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止聿

    這種說法主張者認為標誌著大宋亡國的崖山海戰,導致了傳統的漢民族政權首次完全被北方遊牧民族王朝所取代,並認為華夏文化在經歷蒙元滅宋後,發生了嚴重的斷層,古典中華文化遭到了摧殘。

  • 2 # 規範使用者喲

    北宋亡於“戰”而非“和” ;

    我把中華這個詞理解為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的脊樑。南宋末期,代表先進文明的中華文明被落後野蠻的遊牧民族第一次完全擊敗,當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時,以中華文明為尊的這個國家沒了;

    這個文明內的有骨氣的人也隨著這個國家去了,然後就是進入了所謂的元朝,雖然元朝實行人種制度,但是它對各種文明持包容態度,因此明朝時雖然漢人復國成功,但是也沾上了一定遊牧名族的暴戾,猜疑;

    而我對華夏理解的意思就是華夏文化,進入清朝,後金吸取了他祖宗的教訓,開始了殘酷的對中華族群的精神閹割,留辮子啊,禁書,文字獄,這導致了華夏文化的完全倒退;

    你身為一個漢人,流淚是正常的,這兩段時期是漢族的亡國史,忘了自己民族、族群的悲劇史,不反思,這個民族會永遠渾渾噩噩,不停的插科打諢中,還好現在是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中,但是精神的復興還很漫長。

  • 3 # 付凱91458867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儲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麼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麼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

    時常想,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 崖山海戰紀念日:夏曆二月初六 宋祥興二年(1279)

    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範兵至崖山。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崖門海域展開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太傅張世傑護楊太后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遂杖劍驅妻子入海,並揹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於海濱,亦投海殉國。宋遂亡。

    正是因為南宋的滅亡,精英階層死傷殆盡,文化出現斷層,才會有學者說,宋朝之後無中華,對中華文明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 4 # 笑看古今趣味歷史

    宋亡之後無中國,又稱“崖山之後無中國”,與“明亡之後無華夏”一句並列,是一種歷史學論調。

    崖山在廣東江門,那裡遺留著崖門海戰遺址。南宋末年,一眾文武百官,王公貴戚帶著小皇帝到了此地便逃無可逃。於是,率眾和蒙古人進行了最後的大決戰。這場決戰十分慘烈,從士兵到將軍,從文官到大臣,無一人怕死,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和蒙古廝殺到底。

    崖山之戰中國第一次淪陷於異族,中國自力成長的過程被打斷,已經高度文明的經濟、文明、科技、政治制度等都被中斷,有氣節有骨氣的人都被蒙古人殺光,民族的脊樑就此被打斷。很多國外的史學家將宋代消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華夏就是否認元朝是取代宋朝而統治中國。後來元朝討伐日本,也因日本開始反抗中原王朝的意志,但華夏一直存在,元朝的統治者也一直稱為皇帝,並不是異域人員,蒙古族也是中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

    日本人認為,南宋滅亡後,中華文明就被阻斷。後來滿清入關,更是將華夏文明摧毀殆盡。這句話其實是埋藏禍心,日本人眼見戰爭不力,便丟擲這種論調,想在傳統文化、歷史的認同感上打擊中國人,讓國人內心感到羞愧,從心理上打擊國人信心。在古代日本,不管是隋唐還是宋元時期,他們都一直在謙虛向中國學習,甚至漢字也成為了日本的通用文字。

    到了近代以後日本因為明治維新以後就崛起了,實力的膨脹讓日本開始做起了帝國主義的春秋大夢,發動了侵略其他國家的戰爭,其中中國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在無法用武力征服中國之後,日本人開始用“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這種文化武器來攻擊中國人的精神,讓中國人感到自卑而情願成為日本人的奴隸。

    歷史上歷次的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的初期,都會因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而伴隨著對中原漢文化的毀滅與摧殘,尤以蒙元,滿清為甚,但是漢文化並沒有因此被徹底毀滅,反而是強大的漢文化同化融合了這些遊牧民族文化。

  • 5 # 護法天瓶

    這麼說還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國古代三家主流文化儒佛道,在宋之前是儒大於法,明是法家有所抬頭,後面的不說了。

    宋是完整的以德治國,仁德。太祖上書不殺言官,宋時期讀書人一般都是還有君子之風的。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故事應該透過,但是兩人的私德仍然是有的,無論是王安石落魄還是司馬光落魄,另外一方都是儘量在說好話,簡直就是君子之交。

