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鍋小震

    古代九卿具體負責的事宜: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高,數中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所以在漢朝這個就變成了內朝成員之一,多為親信,不然離皇上怎麼這麼近)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就是西遊記中弼馬溫)

    延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和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主要管租稅錢穀以及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帝需要的山海池澤之稅(幫皇帝理財的),同時也管理著官營手工業。

    隨著朝代的更迭,不同的朝代的三公九卿的官職也並不相同,漢朝三公也指的是司馬司空司徒,也有的人認為是太傅太師太保。而九卿則官職種類更多。

    總而言之,有這樣一個演變趨勢:三公的名號逐漸成為贈官,加官,虛銜,而九卿卻一直有實際的權力。

  • 2 # 蘋說

    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長官的總稱

    每個朝代的九卿具體名稱都有相應的變化,不過所負責的事情,基本不會變化。

    《漢書·百官公卿表》據經學家之說,謂西周已有,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與少師、少傅、少保的總稱。

    漢以太常(秦與漢初為奉常)、光祿勳(秦與漢初為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秦典客,漢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農(秦治粟內史,漢景帝改大農令,武帝改定)、少府為九卿,亦稱九寺大卿。

    北齊改少府為太府,廷尉為大理,官署稱寺,如太常寺、大理寺;長官稱卿,如太常寺卿、大理寺卿。隋、唐沿襲。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稱。明以六部尚書與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寺卿為小九卿。

    清上諭常用六部九卿字樣,實無明確規定,通常指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鑾儀衛的長官。

    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掖門戶;衛尉,掌宮門衛屯兵;太僕,掌輿馬;廷尉,掌刑辟;典客,掌諸歸義蠻夷;宗正,掌親屬;治粟內史,掌谷貨;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

  • 3 # EXCLE資料分析

    古代的九卿具體負責什麼?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以下是三公九卿的職能和具體負責什麼。

    三公: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是負責在皇帝授權下,管理整個帝國的行政的;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掌握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可憑皇帝的符節調動軍隊;

    3、御史大夫:主要負責管理皇帝的奏章,還有監察帝國的官吏是否有違規之處。

    九卿:

    1、奉常:負責皇帝祭祖,以及宗廟管理,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負責宮廷的保衛,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負責皇城的警衛活動,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負責管理皇帝的馬車啊等一系列出行用具,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相當於最高的審判官;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負責給皇帝修家譜,以及負責登記、統計皇族內部添丁以及銷戶情況的官,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負責農業建設和帝國的財政政策之類的官,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負責帝國的漁業、林業等專案的安排、統籌和稅收等專案的官,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的特點: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彙於丞相,或最後請皇帝裁決。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 4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長官的總稱。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我們不講三公九卿的歷史來源,只說秦朝的九卿的分工如何如?九卿細說: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高,數中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所以在漢朝這個就變成了內朝成員之一,多為親信,不然離皇上怎麼這麼近)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就是西遊記中弼馬溫)

    延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和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主要管租稅錢穀以及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帝需要的山海池澤之稅(幫皇帝理財的),同時也管理著官營手工業。隨著朝代的更迭,不同的朝代九卿的官職也並不相同,

  • 5 # 湘水之滇

    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長官的總稱。史記記載"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採。" 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

    從漢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

  • 6 # 張小豪豪

    九卿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階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 7 # 視野歷史

    秦代設有三公九卿,我們先看一下設定如圖

    九卿位於皇帝和三公之下,地位也是十分高的,分別是: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高,數中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延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和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主要管租稅錢穀以及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帝需要的山海池澤之稅(幫皇帝理財的),同時也管理著官營手工業。

    按照以上的負責事項,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九卿實際上是掌握著實權的。

  • 8 # 朝文暮史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 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掌握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可憑皇帝的符節調動軍隊。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地位低於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為一萬石,御史大夫品秩為二千石。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侍御史,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階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 9 # 居安思危的盛世

    歷代中央政務或由九卿、或由六部分工負責,直屬於中樞機構。秦漢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十多個,重要的有九個,後稱九卿。九卿分掌國家一部分事務,從職務的性質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皇帝服務的:

    (一)奉常,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太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

    (二)郎中令,漢初沿用此稱,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祿勳,掌宮殿門戶,主管諸郎侍衛。

    (三)衛慰,漢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掌官門衛屯兵。

    (四)太僕,掌皇帝輿馬及苑牧。

    (五)宗正,掌君主親屬,凡宗室皆登記譜牒,以序九族,以別嫡庶,如有罪,則除其屬籍。

    (六)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為君主私藏。

    第二類是管理國家事務的:

    (一)廷尉,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掌司法,是全國最高法官。

    (二)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掌諸侯及各部族首領朝覲事,典其禮儀,又接待地方上計諸吏。

    (三)治粟內史,景帝后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掌谷帛財貨,以充軍國之用,凡全國賦稅皆上報內史。

    秦始皇設立三公九卿制度,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建立創造了雛形,對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8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稅及官府手工業。

