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小孩咱不哭

    在宋朝之前,漢民族從來沒有被外民族征服過,遊牧民族雖在漢朝就很強大,但充其量與華夏並立平行,五胡亂華雖然征服了中原,但不足以征服全中國。而崖山海戰這一仗,導致南宋政權滅亡,中國全境再無一個漢族政權,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民族徹底成為被征服者,“宋朝(崖山)之後再無中華”,它更多的表達了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被少數民族徹底征服和奴化的恥辱與憤慨。

    祥興二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初,南宋最後一隻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武裝力量與追擊而至的元軍水師在崖門附近海域進行了為期20天的決戰,10餘萬萬南宋軍民或戰死或投海,南宋左丞相陸秀夫眼見宋軍大敗,無力迴天,揹著宋朝最後一個皇帝年僅7歲的幼帝趙昺投海自盡,南宋王朝至此終結。

    崖山海戰不僅是宋亡標誌,而且還被很多史學家視為華夏陸沉,中國古代歷史的終結,即所謂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崖山海戰始末。

    蒙元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為強大的武裝力量,蒙古鐵騎曾讓半個地球為之顫抖,帝國創始人成吉思汗和他的黃金家族被歐洲人稱作世界征服者,是令人恐懼顫慄的上帝之鞭,蒙古馬隊鐵蹄所到之處,定會掀起一陣陣血雨腥風。

    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釋出徵宋的詔書以後,元軍一路南下,只遇到了微不足道的零星抵抗,不久,襄陽破,臨安搖,兵鋒直指臨安。南宋水軍劉整,范文虎率部歸降,讓不暗水戰的元軍更是如虎添翼,南宋大廈崩塌,只在朝夕之間。

    1276年初,執政的謝太后抱著年方5歲的南宋小皇帝投降了元軍,趙顯的兩個哥哥趙昰和趙昺在不願投降的文武百官和吏部侍郎陸秀夫的護送下逃往南方,元軍步步緊逼,一路南下追擊。

    陸秀夫以南宋流亡朝廷的名義派人聯絡各路抗元殘餘力量,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與陳宜中,抗元名將張世傑等在福州回合。而文天祥從元軍獄中逃脫的也輾轉來到福州。經過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人的努力,抵抗力量逐漸壯大,漸顯復甦中興氣象。在他們的感召下,各地抗元隊伍紛紛匯聚到東南沿海一帶,轉戰於閩粵等地,堅持抗擊元軍約一年之久,抗元復國的聲勢一時大振。

    忽必烈見此情形,心急如焚。趕緊加派大軍四面出擊,大舉進剿,各地抗元大軍損失巨大,抗元力量又陷入低潮。

    端宗趙昰避難的船隊在珠江口外遭遇猛烈的颱風,龍船觸礁沉沒,趙氏昰水幾乎溺水而亡,幸而被眾人救起,一場颱風造成的破壞力驚人,南宋船隊損失甚眾,士兵淹死者近半,端宗趙氏雖然大難不死,但肺裡嗆水,驚嚇過度,不久便一命嗚呼。

    此時軍民人人自危,陳宜中借兵越南佔中,一去不返,文天祥也不幸在1278年的一場血腥戰役中再次兵敗被俘。眾人情緒低落,頓感前途無望,軍心動搖,但最終在陸秀夫的極力勸說下才穩定了民心,擁立趙昺為帝。

    據記載流亡宋廷的人數有20餘萬,20萬人的後勤供應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且閩粵各地繼被元軍佔領,後勤供應只能指望海南島,受天氣等因素影響,供應隨時可能中斷,風險巨大,出現意外,20萬人將面臨不戰自斃。

    據史料記載,宋軍曾在湛江的硇洲島上短暫駐紮,如今島上仍有宋廷遺留的行宮書院等遺址,可見南宋決策層應是幾經反覆,最終把崖山這塊彈丸之地作為和元軍決戰的戰場,行軍路線的而這逆風逆流,北上迎敵的舉動,也間接導致宋軍覆滅,令人極度費解。