    宋仁德立國,普通地方官下令轄區不得殺生,國家規定放生,修官方放生池之事眾多,規定初八放生等當然這個說過很多遍,所以先不說了。

    元之後不說了,然後是明,明立國開始因受蒙元影響,一開始是君主專制還有陪葬制度,後來在讀書人爭取下廢除,天下開始繁榮

    所以宋之前是儒大於法的朝代,明儒大於法..,但是法家已經抬頭了,別的不說了

  • 6 # 冷戰風雲啟示錄

    1.宋亡之後無中國:元朝滅南宋,實質上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徹底滅國。由於南宋後主崖山投海自盡,漢族喪失了正統王位的傳承。政治上斷環,文明的正統也隨著南宋的滅亡而被切斷,經濟損失極大,諸多技術失傳,整個泛中華地區2億人口損失1億3千萬。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精英階層幾乎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不言而喻。

    2.明亡之後無華夏:是指當時中國第二次被外族佔了政權,但這次連漢族的文化都沒能保留,譬如滿清政府要禁止漢族人穿漢服等等,所以華夏的意味是我們中國人不僅丟掉了國家,更丟掉了屬於自己靈魂的文化 。

  • 7 # 我朝多彩的小夥伴們

    這些都是很幼稚的說法,為什麼呢!

    中華的概念是大而廣之,文化傳統更是各種文化的糅合和豐富。

    在宋朝之前,已經有了唐代之前的五胡十六國,也有漢末的五胡亂華概念,這些都是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受到很大傷害,同時文化其實受到更大的侵蝕,也是殘酷的更深度的糅合;再往上古說,像周朝時期的西夷秦國,統一了戰國六國,有焚書坑儒、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這個過程又滅亡了多少原始的文字、文化、精神!!

    所以,這些說法,顯示了相關概念的所謂學者,氣度的侷限;恰好比較明顯的表現,倒是東夷日本這個調調比較高,一個島國的學者,眼界和氣度,都是天生的侷促,不是他後生的修行能提高的,所以,對這種論調要嗤之以鼻,甚至不值得駁斥!

    所以,自商、周、秦、漢、唐到清,都是在不斷的擴大前朝的文化,像唐朝的李世民還有鮮卑血統,唐朝的文化跟漢朝也是千差萬別!

    但凡有提問者這個論調的,要麼非中化之人,要麼就是傻!

  • 8 # 竹書木簡

    “宋朝之後無中國”其原話應該是“崖山之後無中華”,並且還有下半句,“明亡之後無華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特別是近代在日本所謂的學者鼓吹下,一些所謂中國學者的附和下,這兩句話被廣為傳之。本人與中國絕大多數學者的觀點一致:這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認識,是對元明清或者說對元清兩朝正統性的否定,是對中華文化傳承延續的熟視無睹,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對這種觀點自然不敢苟同!

    崖山之後無中華的出處

    公元1279年,也就是南宋祥興二年, 大宋與蒙古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宋與元最後的決戰。戰爭的結果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沒,左丞相陸秀夫揹著宋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傳當時有十萬軍民跳海殉國。此後,中國完全進入了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這也是“崖山之後無中華”出處的源頭。

    但有文字記載的這句話最初的原型則是出入明末清初人錢謙益,就是那位與名妓柳如是相約跳湖殉國,又怕水涼,後降清的明末遺老,曾作詩《後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又被滿族建立的清朝所取代,“崖山之後無中華”又被悲觀的文人翻了出來,還被補上一句:“明亡之後無華夏”。到清末民國,這句話又盛行起來,特別是抗日戰爭前後,這句話大行其道。當代,一些所謂的學者又從故紙堆裡翻出這句話,還說什麼是漢唐文化在日本,明清文化在韓國的說辭。

    這種說法帶有鮮明的悲觀情緒

    我們先從錢謙益說起。錢謙益本是明末東林黨人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後因與人爭權被革職。清軍入關後,他又依附於南明弘光政權,仍為禮部侍郎。清軍壓境南京時,傳說與寵妾柳如是相約投湖自盡,但錢謙益試了試不溫,說水太涼不能下,奮力救下已經下水的柳如是。後率大臣在滂沱大雨中開城向多鐸投降,並帶頭剃頭剃髮。後暗中支援反清復明,並至死都在為光復明朝而奮鬥。

    從他個人經歷來看,目睹了大明王朝大廈的傾覆,也見證了清軍對漢族民眾的屠戮,更是經歷了清朝對反清力量無情的打擊。使他內心充滿了對滿清的仇視,又有著無奈與悲觀。這種無奈與悲觀的情緒自然引起了相當一部分大明王朝的遺老遺少的共鳴。而以中華正統自居的清王朝來說,自然不能認可“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說法,所以只能以“崖山之後無中華”來對映。到了清朝末年,反清的呼聲再起,這句話又被重新翻出,並加上了後句,以起到號召民眾反抗的口號,但這一口號也被對中華大地虎視眈眈的日本所利用。

