多例。

    目前的科學體系無法對這樣的現象進行系統解釋,有的同學說變為黑洞就看不見了。其實可以來看一下恆星演化的這個過程,你就不會這樣想了。

    恆星的演化

    恆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一類天體,它們也是宇宙能量釋放的最直接體現。目前已知宇宙中有118種元素,氫、氦、鋰等都是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就直接形成了,但是更重的元素都是在宇宙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主要的形式其實就是恆星的核聚變作用,這也是恆星發光發熱像一個熾熱大火球的原因。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氫和氦等,聚集在密度較大的地方,隨著高速旋轉自身引力拉扯下,不斷的聚集更多的物質。直到在其核心處的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個臨界點,這個時候恆星就被“點燃”了。核聚變也很好理解,118種元素的主要劃分就是透過原子核內含有的質子個數。

    氫原子核內只含有一個質子,中子的個數可能是0個、1個、2個,這就形成了氫的同位素,例如根據中子個數的不同共有氕、氘、氚三種,它們的丰度分別為99.98%、0.016%和0.004%。太陽核心處就聚集著71%以上的氫,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氦。

    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氫核碰撞融合的機率大幅度增高,核聚變的速率加快。因為這樣的高溫高壓環境是在自身引力塌陷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質量越大的恆星,向內塌縮的效果越明顯,那麼核聚變的速率也就會越快。因此大質量恆星的壽命都很短,但即使如此時間上也是以千萬年為單位的。也就是說即使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後期形成黑洞,中間也會經歷超新星爆炸等高能現象。

    但是針對恆星突然消失的這半個多世紀裡,沒有任何異常的高能爆發現象,就像是一顆恆星突然就塌縮成黑洞,這個過程在目前是無法解釋的。

    科學家為什麼懷疑是外星文明所為?

    面對恆星突然消失的現象目前主流科學觀點,沒有辦法更好的去解釋說明,因此想到了另外一個方面。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蘇聯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Nikolai Kardash-ev),根據生物文明掌控能量的多少,設定了外星文明的等級問題,以銀河系為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

    I型文明

    該層次的生物文明可以徹底的掌握所生活行星上的能量,例如當人類徹底的掌握地球上的所有能量,甚至可以利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能量,同時月球上的資源也可以徹底的掌控,甚至可以去鄰居行星上採集資源和能量。因此I型文明又被稱為“行星級文明”,人類文明處在0.73級,要想上升到I型文明至少還需兩個世紀。

    II型文明

    當生物文明等級可以實現掌控一整個恆星系,就例如太陽系內,我們可以徹底的運用太陽釋放的所有能量。太陽核心處每秒鐘都有6億噸氫核聚變,最後生成5.95億噸氦,會損失500萬噸質量轉化為能量。但是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僅僅佔據了16億分之一。等達到II型文明,那麼剩下的輻射能也全部要掌控。

    III型文明

    該層次生物文明可以掌控一整個星系的能量,例如整個太陽系內包含2000多億顆恆星,那麼釋放的能量都可以吸收。

    針對II型文明有一種結構模型被稱為戴森球或者說戴森環,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模型,用來說明人類發展到一定程度,該如何去提取太陽的能量。透過人造的結構模式,來把太陽徹底的包裹起來,把太陽當成類似於地球上的核電站,同時把這些能量全部儲存起來以供文明的發展。

    從這樣的猜想出發,宇宙中這些消失的恆星就是被類似於戴森球的結構給直接“吞噬消化”掉了,因為這有這樣的方式才會發生的恰無聲息。

    恆星消失還有幾種可能性?

    首先幾乎已經排除掉了,大質量恆星演化成為黑洞的可能性,因為從主序星到黑洞半個世紀的時間真的遠…不夠,同時也沒有發現中間超新星爆發的證據。除此之外恆星消失的途徑還有被伴星所吸收,Ia超新星爆發模式,但是依然沒有任何痕跡。

    再有就是被其它大質量恆星從原有位置彈射走,也就是說恆星離開原位置去“流浪”了,但如果是這樣的情況,短短半個時間它是從檢視中逃不掉的。

    宇宙中恆星的數量太多了,僅僅是銀河系內就含有2000多億顆恆星,但是目前對於恆星的演化路徑已經基本的掌握了,它們只能是演化到生命後期變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除此之外就是被伴星吞噬,或者是被其它附近的黑洞所吞噬,但是這些情況的發生都有著驚天動地的過程,即使是黑洞吞噬恆星也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僅僅半個多世紀,就有100多顆恆星不見了蹤影,並且是毫無痕跡和徵兆的,那麼只能往外星文明的身上去想了。但真實的結果如何,目前並沒有辦法斷定,有些目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也是有可能的,畢竟人類文明還是很年輕的,就像是一個咿呀學語的寶寶,對於宇宙我們還有很多的的東西需要掌握。