    縱觀全域性,元軍已佔領全國,宋軍步步後退,屢戰屢敗,最後盤踞在崖山一代的彈丸之地,失敗似是板上釘釘,最終結局也是如此。張弘範領兵數萬,分水陸兩軍赴粵征討。面對來勢洶洶的援元軍,張世傑沒有主動出擊佔據出海口,打元軍一個立足未穩,措手不及,反而保守退防,自斷退路,下令燒燬據點房屋等,將戰船連線。我們佩服流亡決決策層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但對整個戰局和戰爭結果來說,實為部署失當,是其最大的敗筆。而元軍佔據西南出口,一是切斷了宋軍的退路和了海上的補給線,瞬間對宋軍造成了致命的威脅,斷水斷糧的宋軍失敗在所難免。

    最終經過激戰,宋軍大敗,而陸秀夫眼看南宋氣數已盡,回天乏術,將自己妻女趕下海之後,揹著年幼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自盡,張世傑率領部分殘兵破船殺出重圍,後聞少帝已忘,悲憤意冷,溺亡於平章山下,中華歷史最悲壯的一幕在荒僻的海灘上演,大宋子民決然赴死,驚天地泣鬼神,而南宋王朝最後的文武精英,玉石俱焚,損失殆盡。自此,立國319年的大宋王朝黯然落幕,消失在歷史的煙雲深處。

    歷史學家黃仁宇這樣描述令漢民族沒齒難忘的悲愴往事,這不僅是令很多孤臣孽子痛哭流涕的日子,這劃時代的1279年,也給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傷心的一頁。在國內不少史學家也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即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也開啟了少數民族統治全中國的先河。史學界所言的華夏陸沉蓋因如此。

    蒙古鐵騎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所攻佔的不少地區實施種族滅絕政策,屠城之舉。但元朝對漢人的文化並沒有持抹殺態度,允許漢人保持固有的著裝風格和髮式。元曲雖無唐詩,宋詞那樣光彩奪目,影響深遠,但同樣對漢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滅宋的元軍主力也並不是蒙古鐵騎,多是漢人水軍,據說漢人張弘範,領軍主攻滅宋以後,在崖山的山石上大書“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後來有人在這十二個字前加了宋字,成為“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表達漢人滅漢人的千古悲憤。

    雖說明末儒學名士+名臣錢謙益曾賦詩“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哀嘆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據說相近觀點是出自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漢學家加藤虎之亮,在日本人的眼裡,中國自宋以後就不再是他們崇尚的正源華夏文明瞭,而後由日本繼承復興。二戰時日本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該論調旨在在思想上麻痺奴化國人,消滅我們的反抗意志,我們須有清醒的認知,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後人將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稱為宋末三傑,曾經血雨腥風的戰場上,建起了崖山祠,裡面供奉著三個人的塑像。雖說崖山海戰陸秀夫,張世傑等指揮決定性失誤導致南宋全軍覆滅,但是他們忠烈肝膽,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應是如此。

    政權的更迭,民族的融合,都是歷史的必然,但漢文化始終源遠流長。在56各民族的大家庭裡,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如今的盛世景象,作為在中華兒女,我們有理由驕傲和自豪。

    習大大在2018年陪同特朗普參觀故宮,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時曾說:“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髮,黃面板,我們叫龍的傳人。”

    今年疫情肆虐之際,世界許多國家對我們伸出援手,其中日本支援中國的防疫物資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中國古詩詞,感動無數國人。也很多人感嘆”我被棄之如敝履,他人拾之若珠玉“,”這都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瑰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我們還差很多“,各位怎麼看呢?

  • 22 # 兩宋春秋

    常見的說法是“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之戰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南宋與蒙元大軍在崖山海域進行了一場殊死搏鬥,此刻趙宋王朝已經是窮途末路,失去崖山它們將再無立錐之地。很遺憾,最終戰爭的結果是元軍取勝,而宋軍全軍覆滅。

    宋末三傑之一的陸秀夫揹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年僅6歲的少帝趙昺投海自盡、以身殉國,享國三百一十九年的趙宋帝國最後一抹餘暉就此逝去,十萬忠誠志士、大宋子民跳海殉國。中華帝國疆域第一次被異族全部統治。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無數,也不乏異族入主中原,為什麼唯獨崖山戰敗之後有學者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

    什麼是中華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確認什麼是“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中國 。

    中華可以是國家和文化概念,如:

    “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東晉 桓溫《請還都洛陽疏》“......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元末 宋濂 《奉天北伐討元檄文》

    中華也可以是地理概念,指的是我國全境:

    “樅陽張監鎮,其先中華人,自其祖寓武義,邦憲與之鄰居有年矣。”——宋張淏《雲谷雜記·侍郎徐公帖》

    中華還可以指華夏族人或漢人

    “上曰:‘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十四》崖山之後無中華指的是什麼

    從國家政權或地理角度上看,崖山之戰是華夏文明第一次全部亡於異族,唐宋以來已經高度文發展的經濟、文明、科技、文化程序都中斷了,很多國內外的史學家將宋代消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華”。

    從文化上看,蒙元的入主中原的初期,因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產生嚴重的不適應,而伴隨著對中原漢文化的毀滅與破壞的同時,強大的漢文化反而同化融合了這些遊牧民族文化。所以漢文化並沒有因此被徹底毀滅,還導致蒙元集團有識之士發現統治漢地民眾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漢文化來進行統治。

    請看以下這份材料

    “六年,作新大都於燕,宗廟之制未有議者,公奏曰‘陛下帝中國,當行中國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祀必有清廟’因以圖上,乞敕有司以時興建,從之。”——《元朝名臣事略·太常徐公》

    元朝漢族士大夫對皇帝說,要想統治好中國,就必須做中國的事,也就是按照中國的規則,最大的事情就是進行祭祀。但蒙元還是無法最終融入當時的華夏民族,統治腐敗、混亂,幾十年後最終被朱元璋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推翻。

    結語

    元朝取代宋朝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對於華夏光輝燦爛的文明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不同歷史階段對“中華”應有不同解讀。今天的“中華”從民族團結的角度上看指的是中華民族,這與七八百年前的南宋末年所謂中華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用今天的標準當然現在還是中華,但對於宋朝末年來說,亡國的心態是極度悲憤的,對於宋末遺民,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一說,並無任何不妥。

  • 23 # 江水趣談

    雖然中國的歷史主動權並不一直在漢人手中,但少數民族入侵後,都被燦爛的華夏文明所漢化,進而融合成了多民族的中華文明,現在56個民族也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沒有了外族之說。不論歷史怎樣發展,中華文明依然巍然屹立,只是在時代的演變下,會轉變形式,會豐富內容,但並不會影響它的傳承。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浮浮沉沉,鉛華洗盡,已是經歷了數次變遷。又有哪一個朝代是經久不衰呢?正如《臨江仙》所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歷史的洪流中,沒有人可以逃離被湮沒的命運。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時移境遷,興衰更替是自然規律。所幸,歷經數千年的變遷,中華文明都得以延續至今,而且愈加璀璨。不過,若要追溯純正的華夏文明,恐怕要從宋朝末年算起。

    宋之前,中國的歷史都是由中原地區的民族續寫,外族雖有來犯與滋擾,卻也未曾改朝換代。宋朝終結了這幾朝盛世,在崖山,將時代的話語權交給了當時的蒙古外族。

    崖山,就是如今的廣東江門。在此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史稱崖山之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元之間,也是決勝之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準確地說,是漢人命運由此改寫。宋朝末年,蒙古族發展如日中天,逐漸到了宋朝難以抵禦的程度。鐵木真率領的蒙古部落先是消滅了夏朝,之後侵吞了西遼,直至使金覆滅。自此,正式打開了宋元戰爭的序幕。

    南宋當時定都於杭州,節節敗退的宋軍,也是節節潰逃。宋度宗的妃子懈怠皇室一路往南逃去,讓7歲的幼童稱帝,後被封號宋瑞宗。

    元兵一路追殺至福州,被迫逃往廣東,皇帝在途中染病離世,他的弟弟繼位。元兵並未放過新帝,將新帝與親信追殺到了崖山。元軍趁勢封鎖了崖山,形成三面合圍之勢。被困崖山的宋朝軍民奮死抵抗,燒燬了所有的房屋,決心和元軍決一死戰。士兵用船隻作牆,把皇帝包圍在其中。

    元軍以小船進行火攻,宋軍就用淤泥抵抗。久攻不下,元兵就決意困死宋軍,讓他們因糧草斷絕而亡。在元軍發起最後的進攻時,宋軍眼看宋朝氣數已盡,左丞相陸秀夫就帶著皇帝跳下了大海。士兵也隨之投海而亡,避免被元軍俘虜。這場戰役,宋朝軍民沒有一人倖存,戰後海面浮屍十萬。

    崖山之戰之後,宋朝皇室無一倖存。這也是中國史上著名的大規模海戰,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此戰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漢家統治。元朝的統治階級是蒙古族人,儘管驍勇善戰,卻生性兇殘,在當時被視為外族。