    為日本侵華製造理論依據

    二十世紀初,日本出現一批所謂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透過研究中國的歷史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大漢王朝發展到極致的時候,自然會由盛而衰,五胡亂華則催生出了燦爛的隋唐文明。當隋唐至宋而衰時,蒙元激發了大明的活力;至清又由盛而衰,自然需要外力來催生新的文明活力,所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就是這種催化力量。由此認為,侵華是對中國最好的幫助。從蒙元替代大宋,滿清替代大明,中華其實早已不復存在,只是另一種文明對中華文明的替代。

    據此觀點,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想像出他想表達的意思,那就是日本侵華正當合理,而且是幫助中國復興中華文化。“崖山之後無中華”,用中國人自已的說法來說服中國人,並且當時也有一批所謂的學者也持同樣的觀點,是不是覺得日本人的狡詐呢?

    現在仍然認可是文化不自信的直接表現

    “中華”在漢語裡是一個非常美好的詞彙,中華文化也是一個非常強大非常肯有魅力的文化體系。對中華文化高度認可的日本,始終在爭奪中華文化傳承的正統性。比如,日本至今還有地方叫“中華”,日本的漢學研究一度超越中國。確立自身的主導地位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否定對方。包括臺灣地區也是同樣,曾極力鼓吹中華文化的正宗在臺灣。而國內的一些人也彷彿很有見地的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日本,在臺灣。所以,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跟風認為,日本人的日常具有漢唐遺風。臺灣帶走大批文物和學者的同時,也帶走了文化傳承,甚至連臺灣使用繁體字都認為是對中華文化的留存!在這種背景下,“崖山之後無中華”又被人從故紙堆裡翻出來,喧囂塵上!其實,是一種制度不自信、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綜上所述,提問者所說“宋朝之後無中國”其實是“崖山之後無中華”的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的源頭是一些對宋亡於元,明亡於清的一種悲觀無奈情緒的宣洩;在近代被侵略者所利用,舊話重提,當做侵略有理的理論依據;在當代,被一些人(我不想用“公知”這個詞,因為還有許多不明就裡的人也包含在內)當作批判當代文化現象,把這句話當做批判文化傳承現狀的依據進行宣揚。本人對此觀點極度不認可,更不敢苟同!

  • 9 # 小生讀史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的王朝更迭,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崖山之後無中國”真是一句含淚的格言。

    宋朝滅亡後,中國所有的精英都死於崖山海戰。幾千年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產生了種種弊端,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崖山海戰之後就沒有中國,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命題。宋朝三百多年來,一直強調文化,剋制軍事。在軍事上常被外敵羞辱,常被稱為“弱宋”。但綜合來看,宋代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其成就超過了隋唐以前和明清以後。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拘束工商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王朝。

    宋朝末年,我國只爆發了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原因的。

    宋代,漢文化領先於世界,充滿了人文精神、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抗爭精神。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幾十年來一直獨立支援。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其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宰記錄。蒙古大屠殺導致中國北方人口大幅度減少,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可以說,中國的精英們盡喪蒙元之手。從那時起,漢文化就再也沒有得到振興。市民社會的發展,新商業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都是不可能的。中國失去了最好的發展機遇。雖然漢人在百年後成功地復辟了自己的國家,但明朝受到了野蠻人的極大影響,他們回溯歷史,無視生命價值,限制商業貿易。在受到北方騎馬民族的沉重打擊後,漢族人開始變得保守起來,他們的統治階級比宋代統治者更加殘暴。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大多數漢族人對外來侵略不敏感。

    1279年,南宋呂秀甫逝世於趙宋末年,中國古典意義上的也隨之滅亡。

    這場戰爭中的兩個對手的歷史非同尋常,趙宋兩代的滅亡並不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朝代更替。中國文明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始文明。在遊牧民族的侵略和進攻下,南宋末年,雅山戰爭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發展的積澱被破壞了。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 10 # 隨風173411730

    這只是元明清文人發出的歷史感嘆而已!的確元明清三個朝代對讀書人不重視,造成很多讀書人生活無著,報國無門。元朝把除蒙古族、色目人以外的中國人當下等人來統治,而讀書人更是成了臭老九,只能混跡於曲藝雜談,遊蕩於青樓酒肆賣唱謀生。即使能夠進入政府部門的也是唯唯諾諾做蒙元的奴才,毫無抱負可言!明朝朱元璋不是誕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對文人也是看不起,雖然加以利用但是不能信任讓讀書人可以發揮才能,只能按照自己的一套來,把讀書人馴化成皇家奴才,使中國的獨裁統治走上了新的臺階!清朝則是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並融合了明朝和元朝的制度弊端並加以發揚光大!