    另有西漢九卿,西漢初同秦制,九卿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

    東漢九卿,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

    隋唐九卿變為九寺,與北齊相同,即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

  • 10 # 大兵小林

    秦朝正式確立了中央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權分列(不是三權分立)。丞相是最高的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對文武百官管理負責;太尉是最高的軍事行政長官,負責處理全國的軍事事務,但是他平常沒有實權,只有戰士才能聽從皇帝的命令,負責調動軍隊等(據史料上記載,秦朝其實並沒有人擔任過太尉之職,實權都掌握在皇帝手中);遇士大夫執政權臣,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其實也相當於副丞相了。

    而秦朝的九卿的分工如下: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高,數中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所以在漢朝這個就變成了內朝成員之一,多為親信,不然離皇上怎麼這麼近)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就是西遊記中弼馬溫)

    延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和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主要管租稅錢穀以及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帝需要的山海池澤之稅(幫皇帝理財的),同時也管理著官營手工業。

     

    隨著朝代的更迭,不同的朝代的三公九卿的官職也並不相同,漢朝三公也指的是司馬司空司徒,也有的人認為是太傅太師太保。而九卿則官職種類更多,比如西漢漢武帝時候的九卿(也稱眾卿)共十位,分工如下:

    太常:負責宗廟禮儀與皇家祭祀;

    郎中令(光祿勳):負責宮中宿衛;

    衛尉:負責宮城屯兵;

    太僕:負責皇帝出行,皇宮車馬;

    廷尉:負責刑律;

    大鴻臚:負責外交事務;

    宗正:負責非宮室的皇親國戚;

    大司農(治粟內史):負責國家經濟;

    少府:負責皇帝的財政以及飲食起居等等;

    中尉:負責京城衛戍。

    總而言之,有這樣一個演變趨勢:三公的名號逐漸成為贈官,加官,虛銜,而九卿卻一直有實際的權力。

     

  • 11 # 月夜luck

    歷代中央政務或由九卿、或由六部分工負責,直屬於中樞機構。秦漢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十多個,重要的有九個,後稱九卿。九卿分掌國家一部分事務,從職務的性質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皇帝服務的:

    (一)奉常,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太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

    (二)郎中令,漢初沿用此稱,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祿勳,掌宮殿門戶,主管諸郎侍衛。

    (三)衛慰,漢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掌官門衛屯兵。

    (四)太僕,掌皇帝輿馬及苑牧。

    (五)宗正,掌君主親屬,凡宗室皆登記譜牒,以序九族,以別嫡庶,如有罪,則除其屬籍。

    (六)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為君主私藏。

    第二類是管理國家事務的:

    (一)廷尉,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掌司法,是全國最高法官。

    (二)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掌諸侯及各部族首領朝覲事,典其禮儀,又接待地方上計諸吏。

    (三)治粟內史,景帝后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掌谷帛財貨,以充軍國之用,凡全國賦稅皆上報內史。

  • 12 # mhw8619

    中國古代國家官員公卿制始於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更好的統治國家,開始設立國家官銜的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西漢後三公改名為司徒、司空、司馬。秦時的九卿是指太常、光祿、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卿各司其職,太常掌管典禮,光祿、衛尉掌管宮省禁衛,廷尉掌管司法,大鴻臚負責接待諸侯與少數民族來客來訪,宗正掌管皇族事務,大司農掌管財政開支,少府負責皇帝日用服飾。

  • 13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所謂卿,原本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高階官員。到了秦漢時期,九卿逐漸演變成九個位高權重的官職,而不是九個高階官員。九卿通常分為以下官職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在確立皇帝尊號的同時,還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設立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九卿的職責為: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係;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衛尉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宮廷車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務,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一律不得世襲。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常";"衛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史"為"太農令",武帝時改為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勳"。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職能,至於動機可能是語言變遷而尋求官名的準確。

    漢武帝時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員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後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東漢沿西漢舊制,同置九卿。其所職掌,也與西漢略同,只是機構的裁併,屬官的精簡,有異於前。此外,東漢的九卿,分別隸屬於三公。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為太尉所領;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為司徒所領;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為司空所領。

    三國時期,竊漢朝天下的魏國實力最強,同時也是和東漢一脈相承的勢力,在官制上也延續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期。蜀國以漢朝正統自居,所以漢朝遺風比較重。

    西晉雖承魏制,但相對於魏國改革漢代官制一樣,西晉在中央官制的變動上邁的步子則更大了。雖然都還有三公,也有九卿,也還聽得到太傅、太保之類的官名。但西晉已經逐漸繼承並發展了尚書省、中書省及門下省。這就是隋文帝所制三省六部的雛形了。

    而東晉後九卿就只剩下了三卿充充門面。三公九卿一制名存實亡。

    到了南北朝時期,雖然朝代變更不止,少數民族入侵,但是在中央官制上並沒有阻止三公九卿的進一步衰敗。劉宋出了一種"三公""三司""兩大"的中央官制。三公就指太傅,太師,太保;三司是太尉、司徒、司馬;二大指大將軍、大司馬。但已經不設九卿。