  • 15 # 宇宙觀察

    上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們,將豺狼座方向上的恆星拍了下來

    2016年瑞典天文學家,也拍攝了一組豺狼座方向上的恆星,但瑞典天文學家發現,他們這張照片,和半個多世紀前,美國天文學家的照片相比,少了一顆恆星。

    起初他們以為,是星際塵埃遮擋了恆星,過一段時間後,恆星就會復原,但事實上,這顆恆星再也沒有出現過。

    3年之後的2019年,靈敏度更高的數字巡天影象顯示,“離奇消失”的恆星數量,已經超過了100顆,而這種“恆星大規模消失事件”,在天文學中還沒有先例可循。

    從理論上來說

    恆星作為宇宙中發光發熱的主力軍,壽命根據質量的不同,在數百萬年到數千億年之間。

    質量最小的紅矮星,內部核聚變反應強度最小,因此它們的壽命在數千億年左右,而且宇宙中80%都是紅矮星。

    太陽這種中等質量的黃矮星,佔到了宇宙恆星總量的3%,它們的壽命在100億年左右,壽終正寢後的黃矮星,會根據生前質量坍塌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儘管理論上白矮星還能冷卻成黑矮星,但天文學界普遍認為,以白矮星的能量釋放速度,它變成黑矮星所需要的時間,要比宇宙的年齡還長,因此目前的宇宙中是沒有黑矮星的,所以此次的恆星大規模消失,和黑矮星沒什麼關係

    黃矮星之上,就是宇宙中的大質量恆星了,由於內部核聚變反應太過劇烈,所以它們的壽命普遍在1億年以下,壽終正寢後的它們,會在引力作用下坍塌成黑洞,而這一坍塌過程從外界看去,就好像“恆星突然消失了”一樣。

    所以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數百顆恆星突然消失”,在目前的理論框架下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些恆星都坍塌成黑洞了。

    但上百顆壽命在數百萬年到數千萬年不等的恆星,在短短半個世紀內同時坍塌成黑洞,屬於極小機率事件,所以天文學界包括大眾,並不是很認同這種解釋。

    在天文學中,如果出現了一個現有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那麼絕大部分人包括天文學家,第一反應往往就是“外星文明”

    在有關外星文明的卡爾達舍夫等級中,一級文明可以利用所在行星的能源,二級文明可以利用所在恆星系的能源,三級文明可以利用整個銀河系的能源。

    在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佔到了星系總質量的99.86%,因此恆星系中的能量,其實都在太陽身上,而宇宙其他恆星系的能量分佈情況,也和太陽系相似。

    因此二級文明所謂的“利用整個恆星系的能源”,其實就是利用恆星的能源。

    上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從宇宙文明的角度出發,認為最理想的恆星能量利用方式,就是建造一個球形裝置,將恆星完全籠罩,進而百分百吸收恆星的能量。這種“包裹恆星的裝置”後來被稱為“戴森球”

    戴森球最大的特點,就是會造成恆星光度的離奇變化,如果戴森球將恆星完全包裹,那麼恆星在可見光波段上就會“消失”,因此在一些天文學家看來,百餘顆恆星突然消失,有可能是因為外星文明在“建造戴森球”。

    實際上在天文學家發現恆星大規模消失之前,人類就在宇宙中發現了疑似“戴森球”

    2011年到2013年,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亮度頻繁不規則變化的恆星,它的中文名稱是塔比星,截至目前,對它的研究還在進行中,天文學界普遍認為,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戴森球,那麼塔比星很可能就是。

    然而真正認為“百餘顆恆星突然消失”,是外星文明手筆的天文學家並不多,大部分科學家依然覺得,恆星的消失源自一種我們尚不瞭解的,全新的恆星物理現象。

    因為上個世紀射電望遠鏡,第一次收到脈衝星訊號的時候,很多人也將這種極其規律的電磁訊號,當做了“外星文明訊號”,但後來的觀測結果表明,這種訊號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們來自於高速自轉的中子星(脈衝星),而不是什麼外星文明。

    總結

    恆星的突然消失,是外星文明所為也好,是未知的科學現象也罷,歸根結底,恆星的消失都表明我們人類對宇宙的瞭解還十分有限,現有的科學理論還遠不足以用來解釋宇宙中的一切,但不論怎樣,人類文明都在前進。

  • 16 # 科學船塢

    一百多顆恆星從觀測中“突然消失”,是不是外星人乾的?

    天文學家將當前望遠鏡觀測的記錄與以往的觀測記錄相比對,發現有一顆恆星從該區域內消失了,對比其它眾多的觀測記錄,發現至少有100顆恆星消失,它們跑哪裡去了?