    相對於宋朝讀書人的高光地位而言,後面的三朝都是讀書人的悲慘時刻。所以發出如此感慨不足為奇。但是由於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後,文盲率已經很低了,學識淵博之士也不少,對於古文人的某些歷史感慨應該結合歷史背景去分析領會,而不應該僅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1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與西方國家遍地的民族國家不同,中華不是血統概念,而是文化概念。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會隨著時代、氣候、政治等改變而產生新的變化。

    中國是大陸國家,有很多鄰國,長期以來進行著激烈的文化衝突和交流,因此中國文化的更新頻率是比較快的。比如,日本的能劇,據說就是《蘭陵王入陣曲》傳入到日本被儲存下來的。可是在中國本土,這個曲子已經失傳了。

    中國在歷史上失傳的文化底本,不止一首曲子這麼簡單。正是因為中國社會激烈的演進,才使得中國一直都處於變革之中,從而保持著良好的文化反省和更新創造能力,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原生文明。

    這就像是我們經常要創造一些新東西(創造力強),可是倉庫太滿了,必須要清空一些東西。當我們在幾百年後回過頭來盤點一下,發現當初清空的東西里頭,竟然還有很多是很好的東西,現如今都被別的國家傳承保留著。

    如果說,之前的丟掉的東西才叫中華,現在的東西就不叫中華了,這個說法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中華文化的概念一直在衍生、變化,中國56個民族都在這個過程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這是中國文化相容幷蓄的特點,也是中國能夠歷久彌新的根本原因。

    相對來說,日本等國學者所說的“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之類,是以靜態的觀點去看待發展的事物,本身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他們刻意製造這種言論,不過是為了爭奪中華文化的正統,進而動搖中國政權的合法性基礎。

    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可是,中國的一些學者跟風西方的民族主義理論,生搬硬套,也對這種說法大為鼓吹,說什麼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臺灣,大陸則只有清朝了。

    這可真是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中國最大的原罪就是沒有發展的更好,讓這些國家和地區得逞一時,得瑟不已。須知風物常宜放眼量,在中國這個幾千年的原生文明的國度的視角里,偶爾的挫折會有,但是早說到韌性、堅強,還有哪個國家可堪一比?

  • 12 # 曹老師xixi

    認同“宋朝之後無中華”的人,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無知無畏。何為中華?估計這些人都弄不清楚。

    如果宋朝之後無中華,那明朝的恢復中華,恢復的又是哪門的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中華有是誰的中華,今天的新中國,又是什麼中國?中華重來不僅是漢族人的稱呼,而是以華夏中原為中心,周邊依附於中央的少數民族,聯合起來的整體,才是中華。

    早在夏商周時期,舜被記載為東夷之人,文王被記載為西夷之人,難道他們不是中華的始祖嗎?秦漢時期征討百越南夷,使得南方榮譽華夏,魏晉南北朝,更是多民族的融合,形成了華夏,宋朝時期,與遼、金、元長期對峙,憑什麼只有宋朝是中華?遼朝的契丹、金朝的女真,都自己認為中華正統,元朝時期,忽必烈建元“中統”,國號“大哉乾元”,詔書自稱“中國”,在忽必烈時期,統治階級就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今蒙古族更是中華的一部分。明朝朱元璋主持編修元史,承認元朝的中華地位,並開創帝王廟,祭拜忽必烈,古人都看得明白的事情,咋現代人又稱為“宋朝之後無中華”,真是可笑至極。

    如果從文化的上來說,儒家漢學中華思想,更是重來沒有斷過,在明清時期,還達到了巔峰,不知道現在所謂的“宋朝之後無中華”,是怎麼個無中華?無非就是南宋君臣投江殉節了,但他們就代表中華的全部了?南宋是否為正統,現在歷史都有爭議,國家玉璽也丟了,還偏安一隅,向金稱臣。

    按照這些人的邏輯,晉朝之後,中華就沒有了,不對,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中華就沒有了,因為秦國是西夷之人。真是無聊至極。

  • 13 # 泰山鎮妖魔

    這些年來在網上一直能聽到很多人特別喜歡說這樣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然後把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一樣,信手拈來,簡直走到哪用到哪。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句話,以正視聽。

