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方圓論壇
-
22 # 泉城老農民
二戰前,波蘭是世界第七大軍事強國,具有較強的工業和軍事實力。同時,波蘭還是英法的親密夥伴,和英法是盟友,三國甚至還簽訂了軍事同盟協定。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波蘭的鄰居德國竟然毫不顧忌英法,居然明目張膽的入侵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緊接著“海獅計劃”失利後啟動了“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
若避免與英法開戰,只是進攻蘇聯,德國失敗也是必然。
1940年5月10日,德國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並於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國接受和平條約,維希法國建立。
1941年6月22日,夥同僕從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襲擊,蘇聯衛國戰爭全面爆發。
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藉頑強的戰鬥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不斷增強的人力物力逐漸佔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德國入侵法國和空襲英國,實際上對其整體實力未收明顯影響,且於此同時透過對法國的佔領,掠奪了法國的資源,使其整個西歐大陸成了德國後方。
若是放棄攻佔英法,那麼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會戰僵持之際,英法肯定會毫不猶豫出兵,因為在德入侵波蘭之後,英法已對其宣戰。那麼蘇德戰爭會更快結束,蘇聯工業化程度不低於德國,再加英法相助,哪怕美國不參戰,德國輸的機率也很大。
-
23 # 歷史趣聞解說
據說當初有這麼個情況,蘇聯也定製了一套針對德國的策略,也就是說就算德國不入侵蘇聯,蘇聯也會主動襲擊德國的,但是就地理位置,軍事實力來對比,蘇聯是防守方,德軍是沒辦法攻陷的,如果蘇聯是進攻方,戰況也許也不比進攻的德國好
-
24 # 翔祥韻潤
當年如果德國不與英法開戰,也就不會有蘇德戰爭。只有把英法打趴下解除後顧之憂,德國才能對蘇聯動手。
首先,德國進攻蘇聯,波蘭及東歐各國是繞不開的國家。由於歷史地緣政治的原因,英法一直是歐洲較早期的列強。特別英國,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都是歐洲說得上話的國家。德國在一戰時是戰敗國,後期由於英法的綏靖政策,才使希特勒有可乘之機重新崛起,但英法是不會允許觸動到他們自身霸主利益以及殖民地的利益。因此,德國進攻蘇聯就必須要先佔領隔在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波蘭,而波蘭又是英法傳統意義上的保護國,包括其它西歐小國,這是德國繞不開的問題。

其次,德國與英法開戰之前,義大利已經與英國交上了火。本來,在德國重新崛起之前,英法也沒想到義大利墨索里尼會趁機佔領他們的殖民地。而希特勒與墨索里尼又是難兄難弟的關係,客觀上,只要他們聯手,與英法的戰爭就不可避免。況且,即使德國不與蘇聯交戰,也會和義大利一樣對北非動手。
再次,就算德國不與英法開戰,直接進攻蘇聯的勝算更小。這是因為,如果德國單方面進攻蘇聯,就會造成腹背受敵,希特勒不僅要擔心後院起火,還會擔心英法與蘇聯聯合起來東西夾擊把德國給吃掉。這步棋比巴巴羅薩行動更嚴重。

所以,從上面三個方面看出,希特勒當初為什麼急於佔領西歐,就是想拉攏英法站到自己一邊,然後再進攻蘇聯,但英國沒有上當。而當初英法也想拉攏德國一起把紅色蘇聯給吃了,但希特勒野心太大,他想獨吞歐洲。
-
25 # 手機電腦一站式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從他的攻佔目地開始入手。首先作為首都的莫斯科肯定有很重要的利用價值,在他周圍有著各項豐富的能源,正是因為這樣當時取得保衛戰勝利之後的蘇聯軍隊才能供給需求,穩紮穩打開始了反攻的步伐。
而且莫斯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一旦這個城市淪陷的話,那麼物質的運輸路線將會被阻斷,前線所需的物資將不會第一時間送達。並且最重要的是如果首都都淪陷了,那蘇軍戰鬥的決心將會大大降低。
而且就算當時的德國能夠攻佔莫斯科,也不一定能取得二戰的勝利。因為在這場戰鬥裡不僅看的是軍事,還要看一個國家的綜合能力。雖然搶得首都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大大的優勢,但僅憑這個也不可能使美國大佬提前對德國宣戰。退100步講,就算莫斯科淪陷了蘇聯的實力也是很強的。
而且這樣的戰鬥繼續打下去的話,勢必會展開一場持久的拉鋸戰。在不能保證立馬能吞併蘇聯的情況下,以德國當時的國力並不能戰勝強大的反法同盟。那個時候德國失敗的悲劇將會再次上演。
回覆列表
如果二戰時期,德國沒有選擇和英法開始,而是直接只對蘇聯開戰。那麼德國會死的更加難看!