    對比的記錄是1950年美國海軍天文臺的觀測記錄,現在的記錄是由泛星計劃中的望遠鏡觀測到的記錄。

    泛星計劃

    泛星計劃全稱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是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夏威夷大學天文學院、茂宜高效能計算中心的合作專案,要建設四臺望遠鏡組成一個望遠鏡陣列系統,四臺望遠鏡的花費超過1億美元,如果對比其它的星空專案的話,這隻能算是一個小成本的探索專案。

    泛星計劃中的望遠鏡每4到7天巡視天空一次,然後和之前的結果進行比對,發現可疑的、對地球可能有威脅的小行星或彗星。當然,以泛星計劃中的望遠鏡的觀測實力來看的話,觀測亮度超過23.4m的恆星應該不成問題。

    從圖中來看的話,框框中的恆星確實消失了,按道理說,恆星的消失也就是恆星的死亡,一顆恆星在邁向死亡的過程中會有一場可以觀測到的爆發過程,就算是現在觀測也可以看到它爆發的遺蹟,可是現在的觀測記錄中沒有顯示出來。那麼就會產生出一個疑問:這顆恆星到底是如何消失的呢?而且,消失的恆星數量還不少,不同的觀測天區消失的恆星數量總和達到了一百多顆。

    針對這個問題,有科學家猜測這或與外星文明有關,認為是外星文明開發出了一個科技將恆星罩了起來,類似戴森球這樣的能源結構。

    戴森球:一種對高階文明利用恆星能源的方式的設想。眾所周知,恆星無時無刻不在釋放著光和熱,然而地球僅僅接收了一點點,如果能最大化的利用恆星能源,那麼文明的發展進步就不用愁了。戴森球是一種巨大的結構,它是由眾多的圍繞恆星運轉的軌道器組成,軌道器就是一個個的太陽能收集器,利用恆星的光熱能源。戴森球容易讓人造成誤解,認為是完全包裹住,其實叫它戴森雲更為的合適一些。

    如果外星文明在這幾十年裡用類似這樣的結構將恆星包裹了起來,亮度大大降低,那麼望遠鏡就可能觀測不到了,好像這可以解釋得通。

    還有另一種解釋:

    泛星計劃中的望遠鏡,它的觀測能力有限,觀測亮度超過23.4m的恆星沒有問題,如果恆星的光芒再暗淡一些,那就觀測不到了。會不會是,這些“消失”的恆星是變星,在這幾十年中亮度降低了很多,所以現在觀測不到了呢。

    有這種可能性,變星是一種亮度經常變化的恆星,亮度甚至可以在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之間變化,也許1950年觀測時,正好是恆星的最大亮度時,幾十年過去了,亮度又降低了,所以觀測不到了,這種可能性很大。

    除了以上兩種解釋,還有可能是恰好拍攝到了不明的閃光源,這些閃光源也許是宇宙中高能的天文事件,它並不是恆星,也可能是望遠鏡曝光時出現了點問題,畢竟當時海軍天文臺只進行了單次拍攝,沒有持續跟蹤記錄以供比對,所以說那並不一定就是恆星。

    個人看法,這是外星文明所為的可能性極低極低,可以說毫無可能性,我更傾向於是變星或是拍到了不明閃光源這種解釋。

    你們的看法呢?

  • 17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一百多顆恆星突然“消失”,科學家懷疑是外星文明,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恆星是這個宇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天體,也是科學家們在研究宇宙天體演化和運動規律中,最易觀測和最具參考意義的一個研究物件。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不下幾千億顆恆星,它們在照視整體恆星系的同時,也為我們的天文研究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在國際上,有許多針對恆星開展專門觀測的科學團隊,在持續進行著有關恆星狀態和演化的監測研究,其中,由一個國際科學家所組成的科研小組,開展了持續性的“宇宙星體消失和出現百年觀測”專案,透過近期星空與上世紀50年代進行對比,發現了在宇宙某一區域有100多顆恆星突然消失了,有科學家懷疑是外星文明所為,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宇宙星體消失和出現百年觀測”專案

    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天文臺用天文望遠鏡,對準豺狼座進行觀測,也就是南天亮星心宿二與南門雙星之間的星域,拍下了當時星空中恆星的分佈情景。

    時間過去60多年後,在2016年,瑞典科學家發現了這一區域的一顆恆星突然消失不見了,在當時應用最行進的監測儀器裝置也無法找到其蹤跡,這引起了“宇宙星體消失和出現百年觀測”專案負責團隊的興趣,將這一區域納入該專案的觀測和研究範圍。

    “宇宙星體消失和出現百年觀測”專案,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夏威夷大學天文學院等知名天體物理研究機構聯合大型計算中心機構,利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對星空開展的一個監測專案,主要使用4臺望遠鏡組成一個望遠鏡陣列系統,每隔不到一週的時間,就會對目標星空開展一次全景觀測,然後將其與之前的觀測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發現存在異常變化的星空區域,以及探測那些可能對地球安全造成安全隱患的小行星或者彗星。

