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曠野逆生
-
22 # 網紅歌手啊明i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限。
外星生物,你們究竟在哪兒?
宇宙空間的直徑有920億光年甚至於更大!
宇宙中最少有2萬億個星系(銀河系),人類現在觀察到1000億個星系。
一個銀河系形成了一個地球文明。
有一種理論是有關於銀河系殖民者的,假如能掌握星際旅途的技術,用500年的時長在一個行星上進行文明行為自己複製,殖民整體銀河系大概需要375萬年。
那樣假如銀河系有萬分之一的文化發展到了第三等文化,有能力殖民整體銀河系,那麼銀河系一般就有10萬個第三等文明。
而物理上的世介面臨著生物體、死掉、慾望和需求,可能被他們視作一種原始的存活形式,就像我們對待海底中的原始生物體一樣。
科學家根據哈勃望遠鏡外太空雙筒望遠鏡的深空圖象顯示資訊,銀河系有1500億-4000億顆恆星;而宇宙中的星系團數量超過2萬億個,這還是人類的可觀察宇宙中內的星系,可觀察地球以外也有多少星系;人類根本無法想像。
依據人類科技發展趨勢的速度,基礎理論上講,人類只要再未來發展100萬年,人類就有能力走遍銀河系各個角落(人類的歷史約300萬年,人類已經登上月球),宇宙中已經有138億年的歷史,地球也有46億年的歷史,但至今為止沒有外星人的的確證據,外星人在那兒呢?
這就是“費米悖論”: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學研究推理還可以證明材料,外星人的超進化遠要晚於人類,她們應該已經到來地球並存在於某點了。
我們身在太陽系行星,地球是八類地行星之一,太陽系行星的直徑有120億公里,而銀河系有15萬光年,我們與外星生物相互間的間距可以說很遠,但也很近。
一光年約等於九萬多億美元公里,這是光在一年內走動的距離,是人類難於抵達的距離,以相距地球最近的一顆類木行星比鄰星測算,人類想要飛去這顆行星上,即便沒日沒夜地用光的速度飛行,也需要4.2年左右,這也是為什麼外星生物離我們太遠的原因。
何況,整個宇宙中的歲數已經有138億年了,而地球只不過只要46億歲而已,在此之前,比地球也要早誕生的星球上,掌握的文化也是人類之中的,它們根本有能力來地球。
回覆列表
恆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其壽命基本上從幾十億年到上百億年不等,一顆恆星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消失的。但是在高等宇宙文明的干涉下,恆星也能夠突然“消失”,那就被建造成了一個“戴森球”。而現在就有科學家,正在對宇宙中那些突然消失的恆星在做分析調查。
現在就有一個天體研究國家小組,組織了一項名叫“百年觀測中的消失還出現源”的宇宙研究專案。在這個專案中,天文學家們經過觀測和資料對比分析,有差不多一百顆恆星突然消失了。
這個組織將美國海軍天文臺列出的對映恆星資料與“泛星資料釋出”中的恆星資料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在舊的星表中,被標記的一共有15萬個天體,然後他們又透過電腦分析,在這15個天體中標記出了2.4萬個候選天體。在這2.4萬個候選天體中,他們發現其中100天體只出現在了過去的恆星調查中,在最近的恆星觀測資料中,它們神秘地消失了。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它們神秘消失了,以一種我們不能理解的方式。恆星消失的方式並不多,比如核聚變結束,或者是被星雲遮擋,又或者是成為了一顆黑矮星。但是這100顆恆星的分佈是比較無序的,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全部消失,基本尚是可以排除自然消失的可能。
要知道,對於恆星動輒幾十上百億年的壽命來說,幾十年連一瞬間都算不上,就算是恆星演化到了末期之後,發生了超新星爆炸,這個爆炸狀態也會持續數萬年。在這個前提下,自然消亡雖然是可能的,但是對這100顆恆星而言,我們卻可以排除掉自然消亡。
那排除這個原因後,還有什麼可能會導致恆星的集體消失呢?其中一個有可能的解釋是,遙遠的星空中,強大的外星文明建造了一個個“戴森球”裝置。根據人類對宇宙文明的分級,戴森球是二級文明的標誌性裝置,它可以將恆星包裹起來,幾乎能對恆星釋放出的能量進行100%的利用。
戴森球這個科幻裝置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頻繁出現在科幻作品裡,是選進文明才有能力建造的超巨型裝置。現階段的觀測認為,位於1500光年以外天鵝座內的塔比星,是最有可能存在戴森球裝置的。
所以,這突然消失的100顆恆星要是並沒有消亡的話,就已有可能意味著他們被覆蓋了,他們輻射出的能量被戴森球裝置吸收了,所以我們才無法觀測到它們了。
製造戴森球的難度是無比巨大的,如果想要對我們的太陽進行改造,製造成一個戴森球,其技術不說,光是質量需求就無法解決,因為就算將太陽系內除太陽以外的所有質量加起來也不夠。雖然難度大,但是戴森球能夠帶來的好處確實不可想象的。
能夠完美利用太陽輻射出的所有能量,能夠擁有幾乎無限的生存空間,生命發展繁衍的所有困難幾乎都沒有了。雖然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是科學家們推測,也許這100顆恆星就是被外星人建造成了戴森球。
如果這一推測為真,那就意味著這個宇宙是一個熱鬧的宇宙,文明遍佈,人類並不孤獨,只是還很弱小。這意味,人類在未來將會面臨更大的太空挑戰。就算這個宇宙不是黑暗森林,但是也一定會弱小就會捱打的普遍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