    崖山之後再無中華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日本人。說這句話的時候,恰恰是日本人開始努力崛起的時候。當然,日本人對蒙人,滿人統治的中原是不認可的,所以拒絕承認他們是中原正統,那麼蒙滿不是正統,誰是正統呢?這就是日本人說這句話的目的了,日本人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的。

    為什麼說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滅亡了?是因為血統滅亡了麼?肯定不是。侵略者的本事再大也殺不光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倫人,之所以說他們滅亡了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沒有了,思想沒有傳承下來,傳承斷了。

    只要中國人腦子裡還是中國傳統的那套思想,那些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子曰詩云,中國人就是中國人。可能有人會說現在有幾個人讀過四書五經的呀,那是不是那些人就不是中國人了?

    雖然你可能沒讀過四書五經,但是這些書裡道理哲理在上千年來人們代代相傳,已經深入到每一箇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骨髓中了。所以即使你沒看過,你的父母祖輩沒看過,但你從小耳濡目染的那套為人處世的方法,社會上對你的評價標準,怎麼做人,怎麼辦事,全是老祖宗書裡寫的那一套。只要你腦子裡還是那些思想,你就是中國人;只要中國社會還是以這些老祖宗的東西為道德標準,中國永遠都是中國。

  • 14 # WLG社會王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儲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麼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麼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遊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宋朝之後無男人,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我時常想,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中華文明的復興,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應寫入教科書,告知後人,華夏當有那樣的氣節。公元一二七九年,人類古代史上規模最為宏大、戰局最為慘烈的一場海戰不可避免的在新會崖門海域爆發。交戰的雙方一方是由草原興起的強大蒙古帝國,它正以摧枯拉朽之勢踏遍亞歐大陸,集中全力準備給敵人最後致命的一擊。另一方是國力衰落的南宋帝國,積弱不振的它已經苦苦抵抗了近半個世紀。這是兩個民族之間異常殘酷的一場絕世之戰,對壘雙方共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600多艘。蒙古帝國已經吞併了大陸上若干個吒叱風雲的國家,意圖借這場戰爭徹底消滅這片廣袤土地上最後的強勁敵人。而南宋帝國在蒙古鐵騎的大舉入侵之下, 一批忠貞的大臣擁立幼帝從杭州退到福建,再退至崖山建立起海山朝廷,捍衛著保衛江山的最後一絲希望。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以“宋末三傑”為代表的壯士們,慷慨赴國難,踏上了歷史留給他們的最後舞臺。一群宋王朝僅存的精英,就這樣置身於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衛著風雨中飄搖不定的流亡政權。  然而勇氣終究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英雄的壯志亦不能阻擋波濤般的蒙古鐵騎。宋軍在初次交鋒得勝後,其被動的戰術使自己陷入了敵軍的圍困。數日後,在滔天的巨浪中,缺乏補給的宋軍在蒙古軍團強勁的攻勢下兵敗如山倒,全軍覆沒,結束了這場持續二十多天的海戰。  落日的餘暉是何其悲壯!“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被囚禁在元軍船中的文天祥,目睹了崖山海戰中最慘烈的一幕————無力迴天的丞相陸秀夫揹負著年幼的皇帝,揹負著他為之堅持的沉重理想投海而亡。其餘宋朝軍民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後,海上浮屍十餘萬,山河為之變色。  很遺憾,在我能找到的相關文字資料中,最為詳細、具體的是《海嘯》這部出自日本作家之手的歷史小說,而不是國人自己的作品。作者站在中立、客觀的角度講述了歷史:在七百年前的崖門海面上,曾經發生過怎樣動人心魄的故事?書中藝術化的語言描述蘊涵了大量豐富而真實的史料,鋪開了一副宏偉的畫卷。  歷史是殘酷的,宋朝最後的天子並非暴虐的無道昏君,他只是一名小童,自幼跟隨南宋殘軍過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而他身邊這群大臣也是兢兢業業、忠於職守,心中惟有報國的決心。歷史卻將最後的重擔放在了這群君臣的肩上,亡國的責任實在不該怪罪於他們。  波瀾壯闊的戰鬥場面今已經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七百多年的滄海桑田今已使崖山與陸地相連,震古鑠今的決戰只留下茫茫伶仃洋的拍岸驚濤供後人憑弔。在不少今人的眼中,宋朝軍民長期的抵抗與戰敗後的投海行為成為了“不識時務”之舉。但我想先人們不畏強敵、與國家生死與共的英勇氣概是不會因王朝的覆滅而黯淡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個人的安危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關時,從天子到百姓,不願屈服的這些男人堅守著支撐自己多年的信念,用熱血寫就了出的正氣之歌被永為傳唱。