    該專案負責團隊在對豺狼座星域隨後的觀測中,仍然沒有發現那顆已經消失的恆星,而且更加令人費解的是,這個星域的其它100多顆性星也不見了。其分析過程是這樣的,將原來美國海軍天文臺用天文望遠鏡拍攝下來的照片,劃分為不同的空間區,然後在其中標記了15萬個天體,透過大型計算機對其進行比對,然後優選出2.4萬個樣本天體。在最近觀測的同一星域照片中,對這2.4萬個樣本天體進行追蹤掃描,結果發現有至少100顆目標天體沒有出現在最近的觀測記錄中,神秘地消失了。

    恆星消失理論上的可能

    我們之所以能夠觀測到恆星,主要原因在於恆星能夠向外釋放光線和能量。而決定著恆星的存在狀態及壽命的主導因素,就在於它的質量不同而引發的核心聚變的程度不同。恆星形成以後,如果質量較小,則核心溫度相對較低,核聚變程度較低,消耗參與核聚變原料的速率也較小,因此恆星壽命就長。如果我們將時間線拉長,質量不同的恆星,其演化週期和壽命都會有明顯的差異。

    從恆星演化的週期程序來看,造成恆星消失的可能性只能是恆星結束了它的生命歷程。恆星根據質量大小,我們可以將恆星劃分為紅矮星、黃矮星、白矮星、紅巨星、藍巨星和紅超巨星。

    對於質量較小的紅矮星來說,由於其核心聚變速率很低,向外釋放的能量有限,一方面我們不易觀測到這種星體,另外其壽命會相當漫長,可以達到上千億年,遠比宇宙的年年齡長,因此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顆紅矮星的最終結局是什麼樣的。

    對於質量中等的黃矮星來說,我們的太陽就屬於這樣的恆星,其壽命也有幾十到上百億年之久,在主序期結束之後,會相繼經歷紅巨星、白矮星的階段,最為冷卻消失。

    對於質量很大的藍巨星、紅超巨星來說,其內部核聚變程度非常劇烈,物質消耗速率也非常快,致使其壽命相比其它恆星來說要短得多,只有幾十、幾百萬年,不過從人類觀測的週期來看,這個時間也顯得比較漫長。這類恆星在生命終點時,會因為核心溫度的迅速下降引發劇烈的坍縮,從而激發出強烈的能量,帶動核心物質急劇地向外釋放,引發超新星爆發,最後演化為中子星或者黑洞。

    從以上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恆星從誕生到走向生命的終點,所需要的時間相對於人類的觀測來說無疑是相當漫長的,如果僅有一顆恆星消失還倒說得過去,100多顆恆星集體消失,從時間尺度上看一點可能性也沒有。

    這些恆星消失的其它幾種原因猜測

    對於這100多顆恆星的集體消失,引起了廣大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濃厚興趣,也紛紛提出了一些可能原因,我們不妨簡要分析一下。

    第一種是黑洞吞噬猜測。假如這些恆星附近有一個規模非常大的黑洞,當恆星執行到黑洞史瓦西半徑之內,就會被黑洞無情地吞噬。而被黑洞吞噬,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迎頭相撞,恆星和黑洞都攜帶著巨大的能量,在相撞時,恆星就會被巨大的能量擊碎,很多物質拋散出去,同時核心區被吞噬之後,在慣性作用下會離開黑洞奇點一定距離,然後又在引力作用下重新相聚,如此反覆,最終將恆星完全吞噬,這個過程需要數萬年的時間,而且在此過程中會有巨大能量的釋放,比較容易就會被監測到。另一種情況是“側吸式”,也就是非迎頭相撞,那麼在二者的引力作用下,首先會相互圍繞著執行,在經過漫長的時間後,距離越來越近,然後恆星的外層物質逐漸被黑洞的引力剝離,最終完成吞噬,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的時間相較於直接碰撞顯得非常漫長,至少需要幾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顯然,100顆恆星的消失與黑洞吞噬的聯絡,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能量的釋放上都不符合。

    第二種是失敗的超新星爆發猜測。在較大質量的恆星的演化末期,有這麼一種情況可以直接跳過超新星爆發的階段而直接演化為黑洞。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在恆星生命末期,其外殼坍縮對核心的撞擊,所引發的激發波並未達到超新星爆發的條件,而且能夠吸收外圍空間中的氣體和其它星際物質,外層趨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溫度逐漸降低,氫原子因電離釋放的電子又重新被原子核所捕獲,能量逐漸減弱,從而在核心巨大引力作用下又緩慢地被全部吸入進去,最後演化為黑洞。雖然這個過程在理論上是可以出現的,但是100多顆恆星基本同時進入生命的尾聲、同時具備跳過超新星爆發的階段、同時演化為黑洞的機率也基本上不存在。

    第三種外星文明所為猜測。大家都知道戴森球理論,這是1960年弗里曼.戴森根據宇宙文明發展的不同程序,提出的該文明可以利用所在恆星系的所有能量的一種裝置,對應於卡爾達肖夫指數,這個外星文明所具備的文明等級至少是II級文明。該裝置是利用恆星系的資源,在恆星的周圍建造一個全部覆蓋性的能源接收裝置,從而將恆星發出的輻射能量全部為該文明所利用,在這種情況下,恆星的光線從外界看來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樣。這種解釋雖然能夠說得通,但至於外星文明到底有沒有,科學界至今還沒有找到充分的證據,因此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將是一個未知數,但從多年來的天文觀測來看,在天文望遠鏡的可觀測範圍內,存在外星文明的機率將是極低的。

