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是紹興十一年(1142)被害的,20年後由宋孝宗平反,孝宗於淳熙五年(1178)才追諡岳飛為“武穆”,岳飛自己寫本書叫“武穆遺書”豈不成了笑話?鄂王之封是宋寧宗時候的事,所以“武穆遺書”的原型《嶽武穆王武藝要論》肯定也非岳飛親撰。
1986年,岳飛第二十七代後裔嶽進,參加了全國民間武術表演大會,以岳家拳榮獲金獎,使岳家拳法重現江湖。次年嶽進將岳家拳術秘籍古抄本捐獻給國家,這便是所謂的“武穆遺書”重見天日。嶽進也親自手抄了一份《嶽武穆王武藝要論》,其中以九大論述介紹岳家武術精髓,這個抄本也被傳為真實的“武穆遺書”。這其實是炒作的噱頭,這個岳家武術秘籍介紹了岳家拳、槍的技術特點和練習方式,以及岳家武術的概論。這與小說裡的“兵書”沒有一點關係,從內容上看,說它是“武功秘籍”倒還恰當一些。
金庸筆下的“武穆遺書”是說岳飛以畢生軍事經驗總結出來的兵書,因其作戰物件主要是金人的鐵騎,這個兵法非常適合對抗蒙古大軍的入侵。所以小說《射鵰英雄傳》中,金國王爺和中原志士都為尋找武穆遺書而大動干戈。武穆遺書的稱呼也是出自金庸,至於歷史上有沒有岳飛留下的兵法著作,正史與演義小說、民間傳說中都未提及,也就是說“武穆遺書”這個流傳甚廣的東西是金庸創造的!
由於武穆遺書名聲大,所以岳飛後裔捐獻出來的岳家拳法被冠以“武穆遺書”原型的稱號。要知道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最初連載於《香港商報》的時間為上世紀50年代,岳家拳譜重見天日是在80年代末。在正史未記載,野史演義未提及,家史不外傳的前提下,金庸的文學創作完全是金老先生豐富想象力所至,當岳家拳譜露出公眾視野後,以“武穆遺書”原型定義可就是本末倒置了。
至於岳飛真正留下的遺作,《金陀粹編》算是記載最為詳細的了。岳飛平反後,其三子嶽霖開始收集資料,是為矯枉過正,為父親被歪曲的歷史做辯證。但嶽霖未修成此書便去世,臨終前拖其次子岳珂續作,即岳飛之孫。岳珂收集宋高宗御札、朝廷命令、岳飛表奏、戰報、詩文等資料的同時,又將舊事真相以及被誣始末編成《鄂國金陀粹編》和《鄂國金陀續編》兩書。
歷史學者研究岳飛事蹟時主要參考四大史料,即《宋史》、《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還有《金陀粹編》。前三者因政治因素和修史年代、地域限制,多有疏漏,所以岳珂整理的這部“家史”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至今圍繞岳飛的熱點爭論多是由此書引出的,比如《滿江紅》是否為岳飛所作,因岳飛遺作在《金佗粹編·嶽王家集》中傳載詳細,而《滿江紅》不在其列,所以這就引出了正反兩派學者的爭論。
而“武穆遺書”之兵法傳承也未出現在《金佗粹編》中,這個沒有什麼爭議,畢竟岳飛一生征戰沙場,即使有心修書,也未必有時間。古代修書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大工程,但也不乏一些實戰將領把作戰心得編撰成書的。例如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留下《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大著作,前者是總結東南抗倭經驗,後者是總結薊鎮練兵經驗,著書的戰爭大背景是陣地駐防性質,穩定性高。而岳飛一生的作戰履歷多為長距離征伐,沒有穩定性可言,這種作戰模式根本不適合著書。再者戚繼光活了60歲,岳飛39歲被害,留給岳飛修書的空閒可能只有賭氣辭官回家的那段時間。
綜上所述,岳飛將自家拳法槍術寫成秘籍是有可能的,這與兵書的要求不同,也可以當做岳家軍日常訓練的指導方案。但古代兵書不是一朝一日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長年累月的戰爭積累,再集中時間編撰成書的,岳飛顯然不具備這種條件。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岳飛修書的事件,所以“武穆遺書”只是金庸筆下的傑作,而非事實,所謂原型也無從對應。