  • 15 # 寧靜致遠WQ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說法不是我們中國人提出的,而是我們的近鄰日本人說的。就是南宋政權受到蒙古人追殺,在廣東崖山大臣陸秀夫背小皇上趙昺投海殉國的事情。這事對日本國觸動很大,因為歷史上日本非常仰慕我們中華文化,奉中華漢文化為正統,所以當蒙古人佔領中國時,日本認為中國已經滅亡了,漢文化也可能隨之滅亡。以至於當宋朝遭到蒙古人打擊時,他們都產生了出兵幫助宋朝的想法,這種情節一直維持到明朝末年。當滿清入關的時候,日本同樣瞧不起這個蠻夷,多多少少又產生了類似的想法。所以“崖山之後無中華”之說主要流行於日本,我們國家及世界並不認同,也不是主流學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現代日本對中國的瘋狂侵略,可著實對中華文化是一次大的傷害,不知道日本學者又是如何界定這些事件的。

  • 16 # 江右老王

    記憶猶新的是高中的時候,不知道是哪位同學跟我提到過:“崖山之後無中國”。他說自從蒙古滅掉宋朝之後,其實華夏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是外族統治中華嘛!之後明朝雖然是迴歸漢族統治,但已變了味道了。到了清朝之後,又一次外族統治。這讓日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它也可以統治中國。幾十萬滿族竟然也能統治漢族上百年,那麼它大和民族不是也可以。也是因為看到這些歷史現象,他們開始謀略。

    那時在日本精英圈子,有一部分人還以日本為小中華自稱,而且認為他們才是華夏正統。在甲午海戰勝利之後,他們徹底的解放了那種被華夏壓著一籌的感覺。但是民間不那麼認為啊,怎麼辦於是那些知識分子,開始利用傳媒大肆宣傳“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資訊。讓他們認為他們是正義的,他們才是最厲害的民族。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很多文人開始大肆的抹黑中國,讓他們的人民覺得他們侵略我們就是來拯救我們。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本來很高階的支那二字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之前支那是梵文中對中國的稱呼,是一種尊稱。名稱來由日本僧侶空海曾於804年隨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可以推斷他書中的"支那",是從漢譯經典裡學來的。以後一些佛教界人士為顯示博學、虔誠也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支那二字就是那個時候傳過去的。不然他們稱呼我們為"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或者以相應朝代的名稱稱呼,如隋等。明治維新以後,為了體現他們的大和民族的優越感,他們直接改為支那稱呼我們。而甲午海戰的勝利,支那二字開始貶義化。變成罵人的話!

    在清末的時候,那些去日本留學圖強的人,還稱自己為支那人。而我們的救亡圖存的先輩們,是去日本求學的。比如康有為,孫中山等等名人。都是去日本求經,自然會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潛移默化下,在腦海裡也開始滋生那句“崖山之後無中國”的意識。圖日本留學的人很多,而在建國後,文采還在。自然而然在寫文章,在談論的時候,會時不時流露出這些思想來。

    在一個國家存在一些異見也是好的,只要這種思想不成為主流即可。不然我們的文化就少了一點活力。假如沒有這些異見的存在,我也就無法在這裡吹牛皮,侃大山了。你們說是不是?這些聲音的存在,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看自己的文化。這不是挺好的嘛。

    以上純屬個人猜想,希望對看官有一些幫助!

  • 17 # 古今中外奇人異事

    這個問題值得一談。

    崖山一戰,宋滅,蒙古鐵騎統一中國,建國大元,至此,當時的南人(南宋)認為中華已滅,此後大明王朝興起,至明滅清起,關外滿族一統河山,直至民國。

    某些學者說,宋朝之後無中華,為何有此一說?民間也有不少人,以漢族人為正統,認為元,清之朝,系外族侵略,並非中華正溯。

    這種觀點,頗有市場,且得到不少漢族人心底認同。

    但這種觀點站得住腳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歷史,瞭解下民族國家的起源與演變,即可得出結論。

    先說華夏,華者,華山,夏者,夏水,在古籍中,華與夏通用,範指中原,所謂中華,最初指的是中原一帶,後被指中國的別稱。那時,中華,僅指現中原一帶,其他皆是南蠻北夷。

    夏商周之後,進入春秋戰國,現代意義的國家開始成型,而人們對身份的認同隨著戰國的到來,在相互攻伐連合中得以強化,秦人,楚人,燕人,齊人等等。

    秦滅六國,多少六國人誓死不降,屈原投江,不是佳話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人對滅國何等的痛恨呀!