    總結一下

    當然科學界還有一些猜測,比如變星週期帶來的光線強度的變化、其它天體遮擋,等等,但從60年的持續觀測來看,不可能100多顆恆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集體消失並且持續觀測不到,因此這些猜測也站不住腳。於是,有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極端天體現象,只不過超越了我們現有的觀測水平和認知程度,具體真相如何,科學家們還將藉助更高先進的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因此而催生出更新的理論發現。

  • 18 # 量子科學論

    以前人們認為恆星是宇宙中永恆的天體,可以一直存在而不會消亡,但隨著人類對天空持續的觀察發現,偶爾在天空中原本不存在恆星的位置會突然出現一顆新星,亮度可以勝過全天中所有的恆星,一般持續幾周、幾月就會緩慢的變暗直到消失,這種恆星的突然出現、消失其實就是恆星死亡的過程,稱為超新星爆發。

    隨著天體物理學的發展,我們已經瞭解了恆星誕生的過程、發光發熱的機制、以及生命終結的方式,但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大量的恆星可以在短時間內突然因為死亡而消失,而且我們的理論也不足以解釋為何恆星會集體性的在短時間內消失的原因。這次發現的恆星神秘消失是科學家透過最近對豺狼座天區恆星的觀測和過去記錄對比後發現的,有約100顆恆星從我們的視野中被抹去了。

    這就引起了大家對著100顆恆星去向的原因進行了猜測,有人認為是恆星的正常死亡,也有人認為它們只不過是變星,光度正好變暗了而已,也有人認為是高等文明所為,那具體哪個猜測更準確呢?

    上世紀的50年代美國海軍天文臺(USNO)拍攝了豺狼座附近天區的恆星分佈,2019年研究團隊再次對同一天區進行了巡天調查,透過將Pan-STARRS釋出的最新恆星資料和USNO進行對比,研究人員發現在60年前USNO所拍攝的恆星中有100顆消失了。並且Pan-STARRS所能拍攝到的恆星亮度要比60年前的USNO小的多,也就是說Pan-STARRS應該能發現更多的恆星,但事實正好相反。

    這些恆星在大約60年間集體死去了?

    其實這種猜想的機率極低基本上不用去考慮。60年雖然對人類來說可以物是人非,但對於宇宙中的恆星壽命來說就是一瞬間眨眼的功夫。我們根據光譜型別可以將恆星分為O、B、A、F、G、K和M等型別。一個恆星從誕生開始到終結,其亮度、壽命完全由其質量決定,其中壽命最短的O級藍巨星也有幾千萬年的時間,壽命最長的M級紅矮星壽命更是能達到萬億年之久,要說在60年間死去一個O級恆星,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一下死了100顆的機率基本為零。

    而且更加重要的一點是,在這些恆星死後並不是什麼都不會留下,像O級恆星由於核反應劇烈會死於超新星爆發,而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壯觀星雲可以持續幾千萬年,亮度非常高,並且中心黑洞也會因為吸積物質發出X射線。這些都是可觀測的效應。

    部分B級恆星死亡後中心會留下黑洞,跟O級恆星的結局一樣,有一部分質量稍微小一點的恆星中心會留下中子星,中子星也是一個明亮的射電源,也是可以觀測到的。剩下的A、F、G、K恆星會死於行星狀星雲,中心留下一顆白矮星,白矮星的壽命也是億萬年的尺度上,而且行星狀星雲在不同的波段中都是可以觀測到的。

    M型紅矮星就更不用考慮了,因為這種恆星可以說能把宇宙熬死它也不帶死的。如果在上世紀50年代能觀測到它們,那麼在今天也應該能看到它們。

    恆星去哪了?

    既然恆星死亡的機率很小,這就說明它們還在,只不過我們看不到它們了。這裡就分為了三種情況:它們是變星?它們逃離了自己的原本的位置?高等文明利用科技手段擋住了它們?