    隋朝統一中國後,隋文帝制三省六部,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締。三公九卿制基本宣告壽終正寢。

  • 14 # 歷史開講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階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

    秦漢時期的九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延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延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 15 # 穿越時空的經典

    古代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長官的總稱。九卿分別是: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內史。九卿具體職責分為兩類,九卿分掌國家一部分事務,從職務的性質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皇帝服務的,一類是管理國家事務的。

    第一類為皇帝服務的:

    1.奉常: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太常, 是中國古代朝廷掌宗廟禮儀之官,主要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禮,吉凶賓軍嘉禮以及玉帛鐘鼓等威文物的官員,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

    2.郎中令:漢初沿用此稱,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祿勳, 掌管宮殿警衛。主要職掌包括宿衛警備、管理郎官、備顧問應對,勸諫得失、郊祀掌三獻、拜諸侯王公宣讀策書。

    3.衛慰:漢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始置於春秋,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南北朝不常置。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秦至東晉朝廷掌管皇帝親族或外戚勳貴等有關事務之官。

    6.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是中國曆代政府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

    第二類管理國家事務的

    7.廷尉: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 掌管司法審判,,為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彙總全國斷獄數,主管詔獄和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

    8.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 掌管王朝對屬國之交往等事務。典其禮儀,又接待地方上計諸吏。

    9.治粟內史:景帝后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 16 # 聽小方講歷史

    歷代中央政務或由九卿、或由六部分工負責,直屬於中樞機構。秦漢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十多個,重要的有九個,後稱九卿。九卿分掌國家一部分事務,從職務的性質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皇帝服務的:

    (一)奉常,漢初沿用此稱,後來改稱太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

    (二)郎中令,漢初沿用此稱,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祿勳,掌宮殿門戶,主管諸郎侍衛。

    (三)衛慰,漢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掌官門衛屯兵。

    (四)太僕,掌皇帝輿馬及苑牧。

    (五)宗正,掌君主親屬,凡宗室皆登記譜牒,以序九族,以別嫡庶,如有罪,則除其屬籍。

    (六)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為君主私藏。

    第二類是管理國家事務的:

    (一)廷尉,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掌司法,是全國最高法官。

    (二)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掌諸侯及各部族首領朝覲事,典其禮儀,又接待地方上計諸吏。

    (三)治粟內史,景帝后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掌谷帛財貨,以充軍國之用,凡全國賦稅皆上報內史。

  • 17 # 記憶中的歷史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勳、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內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莽,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士、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莽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已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見卿監)。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已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 18 # 白河白

    中國古代九卿: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機構及長官的總稱。

    夏朝時即設九卿,《禮記》:“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各代"九卿"不一。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勳、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但因設尚書分主各部行政,九卿專掌一部分事務,職位較輕。隋唐九寺與北齊同,即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宋九寺與唐同,後有微小調整。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別。明之大九卿為六部尚書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小九卿為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司卿。清上諭常用六部九卿字樣,實無明確規定。

    所以概括來講: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階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或團體。最為常見的九卿是秦漢時期的九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代指言其官職完備。其九卿的具體負責大致如下:

    1.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秦始皇設立 “三公九卿”制度,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建立創造了雛形,對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後世九卿職位大同小異,區域性有變化,整體變化不大。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制度雖在結構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間,官職的名稱及權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結構卻一直在變動之中。並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機構的出現也衝擊了三公九卿制。

  • 19 # 人民教師小李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階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 20 # 宋韻千年

    所謂九卿,是中央政府中九個高階官職的合稱,但其具體所包含的職位,歷朝歷代以及諸種史料的記載說法都不完全一致,今取其中一種來解釋。

    按漢代學者的考證,九卿之說起源於周朝。周朝時,以三孤(即少師,少傅,少保)外加六官(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

    到了秦朝,則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宗正和少府為九卿。

    漢朝時,奉常改稱太常,郎中令改稱光祿勳,典客改稱大鴻臚,治粟內史改稱大司農,九卿的具體所指當然也隨之改變。

    此後歷代沿襲,到北齊時,廷尉改稱大理,少府改稱太府。

    時間又過了幾百近千年,到了明朝,宗正改稱宗人府。至於衛尉、司農和太府三種官職則廢棄不置,因而其時的九卿有大九卿和小九卿之說。大九卿包括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的尚書,以及都察院的都御史,通政司的通政司使和大理寺的大理寺卿。小九卿則包括了太常,太僕,光祿,鴻臚,翰林院學士,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詹事府詹事,尚寶司卿。

    清朝,同樣也有大小九卿之說。但情況與明朝相較,又有不同。大九卿包括了太子太師、太保和太傅(它們合稱為三公),以及六部尚書。小九卿則包括了太常,太僕,光祿寺卿,大理寺卿,鴻臚寺卿,宗人府府丞,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和左右春坊庶子。

    總而言之,九卿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說法,不是一個制度性的稱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人吵架的時候,為什麼都會說最難聽的話,讓對方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