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鄉下老果

    這是老子筆下描繪的烏托邦,,認為這樣的社會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們都過著那種“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優閒日子,過著那種“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恬靜生活。

    在這種社會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自食其力,互不往來,過著自給自足,優閒自在的生活。魏晉時期大文豪陶淵明也在《桃花源記》中,對桃花源進行了這樣的描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段文字可以說是對老子的烏托邦最好的註腳。

    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這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有的,在物質生活很低的情況下,人們為最起碼的生活,甚至生存而付出努力,才能避免因飢餓.病苦而帶來的死亡威脅。物質生活低,精神生活也不可會高到哪裡去,怎麼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呢?

    對於老子的烏托邦,採盧良彥說:“由於當時社會剝削壓迫非常嚴重,幻想出一個無剝削無壓迫的理想國,是出於當時下層人們的願望。老子描繪的烏托邦,還是為當時人們所憧憬的。”

  • 22 # 理工玄真子

    開下腦洞,相和相馬一樣,讀四聲,作“看,比較”的意思,意思為小國寡民,不分民族胡漢,不分外來本地,直至老死都不比較其過往出身,成就如何。

  • 23 # 老九說道

    要想準確理解這個詞,瞭解整句話的意思,可以先看其他三句話。

    一、來而不往非禮也

    禮為天地之序,也就是天地萬物間的秩序。既然提到了秩序,那必然是有多個個體參與到活動中,才需要明確上下、前後、左右,以免產生混亂。

    天地互動,才產生萬物。因此,在伏羲八卦中,乾卦與坤卦的運動產生了其他六卦,八卦又相互作用產生了六十四卦。在此過程中,我們透過陰陽二爻的互動,觀察到了萬事萬物演變的過程。

    也就是說,因為有互動,才不斷有新事物產生,從而生機勃勃,形成越來越紛繁的世界。

    沒有了互動,陰陽不通,則生機斷絕,一切陷入停頓,萬事萬物不再發展了。泰卦和否卦的卦象充分證明這一點。

    禮正是為了維護這種互動能夠良好而永續地進行而存在。如果不進行互動,那麼禮也就不需要存在了。

    所以來而不往,或者往而不來都是對禮的傷害。

    故曰:禮尚往來。

    二、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

    倉頡大聖造字,使文明陡然加速,極大提升了人們互動溝通的效率。

    人們的心思更加活絡,漸漸務虛者多,務實者少,人們不再老老實實耕種糧食,自食其力。吃糧食的人多,種糧食的人少,肯定糧食會不夠吃,更可怕的是會出現“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為什麼?

    就是因為人們的各種技能花樣越多,各種交流工具不斷翻新,人們心眼越會加速詭詐,好吃懶做,巧取豪奪。不從事生產的人反而竊取了生產者的果實。

    所以,人類的能力越多,分工越發達,反而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破產者、窮人越來越多,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典型的案例就是資本運作,動輒做空,一個按鍵讓全球掀起風暴。

    三、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水乾涸,變成陸地,魚兒們互相吐唾沫給對方,以維持生存,這是特別難得的同甘共苦、親密無間、互幫互助的場面,可以說是最美的生命讚歌。

    但這也不如他們各自在江河湖海里暢遊,甚至於說,不如他們從來就沒有見過。

    有了往來,下一步就有了交往。有了交往,就難免有情感和利益的牽扯,難以獨善其身。

    再美好的情感表達,都不如不動心。這裡的心是指有所求的心,情緒的心。心一動,將攪動萬水千山,牽動萬縷千絲,將在煩惱裡被淹沒,被糾纏,想再清淨下來可就難如登天了。

    然而不動心,並不是無所作為,反而要儘可能盡好自己的責任,不把個人的情緒好惡摻在裡面。事情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心無增減,自己落得個乾淨,反而是最高效的。

    君子之交,清淡如水;小人之交,黏黏糊糊。以利相交,以情相交,都不如以道義相交,反而是最坦蕩,最百利無一害的。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是教人得“道”,這就需要內心清淨無為才能達到目標。

    鄰國,國就是獨立的一個區域,包括思想、民俗等都有自己的獨立性,而且形成文化體系。乃至於不同地方走路姿勢都有自己的特色,邯鄲學步就是例證。

    相望,就是能抬頭就看得見。

    雞犬之聲相聞,說明兩國相距不過幾百米。

    在這種情況下,兩國居民一直到老,到死都不能往來,這是需要定力的。

    為什麼不能往來?

    因為有往來,就有資訊的交流互動,人們就會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

    多接收一條新的資訊,人們就多長一個心眼。這樣下去,心眼越來越多,算計就越來越多,人們就都不安分了,心靈的汙染就越來越嚴重,全被慾望牽制,自己做不了自己的心的主人,世界因此而亂紛紛。

    所以,“往來”就是資訊的交流互動。

    當前世界,“往來”已經是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得不進行的活動,而且只能多多益善,掌握資訊越多越能把握主動權。

    但是,這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必須要保持自己的內心不隨之動搖。心中有規矩,有分寸,就不至於違背情理法,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讓個人和家庭乃至家族和祖先蒙上陰影。

    人的快樂來自於內心寧靜,而非慾望的滿足。

    內心寧靜才能夠體會到世界更深層的本質,獲得心靈的更高階的自由。

    慾望是追求外在世界的浮華的東西,是剎那變化和生滅的,根本無法把握,即使一時得到滿足,反而引發更大的空虛和飢渴。

    財物是服務人的,最好的狀態就是自給自足,過量了就會反噬持有者,除非持有者有足夠的徳,才能夠正確支配。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是古代先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的內心沒有煩惱,顯然也並不是被帝搞了什麼“愚民政策”。

    這是何等灑脫與自得,不正是我們所追尋的境界嗎?

    除此之外,其他哪還有什麼真實的呢?

    我們一直在提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這個道理。

  • 24 # 太和殿雲騎尉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根據通篇的含義,“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直接釋意就是“老百姓及至老死相互間也沒有交流與聯絡”。

    引申出來,是老子對於天下太平的一種社會架構。因為老子時代,已經進入春秋晚期。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惡化,戰爭陰雲覆蓋周朝。從根本上講是各諸侯國日益壯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促成了戰亂的局面。如果諸侯國都很小,大家自給自足。城郭相守而不相交,就可以實現百姓安居樂業,戰爭不再荼毒。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諸侯國之間的兼併吞噬,最後周王朝覆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 25 # 張立斌

    不用交往。因為老子理想中的社會是小國寡民。國家不要太大,財富不要太多,就像桃花源所描述的。家家戶戶只允許三畝土地一頭牛。老牛下了小牛別高興,必須上交國家;老牛死了也別哭泣,跟國家再要一頭就行了。因為每家每戶狀況完全相同,所以民至老死可以不相往來也無往來的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10pro和華為P40pro都已經發布了,買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