    變星就是宇宙中那些光度週期可變的恆星,因為恆星的穩定是輻射壓力和引力不斷拉鋸的一個過程,這類恆星的光球層在輻射壓力的推動下以及在萬有引力的拉扯下,不斷的膨脹和收縮,尺度變化的範圍能達到數百萬公里,也就是說變星會週期性的變大和變小,所以就導致了光度週期性的變數和變暗,變化週期最短几周、最長能達到數年。

    所以說,在非常大的尺度上出現100顆光度變暗到不可探測的程度也是由可能的!不過這個機率也不是很大,至於是不是這個原因,後續的觀測就可以證明。如果這100顆恆星在未來一直沒有出現,或者說跨越的週期十分長,超出了我們對變星的理解,那麼我們就可以排除這個選項。

    它們逃離了自己的原本的位置?我們知道在銀河系中恆星大多以聚集在一起成團的方式存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球狀星團,星團的結構本身就不穩定,它會在某一時刻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縮,並把一些質量較小的恆星以非常高的速度彈射出去,我們稱這種恆星為速逃星,速度可以達到數百公里/每秒,而且恆星在星系的執行過程中,也會因為引力的攝動發生軌道偏移,不過恆星就算以速度逃逸60年,在宇宙的尺度上也走不了多遠的距離,我們應該還是能在其他的位置發現它們,所以我認為這種情況的機率並不大。

    最後一點就是很熱門的說法, 這些恆星被外星人遮擋了。外星人為何會閒的擋恆星呢?其實這就是我們人類在上世紀提到過的戴森球,在恆星周圍修建龐大的設施來汲取恆星的能量供自己的文明使用。既然人類能想到戴森球,那麼我們認為外星人也一定能想到,所以部分科學家也透過尋找突然消失的恆星來判斷宇宙中是不是存在外星人,因此這次恆星的消失,就有了外星人遮擋恆星的說法。

    而且上世紀的蘇聯科學家也將宇宙文明根據使用能源的方式分為了三個等級:行星文明、恆星文明、星系文明。

    行星文明指的是,一個文明可以利用自己所在行星的所有能源供自己使用,目前我們人類還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恆星文明就是可以利用整個行星系的能量,星系文明就是可以利用自己所在星系的全部能量,並且可以隨意的在宇宙星系之間航行。如果恆星的消失真的是外星人所為,那麼這些外星人已經達到了恆星文明,它們在這100顆恆星周圍修建了戴森球,來獲取能量,以至於我們人類觀察不到這些恆星。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不僅可以證明我們的物理學理論沒有問題,這並非啥未解的神秘事件,而且也說明了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不過這種猜想我們無法去證明其正確性。但也不能說沒有可能。

    總結

    如果這些恆星的消失並非外星文明所為,那麼事情就稍微複雜了一點,因為我們目前的物理學理論無法解釋這種現象。肯定是發生了什麼我們目前未知的自然事件。不過,這也許是件好事,因為有未知才是科學前進的動力。

  • 19 # 功能醫學逆轉糖尿病

    恆星是這個宇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天體,也是科學家們在研究宇宙天體演化和運動規律中,最易觀測和最具參考意義的一個研究物件。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不下幾千億顆恆星,它們在照視整體恆星系的同時,也為我們的天文研究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在國際上,有許多針對恆星開展專門觀測的科學團隊,在持續進行著有關恆星狀態和演化的監測研究,其中,由一個國際科學家所組成的科研小組,開展了持續性的“宇宙星體消失和出現百年觀測”專案,透過近期星空與上世紀50年代進行對比,發現了在宇宙某一區域有100多顆恆星突然消失了,有科學家懷疑是外星文明所為,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宇宙星體消失和出現百年觀測”專案

    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天文臺用天文望遠鏡,對準豺狼座進行觀測,也就是南天亮星心宿二與南門雙星之間的星域,拍下了當時星空中恆星的分佈情景。

    時間過去60多年後,在2016年,瑞典科學家發現了這一區域的一顆恆星突然消失不見了,在當時應用最行進的監測儀器裝置也無法找到其蹤跡,這引起了“宇宙星體消失和出現百年觀測”專案負責團隊的興趣,將這一區域納入該專案的觀測和研究範圍。

    “宇宙星體消失和出現百年觀測”專案,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夏威夷大學天文學院等知名天體物理研究機構聯合大型計算中心機構,利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對星空開展的一個監測專案,主要使用4臺望遠鏡組成一個望遠鏡陣列系統,每隔不到一週的時間,就會對目標星空開展一次全景觀測,然後將其與之前的觀測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發現存在異常變化的星空區域,以及探測那些可能對地球安全造成安全隱患的小行星或者彗星。

    該專案負責團隊在對豺狼座星域隨後的觀測中,仍然沒有發現那顆已經消失的恆星,而且更加令人費解的是,這個星域的其它100多顆性星也不見了。其分析過程是這樣的,將原來美國海軍天文臺用天文望遠鏡拍攝下來的照片,劃分為不同的空間區,然後在其中標記了15萬個天體,透過大型計算機對其進行比對,然後優選出2.4萬個樣本天體。在最近觀測的同一星域照片中,對這2.4萬個樣本天體進行追蹤掃描,結果發現有至少100顆目標天體沒有出現在最近的觀測記錄中,神秘地消失了。

    恆星消失理論上的可能

    我們之所以能夠觀測到恆星,主要原因在於恆星能夠向外釋放光線和能量。而決定著恆星的存在狀態及壽命的主導因素,就在於它的質量不同而引發的核心聚變的程度不同。恆星形成以後,如果質量較小,則核心溫度相對較低,核聚變程度較低,消耗參與核聚變原料的速率也較小,因此恆星壽命就長。如果我們將時間線拉長,質量不同的恆星,其演化週期和壽命都會有明顯的差異。