岳飛是紹興十一年(1142)被害的,20年後由宋孝宗平反,孝宗於淳熙五年(1178)才追諡岳飛為“武穆”,岳飛自己寫本書叫“武穆遺書”豈不成了笑話?鄂王之封是宋寧宗時候的事,所以“武穆遺書”的原型《嶽武穆王武藝要論》肯定也非岳飛親撰。
1986年,岳飛第二十七代後裔嶽進,參加了全國民間武術表演大會,以岳家拳榮獲金獎,使岳家拳法重現江湖。次年嶽進將岳家拳術秘籍古抄本捐獻給國家,這便是所謂的“武穆遺書”重見天日。嶽進也親自手抄了一份《嶽武穆王武藝要論》,其中以九大論述介紹岳家武術精髓,這個抄本也被傳為真實的“武穆遺書”。這其實是炒作的噱頭,這個岳家武術秘籍介紹了岳家拳、槍的技術特點和練習方式,以及岳家武術的概論。這與小說裡的“兵書”沒有一點關係,從內容上看,說它是“武功秘籍”倒還恰當一些。
金庸筆下的“武穆遺書”是說岳飛以畢生軍事經驗總結出來的兵書,因其作戰物件主要是金人的鐵騎,這個兵法非常適合對抗蒙古大軍的入侵。所以小說《射鵰英雄傳》中,金國王爺和中原志士都為尋找武穆遺書而大動干戈。武穆遺書的稱呼也是出自金庸,至於歷史上有沒有岳飛留下的兵法著作,正史與演義小說、民間傳說中都未提及,也就是說“武穆遺書”這個流傳甚廣的東西是金庸創造的!
由於武穆遺書名聲大,所以岳飛後裔捐獻出來的岳家拳法被冠以“武穆遺書”原型的稱號。要知道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最初連載於《香港商報》的時間為上世紀50年代,岳家拳譜重見天日是在80年代末。在正史未記載,野史演義未提及,家史不外傳的前提下,金庸的文學創作完全是金老先生豐富想象力所至,當岳家拳譜露出公眾視野後,以“武穆遺書”原型定義可就是本末倒置了。
至於岳飛真正留下的遺作,《金陀粹編》算是記載最為詳細的了。岳飛平反後,其三子嶽霖開始收集資料,是為矯枉過正,為父親被歪曲的歷史做辯證。但嶽霖未修成此書便去世,臨終前拖其次子岳珂續作,即岳飛之孫。岳珂收集宋高宗御札、朝廷命令、岳飛表奏、戰報、詩文等資料的同時,又將舊事真相以及被誣始末編成《鄂國金陀粹編》和《鄂國金陀續編》兩書。
歷史學者研究岳飛事蹟時主要參考四大史料,即《宋史》、《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還有《金陀粹編》。前三者因政治因素和修史年代、地域限制,多有疏漏,所以岳珂整理的這部“家史”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至今圍繞岳飛的熱點爭論多是由此書引出的,比如《滿江紅》是否為岳飛所作,因岳飛遺作在《金佗粹編·嶽王家集》中傳載詳細,而《滿江紅》不在其列,所以這就引出了正反兩派學者的爭論。
而“武穆遺書”之兵法傳承也未出現在《金佗粹編》中,這個沒有什麼爭議,畢竟岳飛一生征戰沙場,即使有心修書,也未必有時間。古代修書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大工程,但也不乏一些實戰將領把作戰心得編撰成書的。例如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留下《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大著作,前者是總結東南抗倭經驗,後者是總結薊鎮練兵經驗,著書的戰爭大背景是陣地駐防性質,穩定性高。而岳飛一生的作戰履歷多為長距離征伐,沒有穩定性可言,這種作戰模式根本不適合著書。再者戚繼光活了60歲,岳飛39歲被害,留給岳飛修書的空閒可能只有賭氣辭官回家的那段時間。
綜上所述,岳飛將自家拳法槍術寫成秘籍是有可能的,這與兵書的要求不同,也可以當做岳家軍日常訓練的指導方案。但古代兵書不是一朝一日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長年累月的戰爭積累,再集中時間編撰成書的,岳飛顯然不具備這種條件。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岳飛修書的事件,所以“武穆遺書”只是金庸筆下的傑作,而非事實,所謂原型也無從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