    但如今還有人對楚人秦人身份分明嗎?

    其後,大漢一統天下,以郡縣制治理國家,至漢武帝,開彊拓土,犯我強汗,雖遠必誅,至此,漢族認同已定,誰還記得秦人楚人?

    而這句民粹之語,至今仍為許多漢人後代激昂不已。

    其後,胡人,漢人反覆戰爭,中原大地分分合合,民族反覆融合,所謂漢人胡人早已分不清,在文化思想交融中,在經濟交往中,許多行為模式,生活習慣 ,都已融為一體。

    從中華角度來說,就是一個原本各民族融合的過程,無關乎地域,也與膚色無關。

    中華的文化,也並不是排外的文化,來自南亞的佛教,在中原大地開花結果,形成禪宗,並傳播至各地。你說禪文化,是中華文明?還是外族文明?

    所以狹隘的民族觀點,肯定站不住腳。

  • 18 # 小島知風

    其實這一說法原意是崖山之後再無中華,指的是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南宋滅亡,漢族人政權滅亡,取而代之的是遊牧民族政權。

    但是提出這一說法的所謂學者大多是外國學者,提出這一說法的這些學者其實其心可誅,他們是有意的主觀強調大漢民族主義。

    我們中國雖然是以漢族人口為主,但是我們是多民族國家,我們有著五十六個民族,這些學者刻意強調大漢民族主義,無非就是為了挑起國內民族爭端,激起國內大漢民族主義者對少數民族文化和同胞的仇視,他們是想從思想上分裂我們中國,所以說提出這些說法的外國學者才真正是其心可誅。

    誠然,我們現在所傳承的中華文化和元朝之前,也就是唐宋時期的文化是有不少改變,崖山之戰南宋很多士大夫和軍民以陸秀夫為首的情況下,在崖山跳海殉國,這些漢族文化精英集體殉國,確實影響到了純正的漢族文化傳承。

    但是漢族文化是包含在中華文化之內的,中華文化向來是開放包容與融合進步的,它不是封閉的文化,它是具有開放和包容精神的文化,所以諸如蒙古人、滿族人等遊牧民族文化可以順利融入進中華文化之中。

    我們必須要承認,現代對於唐宋文化傳承日本做的比我們中國要好得多,但是這並不代表什麼,因為中華文化在前進在融合,日本更多的是傳承到了我們的儒家文化,我們中國是一個領土廣袤多民族共生的國家,我們的中華文化是廣義的,是開放和包容的,中華文化不是永遠固定的,中華文化永遠是在不斷演進和多民族文化共同融合。

    所以這些學者提出的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或者兩宋之後無中華,這些說法本身就是居心叵測的說法,其心可誅,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挑撥中國民族主義爭端。

    日本傳承的漢唐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之一,但是它不代表了全部中華文化,我們現代的中華文化融入進了多民族和多元化的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文化之一。

    誰敢說蒙古族不是我們中國同胞?誰敢說滿族人不是我們中國同胞?所以這些說法完全就是居心不良的說法,是扯淡,是故意挑撥中國民族矛盾,崖山之後南宋滅亡不代表著中華文化滅亡,中華文化薪火相承,永遠不會滅亡。

    因為中華文化是包容和開放,它可以和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所以它永遠不會滅亡。

  • 19 # 非非空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麼是”中華”。

    古代人以為天圓地方,東為夷,西為戎,南為蠻北為狄,黃河流域位於四方之中。華:”服飾之美謂之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是“冠服章彩”的文明族群,故多建都於此,稱之為“中華。”後經秦漢大一統之後,多民族之間互相融合,“書同文車同軌”,率土之濱,皆稱中華。

    由此可見,“中華”並非單純地理層面的,而是地域管轄、文化沉積、民族融合等為一體的多元名詞概念。

    以“中華”為我國通稱始於東晉。“五胡亂華”之後,晉室衣冠南渡,建立了偏居南方的東晉政權。時為東晉大司馬的桓溫有心北伐,圖謀中原,便在《請還都洛陽疏》中奏道:”自胡強凌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自此,“中華”一詞開始普遍使用。七百多年前的1279年,南宋和蒙古大軍在崖山(今廣東江門)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戰爭的結果是,南宋全軍覆沒。四十三歲的陸秀夫先強迫妻子跳海自殺,隨後揹著八歲的皇帝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亦相繼跳海。戰後,海上浮屍隨海浪翻滾,多日不去。