    從恆星演化的週期程序來看,造成恆星消失的可能性只能是恆星結束了它的生命歷程。恆星根據質量大小,我們可以將恆星劃分為紅矮星、黃矮星、白矮星、紅巨星、藍巨星和紅超巨星。

    對於質量較小的紅矮星來說,由於其核心聚變速率很低,向外釋放的能量有限,一方面我們不易觀測到這種星體,另外其壽命會相當漫長,可以達到上千億年,遠比宇宙的年年齡長,因此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顆紅矮星的最終結局是什麼樣的。

    對於質量中等的黃矮星來說,我們的太陽就屬於這樣的恆星,其壽命也有幾十到上百億年之久,在主序期結束之後,會相繼經歷紅巨星、白矮星的階段,最為冷卻消失。

    對於質量很大的藍巨星、紅超巨星來說,其內部核聚變程度非常劇烈,物質消耗速率也非常快,致使其壽命相比其它恆星來說要短得多,只有幾十、幾百萬年,不過從人類觀測的週期來看,這個時間也顯得比較漫長。這類恆星在生命終點時,會因為核心溫度的迅速下降引發劇烈的坍縮,從而激發出強烈的能量,帶動核心物質急劇地向外釋放,引發超新星爆發,最後演化為中子星或者黑洞。

    從以上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恆星從誕生到走向生命的終點,所需要的時間相對於人類的觀測來說無疑是相當漫長的,如果僅有一顆恆星消失還倒說得過去,100多顆恆星集體消失,從時間尺度上看一點可能性也沒有。

    這些恆星消失的其它幾種原因猜測

    對於這100多顆恆星的集體消失,引起了廣大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濃厚興趣,也紛紛提出了一些可能原因,我們不妨簡要分析一下。

    第一種是黑洞吞噬猜測。假如這些恆星附近有一個規模非常大的黑洞,當恆星執行到黑洞史瓦西半徑之內,就會被黑洞無情地吞噬。而被黑洞吞噬,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迎頭相撞,恆星和黑洞都攜帶著巨大的能量,在相撞時,恆星就會被巨大的能量擊碎,很多物質拋散出去,同時核心區被吞噬之後,在慣性作用下會離開黑洞奇點一定距離,然後又在引力作用下重新相聚,如此反覆,最終將恆星完全吞噬,這個過程需要數萬年的時間,而且在此過程中會有巨大能量的釋放,比較容易就會被監測到。另一種情況是“側吸式”,也就是非迎頭相撞,那麼在二者的引力作用下,首先會相互圍繞著執行,在經過漫長的時間後,距離越來越近,然後恆星的外層物質逐漸被黑洞的引力剝離,最終完成吞噬,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的時間相較於直接碰撞顯得非常漫長,至少需要幾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顯然,100顆恆星的消失與黑洞吞噬的聯絡,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能量的釋放上都不符合。

    第二種是失敗的超新星爆發猜測。在較大質量的恆星的演化末期,有這麼一種情況可以直接跳過超新星爆發的階段而直接演化為黑洞。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在恆星生命末期,其外殼坍縮對核心的撞擊,所引發的激發波並未達到超新星爆發的條件,而且能夠吸收外圍空間中的氣體和其它星際物質,外層趨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溫度逐漸降低,氫原子因電離釋放的電子又重新被原子核所捕獲,能量逐漸減弱,從而在核心巨大引力作用下又緩慢地被全部吸入進去,最後演化為黑洞。雖然這個過程在理論上是可以出現的,但是100多顆恆星基本同時進入生命的尾聲、同時具備跳過超新星爆發的階段、同時演化為黑洞的機率也基本上不存在。

    第三種是外星文明所為。大家都知道戴森球理論,這是1960年弗里曼.戴森根據宇宙文明發展的不同程序,提出的該文明可以利用所在恆星系的所有能量的一種裝置,對應於卡爾達肖夫指數,這個外星文明所具備的文明等級至少是II級文明。該裝置是利用恆星系的資源,在恆星的周圍建造一個全部覆蓋性的能源接收裝置,從而將恆星發出的輻射能量全部為該文明所利用,在這種情況下,恆星的光線從外界看來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樣。這種解釋雖然能夠說得通,但至於外星文明到底有沒有,科學界至今還沒有找到充分的證據,因此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將是一個未知數,但從多年來的天文觀測來看,在天文望遠鏡的可觀測範圍內,存在外星文明的機率將是極低的。

    總結一下

    當然科學界還有一些猜測,比如變星週期帶來的光線強度的變化、其它天體遮擋,等等,但從60年的持續觀測來看,不可能100多顆恆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集體消失並且持續觀測不到,因此這些猜測也站不住腳。於是,有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極端天體現象,只不過超越了我們現有的觀測水平和認知程度,具體真相如何,科學家們還將藉助更高先進的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因此而催生出更新的理論發現。

  • 20 # 星球上的科學

    在2016年,瑞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進行研究的時候無意間發現,1950年時豺狼座方向的還存在一顆恆星,現在卻突然消失不見了,這一現象發現後激勵了無數天文學家們的興趣。

    於是在2017年,天文學家們成立一個名為“Vasco(百年觀測)”的觀察專案,就是對比現在和以前的天文照片記錄,來研究此類現象。天文學家們將20世紀50年代的星表與最近的資料集進行比較,結果在最新的觀測資料中發現了共有100多個恆星神秘的消失!