    崖山之戰後,華夏中原不僅由蒙古政權統治,而且漢人也慘遭蒙古軍的屠戮。在這之前,漢族政權歷經了南北朝、五代十國、兩宋時期的變遷,一直在風雨飄搖中,不過卻並沒有讓國家統治流落於漢外民族之手。

    漢文化也成為少數民族必學的文化,不少少數民族也被漢化。到了宋朝時,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重文輕武,文化空前繁榮,詩詞、畫作都為周邊國家所效仿。但也因此,為元朝滅宋埋下了深重的隱患。由於漢人被屠戮,維持數千年的華夏文化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層,幾乎被毀滅。在元朝,漢人沒有地位,生存都是難題,更不用說發展文化了。

    而且,元朝在掌握統治權之後,還積極推行異族通婚,所以,元以後,純正的漢民族已經很少了。

    日本許多學者對此也有評論,"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原因在於唐朝盛世,日本經常遣使到中國學習禮制、繪畫等,並且效仿長安文化,現在日本的東京幾乎就是唐朝的長安。明朝雖然結束了異族的統治,恢復了漢人統治,但並沒有實現長期穩定,就被清朝滿族所傾覆,華夏文明再一次落入外族手中。日本人意欲打著光復中華文明的旗號,對我國實行侵略,才有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

    結語

    雖然中國的歷史主動權並不一直在漢人手中,但少數民族入侵後,都被燦爛的華夏文明所漢化,進而融合成了多民族的中華文明,現在56個民族也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沒有了外族之說。不論歷史怎樣發展,中華文明依然巍然屹立,只是在時代的演變下,會轉變形式,會豐富內容,但並不會影響它的傳承。

  • 24 # 驛客

    所謂宋朝之後無中華,還有種說法是“崖山之後無中華”,又稱“崖山之後無華夏 ”,與“明亡之後無華夏”一句並列,是一種文化和網路論調。混淆視聽,不足為信。為了駁斥這一錯誤的提法,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提法的歷史背景。

    該論調的主張者認為標誌著宋亡的崖山海戰導致傳統的漢民族政權首次完全被北方遊牧民族王朝所完全取代,並認為華夏文化在經歷蒙元滅宋後發生嚴重的斷層,古典中華文化遭到了摧殘。 “崖山之後無中華”是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比喻南宋敗亡,哀嘆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崖山海戰是南宋末年宋元的最後一次戰役,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僅有數萬)這場戰爭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最終以宋軍全軍覆而告終。

    戰後宋朝隨之覆滅,元朝逐步完全統一了中國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將雲貴、青藏、蒙古高原和東北北部與傳統“漢地”一起納入統治範圍。 我把“中華”這個詞理解為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的脊樑。南宋末期,代表先進文明的中華文明被落後野蠻的遊牧民族第一次完全擊敗,當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時,以中華文明為尊的這個國家就沒了,這個文明內的有骨氣的人也隨著這個國家去了,然後就是進入了所謂的元朝,雖然元朝實行人種制度,但是它對各種文明持包容態度,因此明朝時雖然漢人復國成功,但是也沾上了一定遊牧名族的暴戾,猜疑。多了一份圓滑。少了一份儒雅,所以中華精神已經不一樣了,明朝的漢奸也很多。 而我對“華夏”理解的意思就是華夏文化,進入清朝,後金吸取了他祖宗的教訓,開始了殘酷的對中華族群的精神閹割,留辮子啊,禁書,文字獄,這導致了華夏文化的完全倒退。

    漢族歷史認為宋朝的滅亡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亡國,並且在元朝統治的一百年中,原先的文明受到了摧殘,蒙古人推出的四等人制又使漢族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一些氣節、品質已經消磨。明朝是漢族人復國,但整個漢族的民族特性我覺得並沒有完全恢復,個人總是感覺缺少一些東西吧,可能是文化上的東西,明朝的科舉比宋要死板而且很多書已經失傳,大部分書都是蒙古人留下的或者蒙古人編寫的。明朝政治鬥爭比較慘烈,而且有宦官掌權的情況出現,中後期的皇帝並不勤政,常受矇蔽,導致了國家政治出現各種問題,最後被清人滅亡,這是第二次亡國。清朝經過了兩百多年的統治,長跑馬褂,還有辮子,都已經留在了人們心中,就像辜鴻銘說的:頭上的辮子能減去,心裡的辮子剪不去(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是這個意思)。“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煤山之後,再無華夏。”這是日本史學界的總結。作為一個華夏子孫,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不能讓歷史重演。從過去宋明兩國創造出輝煌曲折的歷史中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兩段時期是漢族的亡國史,要是忘了自己民族、族群的悲劇史,不反思,那麼這個民族會永遠渾渾噩噩,不停的插科打諢中,這也是當時朱元璋和孫中山所宣揚是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所說的吧。還好現在是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中,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復興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 25 # 朱力芳