    崖山海戰,不僅標誌著南宋的滅亡,還造成了漢人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整體淪陷,以至於直到1368年,八十九年間的中華大地一直為蒙元統治。

    於是,宋亡之後,就有了“宋朝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是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就是被才女柳如是逼著跳水殉國,卻怕水涼而苟活的大明才子。他在詩中寫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可持這種觀點的人畢竟是極少教,尤其是滿清入關建立大清王朝之後,由於提倡“滿漢一體”,舉國皆華夏民族、大清子民,就更鮮有人如是說了。

    但是在一水之隔的日本,持這種觀點的人卻漸漸多了起來。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逐漸強盛。由於地域狹小,自然資源匱乏,日本國內一些右翼勢力便蠢蠢欲動,做起了“蛇吞象”的美夢,妄圖佔據中國。甲午海戰日方戰勝後,更膨脹了他們的這種野心。於是出兵朝鮮半島,入侵臺灣,妄圖以此為跳板,全面佔領中國。

    可出兵中國總要找個合理的介口的,尤其是日本國內仍有很多人視中國為“天朝上國”,把入侵中國視為“大不敬”。為安撫這些人,說服更多的人支援入侵中國,日本國內“京都學派”大肆進行宣傳,聲稱自唐宋時中國和日本即同屬一個文明體,蒙元滅宋之後,斬斷了華夏文明的鏈條。從崖山海戰起,日本就成了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附著體,日本有義務將失缺了六百年的中華文明,重新植入中國。

    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讓日本人歡喜,還要讓中國人感恩。

    可嘆的是,這種論調在民國時期,隨著清朝滅亡之後日本的興起和中國的落後,逐漸漫延起來。甚至一些知名學者、歷史學家出於對蒙元和滿清的不滿,也一度支援“宋亡之後無中華”的觀點。

    殊不知,這正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

    我在篇首已經介紹了,”中華”是個多元的名詞,並不是單純的漢族概念。”中華”不僅僅有漢唐的威嚴,還有西晉南宋的屈辱。不僅有宋代的富庶,還有明清的貧苦。不僅有漢族的中央集權,還有蒙滿少數民族的大一統。把“中華”侷限於漢族統治的幾個王朝,其目的是挑撥民族仇恨,轉移文明中心,目的陰險,其心可誅!

    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多年的文明積澱,已經成功地屹立於世界舞臺之上。做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斷代、至今還在沿襲的中華文明,早已是世人皆知。無論是蒙元滅宋還是滿清滅明,都是中國內部矛盾,都沒有因為戰爭和政權更替而把中華文明斷開,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也永遠都是中華文明的創造者和繼承者!

    所以我認為,“宋朝之後無中華”是不成立的,它扭曲事實,割裂民族感情,扼殺民族自信,只會讓親者恨、仇者快,斷不可信!

  • 20 # 經典守望者

    這樣說的人必不是學者,而是別有居心的宵小和被矇騙的無知群眾。

    首先,中華的概念本身就不是一個歷史學概念,而是一個文學、民族學、政治學乃至社會學概念。歷史上的中國古代社會從來沒有過一個朝代自稱中華,所謂中華的概念往往是和夷狄加以區分。可是,唐朝前後,胡漢雜交,誰的身上都有可能流淌著胡人的血脈,這怎麼加以區分呢?甚至曾經有學者提出趙匡胤的祖先曾經世居北部,甚至曾在安祿山的帳下任職,有沒有胡人的血脈和婚姻是說不好的。這樣,就不存在中華和夷狄的區分了。宋朝同時期的的遼金都是發源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其先祖都是唐朝屬下的地方官和部族首領,怎麼能說不是中華。元朝的蒙古族發源於唐代的蒙兀室韋,在《新唐書》中就有記載和契丹同源,向隋唐皇室朝貢稱臣,不能說不是中華。清代更是如此,原本就是發源自東北的肅慎族系,在遠古時期就曾經和中原有過交往。隋唐時期,首領突地稽入京朝貢,隋煬帝授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唐高祖武德初年,遣間使朝貢,唐高祖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為燕州總管。這都證明清朝女真人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之所以有人會提出這麼可笑的結論,主要就是想分裂我們的認知,模糊我們對於一些核心問題的判斷,從而為一些人造勢張目,破壞大好局面,達成分裂祖國的罪惡目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宋代之後不是中華,那麼宋代以後正式歸入到我國行政體系之中,仍保留至今的土地就不是中華。直白說來,就是新疆西藏臺灣。這些人為了自身名利不惜出賣大義,還希望大家不要隨之起舞,中了別人的圈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天直播,說些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