    在宇宙中,恆星是一種常見的天體,是指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同樣恆星也要經歷誕生、發展、衰亡到轉化的演變過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恆星的演化。

    恆星的生命週期。

    以太陽為例,宇宙早期有著許多星際瀰漫物質,被稱為星際雲,而太陽就是由星際雲形成的。

    在星際雲中, 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會發生收縮, 同時, 分子和原子的熱運動會產生膨脹壓力。

    然後在質量較大、溫度不太高的情況下, 萬有引力大於膨脹壓力, 於是星際雲在自吸作用下收縮,周圍的物質開始聚集起來,形成一個漩渦,而這片星雲的密度也是在不斷增加的,隨著壓力的不斷增大,有一道氣柱噴射而出,最中心的地方就會形成一顆恆星。

    太陽的生命週期:幼年時代——主序是以前的階段;壯年時期——主序星階段;中年時期——紅巨星階段;老年期——白矮星階段。

    恆星是需要透過核聚變來對抗引力,那麼核聚變的原料總會有用完的那一天。以太陽為例,科學家預測太陽的壽命還剩下50億年。

    那麼50億年之後太陽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首先就是紅巨星階段,太陽中心的氫基本上都已經聚變成了氦,這個時候太陽中心的溫度已經不足以使氦發生聚變,沒有了能量的太陽就會向外輻射能量使溫度降低。

    而在輻射的過程中,壓力小於引力,使其繼續收縮導致中心溫度升高,而外層剩餘的氫氣就會發生聚變反應,猛烈的聚變會使外層物質突破引力約束,快速膨脹並冷卻,表面的溫度變得低成為紅色。

    其次就是白矮星(當一顆恆星中心球的質量小於太陽質量的1.4倍,被稱為白矮星),太陽的持續收縮引發了氦核的聚變,形成了碳和氧,使太陽變成了一個碳氧中心球,此時已經不會再發生聚變了。

    當恆星中心球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1.4倍,就會形成中子星(恆星中心球會繼續收縮,溫度也可以使碳聚變發生,碳聚變釋放的高溫高壓足以抗衡收縮引力,使恆星再次達到平衡狀態。

    但是由於溫度太高,聚變反應會使碳很快用完來進行下一次引力收縮。由於碳聚變產物是鐵,當中心球聚變成鐵之後,就預示著燃料也用光了。

    此時聚變將會停止,中心球就會迅速坍縮,導致溫度突然升高,此時鐵原子將會被打碎成中子和質子,然後質子和電子結合形成中子,這時整個中心球就是中子,所以稱為“中子星”(是恆星的屍體)。而在中子星形成時,會出現一次迴光返照的現象——“超新星爆發”。

    恆星消失的可能。

    那麼就是說當一顆恆星消逝的時候,會像超新星爆發一樣顯示出明亮的光,或者像白矮星一樣,靜靜地消失在散發著溫柔光芒的餘燼中,但不會停止發光,而這些消失了的恆星卻無緣無故說不見了,不屬於以上的任何一種可能。

    於是有很多科幻迷看了《三體》之後,對“黑暗森林”理論提出了質疑,羅輯發現了“黑暗森林”理論的奧秘,於是就對恆星發射咒語,羅輯發射的咒語,把一個星系的座標暴露出去,借高階外星文明來毀滅掉這一個星系,因此就有很多人懷疑這100多顆恆星的消失與外星文明有關。

    相信大家都聽過“戴森球理論”,這是戴森為了尋找外星高度發達的文明而設想出來的一種理論。在該理論中,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由於星球自身的固有能源會被耗盡。

    而這個時候文明發展所需要的能源將越來越多,因此對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來說,最佳的理想方案便是大量地採集自身恆星的能量,來捕獲其大部分能量,從而維持自己文明的發展。

    而戴森球就是在“戴森理論”中提出的,是二級文明的標誌性裝置,可以將恆星釋放的能量利用起來,從技術上講,可以解釋恆星突然消失的原因。

    總結。

    其實對於恆星消失是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想象力,但需要明白的是,這些恆星的消失並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表明外星文明的存在,不管真實的結果到底是什麼。

    目前我們並沒有任何的證據證明與外星文明有關。由於我們對宇宙瞭解實在是太少了,有些目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我們還處在學習宇宙的一個階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前任要求複合該怎麼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