事實上,德國最先對上的敵人確實是蘇聯。但為什麼德國沒有率先攻打蘇聯,反而調轉槍口先打英法兩國呢?這完全是出於德國方面的綜合考量才決定的。首先,德國和蘇聯都不希望成為英法兩國指揮棒下的傀儡。一戰後蘇聯建立,此後蘇聯就成為了英法等國的頭號敵人。但龐大的蘇聯也是英法所不願意招惹的。所以在德國經歷一戰再次崛起後,德國就成為了英法準備用來和蘇聯對抗的棋子。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會誕生綏靖政策的原因。英法以及美國都希望德國可以和蘇聯死磕,然後他們再坐收漁翁之利。這樣一來既可以削弱蘇聯,又可以削弱德國。何樂而不為呢?
希特勒和斯大林正因為看透了英法等國的不懷好意,所以他們才握手言和達成了短暫的和平協議,而並沒有選擇戰爭。蘇聯不希望成為英法對抗德國的傀儡,斯大林也不願意做犧牲品。而德國方面,雖然希特勒自然自信,但事實上整個德國包括希特勒本人,他們對於德國的戰鬥力究竟如何並沒有一個很準確的判斷。所以希特勒雖然恨蘇聯,但也不會願意和蘇聯先打起來。希特勒很清楚,蘇聯並不是那麼好滅的,而且英法也不會坐視德國戰勝蘇聯。最大的可能就是德國會替他人做嫁衣。所以希特勒也不願意先和蘇聯打。
如果希特勒不顧一切先和蘇聯開戰,那麼德國的勝率有多高呢?答案是幾近於零。首先,蘇聯龐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就是德國非常頭痛的地方。歷史上德國之所以攻打蘇聯失敗,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寒冷的冬季。冬季導致德國進攻腳步暫緩,而且運輸問題也成為了嚴重掣肘的問題。再加上蘇聯廣袤的領土和龐大的軍隊。可以說德國想要快速的擊敗蘇聯是不可能的。但以德國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只適合於速戰速決。絕對禁不住拖沓。蘇德戰爭就是因為德國戰爭腳步拖沓,導致進入了蘇聯漫長的冬季從而輸掉了戰爭。所以即使德國首先進攻蘇聯,也還是會因為同樣的問題導致失敗。畢竟德國沒有充足的能源物資和兵員補充。這是最的問題。
除此之外,英法兩國也是非常不確定的因素。英法的綏靖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德國和蘇聯死磕,然後等雙方油盡燈枯之後再出來收割勝利果實。這就是德國和蘇聯最頭疼的問題所在。即使他們雙方的某一方勝利了,但最終也難逃被英法侵略的惡果。德國對於英法的厭惡程度要遠超於蘇聯。畢竟一戰時期德國就是敗給了英法,並且德國還飽受法國的欺壓。所以德國第一個下手物件也自然是英法,而且德國大本營也在西歐,那才是德國的根本。東歐只能是次要地位。