    “宋朝之後無中華。”這只是一個學術觀點。什麼叫觀點?就是觀察之點。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若把“中華”一詞限定為文化概念,那麼“中華之山”是一座足可以讓每一位偉大的學者,都高山仰止。故,不管其持什麼觀點,喜歡就順其思路多想想,沒共鳴就跳過,就好。

     

    王夫之眼裡是華夏正統的消亡。他提到:“二漢、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則舉黃帝、堯、舜以來道法相傳之天下而亡之也。”他覺得宋朝的滅亡,華夏民族的正統傳承也一併消亡了。

     

    黃宗羲說道:“夫古今之變,至秦而一盡,至元而又一盡,經此二盡之後,古聖王之所惻隱愛人而經營者蕩然無具。”他覺得從古至今,天下一共發生過兩次大變,一次是周朝滅亡,一次是宋朝滅亡,頭一次周禮被集權的中央集權取代,第二次更是把漢人的根基毀掉,古代的仁愛禮樂已經蕩然無存。

     

    明末這兩位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和黃宗羲的觀點,主張宋朝的滅亡不是以往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是發生了巨大的歷史變故,當時叫做“亡天下”,現在更科學的說就是“文明的中斷”。

     

    不過,作為普通華夏子孫或中華民族子孫看來,所謂的改朝換代,只是“城頭變幻大王旗”而已。試想,雖然政治概念的符號意義無以為繼,但具有中華生命文化意義的精神,所幸得以繼承要發揚:

     

    中華之“中”,自始與現代政治無關。“中國”一詞在我國古典文獻中出現得很早,運用得也很普遍。這一稱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時期文物上,有銘文“餘其宅茲中或”等字樣。據考古和文字學專家考證,“中或”就是“中國”。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作“域”或“幫”解。“中國”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幫”。可見,中華之中,自始就不是狹隘的政治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祖民生存與發展之所。

     

    從中華民族的生命文化邏輯上看,我們講究“內活中信”的民族:

     

    一方面,我們對“中”字情有獨鍾。

     

    其一,五行適中。木金火水分屬東西南北,而東西南北共拱中央之土,這是以氣為本的生命文化思維,是活,動態的功能屬性邏輯思維,不是死的,靜態的結構屬性邏輯思維。

     

    其二,中一活性。中,是一個在動態中,尋求平衡支點方法論。老子《道德經》中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居宇宙間,發現和經歷的“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但終究以“衝氣以為和”為歸宿。故,但凡大器晚成者,一旦鎖定“中的”定位和目標,就“一以貫之”去累積能量,就可。

     

    其三,中醫即中一。中醫是以“中一活性”思維為基礎生命養生、保健和理療的體系,箇中生命文化極為豐富,汲其一點,則裨益終生。

     

    另一方面,我們對“華”字一往情深。

     

    其一,結果導向。華(華),此字初文見於西周金文 。華的古字形像花朵,本義指草木的花,讀huā。用作動詞,指開花。南北朝時期產生了“花”字,用於花朵義。花朵是美麗的,故“華”又引申為光彩、華麗。再引申指事物的精華,又引申指文采。一年不長,花季太短,無葉先開花,開花望結果。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行為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生命生生不息。當然,毋庸諱言,這種行為模式,最大的弊病,就是沒有遠見。

     

    其二,信仰因果。因緣際會,拈花一笑。何謂“因緣”?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雨露農夫等為‘緣’。此因緣和合而生果。花喜春,故如春如來狀態是我們最歡喜的。

     

    宋朝是一個人文鼎盛、群星薈萃的時代,湧現了一大批光彩奪目的人文奇才。值得注意的是,宋朝以降中華文化增添了更多煙火氣,文化之光照進了個體生命的內在心靈。這種純正的生命文化密碼植入,確保了華夏精神和智慧的純正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天直播,說些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